『壹』 小說人物心理描寫
小說人物心理描寫
1、直接描寫
這是最為常見的運用最廣泛的一種人物心理描寫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關鍵的字眼作為明顯的標志。「想」字或出現在心理活動之前,或出現在心理活動之後。「想」字後有的用「逗號」,有的用「冒號」等做標示。
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斷:
推開房間,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猶豫「脫不脫鞋?」一轉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塊錢呢!」再也不怕臟,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
這樣的心理描寫就屬於直接描寫式,它非常恰當地將陳奐生患得患失、狹隘自私的小農經濟的心理描寫了出來。
值得強調的是,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齡、身份和性格特徵。心理描寫的文段不宜過長,否則會使文章沉悶,有損人物形象的生動性。
2、抒情獨白
這種刻畫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筆法展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斗爭。
我一邊跑一邊想:看樣子是難以逃脫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著用用糧食,捨不得丟,――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脫;不扔吧,叫敵人追上了也是人糧兩空。怎麼辦呢?……這時,洪七還緊跟著我,呼哧呼哧直喘氣呢。我聽著他的喘氣聲,驀地想出了一個法子。可是當我這樣想著的時候,我自己不由得渾身都顫抖了起來:兒子,多好的兒子……這叫我怎麼跟他媽交代呢。……可是,不這樣又不行,孩子要緊,革命的事業更要緊!也許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筆法,寫「我」與兒子洪七給山上的紅軍送糧,在途中遇到了敵人。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是犧牲兒子保護糧食,還是保護兒子?「我」的內心斗爭非常激烈,心情極度矛盾、復雜。
生活不是一場賽跑,生活是一場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賞每一段的風景。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3、夢境描繪
這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寫法。夢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現,它同樣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深化文章的主題等。如《紅樓夢》中就經常用到。
4、心理分析
這種心理描寫的方法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對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說《項鏈》的如下片斷:
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
5、行動表現
通過恰當的描寫人物富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傳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施耐庵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林沖聽說陸謙追殺至滄州,不覺大怒,於是用了「買」「帶」「尋」等幾個連續的動詞,表現出林沖報仇急切的激憤心理。
6、環境襯托
襯託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寫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徵,緊扣人物的心理,最好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著墨,將人物的悲喜之情恰當地襯托出來。
7、幻覺展現式
這種人物心理的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幻覺的展示,來刻畫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題。如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斷: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就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從那兒一直看到屋裡: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擺著精緻的盤碗,填滿了蘋果和葡萄乾的烤鵝正冒著熱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走來――這時候,火柴又滅了,面前沒有別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
『貳』 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心理描寫的句子
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專痛苦。由於自屬己房屋的寒傖,牆壁的粗糙,傢具的陳舊,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難過。這一切,在另一個和她同等的婦人心上,也許是不會注意的,然而她卻因此傷心,又因此懊惱,那個替她照料瑣碎家務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傭人的樣子,使她產生了種種憂苦的遺憾和胡思亂想。她夢想著那些靜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著東方的幃幕,如何點著青銅的高腳燈檠,如何派著兩個身穿短褲子的高個兒侍應生聽候指使,而熱烘烘的空氣暖爐使得兩個侍應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夢想那些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那些擺著無從估價的瓷瓶的精美傢具;她夢想那些精緻而且芬芳的小客廳,自己到了午後五點光景,就可以和親切的男朋友在那兒閑談,和那些被婦女界羨慕的並且渴望一顧的知名男子在那兒閑談。
『叄』 莫懷桑短片小說中心理描寫的精彩語句
她心想:「維克多被打死了。」接著,痛苦慢慢滲透進她的心裡,淚水涌了上來。無數個可怕又難受的念頭從她腦海里不斷飛過。她再也不能擁抱她的兒子了!她的又瘦又高的兒子!憲兵打死了她的丈夫,普魯士人又打死了她的兒子!他被一顆炮彈炸成了兩截!······她好像親眼看到了當時的情形一樣,他的頭歪在一邊,兩眼圓睜,像平日里發脾氣時一樣緊緊地咬住他的幾根長鬍子。這太可怕了!他們把他的屍體怎麼處理了?要是能像她那個額頭中間卡著一枚子彈的丈夫一樣,被人送回來就好了!
是莫泊桑吧!摘自於《索瓦熱大媽》
『肆』 《社戲》中魯迅的心理描寫的句子
心理描寫的句子:
1丶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失落之情)
2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由悲轉喜)
3丶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對社戲的渴望)
4丶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懷念)
心理描寫的詞語:
1丶很重的心忽而輕松
2丶沉靜
3丶自失
知識拓展
1丶《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2丶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伍』 文學作品中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段落要5段
外面的黑暗漸漸習慣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動,他的眼不由的閉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還是已經站住了,心中只覺得一浪一浪的波動,似一片波動的黑海,黑暗與心接成一氣,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忽然心中一動,象想起一些什麼,又似乎是聽見了一些聲響,說不清;可是又睜開了眼。他確是還往前走呢,忘了剛才是想起什麼來,四外也並沒有什麼動靜。心跳了一陣,漸漸又平靜下來。他囑咐自己不要再閉上眼,也不要再亂想;快快的到城裡是第一件要緊的事。可是心中不想事,眼睛就很容易再閉上,他必須想念著點兒什麼,必須醒著。他知道一旦倒下,他可以一氣睡三天。想什麼呢?他的頭有些發暈,身上潮淥淥的難過,頭發里發癢,兩腳發酸,口中又干又澀。他想不起別的,只想可憐自己。可是,連自己的事也不大能詳細的想了,他的頭是那麼虛空昏脹,彷彿剛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記了,象將要滅的蠟燭,連自己也不能照明白了似的。再加上四圍的黑暗,使他覺得象在一團黑氣里浮盪,雖然知道自己還存在著,還往前邁步,可是沒有別的東西來證明他準是在哪裡走,就很象獨自在荒海里浮著那樣不敢相信自己。他永遠沒嘗受過這種驚疑不定的難過,與絕對的寂悶。平日,他雖不大喜歡交朋友,可是一個人在日光下,有太陽照著他的四肢,有各樣東西呈現在目前,他不至於害怕。現在,他還不害怕,只是不能確定一切,使他受不了。設若駱駝們要是象騾馬那樣不老實,也許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們,而駱駝偏偏是這么馴順,馴順得使他不耐煩;在心神最恍惚的時候,他忽然懷疑駱駝是否還在他的背後,教他嚇一跳;他似乎很相信這幾個大牲口會輕輕的鑽入黑暗的岔路中去,而他一點也不曉得,象拉著塊冰那樣能漸漸的化盡。
作者:老舍
書名:《駱駝祥子》
『陸』 給我推薦幾篇心理描寫真實細膩的短篇小說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寫得不錯, 讀起來很感人, 寫了青年人的獻身精神, 現在就需要這種內精神。《哦, 香雪》寫容了一個農村朴實的女孩子, 文筆也朴實。《第九個售貨亭》寫的是今天青年人的形象, 不是《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里的青年人的典型。《舞台小世界》有寓意。王安憶這個青年作家值得注意, 她的作品不一般, 她對生活總有自己的看法。她去年得過獎, 對已經得過獎的作家, 要要求嚴一些。《舞台小世界》這篇作品是否選, 請評委會酌定。王安憶最近有一篇小說《窗前搭起腳手架》, 寫得不好。鄧友梅的《那五》我看過, 寫得不錯, 那五這個人寫活了。《銀杏樹》寫的故事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遇到的, 因此不是讀者都能夠接受的, 可不選。《芨芨草》寫得還好, 敘事平實, 沒有做作之感。最近我讀了陸星兒的一篇小說《寫給未誕生的孩子》, 是寫女人生育和事業的矛盾, 這是個婦女問題, 在文學作品裡應有所反映, 這一篇心理描寫真實細膩, 提出來供評委會參考
『柒』 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片段
成為第19位粉絲
.我目瞪口呆,完全沒有了反應,只覺得四周空盪盪的,寒風像無情的箭,扎進我的心窩里。很無奈,只好平靜好自己的心緒,硬著頭皮回憶書本上的一頁頁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讓我靈光一現,把該要的內容給背出來。
3.「我的上帝!」我暗暗驚呼。我們五十個同學像木偶一樣被擺弄著,而一手操縱的竟然是我們平日里可敬可親的老師。我憤怒了,但是沒有勇氣跳起來揭穿這件並不存在的「新裝」。課依然在順利地進行著,可我什麼也聽不進去,其實也不必聽了,因為我的任務完成了。
4.一束夕陽從天而降,照亮了我的心房,打開了我的心窗,或許母愛如疆,父愛似海,但艱辛與不易中無言的愛又換來了什麼?或許有謳歌,有贊美,但也有抱怨與誤會,我們又有回報給他們相同的愛么?讓夕陽打開你的窗戶吧,感受絲絲溫暖,讓我們高唱——《愛無言》,讓我們高呼——老師,我愛您!
5.謝謝您,李老師,您那雙眼睛會說話。有一次上數學課時,同學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而我,聽著聽著,思想卻開了小差。這時,您注意到我了,用一雙平靜的眼睛瞪著我,彷彿在說:「雖然你是生病的,但是也不能上課開小差」我的臉頓時火辣辣的,馬上集中精神聽課。
6.很奇怪,愛哭鼻子的我聽到這樣嚴厲的語句從父親的嘴裡說出,竟然沒流淚,這連我自己都感到不解。也許,是早已在考完試時將淚流盡了。又也許,已經不知道該哭什麼了吧,只是一個人痴痴的望著那些不該從何下手的書。
7.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心裡暗暗地想,他能做25個,我為什麼不能呢 難道我比他笨 不,不可能!我絕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練習的少罷了。對,我一定要努力鍛煉,超過他。於是,從那天開始,我便下定決心,每天堅持做5個俯卧撐,一天、二天隨著天數的增加,漸漸的,漸漸的,我一口氣能做30多個。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鍛煉,我已經能做40多個了。
8.這時,一陣熱烈的掌聲打斷了他的思緒,他猛的一抬頭,看見肖大名正從講台上走下來。他立馬又緊張起來。他的目光四處移動,似乎在搜尋什麼,他是那麼的不安,甚至不敢接觸任何人的目光。然後他又把頭低下去,好像怕被別人看見似的。他的十個手指頭不停地搓來搓去,一會兒便被汗水打濕了,滑滑的。
請採納哦
『捌』 小說心理描寫方式
借鑒,就是指你看到一種很好的手法之後,受到了啟發,然後獨創出了自己的新東西。
寫作中借鑒是很常見的,而且經常會跨界借鑒。比如我很喜歡日本小說里一些很細膩微妙的心理描寫。我自己寫小說時也會借鑒。再比如我寫小說的一些視線和人物的轉場設計,很多是來自我的建築學背景,比如我很喜歡散點透視,自己寫作時就會用一些這種手法,做群像戲。
借鑒的特點是:讀者有時候會有一脈相承之感,但有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來,因為它已經完全生出了自己的東西。尤其是跨行業借鑒。
而模仿,則是追求形似。模仿通常都是風格上的,而不是情節上。
比如韓寒的《三重門》,就是一部經典的模仿之作,從語言風格到敘事手法,都嚴重模仿錢鍾書的《圍城》。尤其是修辭,大量運用了錢鍾書式的比喻和掉書袋。簡直達到了錢鍾書模仿秀的程度[允悲]
但是從故事本身來說,《三重門》和《圍城》完全不同。而且具體到《三重門》里每一個諷喻和掉書袋,也都是原創的。所以這部書是不折不扣的原創模仿型作品,跟抄襲之類沒關系。
再比如幾乎所有網文古風作品,都在或多或少地模仿三個作品:金庸,古龍,紅樓夢。
王朔火了之後,催生了一批說話口氣很像他的京味作家,痞子作家。
模仿的問題不是不道德,而是沒前途。模仿者沒有自己的特色。做某人第二,成就終歸是有限的。跟第一永遠沒法比。
寫作初級階段都要經歷過模仿,但是有一些人能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人不能。
『玖』 閱讀短文牛和鵝用橫線畫出寫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說說這些心理描寫體現了什麼
「我」未能去趙庄看戲時「急得要哭」,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我」如願以償。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寫作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拾』 找出《最後一課》的兩個心理描寫的句子!!!!
從此,我再也學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為止了……我這時是多麼後悔啊,後悔過去浪費了光陰,後悔自己逃了學去掏鳥窩,到沙亞河上去滑冰!我那幾本書,文法書,聖徙傳,剛才我還覺得背在書包里那麼討厭,顯得那麼沉,現在就像老朋友一樣,叫我捨不得離開。
對哈邁爾先生也是這樣,一想到他就要離開這兒,從此再也見不到他了,我就忘記了他以前給我的處罰,忘記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文章簡介: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閑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里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
寫作背景:
都德經歷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還被徵召入伍。普法戰爭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戰爭。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國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稱拿破崙三世)為了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並為著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向普魯士宣戰。
但戰爭開始後,法軍累戰累敗,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決戰,法軍更是慘敗,路易·波拿巴本人也當了普魯士人的俘虜。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他進而覬覦法國的領土,同樣想稱霸歐洲大陸。
乘法軍色當之敗、法國國內混亂之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到包圍巴黎,普魯士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忿怒。
這時戰爭性質已經變為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戰爭,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保衛祖國,巴黎的工人還於1871年3月18日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可是,在第二帝國滅亡後臨時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國防政府卻向侵略者賣身求榮、與人民為敵。他們仰仗普魯士人的刺刀,血腥鎮壓了巴黎公社,同侵略者締結了喪權辱國的協定和條約。
1871年5月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答應賠款五十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普魯士。從此,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人民慘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為時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回到祖國懷抱。
都德目睹了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戰爭生活使他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
出版於1873年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其中有一組直接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或者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是這個集子的第一篇。
內容簡介:
《最後一課》雖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卻不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方法,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里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雖說巨大的非常的歷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生活表現出來的,但這並不是說任何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都能表現出某個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每一朵花開都代表春天到來一樣。
都德所選擇的正是集中表現了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斷: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以後學校里不許再教祖國的語言了,學生們從此要學異國統治者的語言了!作者把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
從而把一堂小學法語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這就使得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表現得異常鮮明,從而使得作品的主旨——普通人民的愛國情感和反抗侵略的意志不斷地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所理解所頌揚。
《最後一課》的結構十分緊湊,作家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從縱向看,作品以一個孩子上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
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串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現了出來。
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小弗郎士作為結構的中心線索,從他走出家門、跑向學校,到「最後一課」結束,情節的發展層次清晰、緊湊、井然有序,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也自然而生動地展示出來。
作者把普魯士侵略者頒布禁教法語令作為情節發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描寫了小弗郎士、韓麥爾老師以及奧塞老人的愛國熱情和他們的感人形象。愛國主義的主題,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地流露出來。
隨著最後一課的結束,情節也發展到了高潮,並急轉到了尾聲,小說的主題進一步升華,每一個讀者的心中也升起了激情——這樣的 民族是不會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