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麼輕松幽默的小說
《古有此女天下亂》(作者:月涼)這個小說很搞笑,內容輕松,沒有很深的陰謀,文字精彩,口才好!
B. 有沒有關於中國歷史從古到今的有聲小說
中國古代抄文學的有聲襲讀物 有聲讀物網 上的有聲讀物資源非常豐富,內容涉及國學經典、成功勵志、啟蒙讀物、兒童故事、成語典故、科普知識、家庭教育、養生保健、生活網路、中外文學、世界名著、小說傳記、散文詩歌、人生哲理、優生優育、經營管理、歷史軍事、外語學習、娛樂休閑等幾十個領域
C. 羅貫中為什麼要寫三國演義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日電 記者羅盤報道: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家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台、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鑒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游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系,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族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羅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75萬字的古典名著。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著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斗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章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司馬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網路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據記載,羅貫中性格清高,與人寡合。他經歷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社會大動盪,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過聯系,在當時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並有一定的軍事、政治斗爭經驗的人物。羅貫中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還寫過戲曲作品《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面,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他還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三國演義》代表了羅貫中文學上最高的成就,它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也是明清長篇歷史小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起,至西晉統一止的近一百年的歷史。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種種斗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了四百多個人物,通過誇張,渲染,對比等藝術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了孔明、曹操、關羽、張飛、周瑜、司馬懿等幾十個典型人物。
《三國演義》結構宏偉,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羅貫中善於描寫戰爭,全書一百二十回,描寫了大小40多次戰爭,每次戰爭都寫出了各自的起因、力量對比、彼此方略等,有聲有色,絕無雷同之感。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把封建社會的斗爭和歷史演變的狀況介紹給廣大人民。不少農民戰爭以《三國演義》中的戰略戰術為借鑒,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三國演義》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大大邁進一步,標志著歷史小說的輝煌成就。
D. 蒙元時代傳奇人物和傳奇事跡有哪些
700年前的一天,「有三個男子漢從一艘不很大的帶漿帆船上走了下來。在威尼斯的石砌碼頭登岸。他們剛度過許多星期的海上生活,兩腿還不適應堅硬的地面,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沒有人到碼頭上迎接;要不是他們衣著檻褸,引人注目,這次歸國可能湮滅無聞。他們『從神態到口音都說不出來地帶有韃靼味,幾乎把自己的威尼斯方言忘光了』。他們腳穿高至膝蓋的臟皮靴,身穿綢麵皮袍,另有緞帶緊系腰間;綢面的質地很考究,但已露出一些碗大裂口,從裡面漏出了粗裘毛襯料。這些破爛不堪的大袍是蒙古式的,下擺只長及雙膝,前胸用一排圓形鋼鈕扣扣住。
「他們到家後一下子就脫去破爛不堪的皮袍,換上長可拖地的緋紅色威尼斯式綢面大袍。接著他們拾起又臟又破的蒙古袍,撕開襯里。那些原先藏放在衣縫里的翡翠、紅寶石、石榴石和鑽石紛紛掉落在地上」。
以上是弗朗西絲·伍德在《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一書(該書漢譯本已出版)中轉述的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200年後的人們對當時情景的追記。保存到今天的一份1305年的威尼斯城葡萄酒走私案卷宗提到了馬可·波羅,因為他是此案中葡萄酒走私商的保證人之一。這份文件稱他為「馬可斯·波羅,米利恩」,意即「百萬先生馬可·波羅」。今天,人們都相信,他所以會有這樣的別號,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善於講故事,甚至經常言過其實的人。他「每次談起蒙古大汗的巨大財富,都說他們擁有數以百萬計的金幣」。不過,如果沒有那本著名的《世界記》(或譯《環宇志》),幾百年後的人就很難了解,這個在威尼斯歷史檔案里偶然露過兩三次面的「馬可斯·波羅」,究竟是怎麼樣的人。
大約13世紀末葉,馬可·波羅在一次戰爭或商船間的武裝沖突中被熱那亞人俘虜監禁。他與一個至少寫過幾種關於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傳奇故事的通俗小說作家魯思梯切諾關在一起。《世界記》序言說:「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紀元1298年,他(指馬可·波羅)因被囚禁在熱那亞的監獄之中,很想打發空閑時間並向讀者提供消遣讀物,於是讓囚於同獄的比薩人魯思梯切諾先生將他所述這些內容全部筆錄下來。」這部書在歐洲被廣為傳抄、譯介,因此使馬可·波羅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傳奇式英雄,當然也因此使各種寫本或譯本的內容及文字之間發生極大的差異。這曾讓近代最著名的東方學家伯希和絞盡腦汁,「為了譯出一部條理清楚,又引人入勝的文本而引用了令人分辨不清的多種抄本,以致有些頁引用各式文本達四十二種之多」。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伯父都是威尼斯商人,所從事的,是西部歐亞、西亞以及西南歐之間的居間貿易活動。所以他們可能經常要去裏海北岸的商業城市。根據《世界記》的介紹,1260年初,他們在那裡經商時,正遇到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間的戰爭。由於擔心歸途受阻,他們就繼續東行,盤留於錫爾、阿姆兩河間的不花刺等地。後來隨旭烈兀派到元朝的使臣一起到達上都。這時應當是1265年中葉前後。據說在回國的時候,波羅的父親和伯父把元朝的一封國書帶達羅馬教廷。1271年,他們又謁見新上任的教皇格利高里十世。最終攜帶教皇寫給忽必烈汗的信函重訪中國。這一次,他們還帶上了年輕的馬可·波羅同行。1275年,他們到達上都。從這時候起,直到1291年春與遠嫁伊利汗的闊闊真公主和伊利汗的奉迎使一起從泉州坐船西行,馬可·波羅一行在中國留居長達17年之久。
根據馬可·波羅在《世界記》里的自述,在中國的17年中,他先留在大汗的朝廷里學習有關禮俗、語言文字等,其後奉忽必烈之命出使哈剌章(指前大理國所在地,當時,也用作對雲南的泛稱),「離開汗八里(蒙語「大汗之城」,指大都),西行整整四個月」。這趟西南之行的時間,據專家推算,大約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或稍後。以後他又奉使各地,包括在揚州任職三年(不一定是做那裡的行政長官),多次到杭州城辦事;往返行程,大多是經由從大都南行到揚州,再到杭州,南至福州、泉州一線的元朝驛站主幹線。大體是在至元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287~1289)左右,馬可·波羅可能曾遠行印度,行跡所至主要應是馬八兒地區(即印度半島南端的東岸地區)。1290年春夏之際,他因為熟悉航海西行的情況,被選定陪同伊利汗國的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西域,然後歸國。
正像幾乎所有的回憶錄一樣,馬可·波羅對自己中國之行的回憶,在具體年代、事實(尤其是數目字)、地理狀況等方面有不少不準確的和前後不相一致的地方,很多的地名、人名更因游記文本被輾轉傳抄變得難以釋讀。但是其中有很多描述,不是曾經身歷其境,或者親身得之於當時統治層內的口耳相傳,是很難講得像《世界記》中那樣詳實、具體而准確的。例如,馬可·波羅這樣描寫西湖上的遊艇:「在湖上還有許多遊艇和畫舫,長十五至二十步,可乘坐十人、十五人或二十人。船底寬闊平坦,船行時不會左右傾斜搖晃。那些愛好泛舟游覽的人,或攜家帶眷,或邀請一些朋友,雇上一條畫舫,盪漾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畫舫上桌椅板凳、宴客的設備,無不布置得整齊清潔,舒適雅觀。船艙上鋪一塊平板或說甲板。船夫站在上面,用長竹竿撐船前進。湖水不過三四米深。他們長篙輕點,直達目的地……船身兩側均有窗戶,可以隨意開關,便於遊人坐在桌邊,倚窗眺望,飽覽沿途綺麗的湖光山色。……因為湖面寬闊廣大,相當於全城的長度,假如佇立在離岸一定距離的船上,不僅整個宏偉、瑰麗的城市,它的宮殿、廟宇、寺院、花園,以及長在小道上的參天大樹,都可以盡收眼底,同時又可以觀賞其他畫舫載著游湖行樂的男女,輕輕地在湖上穿梭似地來來往往。」
在講述位於大運河流入長江處的瓜州鎮(在今江蘇揚州)時,馬可·波羅提到,「在瓜州城對面的大江中心,屹立著一座岩石構成的島嶼,島上有一個大寺院,住著兩百名和尚,敬奉偶像」。這里說的「岩石構成的島嶼」和島上的大寺院,就是鎮江的金山和金山寺。
馬可·波羅對中國北方的熟悉程度,顯然還要遠遠超過南部中國。他很詳細地敘述了發生在至元十九年(1282)的王著刺殺當朝宰相阿合馬的事件,說:「當上述這一切事件發生的時候,馬可·波羅正在那裡(指大都)。」他還有聲有色地講述了元朝平定東北叛王乃顏的戰爭經過。他說到,忽必烈親征乃顏時乘坐的是象轎。這一點與漢文史料的記載相符合。他又說,乃顏是一個基督教徒(應是基督教聶思脫里派信徒),他把十字架畫上了自己的戰旗。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史料。因為漢語文獻雖然講到乃顏「離佛正法」(就是信奉一種有異於佛教的宗教)、「惑於妖言」,卻沒有留下關於他究竟信奉什麼宗教的明確記載。從聶思脫里教派當時的傳播情況看,乃顏皈依這一教派是完全可能的。馬可·波羅還提到乃顏是按照「不出血死」的方法被處死的。而根據漢語文獻,我們只知道乃顏死後被扔進了附近一條名叫失列的河裡。他被按照處死蒙古貴族的傳統方式執行死刑,也完全符合當時的情勢。馬可·波羅的這些訊息,無疑是從元朝官場知情人的口中獲得的。乃顏之亂發生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馬可·波羅大概要從馬八兒回到中國以後才能聽說這件事。這時候離他南走泉州、航海西歸已經沒有多久了。
在漢語史籍中沒有留下任何有關馬可·波羅的直接記載。漢文文獻中先後提到過好幾個「孛羅」或者「孛羅丞相」。但他們都是蒙古人,其名稱乃是蒙古語(Bolod譯言鋼鐵)的譯音,與馬可·波羅的歐洲姓氏Polo也不相干。那麼,這個在威尼斯以「百萬」先生著稱的人,真的到過中國嗎?很久以來,總是有人在不斷地提出這個問題。
古代風景畫鑒賞懷疑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們,提出以下這些理由來支持自己的看法:
首先,雖然馬可·波羅講述的旅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再從東亞回到西方,但他的經行路線時常中斷,突然跳躍到另一個端點重新開始,順序顛三倒四。所以「雖然現在還有人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繼續進行考察,但一些卓越的旅行家在有人向他們詳細詢問時承認,在波斯以遠地區一步不差地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旅行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其次,他在書里談到的若干情節明顯地屬於自我吹噓和作假的性質,例如他說自己是元軍攻佔襄樊時在前線製造回回炮的人,又說自己曾做過三年揚州城的長官,等等。
再次,他在中國生活長達17年,為什麼一句也沒有提起關於中國的許多最獨特的事物,例如女人的小腳、茶、長城、筷子,還有漢字,而這些本來應當是最能吸引馬可·波羅本人以及他的本國讀者的好奇心的。
最後,就如前面已經提到的,中國的漢語文獻汗牛充棟,但居然沒有一件直接提到過這個傳奇人物。「不見經傳,耐人尋味」,因而使人生疑。
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人,於是把他的《世界記》看做是由一個講故事的能手和一個三流的通俗傳奇作家合作,根據一本通商指南或導游手冊之類的讀物編寫而成的世界地理概述,而不是真正的具有行程日記風格的個人游記。在他們看來,馬可·波羅關於中國的知識與他所宣稱的17年在華體驗是根本不相稱的。
中國學術傳統歷來強調「說有容易道無難」的原則。懷疑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們,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些理由全部迭加起來,似乎仍不足以排除他本人的說詞。要一個人在事隔十多年後「一步不差地」把過去的復雜旅程回憶出來,這差不多是一種苛求。馬可·波羅的旅行路線,除了幾次明顯的中斷和插敘,基本上是可以按元朝政府所設驛站的走向予以復原的。他確實在有些地方自我放大,浮誇吹噓(如在襄陽造炮),不過難道我們可以據此而將他的全部敘述視為不可信嗎?
在中國生活了17年的馬可·波羅,對於這個國家裡占據人口大多數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和習俗,了解得確實很少。不過,它發生在元朝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就又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元代早期,統治上層中間蒙古、色目人的影響仍具有壓倒的優勢。真正受信任的漢人大多會說蒙古語,可以不資「舌人」而與蒙古君臣對話。有些漢人對蒙古語的掌握甚至能精深細微到連蒙古皇帝也深為吃驚的程度。從西域到中國來的「回回人」,有些人的母語是與蒙古語十分相近的突厥語,有些人的母語雖然是波斯語,但因為長期被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所統治,也都會說突厥語。所以元初在上層社會里最重要的交際語言並不是漢語。一個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的外國人,對漢語和漢族的文化所知不多,並不見得完全不可思議,
盡管漢文材料中沒有直接出現馬可·波羅的名字,但我們至少有一件史料直接與馬可·波羅的在華事跡相關。這就是元朝向伊利汗出嫁闊闊真公主之事。據馬可·波羅說,伊利汗阿魯渾在他的王妃死後,派遣三名使臣到元朝,要求娶一個與已死王妃同族屬的女人。忽必烈選擇了一位公主讓三名使臣帶回去。公主和三名使臣的名字,分別是Cocacin(闊闊真),Oulatai(比較下文中的「兀魯癑」)、Apusca(比較下文中的「阿必失呵」)和Coja(比較下文中的「火者」)。在《永樂大典》摘抄的關於元代「站赤」(即驛站管理系統)的公文中,有一條材料說:
至元二十七年(1290)八月十七日,尚書阿難答、都事別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魯疲、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內九十人已支分例(按指支發沿途的食宿津貼),餘七十人,聞是諸王所贈遺及買得者,乞不給分例口糧」。奉旨:勿與之。
這一則材料所說「往阿魯渾大王位下」的三使臣,就是護送闊闊真西行的奉迎使。三人的名字,與馬可·波羅所說完全符合。更重要的是,使團回到波斯時,三人中除火者外已死去兩人。所以波斯語文獻中就只有火者一人的名字。除非馬可·波羅能在西域某地抄到上引漢語的文獻(這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的),他怎麼可能遙在千萬里之外知道包括已死去的兩位在內的三名使臣的名字?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確實與三使臣從中國同行西航。
此外,《世界記》中有關當時事件的若干詳實敘述,包括最新近發生的平息乃顏之亂的情況,顯然不會包括在導游書中間。如果不是在中國當地,而要遠在西亞卻打聽得這么細微准確,其實也都是很難的。
馬可·波羅來華的懷疑論者對現實存在的《世界記》一書充滿根本的懷疑,卻很願意假定曾經存在過某種詳細記載中國種種事情的「導游手冊」,並斷定它是《世界記》關於中國知識的來源。雖然關於這本「導游手冊」本身,我們至今還一無所知,但它卻對懷疑論者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它,他們就無法回答下面的問題:從來沒有到過中國的馬可·波羅,是從哪裡獲得這么多有關中國的詳細情報的?
不過相信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也面臨一個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個自稱具有很高地位,但又「不見經傳」的外國人,在元朝到底擔任何等的角色?
他自然沒有像他所吹噓的那樣做過揚州路的總管,或類似的高級行政官僚。很多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馬可·波羅主要是用一副敏銳的「商人的眼光」觀察他所經歷的世界。在他描述各地情況時最經常提到的一項內容,就是那裡的特產,尤其是歐洲人感興趣的寶石、香料、紡織品、瓷器等等商品。他對中國的鹽稅似乎很注意,北方的鹽場經常是他的行經之處。他甚至能相當准確地說出至元中期杭州所管地面鹽稅收入的總額。所以曾經有人懷疑他是元朝地方政府中管理鹽政的小官員。還有人推想他出使馬八兒,其實是到那裡去買采紅寶石。當然也有人認為他不斷地在各地跑來跑去,執行的是做皇帝「聽底耳、見底眼」、到處刺探民情的職務。
關於馬可·波羅在華身份的一種較新穎、也較有趣的推想,認為他是為元朝政府或皇室成員做買賣、替為他提供資本的主人生息的「斡脫」。蒙古人進入漢地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不懂得管理財產,「只是撒花,無一人理會得賈販」。「撒花」即強行敲榨勒索「人事」(即禮物)的意思。他們靠掠奪、搜刮而攫獲財產,卻不知道怎樣經營,怎樣利用它生利增值。所以他們特別仰仗從西域來的回回人,向他們提供資本,讓他們貿易生息,稱為「斡脫」(突厥語夥伴、合夥人的意思)。回回斡脫依靠蒙古貴族的勢力做生意,為蒙古貴族,也為自己圖利。他們的經營活動中利潤最高的是高利貸,利率達到100%,利上滾利,如羊羔下仔,所以稱為羊羔兒息,又稱斡脫錢。很多斡脫商人不但經營國內貿易,也從事巨額的國際貿易,有的還向政府「撲買」各種賦稅(即承包某個地區的某種賦稅)。馬可·波羅比較熟悉的,不是漢語,也不是蒙古語,而可能是突厥語,甚至是波斯語。這說明他所接近的人有很多是回回人。他又經常奔波於國內外各地。因此,他成為皇室斡脫商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從西歐世界直接地,而不是通過很多中介環節間接了解中國的角度來觀察,馬可·波羅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傳奇人物。不過無論他是否真的來過中國,他都不是西歐與元代中國之間直接溝通的惟一見證人。這是一個中國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直接建立外交聯系和互相了解的時代,雖然雙方都是帶著錯位的期望而這樣做的。
E. 急切尋找類似《明朝那些事》這樣的小說!!!
《原來這才是春秋》(唯一不能缺席的王朝)!!!
如果提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們只能留下一個朝代,應該留下哪一個?
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漢朝?3分,接近答案了。
正確答案是:春秋戰國,也就是東周。
為什麼這樣說?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沒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翻翻《百家姓》,就明白有多少個姓氏的老祖宗是春秋人。趙錢孫李,周武鄭王,沒有春秋,就沒有百家姓。
如果沒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師爺是誰,因為中國一半以上行業的祖師爺來自春秋。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這一點人人都知道。還有呢?飯店的祖師爺、讀書人的祖師爺、廚師的祖師爺、鹽販子的祖師爺、甚至性工作者的祖師爺等等,原來都是來自春秋。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不知道幾千年來該讀什麼書,我們也不知道禮義廉恥是什麼意思,因為孔子來自春秋。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就不知道道教是什麼意思,同樣也沒有《道德經》,因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也不知道法治是什麼意思,因為法家的始祖管子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就不知道怎樣打勝仗,因為《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寫文章就不會生動,因為一半以上的成語典故來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沒有春秋,就沒有現在的中華文明。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事實。
幾千年來,我們不就是在春秋祖先們的蔭庇下過來的嗎?
我們一向輕視春秋那段偉大的歷史,一直認為那是一段混亂的歷史,其實正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只有了解了春秋,你才能知道祖先們有多麼的偉大,他們的偉大,絕對超越你的想像。當然,也有人的荒淫,同樣超過你的想像。
在偉大的周公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之後,春秋戰國作為一個百家爭鳴的舞台,給了無數英雄們表現的機會。
從鄭庄公的忍到越王勾踐的忍,你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忍耐力是多麼的可貴;從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到范蠡幫助越國滅吳,你能看到祖先們的治國之術;從老子的「道德經」到孔子的「四書五經」,你能看到古人處世和治學的態度是多麼的高明;從孫子兵法到商鞅變法,你又能看到國家富強的不同路徑。
春秋時期,爾虞我詐的國家關系與如今的國際形勢如此的接近,弱肉強食的諸侯吞並充滿了無恥和暴力,秦晉之好背後的背信棄義,晉楚爭霸決戰中原時恢宏的戰爭場面絕不亞於此後的任何一場戰爭,名目繁多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國兩制」、「南聯盟」等等都在那個時候出現。
當然,還有自相殘殺的鄭國四兄弟、養鶴的衛懿公、亂倫的齊襄公、愚蠢的仁義道德者宋襄公、野心家慶父等等反面人物,各型各色的人和事充斥著那個無限精彩的歷史舞台。
春秋五霸,誰是真正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仁義、誠信、武力,什麼是稱霸天下的第一要素?春秋會告訴你。
春秋的精彩還在於他的真實,每個人真實的一面都得到真實的記錄,那時的史官是足以震懾國君的,不需要為誰粉飾,不需要為誰篡改歷史,這不像後來宋朝、明朝的史官,給後人留下了一大堆謎團。
春秋時期,有內戰,有外戰,兩百多年間,戰爭接近兩百次,消滅國家將近一百個。戰爭不僅考驗了中華民族,也鍛煉了中華民族。那是中國對外擴張最為猛烈的一個時期,齊國向東、晉國向北、楚國向南、秦國向西,四大強國的擴張使得華夏版圖至少擴大了一倍以上,奠定了中國今天龐大領土的基礎。
我們多數人只知道中國有一個聖人,就是孔聖人。但是,春秋的歷史告訴你,孔聖人心目中的聖人是誰,一個是周公,另一個是管仲。孔夫人是對的,與周公和管仲相比,他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周公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以德治國、以法治國都從他那裡開始,政治上的無神論「以德配天」也從他那裡開始,中國社會制度的基礎是由他打下來的。而管仲將周公的思想發揚光大,他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等諸家的創始人,你現在可能不信,但是了解春秋之後,你不能不信。
什麼是以人為本?什麼是以民為天?什麼是和諧社會?管仲都會告訴你。
不僅如此,管仲還告訴你什麼是內閣責任制,怎樣控制通貨膨脹,怎樣保護環境,怎樣實行義務教育,怎樣保護言論自由,怎樣實現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
看到這里,你會感嘆,你會驚訝,那是因為你之前沒有了解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偉大的聖人中的聖人是一個逃兵,是名副其實的「管跑跑」。可是,這無損於他的偉大。還有,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段友誼就是「管鮑之交」,那絕對可以令你感慨萬分。
孔子說過:沒有管仲,我們就該披散頭發,裸露膀子,做野蠻人的奴隸了。
有人評說:中國之所以衰落,就是因為尊孔子而不是尊管子。
如果孔子在世的話,他一定會承認這一點的,因為他是一個誠實的人。
我們不是熱衷於國學嗎?
國學是什麼?
國學就是春秋。
不是嗎?
難道不是嗎?
了解春秋,你一定會承認這一點。
來自春秋時期的行業
祖師奶和祖師爺(一)
扮酷祖師奶:褒姒
洗腳祖師爺:祭足
忍者祖師爺:鄭庄公
妓女祖師爺:管仲
鹽販子祖師爺:管仲
職業教育的祖師爺:管仲
廚師祖師爺:易牙
飯館的祖師爺:鮑叔牙
俠客祖師爺:曹沫
選秀的祖師爺:鄭庄公
暗箭傷人的祖師爺:公孫子都
貪官的祖師爺:申侯
文山會海的祖師爺:齊桓公
一國兩制的祖師爺:斗伯比
[編輯本段]目錄
天仙妹妹
後宮風暴
瓊瑤的故事
烽火戲諸侯
春秋開始了
親娘靠不住
黃泉相見
親爹也靠不住
淫盪、亂倫
人鶴情未了
周王的麥子不見了
冒充解放軍
楚國和南聯盟
一國兩制的破產
美女是禍水
美男也是禍水
做人的難題
朋友、兄弟、利益
鄭國四兄弟
周公主義
阿哥阿妹情義長
甜瓜命案
管鮑之交和管跑跑
山東德比大戰
管子思想
第二次山東德比大戰
管仲的富民政策
「資本主義」齊國
好心害死人
第一次聯合國大會
成就霸業
國家大妓院
掃盪戎狄
魯國愛情故事
魯國四兄弟
慶父死了
第一次南北戰爭
管管周王家務事
野心膨脹
神秘晉國客人
……
精彩段落:
幽王一連十天不肯上朝,只肯上床,與褒姒翻天覆地,沒黑沒夜。褒姒有些受不了,她覺得采蘑菇也沒有這么累過,但是她只能忍受。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天下淫民的最高領導,幽王不僅經驗豐富,營養也豐富,再加上沒別的事干,綜合以上因素,他的床上功夫是遠遠勝過褒洪德的。
關於幽王的年齡需要特別說明,因為有人說他已經是個老年人,這個說法是不合理的,比較合理的推斷是,幽王這個時候應該是四十歲到四十八歲之間。我們來看看這個推斷的出處。
幽王的爺爺叫厲王,《史記》里說:好利,暴虐侈傲。也就是說他不僅貪財,而且很黃很暴力,結果弄得國人怨聲載道。
「收斂一點吧,你看大家都在罵你。」周公來勸他,那時候是有言論自由的。
「你放心,我讓大家閉嘴。」厲王決心破壞掉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他派出特務,誰敢說他的壞話,就殺了誰。 於是,沒人敢說他了。 「周叔啊,還有人罵我嗎?」厲王很得意。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請記住,這句名人名言出自這里。周公說這句話,意思是老百姓的嘴就像河水一樣,如果你要堵,那就成了堰塞湖,最終就是決堤,淹死你。
厲王不信,三年之後,國人暴動,高唱著「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喊著「打死厲王,言論自由」的口號,來殺厲王。
厲王跑了,跑到一個叫彘①的地方。彘就是豬,因這地方人少野豬多而得名。厲王一直不敢回來,吃了十六年野豬肉,死在野豬林里。
厲王去吃綠色豬肉了,國人還不罷休,要殺他的太子姬靜,這叫做父債子還。太子跑到了召公家裡,國人就把召公家給圍了,不交出太子,就放火燒。召公沒辦法了,把自己的兒子交出去了,冒充太子。大夥也沒客氣,鋤頭斧子一塊上,召公的兒子就這么冤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太子那時候還是個小孩兒。
在沒有天子的十六年裡,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史稱「周召共和」,共和國的說法就是從這里來的。
十六年後,厲王死了,召公這時候才敢說太子沒死,就養在自己家裡。於是,太子登基,就是宣王。在召公家裡冒充召公兒子的那段時間,太子是不可能結婚的。因此,宣王在登基之後才成親,也才有了幽王。宣王在位四十六年,死的時候,幽王的歲數自然應當是四十齣頭。
所以,在得到褒姒的時候,幽王正處於男人的「微軟」階段,與褒姒的年齡差距為三十歲上下。
宮里又來新人了。
褒姒進宮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後宮,大家都沒當回事,不就是一個超女嗎?
按照慣例,幽王對於超女的審美疲勞期在一到三天,也就是說,
……
F. 水滸傳原著的有聲小說,不是評書,象宋懷強播講的,要全書的,在哪下載,謝謝!
當今評書5傑之20佳作
按朝代順序分列如下:
1 袁闊成《西楚霸王》: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秦末專楚漢相爭的故事,著屬重刻畫了項羽這位堪稱「古代第一勇武豪傑」的形象與事跡。這段傳奇故事的播講者除丁正洪、丁建中父子外,現代評書藝人中袁老算是一個亮點。
2 連麗如《東漢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興兵起義滅新,以及消滅各家反王,建立東漢王朝的傳奇故事。連麗如演播此書得到了其父連闊如的一些「皮毛」,雖不如其父說此書之經典,但仍算是其一部代表力作。
3 田連元《劉秀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起義滅新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播講此書,雖不如連闊如父女之氣勢磅礴,長篇大論;但卻自成一家,極具特色,而且情節緊湊,高潮迭起,聽得人慾罷不能。此書堪稱田連元最得意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4 袁闊成《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袁闊成以及一些優秀曲藝學者根據原著小說,共同創作成的評書。袁闊成演播此書,集中表現似洹捌
G. 哪有寫元朝歷史的有聲小說
我建議你看看明朝啊宋朝啊的小說,元。。就算了吧,那是屬於蒙古國的輝煌歷史,跟咱們漢族沒什麼關系,如果說能有什麼關系的話,就是後來看朱元璋造反更有激情了。。
H. 在我國文學史上,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成就最高的是什麼
宋代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哲學、倫理、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醫學、工藝等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學校教育發達,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等等,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宋仁宗以後,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除了官辦學校而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以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注目,聞名全國的有所謂四大書院,即石鼓、嶽麓、白鹿洞、應天書院,等等。
宋代無論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繼唐代之後,各種文藝形式,諸如散文、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繪畫、書法、雕塑、「說唱」、諸宮調、宋雜劇、南戲等都得到了高度發展。宋代的文學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瑰麗的景象,產生了 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沈括、岳飛、朱熹、李清照、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奪目的人物。宋朝因為極其重視文教,學術文化的成就極高,明人宋濂謂:「 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佔了六位。 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I.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
山西並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9)有聲小說元朝擴展閱讀
羅貫中的一生都處在亂世之中,他對中國周期性的大浩劫給民眾帶來的痛楚、對生產力和文明的巨大破壞有清晰的認識和切身的體察。他總結出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對中國歷史上治亂循環的精確概括。
蒙古人滅宋並建立起疆域十分遼闊的大帝國,但元帝國未能解決外來政權華夏化的瓶頸,安穩的日子不長,很快就陷入了大動亂。
元末農民大起義即史稱的「紅巾起義」爆發於至正十一年,而在此之前,為大起義做思想、組織上准備的明教、彌勒教、白蓮教早就在民間流行多年,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義,起義農民5000餘人,「背心皆書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規模的起義、暴動已遍及全國,僅京南一帶的起義即達300餘起。
羅貫中就是在這種大動亂的環境中長大,當1351年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在潁州舉起義旗後,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興等接連起事;長江流域的彭瑩玉、徐壽輝等人也借用紅巾軍的名號起事。
一時間全國各地出現隋末「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的景象。紅巾起義幾乎是漢末黃巾起義、隋末瓦崗寨起義的重復或翻版。
此時正值弱冠之年的羅貫中怎麼可能置身度外?他一定在觀察時局,在尋找機會。他的故鄉山東東平及以南的運河兩岸地區,正是起義軍和官軍交戰的重點區域。這或許是羅貫中長期滯留在江南的重要原因。
兵燹所過,往往玉石俱焚,在戰爭中命運最慘的總是普通的老百姓。據葛劍雄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記載:西漢末年的大亂全國人口從6000萬降到3500萬;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引起的動亂全國人口再從6000萬降到2300萬;隋唐之際的大亂,總人口由6000萬降到2500萬;宋元之際的大亂,宋、金、西夏等組成的中國地區總人口1.45億降到7500萬。
而羅貫中親身經歷的元明之際的大亂,全國人口從9000萬降到7160萬。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一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