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除夕的來歷有聲小說

除夕的來歷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2-05-19 20:00:29

1. 我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傳說故事,習俗活動

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習俗: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等典籍。

拓展資料: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2.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現在一般定在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 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17,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18,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
22,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3. 除夕風俗是怎麼來的

除夕簡介】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掛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
[編輯本段]【除夕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編輯本段]【除夕風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王安石《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塗面,跳舞於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編輯本段]【除夕傳說】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傳說之四: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准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受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退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4. 大年三十的由來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的來歷:

1;相傳;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

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

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2;同時;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3;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

時,桌上的"魚"是不吃完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

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所以,不能把魚吃完。

祝你春節愉快!

5. 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個節日的名稱、習俗、來歷是什麼

1、忙年(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2、年二八

年二十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二十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3、除夕

(1)「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天晚上((月大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廿九日)。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月窮歲盡」,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2)除夕是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

(3)大年三十下午,祭祖、吃團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燃燈照歲(或熬年夜)的習俗。

4、正月初一

(1)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祭祀神祖、祈求豐年主題。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

(2)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凌晨拜神,下午祭祖。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5、正月初二

(1)大年初二開年,拜神,開年飯。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2)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3、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 《占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5、正月初五

(1)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

(2)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稱破五。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

(3)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7、正月初七

(1)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占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2)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

(3)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8、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9、正月初九

(1)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有說「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

(2)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10、正月初十

(1)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如東邊勇)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14、正月十五(元宵節)

(1)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2)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3)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燒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6. 過年的來歷

過年的來歷 :一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打柴的青年名叫萬年,他看到當時的節令很亂,決心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兩眼望著樹影,忽然,他從那移動的樹影中受到啟發。回到家中,他設計了一個專門測日影計天長短的「日晷儀」。可是,當天氣出現雲陰霧雨時,怎麼辦呢?後來他又看到崖上的泉水很有節奏地往下滴,便動手做了個五層漏壺,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慢慢地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萬年帶著自製的日晷儀和漏水器去見天子,向天子講了自己多年測定的結果,說明了冬至點、日月運行的周期。天子聽後,感到萬年說的有道理,便把萬年留下,並在天壇前築起日晷台、漏水亭。
過了一個時候,天子派節令官阿衡去了解萬年的制歷情況。萬年拿出自己的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聽後很嫉妒:萬年把節令定準,就會得到天子的重用……於是,他收買了一個刺客去暗殺萬年。
一天中午,當萬年到日晷台觀日影時,刺客拉弓向萬年射去。只聽「啊」的一聲,萬年應聲倒下。衛士聞訊趕來,拿住刺客,扭送去見天子。天子得知暗殺萬年是阿衡策劃的,便將阿衡處以死刑,並親自去看望萬年。萬年指著申星說:「現在申星追上了蠶白星,星家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逢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吧!」「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天子說。從此春節的習俗流傳至今。

過年的來歷:二
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習俗:祭灶 掃塵 貼春聯、門神 年畫 倒貼「福」字 除夕夜 年夜飯(團年飯) 祭祖 守歲 迎春 紅包(壓歲錢) 新年贈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接財神 回娘家 初六送窮

過年的來歷:三

關於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 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7. 誰知道團團圓圓年夜飯的來歷和典故

五福臨門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洪範》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很多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種福。至於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麼呢?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註:《書經·洪範》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說,有的人雖然長壽而沒有福氣,有的人長命百歲而貧賤度日,有的人富貴而短命,有的人富貴而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為貧賤而煩惱,有的人雖然富貴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滿足於過貧賤悠閑的生活,有的人貧賤而善終,有的人富貴長命而最後卻遭橫禍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勝枚舉。這些只是,單就五福的變化來說,只有五福全部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其餘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是美中不足。
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後來由於避諱等原因,「五福」也有了變化,如東漢桓譚在《新論·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終命」更改為「子孫眾多」,因此,後來的「五福」也就變成了「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了。
[編輯本段]2、【蜀香堂】五福臨門《蜀風》民事節慶香
五福臨門盈萬利,八方進財樂典隆。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的《洪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美妙了。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因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樂善好施,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五福臨門」是蜀香堂[1]《蜀風》民俗香品,以純天然香葯,拾遺民間坊藝而成之香,以一炷清香,祝五福包被好人一生。
[編輯本段]3、年畫《五福臨門》
「五福臨門」
童子騎一隻大公雞,執的條幅上寫著「吉星高照」。童子頭上戴著菊花,「菊」與「吉」音同,含義為「吉星高照」。幾只蝙蝠,取「福」字之音義,象徵幸福,故稱「五福臨門」。武強年畫《五福臨門》
[編輯本段]4、郵票《五福臨門》
由著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設計的武強木版年畫郵票將於2006年1月22日在全國發行。
據燕趙都市報報道,這套即將於2006年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中國傳統的「小年」)在全國發行的武強木版年畫郵票一套4枚,分別為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富貴花開、獅子滾綉球,這是衡水歷史上發行的第一套郵票,也是衡水首次以「國家名片」的形式向海內外展示自己的獨特文化。武強年畫郵票《五福臨門》
同時發行的還有首日封、明信片、郵折、紀念冊等10餘種郵品。
武強,以盛產年畫著稱,武強年畫也因其產地而得名。武強年畫起源於宋元時期,鼎盛於清代康熙、嘉慶年間。武強年畫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完全手工製作,手傳口授,世代沿襲,經久不衰。年畫採用木版水色套印而成,構圖飽滿勻稱,色彩鮮艷明快,對比強烈分明,線條粗中透細,拙中見巧。武強年畫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武強年畫不僅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網路全書,同時也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大觀園」,武強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

三陽開泰
【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釋義】《周易》稱爻連的為陽卦,斷的為陰爻,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陰陽學說中,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興盛之象,故稱三陽開泰。
中國古代陽與羊同音,羊即為陽。「三陽」依照字面來析,解釋為三個太陽比較直觀,即早陽、正陽、晚陽。朝陽啟明,其台光熒;正陽中天,其台宣朗;夕陽輝照,其台騰射。均含勃勃生機之意。
「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我們見到「泰」,總是大吉利。開泰以「求財」來卜,就是大開財路;以「求婚」來卜,就是大開愛門。
羊,即祥也。古代宮廷中小車多稱羊車,即取意吉祥。人們常說的「三羊開泰」為吉祥話之一。比如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萬事如意等。
羊,在中國民俗中「吉祥」多被寫作「吉羊」。羊,儒雅溫和,溫柔多情,自古便為與中國先民朝夕相處之夥伴,深受人們喜愛。古代中國甲骨文中「美」字,即呈頭頂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徵。
明清時期,民間傳說曾把青陽、紅陽、白陽,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民間喜用的「三陽開泰」是一種吉祥語,它表示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意義。也是興旺發達,諸事順遂的稱頌,圖案以三隻羊(諧音「陽」)在溫暖的陽光下吃草來象徵。
【出處】《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設此三羊,以應開泰之言,喚做「~」,破解你師之否塞也。(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一回)
【典故】
「馬馳率風,羊致清和。」午馬徐徐去、未羊款款來的時候,人們以這句話應景。另一句應時話的使用頻率也多起來:三羊(陽)開泰。陽、羊同音。陽光之下三隻羊,中國傳統吉祥寓意圖案,畫題就叫《三羊開泰》
「三洋啟泰」「羊」取其音,「羊」變了「陽氣」之「陽」,而「泰」是《易經》中的一個召福卦象。三羊圖的意思即招來吉利之謂,可以帶來好運;三陽開泰之說來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為十月的卦象,《復》為十一月卦象,《臨》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陰陽。《坤》卦六爻皆取陰爻,為純陰之象;《復》卦一陽生於下;《臨》卦二陽生於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陽爻有三——於是,「三陽開泰」成為歲首的吉語。明雜劇《鬧鍾馗》劇中演,逢元旦,三陽真君在三陽閣下排宴慶賀新年——那「三陽真君領三個綿羊太子」,三羊象徵三陽。
十二地支配屬相,未屬羊。但並非自古如此。上世紀70年代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記載與今不盡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馬也……戌,老羊也」。羊所對應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這一套生肖名單中,惟獨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備做生肖資格似的。睡虎地秦簡為何逢羊而尊「老」,是個值得討論的題目。至於「未羊」,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已見記載。放馬灘秦簡,也有學者認為是漢代簡冊。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國抑或在巴比倫,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今人戲稱「洋生肖」,其對於羊也格外禮遇。黃道十二宮有兩個與羊有關,它們是白羊宮和摩羯宮。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生活在巴比倫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稱為「天的羊」,稱行星為「隨年的羊」。黃道十二星座中羊占兩個席位,大概緣由在此。白羊座為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之首,當年又與春分點相關,地位顯要,其在巴比倫星圖中的形象為手持麥穗的農夫。
郭沫若主張生肖文化外來說,立論依據之一,即取白羊宮與麥穗。他1929年寫成的《釋支幹》提出,十二生肖是漢武帝通西域時輸入的。他假定了十二地支與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的對應關系,其中以地支未對應白羊座。郭沫若認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為穗,當於白羊」,白羊座「星象為農人力田之形」。多年來,郭沫若的見解一直沒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簡等出土文物也否定了這一推論。
「未為穗,當於白羊」,這句話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話題。
「三羊開泰」是吉語,五羊呢?南國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傳,羊是給廣州帶來吉祥的五穀之神。《太平御覽》引晉裴淵《廣州記》,載有五羊傳說。至清初,五羊故事仍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屈大均《廣州新語》記,古時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顏色的衣服,分別騎著不同顏色的羊,他們來到廣州,將六齣的谷穗贈給人們,並祝願永無飢荒。隨後,五仙人騰空而去,五羊化為石。五個仙人五隻羊,帶來五穀豐登的祝福。廣州稱羊城,簡稱穗,均源於五羊傳說。如今,市內的越秀山公園矗立著五羊石雕,為廣州城標。
祝福五穀豐登的羊,還被想像為雨工——隨龍布雲播雨的神物。這見於唐傳奇《柳毅傳》。小說涉筆成趣地講到雨工:龍女牧羊,所牧並非凡羊,而是隨龍司水的精靈。故事講,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請他代傳書信,並自言是洞庭湖龍君之女。柳毅同情龍女的不幸,又好奇地問:「你既是龍女,牧羊何用?難道神靈也像人間一樣,畜牧為了宰殺嗎?」龍女答:「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問:「何為雨工?」龍女答:「雷霆之類也。」龍女牧羊,羊是雨工,這樣的想像以龍主雨水為邏輯起點,倒也顯得順理成章。
三羊開泰 ,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易經》,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來之意」。
「羊」和「陽」同音,羊在中國古代又被當成靈獸和吉祥物。很多「吉祥」的銘文都寫成「吉羊」。《說文解字》說:「羊,祥也。」「三羊開泰」和「三陽開泰」都是吉祥之意。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蘇培成先生解釋:人們喜歡用「羊」字討個吉利,「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其實是借「陽」的諧音。正確的應該寫成「三陽開泰」,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易經》,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來之意」。
《周易》六十四卦之中的一卦———泰卦。「泰卦」是好卦,故有「否極泰來」的成語。「陽」和「羊」同音同調,羊在中國古代又被當成靈獸和吉祥物。從古代器物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銘文都寫成「吉羊」。在古漢語中,「羊」「祥」通假。《說文解字》說:「羊,祥也。」「三陽」意為春天開始,表示冬去春來,陰陽消長,萬物復甦。而「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陽交泰」,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
《漢語成語詞典》解釋:「《易經》以十一個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個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的象徵。後作新年開始的祝頌語。」 通俗講就是,《易經》以正月為泰卦,古人認為是陰氣漸去陽氣始生。農歷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
「三羊開泰」和「三陽開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是歲首人們互相祝福的吉利話。既然都是中華文化的內容,約定俗成,滿大街都使用「三羊開泰」,就不必斤斤計較「三羊」還是「三陽」了。

8.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的來歷,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歷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代,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歷、陽歷兩節,人們把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春節的來歷也有民間傳說,據說在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

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8)除夕的來歷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閱讀全文

與除夕的來歷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寵物小精靈之無限抽獎系統類小說 瀏覽:116
寫夢幻西遊比較好的小說 瀏覽:790
重生小說非人 瀏覽:209
雙性受從古代穿到現代的小說 瀏覽:200
好看的唐朝歷史小說推薦超經典 瀏覽:240
乳娘母乳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653
有關丹道的小說完結 瀏覽:15
鳳輕歌是哪個小說里的女主 瀏覽:623
單身女主小說下載 瀏覽:264
古言小說女主養著婆婆小姑 瀏覽:310
都市之無限刷錢的小說 瀏覽:513
現代男男小說已完結 瀏覽:176
重生到古代王朝爭霸的小說 瀏覽:246
女主胸大獃萌的言情小說微肉 瀏覽:556
完結穿越斗羅大陸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43
神鵰俠侶小說結局截圖 瀏覽:156
仙俠言情系列好看的小說 瀏覽:771
灌籃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46
大主宰有聲小說原野 瀏覽:931
都市重生辦實業的小說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