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尤利西斯的作品爭議
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就有意識地將荷馬史詩作為小說現代題材的「潛文本」,使兩者之間形成平行對應關系。可該部小說面世以來,它的神話類比結構一直引起很多爭論。《奧德修紀》對《尤利西斯》產生的影響,學術界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觀點。
作家郁青認為:《奧德修紀》對《尤利西斯》的影響是深層次的。神話史詩不僅為小說作者在創作時,提供了一個參照框架,幫助小說獲得內在的秩序和連貫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小說以《奧德修紀》為神話原型,意在賦予看似平庸瑣碎的現代城市生活以悲劇的深度,使之升華為一篇代表人類普遍經驗的寓言。喬伊斯借用荷馬史詩的原型意義和原型結構,是為了表達一個現代人尋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
1922年《尤利西斯》出版後不久,喬伊斯在一封寄給姨媽約瑟芬的信中,建議她將《奧德修紀》作為《尤利西斯》的導讀材料。由此看來,要深入理解《尤利西斯》,有必要將它與《奧德修紀》這個「潛文本」對照起來,進行雙重文本的解讀。
長篇史詩《奧德修紀》記述了歷時10年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希臘聯軍中英勇善戰的伊大嘉國王奧德修在返回家鄉的過程中長年漂泊、歷經艱險的故事。史詩圍繞著奧德修的回鄉主題牽動著兩條雙向對應的情節線索——奧德修的回鄉與其子帖雷馬科的迎父這兩條雙向發展的主線。
首先,《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在人物設置上存在著平行關系:小說主人公布魯姆與史詩英雄奧德修相對應;大學生斯蒂芬與帖雷馬科對應;布魯姆太太摩莉對應潘奈洛佩(史詩中奧德修忠貞守節的妻子)。小說中有不少次要人物在史詩中也能找到對應的人物。
《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在人物、結構和細節上存在的摹仿關系,這一點已為中外的研究者們所公認。但關於喬伊斯運用神話類比結構的重要性上,學術界存在著尖銳的分歧。因為古希臘英雄奧德修與該小說究竟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涉及到對小說《尤利西斯》根本意義的理解。對此一些學者的觀點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觀點認為:《奧德修紀》與《尤利西斯》之間的平行關系是將英雄悲壯的歷史和卑劣猥瑣的現實進行對比。在古代英雄光輝的形象反襯下,布魯姆、斯蒂芬等現代西方文化哺育下的人物會顯得多麼卑微、蒼白和平庸。這種平行對應關系所顯示出來的意義差別,是《尤利西斯》的諷刺意義和暴露作用的來源。學者約瑟夫.比奇(J. W.Beach)稱:「將古希臘英雄的歷險與當代愛爾蘭紛亂、『癱瘓』的狀態並置,很明顯是對愛爾蘭現今狀況的諷刺性暴露」。 英國作家福斯特(E. M. Forster )說《尤利西斯》是「一首表現卑瑣和幻滅情緒的史詩」。
自《尤利西斯》問世以來。這類觀點在喬伊斯研究界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並且它最容易被人們接受。中國學者袁可嘉、侯維瑞、陳恕、李維屏等人對此均持類似的觀點。以下是侯維瑞教授在《現代英國小說史》中的一段有關的論述:
「忠貞不渝的王後潘奈洛佩變成了追求肉慾的盪婦摩莉;助父除虐的勇士帖雷馬科變成了精神空虛的騷客斯蒂芬;馳騁疆場、力挽狂瀾的英雄尤利西斯變成了逆來順受、含羞忍辱的廣告商布魯姆;美麗善良的諾西卡變成了輕佻挑逗的格蒂姑娘,世界難道不是在走向沉淪和墮落嗎?《尤利西斯》以借古諷今的手法所要表現的,恰恰是現代社會的全部歷史:布魯姆的庸人主義、斯蒂芬的虛無主義和摩莉的肉慾主義正是現代西方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寫照」。
第二類觀點認為,喬伊斯的神話類比結構是一種隱喻的媒介,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超然的透視觀點,以審視作品中人們的舉止和言談;同時它把平凡陳腐的事物提升到藝術的最高境界,給20世紀的現代人灌輸了永恆的尊嚴,體現了喬伊斯對現代人前途和命運的關懷。
美國文論家萊文(Levin )在論述《尤利西斯》時寫道:「將現代主人公瑣屑的生活習慣與深奧神秘的原始儀式聯系在一起,使今天最微小的細節具有了普遍的意義」。
《尤利西斯》(牛津大學版)的作者理查德·艾爾曼稱:「《尤利西斯》是《奧德修紀》的和平主義版本」。他指出布魯姆繼承並側重發展了奧德修身上善良、機智的品性。布魯姆,這位現代的奧德修雖然沒有勇士般的強壯體魄,但他同樣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布魯姆的勝利在於他的精神」,「布魯姆身上最神聖之處在於他體現的人性」。
《尤利西斯》的中譯本(天津百花文藝版)譯者金堤教授承襲了艾爾曼的觀點,提出「《尤利西斯》的主旋律是一曲頌歌,贊美的是普通人無私的愛,該書的主旨在於歌頌全面的人,布魯姆與奧德修都屬於這類人」。
歐美一些學者甚至提出喬伊斯的目的在「借今諷古」。英國學者菲利浦·愛德華茲(Philip Edwards)稱:如果當代與古代之間的比較存在著諷刺的話,那麼這種諷刺也針對古希臘「英雄時代」所謂的「偉大」。「通過與過去的歷史、傳說與信仰的平行類比,在某種程度上,喬伊斯是用今天廉價的事物來揭穿古希臘高貴的偽裝」。 學者們立論的依據是《尤利西斯》的創作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硝煙四起之時,而戰爭的根源可追溯到荷馬史詩所宣揚的窮兵黷武的「騎士精神」和價值標准。善良的布魯姆對妻子的情夫並沒有如史詩中的奧德修用殘忍的手段殺戮了所有的求婚者,而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尤利西斯》體現了和平主義的一次勝利。
第三類觀點認為:神話類比對理解作品的意義不大。美籍俄裔小說家納博科夫是持這種觀點的一個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文學講稿》中,他寫道:「我尤其要告誡你們不要把布魯姆在都柏林某一夏日中的無聊的閑逛和小小的冒險看作對《奧德修紀》准確的滑稽摹仿,在書中的每一個物身上,每一個場景當中尋找這種准確的相似,完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什麼比以陳腐的神話為基礎而引伸,並延續下來的寓言更使人厭煩的了」。
著名的喬伊斯研究專家瓦爾頓·里茲(A.Walton Litz)也覺得不必過分強調荷馬史詩在《尤利西斯》中的重要性。他說:「荷馬史詩的框架,對喬伊斯本人創作時起的作用,或許要比它對讀者在閱讀小說時產生的作用更大」。在創作準備時期,喬伊斯頭腦中積累了成千上萬條素材和記憶,他迫切需要一些參照框架來賦予這部意識流小說某種秩序。《奧德修紀》被證明是最令人滿意的參照框架。可一旦創作結束,里茲認為,這些框架如同建築工程中的腳手架,需要被拆除,它所起的作用隨之減弱了。
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不可能只有一種解讀。就一部作品,讀者可以從各個角度加以探討,見仁見智,不一而足。以上列舉的三類觀點,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不盡全面、失之偏頗之處。
「形式就是意義」,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已經完成的形式,與形式不同分割。這是歐美現代形式主義者的著名論點。《尤利西斯》的神話類比結構也是一個「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個含有意義、評價和闡釋的結構。因此,荷馬史詩在這部小說中起的作用,絕不僅局限在參照框架這方面。
的確,《尤利西斯》中幾乎每一個與荷馬史詩相對應的細節都可以用「反英雄」(anti—hero)的觀點來解釋。只強調諷刺意義而忽視布魯姆與奧德修之間存在的深層次相似性將是個極大的錯誤。
不少將布魯姆稱為「反英雄」的評論,通常會出現兩種錯誤傾向:其一,將奧德修看作一位品行上無可指責的完美英雄的形象,是人類一切優秀品質的典範。事實上,喬伊斯不這么看。他將奧德修作為一個「完整全面的人」,身上同時包含了人的種種優點和缺陷;第二種傾向,是將布魯姆與奧德修僅作字面上、外在的或表層的比較。這樣的比較往往只能發掘到小說諷刺性的意義層面。然而當讀者以隱喻、象徵的視角來觀照布魯姆時,就能從這位生活上於都柏林的當代凡夫俗子身上找到古代英雄的性格特點。
德國哲學家謝林說過:「假如在反思中認識精神的奧德修斯,就會看到,他不斷地尋找,經歷了許多失望,走過了許多彎路,終於找到了自我」。
《尤利西斯》正是繼承了《奧德修紀》「回鄉母題」的意義和結構,給了它一種現代的闡釋,或者說是作者借用了這個神話原型來表達一個現代人尋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
『貳』 外國文學發展最新動態
、「九五」期間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回顧
九十年代的下半葉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與「七五」、「八五」相比,「九五」期間,我國高校在外國文學這一研究領域推出的成果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遠遠地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體現出了我國的研究人員正以我為主,不再跟在西方專家學者的後面,人雲亦雲,而是努力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外國文學作品、剖析國外的文學思潮和流派。在許多方面,我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正逐步與國際學術界接軌。
(一) 「九五」期間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並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寧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國別斷代史、國別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義大利當代文學史》、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吳元邁主編的「20世紀外國文學國別文學史叢書」,是按照國家和語種來分類、分別由各語種專家執筆的一套文學史叢書。北京外國語大學充分發揮其多語種的優勢,推出了一套「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叢書」,這是一套以普通讀者為對象,按國別劃分的文學史話,每冊篇幅並不很大,語言比較流暢,趣味性較強,有助於擴大外國文學在廣大讀者中的影響。
2. 研究類的專著逐漸增多。除了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外,我國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外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國外的重點作家。由於「九五」期間正值世紀之交,因此,二十世紀外國文學流派和二十世紀西方的重點作家就成為首選的研究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包括申丹的《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陸建德等主編的《現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李維屏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肖明翰的《福克納研究》、張劍的《艾略特與英國浪漫主義傳統》、蔣洪新的《走向<四個四重奏> T. S. 艾略特的詩歌藝術研究》、郭天相主編的《俄羅斯詩學研究》、李德恩的《拉美文學流派嬗變與趨勢》、吳福恆等主編的《美國作家論》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有些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總結歸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現,真正實現了與西方學者在同一研究層次上的交流和對話。
3. 對國外文學發展的趨勢日益敏感,介紹也更加及時。隨著我國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外國文學批評的第一手資料。受國外文壇活躍的學術氣氛的影響,我們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及時地把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動態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九五」期間,刊登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等專業文學刊物上的大批評介、譯介性的文章正是這些教師努力的結果。收集成冊的評介國外文學批評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和盛寧的《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評》。
4. 外國文學的研究已開始擺脫純文學的束縛。「九五」期間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員自覺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擺脫舊時經院式純文學研究思路的束縛,開始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孕育它的那個時代的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做法,使我們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對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視角。王守仁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和何雲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文化》是這一嘗試有代表性的成果。
5. 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關注。外國文學的翻譯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比較研究,即對一種文化的語言揣摩和研究之後,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進行表達、闡述的再創造。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九十年代以來,大批外國文學作品被譯成中文:當代作品被及時地介紹給中國讀者,不少經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數十位譯者反復「重譯」。雖然,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在近十年來發展很快,但是譯文的質量確實很令人擔憂。這里既有翻譯的實踐問題,也存在理論方面的問題。翻譯批評是為了解決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科分支,而南京大學的許鈞則是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的《翻譯思考錄》、《中國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王克非合作)等專著和論文是我國學者首次對翻譯批評系統論述的成果。
6. 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初見規模。由於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的緊密關系,教材建設始終受到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關注。九十年代初,外國文學教材建設的重點是編寫外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本。「九五」期間教材建設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沿用了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面臨修訂的任務,以適應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近十年來推出的一批外國文學史專著由於資料新、觀點新,更成為高校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首選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購買在中國的重印權後出版的原文版外國文學名著更為外語院系的外國文學課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共11種)原文的通用語種文學選集,現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羅斯、韓國等四種,陸續要出版的還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於篇幅大(每冊近千頁)、涵蓋面廣(選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適宜作為高校外語院系的文學課或閱讀課教材。這套文學選集叢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外國文學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二)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優勢
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除分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高校的外語院系、中文系和外國文學研究機構。我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隊伍具有以下優勢:
1.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已成為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2. 由於高校的教學必然涉及外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因此,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涵蓋面非常廣,成果的覆蓋面也很廣。
3.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務於教學的,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於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4. 由於高校的研究隊伍相對穩定,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部分重點大學,特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等已形成了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外國文學研究群體,其中的一批資深教授已成為全國外國文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者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研究方向。
5. 藉助於各級外國文學學術團體,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直接也更頻繁,開始出現了資源共享、合作搞課題的好勢頭。
(三) 高校外國文學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 雖然「九五」期間文學史類的成果很多,但是由於缺乏宏觀調控的手段,課題重復很多,造成了較大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再加上大部分仍是個人項目,研究力量分散,缺乏如《中國通史》那樣的巨著。個別文學史類的成果有「著書不立說」之嫌,即以西方出版的文學史為藍本編譯而成。
2. 在研究方法和學風上還存在著浮躁情緒。對熱點課題、熱點作家,趨之若鶩,而難點問題、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空白則無人問津,受到擱置和冷落。有些評論缺乏理論的深度,僅僅停留在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之上。
3. 對於國外外國文學研究最新動態的了解仍然滯後,許多介紹性文章仍為譯文,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國外的文學理論往往缺乏具體、認真的分析鑒別,而是生搬硬套,盲目引用。
4. 外語院系的教師和中文系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他們仍分屬各自的學術團體,停留在各自的圈子裡,部分中文系的教師外語水平較低,無法閱讀外國文學的原文,只能依賴於外國文學作品和國外評論的中文譯本,常常受到譯文的誤導而曲解作品的涵義。
二、「十五期間」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十五」期間,外國文學研究的總體趨勢應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但是,作為新千年的第一個五年,面臨著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1. 對二十世紀外國文學發展的回顧和總結將是「十五」期間的首要任務。進入新世紀之後,外國文學研究將更加關注二十世紀文學進程的特點、思潮和流派,而時間上的這一距離也使我們有可能對剛剛過去的這一個世紀進行比較客觀的總結。
2. 加強對於外國文學理論的研究。理論研究一直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十幾年來,雖然國外的文學理論通過譯作和評介文章已被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但是,至今仍缺少系統的研究,更不用說做到為我所需,為我所用。這種局面亟待扭轉。
3. 加強外國文學研究中的自主性。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這方面我們已有相當顯著的成就,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如何將對外國文學的研究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推出一批具有獨立創見和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將是我們今後的主要研究課題,其成果也是中國評論界、學術界對世界文壇做出的最大貢獻。
4. 擺脫傳統的經院式文學研究方法的束縛,提倡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多元化。遵循文化的概念,研究文學與人、文學與語言、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在研究方法上要兼顧傳統的研究方式和人類學、結構、符號、價值等新方法和新視角。
5. 避免重復勞動,加強外國文學研究領域薄弱環節的研究工作。如對非主流國家文學的研究、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對戲劇、詩歌的研究、對文學翻譯的研究等等,都亟待進一步加強。
三、「十五」期間研究的重點領域和內容
(一) 加強外國文學學科建設
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主要特點就是科研為教學服務,為學科建設服務。雖然,外國文學史和外國文學選讀課已在大部分高校的外語院系和中文系開設多年,但是,許多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工作仍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因人設課的現象。因此,委託重點高校制定我國高校外語系和中文系的外國文學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和外國文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就成了當務之急。同時,外國文學教師隊伍的培養也應作為一項委託的任務。由於教師隊伍的新老交替,以及近年來報考外國文學研究生的生源欠佳,不少高校出現了外國文學教學後繼乏人的現象;在職教師也需要開拓視野,在理論上有所提高。教師進修可採用研討班的形式,以便在進修學習的同時,加強高校教師間的學術交流。
有關學科建設的研究項目包括:
(1)我國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和課程設置的調查報告
(2)國外高校文學課和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查報告
(3)我國高校外語系和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學大綱( *重點課題 )
(4)外國文學基礎教材和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材料
(5)外國文學中譯本檢索資料庫
(6)外國文學研究分類檢索資料庫
(二) 重點研究二十世紀的外國文學
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如果不是世界文學最輝煌的百年,也是世界文壇最活躍的時期。特別是因為我們都曾生活在其中,就對這一文學時期更倍感親切。由於間隔的時間尚短,而對文學流派的理解往往需要歷史的沉澱,才能做出全方位的評價。但是,對二十世紀有重要貢獻的作家和有重大影響的思潮進行比較系統的總結,應是「十五」期間的重要任務。當然,強調對二十世紀文學的研究並不意味著忽略文學傳統的影響,因為這種淵源關系是不可能割斷的。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的研究項目包括
(1)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思潮研究(*)
(2)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研究(*)
(3)後現代主義思潮與後現代主義文學
(4)二十世紀下半葉各國文學研究
(5)二十世紀小說藝術研究(*)
(6)二十世紀戲劇藝術研究(*)
(7)二十世紀詩歌藝術研究(*)
(8)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的重新評價
(9)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歷史經驗研究
(10)當代外國文學跟蹤研究
(三) 加強文學理論研究,拓寬文學研究領域
與我國外國文學界對國外重點作家的研究,特別是文學史的研究相比,對外國文學理論的研究一直是我們的弱項。「十五」期間,應加大在文學理論研究方面的投入,組織力量對二十世紀西方重要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思潮進行專題研究,搞懂幾個問題,使我國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真正實現與西方學者的對話與交流。
「八五」、「九五」期間,我們在文學史的研究方面已作了不少投入,也出現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十五」期間應減少這方面的投入,不支持重復性的課題。但是,對於非主流國家的文學史、斷代文學史、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史仍可選擇立項。除非我們對文學史的理論研究有重大突破,不應在目前鼓勵重寫文學史,以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拓寬外國文學的研究領域,首先要填補我國研究工作中的空白,加強薄弱環節。目前,我國在早期文學、非主流國家文學、戲劇藝術研究、詩歌藝術研究等方面仍比較薄弱。另外,我們還應鼓勵研究人員將文學作品置於文化的框架中來研究,藉助宗教、哲學、歷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來分析和研究文學,增強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需進一步加強的研究項目包括:
(1)外國文學理論專題研究(*)
(2)重要文論家專題研究
(3)二十世紀文學批評史(*)
(4)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文學
(5)外國文學史評論
(6)外國文學思想史(*)
(7)外國文學與中國學生的素質教育
(8)發展中國家文學專題研究
(9)古希臘、羅馬文學
(10)歐洲中古文學
(11)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12)戲劇藝術專題研究
(13)詩歌藝術專題研究
(14)小說藝術專題研究
(15)敘事視角研究
(16)宗教與文學
(17)哲學與文學
(18)經典作家專題研究
(19)影視文學研究
(20)西方主要國家中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學研究
(四) 加強中外文學比較研究和翻譯批評
外國文學引進中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對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的和接受進行研究應該是「十五」期間的一項重點課題。「八五」、「九五」期間,我國的比較文學研究發展很快,但是現有的研究成果仍不盡如人意。許多成果流於膚淺和牽強,對於兩種文化之間在文學上的互補、互證和互識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有關比較研究和翻譯批評的項目:
(1)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
(2)外國文學翻譯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3)二十世紀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
(4)文學翻譯與文化交流
(5)文學翻譯理論研究(*)
(6)文學翻譯批評研究(*)
(7)當代中外文學關系研究
(8)中外戲劇比較
(9)中外小說比較
(10)中外文化比較
『叄』 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
1991年第一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譯林社原譯的《追憶似水年華》獲一等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朱凱與人合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及作家納吉布的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合譯)獲得二等獎。朱景冬譯的《拉丁美洲名作家短篇小說選》獲三等獎,《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也曾獲第一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
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沒找到相關資料。
1998年第三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評出:《塞萬提斯全集》等特別獎3種;
《易卜生文集》(8卷)、《蒙田隨筆全集》(3卷)等一等獎5種;
《里爾克詩選》、《毛姆文集》(6卷)等二等獎11種;《世界寓言經
典》(5卷)、《西方長篇小說結構模式論》、《波斯古代詩選》等三
等獎17種。
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ZTPL199912033這里有,會員才能打開。
第五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一等獎:《東山魁夷美文》(日本東山魁夷等著、葉渭渠等譯)、《古希臘散文選》、《卞之琳譯文集》《文學翻譯比較美學》(奚永吉著)、《新莎士比亞全集》(方平等譯)、《埃達》(又名冰島史詩,石琴娥、斯文譯)、《博爾赫斯全集》(王永年等譯)、《拉斯文集》等8種書為一等獎,另有《歐文·斯通文集》等15種獲二等獎,《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詞典》等17種獲三等獎。
第五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獲獎名單
一等獎8種
東山魁夷美文(6卷) 〔日本〕東山魁夷著 葉渭渠等譯漓 江出版社
古希臘散文選 〔古希臘〕柏拉圖等著 水建馥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卞之琳譯文集(3卷) 卞之琳譯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學翻譯比較美學 奚永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新莎士比亞全集(詩體12卷) 〔英國〕莎士比亞著 方平等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埃達(冰島史詩) 佚名 石琴娥、斯文譯 譯林出版社
博爾赫斯全集(5卷) 〔阿根廷〕博爾赫斯著 王永年等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杜
拉斯文集(16卷) 〔法國〕杜拉斯著 袁莜一等譯 春風文藝出版社
二等獎15種
歐文·斯通文集(11卷) 〔美國〕斯通著 葉篤庄等譯 十月文藝出版社
英國戲劇史 何其莘著 譯林出版社
王爾德作品集 〔英國〕王爾德著 黃雨石等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沒有個性的人 〔奧地利〕穆齊爾著 張榮昌譯 作家出版社
海明威文集(16卷) 〔美國〕海明威著 多人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果戈理全集(9卷) 〔俄國〕果戈理著 錢大為等譯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世紀外國經典作家評傳叢書(8種) 董衡巽、李文俊等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問題與觀點 〔加拿大〕昂熱諾等著 史忠義等譯 百花文藝出版社
日本文學史(近現代卷) 葉渭渠、唐月梅著 經濟日報出版社
鳳凰的再生 梁工、趙復興著 商務印書館
押沙龍,押沙龍! 〔美國〕福克納著 李文俊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金斯柏格詩選 〔美國〕金斯伯格著 文楚安譯 四川文藝出版社
英漢對照——經典散文選(10卷) 胡家巒主編 湖南文藝出版社
歌集 〔義大利〕彼特拉克著 李國慶等譯 花城出版社
三等獎17種
20世紀俄羅斯文學批評史 張傑汪介之著 譯林出版社
20世紀墨西哥文學史 陳眾議著 青島出版社
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詞典 刁紹華編 北方文藝出版社
馬赫圖姆庫里詩集 〔土庫曼〕馬赫圖姆庫里著阿布都若夫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火的女兒 〔法國〕奈瓦爾著 余中先譯 灕江出版社
以色列文學叢書(4卷) 高秋福主編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史詩) 佚名 趙樂譯 譯林出版社
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 李維屏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靈獸譯叢(3卷) 〔英國〕奧列文著 陸辛等譯 北方文藝出版社
俄國文學批評史 劉寧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勃朗寧詩選 〔美國〕勃朗寧著 汪晴等譯 海天出版社
洛爾卡詩選 〔西班牙〕洛爾卡著 趙振江譯 灕江出版社
真愛之書 〔西班牙〕魯伊斯著 屠孟超譯 昆侖出版社
晚安,苔絲狄蒙娜 〔加拿大〕麥克唐納著 趙伐譯 重慶出版社
虛假的事實(上下卷) 〔印度〕耶謝巴爾著 金鼎漢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一個人 〔法國〕加繆著 袁莉、周小珊譯 譯林出版社
摩訶婆羅多(印度史詩) 〔印度〕毗耶娑著 黃寶生譯 譯林出版社
2003年第六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共有35部圖書獲獎,其中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神曲》等7部作品獲一等獎,譯林出版社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等12部作品獲二等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天使的指印》、曹明倫譯著的《弗羅斯特集》等16部作品獲三等獎。
『肆』 araby作品中都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啊
論《阿拉比》的寫作手法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喬伊斯」,這是讀者帶著微笑所常有的報怨。其實,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從《室內樂》讀起的人,應從他的第一部書《都柏林人》讀起,因為它比其他兩本書的語言更簡潔、凝練和生動。① 《都柏林人》是由十五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雖然這十五個故事是在喬伊斯22至25歲之間寫成的,卻充分顯示了喬伊斯出色的寫作才華。這時的喬伊斯還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寫作為主,但他已經開始將他的創作視線投向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這部小說集中,他尚未採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飄忽不定的思緒和奔騰不息的意識,但他的一些寫作技巧已經表現出了意識流的前兆。② 這部小說集從頭到尾表現出出眾的連續性,其主旨和象徵意義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現。小說集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本世紀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經歷與種種心態,並深刻地揭示了彌漫於社會中的一種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狀態。作者以對事物的細微觀察,按四個方面來創作了這部小說集:童年期、青春期、壯年期和社會生活。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③《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條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於對朦朧愛情和對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場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買件禮物。當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終於來到時,早先答應給他錢的姑父卻遲遲不歸。隨後又因火車耽誤了時間…… 最後,他好不容易進了集市,此刻,大廳里已是黑燈瞎火,一片昏暗醜陋,和他想像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無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這篇小說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但卻充分顯示出喬伊斯對其他寫作手法的大膽嘗試以及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華。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的一些寫作手法加以簡單的論述:
一:作品的客觀性:
傳統小說的作者對所描寫的人物和敘述事件的態度鮮明,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作品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而現代作家反對這種作法,他們反對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對作家對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評論。他們主張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思想和行動。作家對作品中的人物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家在描寫故事中的人物時,應讓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動,而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觀的呈現出來,不由作家說明,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參與創作活動。對現代小說的這一藝術特徵,有人稱之為作品的客觀性。
喬伊斯的《阿拉比》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處對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評論,但作者依然告訴了讀者他想要讀者知道的。這些都是通過看似平淡的對微小事物的客觀描寫完成的,例如,在小說的開頭,有這樣的描寫:
「The former tenant of our house, a priest, had died in the back drawing-room. Air,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enclosed, hung in all the rooms, and the waste room behind the kitchen was littered with old useless papers. Among these I found a few paper-covered books, the pages of which were curled and damp: The Abbot, by Walter Scott, The Devout Communicant and The Memoirs of Vidocq. I like the last best because its leaves were yellow. 」
在這里,喬伊斯沒有給我們直接定義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們卻從字里行間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兒。他喜歡翻一些沒有人要的舊紙堆,並在裡面找到了一些書頁已經發黃的舊書。而事實上,他喜歡這些書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發黃了的書頁。可見,主人公是一個有懷舊情緒的男孩。雖然我們從文章的第一段已經感覺到了他生活在一個絲毫沒有浪漫氣氛的環境里,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社會的冷酷,仍然對生活懷有浪漫的理想,並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找到他的理想。喬伊斯通過男孩的敘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個性,而這部分個性也正是對文章起決定性作用的個性。決定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2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讓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話:
「Every morning I lay on the floor in the front parlour watching her door. The blind was pulled down to within an inch of the sash so that I could not be seen. When she came out on the doorstep my heart leaped. I ran to the hall, seized my books and followed her. I keep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diverged, I quickened my pace and passed her.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 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
喬伊斯在描述男孩兒對「曼根的姐姐」產生的愛慕之情時,也同樣沒有採用任何描述性的語言,甚至沒有讓主人公進行最常用的心靈獨白。只是敘述了男孩兒的一些表現,如:望著曼根姐姐家門,或跟在她身後上學等這樣的舉動。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明白,男孩兒的這種種表現正是出於他內心對浪漫愛情抱有的幻想和渴望。一個正在成長,還不完全成熟的男孩形象悅然紙上。另外,通過他睡在地坂上這一細節,讀者還能發現,男孩的生活條件並不好。而男孩不經意的口氣使我們感到了他對此已感覺麻木,習以為常。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文章里也得到了證實——他盼望他的叔叔給他去「阿拉比」的錢以及叔叔對他漫不經心的態度,說明他並非和父母住在一起。從這些樸素的文字中,作者不僅很自然的使讀者了解到了男孩兒心理及生活境況,而且也使讀者產生了對主人公,這個身於困境,卻一心嚮往美好的純真少年的憐憫之情。
二、作品的象徵主義手法:
做為一個大膽創新,善於實驗的現代作家,喬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④ 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對環境和前景的的描寫都包含著深刻的象徵含義。讓我們回到《阿拉比》的開頭: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thbours in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小說的第一段便以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北理奇蒙德街」的「死胡同」象徵著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出路可以選擇。而街上一幢幢陰森可怕虎視眈眈的房屋和一個個幽暗潮濕,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花園則象徵了都柏林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必然失敗。
文章的標題「阿拉比」更加體現了喬伊斯對象徵手法的運用。這個集市的名稱具有阿拉伯的異域風情和東方世界的無限魅力。象徵了主人公探索與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一個理想境界。喬伊斯著力的渲染主人公對「阿拉比」的渴望,並讓他最後終於來到了這個市場:
「I found myself in a big hall girdled at half its height by a gallery. Nearly all the stalls were closed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hall was in darkness. I recognis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 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 I walked in to the centre of the bazaar timidly. 」
在這里,現實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徵了當時死氣沉沉的愛爾蘭社會,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理想成為強烈的對比。當主人公發現自己夢想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一個昏暗簡陋的集市時,實際上是說明他的浪漫理想被冷酷的現實無情的粉碎了。
三、作品中的印象主義色彩:
喬伊斯是一個十分善長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印象主義,即通過對人物瞬間的感觀印象,特別是對視覺上對光、影、色的感受,形象地表現個人精神領域中朦朧的感性活動。在《阿拉比》中,喬伊斯在描述主人公的愛情心理時,並沒有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主人公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帶領讀者一起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作品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3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 wrist. 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 that week in her convent. 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 She held 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 railing. 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 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
這段描寫是主人公第一次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那一瞬間,也是他第一次和心目中的姑娘談話時,所看到的情景。喬伊通過「我」對光、影、色的自我感觀印象,為讀者描述了一幅只有通過主人公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美麗圖畫。我們甚至能夠從中讀出主人公視線的移動,這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對愛情的渴望。雖然他沒有心靈獨白,但是他的心理活動卻象一副畫一樣直觀清淅。我們已經明白,只有戀愛中的人看他的戀人時,也只有懷有浪漫情懷的人,才能留有這種印象。喬伊斯通過人物瞬間的美好感受,並選擇這一時刻作為「阿拉比」的首次出現,恰當又生動的揭示了一個少年的初戀情懷。這樣,主人公把「阿拉比」當成浪漫與理想之地也顯得十分有說服力。沒有激情或感嘆的語言,沒有任何比喻,只有光、影、色,一切是這樣的平淡與真實。喬伊斯通過對主人公瞬間印象的描寫,把讀者領入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四、作品中的「精神頓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柏林人》中雖然喬伊斯尚未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流動的意識,但他運用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技巧——「精神頓悟」 來展示人物錯綜復雜的感情——每每在小說的結尾處,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開朗,頓時看清了自已的窘境,並從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質。這一人物覺醒的時刻被喬伊斯稱為「精神頓悟」。⑤ 它不僅具有象徵意義,而且往往構成小說的高潮。而這種「精神頓悟」在短篇小說「阿拉比」中得到最充分的證實。 當主人公歷經許多困難來到了他渴望已久的「阿拉比」,來到一個即將打烊的攤子前,剛巧聽到一個輕浮女郎正在與兩個青年男子打情罵俏: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
盡管這段庸俗的對話只是青年男女之間調情的玩笑而已,但它在孩子心中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在文中的最後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I lingered before her stall, though I knew my stay was useless, to make my interest in her wares seem the more real. Then I turned away slowly and walked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zaar. I allowed the two pennies to fall against the six pence in my pocket. I heard a voice call from one end of the gallery that the light was out. The upper part of the hall was now completely dark.』
這和主人公在文章前部興沖沖的趕赴「阿拉比」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他緩慢的動作,任憑硬幣在口袋裡叮當作響也不理會等一系列表現,喬伊斯再一次通過對主人公動作及感觀的客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男孩兒的心理是十分沮喪失望的,而這一切的表現則是因為主人公在剎那間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在這之前,他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認識,一心只想追求浪漫理想。正是這一刻,主人公對「阿拉比」抱有的幻想徹底破滅。他所聽到的這段無聊的對話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使其產生一種猝然的心領神會。他突然感到自己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個昏暗簡陋的集市,而這個庸俗的女郎彷彿是對他浪漫主義理想的無情的嘲弄。至使他開始重新認識他所生存的世界,從而產生了「精神頓悟」——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他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自已的理想。主人公對浪漫愛情的追求,實際上使他經歷了一次達到自我認識的心靈旅程。喬伊斯採用「精神頓悟」的手法不僅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而且也表明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即在死氣沉沉的都柏林社會中,甚至連天真無邪的孩子也無法擺脫癱瘓的陰影。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4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關於「精神頓悟」的特點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的「精神頓悟」並不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漸經歷逐漸引發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從一開始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就對它抱有許多美好設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記了給他錢,接著他搭錯了火車,最後又因為尋找一個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擱了時間,而這一切卻並沒有動搖男孩兒的決心。直到最後,當他發現「阿拉比」不過是個簡陋的集市時,他的心情一下從興奮的頂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擊,使他突然領悟到了自己的處境。作者在主人公獲得「精神頓悟」前,使主人公有意無意的經歷了一個心理上的准備過程,因此讀者讀起來並不感覺突然。
另外,喬伊斯將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精心安排在小說的最後一段,也是小說的高潮時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時,作品在這里嘎然而止,不僅恰到好處,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主人公在發現他生存世界的本來面目後將怎樣繼續生活,他將變得和他周圍的人一樣,還是繼續尋找他心中的理想 … 這一切都要讀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
最後,「精神頓悟」往往需要客觀對應物的刺激與配合,即通過某種情境或某些事件來喚起人物的感情。在這里「阿拉比」正是所說的客觀對應物,想像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現實的「阿拉比」卻刺激了主人公心靈。使他不僅對「阿拉比」而且是對整個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個不同的認識。《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覺十分麻木,正因為他經過了「阿拉比」事件,客觀的刺激把他從自己構築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來。在這個他一心以為神秘浪漫的地方卻聽到了庸俗的對話,使其茅塞頓開——這里沒有他心中的浪漫,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樣麻木不仁,死氣沉沉。
喬伊斯的「精神頓悟」並不是「意識流」技巧,但它卻象意識「流技巧」一樣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間的意識反應和心理變化。因此,它與「意識流」技巧在本質上是一質的。它無疑為作者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奠定了基礎。
很難確定是誰首先發現了無聲的心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喬伊斯是觀注人們內心世界的偉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偉大的。⑥不論是他的早期的詩集,還是晚期的小說,不論是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是現代的意識流,人類的內心世界始終是喬伊斯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為了這個主題,喬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別是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為世界文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阿拉比」只是喬伊斯青年時代的一篇短篇,我們卻可以看出喬伊斯多種寫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這篇文章中的總體基調就是作品的客觀性,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物本身沒加任何評論,不露聲色的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男孩兒的一段成長經歷。其次,喬伊斯在文中對象徵主義和印象主義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也使讀者感同身受。特別是他獨創的「精神頓悟」的寫作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和心理轉變,更是體現了喬伊斯非凡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喬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說中調動和運用了如此豐富的寫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嘆為觀止。
喬伊斯以其「平常之處見突兀」的藝術實踐,描寫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卻深刻的展示了各種人物同僵死和癱瘓的社會之間激烈沖突以及他們失敗之後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喬伊斯以看似平常無奇的種種手法帶給我們對整個時期、整個社會深刻的認識,這正是喬伊斯的偉大之處。
引文:
①《都柏林人》序
②《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 著
③《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④《英國散文的流變》
⑤《英美意識流小說》
⑥《英國文學手法研究》
參考書目:
《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會性1996年
《喬伊斯文集》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年
《英國文學名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會性 1984年
《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美]梅 弗里德曼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年
《英國散文的流變》 王佐良著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Dubliners》 James Joyce A Division of the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伍』 Exposition Press是什麼出版社
喬伊斯在創作《尤利西斯》時,有意識地將《奧德修紀》作為小說的神話原型,使兩者形成平行對應關系.神話史詩不僅為小說提供了一個參照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馬史詩的原型意義和原型結構,表達了一個現代人尋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並使之升華為一篇代表人類普遍經驗的寓言. 尤利西斯(Ulysses),即希臘神話中伊大嘉國王奧德修(Odyssey)在拉丁文中的譯名.喬伊斯以它命名小說,反映了該作品在人物、情節線索、結構和細節上與荷馬史詩的對應平行關系. 喬伊斯曾對瓦勒里·拉爾博(Valery Larbaurd,《尤利西斯》的法文本譯者)說:「小說的標題是一把鑰匙.如果讀者熟悉《奧德修紀》,就能把握住小說的輪廓.史詩的概念就是在現代生活紛繁混亂的材料上覆蓋史詩的形式由此看來,要深入理解《尤利西斯》,我們有必要將它與《奧德修紀》這個「潛文本」對照起來,進行雙重文本的解讀. 關於喬伊斯運用神話類比結構的重要性上,學術界存在著尖銳的分歧.因為古希臘英雄奧德修與這部現代小說究竟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涉及到對小說《尤利西斯》根本意義的理解.對此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觀點認為:《奧德修紀》與《尤利西斯》之間的平行關系是將英雄悲壯的歷史和卑劣猥瑣的現實進行對比.在古代英雄光輝的形象反襯下,布魯姆、斯蒂芬等現代西方文化哺育下的人物會顯得多麼卑微、蒼白和平庸.這種平行對應關系所顯示出來的意義差別,是《尤利西斯》的諷刺意義和暴露作用的來源.學者約瑟夫.比奇(J.W.Beach)稱:「將古希臘英雄的歷險與當代愛爾蘭紛亂、『癱瘓』的狀態並置,很明顯是對愛爾蘭現今狀況的諷刺性暴露」(註:J.W.Beach,The Twentieth Century Novel (New York,1981) P.416).英國作家福斯特(E.M.Forster )說《尤利西斯》是「一首表現卑瑣和幻滅情緒的史詩」(註:王佐良:《英國二十世紀文學史》,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頁.). 自《尤利西斯》問世以來.這類觀點在喬伊斯研究界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並且它最容易被人們接受.我國學者袁可嘉、侯維瑞、陳恕、李維屏等人對此均持類似的觀點.以下是侯維瑞教授在《現代英國小說史》中的一段有關的論述: 「忠貞不渝的王後潘奈洛佩變成了追求肉慾的盪婦摩莉;助父除虐的勇士帖雷馬科變成了精神空虛的騷客斯蒂芬;馳騁疆場、力挽狂瀾的英雄尤利西斯變成了逆來順受、含羞忍辱的廣告商布魯姆;美麗善良的諾西卡變成了輕佻挑逗的格蒂姑娘……世界難道不是在走向沉淪和墮落嗎?……《尤利西斯》以借古諷今的手法所要表現的,恰恰是現代社會的全部歷史:布魯姆的庸人主義、斯蒂芬的虛無主義和摩莉的肉慾主義正是現代西方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寫照」.(註: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頁.)第二類觀點認為,喬伊斯的神話類比結構是一種隱喻的媒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然的透視觀點,以審視作品中人們的舉止和言談;同時它把平凡陳腐的事物提升到藝術的最高境界,給20世紀的現代人灌輸了永恆的尊嚴,體現了喬伊斯對現代人前途和命運的關懷. 美國文論家萊文(Levin )在論述《尤利西斯》時這樣寫道:「將現代主人公瑣屑的生活習慣與深奧神秘的原始儀式聯系在一起,使今天最微小的細節具有了普遍的意義」(註:AgwonoroboEnaemeErurbetine ,Intellectualized and the Art of James Joyce ( NewYork:Exposition Press,1980)P.75). 《尤利西斯》(牛津大學版)的作者理查德·艾爾曼稱:「《尤利西斯》是《奧德修紀》的和平主義版本」.他指出布魯姆繼承並側重發展了奧德修身上善良、機智的品性.布魯姆,這位現代的奧德修雖然沒有勇士般的強壯體魄,但他同樣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布魯姆的勝利在於他的精神」,「布魯姆身上最神聖之處在於他體現的人性」(註:Richard Ellmann,James Joy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360,P.362.). 《尤利西斯》的中譯本(天津百花文藝版)譯者金堤教授承襲了艾爾曼的觀點,提出「《尤利西斯》的主旋律是一曲頌歌,贊美的是普通人無私的愛……本書的主旨在於歌頌全面的人,布魯姆與奧德修都屬於這類人」.
『陸』 尋求一篇 the second language 論文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外國文學
劍橋文學指南叢書(英文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000(包括莎士比亞研究、英國詩歌研究、18世紀英國小說、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現代主義研究、哈代、奧斯丁、詹姆斯、福克納、海明威、艾略特、康拉德、喬伊斯、奧尼爾、王爾德、蕭伯納、梭羅、惠特曼、馬克 吐溫、龐德、伍爾夫等英美小說家、詩人和文學流派研究著作共30種)
戴維 洛奇 小說的藝術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高奮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源與流 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侯維瑞 現代英國小說史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 文藝學美學法論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黃晉凱主編 荒誕派戲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 王寧譯 北京:三聯書店,1987
拉曼 塞爾頓編 文學批評理論 劉象愚,陳永國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霍納 韋勒克 近代文學批評史(第4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李維屏 英美現代主義文學概觀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柳鳴九編選 新小說派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呂同六主編 20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羅伯特 斯皮勒 美國文學的周期——歷史評論專集 王長榮譯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0
羅德 霍頓 美國文學思想背景 房煒等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 佛里德曼 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米蘭 昆德拉 小說的藝術 孟湄譯 北京:三聯書店,1995
史志康主編 美國文學背景概觀上海: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8
徐葆耕 西方文學 心靈歷史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殷企平 小說藝術管窺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柒』 南京師范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外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人氣】323 【日期】2006-4-12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外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暫定稿)
一、培養目標
(一)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科研作風,具有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能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二)碩士學位獲得者應該具有較開闊的文學視野、豐富的中外文學知識和較好的理論基礎,具有創新和創業精神。掌握除專業外語以外的一門外語:能夠勝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面的高等院校師資和專門研究等工作。
(三)具有健康的體格。
二、研究方向
(一)歐、美(總體或/和國別)文學史:研究20世紀以來文學發生發展的
歷史過程及發展規律。
(二)東方(總體或/和國別)文學史:
(三)西方文論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比較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四)外國文學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三、學習年限
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在職研究生的學習年限可延長1—2年,一般不超過5年。優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者,可申請提前答辯和提前畢業。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至少修滿34個學分)
A類:公共學位課
(一)10319A3101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學分
(二)10319A2102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2學分
(三)10319A2201 第二外國語 …………………………………… 4學分
B類:專業學位課(任選3門)
(一)050108B301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方法論…………………………4學分
(二)050108B302當代西方美學………………………………………2學分
(三)050108B303比較文學原理………………………………………2學分
(四)050108B304歐洲文學史…………………………………………2學分
C類:專業必修課
(一)050108C301高級外語寫作………………………………………2學分
(二)050108C302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2學分
(三)050108C303國別文學史…………………………………………2學分
D類:選修課(任選3門)
(一)050108D301十九、二十世紀英美短篇小說選…………………4學分
(二)050108D302英國戲劇……………………………………………2學分
(三)050108D303英美散文……………………………………………2學分
(四)050108D304英美詩歌……………………………………………2學分
(五)050108D305加拿大文化與文學…………………………………2學分
(六)050108D306文學翻譯……………………………………………2學分
(七)050108D307聖經文學與文化……………………………………2學分
(八)050108D308國別華裔文學研究…………………………………2學分
(九)050108D309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研究…………………………2學分
(十)050108D310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2學分
(十一)050108D311賽珍珠研究………………………………………2學分
研究生除了進行正常的課程學習之外,必須參加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教學實習、社會調查,從事管理、科研、開發等活動,或者兼任助教、助研、助管。研究生的實踐活動計2學分,最遲於第四學期完成。碩士生一般不得免修實踐環節。具有兩年以上工作經歷者可以申請免修,但需經學院同意,報研究生部審核批准。
五、培養方式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採取系統理論學習、進行科學研究、參加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辦法。實行導師負責和導師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
具體形式:導師講授、共同討論、學生進行獨立科研寫作訓練;經過導師具體指導,後由導師指導小組論證課題、把關。
研究生導師根據本方案的要求,以強調學生自學和因材施教為原則,從每個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出具體的研究生培養計劃。使研究生在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生的學習以自學為主,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要認真閱讀指定的必讀書目、文獻,認真閱讀自己研究范圍內的相關資料,發展創造性思維,盡努力使自己早出成果。導師主要是啟發研究生深入思考與正確判斷,以培養研究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精神文明修養。研究生必須認真參加各類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以及各種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要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人生觀;要培養自己關心國家大事,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的高尚情操;要發揚奮發努力、勇於進取、樂於奉獻的精神。
六、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考核方式採用考試形式,非學位課程採用考試或考查的形式。學位課程考試成績必須要到達60分算合格,其他課程到達60分算合格。學位課程至多有一門為不合格,參加補考後仍不合格,不得進入論文階段。
七、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研究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學位論文工作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細則》和學校的有關文件的要求進行。學位論文要求體現以下內容:
(一)選題和開題
研究生入學後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等工作,把握研究領域國內外現狀、前人工作、發展動態,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研究課題。研究課題必須具備科學性、學術性、創新性和可行性。
研究生入學後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確定研究課題,並在第三學期期末制定出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同意後開展該課題的有關研究工作。
在對課題進行初步研究後,進行學位論文研究的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內容應包括:課題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現狀分析;課題研究目標、研究的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擬採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課題的創新性;計劃進度、預期進展和預期成果;與本課題有關的工作積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果。開題報告安排在第四學期內完成。開題報告要在學科研究范圍內公開進行,經導師指導小組評議作修改通過後再正是撰寫論文。論文選題一經評議確定後,一般不得任意更改,因特殊情況更改選題者,仍需再經過開題報告和評議通過的程序。
(二)學位論文的寫作的要求
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碩士生獨立完成。論文寫作和導師修改的日程安排由學科自定,論文的格式按學校有關規定執行,文科碩士的學位論文字一般不低於3萬字。
(三)學校論文答辯
研究生必須學完全部計劃中的課程,考試成績合格,中期篩選合格,並完成教學實習任務,獲得全部規定學分,以及已在學術刊物發表一篇以上學術論文之後,方能參加論文答辯。
論文完成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和學校的有關要求,對論文組織評閱與答辯。學位論文的審議與答辯時間安排在第六學期。
八、必讀書刊
(一)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
(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新編美國文學史》(4卷),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2000-2002年;
(三)侯維瑞 李維屏:《英國小說史》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四)王佐良:《英國詩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五)何其莘:《英國戲劇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六)樂黛雲等4人:《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
11次印刷);
(七)Joseph, G.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5th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1.
(八)必讀期刊:Critical Inquiry,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Literary History, published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Oregon;《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世界文學》或其他與外國文學相關的核心期刊。
『捌』 從尤利西斯看意識流小說特色
詹姆斯·喬伊斯是一位著名的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大師。他於1882年2月2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市郊區的一個中級資產階級家庭。父親約翰·喬伊斯是個稅務員,平時愛好杯中之物,且喜歡誇誇其談,在政治上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母親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詹姆斯·喬伊斯從小在耶穌教會學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備當神父。中學畢業前,開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決裂,決心獻身於文學。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現代語言,1902年畢業後赴巴黎學醫。1903年,由於母親病危暫時回鄉,他開始寫短篇小說。1904年喬伊斯結婚後到義大利和瑞士旅行,並宣布「自願流亡」,與天主教會統治的愛爾蘭徹底決裂。詹姆斯·喬伊斯先後在羅馬、的里雅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語言和為報紙撰稿為生。他的晚年苦於眼病,又為女兒的精神失常所困擾。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後,喬伊斯遷居蘇黎世,終因憂懼頻襲,心力交瘁,於1941年1月去世。
1.意識流與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和「意識流」的方式進行的。他還認為:人們過去的意識會不斷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後來,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發展了詹姆斯所提出的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學說都極大地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在意識流小說創作中,作者不是按照傳統小說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進行創作,而是按照人的意識活動和自由聯想來描述故事。意識流創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常常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交叉或重疊,其表現形式往往變幻無窮、循環往復。它打破了從理性和邏輯推理解釋世界和人的傳統觀點,以一種恰當的文學形式展現了當代世界和現代人的復雜景象。20世紀40年代,在西方文壇中,意識流小說創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涌現出了一批舉世公認的意識流小說大師和著名的意識流作品,例如: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及其代表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英國女小說家伍爾夫及其代表作品《達羅威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與《海浪》(1931),美國小說家福克納及其代表作品《喧嘩與騷動》(1929)與《當我彌留之際》(1930),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及其代表作品《尤利西斯》(1922)和《芬內根們的蘇醒》(1939)。這些意識流小說的大師擯棄以往傳統的小說結構形式,將飄忽不定和流動不已的意識流作為小說故事描寫的主流,在廣大讀者面前展現出了一幅幅西方社會中人們紛亂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活動的畫面。
1922年,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它既是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意識流小說的集大成之作, 該書的問世轟動了整個西方文壇,獲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2.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
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的題目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小說取名《尤利西斯》,表明該書和《奧德賽》一樣,同是一部史詩,一部記載現代人探索人生和命運的史詩。《尤利西斯》向廣大讀者展示了西方現代意識,反映了整整一代人所面臨的矛盾與危機。
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從早上8點到晚上2點鍾一天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經歷。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個主人公展開,一個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剛剛從巴黎一所院校畢業,是位年輕的歷史教師和詩人,他母親臨終時請他跪下祈禱,出於對宗教的反感,他沒有聽從母親的要求,母親死後,他為此事悔恨終身,始終沉浸在懊喪之中。後來,因家道中落,他幾乎與領著妹妹們艱難度日的父親斷絕了關系,他離家出走,以教書為生。第二位名叫利厄波爾·布盧姆,他是一位廣告推銷員,匈牙利猶太人。他常常串街走巷,終日奔忙,卻總是勞而無獲。他幼子的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無法彌補的創傷。而他的妻子對他不忠使他羞愧難當。第三個就是布盧姆的妻子莫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慾主義代表,由於布盧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這一切均使布盧姆蒙受著難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德迪勒斯上完了一節歷史課後,從校長那兒得到了三英鎊二先令的報酬,來到海邊漫步,面對翻滾的海浪,他思緒萬千,人世的滄桑、大自然的奧妙、時空的永恆、藝術的魅力在他的意識中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涌動。他覺對母親有過情慾的愛戀,覺得對不起父親。他抱著負罪的感覺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親。
同一日的早上八點鍾,在埃克爾德街某所房子里,廣告推銷員利厄波爾·布盧姆正在為自己和妻子莫莉准備早餐。這時,送信人給莫莉送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蘭的青年約定午後四點來看她。布盧姆懷著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門。他到郵局取了一封寫給他的情書,在一個僻靜的地方讀了它。而後,他參加了友人的葬禮,在他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蘭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於是他腦海里閃現了一系列念頭:死亡、埋葬、以屍體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誕的想像在他心靈深處流淌。
隨後,他到《弗里曼日報》社去送交了一個廣告圖案設計,又去了一趟醫院探望因難產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這里他遇見了斯蒂芬·德迪勒斯,二人一見如故,斯蒂芬說要用自己新領到的工資請客,他們還去了妓院。在那裡斯蒂芬酩酊大醉,布盧姆精心照料他。他們終於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東西。布盧姆找到了失去的兒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親。布盧姆回家後告訴妻子斯蒂芬以後要加入他們的生活。這位背叛丈夫的放盪女人剛剛告別了一個情人,「從斯蒂芬的到來朦朧地得到一種母性的滿足,又混合著對一個青年男子的情慾沖動。她在快要睡著的瞬間又回憶起她和布盧姆相互熱戀的時光。他們的生活似乎會出現好的轉機。」整部小說以斯蒂芬零亂無序、恍惚迷離的意識流開始, 又以莫莉長達40多頁的滔滔不絕的意識流結束。
3.喬伊斯《尤利西斯》的創作藝術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識流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無論從形式或內容上都與傳統小說背道而馳,其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技巧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與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生活原型。利厄波爾·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妻子莫莉對應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青年學生斯蒂芬·德迪勒斯(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在小說中,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游盪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通過對布盧姆等三人在都柏林街頭的一天生活的描述,淋漓盡致地展現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喬伊斯通過簡單的情節描述表現出了最豐富的意識流內涵,其內容觸及到了都柏林的政治、歷史、哲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
在《尤利西斯》的創作過程中,喬伊斯突破傳統小說的時空界限,擺脫傳統小說中作者的描寫或轉敘,借鑒了藝術領域中各種生動的表現手法,巧妙地運用了包括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蒙太奇和時空跳躍等精彩紛呈的意識流手法來描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內心活動。
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採用的藝術手段可謂別出心裁,但他使用最多的是內心獨白。「《尤利西斯》中的內心獨白所涉及內容包羅萬象:各種離奇復雜的情感、想像、慾望、猜測、推理、回憶、印象和幻覺互相混雜,形成一條來無影、去無蹤、恍惚迷離、稍縱即逝的主觀之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喬伊斯的內心獨白技巧在布盧姆的妻子莫莉身上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為了真實地描述了莫莉的內心世界,表現莫莉凌晨兩點三刻的心理活動,喬伊斯用了長達40多頁的篇幅來記載她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狀態下的內心獨白,不分段落,沒有任何標點符號,如實地記述了她那猶如江水般的滔滔不絕的意識流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時空不間斷的流動穿梭。這段意識流的文字被人們稱為意識流作品中最精彩的典範。
在小說中,喬伊斯的自由聯想技巧在布盧姆身上運用得極為成功。「作為一個猶太人,他時刻具有一種深刻的孤獨感和異化感。與愛爾蘭白領中產階級為伍使他自慚形穢;想到妻子莫莉水性楊花,與多人勾搭成奸使他覺得無地自容。父親的自殺,兒子幼年早夭,這都使他感到愁悶與悲哀。他那極其敏感、鬱郁寡歡而又膽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內心深處嚴重的失落感,不僅籠罩著他的整個意識領域,而且也隨時支配著他的自由聯想。」(李維屏:《英美意識流小說》)兒子的夭折、父親的自殺和妻子的不忠時刻籠罩著他的精神世界,並不時侵襲他的意識,這些因素成了他頭腦中的核心意識,他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隨時都會引發他對這些事情的聯想。
意識流活動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 一種是時間蒙太奇,主體在空間上保持不動, 而人物意識卻在時間上移動;另一種是空間蒙太奇,時間保持不動而讓空間因素發生變化。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成功地將時間蒙太奇和空間蒙太奇兩種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共同成為渲染小說主題,生動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並沒有做出什麼令人難忘的驚人之舉,但讀者卻對三位主要人物有著極其深刻的了解,這是因為作者向我們展示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喬伊斯運用「意識流」手法,使讀者通過人物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通過人物自己各不相同的語言及表達方式來了解他們的思想意識、內心隱秘、希望與回憶。作者使用意識流手法將人物的思維過程再現出來,這里有自覺的理智的思考活動,也有下意識的感官印象及思維上跳躍式的聯想。
在題材方面,作品突破一般文學作品以英雄美人或異乎常人事跡為主的窠臼,主人翁既無高貴的社會地位,又無超群驚人的業績,甚至在感情生活中也沒有特別動人心魄的大起大落,全部是平常人,平常事,通過符合現代社會實際的現象反映人和社會的本質。而現代西方社會道德和現代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正是喬伊斯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所要表現的內容。在喬伊斯看來,都柏林在精神上和行動上都陷入癱瘓,「布盧姆的庸人主義、斯蒂芬的虛無主義、莫莉的肉慾主義,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傳統觀念淪喪的現代世界裡,其實他們都是飄零無依,精神上遭受挫折、充滿動亂的人。這正是當時西方社會道德與精神文明的深刻寫照」。
著名美國批評家艾德門·威爾遜在《新共和》雜志上曾這樣評論作品《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把小說提高到同詩歌與戲劇平起平坐的地步。讀了它之後,覺得所有其他小說的結構都太鬆散。喬伊斯這部書在寫作方法上之新奇,對未來小說家的影響將是難以估計的。我簡直無法想像他們如何能不受此書的影響。它創造了當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顯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榮,是文學在描繪現代生活上的一重大勝利。」《尤利西斯》也得到了著名詩人T.S.艾略特的高度評價,他說:「小說《尤利西斯》是對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示而無從迴避的作品。」的確如此,《尤利西斯》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一部登峰造極的小說,它的問世無疑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結語
《尤利西斯》被人們譽為上世紀整個英語世界中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小說的創作中,喬伊斯運用了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象徵和時序顛倒等意識流手法,跨越了時間的界限,巧妙地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融合在一起成功地記載了人物繁復、雜亂的潛意識活動,真實地記載了人格的異化、心理的變態和性格的扭曲,使意識流成為現代文學創作獨特的思維模式和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法,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他通過對都柏林三個居民支離破碎的人格和混亂、猥瑣的慾念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都柏林小市民生活的無聊與精神世界的平庸,表現了西方社會人性異化、精神崩潰的現實,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生活的腐爛和不可救葯。作為獨樹一幟的意識流小說經典作家,喬伊斯對鍾表時間與心理時間的駕馭能力簡直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他那富有創造力的藝術手法和創新精神無疑將會對21世紀小說的發展產生劃時代的影響。
『玖』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哪個學校較好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外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人氣】323 【日期】2006-4-12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外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暫定稿)
一、培養目標
(一)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科研作風,具有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能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二)碩士學位獲得者應該具有較開闊的文學視野、豐富的中外文學知識和較好的理論基礎,具有創新和創業精神。掌握除專業外語以外的一門外語:能夠勝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面的高等院校師資和專門研究等工作。
(三)具有健康的體格。
二、研究方向
(一)歐、美(總體或/和國別)文學史:研究20世紀以來文學發生發展的
歷史過程及發展規律。
(二)東方(總體或/和國別)文學史:
(三)西方文論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比較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四)外國文學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三、學習年限
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在職研究生的學習年限可延長1—2年,一般不超過5年。優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者,可申請提前答辯和提前畢業。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至少修滿34個學分)
A類:公共學位課
(一)10319A3101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學分
(二)10319A2102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2學分
(三)10319A2201 第二外國語 …………………………………… 4學分
B類:專業學位課(任選3門)
(一)050108B301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方法論…………………………4學分
(二)050108B302當代西方美學………………………………………2學分
(三)050108B303比較文學原理………………………………………2學分
(四)050108B304歐洲文學史…………………………………………2學分
C類:專業必修課
(一)050108C301高級外語寫作………………………………………2學分
(二)050108C302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2學分
(三)050108C303國別文學史…………………………………………2學分
D類:選修課(任選3門)
(一)050108D301十九、二十世紀英美短篇小說選…………………4學分
(二)050108D302英國戲劇……………………………………………2學分
(三)050108D303英美散文……………………………………………2學分
(四)050108D304英美詩歌……………………………………………2學分
(五)050108D305加拿大文化與文學…………………………………2學分
(六)050108D306文學翻譯……………………………………………2學分
(七)050108D307聖經文學與文化……………………………………2學分
(八)050108D308國別華裔文學研究…………………………………2學分
(九)050108D309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研究…………………………2學分
(十)050108D310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2學分
(十一)050108D311賽珍珠研究………………………………………2學分
研究生除了進行正常的課程學習之外,必須參加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教學實習、社會調查,從事管理、科研、開發等活動,或者兼任助教、助研、助管。研究生的實踐活動計2學分,最遲於第四學期完成。碩士生一般不得免修實踐環節。具有兩年以上工作經歷者可以申請免修,但需經學院同意,報研究生部審核批准。
五、培養方式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採取系統理論學習、進行科學研究、參加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辦法。實行導師負責和導師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
具體形式:導師講授、共同討論、學生進行獨立科研寫作訓練;經過導師具體指導,後由導師指導小組論證課題、把關。
研究生導師根據本方案的要求,以強調學生自學和因材施教為原則,從每個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出具體的研究生培養計劃。使研究生在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生的學習以自學為主,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要認真閱讀指定的必讀書目、文獻,認真閱讀自己研究范圍內的相關資料,發展創造性思維,盡努力使自己早出成果。導師主要是啟發研究生深入思考與正確判斷,以培養研究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精神文明修養。研究生必須認真參加各類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以及各種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要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人生觀;要培養自己關心國家大事,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的高尚情操;要發揚奮發努力、勇於進取、樂於奉獻的精神。
六、考核方式
學位課程考核方式採用考試形式,非學位課程採用考試或考查的形式。學位課程考試成績必須要到達60分算合格,其他課程到達60分算合格。學位課程至多有一門為不合格,參加補考後仍不合格,不得進入論文階段。
七、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研究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學位論文工作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細則》和學校的有關文件的要求進行。學位論文要求體現以下內容:
(一)選題和開題
研究生入學後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等工作,把握研究領域國內外現狀、前人工作、發展動態,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研究課題。研究課題必須具備科學性、學術性、創新性和可行性。
研究生入學後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確定研究課題,並在第三學期期末制定出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同意後開展該課題的有關研究工作。
在對課題進行初步研究後,進行學位論文研究的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內容應包括:課題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現狀分析;課題研究目標、研究的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擬採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課題的創新性;計劃進度、預期進展和預期成果;與本課題有關的工作積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果。開題報告安排在第四學期內完成。開題報告要在學科研究范圍內公開進行,經導師指導小組評議作修改通過後再正是撰寫論文。論文選題一經評議確定後,一般不得任意更改,因特殊情況更改選題者,仍需再經過開題報告和評議通過的程序。
(二)學位論文的寫作的要求
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碩士生獨立完成。論文寫作和導師修改的日程安排由學科自定,論文的格式按學校有關規定執行,文科碩士的學位論文字一般不低於3萬字。
(三)學校論文答辯
研究生必須學完全部計劃中的課程,考試成績合格,中期篩選合格,並完成教學實習任務,獲得全部規定學分,以及已在學術刊物發表一篇以上學術論文之後,方能參加論文答辯。
論文完成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和學校的有關要求,對論文組織評閱與答辯。學位論文的審議與答辯時間安排在第六學期。
八、必讀書刊
(一)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
(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新編美國文學史》(4卷),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2000-2002年;
(三)侯維瑞 李維屏:《英國小說史》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四)王佐良:《英國詩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五)何其莘:《英國戲劇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六)樂黛雲等4人:《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
11次印刷);
(七)Joseph, G.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5th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1.
(八)必讀期刊:Critical Inquiry,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Literary History, published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Oregon;《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世界文學》或其他與外國文學相關的核心期刊。
『拾』 外國文學發展歷史
1. 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並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寧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國別斷代史、國別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義大利當代文學史》、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吳元邁主編的「20世紀外國文學國別文學史叢書」,是按照國家和語種來分類、分別由各語種專家執筆的一套文學史叢書。北京外國語大學充分發揮其多語種的優勢,推出了一套「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叢書」,這是一套以普通讀者為對象,按國別劃分的文學史話,每冊篇幅並不很大,語言比較流暢,趣味性較強,有助於擴大外國文學在廣大讀者中的影響。
2. 研究類的專著逐漸增多。除了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外,我國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外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國外的重點作家。由於「九五」期間正值世紀之交,因此,二十世紀外國文學流派和二十世紀西方的重點作家就成為首選的研究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包括申丹的《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陸建德等主編的《現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李維屏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肖明翰的《福克納研究》、張劍的《艾略特與英國浪漫主義傳統》、蔣洪新的《走向<四個四重奏> T. S. 艾略特的詩歌藝術研究》、郭天相主編的《俄羅斯詩學研究》、李德恩的《拉美文學流派嬗變與趨勢》、吳福恆等主編的《美國作家論》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有些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總結歸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現,真正實現了與西方學者在同一研究層次上的交流和對話。
3. 對國外文學發展的趨勢日益敏感,介紹也更加及時。隨著我國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外國文學批評的第一手資料。受國外文壇活躍的學術氣氛的影響,我們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及時地把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動態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九五」期間,刊登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等專業文學刊物上的大批評介、譯介性的文章正是這些教師努力的結果。收集成冊的評介國外文學批評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和盛寧的《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評》。
4. 外國文學的研究已開始擺脫純文學的束縛。「九五」期間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員自覺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擺脫舊時經院式純文學研究思路的束縛,開始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孕育它的那個時代的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做法,使我們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對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視角。王守仁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和何雲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文化》是這一嘗試有代表性的成果。
5. 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關注。外國文學的翻譯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比較研究,即對一種文化的語言揣摩和研究之後,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進行表達、闡述的再創造。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九十年代以來,大批外國文學作品被譯成中文:當代作品被及時地介紹給中國讀者,不少經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數十位譯者反復「重譯」。雖然,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在近十年來發展很快,但是譯文的質量確實很令人擔憂。這里既有翻譯的實踐問題,也存在理論方面的問題。翻譯批評是為了解決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科分支,而南京大學的許鈞則是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的《翻譯思考錄》、《中國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王克非合作)等專著和論文是我國學者首次對翻譯批評系統論述的成果。
6. 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初見規模。由於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的緊密關系,教材建設始終受到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關注。九十年代初,外國文學教材建設的重點是編寫外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本。「九五」期間教材建設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沿用了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面臨修訂的任務,以適應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近十年來推出的一批外國文學史專著由於資料新、觀點新,更成為高校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首選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購買在中國的重印權後出版的原文版外國文學名著更為外語院系的外國文學課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共11種)原文的通用語種文學選集,現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羅斯、韓國等四種,陸續要出版的還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於篇幅大(每冊近千頁)、涵蓋面廣(選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適宜作為高校外語院系的文學課或閱讀課教材。這套文學選集叢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外國文學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二)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優勢
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除分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高校的外語院系、中文系和外國文學研究機構。我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隊伍具有以下優勢:
1.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已成為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2. 由於高校的教學必然涉及外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因此,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涵蓋面非常廣,成果的覆蓋面也很廣。
3.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務於教學的,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於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4. 由於高校的研究隊伍相對穩定,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部分重點大學,特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等已形成了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外國文學研究群體,其中的一批資深教授已成為全國外國文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者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研究方向。
5. 藉助於各級外國文學學術團體,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直接也更頻繁,開始出現了資源共享、合作搞課題的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