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有聲小說巴金春

有聲小說巴金春

發布時間:2022-05-25 11:40:53

A. 巴金春是什麼意思

1 就是 要,你 2 就是 愛 3 就是 啥(「什麼」的意思) 4 當然是不吉利的 5 就是 我 6 通常代表 順子 7 就是 去 8 就是 發 9 就是 就 酒人生就是一步步收獲,慢慢的積累,到最後,帶不走任何東西

B. 巴金春讀後感200字的

求採納為滿意答案!!!

PS:一行有40字左右,200字的5行就差不多夠了(下面的你挑選一個就行)

——一個個反抗壓迫的故事,躍然紙上。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自由,為了愛與幸福,為了拜託命運的枷鎖。事實證明,在他們夢想的明燈照耀下,他們,真的成功了。那心中的光,也在他們的信念下,愈燒愈旺。
在我沉醉於其中時,故事卻還是結束了,不過巴金卻沒有寫結局。對此我認為,未曾完結的人生,需要我們自己去書寫,將來怎麼樣,又有誰可以決定呢?就如同巴金在文末所寫:「一個人會到什麼地方,當然要看他自己走的什麼路。一個人一直往北,他不會走到南方。」
面對殘破的書,我依舊沉迷於他的世界,那殘破的文字圖畫,似乎也在心中若隱若現,慢慢復原„„

—— 巴金的文字我是第一次領略,很多國產的小說家總給我一個感覺便是,地方話色彩太濃,而構造成了不同的流派。所以春的開局總是讓我有些失望,我一直覺得大家的文字應該逃離本該有的文字圈套。不過小說越往深入讀下去,我的震撼便多了幾分,看春應該怎麼看,我一下子都找不到方向。
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我們總希望春是可以改變的。只是在春這本小說里,我看到的是更多的妥協和痛苦。在所謂的舊社會里,我們都無法找到更多應該評價的正義。那些奇形怪狀的男人和那些富有婦道人家的女人,所演繹起來的故事搞笑並且不知所雲。
我非常憎恨覺新為什麼那麼軟弱。這個軟弱的男人是我最無法接受的。我喜歡覺民和琴這對有思想的情侶,但他們的行為依舊有些幼稚,但也算稱得上是驕嬌者。淑英和淑華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思想。卻沒有叼啄。淑貞和芸做人麻木,就似乎是下一個替代品。
很多男男女女特別是上一輩過著他們熟悉的生活,他們偶爾針鋒相對,偶爾對著下一輩。 我也是隱約感覺到的。他們的故事確實有些生不如死。

——春的概念給人越來越淡化,人總是嘆春似乎就是一種標識性的概念。我似乎也是這樣,究竟為了春我做過些什麼到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風箏仙女是我在鐵的書里看到的,我知道這是春天最完整的一個名詞。 一年又是一年,繞冬天轉的人偶爾看看春天。我有些惆悵,只是沒幾個月又是冬天,心裡也就平息了不少。
人都有那麼自以為是的正確感,這是我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他們擁有了這種能力以後,便不再會為這樣的悲慘而做出什麼改變。所以,我們很難從那個大舅身上和那個三爸身上的那些芸芸來做出正確評價。
那些男人,喜歡面子,就似乎是一塊模板里刻出來的。甚至是那種形狀。我們憎恨體制,我們都喜歡那些少爺工資都有像福貴少爺那樣的蛻變。 我們會不會抱怨,為什麼我們輪不到那種覺悟的感觸。 白日夢藍。藍天有雨,隨著時間慢慢模糊以後,精神支柱開始凍結。春天理所當然的在冬天之後。

——巴金在《春》中所寫的是這樣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隨著封建總法制度的崩潰,垂死的封建統治力量瘋狂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另一方面深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開始了覺醒,掙扎與斗爭的悲壯歷程。無論是前者的殘忍,還是後者的悲壯都引起了我對於主人公和巴老無限的悲憫和贊嘆。他極其感情之全部來描述了曾經有這么一代人,隱藏在深宅大院之中的她們的悲哀,無奈以及這大宅中的蒼涼。每每看見她們如此的懦弱的表現,就彷彿耳邊能聽到回盪在這深宅中的慘白而又無力的呼喚。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他發自內心的表達對於封建制度的反抗,作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的反抗。他曾經在《家》中這樣寫道:「我所憎恨的並不是個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訴)!」這些令人震撼的話語無不道出了他對於封建社會的痛苦的會議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頑強的反抗的決心。《春》實在是巴金對於《家》的延續,可以說是另一部對於與現實生活的吶喊!

——《春》主要描寫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與之相對的惠的悲劇事件。《春》不是表現為對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這一追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矛盾,而是表現為不合理的,醜陋的婚姻制度對於婦女的摧殘和對封建專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批評。淑英和惠一樣,要和從來沒有見過面的男人結婚,這之間更是沒有甚麼感情基礎和相互理解為基礎的。可以說這種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種結合,並且是被動的,註定失敗的,帶給雙方都無限痛苦的結合。但是淑英最後對於這種婚姻制度進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個家庭的束縛。然後,小說卻讓惠死去了。事實上,巴金之所以這樣將截然不同的命運賦予了她們,其實也是一種反襯,一種對比。更加鮮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這樣的女子的悲慘命運的結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靈。惠的死亡就是一聲再嘹亮不過的吶喊。然而,巴金仍然讓我看見了希望。那就是淑英。她的掙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聲音無不展現了無限的戰斗的信心。

——看完《春》之後,我總是感慨很多,我覺得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和這個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會中是相當幸運的。我們,可以在平等的氛圍中求學,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學術領域中汲取知識,大展宏圖。並且,也能夠在戀愛和婚姻中選擇自由,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承擔應當的責任。但是,讀完《春》之後,我才領悟的更深,這些許的快樂,可以說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那是許多淚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裡面那麼多女性的命運不是多舛而是可憐。細膩的心理描寫就把他們的苦楚、無奈、茫然給表現出來了。讀著那些字句為她們感傷,同情她也同情那個時代的女性。可是後來我發現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給不同時代的人帶來的其實也是不同的,它的意義不再局限於書中主人公的故事影響。想想其實我何嘗不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在這個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主流價值觀下,我有時很迷茫自己的處境,在淑貞作為一個大家庭的小姐因上街顧慮還需重重的時候,那份害怕,擔心從文字里讀出來也切身感知到了。有時很迷茫,很無助,想沖破某種束縛也是顧慮重重,膽怯,想像著否定、反對的一些聲音我不敢邁出那一步,也許是潛意識的懦弱在作怪,也許是骨子裡那份樂於安逸在作祟,有太多的理由借口使我放棄了那個夢想。在我同情感慨他們的人生時我何嘗不也是這樣嗎?就像這個學期我連去做兼職的勇氣都沒了。因為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思想里讀書就是讀書,其他的。

——《春》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公館里,高覺慧走了之後,他的妹妹高淑英又要被迫嫁給陳克家的第二個兒子。這個人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一應俱全。淑英本來就不願意,再加上她親眼看見婢女婉兒嫁給馮樂山後,天天被打被罵,還要伺候馮老太太。蕙嫁給鄭國光後,被他們折磨致死,死後還不能入土的慘狀。於是,淑英下定決心,到了上海投奔三哥覺慧去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那個時候簡直不把女子當人!就說蕙吧:蕙生病了,鄭國光就知道請中醫,而且三四天後才告訴蕙的家人。覺新已經提出需要請西醫,而蕙的父親周伯濤居然說「我看請西醫不大妥當,西醫治內病不行」!最後蕙死了,她的父親居然還向著鄭家,說鄭國光是當代奇才,是蕙自己無福消受,還說蕙是被西醫治死的!這種人根本不配當父親!淑英就不同,她雖然消沉過,但是他聽從了三表哥的話,不能聽天由命,要站起來追求自己的幸福!於是她走了,也為那個時代創造了又一個新女性。

——我讀過《春》以後,對封建禮教的腐敗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讓我對生活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人們產生了憎恨和憐憫之情。
《春》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公館中發生的事。作者寫了很多環境描寫渲染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貞這個單純的少女受父母壓迫,四太太五太太的丑惡嘴臉......這些人物充分體現了封建吃人禮教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封建統治下人們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美好,我們應當好好珍惜。

——「春天是我們的」這句話給我的感觸良多: 「春天」是光 明的,美麗的,它象徵著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後,又有多少無 辜的人犧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無比的歡心。春天是屬 於那些懂得進取, 能夠沖破一切阻礙, 能爭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們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為了自己的春天, 抗爭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艱難險阻,那不會將你攔下,也許,它 還會成為你通向春天的鋪路石,使自己進一步成為春天的主人。
只要我們都是牢牢記住淑英所說的: 「春天是我們的。 」我們就可以跨 越層層阻礙,擺脫舊社會,走向新世界。

——我用了三個月讀完了巴金的《家》以後,時隔四個月的今天晚上,我們又讀完了《春》。《春》是《家》的續集,它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海臣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堅定了淑英的決心。她堅強,更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但是,父親一再威逼淑英嫁給人品極壞的陳克家的兒子,淑英下定決心:出逃到上海找堂哥覺慧。最終,淑英在覺民等人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她最終獲得自由、幸福。
《春》是幸福、美好,它代表著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尾聲」中的「春天是我們的」給我很大啟發: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沖破一切陳腐觀念和阻礙,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的生活中的強者。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正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春天」而不懈努力著。我們不要害怕,也不應害怕那些艱難險阻;困難並不可怕,它是我們通向「春天」的領路人。我們一定要當生活的強者,當「春天」的主人。

——巴金的文章能夠勾起許多兒時的記憶,老師對他的文章評價還是很高的。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中國的文壇上也算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吧!我自己也沒有讀過很多他的文章,《春》是第一部。
對於一篇好的文章來說,裡面自然是要必備一個個反面的角色的,這些反面人物的職責並不只是單純地扮演一個阻撓和破壞的作用,關鍵時刻,恰恰只有他們的出現才能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才能將文章中所孕育了很久的矛盾推向一個真正的高潮,促進它的發生。這樣下來,文章才會顯得很有張力,鬆弛有度。但我覺得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文章當中所孕育的矛盾或是設置的伏筆應切忌拖太久的時間。甚至是在讀者已經很明顯的知曉這個矛盾了仍然不將它激發,這樣約莫會失去很多的讀者吧!其實這便是我在讀《春》時的一個感受。

——讀完《春》之後我對小說中眾多人物的犧牲問題有一些感悟。我明白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無非是想要進一步地激化矛盾,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一步步地喚醒和強化淑英心中早已經萌發的進步意識,為最終她離開家族尋找自由的結局做鋪墊。這樣做也未知可否,只是我仍然覺得缺少點什麼,或許是在為蕙的死感到嘆惋吧!一時間也說不清楚……

——《春》這本小說中呈現了這幾類矛盾,青年人對婚戀自由的追求與父母的利益聯姻之間的矛盾,如鳴鳳跳湖自盡、覺民抗婚約、淑英離家抗婚約;有青年人對人身自由、新知識文化的渴求與封建家長扞衛落後保守禮教之間的矛盾,如覺慧離家加入進步團體、覺民抵制克明的教訓、眾兄妹隨琴和覺民游公園、淑英學英語看進步書刊戲劇直至離家等;有先進科技與落後思想之間的矛盾,如因忌諱男女關系而耽誤蕙的西醫膀胱炎手術、因忌諱西醫而導致喪命等。還有覺醒的青年人的價值觀念與封建制度消極價值觀念的矛盾,如覺慧對僕人的平等對待與尊重、淑英淑華覺民等對父輩貶低女子、薄情寡義、道貌岸然下的醜陋勾當的排斥和批判、以及對封建家長們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控制人壓迫人的腐朽權威的蔑視和反抗。

——想說一說覺新這一人物,在之前,覺新是兩面的,他對封建思想的順從是導致他婚戀不幸的原因,是他人生悲觀低沉基調的原因,心愛之人的梅的離散,妻子瑞珏因長輩的迷信而致分娩喪命,心愛的蕙的凋零,這些悲劇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的封建專制思想,在主觀上來說,也是導致他退縮避讓、遷就順從的內因,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解決內因,而他在民主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徘徊,新生分化緩慢,但是現實的悲劇卻是無情地接踵而至,這也使他在加重傷痛情緒的同時開始認識到封建專制的腐朽,並開始對其絕望,開始與之抗爭。覺新的新思想使他成為新與舊的交叉地帶,成為聯通舊與新的橋梁,這橋梁是歷史繞不開的,也象徵著每一個人、社會的蛻變過程,然而,這個橋梁是痛苦的,站在希望的門口用新生的快樂的情感承受著失望的傷痛,這個橋梁也是麻木的,站在丑惡的門口漠視著希望的掙扎。我們只希望,這個橋梁是短的,這個蛻變的過程是迅速而鮮明快樂的。

——《春》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它無疑給了許多年輕人以叛逆的勇氣,巴金因此也成了許多想要叛離家庭的年輕人的「咨詢對象」,在眾多的咨詢者中,有一個女孩寄給他一張照片並約他見面談談。一見面,這個女孩就談起自己守舊的父親,並表示想脫離家庭。巴金誠懇地勸說女孩不要沖動,認為年輕人羽翼未豐前不宜輕易地踏入復雜的社會。此後,這個女孩遇到麻煩時,常常找他傾訴。她就是蕭珊,後來成為巴金的妻子。巴金曾說:「我所欲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的一幅圖畫,自然這里只有生活的一部分,但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組織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動盪了。」

求採納為滿意答案!!!

C. 巴金春中的枚少爺原名

原名:周枚,覺新的大舅舅周伯濤的獨子。
給你列一下人物關系表,由高家為起點
高老太爺有四子一女:
1 、長子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爺覺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雲兒時難產而死,後來海兒、雲兒都早夭)、二少爺覺民、三少爺覺慧,妻死,復娶周氏,生三小姐淑華,後長子死;
[周氏之兄周伯濤,娶妻陳氏,生女蕙(後嫁給鄭國光),子枚。伯濤有弟(早死),娶妻徐氏,生女芸。]
2、次女張氏,丈夫早死,生女張蘊華(琴),後來琴嫁給覺民;
3、三子克明,娶妻張氏,生二小姐淑英、四少爺覺英、七少爺覺人、六小姐淑蕙;
4 、四子克安,娶妻王氏,生五少爺覺群、六少爺覺世、五小姐淑芬;
5、五子克定,娶妻沈氏,生四小姐淑貞(後跳井而死),娶妾喜兒。
大房丫鬟鳴鳳,不願嫁給馮樂山,跳水而死,死後三房丫鬟琬兒代嫁。高家買丫鬟綺霞代替鳴鳳、翠環(後來嫁給覺新)代替琬兒。
四房丫鬟倩兒,奶媽楊嫂。
五房丫鬟喜兒、春蘭。

D. 求 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中(春,秋)的有聲讀物。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般,人總愛把《家》《春》《秋》中的高家,來對照四川成都北門政通順街的李公館,即巴金的老家。這原是很自然的。因為作者既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激流》中的高家正是當年李公館的投影。但這並不能就此可以把《激流》中的每個角色,去對照李公館里的每個人物。像人們不應把《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去對照生活中的曹雪芹一樣;誰如果把《家》中的覺慧,去當作少年巴金來看待,那他就永遠不會認識作為一個中國作家的巴金的少年時代生活形象的豐富性、真實性和復雜性。

大家知道,巴金自己說過他在少年時代有三個「先生」。這就是他的母親,轎夫老周,和與他一起辦《半月》雜志的青年夥伴吳先憂。
1923年4月離家前和繼母及四位兄弟合影。巴金(右一)

1904年11月25日,即農歷甲辰年10月19日,暖暖的陽光照在李公館右上房的窗前,時間已經過午了,房間里響起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男孩出生了,面孔清秀,五官端正,滾圓的臉,寬闊的頭額,這就是巴金。他從混沌中來到人間,睜開明亮的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第一個景象,那便是他那溫柔和善良的母親的形象:她那胖胖圓圓的臉,永遠微笑著的慈祥的面容,和她用刨花水梳得光滑的頭發。她把他緊緊摟在懷里。雖然是冬天,人間的母親的愛,卻是這樣溫暖。出人意料,這一天,也正是巴金母親陳淑芬自己的生日。

母親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省一個小城裡,她從小跟著她弟弟在私塾里伴讀,背熟了不少首唐詩宋詞,也許正是秀麗的山河與純真的詩詞藝術,陶冶了她的性情,她待人謙和,同情下人,經常教育子女不要搭主人架子,要愛護人,要憐惜婢僕,不要隨便責罵身邊的人。她認為「主人是人,丫頭傭人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她勸導巴金的父親坐堂也不要對犯人隨便使用體罰。她給孩子們各人准備一本小簿子,每天用娟秀的筆跡,為他們從《白香詞譜》里抄上一首詞,然後向他們進行講解,要他們把它背誦出來,引導這些幼小的心靈,接觸文學與音樂,走向藝術的殿堂。

巴金的母親還有一個與她婆家的人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李家有人生病,總是燒香拜佛,請神求道,急了才請中醫上門,搭脈開方;她卻相信西醫,還結交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請她們為女兒(巴金的二姐)看病。有時還帶著巴金去醫院玩,使巴金有機會在幼年時代就直接接觸外國朋友,看到她們送給他母親的《新舊約全書》,它的封面裝幀,迥異於中國的線裝書,使他感到驚奇,並引起濃厚的興趣。這與他的祖父、父親既害怕外國人,又輕視外國人,是完全處在兩種心態中。這也為巴金在家中自學外語,後來又急於進外國語學校讀書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巴金的第二個「先生」轎夫老周,他豐富的流浪閱歷,使閉鎖在深室大院中的巴金大開眼界。巴金經常在老周黝暗的住處馬房聽他講各地風物,世道盛衰,並訴述人間不平。「做人要公道,要忠實,不能騙人,不要佔人便宜」。老周通過他的經歷,所持的人生態度,也影響了巴金以後的為人。

和巴金一起辦刊物的吳先憂,被青年巴金當作第三個「先生」。他熱心為公,經常犧牲自己利益,成就別人。他律己嚴,堅持信奉不飲酒,不吸煙,不食肉,不坐車轎,不用僕役,為了辦刊物,維持經費,他實行「勞動神聖」,停學去做裁縫,有時工資還不曾領到,而刊物交付印刷費的日子卻到了,他就脫掉自己的衣服去當鋪換錢救急。吳先憂這種言行一致的獻身精神,給巴金的印象極深,直到幾十年以後,他還說:「朋友吳教給我『自己犧牲』,他還教給我勇氣,我雖然到現在也還不能夠做到他那樣子;但我的行為卻始終是受著這個影響的支配的。」

青年巴金受這三個「先生」的思想影響,是不言可喻的。但是不是就這么三個人呢?我看也不全是這樣。巴金雖然並沒有把他父親稱作「先生」,但父親對他的影響還是有的。特別是他十歲死了母親後,父親對他比從前關心,經常帶他去看戲,使他從少年時代就有機會接觸川劇。巴金的父親雖然按著祖父的安排,一直向官宦路上爬行,但他的官運並不亨通,雖然他待人和氣,不搭架子,但他性情爽直,不善鑒貌辨色,奉承拍馬,討不了上級的歡心,最後好不容易做了三年偏僻山區的縣官,就回成都老家不幹。不久就在一場流行的瘟疫中去世。在他死前的幾年中,把精力都花在一個叫可園的戲園事務上,凡是邀請戲班子,安排演員生活以及決定演出的劇目,他都親自出主意作安排。甚至家裡孩子們興起演話劇,他有時也看得津津有味,還為他們編了一個題目叫《知事現形記》的劇本,用來嘲笑地方封建官僚,讓他們演出,自己看得哈哈大笑。當時父親在官場失意,曾寄希望幹革命,一聽到「遜清退位」,民國成立,在家裡攤開一塊洋布,親自取剪刀,拿針線,縫制新的國旗,把它掛到公館大門口去,但是不久事實證明清帝統治與民國成立,不過是換湯不換葯,所以他編《知事現形記》,讓孩子們演出,實際是反映了他當時對官場的反感。父親這種情緒不能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巴金對現實的看法。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從那本書里,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里有許多可怕的人物,但都是她的榜樣: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里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有個女子,明知父親在河裡淹死,她自己不會游泳,仍投水去找她父親屍體。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郁。母親在時,還給她請西醫看病吃西葯,現在母親死了,她家就與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斷絕來往,因為祖父與父親不相信西醫,而那時中醫對肺結核毫無辦法。二姐不斷咳嗽,氣息奄奄,公館大廳里卻仍在演了三天大戲,為的是慶祝祖父生日。巴金看到二姐孤單可憐,讓父親把她扶到大廳看戲,她坐在一把藤椅上,失神的眼光停在戲台上,也不知道她看到了什麼。只聽見她在昏暗中輕輕喊了一聲「我要進去」,就讓女傭把她扶了進去,從此就再也看不到她出來,三天後,她那16歲的生命就結束了。

二姐死後不久,正碰到川軍與滇軍的軍閥混戰。成都街頭到處都是戰壕,槍聲日夜不斷。巷戰的子彈還從李公館的牆頭穿過。戰禍經年,疫病流行,巴金二叔家的二哥和五弟死在這場瘟災中,接著是巴金的十妹和他父親的去世。父親臨死,把巴金的大哥叫到床邊,對他說:「你媽臨終時,把你們兄弟姐妹全部託付給我,現在十妹死了,我怎麼對得起你母親?我自己的病看來也不會好了,現在我把繼母和弟妹交給你,你要好好看顧他們。」他還把這些話寫成遺囑,當著巴金兄弟的面交給大哥。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因為父親徵得祖父同意,在如潮而來的三姑六婆所媒介的婚姻對象中,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寸腸欲斷,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父親死後,大哥作為長房長孫,成為整個大家庭中的眾矢之的;幸有祖父撐腰,還在一個時期維持了幾房暫且相安無事的局面。後來祖父死了,長房長孫更成為出頭椽子,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裡越遠越好。

面臨著這樣的現實挑戰,巴金起初並不曾想到他自己要離家出走,而是感到憤怒與痛苦。因為大哥雖然理解巴金,但他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同樣,在他的周圍並不曾發生過覺民逃婚、鳴鳳跳水、淑貞投井等事件。但是他從六姐被他父母攔阻,不讓接近三哥,不準參加長房巴金兄弟在「五四」以後所舉辦的讀新書小組;丫頭翠鳳被她的父親包攬婚姻;一個堂妹被逼纏腳;四姐被二叔逼嫁給一個胸無點墨的財主;三姐在臨嫁上轎時苦苦哀哭等景象,他接觸到的實際,要比覺慧看到過的悲劇,更為復雜多樣。而且這些都是鐵一樣的當時新一代人的現實生活。

巴金是覺慧嗎?誠然,從某種角度說來,覺慧似乎要比巴金經受的痛苦更直接,因為他所愛戀的對象鳴鳳投池塘自殺了,使他的心靈刻下永生難忘的創傷。但從更深一層的意義說來,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因此我說,巴金是覺慧,但又不是覺慧。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E. 關於巴金春的經典語錄

生如同日記,每人都想記下自己的經歷。但當他把記好的日記和他的誓言進行比較時,心情是何等謙卑啊! --- 巴金

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悲哀的留滯。 --- 巴金

好聽的話越講越多,一旦過了頭,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習慣,就上了癮,不說空話,反而日子難過。 --- 巴金

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 --- 巴金

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 巴金

支配戰士行動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 --- 巴金

隨著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無論大小,我都會感到喜悅。 --- 巴金

我對人世還不能沒有留戀。牽系著我的心的是友情,因為我有無數散處在各地的朋友。 --- 巴金

我常說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燈。 --- 巴金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遠。熱烈的訴說和自由則使人們互相接近。 --- 巴金

要做一個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 巴金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 巴金

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並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卻在黑暗裡燃燒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 --- 巴金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我們的事業都是無限長久的。個人盡可以遭到許多不幸,許多痛苦,但是只要我們的勞動融合到集體的勝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事實上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 巴金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 巴金

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並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卻在黑暗裡燃燒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 --- 巴金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舒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 巴金

朋友是永恆的,並沒有結束的時候。 --- 巴金

F. 巴金春里的晏字是不是該讀晚

晏本有晚遲之意

G. 求巴金《家》《春》《秋》的內容簡介。詳細一點,要夠寫1000字讀後感的。

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抗戰爆發之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象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象《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內容簡介

然而這個家裡的新舊矛盾,畢竟已發生在「五四」時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沖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裡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與《秋》中,從淑英、淑華等人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覺慧的行動對這個家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性格的確是給讀者帶來了鼓舞、帶來了「新鮮空氣」的。覺慧到上海是為了嚮往那裡的「未知的新的活動」,「還有那廣大的群眾和新文化運動」;作品並沒有正面地具體描寫覺慧離開家庭以後所走的道路,但對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點。根據覺慧性格的邏輯發展,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他是有可能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領導力量的。雖然環境氣氛和時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現得不夠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家庭與當時各種社會關系的聯系,但作品寫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響,寫到了四川軍閥混戰對人民的騷擾,也寫到學生們向督軍署請願和罷課的斗爭,以及地主派人下鄉收租等情況。這一切都表示這是一個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觀苦鬥爭和不斷壯大的時代,而這種背景就給覺慧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現實的根據。 覺新和覺民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別是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過覺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斗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著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爭的前緣,不妥協地和那些長輩們當面爭辯,並衛護著淑英、淑華的成長。在給覺慧的信中,他說:「我現是在『過激派』了。在我們家裡你是第一個『過激派』,我便是第二個。我要做許多使他們討厭的事情,我要製造第三個『過激派』。」這第三個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長和出走,是貫串在《春》裡面的主線,而覺民的活動就為這件事的開展准備了條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犧牲者外,作者在《家》里還寫了琴和許倩如,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雖然許倩如只是一個影子,而琴還正在覺醒的過程中。到《春》里,這種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長,不僅琴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出現了淑英。她從覺慧的出走引起了心靈的波動,從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危機,於是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漸變得堅強起來,終於走上了覺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們的」這話的意義。《春》和《秋》中所展開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長輩們的虛偽與墮落的襯托下,《春》裡面主要描寫一些心靈純潔的少年男女的活動,為淑英性格的成長和覺醒提供了條件。情節的開展比《家》來得迂緩,而精神仍是一貫的。淑華的活動主要在《秋》里,這是一個性格單純開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樂的聲音常常調劑了某些場面中的憂郁情調,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明朗的氣氛。她最後也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戰斗的慾望」,而且與舊勢力進行了面對面的爭辯。和她成為對比的是淑貞的命運,正當淑華爭取到進學堂的機會的時候,淑貞就跳井自殺了。這是個生活在愚蠢和淺妄的包圍中而從來沒有快樂過的木然的少女,通過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長輩們的虛偽和丑惡,說明了封建主義對於人們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嚴重的摧殘。這些少女們的活動,包括綺霞、倩兒、翠環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對於那些虛偽、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們,作者並沒有把他們漫畫化,卻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無情的詛咒。從高老太爺和《秋》裡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舊制度的衛護者們那種表面十分嚴峻而其實極端虛偽和頑固的本質。《春》裡面作者更多地勾畫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墮落的活動,他們的盜賣財物、私蓄娼優、玩弄丫頭奶媽等行徑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們的放縱和影響下,覺群、覺世等小一輩品質的惡劣也已逐漸成型,這正說明了這種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蠻和殘酷。《秋》裡面所寫的面更擴大了,已不限於高家的范圍,周家和鄭家也佔了很大的比重;通過周伯濤、鄭國光、馮樂山、陳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寫,所謂書香縉紳之家的虛偽、墮落和無恥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來了。這就不只補充了對高家那些「克」字輩人物精神墮落狀況的揭露,而且說明了這是一個制度的產物,充分地顯示了這些形象的社會意義。另外一些庸俗、潑辣和愚蠢的女眷們的活動,例如陳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們的丑惡形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深的厭惡。而通過一些性格善良的人們的犧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環的命運,封建統治階級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就表現得更為鮮明。 在《秋》的最後,覺民說:「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過去了。」作者曾說他「本來給《秋》預定了一個灰色的結局,想用覺新的自殺和覺民的被捕收場」,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決定「洗去了這本小說的陰隨的顏色」(註:《〈秋〉序》)。這個預定的計劃更接近於他在《愛情三部曲》或者《滅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過的藝術安排;但在願望給讀者以樂觀和鼓舞的情緒支配下,他終於改變了預定的計劃,給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影響,在這里已經很難找到了。小說關於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雖然都還寫得相當朦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夠吸引讀者憎恨那種腐朽沒落的制度,並為美好的未來而斗爭。封建社會在中國經歷了特別漫長的歷史歲月。到了現代,在狂風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連續打擊下,它的解體仍然是極其緩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繼續虐待、摧殘、殺害各階層的人們,包括封建階級成員自身。所以,以控訴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強烈的戰斗意義,它曾激動了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

H. 巴金小說《春天裡的秋天》的原文

1、原文參見豆瓣:http://www.douban.com/note/31537/?type=like
2、內容片段: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
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
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閃耀著,紅的星,綠的星,白的星。
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是你,或者是我,每個人在春天裡
都可以有歡笑,有愛情,有陶醉。
然而秋天在春天裡哭泣了。
這一個春天,在迷人的南國的古城裡,我送走了我的一段
光陰。
秋天的雨落了,但是又給春天的風掃盡了。
在雨後的一個晴天里,我同兩個朋友走過泥濘的道路。走
過石板的橋,走過田畔的小徑,去訪問一個南國的女性,一個
我不曾會過面的瘋狂的女郎。
在—個並不很小的莊院的門前,我們站住了。一個說著我
不懂的語言的小女孩給我們開了黑色的木柵門,這木柵門和我
的小說里的完全不同。這里是本地有錢人的住家。
在一個陰暗的房間里,我看見了我們的主人。寬大的架子
床,寬大的涼席,薄薄的被。她坐起來,我看見了她的上半身。
是一個正在開花的年紀的女郎。
我們三個坐在她對面一張長凳上。一個朋友說明了來意。
她只是默默地笑,笑得和哭一樣。我默默地看了她幾眼。我就
明白我那個朋友所告訴我的一切了。留在那裡的半個多小時內,
我們談了不到十句以上的話,看見了她十多次秋天的笑。
別了她出來,我懷著一顆秋天的痛苦的心。我想起我的來
意,我那想幫助她的來意,我差不多要哭了。
一個女郎,一個正在開花的年紀的女郎……我一生里第一
次懂得瘋狂的意義了。
我的許多年來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淚寫成的書,我的生活
的目標無一不是在:幫助人,使每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
得著光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
由。我給人喚起了渴望,對於光明的渴望;我在人的前面安放
了一個事業,值得獻身的事業。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給另一種
勢力摧殘了。在喚醒了一個年輕的靈魂以後,只讓他或她去受
更難堪的蹂躪和折磨。
於是那個女郎瘋狂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不自由的婚姻、
傳統觀念的束縛,家庭的專制,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正在開花的
年青的靈魂,我的二十八年的歲月里,已經堆積了那麼多、那
么多的陰影了。在那秋天的笑,像哭—樣的笑里,我看見了過
去一個整代的青年的屍體。我彷彿聽見—個痛苦的聲音說:
「這應該終結了。」
《春天裡的秋天》不止是一個溫和地哭泣的故事,它還是
一個整代的青年的呼籲。我要拿起我的筆做武器,為他們沖鋒,
向著這垂死的社會發出我的堅決的呼聲「Je accuser」
3、簡介:《春天裡的秋天》是巴金基於當時泉州社會現實創作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一位姓林的中學教師在泉州和他的女學生鄭佩容相愛著,但遭到女方父親的強烈反對,他倆逃到廈門鼓浪嶼。但是他們的愛情終難為封建禮教所容,在短暫的幸福時光過後,鄭佩容在母親的電促下返回泉州,從此音信杳渺,最終在父母所包辦的婚姻中鬱郁而終。
4、點評:巴金的中篇《春夭里的秋天》(寫於一九三二年春天)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專制家庭摧殘下愛情的悲劇,是一個「溫和地哭泣的故事」,也是「整整一代的青年的呼籲」。小說全篇成功而嫻熟地運用第一人稱手法,通過男主人公林敘述和描寫了他和少女鄭佩落的戀愛生活、愛情悲劇,筆調柔婉,簡潔細膩,抒情氣息濃郁,就象一首精妙雋永的散文詩,充滿媚人的詩情味。

I. 巴金春,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題材的選擇和處理這個角度探討巴金小說的創作個性,就會看到巴金小說題材的重要特點在於:以家庭生活題材為主,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了他的創作個性:偏愛並擅長表現家庭生活題材,縮影式地折射出時代的風貌.
巴金小說的抒情特色藉助於他的語言。作為語言大師,他的語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語言樸素、明朗、歐化,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而悲劇性的故事通過作者巴金樸素、明朗、歐化的語言敘述出來,真摯強烈的感情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巴金小說創作的獨特的美學特徵。 巴金的代表作,在幾代讀者中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這部 蜚聲海內外的長篇巨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作者對題材熟悉和感受的親切,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動盪、巨變、大浪淘沙的年代裡,《家》、《春》、《秋》奏起的時代進行曲,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年,反封建的任務異常艱巨。二百多年前,偉大的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成為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繼《紅樓夢》之後,描寫封建舊家庭敗落的最優秀的小說。 藝術上,這3部長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顯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類人物也有很細微差別。巴金不是憑客觀冷靜地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新時期寫的《隨想錄》轟動文壇,活畫出一位心地坦誠的作家的純潔靈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電影,飲譽國內外。
題外話:《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J. 巴金《春》好詞好句摘抄

《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巴金春好詞
紛至沓來、李代桃僵、毛骨悚然、
狹路相逢、春秋筆法、厲兵秣馬、
約法三章、豁然開朗、平步青雲、
步步為營、蠅營狗苟、心如止水、
從善如流、殫精竭慮、十字路口、
巴金春好句
1、太陽還是如此的年輕,尤其在這夏天,總是這么狠狠地發光發熱,好象怕別人看不到似的,那威力大得撐破了雲,光彷彿是要把每一處角落都有填滿一樣,叫人被曬處不舒服——就這么熱著吧,待到熱出一身汗來,風吹過也就涼了。樹蔭下,老是零零碎碎地鋪著幾塊光斑,樹稍晃,那光斑就像是在蠕動,慢慢地把那陰暗給吞噬了……
2、雙峰山的霧是有生命的霧。美麗的晨霧就像大山的各個女兒,親吻著母親的面頰。她彷彿得到了母親的呵護,便把流動的美回報給遊人。當你沉醉在她的神韻之中時,不知不覺一輪紅日升起。此時此刻,太陽彷彿像一個黃中透紅的大蘋果,向人們展示出更加奇艷的風韻。
3、老師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師教我們做事,教我們做人,引導我們走好人生之路,當我們遇挫折,老師幫我們撐起前進的風帆;當我們遇到困惑與迷茫時,老師是為我們指點迷津;當我們因取得成績而驕傲時,老師的及時點撥讓我們清醒。
4、突然之間,蝴蝶從書桌上緩緩飛起,在我這小小的空間里翩翩起舞,它舞動的姿態很優美,在半空中劃出一條又一條美美的弧線。我獃獃的用手托著自己的腮,就這樣傻傻地看著它飛舞。它在輕輕緩緩地舞著,舞著,彷彿一個朦朧迷離的夢,我便陶醉在了它那迷人的美中……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巴金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關丹道的小說完結 瀏覽:15
鳳輕歌是哪個小說里的女主 瀏覽:623
單身女主小說下載 瀏覽:264
古言小說女主養著婆婆小姑 瀏覽:310
都市之無限刷錢的小說 瀏覽:513
現代男男小說已完結 瀏覽:176
重生到古代王朝爭霸的小說 瀏覽:246
女主胸大獃萌的言情小說微肉 瀏覽:556
完結穿越斗羅大陸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43
神鵰俠侶小說結局截圖 瀏覽:156
仙俠言情系列好看的小說 瀏覽:771
灌籃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46
大主宰有聲小說原野 瀏覽:931
都市重生辦實業的小說 瀏覽:720
蘿莉的校園生活小說 瀏覽:650
主配角的總裁小說 瀏覽:122
小說都市風流狂醫下載 瀏覽:224
鐵血穿越古代小說種馬排行榜 瀏覽:944
好看的風水傳承小說 瀏覽:732
有本小說主人公喬振宇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