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龍門鬼窟有聲小說

龍門鬼窟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2-05-31 01:03:48

❶ 形容龍門石窟的句子

1、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

2、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

3、伊闕距洛陽12公里,其山狀如龍門,山上窟龕猶如蜂巢,排列整齊,這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

4、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5、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❷ 洛陽龍門石窟

在網上看了下有不少幫你找了個還算詳細點的.你看下是否滿意
一、北朝時期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

北魏王朝於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遷都之計。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詔徵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京」。十八年「二月甲辰,詔天下,喻以遷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丙辰,詔遷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二十年「詔改姓為元氏」。並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禮樂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漢族通婚,經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南遷的鮮卑族已全部完成漢化,而以中國正統自居。與此同時,北魏王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還竭力提倡佛教。自孝文帝太和十七年遷洛,中經宣武帝元恪,靈太後胡氏,孝明帝元詡,孝庄帝元子攸,至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年京師遷鄴,都洛陽四十年。此間帝王、後妃、王公、貴族,都莫不篤好佛理,崇奉佛法。洛陽有佛教寺塔,始於東漢明帝時的白馬寺。到西晉永嘉年間,才有佛寺四十二所。北魏遷都洛陽後,洛陽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時達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陽伽藍記》特別記載了這一時期北魏京城洛陽佛教寺塔的情形。洛陽有佛教石窟造像,始於遷都之時營造的龍門石窟,北魏晚期,相繼有鞏縣、偃師水泉、嵩縣鋪溝、伊川、澠池鴻慶寺、宜陽虎頭寺等石窟的開鑿。宣武帝時,洛陽居住「百國沙門三千餘人」。「時佛法經像,盛於洛陽,異國沙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適此樂土。」北魏遷都洛陽後,由於帝室、王公、貴族的狂熱奉佛,寺塔的興建,石窟的開鑿,在洛陽掀起一個空前的高潮。下層人民多有信奉,相繼出家與日俱增。京都洛陽當時已成為我國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國僧人譽為「佛國」和佛都。由此可見洛陽北魏時佛教的盛況。然而這些同,巍峨壯麗的寺塔都早已隨著歷史上的戰火化為灰燼,泯滅無存,為今日所永遠不能再見。唯一留存下來的卻是這一時代開鑿的龍門石窟。它為我們今日研究北魏時期洛陽的歷史、佛教、藝術等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實物資料。
(一)歷史
北魏龍門一些重要洞窟的營造史告訴我們:龍門是北魏王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數造像的興廢變遷與當時的政治形式相適應,是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的。它反映了北魏時期中國歷史上一些政變和戰亂,也說明了洛陽興衰的歷史,從宗教這個社會的生活的側面,能使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一些重大的政治風雲的動向。古陽洞和賓陽洞,都是奉皇帝之意旨開鑿的。古陽洞是支持孝文帝遷都洛陽和漢化改革的一批王宮貴族和高級官吏開鑿的。其中有比丘慧成(孝文帝的堂兄弟)、北海王元詳(教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獻文帝之妃高椒房)、齊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孫子,孝文帝的堂兄弟)、安定王元燮(太武帝的重孫)、廣川王賀蘭汗妃侯氏(孝文帝的從叔母)、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元洪略(樂陵王思譽之子)、輔國將軍楊大眼等造的像,另外還有眾多的中小型佛龕為北魏的中下層官吏所雕造。賓陽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傾盡宮遷財力給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做「功德」而營造的一個偉大艱巨的工程;賓陽北洞是劉騰為宣武帝開鑿的,以上工程原為中尹、宦官劉騰等主持,宣武帝死後,他與領軍元叉發動宮遷政變,執掌國權,幽禁代孝明帝執政的胡太後。後因胡太後再次返政,致使賓陽南北兩洞工程半途而廢。石窟寺是太尉公司空公皇甫度(胡太後之母舅)所開鑿。以上情況充分說明北魏貴族社會迷信佛教的社會風氣。北魏末期龍門造像呈現衰落,唐字洞和趙客師洞,以及蓮花洞兩壁上部都有未完成的工程痕跡,這可能與北魏末年爾朱榮之亂,社會動盪有關。
北魏遷都洛陽初期,龍門古陽洞的供養人像還有少數身穿褲褶式胡服的,太和改制以後,胡服在龍門便銷聲匿跡,為中原的褒衣博帶式服裝所代替。北魏詔改元姓後,宗室遂廢拓跋舊姓而姓元,古陽洞題記所載與史書吻合。
(二)佛教
大抵北魏龍門造像多有題記,從龍門造像題記中可以窺見,北魏時龍門多造彌勒和手作禪定印的釋迦像。我們知道,南北朝是承魏晉以來五胡十六國長期大動亂的時代,在戰火頻繁的苦難歷史條件下,宗教利用人們渴望「彌勒下生」來解救他們的不幸和痛苦的願望來安慰他們,麻醉他們,使他們忍受在現實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痛苦。因此在龍門廣造彌勒和禪定的釋迦像。這些造像大都神情沉思冥想,眼簾俯視,垂憫下界,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精神,揭示了人民痛苦的存在意識和求生意志的迫切願望,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造像題材和形式的體現,這可以說是通過非現實的宗教題材反映了現實生活。彌勒和禪定的釋迦像不僅在龍門大量出現,而且在洛陽附近的澠池鴻慶寺、宜陽虎頭寺、嵩縣鋪溝、偃師水泉、鞏縣等北魏晚期的石窟多有雕造。這不但說明北魏時洛陽一帶主要信仰的是佛教的釋迦牟尼和彌勒,而且為研究北魏時期洛陽佛教的宗派發展和社會信仰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龍門造像記中,還提到了北朝(包括東西魏、北齊)洛陽一帶的大量寺院。如大統寺、中明寺、景隆寺、寶方寺、靈岩寺、報德寺、龍花寺、妙音寺、仙和寺、乾靈寺、石窟寺,其中的大統寺、報德寺和龍花寺可能為《洛陽伽藍記》中的洛陽京城的寺院。這些寺院多數為史書所不載,為研究北魏時期洛陽寺院的分布和興廢盛衰提供了歷史證明。
北魏龍門造像記還反映出當時民間盛行的佛教組織――「義邑」。這種組織是以建造佛像和奉佛為目的的信仰團體,龍門有關北魏「義邑」的資料較多,為研究當時洛陽地方民間的佛教組織提供了具體的歷史資料。
(三)藝術
石窟藝術:北魏遷都洛陽後,在北魏統治階段的倡導扶持下,我國北方廣大地區興起了一個開窟造像的熱潮。在我國內地石窟中,以龍門石窟的開鑿為最早。這時龍門石窟普遍出現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呈現出劃時代的特徵和風格。至此,中國石窟藝術在造像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石窟藝術的東方風格開始形成,出現了中原化的佛教形象。這種新的藝術風格普遍出現和形成於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諸石窟,所以稱其為中原風格。這種藝術風格上的變化,顯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進的漢化政策,吸收借鑒東晉南朝和中原漢化的結果。因此,我們說龍門石窟藝術是北魏遷都洛陽之際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縱貫東西,融匯南北,是北方鮮卑族文化與中原和南朝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相融合,外來的佛教藝術與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相融合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一般的時代風格。中原風格不僅可以從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中看到,而且從洛陽出土的北魏永寧寺塔基殘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人、元邵墓出土的陶俑、洛陽出土的北魏畫像石棺、流落海外的寧懋石室和孝子畫像石均能見到。「寬袍大袖」、「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一經形成,便以洛陽為中心向外傳播影響,在北魏後期風靡全國,成為南北統一的時代風格。
音樂:北魏時洛陽社會繁榮,音樂在王室、貴族、王侯驕奢淫逸的生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他們家中大都豢養大批歌舞會女,少者數十,多者數千,大都能歌善舞。北魏當時的音樂盛況已為我們今日所不能再見,唯獨龍門石窟給我們留下了當時洛陽音樂的寶貴資料,為今日研究北魏洛陽的音樂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形象。從龍門伎樂人和會樂天所執的樂器來看,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洛陽的音樂情況。北朝龍門石窟現存樂器有十四種,其中以笛、笙、排很簫、雞婁鼓、箏、阮、銅鈸等樂器為多,說明這些樂器在當時社會上已普遍流行。北朝流行的樂器共十四種,其中傳統樂器八種,其餘六種為新傳入的樂器。當時最為流行的樂器有七種,其中民族樂器五種,其餘兩種為新輸入的域外樂器。這個情況說明了北朝雖然輸入了不少的新樂器,但在社會上和專業樂隊里仍然是以民族樂器為主,這可能與北朝以來,新樂器雖已傳入,但尚未完全融合有關。

❸ 龍門石窟的宣傳標語

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鍾,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回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2、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鍾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庄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葯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後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❹ 龍門石窟導游詞

龍門石窟導游詞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鍾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庄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葯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後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里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於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致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❺ 龍門石蜜附近的景點

龍門石窟

龍潭大峽谷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洛陽市新安縣北部,是一條以典型的紅岩嶂谷群地質地貌景觀為主的峽谷景區。經過十二億年地質沉積和260萬年水流切割旋蝕形成的高峽瓮谷,堪稱世界一絕。龍潭大峽谷是一條由紫紅色石英砂岩經流水追蹤下切形成的U型峽谷,全長12公里,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布,雲蒸霞蔚,激流飛濺,紅壁綠蔭,懸崖絕壁,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岩塊形成的波痕大絕壁國內外罕見。景區非常漂亮,地質景觀多,有山有水很清涼,適合夏季,景區出口就是住宿很便利,整體景區服務管理不錯,一條路走,回程有電瓶車,山路修的非常不錯,不影響整體景觀,景區爬山不多,不累,適合小長假來,非常推薦!龍潭大峽谷景區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水涼景美。遊玩一天足夠,想在山裡住一晚的,有民宿可住,飯菜略貴,但能接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景區內像佛光羅漢崖,水往高處流,黑龍潭等令人驚嘆的景色。

❻ 描寫龍門石窟的古詩句有哪些

1、龍門山色

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

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作者]呂維祺,明河南新安人,字介孺,號豫石,萬曆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後退居洛陽。

[注釋]禹削裁:相傳 「伊闕」、「龍門」是大禹治水時所鑿,故稱萬世神功。唐雕鑿:此系比喻之辭,因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93年) 前後,以後魏、北齊、隋、唐、北宋等各代均繼續有營造,非唐朝一代之功。

2、無題

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

灘聲千鼓輦,石壁萬龕竇。

金銀佛寺古,夜籟笙竽奏。

惟當效樂天,早晚棄冠綬。

[作者]蘇過,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蘇軾幼子,時人稱小坡。蘇軾連年遭貶,蘇過均隨行,蘇軾死後,他定居於潁昌 (今河南許昌) 斜川,自號斜川居士。

[注釋] 崢嶸:山勢高峻。挹:拱衛的意思。鼓輦:軍隊的鼓樂儀仗。《禮》:「君子聽鼓輦之聲,則思將帥之臣。」竇:孔穴,指佛龕洞穴。樂天:即白居易,樂天為其字。冠綬:作官人的帽和印紐絲帶。棄冠綬,即棄官歸隱。

3、龍門游眺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辟。

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

[作者]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注釋] 鑿山二句:寫龍門兩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歷史和古老傳說:《水經注》雲,「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並說兩山中斷就像天斧辟開一樣。

都門二句:寫隋唐時洛陽城正南的定鼎門和龍門山遙遙相望,而龍門一帶朝夕彌散著佳氣雲霧。精舍二句:描寫龍門的寺廟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樓層相疊,佛龕因壁而鑿,數以千計。人間句:為人們終日為生活而奔忙發出感嘆。

4、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

欲覺聞晨鍾,令人發深省。

[作者]杜甫,唐開元二十四年 (735年)舉進士,不第,離開長安,游齊趙,路過洛陽時題詠。

[注釋] 奉先寺:唐代龍門著名的十寺之一。為唐高宗時雕鑿,武則天曾資助脂粉錢2萬貫,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盧舍那佛像高17.
4米,頭高4米,耳長1.
8米,是迄今保存的龍門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招提:首句「招提」,指寺僧,言自己與他一起游覽,後句「招提」,是指佛教寺院,為佛教用語,此處指奉先寺。虛籟:
籟,泛指聲音;
虛籟,就是風。

天闕句:指兩山對峙的龍門,高聳得好似逼近了天上的星辰。象緯,星象經緯,指日月星辰。雲卧句:寫奉先寺的高寒,宿奉先寺如宿雲中,故說:「衣裳冷」。

5、龍門懷古

元魏史余遺萬佛,龍門壁上歷千秋。

環屏洛邑連峰抱,遙指黃河入海流。

人佇碧空風瑟瑟,夢回幽窟思悠悠。

緬懷無限蒼茫意,清濁傾壺醉倚樓。

[作者]愛新覺羅·溥傑,作於1964年秋。愛新覺羅·溥傑(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滿族,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溥傑生於北京醇親王府,是家中的次男,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瓜爾佳氏·幼蘭。

[注釋] 元魏: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營造;孝文帝姓元,故稱元魏。佇:佇立,長時站立。

❼ 龍門石窟作文求例文!

人間四月,芳菲無限,不忍辜負這大好的春色,我們一家去游覽位於中原腹地西部的「九朝古都」———洛陽。

在領略了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是啊,龍門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冠。

從洛陽出發,驅車南行約十餘公里,便來到了龍門風景區。只見這里青峰屏峙,綠水暢流,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卧波,雄跨於伊水之上,飛架於龍門之口,令人嘆為觀止。由於天氣晴好,兩岸垂柳枝葉婆娑,宛如碧玉絲絛,微風過處搖曳生姿,令人一掃旅途勞頓,倍感神清氣爽。

穿過大橋拱門,沿著西山緩緩南行,進入龍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

我們一路嘖嘖稱贊著緩緩前行,不久便來到了西山最高處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頭,便看見了主尊盧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內心只能用「震憾」二字來形容,只見這尊佛像雍榮華貴、儀態萬方,濃密的螺形發髻鬆鬆地盤在頭頂,輕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勻稱豐腴的身體上,勾畫出了優美的曲線。她靜靜地端坐著,眉稍嘴角含著淺笑,頭微低,俯視的目光正好同禮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匯在一起,顯得那樣的溫柔、典雅、優美……據說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為自己歌功頌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或「東方雅典娜」,她的寧靜和慈祥是東方智慧對於力量這個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確的詮釋,再看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較之下,那身披鎧甲、手持寶塔、足踏夜叉的天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龍門石窟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吸引著更多的中外遊人前來旅遊觀光。

隨著人流而行,途經葯方洞、古陽洞,還有火燒洞、石窟寺、極南洞,跨過連接東西兩山的人行便橋,我們又來到了龍門東山石窟。這里的洞窟雖年代不如西山的久遠,數量也沒有西山的眾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風格上,也有它們的獨到之處。

出得龍門來,夕陽已西下,我們不約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見滿天絢麗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顯得相映成輝。僅此龍門石窟一游,便是不虛洛陽此行了,我在心底對自己說,同時依依揮手,不舍地作別這座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自然寶

龍門石窟 簡介
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里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其中奉先寺規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後武則天曾助脂粉錢兩萬貫,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敞開式佛龕,主佛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她雍容大度、氣宇非凡、撼人心魄,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香山寺地處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景區內。始建於北魏,唐代武則天曾在這里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大詩人白居易放情於龍門山水,慕戀香山寺清幽,居住於香山十八年,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北側的白園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墓園,如今這里已成為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歷史名人的理想之地。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龍門石窟修建於隋唐
是模仿雲崗石窟

世界上許多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其載體大都為石頭,位於洛陽城南13公里的龍門石窟就以石刻的形式記下了公元五世紀到十世紀之間那段已經消失的文明。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餘座。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雕鑿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時尚。龍門,最具永恆魅力的當屬奉先寺。這是一組斬山為石、依崖臨壁鑿就的群像。主佛盧舍那是中國古代人物雕塑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豐頤秀目,儀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視,默默傳遞著慈愛與安詳,洋溢著關注人間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雕刻藝術寶庫。追溯淵源流長的歷史,拂去千年歲月的風塵,龍門石窟,這朵石刻藝術奇葩,將永遠的綻放在世界的東方。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唐代,後經歷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沿西山石棧道緩緩而行,古陽洞、賓陽洞、萬佛洞,洞洞有典;魏晉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顯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盧舍那石佛,充分顯示了唐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❽ 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導游詞

龍門石窟導游詞(一) 遊客們,你們好!我是桃園旅行社的導游小周,我們現在位於洛陽市的龍門石窟,由我帶領大家進入龍門石窟窟內,愉快的龍門石窟一日游開始了! 龍門石窟的發現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復雜。龍門石窟由成千上萬個洞窟組成,有潛溪寺,有蓮花洞,有葯方洞,有古陽洞,還有香山寺、白園、萬佛洞,數也數不清。 我們先來看看蓮花洞,「蓮花洞」這個名字也是有來頭的。您看,窟頂雕刻著一朵碩大精美的高浮雕蓮花,「蓮花洞」 這名字就是根據這朵蓮花取的。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思為:出污泥而不染。洞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您能看見,左側弟子的頭部沒有了,是因為頭部早年被盜,現在只能在法國吉美博物館里見到了。大家看蓮花洞南壁上方,有一個個小小的佛像,它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當時的雕刻技藝是多麼精湛啊! 看完蓮花洞,我們又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代仍有雕刻,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葯方。 龍門石窟現在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除了極少數的佛像外,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難以其整體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說明藝術水平之高超、神態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護這些文物。 龍門石窟還有個傳說呢。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捕魚。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來「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告訴他,如果再聽到這種聲音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石窟頃刻從山中間裂開,湖水頃出,奔騰咆哮著繞過洛陽城,流向東海。水流之後,龍門石窟就出現了。 遊客們,愉快的一天就這么快結束了,希望你們玩得開心喲!讓我們下次再見! 龍門石窟導游詞(二)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洛陽龍門石窟,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龍門」嗎?這要從地形說起,這里的地形為三山夾一水,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為宮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煬帝時改稱「龍門」。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大約493年),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續雕刻達400餘件,現有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塊,佛塔80座,造像10萬尊,內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築、服飾、音樂、書法等,如同包羅萬象的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開鑿的奉先寺了。那麼現在,我帶領大家前往奉先寺參觀。 大家抬頭請看,幾個台階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為政治需要,武則天曾捐2萬貫脂粉錢。歷時三年零九個月於675年竣工。寺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人等一鋪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勻稱,儼然一個佛國朝廷,大家請看,這就是主佛「盧舍那」,它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美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帶微笑,彷彿給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關切。整尊造像,給人一種庄嚴肅穆之感,應是理想化的聖賢形象,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石刻的眼睛為什麼這么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採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 在盧舍那佛的左側是弟子迦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他年輕睿智,整個一帥小夥子,旁邊衣著華麗端莊矜持,二天王嚴肅威武碩壯有力,力士們堅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無所畏懼傾力承托的地鬼。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俏,整個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藝,折射出當時佛教的繁榮和唐朝國力的強大。 出了奉先寺,我們再來參觀北魏的代表作——蓮花洞。因洞頂雕有一大浮雕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可並不多見,洞內正壁為尊式造像。主佛釋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就是這種形象。兩側弟子是淺浮雕,左側迦葉深目高鼻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動細致雕於蓮花洞堅硬的石壁,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闕」二字,這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岩所題詞,證明了「龍門」的原稱。 好了,各位遊客,由於時間關系,先講到這里,請大家自由參觀,謝謝!

❾ 形容龍門石窟的詩句

龍門 杜甫(唐)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
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還時屢改,川陸日悠哉!
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

游龍門詩十二首
宋.韓維
潛溪
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後。
聖善寺
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
龍去空舊岩,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
石樓
索回陟雲根,結構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
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
我從南嶺來,引轡下雲木。
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茅屋。
香山上方
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
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
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
肖象即當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肅然至。
寶應寺
林巒若無路,鍾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
日沒上方夕,明燈滿雲木。
廣化寺
日照香剎端,風生石門下。
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雲,坐看靈澤灑。
利涉塔院
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
高人不可見,石塔鎮寒骨。
盧溪
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
淳風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
菩提院望雒亭
茲亭何岧嶢,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雲飛觀閣。
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獨在,谷轉路猶邈。
徐行出萬木,鬥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

有聲小說

藏眼

斷指弦

礦山啟示錄

國安局詭異事件

考古紀—北疆生死契

幽冥怪談—死亡約定

茅山後裔

揭開蛇村冥婚之謎蛇妻

龍門詭窟

寶珠鬼話


親愛的樓主大人

您要的資源已經上傳

請您下載

樓主下載不需要財富值

若有問題,請您及時追問我

若滿意,請您及時採納

謝謝您的關照~



網路ID:kyoaudrey


小說推薦(新2).doc" wealth="5" />
閱讀全文

與龍門鬼窟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灌籃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46
大主宰有聲小說原野 瀏覽:931
都市重生辦實業的小說 瀏覽:720
蘿莉的校園生活小說 瀏覽:650
主配角的總裁小說 瀏覽:122
小說都市風流狂醫下載 瀏覽:224
鐵血穿越古代小說種馬排行榜 瀏覽:944
好看的風水傳承小說 瀏覽:732
有本小說主人公喬振宇 瀏覽:666
都市小說開局重生靈氣復甦治療癌症姐妹 瀏覽:736
關於和尚與女主的小說 瀏覽:591
穿越後我成了反派的契約獸免費小說 瀏覽:914
陸琰程念念小說閱讀名字 瀏覽:59
小說顧安童小說名字 瀏覽:442
女主姓蘇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695
薄冰女主小說 瀏覽:222
病嬌囚禁女主的小說 瀏覽:895
bl生存類游戲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65
金庸小說全集txt下載微盤 瀏覽:837
間客有聲小說rar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