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有聲小說浣紗記

有聲小說浣紗記

發布時間:2022-06-20 02:43:10

1. 我想知道關於蘇蠡和西施的故事,還有關於西施的歷史,急!!!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2. 浣紗記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浣紗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浣紗記
作者:貓飼將軍
第一章 電梯、被耽誤的四級考試、以及范蠡
更新時間2007-12-12 9:32:00 字數:6486
1.
此刻正值六月,陽光格外灼熱,小婢妹喜用手抹了抹額頭細密的汗水,輕輕用手掀開馬車綢簾,小心翼翼望瞭望我:「姑娘,吳國就快到了。」
不用欠身,我就能望見前方塵土,那依然是片片茫野。
「妹喜,還有多遠?告訴我具體數字。」
「還有七、八里地,得再走上一兩個時辰,姑娘莫要心焦。」
我放下簾子,默默嘆了口氣。兩個時辰是四個小時,七、八里,差不多是四公里左右的距離……明明是馬車,哪裡用得著四個小時?猛然發覺自己又在用現代單位推測古代距離,我在心底狠狠給自己一記白眼:此時尚在春秋末期,戰國都還沒有開始,制定出統一計量單位的秦始皇更是還有好幾百年才能出生。而我,又在這兒犯什麼傻?
對,是我錯,全都是我的錯,早知如此,我肯定會第一個報名參加班上聖誕舞會排練,哪怕因為大肉腳而被全班女生鄙視,也決不單獨留在教學樓啃英文。
可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這些,我只知道我已經大三了,這次四級考試對我而言十分重要。之前連續兩次的不合格,人生眼看到了致命關頭——我不想淪落到「大四找工作的間隙仍須復習英語」的凄慘地步。
但上述這統統的一切,並不構成我必須被關在3號教學樓電梯里的原因。特別是,我只不過是去取星期五遺忘在教室里的《四級單詞寶典》。
當時電梯以十分緩慢的速度下降……
確認後請採納

3. 文昭關 是誰寫的

文昭關
[編輯本段]電影藝術片
電影名:文昭關
導 演:沙丹
主 演:馬長禮 閻元靖 劉盛通
上 映:1976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藝術片
[編輯本段]京劇劇目
一名《一夜須白》。為汪派(汪桂芬)、楊派(楊寶森)代表作。
[編輯本段]故事梗概:
取材於小說《列國演義》。 楚平王斬伍奢,又追捕其子伍員。伍員逃出樊城,投奔吳國。楚平王在各處懸掛圖像,緝拿伍員。伍員被阻昭關,幸遇隱士東皋公,將其藏在家中,一連數日,計無所出。伍員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一夜之間,須發皆白。東皋公見此情景,乃設計讓友人皇甫訥假扮伍員出關,故意讓官吏拿獲,使伍員乘隙逃走。

浣紗記簡介
根據中國明代傳奇作品《吳越春秋》而改編的崑曲劇目。原名《吳越春秋》,共45出。作者梁辰魚,字伯龍,號少白,江蘇崑山人。它借中國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來表達對封建國家興盛和衰亡歷史規律的深沉思考。寫吳王夫差率軍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夫婦和越國大臣范蠡帶到吳國充當人質。越王勾踐戰敗被俘後,忍辱負重 ,奮發圖強 ,聽從范蠡的建議,定計將范蠡美麗無雙的戀人浣紗女西施(施夷光),進獻給吳王,意圖用女色來消磨他的意志,離間吳國君臣,以徹底歸順的姿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吳王果然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廢弛國政,殺害忠良。三年後被放回越國。越國君臣苦心經營,終於打敗吳國取得成功,夫差自殺。范蠡功成名退,下定決心遠離政治是非,攜西施泛舟而去,尋找地方去過隱士生活。。此劇雖故事曲折、結構完整但不免結構冗長,但西施形象刻畫得較為飽滿,人物性格鮮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調用於舞台,並開拓了崑山腔傳奇藉助生旦愛情抒發興亡之感的創作領域,唱詞優美抒情,崑曲音樂與劇情結合得非常自然,許多富於創造性的音樂段落很好地加強了演出效果。隨著《浣紗記》的上演,其中一些精彩的崑曲唱段成了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在這種情況下,崑曲開始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對清代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一定的影響。明以後在戲曲舞台上演出的西施故事,多源於《浣紗記》 ,《寄子》、《游湖》等零出,今崑曲仍在演唱。(引自:http://ke..com/view/780739.htm)

《浣紗記》也叫《伍子胥》,一般自《文昭關》演起,接著演《過昭關》《漁丈人》《浣紗女》(這是其中一折的名字)演到《魚腸劍》(《刺王僚》)止,為唱功老生戲;
如果前面再加上《臨潼會》《戰樊城》,至《魚腸劍》止,則為全本的《鼎盛春秋》。
《文昭關》由於是這一系列摺子戲里最經典最有聽頭的,所以成為最常見的摺子戲。《文昭關》中的經典唱段是二黃慢板「一輪明月照窗前」和西皮二六「伍員在頭上換儒巾」。
而》「豪傑打馬奔吳國」,「未曾開言我的心難過」則是《浣紗女》中的唱段;《魚腸劍》中的經典唱段是「一事無成兩鬢斑」和「姜子牙無事隱釣溪」的西皮原板,另外花臉有一段著名的「列國之中干戈厚」也是極好聽的!
至於流派,老生行當的各個流派都唱這些戲,其中最出色的是楊派的《文昭關》和余派的《魚腸劍》。 楊派沉鬱凄涼的特點非常適合演繹當時伍子胥的心情和處境,「一輪明月」這一唱段從慢板轉原板,有低腔有哭腔,難度非常大,唱起來很見功夫!而《魚腸劍》中的「言前轍」「一七轍」的西皮唱段,則充分顯示了余派清亮空靈的特點,使得伍子胥的形象增加了幾分飄逸,凄涼中透出幾分瀟灑來!(引自:http://ask.koubei.com/question/1407082309584.html)
所以《文昭關》是《浣紗記》的一折,則《浣紗記》的作者就是《文昭關》的作者,所以是梁辰魚。
可累死我了,長知識了哈。

4. 蘇曼殊 浣紗記~~。哪裡有蘇曼殊的小說《浣紗記》

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的願望,但他們卻很難踏上實現的征程,影響他們作出選擇的因素有時候很簡單,那就是勇氣。他們因為恐懼而害怕選擇自己認為不可能的願望,因此也錯過了成功的機會。
那些成功的人們,如果當初都在一個個「不可能」的面前,因恐懼失敗而退卻,而放棄嘗試的機會,則不可能有所謂成功的降臨,他們也將平凡。沒有勇敢的嘗試,就無從得知事物的深刻內涵,而勇敢作出決斷了,即使失敗,也由於對實際的痛苦親身經歷,而獲得寶貴的體驗,從而在命運的掙扎中,愈發堅強,愈發有力,愈接近成功。
有人或許要說,已經失敗了多次,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無益。這種想法真是太自暴自棄了!其實,只要你在失意時,依然堅持再「往下挖一英尺」,你就可以獲得成功了。

5. 名詞解釋。請大家幫忙

四大南戲 :梁伯龍的《浣紗記》、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初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網路視頻中分別打:《浣紗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南洪北孔:

即清初著名洪升url]和孔尚任, 「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劇壇出現了洪升和孔尚任兩位著名的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劇作《長生殿》和孔尚任創作的劇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戲曲創作的兩座高峰,堪稱傳奇劇本中的雙璧,因為洪升是南方浙江錢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東曲阜人,他們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譽。
章回小說是長篇小說的一種,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講史說的是歷史興亡和戰爭故事,如《金相平話五種》、《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說話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頭有尾地在一兩次說完,必須連續講若干次,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的一回。在每次講話以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字樣,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

章回小說到明代中葉,小說的回目正式創立,標明「李贄評吳觀明刻本」的《三國演義》,改240回為120回,它的時代雖難斷定,但明萬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滸傳》,已取消了卷數,直接標目為「回」,又加上了對偶的雙句回目。這個時期創作的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詞話》等,都分回標目,只是有的回目用單語,有的回目上下句往往對仗不工。明末清初,回目採用工整的偶句,逐漸成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後直至近代,中國的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普遍採用這種形式。這種形式並常為文人創作和加工的短篇話本所採用。

經過宋元兩代的長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在民間長期流傳,經說話和講史藝人補充內容,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它們比起講史有很大發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雖然是歷史的,但更多的內容是後人所創造,篇幅比講史更長了,主要是供讀者閱覽的,而且明確分為若干卷,每卷又分為若干節,每節前面有一單句目錄,如「劉玄德斬寇立功」。到了明中葉,章回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這些章回小說故事情節更趨復雜,描寫更為細膩,內容和「講史」已沒有一定的聯系,只是體裁上保持著「講史」的痕跡。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節,而明確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單句發展成為參差不齊的雙句,最後成為工整的對句。如明嘉慶後出現的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它們把嘉慶本《三國演義》的兩節合並成一回,兩節的節目作為回目的兩句。起初兩句不是對偶的,到了毛宗崗修改《三國志演義》時,為了「務取精工,以快閱者之目」,就把「以參差不對,錯亂無章」的回目改為對偶整齊的二句。

6. 問 有沒有好看的gl小說。可以告訴我嗎影後成雙 求資源。謝謝

你要的《影後成雙》這篇還沒完結
其他好看的文,推薦下個人印象深刻的
經典的,比如:《探虛陵》《斑馬線》《鳳凰花》《破諜》《純屬意外》《宮傾》《魔女霓裳》《天策小妖》《公主饒命》《愛殤》《大夢浮華錄》《洛水情人》……
另外——
現: 《地上地下》《過氣影後離婚攻略》《雙氧水》《嗨,檢察官大人》《水火交融》《P警的偉大愛情》《愛獄》《浮世花》《總裁老婆,等等我!》《TP分叉口》《鴕鳥的小白臉路線》《拉模拉樣》《情醫》《潛規則》《琉璃月》《春天來了》《領養關系》《愛上我的心理醫師》《影後》《出次軌能這樣》
《是你女兒先叫我爸爸的》(這篇是女變男的小說,但是作者文筆流暢細膩,讀著很舒服,人設也很喜歡~)
古:《下嫁》《與君緣》 《女將軍和長公主》《重生一將難求》《情緣一世》《傾硯一世,護漪安寧》《鬼醫煞》《將軍》(作者:王不良)《跪求解甲歸田》《皇子難為》《再見蘭陵》《枕上雪》
《四禽獸VS四花魁》(爆笑歡脫)
還有生子文:
《你的唇,正合我意》
《閑談錄》《靡靡大而方》(這兩部同作者 同一系列 主角有親戚關系)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都很喜歡!還有許多個人沒看過的好文……
另外:可以去聽廣播劇,很多好作品都製成劇了的,而且很多配音演員音色很棒!
比如 風鏡 L句號——《嗨,檢察官大人》(是我個人gl小說和廣播劇的入坑作品,所以迷上這部小說,同時迷上兩個人的聲音:風大的清冷御姐音!句號深情款款的帥T音)
風鏡 卿聲隙語——《愛殤》(這二位也是官配)在卿聲隙語&小夜光的《交往六年的男友突然提要分手》里 風大報幕,結尾有吃醋撒糖彩蛋哦!
風鏡 秋木——《探虛陵 洛神篇》《探虛陵 金箔風雲》
L句號 白鴉此去——《跪求解甲歸田》
雷音 浮夢若薇——《宮傾》《與君緣》《彩虹的顏色》《學姐好》《你好醫生》(薇音是很多人心中的官配cp)
其實阿音和句號合作也很多的,而且倆人是圈中死黨…… 什麼《青果》《白雪青山》《情愫》
杜冥鴉 黑芝燒——《純屬意外》(另一對官配 燒鴉cp,公主、駙馬 名號的源於此劇)
玄三 杜冥鴉——《莫道無心》
玄三 韶小韶——《公主饒命》《三萬英尺追妻記》
玄三 兔原——《春天來了》
(傳說,玄三是大總攻……可惜在《宮傾》受給了男裝下江南時的衛明溪(雷音))
AKI 凌雅寧——《下嫁》《愛獄》ED劇情歌 (個人心裡的第三對cp,因為聲音太配了)
但其實,AKI和季子櫻 合作了很多,比如《愛上我的心理醫師》《赫卡探案》倆人都是cp,再比如《雙氧水》(AKI&丁丁Artemis配的倆主角師生戀,子櫻是AKI前任,咳咳~)
凌雅寧 韶小韶——《浣紗記》《影後》
凌雅寧 浮夢若薇——《奪君天下》(大薇哭得好揪心,虐的程度比《宮傾》沒好多少……)《牡丹碎瓷》
凌雅寧 牧野冥姬——《入錯新房嫁對人》
AKI 阮綃緋——《領養關系》
AKI 小夜光——《日久見人心》
還有一部『神劇』《吃巧克力的女人》,幾乎全程有亮點……
AKI和風鏡也合作過《旗袍》,虐!BE!但是倆女神聲音好聽啊
(其實AKI大多都是攻的,上次看到微博一個盤點帖子才發現,但是,個人先入迷的是《下嫁》,所以,第一印象就是,太後(AKI)受給王爺(凌雅寧)了……不過這對西皮是真的好~)
還有一對cp 亦之紫F 清鳶——《水火交融》(和《檢察官》同一系列,風大句號客串撒糖咯!)《重生國民女神》
阿紫和韶韶、和兔原、和駙馬(黑芝燒)也都合作過,在b站搜劍網三百合能搜得到,分別是《如露》《全門派「要飯」記》《亂世嬌花》
(許多廣播劇是從所有配音到後期整體都是非常優秀的,強推幾個廣播劇社:青丘居、縵城、天一閣、衣冠擒受、輕之聲、712……)
廣播劇里還有好多驚艷的女聲男聲
bg劇《御繁華》《金屋不藏嬌》等等都特別好聽!
別的,暫時沒想到。手打,望採納。

7.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她的眼睛比這溪水還要清澈她的皮膚比天上的白雲還要柔軟,她的嘴唇比花瓣還要嬌嫩。她站在水邊,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裡,江邊的鮮花羞慚的都枯萎了,魚兒不敢在江里流,生怕弄亂了她美麗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江水裡,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裡一樣。她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美麗。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穿著打扮,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的模仿他的行為舉止。
西施有一個鄰居叫東施,東施的容貌長得很醜,她見西施長得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她就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非常美。於是,她就跟著模仿這個樣子,東施本來就長得很醜,又皺起了眉頭,本來身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就更加醜陋不堪了,同時呢,有錢人看了,就趕緊閉門不見,拉起妻子和兒女就趕緊躲起來,那個醜女只看到了西施皺眉時的美,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西施很美。

8. 古代四大美女的背後的故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br>參考資料:http://tv.finaleden.com/ChapterInfo/762/762661.asp

9. 酷愛古典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 《詩經》 《國風》 《雅》《頌》 《離騷》 《九歌》《九章》 《天問》《九辯》《周易》 《尚書》 《春秋》《左傳》 《國語》 《論語》《老子》 《戰國策》 《禮記》《古詩十九首》 《孔雀東南飛》 《鹽鐵論》《漢書》 《史記》 《三國志》《搜神記》 《詩品》 《文心雕龍》《陽春白雪》 《全宋詞》 《趙飛燕別傳》《滄浪詩話》 《貴耳集》 《吹劍錄》《全元散曲》《西廂記》 《桃花扇》《聊齋志異》 《隋唐演義》 《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 《虞初新志》《全唐詩》 《全五代詩》 《花間集》《孽海花》 《唐宋傳奇集》 《離魂記》《柳氏傳》 《太平廣記》 《柳毅傳》《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 《古文觀止》《三國志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封神演義》 《金瓶梅》 《警世通言》《喻世名言》 《醒世恆言》 《兒女英雄傳》《施公案》 《三俠五義》 《榴花夢》 《筆生花》 《飲冰室詩話》 《藝概》 。

中國古典音樂
中國五聲、七聲音階的起源發展
中國很多的發明比歐洲早。中國人發現十二平均律(就是十二個半音),比歐洲早一百多年,聲律學領域是非常先進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出現十二平均律音樂作品。中國人很了不起,在以農業為主的荒野時代,能有那麼多的發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中國音樂過去的輝煌成就,曾震撼了無數世人。稽康善古琴,《廣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從那時起,音樂成為了知識分子階層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國古典音樂與詩人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一樣,誠可謂「陽春白雪」。而這一切,都是思想體系形成一定高度的產物。 談到中國古典音樂,就不能不提起古代的五聲音階。中國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D、E、G、A五個音階。嚴格的說,五聲音階是我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春秋時期的《管子?地員篇》中,正式記載了計算五聲音階中各音的弦長比例的數學方法,史稱「三分損益法」,並完整記述了我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名稱。在《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國語?周語》中,還記載有與五聲音階同時並存的七聲音階,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間,各音分別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是運用三分損益法在求得五聲音階後進一步推算的結果。但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的記載來看,變徵、變宮更多地是為豐富和裝飾五聲音階所用,五聲音階在音樂實踐中佔有主導地位。為合樂和旋宮的需要,當時還確立了十二律制。《國語?周語》中將十二律名稱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其中單數各律稱律,雙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也常稱「十二律呂」。十二律亦用三分損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聲、十二律,並有了音階中以宮為主的觀念,「旋相為宮」的理論也由此進一步確立。 在傳統五聲音階的基礎上,七聲音階的體系也在逐漸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的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微、徽、羽、變宮,也即現代音樂中的C、D、E、F、G、A、B。在周朝已有七聲音階和十二律。公元前6世紀時,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問樂官伶州鳩什麼是七聲音階,什麼是十二律。伶州鳩在回答問題中,歷舉了宮、商、角、變微、微、羽、變宮的階名,並且說明了各音階與十二律的關系;又將七聲音階的出現推前到周武王代紂的時候(公元前1O66年)。 我國的七聲音階,主要是以雅樂和燕樂為載體。 雅樂一般泛指宮廷的祭祀活動和朝會儀禮中所用的音樂。起源於周代的禮樂度,用於郊社[祭祀天地]、宗廟[祭祀祖先]、宮廷禮儀[朝會、燕饗、賓客等]、射鄉[統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以及軍事上的大典等。後世祀奉先賢的活動[如祭泰伯、祭孔]也模仿、應用郊社、宗廟之樂。周代的禮樂制度對上述不同場合中的儀式和曲目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相傳為黃帝至周武王各代所制的六樂,用於天子和少數王侯親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享活動,後世的儒家把它奉為雅樂的最高典範。 雅樂的音階:(又稱古音階、舊音階或傳統音階) 1234567 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 燕樂是中國隋唐至宋代宮廷宴飲時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又稱宴樂。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 隋唐燕樂繼承了樂府音樂的成就,是漢族俗樂與境內其他民族以及外來俗樂相融合而成的宮廷新音樂。它在隋、唐幾位嗜好音樂的皇帝的推動下,得到了很大發展。隋煬帝有專業樂工3萬人。當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分為九部樂,即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國(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後所奏,一說即文康樂)。唐玄宗時宮廷中樂工多至數萬 ,設5所教坊加以管理,並設別教院教練宮廷音樂創作人員。唐初改九部樂為十部樂,包括:燕樂(雜用中外音樂)、清商伎(傳統音樂)、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高昌(在今新疆)伎。到唐玄宗時,又根據表演形式將十部樂改為坐部伎、立部伎兩大類。坐部伎在室內坐奏,人數較少,音響清雅細膩,要求樂師有較高的技藝;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數較多,常有很喧鬧的合奏,有時還加入百戲等。 燕樂中包括多種音樂形式,如聲樂、器樂、舞蹈、百戲等。其中歌舞音樂在隋唐燕樂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麴,在唐代燕樂中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 燕樂所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衰退,宮廷樂工多散落民間。宋統一後,雖設教坊,沿用唐代舊曲,但宮廷內外演奏的大麴只是唐時盛況的一部分,且規模大為縮減。宋代的大麴開始向歌舞劇演變,許多樂段逐漸變為曲牌,分散於詞曲、戲曲、說唱和器樂中,大麴作為獨立的音樂體裁則日漸消亡。南宋以後,音樂發展的主流轉到市民藝術(戲曲、說唱、城市歌曲等)中,宮廷的燕樂和雅樂都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勢頭。
編輯本段四、探討中國音樂的單音性
不論是雅樂體系還是燕樂體系,都是建立在單音體系之上的,這中國傳統美學精神有關。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結為這樣兩點:一是「虛、靜」。即人的心理處於虛、靜的狀態,不受外界干擾,才能認識世界。蘇軾的詩「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正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二是中和之美,即《論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說,「空靈」、「中庸」兩點,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核心。 道家的思想也影響中國音樂的生成和發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在「律學」上有了「五度相生律」。時至魏晉,中國的美學思想有了一個突破,一反道家那種清靜無為,否定五音、五色的思想,以山水詩、畫取代玄言詩。但也並非全然背叛,而是反對自然主義地描繪,要求「神明降之」,要「神似」。於是有了「宮、商、角、徵、羽」五音。 西洋音樂是建立在復音體繫上的。筆者以為,這同西洋美學思想中的「摹仿自然」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音樂是在自然界一切音響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自然界的音響並不僅僅是單一的;況且西洋更注重科學地解釋??他們發現即使是單音,在其發生音響時也有許多泛音在支持著。因此,西洋有了「純律」;也因此,西洋有了「對位法」,有了「和聲學」。而復調音樂正是在此基礎上(至少可說是基礎之一)發展起來了。中、西方在美學思想上的不同之處,即中國音樂強調的是情感對藝術的作用,注重的是「質美」。而西洋音樂強調的是摹仿自然,更注重「形式美」。
編輯本段起源時間
中國音樂起於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媧時,已有「琴」、「瑟」、「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的故事,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佔有極高的地位。「箏」之淵源於「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戰國之際流行於秦,故史稱「秦箏」。「箏」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箏」並置,呈現在您的眼前,願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時候,有人人為在近來的兩三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已經在走向一種沒落,不僅是各種樂器沒有發展,就連作曲家也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的,更不必說各種樂譜(更有甚者竟然說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譜)。 就鋼琴一種樂器而言,早在BAROQUE時代,已經有一個發展的雛形,然後在經過古典,浪漫,現代,甚至後先代,其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地步,其音色音調都已經相當完美精確了,而中國的古典樂器確實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認為中國的傳統古典音樂一方面有工業的因素在裡面,同時也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裡面。首先,中國對於藝人是一種歧視態度;其次,傳統的思想里是力求簡約無為清凈閑適的,不象西方的力求嚴謹細致:關於中國的樂譜如廣陵散、樂府、詩經、宋詞、元曲比比皆是,只不過現在所謂的樂譜部分已經失傳,而只留下了文學部分了。 對於古典音樂,我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藝術是高於西方藝術的,他之所以不被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對自己文化毫無研究的人們接受,是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他是西方劃分的政治哲學藝術社科天文等等學科的綜合體。例如一首古詩詞他同樣又是一種哲學觀點的體現,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古詩詞的唱法據說已失傳了)等等:同樣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為政治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其實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等等;如果官場失意的話他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棋手甚至醫生(歷來的古代文人當中有很多都是擅長歧黃之術的)。 所有的這些我覺得都來自於中西文化思考的模式:中國是演繹法,西方文化的源頭希臘文化則是總結法。
編輯本段古典音樂樂器音色
古人在演奏樂器時特別講究氛圍,必定先焚香沐浴,凈心調神, 古琴
這與佛教文化似出一源,體現了中國樂器的深邃性和高貴不可褻瀆性。中國的古樂器是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迴旋、激盪、屢屢不絕,餘味無窮。 中國樂器的音色歷來注重個性化,強調不可替代性。凡是在歷史上被淘汰或沒有得到長久傳承或普遍使用的樂器,大都是因為其音色與其他樂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與箏和箜篌相近而幾乎絕跡,排簫因其與洞簫相近而失傳多時。因而好的樂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徵。古琴就象個大度的能包容 一切的高人名士。
古琴
古人雲:「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眾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因為長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又有著優雅詩意的名字,諸如「綠綺」「九霄環佩」「海月清輝」等。雖然唐宋元明清時的古琴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卻始終是作為活的、有生命力的樂器在使用,而不單是作為文物或工藝品被陳列著。「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著極為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三弄》、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古琴所不能表達的。
箜篌
如果說古琴是高人名士,那麼箜篌便是裊裊婷婷、飄逸優雅的上古佳 箜篌
人。在所有樂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別最漂亮的,有著古琴同樣悠久的歷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圓潤又內含悠揚之韻,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時彈奏出旋律的樂器。《隋書音樂志》中記載它本來自西域,於是更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白樂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卻覺得此句用來形容箜篌之音韻更貼切。它比琵琶輕柔雅緻,有如纖纖佳人長袖起舞。一曲空靈又寫意的《湘妃竹》傳來,曠野上的行雲便頹然為之凝滯,使人遠離喧囂遠離煙塵。 又如傳統中帶著現代因素的女子,其音色比較清脆典雅卻不同於古琴的沉穩、箜篌的飄逸。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 的意境最適合古箏來詮釋,任何樂器的聲韻都無法做到如此完美。古人曾有「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句形容箏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葫蘆絲
葫蘆絲的外形毫無修飾,簡單樸素得象十七八歲純真無憂的鄰家 葫蘆絲
少女,給人純美愉悅的感覺。但它節奏感卻特別強,音色親切動人。它能傳達男女間的純潔的情愛,可以是雲南美麗山水的聲音,也可以是孔雀美麗的多姿的羽屏,只是它沒有大氣空闊的意象。《月光下的鳳尾竹》是甜甜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個美麗的地方》是婀娜清麗的浣沙女兒式的淺唱。這樣浪漫迷人的音律當作清雅場所的背景倒是最好不過了。
琵琶
琵琶的線條和形態很柔美,嫻靜地擺在那裡猶如一個 琵琶
性感的女人。可它的品性卻是剛烈的,一如霸氣的勇士。所以它最能演繹《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為它的密度和強度及嘈嘈切切的聲音總不免綳緊人的神經,隨時擔心著弦會斷裂。一般場合心境是不大適宜聽這樣的曲子的。
洞簫
而洞簫更象隱者僧人,總在月色下在松林中在幽澗邊超然忘我。其實今日洞簫之源就是漢代的羌 笛,王之煥「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情感基調正也說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簫所善於表達的情緒。洞簫與竹笛外形相似又同是吹奏的樂器,但笛音色粗獷、高昂、嘹亮,大異洞簫。微微惆悵的《鳳凰台上憶吹簫》低低說著簫史與弄玉的動人傳說,竹笛是無法摹擬的。同時它又蘊含著禪味,《寒山僧蹤》《深山禪林》是最適合它的,幽深渺遠的聲音綿長不絕,讓人恍惚中悟到回歸和出世之高深。
二胡
二胡是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或許就說是瞎子阿炳更貼切。阿炳其實也擅長琵 二胡
琶、瑟、笙、鼓等多種樂器,他是天才的音樂家。 可他卻只因為二胡而被推崇,他的經歷背景和二胡的品性多麼相似!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與二胡融合為一體,這個帶著悲劇性的樂器根本就是他本人。他只開始調弦,你便感覺到了那種凄慘和悲涼。《漢宮秋月》中宮女孤伶的幽怨、《二泉映月》里命運的劫厄,都是清冷黑暗的長夜裡對人生的控訴。只是《二泉映月》這文雅的曲名偏和曲子本身營造的意境是多麼不和諧,彷彿是故意為之的諷刺。

塤是所有樂器中最無法言喻的東西,它的成質是泥土,發出的聲音也是泥土的嗚咽,彷彿沉埋千年後的殉葬品,有永遠訴不盡的傷感。 只能說它象個幽靈,不屬於塵寰不屬於白天也不屬於人類,你也根 塤
本無法分辨它的聲音來自何處,若遠若近那麼飄渺迷茫。《哀郢》的曠古、凄厲,《楚歌》的古樸、低沉表現了塤的極度荒涼不著邊際之感。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塤的聲音是立秋西風中的蕭索,異常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也許人們受不了那種沉沉的哀怨,所以很少有人去「感受」--我以為塤的嗚咽聲不能只用「聽」字。 每種樂器都駕奴著演奏者傾聽者的思維神經,安靜地感受它們,你會被那種無形的網糾纏著感染著,那是著了魔的狀態,直到曲終時才能緩緩找回自己。

中國古典 戲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秦腔、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紹劇等六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漢族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漢族的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紅」、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一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戲曲始終紮根於漢族民間,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看戲至今仍然是漢族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一般說來,北方人多喜看京劇,南方人則多愛好越劇,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表現。
京劇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失空斬、趙氏孤兒、龍鳳呈祥、謝瑤環......

越劇經典曲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

黃梅戲經典曲目:《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
崑曲牡丹亭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中國戲曲之母」,崑曲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北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清代著名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戲曲目錄
《貴妃醉酒》《霸王別姬》《荒山淚》《鎖麟囊》《拾玉鐲》《淮河營》《借東風》《洪羊洞》 《讓徐州》《白帝城》《徐策跑城》《追韓信》《定軍山》《打龍袍》《鍘美案》《古城會》《戰長沙》《三岔口》《惡虎村》《擋馬》《小宴》《羅成叫關》越劇:三看御妹 孔雀東南飛 風雪雨樵 打金枝 漢文皇後 玉簪記 西園記 西廂記 李娃傳 花中君子 孟麗君 春香傳 追魚 蓮花女傳奇 第十二夜 情探 梁山伯與祝英台 盤夫索夫 魂斷銅雀台 新版紅樓夢 紅樓夢涼凄遼宮月 碧玉簪 舞台姐妹·歸合 祥林嫂 早春二月 狀元打更 楊乃武 沙漠王子 梅龍鎮 斷指記 蝴蝶夢 蔡鍔與小鳳仙 客店成親 末代皇後 寇準罷宴 倩女離魂 舞台姐妹·飲恨 北地王 血染深宮

古典歌曲
可以找古典民樂,董貞、童麗的歌以及其他。

10. 古代著名科學家有誰

我國古代科學家
天文:張衡、袁天罡、僧一行、郭守敬、蘇頌、梅文鼎
醫學:葛洪、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王清任
數學:劉徽、祖沖之、梅文鼎
地理:裴秀、酈道元、徐光啟
科普類(綜合型):沈拓、宋應星
發明家:墨子、蔡倫、諸葛亮、畢升
農學家:賈思勰、王禎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浣紗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求一部古代言情小說 瀏覽:851
古裝穿越小說王妃是葉寧 瀏覽:86
玄幻小說穿越篇 瀏覽:993
回到古代做道士的小說 瀏覽:856
金庸小說全集精裝下載 瀏覽:1
小說女主角叫周晴晴 瀏覽:470
古風玄幻小說女強推薦 瀏覽:194
這個前任竟然該死的甜美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38
重生之時代若花無夜小說 瀏覽:943
最強尊上系統小說閱讀全文 瀏覽:456
月上重火同人小說 瀏覽:735
重生古風小說女主後悔 瀏覽:372
狗丈夫全文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924
男主角叫楚寒的小說全集 瀏覽:904
主人公叫陳曉生的玄幻小說 瀏覽:178
男主人公姓蕭的玄幻小說 瀏覽:955
無盡破碎華夏小說網 瀏覽:329
國內最受歡迎的小說排行榜2015年 瀏覽:128
好看的修真有肉小說合集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7
氪金玩家小說txt下載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