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蕭紅短篇小說有哪些
有不少,,,有<幸福>...
2. 蕭紅的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雜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 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選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蕭紅評傳(美國葛浩文著)1979,香港文藝書物
論《呼蘭河傳》(周錦)1980,成文
蕭紅傳(蕭鳳)1980,百花
蕭紅小傳(駱賓基)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編)1983,《北方論叢》第四輯
蕭紅傳(日本尾坂德司)1983,日本燎原書店
懷念蕭紅(王觀泉編)1984,黑龍江人民
蕭紅作品欣賞(杜一白、毓茂)1985,廣西人民
3. 肖紅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一、生平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7年(民國十六年),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現為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就讀。蕭紅喜歡文學和繪畫,在校刊上發表過署名悄吟的抒情詩。
1932年,結識蕭軍。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出,安家於道里商市街25號(現道里區紅霞街25號)。
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
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2日上午10點,蕭紅病逝,享年31歲。
二、著作
1、《生死場》
《生死場》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中篇小說。在《生死場》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
從文本的實際構成來看,事件的發生與演進則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書共分17章節,去掉極短的過渡性的兩節,15章節中有11章節描寫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該作品的總體結構看似散漫,實則別有匠心在。貫穿全書的是三個家庭的變遷。開篇與收尾寫二里半與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結構第二層的是王婆與趙三的家庭,「套」在裡面一層的,則是金枝家庭的故事。
全篇首尾呼應,一層套著一層,在三個家庭的空間里演進著生與死的故事 。「生死場」 的「場」,既可以說就是那塊災難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塊土地上一個個痛苦的家庭。
2、《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中篇小說,該作品寫於1941年7月,發表於同年8月《時代文學》第1卷第2期。
《小城三月》講述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對自由、幸福的嚮往與追求,以及最終被傳統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殞的故事。
這是一篇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純熟的作品,承襲了作者一貫的散文化筆調,以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將一個極其普通的愛情故事渲染得凄涼哀婉,穿過幾十年的時光,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與反思。
4、《馬伯樂》
《馬伯樂》是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後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作品的足本於1981年整理出版。
《馬伯樂》描寫了抗戰初期國統區的混亂和狼狽,刻畫了馬伯樂等在國難當頭的時刻驚慌失措紛紛逃跑的投降主義者的嘴臉。
在當時給世人一個警醒,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幅難得的戰亂世俗圖。該作品揭露了中國抗戰現實中「一方面庄嚴,另一方面卻荒淫無恥」的狀況。
5、《曠野的呼喊》
《曠野的呼喊》是蕭紅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朴實細膩的筆調,寫出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凄婉,彌漫著憂郁和感傷氣息,為詩化小說的精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紅
4. 蕭紅的短文,快!!!!!!!!!!!!!!!!
蕭紅中國常見抄名。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襲,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使用筆名蕭紅)。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有同名者。
5. 蕭紅的主要作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宇慧)
簡歷與書目: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6. 請問哪位大神有蕭紅的短篇小說《葉子》,電子書版的。有重謝
以上這些都在這個合集裡面,另外,因為我的網路雲盤沒有地方了只能上傳附回件,望見諒答,電腦查看,即可下載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腿上的綳帶
太太與西瓜
小黑狗
兩個青蛙
啞老人
夜風
葉子
清晨的馬路上
渺茫中
離去
患難中
出嫁
橋
訪問
最末的一塊木柈
馬房之夜
牛車上
孤獨的生活
紅的果園
家族以外的人
亞麗
王四的故事
汾河的圓月
朦朧的期待
孩子的講演
逃難
黃河
曠野的呼喊
花狗
蓮花池
山下
後花園
馬伯樂
北中國
小城三月
決意
門前的黑影
7. 蕭紅的作品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內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容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子》;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
蕭紅及其作品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生死場 橋 手 牛車上 朦朧的期待 逃難 黃河 後花園 北中國 小城三月 呼蘭河傳 馬伯樂 散文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歐羅巴旅館 雪天 他去追求職業 家庭教師 來客 提籃者 餓 搬家 最末的一塊木柈 黑「列巴」和白鹽 度日 飛雪 他的上唇掛霜了 當鋪 借 買皮帽 廣告員的夢想 新識 「牽牛房」 十元鈔票 同命運的小魚 幾個歡快的日子 女教師 春意掛上了樹梢 小偷、車夫和老頭 公園 夏夜 家庭教師是強盜 冊子 劇團 白面孔 又是冬天
8. 蕭紅寫過什麼作品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可紀念的楓葉》、《靜》、《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蕭紅最早(1932年)創作的詩歌。
《幻覺》是蕭紅認識蕭軍後,創作的一首詩歌(1932年7月30日),後發表在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國際公園》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紀實散文《棄兒》(載長春《大同報》副刊《大同俱樂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綳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於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里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一些共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子》;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蕭紅獨特的創造在於她打破了現代文學中小說通常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取得另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樹一幟,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本作品中編選的小說大多是經較典型的「蕭紅體」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還是她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逃難》、《馬伯樂》等幽默的諷刺類作品在蕭紅的創作中並不多見,既是學術界蕭紅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也是讀者較少閱讀的。但從這些作品中可見蕭紅多方面的創造才能,因此我們也將其選入,作為這一類作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