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狄更斯寫了多少篇短篇小說
短篇?狄更斯的經典都在寫小人物的長篇里,霧都孤兒 遠大前程 大衛科波菲爾等,要想看數據去網路
❷ 狄更斯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 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 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
他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慎重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
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2)狄更斯短篇小說分析擴展閱讀:
狄更斯的主要作品如下:
1、《大衛·科波菲爾》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以「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
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2、《匹克威克外傳》
該小說講述一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個「名流」,也是一個「學者」,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個社團(「匹克威克社」)的創辦人;
他帶著幾個「匹克威克派」出去游歷,一路碰到了種種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經過大約兩年,他的追隨者和他自己都覺得游歷夠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實行了「退隱」,故事也就此結束了,這部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生活畫面,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
❸ 狄更斯的概述如何
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家。他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做過學徒專、記者等。屬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和《遠大前程》等等。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宣揚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❹ 狄更斯 短篇小說
被魔鬼偷走的掘墓人
格魯格茲推希的男爵
查理二世時代牢房裡發現的懺悔書
黃昏回時分的故事
第一干答線上的信號員
競選教區助理員
七街口
蒙茅斯街沉思錄
新門參觀記
聖誕樹
風馳電掣
母校
不眠斷想
旅途見聞
某人的行李
馬利古德醫生的處方
喬治·斯爾文曼的自白
馬戈白主幹線上的侍者
聖誕歡歌這些都收錄在狄更斯短篇小說集里你可以去網上訂購看有沒有這本書至於通訊兵這本小說我也沒看過 似乎莫伊謝延科的一副愛國主義名畫也叫這個名字 狄更斯一生耕耘文壇著作甚為豐富風格多樣且雅俗共賞 也許會有一些不太為常人熟悉的作品也不奇怪嗯 如果需要我可以把這電子書PDG格式轉發給你 附帶一個多用途PDG文件閱讀器 很好用保證無毒不過你得把郵箱給我
❺ 狄更斯的短篇小說《貨郎的故事》想要表達什麼
狄更斯的短篇小說《貨郎的故事》想要表達壞人惡有惡報,好人終獲幸福。
❻ 狄更斯著名短篇小說什麼利
他的短篇小說有幾百篇,一下說不完呢,介紹一下他比較著名的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國紀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 大衛·科波菲爾 》(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 雙城記 》(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學大師的傳奇人生——狄更斯》
❼ 狄更斯小說 風暴 文學賞析
查爾斯·狄更斯·生平簡介
作者介紹:查爾斯·狄更斯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斗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狄更斯和他的孩子們
19世紀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一直以擅長刻畫貧苦無助的孩子形象,以及描繪他們艱難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而在小說界久負盛名。在他所著的眾多小說中,《霧都孤兒》最能表現他寫作風格上的這些特徵。事實上,狄更斯筆下描繪的主人公所遇到的艱難和困苦,都是他個人親身經歷的寫照。在狄更斯的童年時代,父親因欠債而坐牢,他只能靠自己謀生,在一家生產黑鞋油的倉庫里裝鞋油蓋子。
狄更斯一直沒有忘卻童年時代艱難困苦的生活。盡管他成了名,並有了孩子,但昔日的經歷還是不斷影響著他的家庭生活及對子女的教育。從1837年至1852年,狄更斯夫婦共生育了10個孩子,9個存活下來。對孩子們來說,狄更斯可算是一位嚴厲的父親。他制定了嚴格的家規,並得到他妹妹的協助,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遵守,以保持家中秩序井然。比如,每天早晨,他總要抽空檢查屋子是否干凈整潔,除此以外,他還查看房間里的小擺設、飾物是否放在適當的位置。
狄更斯成名之後,不僅要撫養眾多的孩子,還要負擔、照顧他的雙親及兄弟。生活的壓力和重擔,使狄更斯精疲力竭。直到1858年,狄更斯與妻子分手,與情人同居並由她照料家庭後,他的壓力才小了許多,體重也增加了。1870年,狄更斯58歲時離開了人世。從很大程度上說,他的去世是工作過度的結果。事實上,在他稍早些時的旅行中,就因疲勞而處於半癱瘓狀態。但他繼續寫作,為人們留下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狄更斯的9個孩子,尤其是兒子,因為是在父親的高度權威及嚴格的家規下成長起來的,對父親一直充滿著敬畏。狄更斯去世前,陪伴他多年的兒子凱特說:「事實上,我覺得父親犯的唯一的錯誤,是他生育了太多的孩子。」對此,狄更斯也表示贊同:「我一想到撫養這些孩子所要的開銷,心裡就發慌,有時害怕得連頭發都要豎了起來。」
狄更斯生前寫信給正在劍橋大學讀書的第六個兒子亨利。他在信中寫道:「我想你明白,我是如何辛苦掙錢養家的。而且,你也很清楚,自出生以來,我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資助。為了照顧家庭,我已是身心憔悴,而你那昂貴的學費,對我而言又是另一個重負。因此,我確信憑借你在大學所學的知識,你一定能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我能夠早日從你加給我的重負中擺脫出來。」也許正是出於父親這種言辭的壓力,第二年,亨利贏得了獎學金。起初,狄更斯對於亨利告知的這個消息裝作無動於衷,後來,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喜極而泣地對亨利說:「好樣的,願上帝保佑你」亨利大學畢業後,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因成績出色,他還被冊封為爵士。
不過,狄更斯其他孩子的境遇遠遠不如亨利。長久以來,由於狄更斯過於嚴格的管教,使孩子們喪失了獨立進取的精神,這令狄更斯非常失望。作為父親,他只能替孩子們安排工作。
在9個孩子中,狄更斯最喜愛幼子愛德華。但是,愛德華16歲時,狄更斯武斷地認為他不適宜在英國找工作,堅持要求愛德華選修農業課程,不久將他送往澳洲。在澳洲,愛德華和他的哥哥早年投資綿羊養殖業,遭到失敗。後來,愛德華卻有幸當選為澳大利亞國會議員。有人批評他是憑借父親的名望,才在政界站穩腳跟。愛德華對此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偉人的孩子大多比不上他們傑出的父親。因此,你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代人中,發現兩位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內容提要·
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作品賞析
--------------------------------------------------------------------------------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後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後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後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於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於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朴、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徵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里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誇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1867年再版前言
--------------------------------------------------------------------------------
正如本書初版時,我在前言中寫到的那樣:我很難去想像該書已脫稿,也很難為它寫序。我對本書一直懷著很強而不減的感情,並為它感到既高興而又遺憾。高興,是因為我終於如期完成了它;遺憾,是因為我不得不和我的那麼多夥伴分手——雖說我怕我的讀者並不這么相信也難以體會我的個人感受。
除此之外,無論我為什麼而講述這個故事,我是全身心投入地去講述的。
也許,讀者聽說我花了兩年痛苦地構思此書後並不會有什麼感觸,同樣聽我說我在寫完這本書時感到我把自己的某部分也交給了那陰影里的世界,讀者也無所謂。可是,我只能說上述的話,除非再加上坦白地承認: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會像我在寫作時那樣相信這一切都彷彿是真的。
我當年對那本書說說所想的至今仍然如此,再次請讀者相信。在我所有的書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對於我想像中創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個溺愛的父親,從沒人像我這樣對他們深深愛著。可是,正如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狄更斯《雙城記》
❽ 狄更斯有哪些作品,其作品主要描寫什麼內容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等。其中最著專名的作屬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和《遠大前程》等等。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宣揚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狄更斯
❾ 狄更斯的小說特點是什麼
狄更斯英國來19世紀現實主義源小說家。他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做過學徒、記者等。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和《遠大前程》等等。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宣揚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❿ 介紹一下狄更斯
個人履歷(1812~1870)Charles.Dickens查爾斯·狄更斯[1](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與傑出代表,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家。
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傳》(1837)、《霧都孤兒》(又名《奧列弗·特維斯特》1838)、《老古玩店》(1841)、《馬丁·朱述爾維特》(1844)、《大衛·科波菲爾》(1850)、《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1)等。
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繁榮的同時,現實的階級矛盾也逐漸加深,統治階級瘋狂追求利潤,想發橫財,工人們失業無家可歸。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呼籲統治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能剝奪勞動人民的權力,勸戒統治者要做講道德有良知的人。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莉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里。父親是海軍狄更斯年輕時會計處的小職員,因無法清償債務而被投進債務監獄。這時剛滿10歲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擔,11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當童工。為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後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一位遠親的一筆遺產,還清債務後出獄。狄更斯離開鞋油作坊進入一家小學讀書,對學校里摧殘兒童的野蠻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滿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對窮人,特別是對貧苦兒童懷著深切同情,後來寫了不少兒童題材的作品,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家庭由於家庭貧窮,狄更斯從16歲開始,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員,這使他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監獄,接觸到各種人物,了解到各種訴訟案件。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英國社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骯臟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愛好戲劇,經常讓小狄更斯表演各種戲劇,敘述表演體會,教他背誦詩歌,即興創作。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經常利用為倫敦幾家報刊工作的業余時間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學習,從當采訪記者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他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訪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 在趕寫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患腦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麼,『先生』『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為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他從小能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僱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只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會。後擔任報社的采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並育有10個子女。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幸。他在采訪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為日後的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
(1833~1841):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嚮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鬆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舊譯《賊史》,1838今譯第二部長篇小說《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這時他雖然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罪惡的根源,但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了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飢餓,逃往倫敦,反又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家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里也揭露了資產階級偽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了資產階級掠奪者形象,揭露了小生產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產。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歷,揭露了英國的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為窮人興辦的學校,成了牟利的場所,學生只能吃半飽,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和仇恨的淚來痛斥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
(1848~1861)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狄更斯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 《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了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徵;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產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大衛·科波菲爾》(又譯《大衛·考坡菲》、《塊肉餘生述》)(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思想。《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華!!!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狄更斯有個一生也未能克服的硬傷,就是他的冗長拖沓,這一「特點」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尤其突出,即使是到了其後期的一些作品,如達到藝術頂峰的《雙城記》,也始終未能擺脫這一問題。[編輯本段]代表作介紹生活年代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謀得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佩格蒂的哥哥家裡。佩格蒂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艾米莉和他弟弟的兒子漢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愛格尼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蒂福斯。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佩格蒂一家。已經和漢姆訂婚的艾米莉經受不住闊少爺斯蒂福斯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蒂福斯私奔國外。佩格蒂先生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艾米莉。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愛格尼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米考伯,米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米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米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與此同時,佩格蒂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蒂福斯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艾米莉,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亞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漢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艾米莉的斯蒂福斯!艾米莉懷念漢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成名歷程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佩格蒂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愛格尼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格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