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外小說有一部結尾講了一個罪犯在等他的朋友,一個巡警經過,之後罪犯和他的「朋友」相見,朋友其實是警察
歐亨利的《二十年以後》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但是和你的敘述有些出入,你看看是不是
二十年以後
紐約的一條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著。一陣冷颼颼的風向他迎面吹來。已近夜間10點,街上的行人寥寥無幾了。
在一家小店鋪的門口,昏暗的燈光下站著一個男子。他的嘴裡叼著一支沒有點燃的雪茄煙。警察放慢了腳步,認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後,向那個男子走了過去。
「這兒沒有出什麼事,警官先生。」看見警察向自己走來,那個男子很快地說,「我只是在這兒等一位朋友罷了。這是20年前定下的一個約會。你聽了覺得稀奇,是嗎?好吧,如果有興致聽的話,我來給你講講。大約20年前,這兒,這個店鋪現在所佔的地方,原來是一家餐館……」
「那餐館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說。
男子劃了根火柴,點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著火柴的亮光,警察發現這個男子臉色蒼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塊小小的白色的傷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繼續說,「我和吉米•維爾斯在這兒的餐館共進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倆都是在紐約這個城市裡長大的。從孩提時候起,我們就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當時,我正准備第二天早上就動身到西部去謀生。那天夜晚臨分手的時候,我們倆約定:20年後的同一日期、同一時間,我們倆將來到這里再次相會。」
「這聽起來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說,「你們分手以後,你就沒有收到過你那位朋友的信嗎?」
「哦,收到過他的信。有一段時間我們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說,「可是一兩年之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系。你知道,西部是個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總是不斷地東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還活著,就一定會來這兒和我相會的。他是我最信得過的朋友啦。」
說完,男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小巧玲球的金錶。表上的寶石在黑暗中閃閃發光。「九點五十七分了。」
他說,「我們上一次是十點整在這兒的餐館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錯吧?」警察問道。
「當然羅!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趕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實在不容易啊!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得不東奔西跑……」
又是一陣冷贈颼的風穿街而過。接著,一片沉寂。他們倆誰也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警察准備離開這里。
「我得走了,」他對那個男子說,「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會到來。假如他不準時趕來,你會離開這兒嗎?」
「不會的。我起碼要再等他半個小時。如果吉米他還活在人間,他到時候一定會來到這兒的。就說這些吧,再見,警官先生。」
「再見,先生。」警察一邊說著,一邊沿街走去,街上已經沒有行人了,空盪盪的。
男子又在這店鋪的門前等了大約二十分鍾的光景,這時候,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徑直走來。他穿著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領向上翻著,蓋住了耳朵。
「你是鮑勃嗎?』來人問道。
「你是吉米•維爾斯?」站在門口的男子大聲地說,顯然,他很激動。
來人握住了男子的雙手。「不錯,你是鮑勃。我早就確信我會在這兒見到你的。嘖,嘖,嘖!20年是個不短的時間啊!你看,鮑勃!原來的那個飯館已經不在啦!要是它沒有被拆除,我們再一塊兒在這裡面共進晚餐該多好啊!鮑勃,你在西部的情況怎麼樣?」
「幄,我已經設法獲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你的變化不小啊,吉米。我原來根本沒有想到你會長這么高的個子。」
「哦,你走了以後,我是長高了一點兒。」
「吉米,你在紐約混得不錯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個部門里上班,坐辦公室。來,鮑勃,咱們去轉轉,找個地方好好敘敘往事。」
這條街的街角處有一家大商店。盡管時間已經不早了,商店裡的燈還在亮著。來到亮處以後,這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轉過身來看了看對方的臉。
突然間,那個從西部來的男子停住了腳步。
「你不是吉米•維爾斯。」他說,「2O年的時間雖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個人變得容貌全非。」從他說話的聲調中可以聽出,他在懷疑對方。
「然而,20年的時間卻有可能使一個好人變成壞人。」高個子說,「你被捕了,鮑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會到這個城市來的,於是他們通知我們說,他們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們還沒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給你看一張條子,是你的朋友寫給你的。」
鮑勃接過便條。讀著讀著,他微微地顫抖起來。便條上寫著:
鮑勃:剛才我准時趕到了我們的約會地點。當你劃著火柴點煙時,我發現你正是那個芝加哥警方所通緝的人。不知怎麼的,我不忍自己親自逮捕你,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
2. 求一本催眠類小說一家之主
不知道額......
3. 哪裡能免費看《流浪貓鮑勃》愛奇藝好像要VIP
鏈接:https://pan..com/s/1Kxt1Qd30G4ipbiQktREqtQ
《流浪貓鮑勃》是由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盧克·崔德威、魯塔·蓋德敏塔斯、瓊安·弗洛加特和流浪貓鮑勃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2016年11月4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詹姆斯·鮑文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位落魄的倫敦街頭賣唱藝人在嘗試戒毒、生活窘迫之際,偶遇並收養了一隻姜黃色流浪貓,並在貓咪的幫助下成功改變命運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4. 《二十年後》(歐亨利)全文
全文:
紐約的一條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著。一陣冷颼颼的風向他迎面吹來。已近夜間10點,街上的行人寥寥無幾了。
在一家小店鋪的門口,昏暗的燈光下站著一個男子。他的嘴裡叼著一支沒有點燃的雪茄煙。警察放慢了腳步,認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後,向那個男子走了過去。
「這兒沒有出什麼事,警官先生。」看見警察向自己走來,那個男子很快地說,「我只是在這兒等一位朋友罷了。這是20年前定下的一個約會。你聽了覺得稀奇,是嗎?好吧,如果有興致聽的話,我來給你講講。大約20年前,這兒,這個店鋪現在所佔的地方,原來是一家餐館……」
「那餐館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說。
男子劃了根火柴,點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著火柴的亮光,警察發現這個男子臉色蒼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塊小小的白色的傷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繼續說,「我和吉米·維爾斯在這兒的餐館共進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倆都是在紐約這個城市裡長大的。從孩提時候起,我們就親密無間,情同手足。
當時,我正准備第二天早上就動身到西部去謀生。那天夜晚臨分手的時候,我們倆約定:20年後的同一日期、同一時間,我們倆將來到這里再次相會。」
「這聽起來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說,「你們分手以後,你就沒有收到過你那位朋友的信嗎?」
「哦,收到過他的信。有一段時間我們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說,「可是一兩年之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系。你知道,西部是個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總是不斷地東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還活著,就一定會來這兒和我相會的。他是我最信得過的朋友啦。」
說完,男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小巧玲球的金錶。表上的寶石在黑暗中閃閃發光。「九點五十七分了。」
他說,「我們上一次是十點整在這兒的餐館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錯吧?」警察問道。
「當然羅!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趕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實在不容易啊!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得不東奔西跑……」
又是一陣冷贈颼的風穿街而過。接著,一片沉寂。他們倆誰也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警察准備離開這里。
「我得走了,」他對那個男子說,「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會到來。假如他不準時趕來,你會離開這兒嗎?」
「不會的。我起碼要再等他半個小時。如果吉米他還活在人間,他到時候一定會來到這兒的。就說這些吧,再見,警官先生。」
「再見,先生。」警察一邊說著,一邊沿街走去,街上已經沒有行人了,空盪盪的。
出處:出自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二十年後》。
(4)有聲小說鮑勃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62年,美國林肯總統在《宅地法》中規定,任何公民只需交15美元的證件費,便可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相當於160英畝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連續耕作五年以上就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這一措施民主地解決了獨立戰爭期間的土地問題,同時激發了美國人勤勞創業、發財的熱情。
這時的人們純朴、勤勞、勇敢,充滿活力和生氣,他們彼此重義氣、講交情,盡管他們在對付滿腔怒火的印第安人時也干盡了野蠻的掠奪、殺戮等強盜行徑,正如在西部文學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
但也許是遠離城市,西部資產階級內部尚未染上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惡習,或者說為對付險惡的自然環境他們尚未顧及內部的傾軋和吞並。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美國,處於資本主義飛速發展階段,出現了資本集中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同時,中小資產階級的破產及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使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化和表面化。
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的文學,由於受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們多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創作;戰後的文學,由於生活理想的破滅,作家們多以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生活。歐·亨利就是這些理想破滅了的作家中的一個,其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
歐·亨利當過牧童、葯劑師、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優秀的作品中,對資本主義腐朽的制度、猙獰的法律、虛偽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丑惡現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5. 有哪些關於 Bob Dylan 的優秀書籍推薦
不太了解他,貼寫東西上來,也許有用鮑勃·迪倫(Bob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Allen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迪倫成名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風中飄」【或譯為隨風而飄】(BlowinginTheWind)等,成為在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響力非常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他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目錄[隱藏]1職業生涯1.160年代前期1.260年代後期1.370和80年代1.490年代至今2出版唱片3相關評價4外部鏈接5注釋[編輯]職業生涯[編輯]60年代前期迪倫於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明尼蘇達州一個名叫杜魯斯的小鎮,他的祖父母是猶太裔的移民,於十九世紀末從從立陶宛和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機前聽廣播里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樂隊,最早已知的錄音JohnBucklenTape[1],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Bucklen在迪倫家中翻唱LittleRichard和Richard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於1959年高中畢業,並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他在大學時代,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伯‧迪倫作藝名。大學第一年沒讀完,他就從學校退學,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與那裡的民謠圈內演出。在1961年的一次從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倫改變主意,前往紐約,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伍迪‧伽瑟里,並在其面前演出。在一些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俱樂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漸脫穎而出,獲得了以RobertShelton為首的樂評人的好評,並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著名製作人約翰‧哈蒙德所注意,於當年10月與迪倫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為期五年,並於1962年推出了第一張名為《鮑伯‧迪倫》的同名專輯。這張專輯里,只有SongToWoody與TalkingNewYork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作,其餘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謠圈子裡,向其他歌手學來的歌曲。他於196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伯‧迪倫》(TheFreewheelin'Bob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並因其受到伍迪‧伽瑟里和喬‧希爾而影響,以演唱抗議歌曲而出名,他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inThe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中國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拜亞對這首歌的翻唱而認識迪倫。迪倫許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為別人的翻唱才廣為人知,例如被人們稱為民謠女皇的瓊‧拜亞與彼得、保羅與瑪麗,不僅翻唱過迪倫的歌曲,更是迪倫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自1963年起,瓊‧拜亞邀請迪倫與她一起巡迴演出;1963年8月28日,兩人曾於著名的「華盛頓大進軍」這場大規模的民權運動遊行中,演唱OnlyAPawnInTheirGame與KeepYourEyesOnThePrize這兩首歌曲[2]。正是在這次大遊行中,馬丁‧路德‧金恩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在這個過程中,迪倫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卻對此開始反感起來。1963年底,在肯尼迪總統被刺殺不久之後,他前往接受國家緊急民權委員會的一個頒獎儀式,他帶著酒氣,質疑了委員會的作用。在此之後,他逐漸遠離民權運動和抗議歌曲。[編輯]60年代後期他曾經於1963年和1964年,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Folk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迪倫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關於為什麼迪倫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從而讓許多他原來的民謠聽眾認為他是一個叛徒,一直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這次表演也被認為是民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它代表著即使是對迪倫這樣的繼承傳統的音樂家來說,民謠再也無法再滿足迪倫的需求了。1965年迪倫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搖滾專輯《重訪六十一號公路》(Highway61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塊滾石》(LikeaRollingStone)迅速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二名、英國排行榜第四名,後來並被RollingStone雜志列為史上最偉大的歌曲。在專輯出版之後,迪倫開始在美國國內巡演,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有歌迷要求他放棄搖滾樂,改回到民謠的原聲吉他中。1965年11月22日,迪倫與薩拉·勞登(SaraLownds)秘密結婚,並於次年產下一女。他們共生有四個孩子,其中最小的雅戈布·迪倫(JakobDylan)也從事了音樂事業,並成為「牆花樂隊」(TheWallfollower)主唱。兩者於1977年離婚。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謠表演,另一個部分則是用電吉他的搖滾樂表演。在巡演過後他回到紐約,但卻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年7月29日,他在紐約的伍德斯托克附近駕駛摩托車中,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暫時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1968年1月20日於伍迪·伽瑟里的紀念音樂會中才再次在公眾面前出現。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幾年內,迪倫的音樂則開始向更具思考型發展,並受到了那什維爾鄉村音樂的影響。[編輯]70和80年代當迪倫與與哥倫比亞的第二張合約期滿之後,雙方無法達成新約定,於是他在1973年與格芬唱片簽了一份發行一張專輯的合約,即PlanetWaves;為了推銷這張唱片,迪倫於1974年與長年的老朋友TheBand一起進行北美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結束後不久,與妻子的關系開始惡化。1975年,狄倫探望了深處囹圄中,因種族歧視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王羅賓‧「颶風」‧卡特(Rubin"Hurricane"Carter),並創作了一首長達八分多鍾的《颶風》("Hurricane")為他聲冤。同年10月30日,他一場名為「RollingThunderRevue」的巡迴,與JoniMitchell、RogerMcGuinn、詩人AllenGinsberg一起演出,甚至瓊‧貝茨這位在民權運動後期,因為與迪倫意見不一而分道揚鑣的朋友,也與他重修舊好而加入巡迴。1977年7月29日,迪倫與SaraLownds正式離婚;1979年,狄倫成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Christian),影響到他從1979年到1982年的創作,這段時間的三張專輯,SlowTrainComing、Saved、ShotofLove都帶有濃重的宗教氣息。80年代以後,狄倫的唱片得到的評論和市場的反應比較不一。在1985年,他與自己的伴唱歌手卡洛琳‧鄧尼斯結婚,並在此年生下一名女孩。這次婚姻一直持續到90年代早期。1988年他入選了搖滾名人堂。1988年6月7日,迪倫在美國加州的Concord了一場名為NeverEndingTour的巡迴,此後以每年一百場上下的次數,在全球各地演出,這場巡迴至今已超過一千九百場。[編輯]90年代至今進入90年代,迪倫出版唱片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其中在1992年的AsIBeentoYou、和1993年的WorldGone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NeilYoung、EricClapton、前披頭的吉他手George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3]。1995年,迪倫在MTV音樂台錄制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然心臟病發作,當年的歐洲巡迴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4]。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行了由DanielLanois製作的TimeoutofMind,距離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Mercy有八年之久。2001年9月11日,迪倫發行Loveand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Vol.1,的自傳,作為計劃中三部分的自傳的第一部,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斗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共同出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亦已由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譯名為《搖滾記》。2005年,曾經導演過《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導演馬丁·史考希斯執導了迪倫的自傳性電影NoDirectionHome,講述了從出生到摩托車事故之前的迪倫;片中有大量的訪談與實況演出的影像,包括迪倫當時的親密戰友瓊·拜亞、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撤斯特那著名的吼聲(Judas!)。2006年8月底,迪倫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張冠軍專輯,是三十年前的"Desire"。[編輯]出版唱片BobDylan(1962)TheFreewheelin'BobDylan(1963)TheTimesTheyArea-Changin'(1964)AnotherSideOfBobDylan(1964)BringingItAllBackHome(1965)Highway61Revisited(1965)BlondeonBlonde(1966)JohnWesleyHarding(1967)NashvilleSkyline(1969)SelfPortrait(1970)NewMorning(1970)PatGarrett&BillyTheKid(1973)Dylan(1973)PlanetWaves(1974)BeforetheFlood(1974)BloodontheTracks(1975)Basementtapes(1975)Desire(1976)HardRain(1976)StreetLegal(1978)Budokan(1978)SlowTrainComing(1979)Saved(1980)ShotofLove(1981)Infidels(1983)RealLive(1984)EmpireBurlesque(1985)Biograph(1985)KnockedOutLoaded(1986)DownInTheGroove(1988)OhMercy(1989)UnderTheRedSky(1990)GoodAsIBeenToYou(1992)(1993)WorldGoneWrong(1993)Unplugged(1995)TimeoutofMind(1997)"Live1966"(The«RoyalAlbertHall»)(1998)LoveandTheft(2001)"Live1975"(2002)"Live1964"(2004)ModernTimes(2006)[編輯]相關評價鮑勃·迪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並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他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同時代和後來的音樂人,例如尼爾·楊、大衛·波維、婁·里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等人,並被時代雜志選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的名單
6. 男主英文名叫鮑勃小說
《二十年後》嗎??
7. 歐亨利《二十年以後》中的鮑勃有什麼樣的性格作簡要分析
樓主你好!
歐亨利《二十年以後》中的鮑勃重視友情,信守諾言;樂觀開朗,心直口快;企圖逃避法律。
8. 有哪些受到Bob Dylan影響的人物和作品
歌手約翰列儂受迪倫影響寫了歌曲《挪威的森林》;小說家村上春樹受列儂影響寫了小說《挪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