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一個短篇小說嗎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一個短篇小說嗎

發布時間:2021-02-03 06:33:08

1. 《都柏林人》都包括哪些短篇小說

姐妹們(TheSisters) 偶遇(An Encounter) 阿拉比(Araby) 伊版夫琳(Eveline) 車賽之後權(After the Race) 兩個浪子(Two Gallants) 寄宿公寓(The Boarding House) 一朵浮雲(A Little Cloud) 無獨有偶(Counterparts) 粘土(Clay) 痛心的往事(A Painful Case) 會議室里的常春藤日(Ivy Day in the Committee Room) 一位母親(AMother) 聖恩(Grace) 死者(The Dead)

2. 阿拉比 主題是什麼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是研究喬伊斯作品的入口.其中<阿拉比回>深刻答體現了其短篇小說集的同一主題,揭示了都柏林麻木、癱瘓的社會狀態.本文從象徵和頓悟技巧、語體和語言及作者德退等幾個方面探析作者突出主題的精湛手法,以期更深刻、全面地領會和分祈喬伊斯的作品.

3. araby作品中都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啊

論《阿拉比》的寫作手法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喬伊斯」,這是讀者帶著微笑所常有的報怨。其實,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從《室內樂》讀起的人,應從他的第一部書《都柏林人》讀起,因為它比其他兩本書的語言更簡潔、凝練和生動。① 《都柏林人》是由十五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雖然這十五個故事是在喬伊斯22至25歲之間寫成的,卻充分顯示了喬伊斯出色的寫作才華。這時的喬伊斯還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寫作為主,但他已經開始將他的創作視線投向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這部小說集中,他尚未採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飄忽不定的思緒和奔騰不息的意識,但他的一些寫作技巧已經表現出了意識流的前兆。② 這部小說集從頭到尾表現出出眾的連續性,其主旨和象徵意義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現。小說集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本世紀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經歷與種種心態,並深刻地揭示了彌漫於社會中的一種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狀態。作者以對事物的細微觀察,按四個方面來創作了這部小說集:童年期、青春期、壯年期和社會生活。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③《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條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於對朦朧愛情和對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場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買件禮物。當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終於來到時,早先答應給他錢的姑父卻遲遲不歸。隨後又因火車耽誤了時間…… 最後,他好不容易進了集市,此刻,大廳里已是黑燈瞎火,一片昏暗醜陋,和他想像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無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這篇小說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但卻充分顯示出喬伊斯對其他寫作手法的大膽嘗試以及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華。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的一些寫作手法加以簡單的論述:

一:作品的客觀性:

傳統小說的作者對所描寫的人物和敘述事件的態度鮮明,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作品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而現代作家反對這種作法,他們反對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對作家對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評論。他們主張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思想和行動。作家對作品中的人物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家在描寫故事中的人物時,應讓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動,而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觀的呈現出來,不由作家說明,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參與創作活動。對現代小說的這一藝術特徵,有人稱之為作品的客觀性。

喬伊斯的《阿拉比》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處對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評論,但作者依然告訴了讀者他想要讀者知道的。這些都是通過看似平淡的對微小事物的客觀描寫完成的,例如,在小說的開頭,有這樣的描寫:

「The former tenant of our house, a priest, had died in the back drawing-room. Air,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enclosed, hung in all the rooms, and the waste room behind the kitchen was littered with old useless papers. Among these I found a few paper-covered books, the pages of which were curled and damp: The Abbot, by Walter Scott, The Devout Communicant and The Memoirs of Vidocq. I like the last best because its leaves were yellow. 」

在這里,喬伊斯沒有給我們直接定義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們卻從字里行間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兒。他喜歡翻一些沒有人要的舊紙堆,並在裡面找到了一些書頁已經發黃的舊書。而事實上,他喜歡這些書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發黃了的書頁。可見,主人公是一個有懷舊情緒的男孩。雖然我們從文章的第一段已經感覺到了他生活在一個絲毫沒有浪漫氣氛的環境里,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社會的冷酷,仍然對生活懷有浪漫的理想,並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找到他的理想。喬伊斯通過男孩的敘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個性,而這部分個性也正是對文章起決定性作用的個性。決定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2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讓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話:

「Every morning I lay on the floor in the front parlour watching her door. The blind was pulled down to within an inch of the sash so that I could not be seen. When she came out on the doorstep my heart leaped. I ran to the hall, seized my books and followed her. I keep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diverged, I quickened my pace and passed her.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 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

喬伊斯在描述男孩兒對「曼根的姐姐」產生的愛慕之情時,也同樣沒有採用任何描述性的語言,甚至沒有讓主人公進行最常用的心靈獨白。只是敘述了男孩兒的一些表現,如:望著曼根姐姐家門,或跟在她身後上學等這樣的舉動。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明白,男孩兒的這種種表現正是出於他內心對浪漫愛情抱有的幻想和渴望。一個正在成長,還不完全成熟的男孩形象悅然紙上。另外,通過他睡在地坂上這一細節,讀者還能發現,男孩的生活條件並不好。而男孩不經意的口氣使我們感到了他對此已感覺麻木,習以為常。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文章里也得到了證實——他盼望他的叔叔給他去「阿拉比」的錢以及叔叔對他漫不經心的態度,說明他並非和父母住在一起。從這些樸素的文字中,作者不僅很自然的使讀者了解到了男孩兒心理及生活境況,而且也使讀者產生了對主人公,這個身於困境,卻一心嚮往美好的純真少年的憐憫之情。

二、作品的象徵主義手法:

做為一個大膽創新,善於實驗的現代作家,喬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④ 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對環境和前景的的描寫都包含著深刻的象徵含義。讓我們回到《阿拉比》的開頭: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thbours in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小說的第一段便以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北理奇蒙德街」的「死胡同」象徵著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出路可以選擇。而街上一幢幢陰森可怕虎視眈眈的房屋和一個個幽暗潮濕,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花園則象徵了都柏林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必然失敗。

文章的標題「阿拉比」更加體現了喬伊斯對象徵手法的運用。這個集市的名稱具有阿拉伯的異域風情和東方世界的無限魅力。象徵了主人公探索與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一個理想境界。喬伊斯著力的渲染主人公對「阿拉比」的渴望,並讓他最後終於來到了這個市場:

「I found myself in a big hall girdled at half its height by a gallery. Nearly all the stalls were closed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hall was in darkness. I recognis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 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 I walked in to the centre of the bazaar timidly. 」

在這里,現實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徵了當時死氣沉沉的愛爾蘭社會,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理想成為強烈的對比。當主人公發現自己夢想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一個昏暗簡陋的集市時,實際上是說明他的浪漫理想被冷酷的現實無情的粉碎了。

三、作品中的印象主義色彩:

喬伊斯是一個十分善長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印象主義,即通過對人物瞬間的感觀印象,特別是對視覺上對光、影、色的感受,形象地表現個人精神領域中朦朧的感性活動。在《阿拉比》中,喬伊斯在描述主人公的愛情心理時,並沒有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主人公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帶領讀者一起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作品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3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 wrist. 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 that week in her convent. 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 She held 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 railing. 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 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

這段描寫是主人公第一次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那一瞬間,也是他第一次和心目中的姑娘談話時,所看到的情景。喬伊通過「我」對光、影、色的自我感觀印象,為讀者描述了一幅只有通過主人公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美麗圖畫。我們甚至能夠從中讀出主人公視線的移動,這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對愛情的渴望。雖然他沒有心靈獨白,但是他的心理活動卻象一副畫一樣直觀清淅。我們已經明白,只有戀愛中的人看他的戀人時,也只有懷有浪漫情懷的人,才能留有這種印象。喬伊斯通過人物瞬間的美好感受,並選擇這一時刻作為「阿拉比」的首次出現,恰當又生動的揭示了一個少年的初戀情懷。這樣,主人公把「阿拉比」當成浪漫與理想之地也顯得十分有說服力。沒有激情或感嘆的語言,沒有任何比喻,只有光、影、色,一切是這樣的平淡與真實。喬伊斯通過對主人公瞬間印象的描寫,把讀者領入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四、作品中的「精神頓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柏林人》中雖然喬伊斯尚未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流動的意識,但他運用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技巧——「精神頓悟」 來展示人物錯綜復雜的感情——每每在小說的結尾處,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開朗,頓時看清了自已的窘境,並從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質。這一人物覺醒的時刻被喬伊斯稱為「精神頓悟」。⑤ 它不僅具有象徵意義,而且往往構成小說的高潮。而這種「精神頓悟」在短篇小說「阿拉比」中得到最充分的證實。 當主人公歷經許多困難來到了他渴望已久的「阿拉比」,來到一個即將打烊的攤子前,剛巧聽到一個輕浮女郎正在與兩個青年男子打情罵俏: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

盡管這段庸俗的對話只是青年男女之間調情的玩笑而已,但它在孩子心中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在文中的最後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I lingered before her stall, though I knew my stay was useless, to make my interest in her wares seem the more real. Then I turned away slowly and walked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zaar. I allowed the two pennies to fall against the six pence in my pocket. I heard a voice call from one end of the gallery that the light was out. The upper part of the hall was now completely dark.』

這和主人公在文章前部興沖沖的趕赴「阿拉比」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他緩慢的動作,任憑硬幣在口袋裡叮當作響也不理會等一系列表現,喬伊斯再一次通過對主人公動作及感觀的客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男孩兒的心理是十分沮喪失望的,而這一切的表現則是因為主人公在剎那間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在這之前,他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認識,一心只想追求浪漫理想。正是這一刻,主人公對「阿拉比」抱有的幻想徹底破滅。他所聽到的這段無聊的對話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使其產生一種猝然的心領神會。他突然感到自己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個昏暗簡陋的集市,而這個庸俗的女郎彷彿是對他浪漫主義理想的無情的嘲弄。至使他開始重新認識他所生存的世界,從而產生了「精神頓悟」——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他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自已的理想。主人公對浪漫愛情的追求,實際上使他經歷了一次達到自我認識的心靈旅程。喬伊斯採用「精神頓悟」的手法不僅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而且也表明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即在死氣沉沉的都柏林社會中,甚至連天真無邪的孩子也無法擺脫癱瘓的陰影。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4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關於「精神頓悟」的特點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的「精神頓悟」並不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漸經歷逐漸引發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從一開始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就對它抱有許多美好設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記了給他錢,接著他搭錯了火車,最後又因為尋找一個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擱了時間,而這一切卻並沒有動搖男孩兒的決心。直到最後,當他發現「阿拉比」不過是個簡陋的集市時,他的心情一下從興奮的頂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擊,使他突然領悟到了自己的處境。作者在主人公獲得「精神頓悟」前,使主人公有意無意的經歷了一個心理上的准備過程,因此讀者讀起來並不感覺突然。

另外,喬伊斯將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精心安排在小說的最後一段,也是小說的高潮時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時,作品在這里嘎然而止,不僅恰到好處,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主人公在發現他生存世界的本來面目後將怎樣繼續生活,他將變得和他周圍的人一樣,還是繼續尋找他心中的理想 … 這一切都要讀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

最後,「精神頓悟」往往需要客觀對應物的刺激與配合,即通過某種情境或某些事件來喚起人物的感情。在這里「阿拉比」正是所說的客觀對應物,想像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現實的「阿拉比」卻刺激了主人公心靈。使他不僅對「阿拉比」而且是對整個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個不同的認識。《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覺十分麻木,正因為他經過了「阿拉比」事件,客觀的刺激把他從自己構築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來。在這個他一心以為神秘浪漫的地方卻聽到了庸俗的對話,使其茅塞頓開——這里沒有他心中的浪漫,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樣麻木不仁,死氣沉沉。

喬伊斯的「精神頓悟」並不是「意識流」技巧,但它卻象意識「流技巧」一樣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間的意識反應和心理變化。因此,它與「意識流」技巧在本質上是一質的。它無疑為作者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奠定了基礎。

很難確定是誰首先發現了無聲的心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喬伊斯是觀注人們內心世界的偉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偉大的。⑥不論是他的早期的詩集,還是晚期的小說,不論是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是現代的意識流,人類的內心世界始終是喬伊斯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為了這個主題,喬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別是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為世界文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阿拉比」只是喬伊斯青年時代的一篇短篇,我們卻可以看出喬伊斯多種寫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這篇文章中的總體基調就是作品的客觀性,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物本身沒加任何評論,不露聲色的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男孩兒的一段成長經歷。其次,喬伊斯在文中對象徵主義和印象主義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也使讀者感同身受。特別是他獨創的「精神頓悟」的寫作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和心理轉變,更是體現了喬伊斯非凡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喬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說中調動和運用了如此豐富的寫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嘆為觀止。

喬伊斯以其「平常之處見突兀」的藝術實踐,描寫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卻深刻的展示了各種人物同僵死和癱瘓的社會之間激烈沖突以及他們失敗之後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喬伊斯以看似平常無奇的種種手法帶給我們對整個時期、整個社會深刻的認識,這正是喬伊斯的偉大之處。

引文:
①《都柏林人》序
②《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 著
③《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④《英國散文的流變》
⑤《英美意識流小說》
⑥《英國文學手法研究》

參考書目:
《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會性1996年
《喬伊斯文集》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年
《英國文學名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會性 1984年
《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美]梅 弗里德曼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年
《英國散文的流變》 王佐良著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Dubliners》 James Joyce A Division of the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4. Araby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Araby

英['ærəbi]

5. 《阿拉比》

《洛麗塔》中有個觀點:愛情是有罪的!這是多麼美妙的見解。見到所愛的人我們感到恐回懼,為了答褻瀆的念頭而自卑,於是我們顫抖著向她表白,向她懺悔,以便能實現那種褻瀆。而一旦她同意讓我們褻瀆,那也就不再是褻瀆,我們的罪也就受到了寬恕,當然,她也就不再是女神了。

《阿拉比》的結尾:
「我感到自己就是一個被空虛所驅使和耍弄的傀儡,雙眼燃燒起懊惱和憤怒的火焰。」

按前文說:小男孩此時應該是感到高興,而他眼裡應該燃現出的是「淚水」,可是,這里壓根沒有提到「淚水」,小男孩沒有哭,而是「雙眼中燃燒著痛苦和憤怒」,我想說的是,他不是為了「青春沖突」「充滿了憂傷」而痛苦,而是為了充斥著「虔誠」、其實卻無可懺悔的世界而憤怒。他為了心中那萌動的愛情而輾轉來到了「阿拉比」,可是最終卻什麼也沒得到,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行程,只是為了內心的虛榮而作的行程。

6. 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通過描寫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層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瑣碎的事物,揭示了社會環境給人們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帶來的幻滅與悲哀,對愛爾蘭的社會風尚表現了蔑視與反感。

7. 請把英文翻譯成中文

The novel "Araby" is James Joyce's short 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in an article, it not only shows a bold attempt to Joyce on the mainstream realism and other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 use of a novel and unique writing techniques "his Epiphany" to explore the human spirit world, show consciousness reaction, the protagonist instantaneous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complex emotions. The psychology of the protagonist's experience in detail, reveals the protagonist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confusion, despair to epiphany.

8. james joyce的Araby的譯文

Araby(byJamesJoyce)譯文

阿拉比

北理奇蒙德街的一頭是不通的,除了基督兄弟學校的學童們放學回家那段時間外,平時很寂靜。在街盡頭有一幢無人住的兩層樓房,跟一塊方地上比鄰的房子隔開著。

街上其他房屋彷彿自以為有像樣的住戶,而沉下褐色的臉,互相凝視。

我們從前的房客,一個教士,死在這屋子的後客廳里。由於長期關閉,所有的房間散發出一股霉味。廚房後面的廢物間里,滿地都是亂七八糟的廢紙。

我在其中翻到幾本書頁捲起而潮濕的平裝書:瓦爾特·司各特作的《修道院長》,還有《虔誠的聖餐者》和《維道克回憶錄》。我最喜歡最後一本,因為那些書頁是黃的。

屋子後面有個荒蕪的花園,中間一株蘋果樹,四周零零落落的幾株灌木;在一棵灌木下面,我發現死去的房客留下的一個生銹的自行車打氣筒。

那教士是個心腸很好的人,他在遺囑中把全部存款捐給了各種慈善機構,又把傢具贈給他的妹妹。

到了日短夜長的冬天,晚飯還沒吃完,夜幕就降落了。當我們在街上玩耍時,一幢幢房屋變得陰森森的。頭上的夜空顯出一片變幻的紫羅蘭色,同街燈的微光遙遙相映。

寒氣刺骨,我們不停地玩著,直到渾身暖和。我們的喊叫聲在僻靜的街心回響。我們竄到屋子後面黑暗、泥濘的巷子里,遭到棚屋裡那一夥野孩子的夾道鞭打;

我們就跑到一家家幽暗陰濕的花園後門口,那裡一個個灰坑發出難聞的氣味。隨後再到黑黝黝的滿是馬糞味的馬廄去。馬夫在那兒梳馬,或敲著扣上的馬具,發出鏗鏘的聲音。

當我們折回街道時,燈光已經從一家家廚房的窗子里透出來,把這一帶照亮了。這時,假如我叔叔正拐過街角,我們便藏在暗處,直到他走進家門。

如果曼根的姐姐在門口石階上呼喚弟弟回家吃茶點,我們就在暗中瞧著她對街道東張西望。我們等著看她呆住不走呢,還是進屋去。要是她一直不進去,我們就從暗處走出來,沒奈何地走到曼根家台階前。

她在等我們,燈光從半掩的門里射出來,映現出她的身影。她弟弟在順從她之前,總要先嘲弄她一番,我則靠著柵欄望她。她一移動身子,衣服便搖擺起來,柔軟的辮子左右揮動。

每天早晨,我躺在前客廳的地板上,望著她家的門。我總是把百葉窗拉下來,只留一英寸不到的縫隙,那樣別人就看不見我了。

她一出門走到台階上,我的心就怦怦跳。我沖到過道里,抓起書就奔,跟在她後面。我緊緊盯住她穿著棕色衣服的身影。走到岔路口,我便加快步子趕過她。

每天早晨都是如此。除了隨便招呼一聲,我從未同她講過話。可是,她的名字總是使我蠢頭蠢腦地激動。

甚至在最不適宜浪漫的想像的場合,她的形象也陪伴著我。每逢周末傍晚,我都得跟姑媽上街買東西,替她拎一些包。

我們穿行在五光十色的大街上,被醉鬼和討價還價的婆娘們擠來擠去,周圍一片喧囂:勞工們在詛咒,站在一桶桶豬頰肉旁守望的伙計們尖聲叫嚷,街頭賣藝人用濃重的鼻音哼著贊美奧唐納萬·羅沙的《大夥兒都來》,或一支感嘆祖國動亂的歌謠。

這些雜訊匯合成一片眾生相,使我對生活的感受集中到一點:彷彿感到自己捧著聖餐杯,在一群仇敵中間安然穿過。有時,在莫名其妙地做禱告或唱贊美詩時,她的名字會從我嘴裡脫口而出,我時常熱淚盈眶(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

有時,一股沸騰的激情從心底湧起,流入胸中。我很少想到前途。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會不會同她說話,要是說了,怎麼向她傾訴我迷惘的愛慕。這時,我的身子好似一架豎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撥弄琴弦的纖指。

有一天,薄暮時分,我踅到教士在裡面死去的後客廳內。那是一個漆黑的雨夜,屋子裡一片沉寂。透過破碎的玻璃窗,我聽到雨密密麻麻瀉在土地上,針尖似的細雨在濕透了的花壇上不斷跳躍。

遠處,有一盞街燈或誰家窗口透出的光在下面閃爍。我慶幸自己不能看清一切。我的全部感官似乎想隱蔽起來,我覺得自己快要失去知覺了,於是把雙手緊緊合在一起,以致手顫抖了,一面喃喃自語:「啊,愛!啊,愛!」

她終於跟我說話了。她一開口,我就慌亂不堪,呆在那兒,不知道說什麼好。她問我去不去阿拉比。我記不起怎麼回答的。她說那兒的集市一定豐富多彩,她很想去吶。

「為啥不去呢?」我問。

她不斷轉動著手腕上的銀鐲子說,她不能去,因為這一禮拜女修道院里要做靜修。那時,她弟弟正和兩個男孩搶帽子。我獨自站在柵欄前。

她搭著一根欄桿的尖端,低下頭,湊近我。門對面,街燈的光照著她白嫩的脖子的曲線,照亮了披垂的頭發,也照亮了擱在欄桿上的手。她稍微叉開腿,從容地站著,燈光使她衣服的一邊清晰可見,正好映出襯裙的白色鑲邊。

「你真該去看看,」她說。

「我要是去,」我說,「一定給你捎點什麼的。」

從那一晚起,數不清的愚蠢的怪念頭充塞在我白天的幻想和夜半的夢中!但願出發前那段乏味的日子一下子過去。學校里的功課使我煩躁。

每當夜晚在寢室里或白天在教室中讀書時,她的形象便閃現在我和啃不進的書頁之間。Araby(阿拉比)這個詞的音節在靜謐中隱隱然回響,我的心靈沉溺在寂靜中,四周彌漫著魅人的東方氣息。

我要求讓我星期六晚上到阿拉比集市去。姑媽聽了吃一驚,疑心我跟共濟會有什麼勾搭。在課堂里,我難得回答出問題。我瞧著老師的臉從和藹變成嚴峻。

他說:「希望你不要變懶了。」我成天神思恍惚。生活中的正經事叫我厭煩,它們使我的願望不能盡快實現,所以在我看來,都像兒戲,單調而討厭的兒戲。

星期六早晨,我對姑父說,晚上我要到集市去。他正在衣帽架邊手忙腳亂地找帽刷子,便漫不經心地說:

「行,孩子,我知道了。」

他呆在過道里,我就沒法去前廳,趴在窗口眺望了。我悻悻地離開家門,緩緩地走向學校。空氣透骨地陰冷,我心裡一陣陣忐忑不安。

回家吃飯時,姑父還沒回來。時光還早呢。我坐著望了一會兒鍾,滴答滴答的鍾聲叫我心煩意亂,便走出屋子,登上樓梯,走到樓上。

那些高敞的空房間,寒冷而陰郁,卻使我無拘無束。我唱起歌來,從一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透過正面的玻璃窗,我看見夥伴們在街上玩耍。

他們的喊聲隱隱約約傳到耳邊。我把前額貼住冰冷的玻璃窗,望著她住的那棟昏暗的屋子。約莫一個小時過去了,我還站在那兒,什麼都沒看見,

只在幻想中瞧見她穿著棕色衣服的身形,街燈的光朦朧地照亮曲線的脖子、擱在欄桿上的手,以及裙子下擺的鑲邊。

我再下樓時,看見當鋪老闆的遺孀默塞爾太太坐在火爐邊。這個長舌婦,為了某種虔誠的目的,專愛收集用過的郵票。我只好陪著吃茶點,耐著性子聽她嚼舌。

開晚飯的時間早已過了一小時,姑父還沒回來。默塞爾太太站起身來說:「對不起。」不能久等,八點過了,她不願在外面待得太晚,夜裡的風她受不了。她走後,我在屋裡踱來踱去,緊攥著拳頭。姑媽說:

「上帝啊,興許今晚去不成了,改天再去看集市吧。」

九點,我忽然聽見姑父用彈簧鎖鑰匙在開過道門。接著聽見他自言自語,聽到衣架被他掛上去的大衣壓得直晃盪。我能猜出這些聲音意味著什麼。

晚飯吃到一半,我向他要錢到集市去。他已把這件事給忘得一干二凈了。

「人們早已上床,睡過一陣了,」他說。

我沒笑。姑媽大聲說:

「還不給錢讓他去?!他已經等得夠長啦!」

他說非常抱歉,忘了這件事。爾後又說,他很欣賞那句老話:「只工作不玩耍,任何孩子都變傻。」他又問我去哪兒,於是我再講一遍。

他便問我知不知道《阿拉伯人向駿馬告別》。我走出廚房時,他正要給姑媽背誦那故事的開場白哩。

我緊緊攥著一枚兩先令銀幣,沿著白金漢大街,向火車站邁開大步走去。街上熙熙攘攘,盡是買東西的人,煤氣燈照耀得如同白晝,這景象提醒我快到集市去。

我在一列空盪盪的火車的三等車廂找了個坐位。火車遲遲不開,叫人等得惱火,過了好久才慢慢地駛出車站,爬行在沿途傾圮的房屋中間,駛過一條閃閃發亮的河流。

在威斯蘭羅車站,來了一大群乘客,往車廂門直擁。列車員說,這是直達集市的專車,這才把他們擋回去。我獨自坐在空車廂里。幾分鍾後,火車停在一個臨時用木頭搭起的月台旁。

我下車走到街上。有一隻鍾被亮光照著,我瞅了一眼:九點五十分。我的面前矗立著一座大建築物,上面閃亮著那魅人的名字。

我怎麼也找不到花六便士就能進去的入口。我生怕集市關門,便三腳兩步穿過一個旋轉門,把一個先令付給一位神情疲憊的看門人。

我發現走進了一所大廳,周圍環繞著只有它一半高的游廊。幾乎所有的棚攤都打烊了。大半個廳堂黑沉沉的。我有一種闃寂之感,猶如置身於做完禮拜後的教堂中。

我怯生生地走到商場中間。那兒還有些人圍著仍在營業的攤子;一塊布簾上用彩燈拼成「樂聲咖啡館」幾個字。兩個男子正在一隻托盤上數錢。我傾聽著銅幣落盤時的叮當聲。

我搜索枯腸,才想起為什麼到這兒來,便隨意走到一個搭棚的攤子前,端詳陳列在那裡的瓷花瓶和印花茶具。

棚攤門口有個女郎,正同兩位年輕的先生說笑,我聽出他們的英國口音,模模糊糊聽著他們交談。

「噢,我從沒說過那種事。」

「哎,你肯定說過。」

「不,肯定沒有!」

「難道她沒說過?」

「說過的,我聽見她說的。」

「啊,這簡直是……胡說。」

那位女郎看見我,便走過來問要買什麼。她的聲音冷冰冰的,好像出於責任感。我誠惶誠恐地瞧著兩排大壇子,它們豎在攤子門口兩側,恰似東方衛士;我低聲說:

「不買,謝謝。」

那女郎把一隻花瓶挪了一下,然後回到兩個年輕人身邊去了。他們又談起同一個話題。那女人回頭瞟了我一兩次。

我逗留在她的棚攤前,彷彿真的對那些貨物戀戀不舍一般,盡管心裡明白,這樣呆著毫無意思。

最後,我慢吞吞地離開那兒,沿著集市中間的小道走去。我把兩個便士丟進口袋,跟裡面一枚六便士的硬幣碰響。接著,我聽見長廊盡頭傳來熄燈的喊聲。頓時,大廳上方漆黑一片。

我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被虛榮心驅使和播(撥)弄的可憐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一個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阿拉比(Araby)

《阿拉比》(Araby)是《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說集的第三篇作品,是詹姆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充分顯露喬伊斯在意識流方面的才華。

閱讀全文

與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一個短篇小說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搞笑有聲小說 瀏覽:950
玄幻小說霸氣的武功名稱 瀏覽:756
恐怖小說完結女主文 瀏覽:934
在哪能看小說不嫁總裁嫁男僕 瀏覽:43
御姐總裁億gl小說 瀏覽:621
類似硃砂女主的小說 瀏覽:37
好看十大修真小說排行榜 瀏覽:761
漩渦同人小說 瀏覽:218
統一全球的歷史穿越小說 瀏覽:939
重生成動物在都市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620
三體科幻小說網 瀏覽:390
周濤被強了小說閱讀 瀏覽:56
重生鐵路職工小說 瀏覽:232
玄幻小說主角有瞳術 瀏覽:302
張之洞有聲小說 瀏覽:856
古代母子合集短篇小說 瀏覽:994
貼近原著的水滸穿越小說 瀏覽:256
小說重生之我的彪悍人生全文閱讀全文 瀏覽:1
末世之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206
劉北辰有聲小說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