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活著的內容簡介
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
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創作背景: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Ⅱ 活著讀後感
活著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活著讀後感2000字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知悉《活著》這本書源於一位曾經的電台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余華的作品,十萬余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後來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余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余傑、何(he)清漣、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著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才會去認真閱讀。
《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復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文革後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麼是文革,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文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
作為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了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著》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和引思吧。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著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著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個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ze)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們骨子裡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才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余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於「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台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游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發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麼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著、該怎麼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麼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後說一些關於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煙斗回家去!
前段時間在別人的推薦下,讀了余華的這篇小說《活著》,小說不長,我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讀完後感觸很深。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以前的我從來沒有仔細想過。上小學時,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我還年幼無知;上初中時,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無憂無慮;上高中時,我也沒有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想的是語數外,想的是高考;上了大學,我應該去想想這個問題了,但是因為我來了北航,學了計算機專業,每當諸如此類的問題出現在我腦海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我是個理工科的學生,這類問題不歸我管,於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這個問題,直到我讀了《活著》這篇小說。
用作者的話來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小說中以「我」一位旁聽者聽一位老人講述他的過去經歷的形式展開。老人用平靜的口吻講述了他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裡吃喝玩樂——嫖(piao)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風光,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盪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賬的積累,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從此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盪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厄運的陰影總是追隨著他的腳步。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裡買葯時被抓壯丁,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裡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生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難,唯一的心願就是與福貴從今以後再不分開;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居然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著!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相依為命。
個人覺得悲劇是所有故事模式中最有心靈震撼力的,往往可以一舉擊破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其影響也更深遠,短則幾天,故事情節依然縈繞在腦海中,多則月余難以自拔。雖然經歷將近三年的工科教育,讓我感到自己的思維已經變得邏輯而機械,但是讀完後,我還是禁不住的去想那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小說的主人公的一生太悲慘了,如果說他傾家盪產是因為當少爺時揮霍無度的報應,那麼這報應自那一開始就沒有結束過。從地主少爺變成傭人,被抓去當兵,經歷土地改革,自然災害沒有飯吃,又經歷文革的動盪,這些生活上的苦已經將一家子的人折磨的很慘了,但「富貴」還是要一次一次接受親人各種意外死亡的打擊。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了,他只有和一頭老黃牛相依為命。想一想「富貴」的一生,尤其是以我們現在人的觀點看,那樣的生活不單單是沒有意義,更是沒有讓人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但主人公卻一直堅強的活了下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什麼都沒有擊垮他!我看不出他活著的希望是什麼,但我知道他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希望和力量啊,支持「富貴」挺過那一切的苦難。
上了大學後,我逐漸明白,人來到這世上就是要受苦的。上高中時候在我的想像中大學生活一定是非常快樂的,但實際品嘗了快三年的大學生活後,我明白那是的我太天真。上學期上過一門世界三大宗教的選修課,清晰的記得老師在講佛教時說過,人的臉就是一個大大的苦字。我們每天拚命的學習,為了什麼,實際點人說為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當我們真的開始工作了呢,我們又要拚命地工作,這又為了什麼,正常的人會說為了多賺錢,生活更好。我們就是在自己編織的一個一個謊言中傻傻的奮斗。有時候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感到生活太苦太累,但看了這篇小說後,我覺得現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困境,根本算不上什麼。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想想我們的來路,哪一步會是輕鬆快活而長久?來到人世的一瞬,我們就開始承受來自時間和空間的無形擠壓。於是,堅忍的存在下來。活著,總有一抹揮之不去的悲情色彩!想要活著,就要學會忍受!忍受責任附加給生命的沉重,忍受現實給予生命幸福又殘忍剝奪幸福的痛苦。
《活著》這部小說,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說生活的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它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活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著的力量;活著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相信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因為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
在網上看完了余華的《活著》。他筆下的故事令人深思。
《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
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雖然其中一個叫老全的人還未擺脫那樣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戰場上死了)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里,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他的妻子雖然不舍,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背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干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
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么被活活地抽干血,死了。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葯,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麼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為大出血,而永遠離去。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字看著她的外孫這么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為「苦根」。
真的是「白發人送黑發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背著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說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裡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裡多窮,跟本沒錢買葯。聽說姜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姜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裡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姜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為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當時的糖和鹽對老百姓可都稀有著)。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為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自此,這么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bu)死」就這么過著平凡的生活……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彷彿在活了這么一段人生。且不說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
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想必,這就是作者余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要知道,活著,就是在創造生活。
;Ⅲ 《活著》這本書,作者主要想表達什麼
每當對生活感到困苦的時候,我都喜歡重溫一遍余華的經典小說《活著》,喜歡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種細微情感,和對世界的客觀態度。
活著,是個很宏大又很沉重的話題。
「活著」和「生活」最大的區別就是——「活著」天然帶著隱忍和沉重,而「生活」就顯然美好和明朗的多。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士兵突擊》最受感動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士兵突擊》,你當年真的看懂了嗎?
余華卻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無論哪部作品,都是大道至簡的道理。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對故事的結局表示惋惜,心中的壓抑久久不能釋懷。
為何不給鳳霞和有慶一個美好的結局?為何不讓可憐的苦根能夠平安長大,這樣富貴就能擁有可以坐下來說說話的人?
但,終究我們是局外人,不能左右他人的生活,更何況是書中的人物?
擁有的都是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Ⅳ 愛瑪胡《活著》主要內容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期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裡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著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葯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之後也正因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文革、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余暉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駕著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少年去游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至理名言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正因他經歷了這么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像的范圍。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正因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正因他們背負的,不僅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讀《活著》有感500字【二】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
說它荒誕,是正因這部小說資料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里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正因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
這部小說的許多資料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戶外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資料,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正因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好處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為上
述觀點並不完全准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下,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余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著的好處,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著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Ⅳ 余華寫的《活著》具體內容是什麼啊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
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
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
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
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5)活著有聲小說株洲電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作品評價
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余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斗爭與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在余華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的苦苦掙扎。余華加諸於敘述的那種冷酷的意志,使小說超出了常規。
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優美、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餘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毀人的生活。
Ⅵ 《活著》這部小說怎麼樣。
《活著》 是以一個老人富貴的回憶為主線寫下的全文,其中很多細節描寫特別巧妙,建議一觀!
它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剛開始,是一個收集民謠的人開場。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活著》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余華的每一部長篇小說,都震撼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他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Ⅶ 活著百度網盤txt
《活著》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Xb5MHvgP5lPjqTiWfaBsA
《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Ⅷ 小說《活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8)活著有聲小說株洲電台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徐福貴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
2、家珍
家珍本來是鎮上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福貴對其一見鍾情,後來嫁給了他。但沒想到福貴結婚後越來越敗家,越來越混賬,但是家珍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甚至懷著大肚子還去鎮上,希望可以把福貴從賭場中拉走。後來不得而終,一個人挺著肚子走了十幾里夜路回家。
3、鳳霞
鳳霞是福貴的大女兒,在福貴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變成了聾啞人。從此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越來越懂事了。
而後,福貴為了能夠供有慶讀書,將其送給了別人,但在後來,她跑回家了,福貴又不捨得送她走,就將她又留在了家裡。在經歷了少年時期的苦痛之後,鳳霞嫁給了二喜,生活變得好起來了,過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後,卻又死在了產床上。
Ⅸ 活著是哪位著名小說家的作品
《活著》是余華的作品。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原本是一個富家公子,他不務正業將大把的家產都敗光了。不過經歷了挫折以後福貴終於意識到踏踏實實的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就在他打算重新開始的時候,親人卻一個個過世了,這讓福貴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不過他心中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他也始終抱著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去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活著》不僅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張藝謀還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當時這部作品備受好評,也讓余華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