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觴是什麼意思
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男二十歲)笄(女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於二者之殤也。」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此詩分為兩節,第一節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第二節頌悼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戰況的激烈和將士們奮勇爭先的氣概,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1)國殤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屈原生活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戰國七雄中後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
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國曾經和秦國發生多次戰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戰於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殤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於藍田。
『貳』 《國殤》的作者是誰、、、
《國殤》作者:周梅森簡介:救民眾於水火,挽民族於危難。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我愛國壯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生存,奮戰沙場直至壯烈犧牲。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口口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日寇的鐵蹄肆意蹂躪著祖國的大地,熱血男兒滿懷著愛國的熱情,挺起血肉之軀對抗入侵者,為了祖國的榮譽他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無論是將軍還是普通士兵,然而很多時候黑暗的政治斗爭更是讓他們報國無門,血戰無路。
周梅森以他一貫的深邃眼光和深刻文筆展現著國軍在正面戰場英勇抵抗日寇侵略的勇士形象和面對黑暗政治的無奈。
作者簡介:周梅森,男,1956年生於江蘇省徐州市。1984年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現為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著有長篇小說《人間正道》、《天下財富》、《中國製造》、《黑墳》、《原獄》、《重軛》等十餘部;中篇小說《沉淪的土地》、《軍歌》、《國殤》、《大捷》、《中國往事》等二十餘部;電影、電視文學劇本《人間正道》、《天下財富》、《共和國往事》、《闕里人家》等一百餘部集,約六百餘萬字,並有十二卷本《周梅森文集》出版發行。其作品曾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煤礦長篇小說獎、中宣部 「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全國優秀電視劇本獎、 優秀影片編劇獎等三十餘種獎項。
『叄』 萬里長城十億兵,國恥豈待兒孫平。出自何人的詩
出處:
現代作家張洪濤的《國殤》。
原詩:
萬里長城十億兵,國恥豈待兒孫平。願提十萬虎狼兵,越馬揚刀入東京。大江南北十億兵,國仇就在今生平。中華傲立世界日,鐵甲十萬滅東瀛。
解析:
表達了作者對抗日戰爭的痛恨,悲傷。中國如此大的疆土,如此多的中國人,怎麼還需要子孫來挽回國恥?表達了作者願意以身作則,帶兵出征,挽回國恥。重振中華雄風。
(3)國殤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國殤》簡介: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60多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的槍炮聲拉開了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6年後的盧溝橋畔,日本侵略軍又把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浩劫的災難推向全面。
8年的漫漫長夜、遙遙征程,古老的華夏大地顫栗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侵略軍的「太陽」旗下。鮮血和淚水、不屈和抗爭,展示著一個古老民族決不低頭的個性,描繪出中國抗日禦侮歷史的雄壯畫卷。
從「九·一八」至武漢會戰結束,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最為瘋狂的戰略進攻階段,也是中國奮起抵抗、承受著最大壓力的戰略防禦階段。
在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承擔正面戰場作戰的國民黨軍,尤其是那當中下層愛國官兵,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上,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淚,抒寫著一曲慷慨雄渾的悲歌。
救民眾於水火,挽民族於危難。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我愛國壯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生存,奮戰沙場直至壯烈犧牲。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毛澤東在總結抗戰時曾客觀地評價道:「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聶榮臻元帥為一本書作序時也曾指出:「許多為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與在抗戰期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的無數共產黨員、我軍將士和人民群眾一樣,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歷史昭示不該忘記:國共合作是眾望所歸,合則國興,分則貽害。歷史這部人類的傳記,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為人們所遺忘,更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中國不會忘記,世界更該記住:中國是第一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國家。
中國自始至終抵禦著強敵,甚至在綏靖逆流甚囂塵上時也沒投降,中國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盡了力,中國抗戰當之無愧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魂常駐,精神永生。15個月鮮血飛濺的戰略抵抗,近百萬中國將士血染沙場,含笑九泉。中國的大地是紅的,天空是紅的,江水是紅的,太多的血水寫就的故事,難免悲壯。這是一幅飽蘸熱血寫就的瑰麗斑斕、雄渾悲壯的歷史面卷。
資料參考來源:網路-國殤
『肆』 《國殤》(張洪濤 著)與《國殤》(陳冠任 著)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哪一個寫得好或者說更有可看性
這2本書是上下冊關系,張的書寫到武漢會戰,陳的書接張寫的
『伍』 《九歌·國殤》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個場面贊頌了一種怎樣的精神
國殤(shāng)出於屈原的九歌.國殤,原文如下:
國殤 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gū)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fú)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身首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本詩開篇描寫了戰爭開始的情景。我們彷彿看到手持鋒利吳戈,身皮犀牛鎧甲的威武戰士,一個殘酷的戰爭廝殺場面。看到戰車交錯的激烈,嗅到肉搏的血醒;敵軍來勢洶洶,戰旗遮蔽了天日,大隊人馬像烏雲般壓過來;敵我雙方對射,那密集的箭破空亂躥,又紛紛落地,戰士在箭雨中奮勇爭先;敵軍侵入了我方的陣角,進而踐踏了我軍的行列,左右的驂馬或倒地而死,或身受重傷;主將戰車陷入泥土之中,戰馬被繩索絆住;主將仍然錘擊著戰鼓督軍奮勇向前;兩軍廝殺得天昏地暗,上天為之怨恨了,神靈為之震怒了。整個原野(戰場)布滿了戰士們的屍骸……戰爭的嚴酷與悲壯,被詩人表現得淋漓盡致。將士們的犧牲精神,驚天地而泣鬼神。以詩歌的形式表現戰爭場面,雖不如小說那麼具體細致,更不如影視給人以真實的畫面感,但讀者隨著跳躍的詩句,於想像與聯想中結構著一個又一個場景,卻也更具自由度。詩人於有限的字句中留給讀者無限的空間,也激發起讀者高昂的情感。我們彷彿聽到了那激戰場面中自始至終回盪著戰鼓的雷響、戰馬的嘶鳴、兵刃刺耳的對撞、戰士嘶啞的喊殺……彷彿目睹了戰士流出的鮮血,彷彿見到了一雙雙至死不瞑的雙眸,彷彿感受到那悲壯、慘烈的氣圍,感受到那寧死不屈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戰爭結束了。詩人在後八句中對這些視死如歸的將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將士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卻一去不返。曠野茫茫,大路迢迢,沙場之上,他們雖死猶生。想當初,他們持著劍,挾著弓;而如今雖已身首異處,卻仍凜然如生。他們勇敢又有武技;他們偉大的愛國精神,永垂不朽。詩人對他們報以無限的哀悼與崇敬。
此文為悼念為楚戰死的將士.
殤:死在外面,非正常死亡,通常指戰死的人;
國殤:一般指為國戰死的將士,也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悲傷,如5'12汶川大地震,舉國降半旗,為死難同胞默哀,5'12國殤日!!!!!!!!
『陸』 九歌作者是誰
一、《九歌》作者是——屈原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二、《九歌》簡介: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三、作者簡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4]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柒』 國殤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國殤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國殤
作者:折刀書生
序
更新時間2009-2-13 10:29:09 字數:221
天威如獄封青龍
神恩似海居白虎
朱雀在南望天芒
玄武獨守嘆蝶狂
冰鶴無奈棄天馬
留下新城思舊人
朝廷昏庸,國衰民怨,奸逆弄權,陷害忠良。金人鐵騎囂塵南下意欲一統中國,岳家天兵揮戈北指正待重整河山。江湖邪派蚩火教為獨霸武林屈膝面對兀術,義軍殘部要報仇雪恨暗箭指向岳飛。半張血書露黑手,支天棟梁命在旦夕;錦綉江山姓屬胡漢?國家仇,民族恨,熱血男兒熱血沖雲霄;英雄夢,兒女情,俠義英傑俠義泯恩仇。
第一章 天罡降世
更新時間2009-2-13 10:29:42 字數:2722
古道荒原,蕭瑟的秋風吹得蒿草發出一陣陣嗚嗚的低吼聲。
在衡山上坐落著一座山莊——玉筆山莊。山莊依山而築,建在衡山之巔,地勢奇險,山莊中的建築多也依著地勢而建,氣勢恢弘得不亞於皇宮。此時正有一騎向此處飛馳而來……
政和元年,玉筆山莊燈火通明,全莊上下忙忙碌碌一幅好不熱鬧的景像,但是就在這么一幅景像中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讓人感到很不自在——這就是靜,靜得讓人毛骨悚然。
玉筆山莊莊主姜義山此時正在後院仰望天空,時間慢慢地過去,子夜時分天上出現了一道弧形的亮光,一閃即逝。姜義山見了臉色大變,由青變白既而又轉變為青。正在那流星掃過天邊之際,莊上傳來「哇——」的一聲嬰兒的哭生,這哭生劃破了寂靜的夜空。
「莊主,夫人生了一個男……
應該是全本了
『捌』 知識回答
最佳答案「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兩代八位優秀的散文作家,即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蘇氏父子。由於他們在古文創作上的傑出成就,明嘉靖間古文家唐順之編《文編》一書,專門選錄八家的作品;與唐順之同屬「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編》的基礎上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風行海內,「唐宋八大家」的名稱遂由此產生。
以上所說的「古文」,是相對於唐宋之際盛行的「今文」或「時文」(即駢文)而來的。韓愈曾說他「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三代兩漢」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儀的寫作模範文本。文學史上,將唐宋兩代古文家寫作「古文」以取代駢文的這個創作思潮,稱為「古文運動」。
「古文」和「駢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兩種文體。「古文」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曉流暢,沒有種種形式上的束縛;「駢文」是古代散文發展到魏晉之際的一個變化——通體對偶而且講究聲律。駢文的興起,是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形式上唯美化的一個趨勢,唐宋古文家創作古文,反對駢文,也是一種文學審美發展變化的一個趨勢。此漲彼消,興衰替代,其間還包含有社會的、哲學的原因,但主要是兩種文體的因革變化。
先秦至漢魏的散文,其文體都是散行的,句子長短伸縮變化,大體保持口頭語言的隨意性、靈活性的風貌。魏晉之際,通體講究對偶的文章逐漸形成,到齊梁間,受聲律說的影響,文章不但通體對偶,還講求四聲的交錯搭配,這就是駢文。自齊梁至唐,駢文盛行,幾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學術文章都駢化了。
駢文的對偶和聲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種追求,而且也確實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駢文作家和聲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駢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由此導致的內容與形式的脫離,不但遠離了社會人生,也遠離了作家的真情實感。另外,因為對偶和聲韻的追求,駢文的語言也難免陳陳相因、了無生氣。於是,一批有識見的作家開始倡古文、反駢文,其中以中唐時的韓愈和柳宗元成就最大。
韓愈的貢獻首先在於他古文理論的完整而明晰。他說「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把古文寫作與儒學、道德、政治和教化聯系起來,以糾正駢文寫作的遠離社會人生。表面上看,「修辭明道」相對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的自覺是個倒退,其實不盡然,因為當中唐之際,藩鎮林立,佛道盛行,社會的弊病很多,要讓文學與社會脫離是不現實的。另外,韓愈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的口號,也就是說,「修辭明道」的實質,不但要將古文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還要言之有物,使散文成為抒發個人或群體生活困頓、悲哀、感憤的工具,「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同上)。在散文語言的除舊創新上,韓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說:「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為了追求語言的創新,他有時到了「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同上)的痴迷程度。
韓愈的又一貢獻即在於他的創作實踐。他寫了大量優美曉暢的古文,在前代優秀散文之後,為後世讀者樹立了良好的揣摩學習的樣板。韓愈的散文,多屬應用文,但他盡可能將這些非文學的實用文寫得富於文學性,諸如書啟、墓誌、記、序、哀祭……,他都盡可能寫得有氣勢,有創新,有真情實感,為了增強古文的可讀性,他常常把史傳文學、傳奇小說的敘事、描寫功能移入古文中,使實用文體具有抒情之美、敘事描寫之美,饒有「純文學之情趣風神」(錢穆語)。至於在語言方面的創造生新,則更是不勝枚舉了。
由此可見,韓愈排在八大家之首,並不是因為唐在宋之首,而在於上面所產述的他為唐宋古文運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6子瞻 東坡 蘇洵 蘇轍
19太白 青蓮居士 詩仙 安能吹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0子美 少陵野老 詩聖 詩史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具歡顏
21平 正則 楚國 離騷
22詩歌合為事而作
23三變
24號稼軒
25 120回
還有的記不清了
『玖』 改寫《國殤》或《衛風 氓》
國殤
——把《國殤》改寫成記敘文
戰國時期,秦國倚仗勢力強大,為所欲為,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了弱小的楚國。在鐵蹄蹂躪下的楚國,到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一片凄涼景象。
一次又一次殘暴的侵略戰爭,激起了楚國軍民的滿腔義憤。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眼看著國土被踐踏,人民遭殺戮,他們不得不組織起來,抵抗敵人的侵略。
長長的隊伍開過來,即將出征的戰士,個個全副武裝,他們身披鎧甲,肩背弓箭,手裡緊握各種鋒利的武器,有鋼刀、長劍、長矛、吳戈…….戰士們坐在戰車上,浩浩盪盪地挺進。這里有久經沙場的老將軍,有剛剛入伍的新戰士,他們的神情是那樣嚴肅剛毅。戰士們只有一個念頭:奔赴戰場,奮勇殺敵,要報家仇國恨,要雪國恥大辱。
戰車在向前進,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險惡的撕殺,一場生死的決斗!
戰場上,旌旗蔽日,萬馬奔騰,敵人象烏雲一樣壓來。戰馬狂嘶暴跳,敵人陣地團團灰塵滾滾而來,囂張的吶喊聲由遠而近。大敵當前,勇士們毫不懼怕,他們緊握手中武器,怒目圓瞪,嚴以待陣。一聲令下,仇恨的箭象雨點一樣射向敵陣,敵人倒下了一大片,脫韁的戰馬四處亂竄,敵兵變得混亂起來,有的摔下馬來,有的縱馬四處逃跑。勇士們乘機沖向敵陣,敵我戰車混交在一起,雙方開始面對面的肉搏戰。短兵相接,寒光閃閃,只聽見刀劍的碰擊聲,聲聲震撼人心。戰士們把滿腔怒火都凝結在刀尖上,他們英勇奮占,所向無敵,恨不得把敵人一網打盡。看,一勇士揮舞雙刀,一刀一個,只殺得敵人人仰馬翻,抱頭鼠竄,刀光之下,亡命之徒都成了替死鬼。
突然,敵人又以數倍人馬壓向楚軍,頓時鼓聲大作,敵人搖旗吶喊,沖進了我們的行列,雙方又猛烈地交戰起來,直殺得昏天黑地,難分難解。勇士們雖然英勇善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楚軍傷亡很大,戰馬左邊的死掉了,右邊的受了傷,戰車也陷沒了,情況萬分危急,但是勇士們的士氣絲毫沒有減少,沒有一個退卻戰場,沒有一個貪生怕死。他們仍然是、振奮精神,鬥志昂揚,為了保衛祖國,寧可死在戰場,決不當亡國奴。他們埋好車輪,把死馬和活馬都壘在一起,決定和敵人血戰到底。
敵人層層圍住了我們,一個魁梧雄壯,滿腮鬍子的老將軍,騎著戰馬,騰地躍起,丟掉已經殺鈍的長劍,從一敵兵手裡奪過平頭戟,向敵兵鉤去,突然,他的背後中了一箭,將軍猛地掉轉頭,抽出身上的箭,朝箭射來的地方使盡全力射出,不偏不倚,刺中了一個敵兵的胸膛,將軍終於力不從心,從馬背上沉重地摔下來,倒在血泊中,戰場上傳來一聲聲戰馬悲哀的嘶鳴……
狂風怒吼,烏雲滾滾,憤怒的雷聲沖破戰場的寂靜,在曠野里震盪。
戰斗已經過去,殺聲已經停止,戰場上屍體狼籍,到處一片戰後的凄涼景色。英勇的戰士們為了拯救國家的衰弱危亡,為了國土的安寧,為了父老兄弟姐妹的生命安全,他們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遠離家鄉的荒原上渺茫無邊,群山在悲哀,大河在流淚,狂風在哭泣。勇士們躺在浸透鮮血的荒野上,保持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的戰士頭和身雖然分開了,還仍然背著弓,一段砍斷了手臂還緊緊握著鋼刀……戰斗雖然失敗了,但勇士們的戰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他們為國捐軀的戰斗業績將不可磨滅,萬古流芳。他們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們永垂不朽,永遠活在楚國人民的心中。他們的魂魄將成為鬼中的雄傑,繼續保衛著家鄉,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激勵更多的勇士站起來。鮮血不會白流,烏雲終被驅散,受盡苦難的人民終會擺脫災難,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