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珍惜時間的名人故事
珍惜時間的名人故事(精選17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材料的經歷,對事跡材料很是熟悉吧,事跡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那麼事跡材料的格式,你掌握了嗎?下面我給大家帶來珍惜時間的名人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歷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他編寫出來。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里上學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肯罷休。
他還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比如騎馬趕路時候,或者夜裡不能入睡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時候是要翻身,當他翻身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就是憑著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精神,司馬光和他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鑒》這本歷史巨著。
車胤,生於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幹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麼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時間,它是人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它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絲痕跡。人們常常在它逝去後,才漸漸發覺,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聲嘆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間流逝的無影無蹤,去的快,來的也快。而能否把握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往往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陶淵明說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數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頂峰,談何容易,也正因為如此,珍惜時間就顯得異常的重要。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
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
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
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
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他非常,從不放棄點滴空閑,少年時代在當地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里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詩作和劇本里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戲劇才能。
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糊口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人物進行了細致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後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台上更近距離觀摩到演員們表演。後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他在做好本職工作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闆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兩年裡,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並開始了新劇本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甦、演出重新紅火時候,莎士比亞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傑出演員。
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日語、英語、世界語等幾門外語,完成了《海邊診所》的翻譯。
一個身體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覺的高位截癱患者。
一個殘疾者的生命為何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煥發出如此奪目的異彩?
原因之一不是由於抓緊了分分秒秒的寶寶貴時光,增加了生命的活力嗎?
優秀影片《喜盈門》曾轟動中國影壇,編劇辛顯令長期以來,抓緊每一分空閑時刻讀書,學習跟寫作,每一天忙到深夜,睡眠從不超過6個小時,他常說:「超出一分鍾的休息,便是增加自己思想上的一分懶惰。」正是正因他個性善於擠時刻,才在工作之餘寫出了一部出色的電影劇本。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跟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愛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跟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刻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刻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刻,時刻,怎樣費那麼多的時刻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立刻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刻,你怎樣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刻嗎?」助手的臉紅了。離別傷感的句子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刻,多做事情啊!」
人人都知道珍惜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珍惜時間,往往都是到老的時候,或者剛踏入社會,不知深淺的時候,就會有這種感覺:「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就該成家了,而自己呢,還是一小毛孩,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有,你就該嘆息,時間如果能倒轉的話,那該多好啊!」下面就講一則關於珍惜時間的魯迅。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一年春天的某個早晨,太陽剛剛升起,喜鵲就來到了貓頭鷹先生的家門口,歡快地叫著"貓頭鷹先生,快起來,借著早晨明媚的陽光,練習我們的捕食本領,不要再睡懶覺了。"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身體一動不動地蜷屈在窩里,懶懶地說了聲:"是誰呀?這么早就上這來瞎叫,我還沒有睡醒呢,啥時練不行,我還得再睡一會。"喜鵲聽了這話只好獨自鍛煉去了。到中午,喜鵲又來了,一看貓頭鷹雖然醒了,但還是在床上躺著,喜鵲剛要說話,貓頭鷹搶著說:"天還長著呢,練什麼呢,趕趟,趁早還是休息的好。"喜鵲說:"已經不早了,都到中午了,你該捕食鍛煉了。"可是貓頭鷹還是不動。太陽落山之前,喜鵲飛到貓頭鷹家,看見貓頭鷹剛剛起床洗臉。就對他說:"天要黑了,我要休息了,你怎麼才洗臉啊。"貓頭鷹說:"我就這習慣,晚上餓了我才開始捕食。"喜鵲說:"這么晚了你還能捕到什麼食。"這時,天已經黑下來了,貓頭鷹拍打著翅膀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累得筋疲力盡,什麼食物也沒捕到,肚子餓得咕咕叫,他也哇哇地亂叫,聲音非常難聽。
當然這是個小小的寓言故事,如果貓頭鷹真的夜間去捕食,就要餓得從樹上摔下來了。可是這則寓言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珍惜時間。古人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昨天和今天沒什麼大區別,今天和明天也沒有不一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往復,但是我們個子長高了,慢慢又變矮了,頭發由黑變白,這時才剛想起,該學的沒有學,該會的沒有會,該做的沒有做,但是過去的時間卻再也找不回來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從小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否則就難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有這樣一個小孩,他頑皮好動,沉默寡言,成績不佳,還喜歡到處亂畫。
在校他是差生,沒有老師喜歡,甚至沒有學校願意收留。
無奈地走向社會,他也沒有體面的工作。 東奔西走,顛沛漂泊,但他依依然喜歡塗塗畫畫。
可就是他,卻成為當今漫畫界最受矚目的新人秀。
他就是朱德庸,台灣最著名的漫畫家。
西方有一個富豪有一對雙胞胎兒子,雖然是親兄弟,然而兩個人的性格卻迥然不同。他們的父親請來了心理醫生對這兩個孩子輔導,心理醫生將生性沉默寡言 且極度悲觀的孩子放在一個漂亮的房子並給其很多玩具,把生性活潑開朗且樂觀的孩子放在馬圈裡,過了幾個小時,心理醫生進去看悲觀的孩子在屋子裡依然坐在地上,眼睛看著那些玩具並沒有玩,極是憂傷心裡醫生說:你為什麼不玩玩具呢?因為我怕弄壞了!接著心理醫生又去了另一個孩子那裡,發現這個孩子滿身臟兮兮的,見到醫生來了激動的說:看啊,這里有一匹小馬!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激動的神情。兩兄弟雖在同一片屋檐下,然而性格卻如此的不同,給悲觀的孩子再多的玩具,糖果與鼓勵。在他的眼裡都只有灰色。而給樂觀的孩子一片貧瘠的土地,一個狹小的空間,他也會感到十分的滿足快樂。
這就是幸福。我們每個人都在抱怨著追求不到幸福的時候,幸福便離我們越來越遠.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眾說紛雲,捉摸不透。
有一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於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噢,現在什麼事都幹不了,還有五到十分鍾就要開飯了。」這是我們在家中聽到的頻率非常高的也是最普通的一句話。但實際上,有多少命運多舛、身處逆境的孩子,充分利用了這些被我們許多人輕易浪費的時間,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人生和事業的豐碑。那些被我們虛耗的時光,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話,完全有可能使得你出類拔萃,成為傑出人物。
馬莉恩·哈倫德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就,而這主要歸功於她能夠精打細算地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作為一個繁忙的母親,她既需要操勞家務,又需要照顧孩子。然而,繁忙工作中的任何一點閑暇,她都用來構思和創作她的.小說和新聞報道。盡管她成就卓著,然而,終其一生各種各樣的消極干擾始終圍繞著她,這種干擾完全可能使得絕大多數婦女在瑣碎的家庭職責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別的作為。由於她對待時間分秒必爭的態度和超常的毅力,在婦女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像她那樣,她最終做到了化平凡為輝煌。
無獨有偶,有著繁重家務負擔的家庭主婦哈麗特·斯托夫人同樣如此,她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完成了那部家喻戶曉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類似的例子還有,比徹在每天等待開飯的短暫時間里讀完了歷史學家弗勞德長達十二卷的《英國史》。《地獄》的翻譯是朗費羅每天利用等待咖啡煮熟的十分鍾時間完成的,他的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若干年,直到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完成為止。
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若干年,直到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完成為止。
作為一個石匠,賺錢養家糊口是休·密勒的責任。但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了閱讀科學書籍,他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根據自己和石頭打交道的親身經驗,最終他寫出了一本充滿才氣和智慧的大部頭著作。
蘇格蘭著名詩人彭斯的許多最優美的詩歌,都是他在一個農場上勞動時完成的。德·格里斯夫人後來成了法蘭西王後的密友,但當她在等待給公主上課之前,她就把時間用於創作,日積月累,她竟然寫出了好幾部充滿吸引力的著作。《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是一位牧師,同時他還是攝政官秘書和聯邦秘書。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刻意注重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堅持苦讀,爭分奪秒。伽利略是一個外科醫生,他努力擠出時間從事科學研究,以專心致志的態度和常人少有的勤勉,充分利用一分一秒的時間進行探索、思考和研究,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豐碩的成果。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曾經在東印度公司當小職員,他的許多傳世之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的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
有志者,勤奮者,善於去掙,去擠,它就有;親人,懶漢,不去掙,不去擠,它就沒有。魯迅正是善於擠時間,支配時間的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後,有時連飯也顧不得吃,又開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飯時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實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個盹,醒後泡一碗濃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寫作,魯迅習慣以各種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在魯迅的卧室里牆上掛著勉勵自己珍惜時間的對聯及最崇敬的人。魯迅曾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
巴爾扎克在二十年寫作生涯中,寫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兩千多個不同類型人 物形象,他許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創作時間表是:」從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在圓椅里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人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鍾用餐,五點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末你就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誠然,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但這種創造的價值卻是隨時間的延續來實現的。試想,歷史上那些為人類創造出許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科學巨匠文藝大師,哪一個不是通過「惜時」把自己的人生體現得豐富而有意義呢?這里我們還是先聽聽他們自己的體會吧。歌德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自述是他對時間的認識和感情的最好注腳:「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
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日語、英語、世界語等幾門外語,完成了《海邊診所》的翻譯。一個身體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覺的高位截癱患者,一個殘疾者的生命為何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煥發出如此奪目的異彩?原因之一不是由於她抓緊了分分秒秒的富貴時光,增中了生命的活力嗎?
;⑵ 名人故事
讀過一本契科夫的短篇小說集,第一篇小說叫作《打賭》。是寫—位法律學家與一位企業家在一次沙龍聚會中在談到一個新近被判十五年徒刑的囚徒時爭執起來。企業家認為在監獄里蹲十五年還不如判死刑的好;法律學家則認為活著總比死了好,活著就是希望。二人爭執不休,最後打起賭來,賭注是法律學家讓企業家把他關起來,十五年後如果法律學家不違約,企業家的全部財產歸法律學家所有。第二天早晨,法律學家便被企業家關進自己後花園的—間小屋,這間小屋只有一個送食物的小小窗口。法律學家蹲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屋裡開始過起監獄生活,企業家每天給他提供所要讀的書。時間一天天流逝,法律學家讀完了政治、經濟、哲學、科學、神學、文學大全,十五年的時間終於到了。這時的企業家因在生意場中失利,他知道時間一到自己便會變成一個窮光蛋,於是他決定在到期的頭天夜裡殺死法律學家。銀行家好容易打開那把十五年來從來沒有打開過的生銹的鐵鎖,發現法律學家正在殘燭前伏案熟睡,銀行家正欲趁機殺死這形同枯槁的法律學家時,卻發現桌上放著一封給他的信。信中說,他感謝企業家,十五年來他讀了許多書,這些知識將是他終身用不盡的財富,他還明白了許多道理。他決定不再要企業家的財產,他將於明天拂曉前破窗而出,自動毀約。銀行家看完信決定放棄殺死法律學家的念頭。第二天拂曉前法律學家果然毀約破窗而出,既保留了銀行家的財產,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⑶ 關於自強不息的名人故事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是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原陽縣)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史記》稱之為陳丞相。
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漢高祖死後,呂後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後陳平擢為右丞相,但因呂後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漢文帝)。
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 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後謚獻侯。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⑷ 名人故事
周總理的樸素生活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共和國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1906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8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多種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禁止字元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
羅瑞卿由於多年來在軍事上的傑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共和國元帥。原名劉明昭,四川開縣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在四川萬縣參加學生軍。從而開始了長達70年的軍事生涯。
1912年春,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年底提前畢業後被編入川軍第5師任見習排長,隨部參加了反袁世凱的「第二次革命」。在戰火中,劉伯承因功被提升為連長。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率領部隊攻打豐都的戰斗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了重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沒有用一點麻醉葯。手術開始,劉伯承手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吭一聲,手術順利地完成了。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地說:「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雲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朱德-從教育救國到從軍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於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張衡製造地動儀
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將相 ,也有很多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魯迅先生與電影
魯迅先生一生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魯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數比較多。他看電影不拘一格,尤其講究電影的品位魯迅當時很推崇進步的外國電影。他對前蘇聯的早期革命電影情有獨鍾,如《夏伯陽》、《復仇艷遇》(《杜勃羅夫斯基》)等。許廣平曾回憶說:"至於蘇聯的片魯迅是每部都不肯錯過的,任何影院不管遠近,我們都到的,著重在片子。"雖然,在當時很難看到這些影片,魯迅先生還是想盡辦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還看了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復仇艷遇》,魯迅把它視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影片,並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
對美國電影,他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欣賞。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波及到世界各個影院,充斥著駁雜斑斕的美國文化特點。而對傳入中國的美國電影,魯迅先生雖時而流露出不滿和激憤,但更多的還是成了他考察美國文化和作為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據統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對好萊塢的探險片、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評價,特別對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城市之光》給以熱烈的贊賞。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魯迅熱情扶持中國的"左翼"電影事業,在《准風月談·後記》、《中國文壇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懼地痛斥了藍衣社特務用法西斯手段搗毀藝華影業公司,禁演田漢、夏衍等編寫的早期進步電影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對早期進步演員阮玲玉的自殺和"左翼劇聯"盟員艾霞之死,魯迅寫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論人言可畏》。魯迅對當時一些不好的國產電影也興趣索然。針對無聊的電影,魯迅曾當頭棒喝:"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很受著'才子加流氓'式的影響……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字孟德,小名阿瞞。曹操自幼機警,有膽識。東漢靈帝熹平三年任洛陽北部尉,入仕途後即與祖輩所從屬的宦官集團針鋒相對。董卓入朝專權,曹操拒絕他的拉攏,聚兵5000與各地豪強一樣擁兵割據。後來曹操逼迫漢獻帝遷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自任大將軍,總攬軍政。
曹操戎馬一生,用兵靈活,擅長選將用將,治軍嚴整,賞罰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鮮明地表現出曹操的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騎受驚跑進了麥田,他當場割下頭發代替腦袋以嚴肅軍紀。
曹操好兵法,著有幾十萬字的兵書。他所著的《孫子略解》開創了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曹操"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因事設奇、任勢制勝的"詭詐論",注重後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後世推崇。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華裔科學家。1926年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1943年於江西聯合中學畢業,就讀浙江大學物理系,1944年轉入西南聯大,1946年 赴美留學,1953年至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1957年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獎,1958年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1984年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
楊振寧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1996年獲清華、交通兩所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當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驕傲。楊振寧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致辭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力於現代科學。"
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
被譽為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的吳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認的最傑的女性物理學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學的時候,功課做不完,題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覺的。她在中央大學畢業時以總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優異成績畢業。
大學時代的吳健雄並非一心只讀聖賢書。"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中央大學的莘莘學子們憤怒了,紛紛湧向行頭禁止字元示威。物理系同學公推吳健雄作禁止字元請願的領頭人。她極有心計,講究策略,精心選擇禁止字元路線和時間。為要求禁止字元抗戰,率同學到總統府大院靜坐,頂風冒雪,直到深夜。與吳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蘊蘭教授回憶她時說:"吳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現,更甚於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業,她在管理、領導上展現的才能,提倡兩性平權的見識,令人如沐春風的處世風格,教人折服。她對當代後世的影響,也必然凌駕居里夫人。"
⑸ 名人故事
魯迅先生一生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魯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數比較多。他看電影不拘一格,尤其講究電影的品位魯迅當時很推崇進步的外國電影。他對前蘇聯的早期革命電影情有獨鍾,如《夏伯陽》、《復仇艷遇》(《杜勃羅夫斯基》)等。許廣平曾回憶說:"至於蘇聯的片魯迅是每部都不肯錯過的,任何影院不管遠近,我們都到的,著重在片子。"雖然,在當時很難看到這些影片,魯迅先生還是想盡辦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還看了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復仇艷遇》,魯迅把它視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影片,並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
對美國電影,他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欣賞。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波及到世界各個影院,充斥著駁雜斑斕的美國文化特點。而對傳入中國的美國電影,魯迅先生雖時而流露出不滿和激憤,但更多的還是成了他考察美國文化和作為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據統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對好萊塢的探險片、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評價,特別對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城市之光》給以熱烈的贊賞。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魯迅熱情扶持中國的"左翼"電影事業,在《准風月談·後記》、《中國文壇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懼地痛斥了藍衣社特務用法西斯手段搗毀藝華影業公司,禁演田漢、夏衍等編寫的早期進步電影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對早期進步演員阮玲玉的自殺和"左翼劇聯"盟員艾霞之死,魯迅寫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論人言可畏》。魯迅對當時一些不好的國產電影也興趣索然。針對無聊的電影,魯迅曾當頭棒喝:"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很受著'才子加流氓'式的影響……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⑹ 自強自立的名人故事
自強自立的名人故事(精選14篇)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更要看到他們背後的故事。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自強自立的名人故事(精選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鄧亞萍在我國乒壇乃至世界乒壇上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自她1986年13歲那年拿到第一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冠軍開始,到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短短的11年間,一共拿到153個冠軍。這不但在中國乒壇,而且在世界乒乓史上都是光輝的一頁。
在鄧亞萍小的時候,為了培養她成才,父親曾將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隊去深造。然而,去後不久便被退了回來,其理由是個子矮,手臂短,沒有發展前途,這給少年鄧亞萍的心靈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倔強的鄧亞萍並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練得更加刻苦。可以這樣說,是困難、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壇「國手」。
氣場擁有者敢於接受任何挑戰,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我肯定為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他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即使身處逆境,只要你敢於挑戰生活,勇於突出界限,那麼逆境就會變成推動你前進的動力。生命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只要看重自己,自珍自愛,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大多數人的命運表明,無論你是從事任何職業,無論你是在較高層次的平台上演繹人生,還是在一般層次上努力求索,盡管所遇到的困境、逆境及諸種矛盾的狀況不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必須依靠自己點燃與命運搏鬥的激情之火,依靠自我去抓住可行的機遇,挖掘自身的潛能,開拓創造新的命運之路。
人生恰似海上行船,難免會遭遇到風浪,甚至有觸礁的危險。人生變幻莫測,又有多少人能夠預測厄運的突襲呢?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自救是擺脫厄運的唯一的武器。」是的,當你身遭痛苦與不幸之時,你可以詛咒命運的不公,但絕不可以放棄心中的勇氣和希望。不要總是依賴別人,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別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決問題,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美國的第32任總統羅斯福在小的時候,因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與同學們游戲和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點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過演講,他學會了如何利用一種假聲,掩飾他那無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樁工人的姿態。雖然他的演講中並不具有任何驚人之處,但他不因自己的聲音和姿態而遭失敗。他沒有洪亮的聲音或是威重的姿態,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樣具有驚人的辭令,然而在當時,他卻是最有力量的演說家之一。
由於羅斯福沒有在缺陷面前退縮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認識自己,在意識到自我缺陷的同時,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在頑強之中抗爭。不因缺憾而氣餒,甚至將它加以利用,變為資本,變為扶梯而登上名譽巔峰。在晚年,已經很少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憾。
自信是所有人士必備的素質之一,要想,首先必須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內心建立信心,即應像灑掃街道一般,首先將相當於街道上最陰濕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凈,然後再種植信心,並加以鞏固。信心建立之後,新的機會才會隨之而來。
在NBA夏洛特黃蜂隊打球的小個子博格斯,身高只有1.6米,在即使身高2米都嫌矮的NBA里顯得十分矮小。但這個矮子可不簡單,他是NBA表現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不僅控球一流,遠投精準,甚至在高個雲集的賽場上帶球上籃也毫無畏懼。
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隻小黃蜂一樣,滿場飛奔,球迷們心裡總忍不住贊嘆。這個小個子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愛籃球者的心靈,也鼓舞了平凡人。要知道,博格斯並不是天生的好手,他的成就純粹是他個人意志與苦練的結果。博格斯從小就長得特別矮小,但他非常熱愛籃球,幾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籃球場上玩耍。當時他就夢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為NBA的球員不只是待遇奇高,而且也很風光,是所有愛打籃球的美國少年最嚮往的夢。
每次博格斯告訴他的同伴「我長大後要去打NBA」時,所有聽到他的話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人甚至笑倒在地上,因為他們「認定」一個1。6米的矮子是絕不可能打NBA的。同伴的嘲笑並沒有阻斷博格斯努力的方向,他用比一般高個人多幾倍的時間練球,終於成為全能的籃球運動員,也成為最佳的控球後衛。他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優勢:行動靈活迅速,像一顆子彈一樣;運球的重心最低,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搶球常常得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地努力,博格斯終於成為NBA球場上一顆閃亮的明星。事實上,所謂靠自己拯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對自己的不信任。正是無端的自我疑慮,自我打擊,將一個又一個前景非常看好的希望和一個又一個具有遠大前途的成功者扼殺在搖籃中。有一則西方諺語說:「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不願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自己不自救,上帝也幫不了你。
誰若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凡是天性剛強的人,必定有自強不息的力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每個人獲取成功的支柱。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產生信心,排除千難萬險,突破人生的困厄走向成功。
沒有誰能夠給予我們成功,成功必須依靠自身的奮斗來獲取。每個渴望成功、渴望榮譽的人,都應該自強不息,為了自己而奮斗!沒有誰能夠左右你,成為第一還是甘於現狀,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奮斗。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世界也將在你的奮斗過程中慢慢向你展現。
大衛·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出色能乾的一個。他的事業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銀行第六位的曼哈頓銀行上。他任該銀行執行委員會主席兼總經理以後,使該銀行從資金二十億美元上升到資產凈值達三十四億美元。
1915年,大衛出生於紐約市,當時他家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周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准備一個小賬本,按父親的要求將三角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孩子們得到的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十一二歲時,每周能得到一美元,十五歲時,每周能得到兩美元左右。因此大衛長到後離開家時,已擁有許多賬本。
大衛的父親為了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故意將孩子們處於經濟壓力之下。零用錢很有限,如果想多用怎麼辦?方法只有一個,自己去掙。
大衛小的時候就知道從家庭雜物中掙錢:捉住閣樓上的老鼠,每隻可掙五分錢,而劈柴禾、拔雜草等雜活則按照時間來計算工錢。大衛有一招更絕,他設法取得了為全家擦皮鞋的特許權。然而,他必須在清晨六點以前起床,以便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雙皮鞋五分錢,一雙長統靴一角錢。
大衛在童年時代沒有享受過任何超級富豪的生活,他穿著和僱工一樣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簡單樸素又緊張而快樂。他有一位大學時的同學,是位大手大腳花錢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開口索要之前就能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可大衛說:「他是我認識的最不幸的人,他結了三次婚,換了數次工作,永遠也不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成長啟迪:自強自立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大衛學會了自強自立,並一生堅持,積極進取,終於打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
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在讀書方面,錢惟演確實是一個奇人。在洛陽為官時,錢惟演曾經告訴歐陽修等屬官:「平生最愛讀書。
坐的時候經史,卧的時候讀小說,上廁所的時候看小詞,手中一刻也沒有放下書卷呢。」錢惟演的話說的很好,讀書不僅僅要勤奮,對待不同門類的書還需要不同的態度。經史乃是先賢所言,是經過治世的大道,只有端坐才能靜心閱讀,才能體現對先賢的尊敬。小說詩詞則可以隨意一些,躺著讀也可以,上廁所讀也可以。一個人若僅僅為了工作,為了升職加薪而讀書,未免乏味,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歐陽修很欣賞錢惟演的讀書觀,多年之後,歐陽修也成了文章大家,文壇領袖。當人們問起歐陽修成功的秘訣,歐陽修說:「我一生所寫的文章,大都在『三上』。所謂馬上、枕上、車上啊。」白天要上班,要處理公務,自然沒有時間考慮寫文章寫詩詞,只有利用一點點滴的時間。宋代入朝多騎馬,於是馬上構思。睡覺前回顧下一天所得,也可以構思。上廁所時反正也不能處理公務,寫詩作文,正是充分利用。可以說,歐陽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利用一切時間讀書,堪稱北宋最勤奮的讀書人。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裡。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麵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法拉第12歲的時候,就上街去賣報。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到13歲的時候,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當圖書裝訂學徒工,他一邊裝訂書,一邊學習。每當工余時間,他就翻閱裝訂的書籍。有時甚至在送貨的路上,他也邊走邊看。經過幾年的努力,法拉第終於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漸漸的,法拉第能夠看懂的書越來越多。他開始閱讀《大英網路全書》,並常常讀到深夜。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覺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於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有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後,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後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並附了一封信,表示:「極願逃出商界而入於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像,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收到信後,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幹,決定把他招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半年以後,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有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有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回國以後,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覺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他發覺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裡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
由於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歐洲瓷都——麥森,是德國的一個小鎮,位於厄爾士山腳下,毗鄰捷克。這里的陶瓷製品聞名世界。與陶瓷齊名的還有一個人,他叫貝特格。30多年前,貝特格還是麥森陶瓷廠里的一位垃圾工。
麥森陶瓷廠的技師是一位義大利人,他叫普塞。麥森陶瓷廠完全靠這位技師和他的幾個徒弟支撐。有一天,廠方因為跟普塞技師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普塞技師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幾個徒弟回到義大利。麥森陶瓷廠因無人接替普塞的位置而被迫停產。麥森陶瓷廠的高層領導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就在這時,貝特格站出來向廠領導說:「能不能讓我試試?」廠領導不停地搖頭:「就你,一個垃圾工也想干技師的活?」貝特格當即從家裡拿來了自己燒制的一個花瓶,說:「請您看看這個,它的質量跟咱們廠的產品相比哪個更好?」廠領導看後,一個個目瞪口呆,紛紛問貝特格:「這個花瓶真的是你燒制的?」貝特格肯定地回答說:「是的。」
原來,這個在廠里毫不起眼地幹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學普塞技師的手藝,連廠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師學藝的工作人員都沒能學到的東西,卻被貝特格全部學會了。廠方問貝特格:「你有什麼需要,盡管提出來。」貝特格說:「我現在的月工資是20歐元,能不能將我的月工資提高到30歐元?」貝特格害怕廠領導不答應趕緊解釋說:「我依然還做我的垃圾工,我只是兼職做技師而已,因為我的母親患有嚴重的哮喘病,每月需要服用10歐元的葯物,而我的工資只夠全家人每月的生活費。」
貝特格非常羨慕那些學徒工,他們每月可以拿30歐元,而自己則只能拿到20歐元。於是,為了向學徒工看齊,更為了母親每月能夠吃上葯,他偷偷地學起了燒制陶器的手藝。廠領導回答說:「只要你能夠取代普塞,你不但可以不再干運垃圾的工作,而且從現在開始,你的.月薪也跟普塞一樣,每月薪金為10000歐元。」麥森陶瓷廠終於又開始運轉了。
貝特格,這位當初的垃圾工,做夢也沒有想到拿這么高的工資。如今,麥森已成德國陶器重鎮,而貝特格的名氣也遠遠地超過了義大利任何一位頂級技師。機會總是為那些准備充足的人而留著的,不管你現在從事何種工作,只要你擁有渴望成功的夢想,夢想就有變成現實的那一天。
在祖國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誰?她就八十年代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五歲時,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後十六年間,她先後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佔三分之二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命運很不幸,可在黨和人民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以頑強毅力向命運挑戰。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病痛,用自學醫學知識和中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青年成為先進生產者、戰斗英雄。
這一個奇跡嗎?確實一個奇跡。那麼什麼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她對人民、對共產主義道德信念驅使。她說過:「只要我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我願意把自己一切獻給黨,願意把自己青春獻給壯麗共產主義事業。」
《青銅葵花》這部小說講述了兩位少年青銅和葵花,一次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朋友。
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但十二歲那年,女孩葵花被命運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著蘆盪的盡頭,遙望著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每當我閉上雙眼,總能想起青銅一家對葵花無微不至的照顧。
葵花到青銅家的時候,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家裡人無論如何也供不了兩個孩子上學。青銅只得讓妹妹葵花上。葵花膽小怕獨行,青銅就每天騎著牛來接葵花。葵花也教會青銅認識並能寫了好多字。在看馬戲的時候,青銅為了讓葵花能看到馬戲,讓她騎在自己脖子上,因擁堵而發燒。飢荒來臨時,青銅忍受了一天的飢餓為葵花捉了一隻野鴨。為了葵花,奶奶賣掉了金耳環,金戒指,甚至連死後都給她留了玉手環。當葵花去采銀杏葉給奶奶治病時,青銅就提著紙花燈一直等,但現在城裡人卻要將葵花帶走!
看看結局,傷心的青銅,因為思念克服了本是啞巴的障礙,對遠處的城市大喊:「葵~花~」這撕心裂肺的聲音傳遍了大麥地,也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
頓時,我感動無比,被這情節感動了,作者將苦難寫得深刻;將美描繪到極致;將愛表現的充滿生機與情意……在生活中,痛苦會不斷刷新自己的極限,而愛卻可以突破極限,創造奇跡,有了愛的力量,人才可以在困難中變得更加堅強!
盡管創業的道路充滿艱辛,盡管身體殘疾能力有限,可這些都無法阻擋殘疾人曾祥光創業致富的堅定信念。十幾年裡,他用自己的執著與汗水把一家養殖廠經營的有聲有色,譜寫出一曲自強不息的創業之歌。
這段日子,曾祥光正忙著對養殖廠重新修建。7·31的洪災使他養殖廠內的雞舍、大棚都嚴重受損。盡管如此,可在曾祥光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沮喪,因為跟1995年的洪災相比,這點損失可以說微不足道。
那時,曾祥光的養殖場成立不到兩年,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才剛有些起色。可957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沖毀了一切。他的養殖廠直接損失達二十多萬元,而其中的大部分資金都是他跟親戚,朋友借貸的錢。
那時,曾祥光心裡真是萬念俱灰。可在絕望與灰心之後,他選擇了堅強面對。當時由於資金和設備的缺乏,想重頭再來的曾祥光一度一籌莫展。這時,市區殘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為他送去了磨米機,水泵等價值2萬元的生產設備,更為他的養殖場協調貸款。這對於那時的他來說不僅是雪中送炭,更是莫大的支持與鼓舞。
在隨後的日子裡,曾祥光把心思全部投入了養殖場。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認真學習養殖技術;為了摸清市場行情,身體不便的他多次去外地考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年下來,曾祥光的養殖場規模越做越大,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現在養殖場經營面積達到4千平方米,出欄商品豬上千頭,雞鴨上萬只,年創效益20多萬元。富裕起來的曾祥光沒忘記回報社會,不僅先後安置8名殘疾人就業,更帶領他們學習養殖技術,共同發展養殖業。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
看到「自強」這兩個字,就想起了王安石「君子之道,始於自強不息。」這句話;就想起了雷鋒在日記中寫的「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就想起了我們的同齡人——楊英詠。
他是校園中一隻快樂的鳥,愛打籃球,愛唱歌,在競選中他以高票當選班長;在國際青少年書畫評獎中獲得金字塔銀獎,在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三等獎。他在第一個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掙錢養家;他必須在每一天放學後承擔起一切家務,包括照料雙目失明的母親,他沒有穿過新衣服,他能記起的唯一美味是過年時媽媽讓他花2元錢買了一碗他一直期盼的炒米粉……
14歲的他,用笑臉迎向苦難的命運,不向挫折屈服,不向逆境低頭,自始至終懷著一顆堅忍的心擁抱生活;不怨天尤人,不唉聲嘆氣,更不自暴自棄,用燦爛的笑容接納這來自人生的磨礪。勤學上進,性情豁達,用生命的本色在苦難之石上打磨,雕琢出人生的精彩。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來面對,來承受?這又是一種何等的自強不息精神?
「只要你脊樑不彎,就沒有你扛不起的大山!」說這句話的是「2005年感動中國」的洪戰輝。十二歲,父親患間歇性精神病;十二歲,母親因受不了家庭的沉重的負荷而離家出走;十二歲,照顧一個撿來的妹妹;十二歲,成為搖搖欲墜的家中的頂樑柱。這是洪戰輝充滿艱辛的十二歲,充滿苦痛的十二歲,充滿無助的十二歲,更是充滿辛酸的十二歲,但他卻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獨自把妹妹撫養長大,且自己還考上了大學。
以從事販賣圓珠筆、蠟燭、鞋底、本子這類小生意,獲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全家的生計,出售圖書被人打傷了眼睛,父親病情發作無錢治療,告別摯愛的校園,騎車從5米高的路邊摔下來,不省人事。但從人傾家當產這條坎坷的道路中一路風風雨雨走來,他卻不肯接受別人的捐助。他說「苦難並不是讓我去接受別人捐助,而是讓我看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自尊自強!」
從他們身上,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知難而上,急流勇進,什麼是真真正正的自強不息。他們帶給所有人的不只是震撼心靈的感動,更是現在人們逐漸遺失的一種極重要的人生素質,與人們缺失的一種人性的善美——自強。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兒當自強!
人生的路上布滿荊棘,阻止我們前行,選擇自強,走出一條平坦的大道;成功的高峰充滿險阻,選擇自強,披荊斬棘邁向最後的勝利;生活的辛酸與淚水絆住我們踏上未來的征程,選擇自強,勇敢面對並解決,帶著一身瀟灑輕松上路。
自強,點燃明天的希望;自強,照亮明天的道路;自強成就明天的夢……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失去聆聽能力後發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豪言壯語。他用《命運》之曲譜寫了自己生命的輝煌,用不屈於命運的方式讓全世界人看見了他的身影。
德國詩人歌德在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說:「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其實,世上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對於自強不息、奮發向上者來說,身體的殘疾不是障礙,只要信心不垮,仍能做出令自己吃驚的成績。在缺陷面前絕不要退縮和消沉,要憑著良好的心態戰勝困難,當我們有想法但不能實現時,要自立自強,這樣才能發掘你的潛能,沖破困境走向勝利。
;⑺ 名人故事
雷鋒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簡家塘村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
難忘的傷痕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本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都被有錢人家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雷鋒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舉起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立志參軍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路過雷鋒的家鄉。雷鋒看見宿營的隊伍一住下來便向老鄉問寒問暖,還幫助老鄉挑水,掃地.買柴買菜按價付錢,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就從心底萌生了要參軍的願望。雷鋒找到部隊的連長,堅決要當兵,當連長得知他苦難的身世後告訴他還小,等長大了才能當兵,並把一支鋼筆送給了他,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保衛和和建設中國。
參加兒童團
一九五零年,鄉里成立了農民協會,進行了土地改革,雷鋒積極投入了這場運動,當了兒童團長,站崗,放哨.巡邏,防止敵人破壞,他還學會了說快板,搞宣傳。
學生時代
一九五零年夏天,鄉政府保送孤兒雷鋒免費讀書。一九五六年夏天,從荷葉壩小學畢業,幾年裡,雷鋒克服困難,勤奮學習,受到師生的的一致好評。他幫助落後的同學,愛護集體的糧食,並與壞份子做斗爭,受到學校老師、同學和鄉親們的一致好評。在畢業典禮上,他上台發言,毅然要求留在農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走上工作崗位
一九五六年九月,雷鋒在鄉政府做通信員,十一月,年滿十六歲的雷鋒被推薦到望成縣委做公務員。一九五七年,雷鋒光榮地年經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
一九五八年春天,雷鋒來到困山湖農場當了一個拖拉機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雷鋒來到鞍鋼做了一名C-80推土機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雷鋒來到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第二年夏季的一天,他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遼陽日報>>報道了雷鋒搶救水泥的事,贊揚他舍己為人的事跡.
雷鋒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了一年零二個月,曾三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為標兵,十八次被評為紅旗手,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參加人民解放軍
參軍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徵兵工作已經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但鑒於焦化廠的徵兵名額有限,且雷鋒在工地的表現十分突出,領導也捨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報名.這可急壞了雷鋒,他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人民武裝部向余政委講起自己的經歷,表明他參軍的志願和決心.
武裝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來的接兵的領導專門研究了雷鋒的入伍問題,認為他是苦孩子出身,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政治素質好,入伍動機明確,雖然身高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身體條件差些,但他在農場開過拖拉機,在工廠開過推土機,多次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和先進工作者.相信他入伍會成長得更快.最後決定批准雷鋒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鋒領到了入伍通知書,隨新兵一同由遼陽來到駐地營口市.他做為新兵代表在歡迎戰友入伍大會上講話.
雷鋒所在團是有著光榮戰爭歷史的部隊,他決心以實際行動發揚優良傳統,開飯時,他主動給大夥讀報,宣傳黨的政策:休息時,他教大家唱歌,雷鋒在這個大家庭里感受到無此的溫暖,由於他身小臂力弱,開始練投手榴彈時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消消地出去練習,十幾天後,他終於和其他同志一樣,在實彈學習中得到了優秀
後來居上
新兵訓練結束後,雷鋒被分到運輸連當汽車兵,"服從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去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這是雷鋒向組織上表明的態度.
雷鋒性格開朗,平時很活躍,教唱歌,辦牆報,說快板樣樣都行,上級領導安排他參加戰士演出隊,他就起早貪黑地背台詞,後來考慮到雷鋒的湖南口音與大家的普通話不協調,影響演出效果,他就主動提出換下自己,而集中精力為演出做好後勤工作,大家雖沒有看到雷鋒的表演,但台上的每一個節目都包含著雷鋒的辛勤勞動,和他那處處關心集體,一切服從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鋒回到運輸連後,便投入到緊張的學習駕駛技術之中去,針對缺少教練車的現狀,他帶領大家做了一個汽車駕駛台.雷鋒廢寢忘食地學習技術,被大家一致推舉為技術學習小組長.五月份,雷鋒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駕駛員,被分到二排四班,交給一台13號車上了建設工地.
釘子精神
施工任務中,他整天駕駛汽車東奔西跑,很難抽出時間學習,雷鋒就把書裝在挎包里,隨身帶在身邊,只要車一停,沒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駕駛室里看書.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於擠,願不願意鑽.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 善於擠和鑽
一次義務勞動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來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葯回來,見一個建築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雷鋒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鋒被一群工人圍住了,面對大家他說:"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份光發一份光吧!"這天下午,打聽到雷鋒名字及部隊駐地的市二建公司組織工人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鋒做了一件好事,過了個特殊的星期天.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駐地撫順發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被記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區召開了大生產號召動員大會,聲勢很大,雷鋒上街辦事正好看到這個場面,他取出存摺上在工廠和部隊攢的200元錢(存摺上203元)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要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接侍他的同志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捐獻給了遼陽人民.在我國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他為國家建設,為災區捐獻出自已的全部積蓄,卻捨不得喝一瓶汽水.
入黨
團黨委樹立雷鋒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標兵後,雷鋒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他出身貧苦,愛憎分明,好學上進,階級覺悟高,入黨動機正確,根據一貫表現,支部大會一致通過了雷鋒的入黨申請。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八日,雷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九六零年底,雷鋒事跡被以<<苦孩子好戰士>>為題在報刊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各地邀請他作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他以一部血淚斑斑的家史,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激勵人們在建設祖國中團結一致,更堅定地去戰勝困難。應廣大人民的要求,連里把雷鋒事跡搞了一個展覽室,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也來人收集雷鋒的事跡……
團結友愛
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裡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在夜裡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後,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了,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人民的勤務員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裡。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
孩子們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後,雷鋒先後擔任了撫順市建設街小學(即現在的雷鋒小學)和本溪路小學校外輔導員。
雷鋒平時工作.學習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時間或風雨天不能出車的日子請假到學校去找教師,同學談心,或進行其他輔導活動。他善於團結小朋友,啟發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雷鋒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辛勤培養下一代茁壯成長。共表團撫順市委為表彰雷鋒的事跡,曾於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頒發獎狀,上面寫著:「獎給優秀輔導員雷鋒同志,保持光榮,繼續前進」。
模範班長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團上下一致推舉雷鋒為撫順市人大代表。
雷鋒參加完人代會回到連里就擔任了二排四班班長,在他的帶領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鋒也成了全連的四好班長。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小孩,手裡還拉著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樟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濕,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謙虛謹慎
雷鋒入伍以來,多次立功受獎,他被選為市人大代表,出席過沈陽軍區首屆共青團代表會議,他的照片,日記和模範事跡.通過報紙.電台作了廣泛的宣傳,雷鋒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熱情贊揚他的來信,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光榮應該歸於黨,歸於熱情幫助我的同志,至於 我個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這么一點點貢獻,比起對我的要求和期望還是很不夠的……」
犧牲經過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點多鍾,細雨霏霏,雷鋒和他的助手喬安山駕車從工地回到駐地。他們把車開進連隊車場後,發現車身上濺了許多泥水,便不顧長途行車的疲勞,立即讓喬安山發動車到空地去洗車。經過營房前一段比較窄的過道,為安全起見,雷鋒站在過道邊上,揚著手臂指揮小喬倒車轉彎;「向左,向左……倒!倒!」汽車突然左後輪滑進了路邊水溝,車身猛一搖晃,驟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曬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桿子,雷鋒不幸被倒下來的方林桿子砸在頭部,當場撲倒在地,昏過去……
戰友們立即用擔架把他送到附近醫院搶救,各級首長立即趕到了醫院,同時以最快速度把沈陽的醫療專家接到雷鋒床前。由於顱骨損傷,導致腦機能障礙,雷鋒這個勞動人民的好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年僅22歲,就這樣和我們永別了!
八月十七日,在撫順市望花區政府禮堂召開隆重的追悼會。近十萬人護送雷鋒的靈柩向烈士陵園走去。
一九六三年一月,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的班為「雷鋒班」,共青團追任雷鋒為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相繼發出關於學習雷鋒的通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相繼發表社論,評論和介紹雷鋒事跡的文章。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報紙發表了毛澤東主席的光輝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輝。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將在我們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斷發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駐地撫順發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被記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區召開了大生產號召動員大會,聲勢很大,雷鋒上街辦事正好看到這個場面,他取出存摺上在工廠和部隊攢的200元錢(存摺上203元)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要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接侍他的同志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捐獻給了遼陽人民.在我國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他為國家建設,為災區捐獻出自已的全部積蓄,卻捨不得喝一瓶汽水.
團結友愛
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裡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在夜裡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後,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了,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人民的勤務員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裡。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
孩子們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後,雷鋒先後擔任了撫順市建設街小學(即現在的雷鋒小學)和本溪路小學校外輔導員。
雷鋒平時工作.學習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時間或風雨天不能出車的日子請假到學校去找教師,同學談心,或進行其他輔導活動。他善於團結小朋友,啟發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雷鋒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辛勤培養下一代茁壯成長。共表團撫順市委為表彰雷鋒的事跡,曾於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頒發獎狀,上面寫著:「獎給優秀輔導員雷鋒同志,保持光榮,繼續前進」。
模範班長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團上下一致推舉雷鋒為撫順市人大代表。
雷鋒參加完人代會回到連里就擔任了二排四班班長,在他的帶領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鋒也成了全連的四好班長。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小孩,手裡還拉著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樟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濕,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謙虛謹慎
雷鋒入伍以來,多次立功受獎,他被選為市人大代表,出席過沈陽軍區首屆共青團代表會議,他的照片,日記和模範事跡.通過報紙.電台作了廣泛的宣傳,雷鋒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熱情贊揚他的來信,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光榮應該歸於黨,歸於熱情幫助我的同志,至於 我個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這么一點點貢獻,比起對我的要求和期望還是很不夠的……」
⑻ 名人故事
沒有誰能阻止你 (名人故事)
他出身卑微 卻身懷遠大理想
多年前 他在射鵰英雄傳中扮演那個宋兵乙 為增加一點點戲份 他請求導演安排梅超風用兩掌打死他結果被告知 只能被一掌打死 有一天 這個卑微小人物第一次當著導演的面談到演技的時侯 在場的人無一例外都鬨堂大笑 五年前的他是一個防盜系統的安裝工程師 依他的說法就是跟水電工差不多的工作 有時侯裝監視系統要先挖洞 但一想到歌詞就趕快寫一下 當年的他就是這么邊幹活邊寫詞 半年積累了200多首歌詞 他選出100多首裝訂成冊 寄了100分到各大唱片公司 結果被聯絡到的幾率只有1% 可能你已經猜到他們是誰了 一個是周星馳 一個是方文山 他們是目前中國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們在成名前和你並無多大不同 不要抱怨富不均 生不逢時 社會不公 要知道 其實每個人都平等的享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關鍵看自己的信心與努力別站在傘沿下
有一個女孩 大學畢業後 分到了議價大公司作銷售工作 她媽媽最擔心孩子與上司相處不好 果然 因為女孩直率的性格與上司交惡 上司經常為難她 公司每年一次考核 排在最末位要扣30%的獎金 還得下降工資 第一年 女孩排在最末 被扣了獎金和工資 第二年 女孩咬著牙好好乾 而且出色完成任務 但年終 考核下來 她仍然排在了最後面 這次考核令女孩和上司好好吵了一場 女孩有向公司上層反映此事 但上層給的回復是 這個考核分並不是女孩上司一個人決定的
女孩覺得自己的處境微妙 她已陷入了一種十分被動的境地 她在公司是一個被排斥者 她努力想融入就有一股無形得力量將她擠出來 有一天她和媽媽 妹妹 一起上街 回家時 天空中下起了西雨 媽媽拿出一把傘 三人相依著慢慢回家 也許傘太小的緣故 女孩經常站在了傘沿下 結果那些雨水全部澆到了女孩的身上 媽媽說 你快躲進來呀 別站在傘沿邊 女孩突然忽然開朗 自己的處境不正象三人同在一把傘下因為傘太小 肯定回有人被擠到傘沿下 結果那些傘面上的雨水全部到了自己的身上 而且三人擠在一把傘下 互相制約 行走十分困難 不久 女孩向公司辭了職進了一家收入較低的公司 但她卻在公司如魚得水
一年後她就升職為銷售主管 得到了公司上層的器重 現在她活的很開心 她認為如果你不能擠進雨傘中間 而只能享受別人頭上的雨水 那麼 還不如選擇離開這把雨傘 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把傘人在地球上像一粒塵埃,地球在宇宙中像一粒塵埃。而人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像一顆流星!
人在這個世界上是這樣的微不足道!人生是這樣的短暫,人生又是這樣的豐富多彩。所以,讓每一天都想法得到快樂、充滿快樂,是智者的選擇。
煩惱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忘掉煩惱,充滿快樂,做一個充實、樂觀、友善的逍遙派,何樂而不為呢?!
給一堵牆讓路
假如你正往前走 前面突然出現一堵牆
假如你迎著這堵牆一直走下去只能被碰得頭破血流 於是你停下來想到了兩種方案 一 你可以找來一個錘子 將這面牆砸開 二 你可以叫來一輛推土機 將這面牆推倒 當然 這都可以 當牆被砸開或被推倒你才突然想起 原來你的目的並不在這堵牆 而是為了趕路
是的其實只為趕路 那麼你完全可以繞開這堵牆
有些困難是可以繞開的就像牆 牆不會移動不會時刻跟著你 你繞開它 很快它會被你摔在身後 你會發現 對於牆 你給它讓路 他馬上還你一條路換一個角度尋快樂
一天鞠萍見崔永元憂心忡忡 便打趣地問道 小崔哥 有什麼不開心嗎 崔永元不知道從何說起 一聲嘆息
鞠萍問 你以前上班騎自行車吧 崔永元說 騎 刮 沙塵暴都騎
掙的錢也沒有現在多吧 鞠萍又問
那自然 崔永元回答說
鞠萍聽後笑了 一臉的陽光對崔永元說好日子過著 還有什麼不快樂的 鞠萍幾句話 說的崔永元一切煩惱皆除 一身輕松
法國哲學家 阿蘭說 一個聰明的人如果他是憂郁的 總會找出足夠的使自己憂郁的原因 如果他是快樂的也會找到足夠的快樂原因
所以 每當我們遇到一些煩心的事時 還是應像鞠萍開到崔永元的那樣 換一個角度去尋找快樂
無法重復的選擇 幾個弟子 問釋迦牟尼佛 人生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把他們帶到一片桃樹林 要求大家從樹林的舌頭走到那頭 沒人挑選一隻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 不能走回頭路 不能選擇兩次 在穿過桃林的過程中弟子們認真細致地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果實 等大家來到桃林的另一端 釋迦牟尼佛已經在那裡等候他們了 他笑著問弟子 你們都挑選到自己最滿意的果子了嗎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沒有回答 世尊 讓我們在選擇一次吧 一位弟子請求說 我剛走進過林時 就發現一個很大很好的 桃子 但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 當我走到果林盡頭時 才發現第一次看到的那個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位弟子接著說 我和他恰恰相反 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個我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 可是後來我又發現了更好的 所以我有點後悔 世尊讓我們在選擇一次吧 其他弟子都請求道釋迦牟尼佛 笑了 笑 然後語重心長的說 孩子們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無法重復的選擇
每一個人都應該對生命負責 不管怎樣 都不要去抱怨任何人 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周總理的樸素生活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共和國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1906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8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多種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
羅瑞卿由於多年來在軍事上的傑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共和國元帥。原名劉明昭,四川開縣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在四川萬縣參加學生軍。從而開始了長達70年的軍事生涯。
1912年春,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年底提前畢業後被編入川軍第5師任見習排長,隨部參加了反袁世凱的「第二次革命」。在戰火中,劉伯承因功被提升為連長。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率領部隊攻打豐都的戰斗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了重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沒有用一點麻醉葯。手術開始,劉伯承手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吭一聲,手術順利地完成了。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地說:「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雲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
2
朱德-從教育救國到從軍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於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張衡製造地動儀
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將相 ,也有很多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魯迅先生與電影
魯迅先生一生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魯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數比較多。他看電影不拘一格,尤其講究電影的品位魯迅當時很推崇進步的外國電影。他對前蘇聯的早期革命電影情有獨鍾,如《夏伯陽》、《復仇艷遇》(《杜勃羅夫斯基》)等。許廣平曾回憶說:"至於蘇聯的片魯迅是每部都不肯錯過的,任何影院不管遠近,我們都到的,著重在片子。"雖然,在當時很難看到這些影片,魯迅先生還是想盡辦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還看了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復仇艷遇》,魯迅把它視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影片,並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
對美國電影,他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欣賞。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波及到世界各個影院,充斥著駁雜斑斕的美國文化特點。而對傳入中國的美國電影,魯迅先生雖時而流露出不滿和激憤,但更多的還是成了他考察美國文化和作為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據統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對好萊塢的探險片、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評價,特別對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城市之光》給以熱烈的贊賞。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
3
魯迅熱情扶持中國的"左翼"電影事業,在《准風月談.後記》、《中國文壇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懼地痛斥了藍衣社特務用法西斯手段搗毀藝華影業公司,禁演田漢、夏衍等編寫的早期進步電影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對早期進步演員阮玲玉的自殺和"左翼劇聯"盟員艾霞之死,魯迅寫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論人言可畏》。魯迅對當時一些不好的國產電影也興趣索然。針對無聊的電影,魯迅曾當頭棒喝:"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很受著'才子加流氓'式的影響……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字孟德,小名阿瞞。曹操自幼機警,有膽識。東漢靈帝熹平三年任洛陽北部尉,入仕途後即與祖輩所從屬的宦官集團針鋒相對。董卓入朝專權,曹操拒絕他的拉攏,聚兵5000與各地豪強一樣擁兵割據。後來曹操逼迫漢獻帝遷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自任大將軍,總攬軍政。
曹操戎馬一生,用兵靈活,擅長選將用將,治軍嚴整,賞罰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鮮明地表現出曹操的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騎受驚跑進了麥田,他當場割下頭發代替腦袋以嚴肅軍紀。
曹操好兵法,著有幾十萬字的兵書。他所著的《孫子略解》開創了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曹操"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因事設奇、任勢制勝的"詭詐論",注重後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後世推崇。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華裔科學家。1926年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1943年於江西聯合中學畢業,就讀浙江大學物理系,1944年轉入西南聯大,1946年 赴美留學,1953年至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1957年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獎,1958年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1984年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
楊振寧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1996年獲清華、交通兩所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當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驕傲。楊振寧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致辭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力於現代科學。"
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
被譽為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的吳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認的最傑的女性物理學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學的時候,功課做不完,題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覺的。她在中央大學畢業時以總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優異成績畢業。
大學時代的吳健雄並非一心只讀聖賢書。"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中央大學的莘莘學子們憤怒了,紛紛湧向行頭遊行示威。物理系同學公推吳健雄作遊行請願的領頭人。她極有心計,講究策略,精心選擇遊行路線和時間。為要求政府抗戰,率同學到總統府大院靜坐,頂風冒雪,直到深夜。與吳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蘊蘭教授回憶她時說:"吳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現,更甚於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業,她在管理、領導上展現的才能,提倡兩性平權的見識,令人如沐春風的處世風格,教人折服。她對當代後世的影響,也必然凌駕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