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問一部小說名字。大概是從北京330公交車消失案寫起,紅衣怪人,女主
謀殺法則
第001章 消失的330
第002章 稻草人,自殺林
第003章 魅影,凶鈴
第004章 迷霧重重,無頭案
第005章 紅衣女連環殺人案
第006章 許伊的屍體
❷ 解密中國大案Ⅱ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解密中國大案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堅持 堅韌 堅守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王振清
丁一鶴創作的《解密中國大案》系列叢書,被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倪壽明稱之為中國第一套年鑒式大案紀實文本,填補了年鑒式法治報道的一個空白。丁一鶴一直為此努力著,這本《解密中國大案2》是這個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是對2007年度中國尤其是北京法院審理的大要案的梳理和呈現。
丁一鶴用紀實文學的方式記錄中國法制進程的一些片段,本書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國產生過一定影響,有的案情也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為廣大讀者所知。但與其他媒體報道不同的是,本書的內容全部來自丁一鶴對案件當事人的親自采訪和他所接觸的相關案卷,而且是對案件鮮為人知的內幕進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為作者的采訪和掌握的資料是一手的、真實的、獨家的,所以本書對於案件的報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而且大多內容是讀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本書除了重點展示北京法院審理的國家葯監局窩案中落馬的小人物、原……
❸ 《北京故事》是作者石鍾山最近幾年中短篇小說匯集,有歷史往事的勾沉,反思,再現,也有當下社會小人物的
參軍了
原文:
沒多久,細芽仔參軍了。
❹ 老舍京味風格作品及片段
回國不久,老舍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大多收入《趕集》(1934)、《櫻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幾篇,留有"隨便寫笑話"(《我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嚴肅、富有社會意義的篇章。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文,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雜文。這些詩文,以輕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對於日本侵略陰謀下祖國命運的關切和焦慮,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從1935年起,還著文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後來將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車》(1937)一書。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刊上,他成為文壇上一位活躍的作家。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風》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敘述了一名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希望以個人的奮斗改變自己卑賤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扎,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著幻想的破滅,他對於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喪失殆盡。作家以嚴峻的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他從自重自信到自甘墮落,也就是他為生活所毀滅的過程——祥子個人的不幸命運,是個意義深廣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干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抗戰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霉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閑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准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飢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斗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 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年 1月,回國不到一個月,就發表了第一篇歌頌新中國的作品——大鼓書《過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熱誠,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人的工作。話劇《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後的藝人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內容與《鼓書藝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取材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事跡。老舍把對於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同對於他們獲得新生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獻給新北京新中國的一曲頌歌。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50年代初起,老舍陸續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兼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注意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輔導;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先後訪問過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以較之抗戰時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不斷有新作問世。正如他說的,"我注視著社會,時刻想叫我的筆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筆墨》),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並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並不是每個嘗試都取得成功。象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等,由於生活實感不足而缺少藝術力量。寫得好的,是表現北京市民生活悲歡離合的作品,如話劇《女店員》(1958)、《全家福》(1959)等。它們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編:描繪了古老的北京和經受過苦難的、守舊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含著淚與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使人在歡笑之中悟出一點生活的真諦。話劇《西望長安》(1956),根據震動全國的李萬銘案件寫成。李萬銘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暴露出某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劇作對此作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好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個議論不少、實踐不多的課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個嘗試,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前後半個世紀。上場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的故事線索,各幕之間缺少前後呼應的情節聯系,卻能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並且通過舊中國的日趨衰微,窮途末路,揭示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後者帶有自傳的性質,卻寫出了大清帝國行將滅亡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在大動盪中的分化和沒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俗世態畫家的特長。《正紅旗下》涉筆成趣,再次顯示出幽默的風格,嬉笑怒罵,都能耐人咀嚼,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沉和含蓄了。它們描寫的雖然都是舊中國,《茶館》還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見彩圖老舍劇作《茶館》劇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一個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眾多,思想上藝術上也都有新的進展。20、30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藝術創造力,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個。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學業績 老舍先以長篇小說著稱。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後來,他又以劇作聞名,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成為50、60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說為數不多,卻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寫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方面,往往勝過長篇作品。他寫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機智的散文小品,還有一些新舊體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說,還有童話、寓言體作品。在戲劇創作中,除了話劇,另有兒童劇、童話劇、歌劇、話劇歌舞混合劇等。和"五四"以後的絕大部分作家不同,他還利用多種傳統形式,寫下了大量體裁各異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傳統劇種之間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
這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的和外國的文學汲取營養以外,還有思想上藝術上更為深刻的原因。抗戰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群眾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進行抗戰鼓動,他中斷小說創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藝的利用改造,並且身體力行地"大膽去試驗(通俗)文藝的多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隨後,又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戰"的考慮(《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自己又剛剛回國,寫作《龍須溝》時,他深知從舊中國的批判者到新中國的歌頌者,意味著多麼艱巨的變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寫作經驗中,寫《龍須溝》是個最大的冒險";"我的感激政府的熱誠使我敢去冒險"(《〈龍須溝〉寫作經過》)。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嶄新課題。在他取得話劇創作的成功以後,仍然繼續進行"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向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和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的戲劇規律挑戰,寫出了別具一格、被人稱為"畫卷戲"的《茶館》。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和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數達700萬至800萬。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還有長篇小說《文博士》(又名《選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說集《火車集》(1939)、《貧血集》(1944)等;戲劇《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2)、 《歸去來兮》(1942)、 《誰先到了重慶》(1942)、《柳樹井》(曲劇,1952)、《春華秋實》(1953)、《十五貫》(根據十五貫傳奇改編的京劇,1956)、《紅大院》(1958)等;雜文和文藝短論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從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選的和別人編選的選集多種,主要收錄短篇、中篇小說和劇作。他翻譯的蕭伯納的劇作《蘋果車》,收入《蕭伯納戲劇集》(1956)。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老舍論創作》(1980)、《老舍論劇》(1981)、《老舍曲藝文選》(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今為止老舍著作比較完整准確的匯編。
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國的保爾·巴迪、波蘭的日比格涅夫·斯烏普斯基、美國的蘭比爾·沃勒等,都寫有老舍研究的論文或著作。
回答者:t6760915 - 總監 八級 7-30 11:12
❺ 19個詭異案件,平行時空里的「民國亂世」
與那些滿是風花雪月的民國史不同,我最近讀到的一部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民國是真正的亂世。第一篇講的就是飢荒中人吃人的故事,第二篇則是殺人騙保。還有老北京城裡的丐幫爭斗,凶宅凶車的都市傳說,創立邪教的惡童,偷盜國寶的外國奸細等等。盡管主筆們語言幽默,但每個故事的內里都透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荒蠻和冰冷。
如果你也喜歡這種雜糅了歷史事件,亦幻亦真的小說風格,推薦你看一下這本 《北洋夜行記2》 。雖然是這個系列的第二部,但因為每個案件都是獨立的故事,所以沒看過1也不影響你欣賞這本 有噱頭,有內容、有氛圍 的探案短篇小說集。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民國記者探案集。
主角金木表面是個記者,混跡在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城裡。但他出手闊綽得不像打工人,因為他實際是一名「夜行者」。這是一門古老的行當,專門調查神秘事件並記錄下來,很多野史傳說都來源於夜行者的手稿。整理出來的探案故事也會高價出售,有媒體買家,也有不知道買去要做什麼的個人買家。
金木做夜行者是很有天賦的,他膽大心細,思路敏捷,最主要是跟柯南一樣彷彿被詛咒,走哪兒哪出事,事情還都特怪。除了他自己,他還有個助手楊小寶,特能打,典型的偵探組合。不典型的是書里還有一個叫戴戴的偵探小說女作家,經常參與他們探案。
這本書的460頁紙里碼著19個類型迥異的案件故事,和上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角色。主筆們很擅長用看似不合理的真相,導出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結果。
例如在一個洋人司機撞死貧民窟女孩的案子里,大家一開始都覺得是洋人司機和背後的有錢僱主仗勢欺人。但調查結果是女孩錯把司機轉彎的手勢,理解成招呼她過去的意思,才釀成慘劇。
女孩父親A得知真相後,在一位同鄉B的勸說下選擇鬧事,要到一大筆補償金。隨後A卻在一次火災里被燒死。大家懷疑是富人報復,但沒有證據。補償金被同鄉B私吞,又被B的老婆捲走。
最後B和金木說,那天放火的應該是B的女兒,大概是知道原來親人死了可以找富人訛錢,想燒死自己,不料燒死了女孩的父親A。
這樣的反轉,比微博熱搜都出人意料,但很合理,也很徹骨。慫恿女孩父親A鬧事的同鄉B,喚起了自己女兒的貪念,對自己起了殺心,何其諷刺。
除了故事精彩,3個主角的形象也非常立體。主角金木的設定是作者金醉的太爺爺,去日本留過學,學的內容非常雜。從他做調查展示的技能推測,金木至少學過人體生物學、心理學、西洋拳、空手道、化學(火葯)、槍彈等。很有可能,他還鑽研過當時剛剛流行的社會學和犯罪學。
更重要的是,他在日本認識了當時的著名記者黃遠生,並拜他為師,回國做起了記者。從日本留學回國的那年冬天,就以記者身份去了東北,報道哈爾濱的鼠疫事件,之後便做起了夜行者。
除了黃遠生,金木少年時曾正式拜過一位老師——寫《老殘游記》的劉鶚。按作者金醉的話說,劉鶚對金木的影響,要遠甚於黃遠生。他曾在筆記中寫道:「多年來,每遠游,輒以鐵雲先生《老殘》二卷傍身。」
與其說是金木受劉鶚的影響,不如說《北洋夜行記》受《老殘游記》的影響很深。《老殘》是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游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主角老殘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俠肝義膽,救危解困。
《北洋》的主角金木也有一股俠氣,他對受苦的民眾飽含同情,樂善好施。動不動就把身上帶著的現大洋全都給了誰誰誰。那些一看就給不起報酬的窮苦人,金木也盡力幫他們查案。結局不說每次幫人報仇雪恨,但都還對方一個水落石出。
這樣的結局設定也很現實,生逢亂世,人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對朝不保夕的底層人民來說,能得知真相,解開心結,就足夠了。死磕到底,堅持正義的性價比太低了。
金木的助手小寶和好友戴戴也是一副俠義心腸。小寶是金木在一次查案中結識的,師從尚祥雲,擅長形意拳。做了金木的助手後,負責驗屍和打架。
兩人的友誼和默契讓人嚮往。有一次他們奪回了一輛被土匪劫持的火車,但發現迎面開來另一輛火車,軌道只有一條,來不及剎車了。眼看要撞車,金木發現前方有岔道,讓小寶加煤加速,自己跳車去扳岔道扳手。
最終兩輛車擦身而過,沒有相撞。但他們搶回的車因為高速轉彎側翻了,小寶提前跳車卻也摔斷了胳膊。他抱怨金木只想著不撞車,就不擔心他被撞死。金木說:「賭命的時候心裡就想著倆字,相信——我相信你肯定會加煤,也相信你肯定能逃命。」有點甜的。
而插足這倆男人社會主義兄弟情的女人,偵探小說家戴戴,她本來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後來家道中落被賣去妓院。在妓院里讀了很多偵探小說,後來帶著姐妹們逃出妓院,寫起了偵探小說。
在一個案子里,他們需要和接生婆打交道。金木沒問幾句,接生婆就起了疑心,問他們究竟要幹嘛。戴戴一把抱住金木胳膊,說他們求子,接生婆立馬放下了戒心。可見戴戴這姑娘,從小就機靈。
我在2013年就買了kindle,這些年也斷斷續續在用,但始終還是更喜歡紙質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紙質書是有個性的,書的大小厚薄,封面、封底、字體的設計,紙張的材質,這些在電子屏里都被磨平了。盡管書最重要的還是內容,但上述這些能營造出一種氛圍,讓你更快更好地融入書里的世界。
這本《北洋夜行記2》沒有腰封,這個事不在意的人是無所謂,但對於我這種討厭腰封的人而言,這個設計讓我在拆開塑封前就對這本書有了好感。封面是民國報紙風格的插畫,拆下書皮,裡面是小說中金木的手稿原文。封皮還能再打開,是一份民國風報紙。報紙內容是書中各個案件的引子,讀內容前看,懸念重重;讀完整本書再回過頭來看,回味無窮。
除了視覺上的氛圍,書中內容也把氛圍營造得很好。曾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什麼是好的世界觀設定?有一個回答我印象很深,說:能讓人覺得哪怕沒有玩家,這個世界也真的在運行。小說也是一樣,好的世界觀設定,不會讓讀者覺得小說里的世界,是因為主角的到來,臨時編湊的。而是一直存在,主角只是在其中行走。
這點上,《北洋夜行記》的設定就很佔便宜。背景設定在離現在不太遠的民國,很多民俗都有被記錄下來,書中也多有引用當時的照片、新聞報道等資料。故事裡還經常出現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主角互動。
除了案件發展,書中還能看到民國時候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故事裡講到當時的垃圾都堆積在二龍坑,臭氣熏天;北京城裡的丐幫分為藍桿子和黃桿子,互相搶地盤;西醫興起,搶了接生婆的生意;監獄也開始做宣傳,設了開放日讓人來參觀。
有很多事現在看來匪夷所思,也有很多事現在仍不時上演。就像作者金醉在後記里寫道「我從未見過彼時的北京城,但可以創造一個它的平行世界」。
❻ 有誰知道小說十宗罪的原型
本書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為化名。十個恐怖變態的兇殺案,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一個都是曾被媒體嚴密封鎖、當局諱莫如深的奇案大案。
比如:
一、十宗罪第三部《掏腸惡魔》
原型是04年張掖市古城村19歲少女下體掏腸案。
二、十宗罪第一部《地窖囚奴》
原型為08年湖北武漢曾強保囚禁少女案。
三、十宗罪第二卷《雨夜幽靈》
案件原型為1982年香港人體肢解案。
四、十宗罪第三卷《人皮草人》
案件原型為09年江蘇宿遷『錦綉江南』小區暴力拆遷至被迫殺人案。
五、十宗罪第四卷《色狼傳說》
案件原型為雲南曲靖女警被女干殺案。
六、十宗罪第二卷《有鬼電梯》
案件原型為台灣電梯女屍奇案。
《十宗罪》作者:
王黎偉,筆名蜘蛛,1978年1月8日出生於山東濟寧,是天涯社區舞文弄墨首席版主。出版有《十宗罪》、《秦書》、《罪全書》、《備忘錄》、《拉拉手就到高潮》、《殘疾人宣言》、《這個雜種》等。
短篇作品散見《人民文學》、《小說月報》、《時代文學》等,《秦書》和《罪全書》繁體圖書在港台出版發行,《秦書》影視改編權售出,作品曾入選《2000年度最佳網路文學選》、《2002年度網路文學精選》、《中國非主流小說精選》等選本,天涯社區舞文弄墨首席版主。
❼ 推薦一些比較經典的短篇偵探小說
那麼我推薦些日系推理短篇給你吧,至少本人覺得不錯。
一、小栗蟲太郎的《完全犯罪》,故事發生在中國,我很喜歡裡面的那個苗族軍官。還有裡面收錄的其他短篇都不錯,至少超級詭異;
二、大孤圭吉的《銀座幽靈》,一本書共22個短篇,我完全被作者那最純粹的本格推理之風所深深折服了;
三、海野十三的《三個人的雙胞胎》,一句話:「科學的謀殺、瑰麗的奇想」。
四、夢野久作的 《日本推理名作選》,本書收錄十餘則變格派大師夢野久作的精采短篇,其中〈妖鼓〉為其成名作。一具音色陰沈、具有百年歷史的奇鼓,始於一則幽怨詛咒,相傳聞者皆死!身為制鼓名人後代的音丸九彌,彷佛受到傳聞的魅惑,一步步走向咒怨砌成的死亡之井。情節融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元素,在解謎之餘,令人驚嘆人性的幽黯離常遠比事件本身更加曲折難解。
至於另類刺激的經典短篇偵探小說,個人推薦:
一、《亞森·羅賓探案集》,亞森羅賓既是一位可與福爾摩斯齊名的神探,又是一位具有強烈正義感和同情心的「俠盜」,書中每個故事情節詭異奇特,驚險刺激,常常令人不忍釋卷。
二、《紐約三部曲》,《玻璃城》、《幽靈》、《鎖閉的房間》被稱為紐約三部曲。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偵探小說,而是通過營造哥特式的緊張氣氛,一個又一個懸念來誘使讀者與之一起踏上追尋身份和存在意義的心靈之旅。
三、《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不是偵探小說,而是短篇懸念故事,書中的短篇故事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
拒絕拷貝貼,手打真功夫。另外推理小說和短篇偵探小說是不同的,但兩者本人都給樓主推薦了,而且以上推薦的小說本人全部都買書看過,現在這些書也在本人的書櫃里收藏著。
❽ 求關於北京黑道的小說里有個人物叫過智
介紹2本小說,關於北京黑道的,時間比較長了這幾本小說,但是寫的很不錯《北京黑幫的前生今世》《邪性》 《邪門》都是寫的北京黑幫的事情,有機會可以看看
❾ 北京老案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北京老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回:
西單答人肉包子鋪案
北京的西單在解放前那可是個繁華的地方,「東四、西單、鼓樓前,前門外邊賽過年」,這句諺語但凡在北京生活過的多少都有點耳聞,就在這一片繁華的背後曾經發生過一件震驚一時的大案「西單人肉包鋪案」。這案子說大影響也大,向當時住附近的老街坊們一問都有過耳聞都能描述出一些當時的細節,但說小案子也小,因為案子的影響力並不長,案件調查也被限制在了一個很小的范圍里,過往的資料多少年都不見天日,逐漸的被人們所遺忘。
我平時閑暇的時候最喜歡「挖掘」些老北京以前的故事,而這個西單人肉包鋪案經過我走街穿巷一系列的訪談終於捕捉到了一絲當年的樣子。可要說我說的保准對這不好講,這些資料都是來自錦什坊街和廣寧伯街及其老新街口、護國寺附近的一些老人們的講述。您要跟我較真我還真沒法說,我姑且佞言,您姑聽之吧。
說起這個事發生的比較早,大約在82年也有說81年,90年代初傳的比較厲害,一晃這都過去25、6年兒了,在北京的一些老……
請採納
❿ 找幾本黑道記實類的小說,最好是講80-90年代北京頑主的故事
黑道悲情一系列的你看一下吧,,還算比較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