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中國短篇小說王劉慶邦

中國短篇小說王劉慶邦

發布時間:2023-01-15 07:39:53

㈠ 聽說劉慶邦有200多篇短篇小說,請哪位網友幫我列一名單。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說《鞋》,很喜歡。

長篇小說復 《斷層》 《高高的河堤制》 《落英》
中短篇小說 《在深處》 《家道》 《胡辣湯》
《屠婦老塘》 《鞋》
中短篇小說集 《走窯漢》 《心疼初戀》 《劉慶邦自選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給誰》
影視作品 《盲井》 《卧底》 《鞋》
獲獎作品 《斷層》 《在深入》 《東家》
《誰家的小姑忍受》 《神木》 《小小的船》
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的作品10多篇。短篇小說《鞋》被製成了日本電視漢語教材。

㈡ 劉慶邦的社會影響

在劉慶邦的寫作中,一半是煤礦,一半是鄉土。他的中篇小說《平原上的歌謠》獲得了《人民文學》頒發的一個獎,但沒有引起評論界足夠的重視。劉慶邦親歷過飢荒,河南飢荒很嚴重,死了很多人,餓得頭大脖子粗,他本人就吃過柿樹皮,說是很硬。至於寫這個題材的契機,劉慶邦表示,要讓民族保留歷史記憶,不要這么早就遺忘這些慘痛教訓,一個民族要是失去了記憶,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這個責任,如果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則愧對作家這一稱號。而歷史記錄畢竟是粗線條的,新聞報道也有可能虛假,只有文學作品的表現是准確的,是細節化的,也更可信。「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麼說的話,那叫深入到家了。一個作家如果是從農村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事實上,劉慶邦本人並不願意承認《紅煤》是煤礦題材小說,他說:「小說是虛構的藝術,想像力才是作家最基本的生產力,小說的故事是在沒有故事的地方寫故事,是在故事的盡頭開始小說的故事。」
劉慶邦寫過一個小說叫《玉字》,王安憶曾在講課時,引來作為「什麼是小說」的一個例證。小說的故事是他從母親那裡聽來的,就發生在臨村:姑娘和奶奶一起去看電影,天黑,被兩個人拉到高粱地強暴,姑娘回家後不吃不喝想死,結果就病了,後來就真的死了。「其實她知道施暴的人是誰,但就是不敢說,於是我的小說構思開始了,我設計姑娘當時聞到了那兩個人身上的膻味,回想起以前有人給她介紹過一個殺羊的,她沒答應。她於是開始向殺羊的復仇,她起來吃飯了,說不想死了,並主動嫁給了那個男人,隨後採取了一系列復仇,向兩個兇手復仇。王安憶說,本來一個受氣包,現在變成了復仇女神。」這就是生活通過邏輯力量,變成了小說。劉慶邦「短篇王」的稱呼並非白來,另外,青年導演李揚借他的《神木》拍了電影《盲井》,也曾為他贏得了更大的聲譽。這電影震撼了不少人,但作為原著作者的劉慶邦卻並不完全買賬,他最不滿意的,是電影的結局,「電影的結局毀了我的理想設計,我很看重那個高中生心底的純潔,我跟導演交流過,但他也許不在乎我的意見。在小說里,那孩子其實找過一個小姐,但後來就沒聯系了,然而電影並非如此,電影中導演讓小姐給孩子家中寄錢,會暴露出可以破案的線索,電影的邏輯不嚴謹。」
在所有發表過的作品中,劉慶邦個人偏愛的故事不是《神木》,而是《響器》(發表於《人民文學》)。所謂「響器」,就是嗩吶那一套傢伙,故事講一個姑娘,看人家辦喪事聽到嗩吶,生命深處受到民間音樂的感動,於是跟著人家想學嗩吶,但家人反對,還把她關起來,但她寧可不吃飯,也堅持要學,最後她吹的嗩吶異常驚心動魄。劉慶邦說,「這裡面,故事可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反是味道,是音樂的自然性。看這個小說,好比你看到一棵樹,你只看到滿樹繁花,而不在意枝幹。我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是一個響器,都渴望發出自己最『驚心動魄』的聲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響器。」
劉慶邦,中國作家中的「異數」,多年來堅持以「人與自然」為母題進行著現實主義寫作。其作品可以簡單地劃分為鄉土和礦區兩大題材,這是通向他記憶深處兩條幽深的隧道,一條被他命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條則沿著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為「人與自然的抗爭。」1978年,劉慶邦來到北京,開始了嶄新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經過去28年,但他身上,依然保持著明顯的農民生活習性——他喜歡在家裡種豆芽,並為此感到自豪,「我經常回老家,每次都帶回來剛收的新綠豆,這是我綠豆種得好的秘訣」。 劉慶邦是個「城裡人」,卻極其熟悉鄉村和煤礦生活,原因在於他每年都要選擇去礦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礦,全國大小煤礦如今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新長篇《紅煤》一經問世,立刻得到眾多讀者的關注,甚至在我們采訪時他還收到一個陌生讀者的簡訊,對方說自己剛剛一口氣讀完了《紅煤》。「一口氣」,放下電話,劉慶邦笑笑,「我倒不覺得這是好事兒。」他對此的解釋是,「我對作品的最高評價首先是自然,好作品要能讓人走神兒,神思飄渺,最好走到天外去!都說好作品是抓人的,讓人一口氣讀完,我倒覺得好作品應該是『放人』的,讓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經歷和往事。「
除了希望作品能夠令人走神兒,劉慶邦還喜歡反復閱讀自己的作品——寫完要讀,發表要讀,出版後還會再讀。「有時候我會被自己感動得哭,被眼淚辣得讀不下去……重鮮血不重眼淚是不對的,真正悲傷的時候,眼淚也許根本流不出來。人們總希望看到那些濃烈的東西,其實那些濃烈之底隱藏的,依然是樸素。每個作家在生命深處都是悲涼的、悲痛的,生命就是個悲劇,作品都是表達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應該是柔軟的。」

㈢ 劉慶邦:小說創作的實與虛

劉慶邦:小說創作的實與虛

按:11月15日上午,被譽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之王」的著名作家劉慶邦在魯迅文學院為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為學員們深情講述關於小說創作的一些技巧,就如何去把握文字中的實與虛相互變幻等問題進行了層層地剖析,深入地挖掘出小說創作的靈魂。

劉慶邦簡介: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代表著作有《斷層》、《遠方詩意》、《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

■我所說的虛,不是虛無,不是虛假,不是虛幻,虛是空靈、飄逸、詩意,是籠罩在小說世界里的精神性、靈魂性和神性。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把虛構的東西作實呢?很簡單,就是寫我們所熟悉的生活。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題材,結構什麼樣的故事,包括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一經落筆,對生活的看法就隱含在作品裡面了。

小說創作中的虛實問題

我為什麼選擇講這個題目呢?我覺得這是我們中國作家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帶有根本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或者說,你只要有志於小說創作,只要跨進小說創作的門檻,很可能一輩子都會為這個問題所困擾,一輩子都像解謎一樣在解決這個問題。常聽一些文學刊物的主編說起,他們不缺稿子,只是缺好稿子,往往為挑不出可以打頭的稿子犯愁。挑不出好稿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小說普遍寫得太實了,想像能力不強,抽象能力缺乏,沒有實現從實到虛的轉化和升華。他們舉例,昨天有人在酒桌上講了一個段子,今天就有人把段子寫到小說里去了。報紙上剛報道了一些新奇的事,這些事像長了兔子腿,很快就跑到小說里去了。更有甚者,某地發生了一樁案子,不少作者竟一哄而上,都以這樁案子為素材,改頭換面,把案子寫進了小說。這些現發現賣的同質化的小說,沒有和現實拉開距離,甚至沒有和新聞拉開距離,只不過是現實生活的翻版或照相,已失去了小說應有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不想承認也不行,在初開始寫小說時,我的小說寫得也很實。在出第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時,沒有請人為集子

㈣ 小說清湯面讀後感

讀了劉慶邦的短篇小說《清湯面》,感覺一股香噴噴的氣息撲面而來。清湯面里放著濃濃的關愛,放著多多的友善,放著作家對礦工和家屬深深的感情,所以它才有如此醇香的味道。

劉慶邦擅長講故事,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筆下可以變得靈動起來。揀矸女工向秀玉在班上吃飯很隨意,但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喜蓮的午飯不能湊合。她開始是做好了飯菜放在鍋里,女兒回來熱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忘了為女兒准備午飯,向秀玉非常內疚,便給女兒三塊錢,讓她去楊姨的清湯面館吃面。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故事的走向出現了意外。偏偏楊阿姨不收錢。第二天,向秀玉又給了女兒三塊錢,讓她把頭天的面錢一起付了,可是女兒還是拿著錢回來了。向秀玉知道了原委,便自己去店裡把錢交給楊旗。楊旗沒辦法,只好收下。喜蓮再來吃面時,碗里就多了一個荷包蛋,她回家告訴了母親,並且提出不再去楊姨店裡吃面了。楊姨發現喜蓮不來吃面後就趕到向秀玉家裡,勸向秀玉讓孩子還是去她店裡吃面,再不去吃,說不定哪天她的面館就不開了。

我們總是感嘆世風日下,感嘆世道變遷,感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我們對商人有成見,認為無商不奸,的確,有些生意人短斤少兩,坑蒙拐騙,他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但是《清湯面》的故事不是發生在都市,而是發生在礦區,發生在那些純朴善良的礦工和家屬中間,這就讓小說的情節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些合理,多了一些與眾不同。開店的人千方百計希望顧客盈門,生意興隆,賺得個盆豐缽滿,可是,在《清湯面》中,我們看到,楊旗對待向秀玉的女兒喜蓮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她不是出於賺錢的目的,正相反,她想盡量優待這位小顧客。主要原因是,在一起事故中,向秀玉和楊旗二人的丈夫都遇難了,事故發生後,向秀玉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無私的幫助,有人送月餅,有人送衣服,還有不留名的人把一桶油放在門口。楊旗也是,光顧面館的都是礦工,他們吃了一碗面撂下十塊錢就走了。有人交了一百塊錢說好了再來吃,卻好長時間沒有露面。這種相依相憐的情感相互感染,彼此傳遞,沒有人說出來,大家心裡都明白。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礦工以及他們的家屬之間這種特有的依存關系,正是這篇小說的'情感力量,推動著小說情節的發展,也讓這篇小說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和人性的魅力。

劉慶邦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與他在這一領域的突出貢獻分不開。《清湯面》再次展現了他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的實力。這篇小說情節簡單,三個人物,兩個場景,故事是來自於生活的小事,整篇小說僅有五千多字,一般寫手容易寫得淺顯,瑣碎,更談不上深度。但劉慶邦卻能駕輕就熟,游刃有餘。除了技巧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的情感。他有個觀點,小說要有含心量(不是含金量),這就是說,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感要飽滿,有力。從這篇小說來看,劉慶邦把他的感情傾注在了他塑造的三個人物身上,而這種傾注又是不動聲色的,甚至是一筆帶過,卻能讀者感受到。比如向秀玉因為忘記給女兒准備午飯流著淚向女兒道歉,比如她去楊旗面館前打扮自己,還戴上了丈夫給她買的項鏈,比如她教女兒給楊阿姨錢的時候要如何態度堅決,不能面,再比如女兒告訴她自己沒有吃那個荷包蛋時她對女兒的一番誇獎,比如她到了楊旗的面館後先是幫楊旗幹活而沒有馬上提錢的事,等等,都體現了她的個性。楊旗雖是開面館的,但她更在意的不是錢,而是礦工家屬之間的彼此呵護。她不收喜蓮的錢,給她加一個荷包蛋,當向秀玉把錢掏出來要給她的時候她的眼淚立馬涌了出來,她對向秀玉說: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吃碗面還要花錢,我還有點人心嗎?這些話都肺腑之言。那個喜蓮才上小學三年級就格外懂事,看著別人碗里沒有荷包蛋,惟獨自己有,她就不願意再去吃面了。母親給她五塊錢去吃燴面,她卻買餛飩,五塊錢可以吃兩次。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質。

《清湯面》最讓人「費解」的正是出現了一種異樣:楊旗的面館生意興隆,她本來是可以不管不顧地開她的面館賺她的錢,可是她卻開不下去了,沒有人不讓她開,而是良心讓她無法繼續開下去了。她每天做再多都能賣完,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清湯面多麼好吃,而是礦工兄弟們在抬她的生意。她說,這樣下去,我得欠礦上咱那些兄弟多少情啊!這異樣之處正是讓人動容之處。

劉慶邦長年在煤礦生活,他對礦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用友愛和善意的眼光打量著礦工和家屬,展現那些在底層生活重壓之下的人們的心靈之美,人性之美。看似平常的清湯面卻演繹了一場愛的情感劇,小說表面上是寫清湯面,其實是寫礦工的大愛和礦山女人的善良。有人這樣評價《清湯面》:尊嚴生活,溫暖相待,親情如山,講述普通中國人的動人故事,一碗清湯面中,有最樸素的人性。所以,《清湯面》才能散發出誘人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㈤ 小說紅煤宋長玉原型

沒有原型
搜詞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TA說
紅煤[hóng méi]
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紅煤》是2009年8月1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慶邦。
書名
紅煤
作者
劉慶邦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8月1日
定價
28 元
相關圖書
我的訂單
|
更多圖書
紅煤【售後無憂】
¥21來自當當網
去購買
紅煤 【劉慶邦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09868】
¥27.2來自當當網
去購買
【R5】紅煤 劉慶邦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09868
¥27.5來自當當網
去購買
紅煤
¥3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去購買
紅煤
¥5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去購買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TA說
內容簡介
劉慶邦在長篇小說《紅煤》中,通過對以宋長玉為代表的煤礦工人的刻畫和以煤礦為代表的自然環境的描寫,流露出了強烈的終極關懷意識。這種意識集中體現在對宋長玉本人、礦工群體乃至整個人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探索和關懷上。可以說,從「對人與自然的終極關懷」這一視角對《紅煤》進行審視,我們不僅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筆下主人公復雜多變的性格特徵和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而且能從作品的背後感受到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更能看到作者在內心深處對人性的掘進與守望。[1]本書是著名作家劉慶邦的長篇力作。
小說敘述了一個農民出身的煤礦臨時工如何不擇手段向上爬的故事。主人公宋長玉是一家國有煤礦的農民輪換工,為了能夠轉成正式工,處心積慮地追求礦長的女兒,礦長借故將他開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後來,他將紅煤廠村支書的女兒追到手,成為村辦煤礦的礦長。隨著金錢滾滾而來,他的各種慾望急劇膨脹,原先的自卑化作了惡意的報復,將人性的惡充分釋放了出來。

㈥ 劉慶邦的人物經歷

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於河南沈丘農村。 1967年畢業於河南沈丘第四中學。畢業以後當農民,19歲招工招到煤礦去的。當礦工、礦務局宣傳部幹事,《中國煤炭報》編輯、記者、副刊部主任。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五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二十餘種。短篇小說《鞋》獲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㈦ 劉慶邦短篇小說選怎麼樣

劉慶邦的短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好看。既然「好看」,那就說明他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劉慶邦的短篇可以說是呈現兩種不同的面貌。一種如《走窯漢》《血勁》,寫的是地下,煤窖的黑暗世界,風格冷冽乾脆;一種如《鞋》《外衣》,寫的是地上,鄉土的人情世界,風格溫潤美麗。 《走窯漢》發表於1985年,可說是劉慶邦的成名作。我覺得,這個小說把短篇小說的能量發揮到了極大的限度。 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馬海州的妻子小蛾被礦工隊長張清玷污了,馬海州用刀子刺傷張清的胸膛,獲罪入獄,在獄中救人立功,提前釋放,回到礦場。 這是小說敘述過程中的回憶交代,是這個復仇故事的原因。小說的開始是,已經出獄後的馬海州同張清一起下井。看他是怎樣復仇的。 在下礦井勞作時,馬海州時時跟著張清,也不說話,甩都甩不掉。他身上總是帶著一把刀子,不時拿出來把玩。他的復仇,不動聲色,卻光明正大,用這種持久的威脅來摧垮張清。下了班也是,馬海州和小蛾一起跟著張清。每天都在張清的樓下喊:「張書記。」他喊一句,她喊一句。在一次下礦井工作時,張清的場子塌了,他被活埋,在他附近的馬海州卻是奮力地把他救出來。張清以為有和解的希望,就拿酒到馬海州家酬謝,馬海州不讓進門,又叫小蛾過來,小蛾把張清帶過來的酒直接從門里扔到門外,酒瓶全碎。那天晚上,馬海州和小蛾來到張清家,馬海州拿一個薄鐵片在張清臉前,張清就是趁馬海州不在家用那種鐵片開了他家門玷污了小蛾。 在這個,沒有任何肢體沖突的復仇過程中,馬海州施加在張清身上的都是精神的重壓,張清終於在這個晚上,瘋掉了,也可以說是,被逼瘋了。幾天後張清跳窖自殺。也是在同一天,小蛾跳樓自殺。 人物有豐厚的可解讀性。 首先來看小蛾。她被張清玷污後,決意要自殺的,但是丈夫馬海州刺傷張清被抓走時說:「田小蛾,不許你死!」然後,小蛾經受了諸多的羞辱,比如被人扔瓦塊,門上被掛破鞋。她都忍下來。丈夫馬海州在獄中時,她辛苦種地,收獲比別人多的糧食。「這個女人身上的補丁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瘦了。」——清苦的生活。原來她都把錢積攢起來,馬海州出獄,她給他一個磚頭似的布包,裡面是大大小小的票子。馬海州並不稀罕這錢,冷冷地說:「我以為你早不在人世了呢。」從此,馬海州對小蛾,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態度。愛,就是最開始那種濃烈的愛情,揮不走的愛;恨,因她是被玷污之人,這是他心頭抹不去的陰影。於是,小蛾就成了他,愛愈深恨愈濃的心結。而小蛾,就這樣承受著,那熾熱的愛,和濃烈的恨。這些扭曲了的愛和恨。他幫著丈夫馬海州復仇。張清跳窖自殺,小蛾隨即也跳樓自殺。——如此豐滿的人物形象,她身上的人性能量,也只有小說可以字字珠璣地刻畫,一旦用具體詞彙來形容,就毫無分量了。 小說的結尾,也就是最後一段,馬海州聽到小蛾跳樓自殺的消息時,是這樣的: 「馬海州呼地站起來……可是,他又坐下了。」 ——無疑是經典有力的結尾。故事講完,戛然而止,冷靜乾脆。人物性格心理得到照應和超越。 來看怎樣的照應。小說里寫了幾筆馬海州從前的狀態:那些天,不到臨下井的前一刻,馬海州絕不離開妻子,匆匆離去,往往半道上又匆匆返回。那時候,「他們幸福得差不多每天都要落淚」。說明馬海州從前是柔腸百轉的一個漢子。妻子小蛾遭玷污,他入獄。出來之後,必定不再是從前的他。他一心想的,就是復仇。他的復仇,不是對敵人肉體上的傷害,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他在這復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冷靜、耐心、執著、果斷都讓人欽佩到感動。小說還寫了一個細節,一個工友家裡失火,什麼都燒沒了。馬海州二話沒說,一把甩給工友兩百塊錢。他的慷慨,仗義,又是讓人欽佩的。於是,在這樣一個可以稱得上是俠骨柔腸的漢子身上,他要做的事情卻是復仇,是把一個人逼死。他心裡裝著的,是再也無法找回的愛情,是滿滿的恨。這個人物,也讓人心生同情和心疼了。 再來看結尾,小蛾死了,「馬海州呼地站起來……可是,他又坐下了。」——再多的闡釋,都不及這幾個字的力量。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走窯漢》,選自《劉慶邦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閱讀全文

與中國短篇小說王劉慶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小說女主角一穿越就懷孕 瀏覽:676
k之同人小說 瀏覽:340
很感動的現代小說 瀏覽:762
蕭辰都市小說 瀏覽:623
小說主角的名字是韓宇 瀏覽:817
小說女主穿越成小女孩推薦 瀏覽:155
農家女小說txt 瀏覽:993
重生小說主人公姓葉妻子姓莫 瀏覽:735
秦始皇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129
超級母艦小說txt網盤 瀏覽:561
北京故事番外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841
第十二夜有聲小說 瀏覽:253
只想讓你知道短篇小說 瀏覽:134
校園小說人物身份介紹 瀏覽:576
關於帝王的言情小說大全 瀏覽:950
小說童話世界 瀏覽:974
好看的綜穿小說bg 瀏覽:838
黑暗火龍寫的小說 瀏覽:811
QQ閱讀好看的對話小說 瀏覽:90
校園靈異社小說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