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都歲時記(暴發戶日常)》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K__BCXZumZmqj9ecvV0Pbw
2. 東都歲時記衛六郎娶誰
東都歲時記衛六郎娶柴郡主。柴郡主是楊六郎正妻,為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東都歲時記》講述了京城中的才女鍾薈自橘攜小體弱多病,二十多歲時病逝宴氏,卻以新貴姜家的八歲二女兒姜晌伍散明月的身份再次蘇醒的故事。
3. 【求書】推薦幾本文筆好的古言宅斗或者是重生文
《首輔夫人黑化日常》、《東都歲時記》、《四季錦》 、《強寵之下,必有嬌妻》、《貴寵艷妻》。以上五本小說屬於古言重生文,故事中夾雜著宅斗,作者描寫細膩,感情娓娓道來。
5、《貴寵艷妻》:前半部宅斗,男女主兩個人超甜蜜的。後半部宮斗,基本就沒女主啥事了,全是皇上皇子王爺將軍的戲。本文文筆輕松詼諧,作者善於勾畫暖甜畫面,男女主互動溫馨甜美,行文結構流暢自然。
4. 東都歲時記皇帝最後是誰
東都歲時記皇帝最後是誰
漢朝最後的小皇帝叫劉協.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的。
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獻帝,名劉協(公元181-234年)。字伯和。漢靈帝第三子,漢少帝弟。少帝被廢後,被董卓迎立為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刺死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獻帝。後獻帝逃出長安,落到了曹操手中。獻帝在位31年,最終被曹丕所廢,後病死,終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
東漢獻帝劉協,玄和四年(181年)生。中平六年(189年)4月漢靈帝去世,子劉辨繼位。中平六年(189年)9月,劉辨被董卓所廢,劉協被擁立為帝,時年9歲。改年號為「永漢」,12月又改為「中平」加上少帝劉辨的年號「光熹」、「昭寧」,這一年改過4個年號,是歷史上同期改年號為最的一年。
歷埋衫喊史事跡
一、因緣際會 榮登帝位
漢獻帝劉協登上帝位的過程,頗為坎坷,充滿了戲劇性,可謂因緣際會,一波三折。
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是前五官中郎將王苞的孫女,出身於名門世家,舉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勻稱,深得靈帝的寵愛。當時主宰靈帝後宮的是何皇後,出身於屠夫之家,靠賄賂宦官被選入宮並當了皇後,對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當王美人懷著劉協時,怕招惹何皇後更深的嫉妒,就沒有告訴靈帝,而是偷偷地墮胎。但服墮胎葯沒有奏效,孩子還是生了下來。何皇後果然妒性大發,怕王美人有了兒子會進一步威脅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將毒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產後服用的湯葯里,王美飲後當即身亡。靈帝聞訊,親往後宮驗視,見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兇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後所為。靈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將何皇後廢黜。何皇後事先己用巨金買通受靈帝信任的宦官曹節等人,宦官們一齊跪下,為何皇後求情,靈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後。劉協這時尚未足月,靈帝怕將劉協留在後宮再遭到暗害,於是將他抱到永樂宮,請董太後撫養。自此,劉協就依董氏為外家。
靈帝晚年,面臨著選擇太子問題。何皇後生有皇子劉辨,從小寄養在民間一位姓史的道人家裡。劉辨比劉協年長,而且是皇後所生,論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屬。但是劉辨舉止輕浮,沒有國君應有的威嚴氣質。劉協自小在永樂宮長大,由董太後悉心撫養,舉止端莊,深得靈帝喜愛。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於非命,靈帝難免有隱惻之心,因此他心下傾向於立劉協為太子。然而這又有違於立嗣以嫡長為先的皇室傳統,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病重,遺詔將劉協託付給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四月,靈帝去世,立劉辨為帝,是為少帝。何皇後也改稱為何太後,臨朝處理政務。但國家大權實際上已為何進掌握,從此,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展開了爭權奪利的斗爭。先是何進捕殺蹇碩,接著是官官張計等殺死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反攻,一下子又殺宦官兩千人。張讓、段圭等無力還擊,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劉協逃去。尚書盧植率軍追到後,殺死張讓、段圭,又把少帝和劉協迎回宮內。董卓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後同族,加讓劉協本身比劉辨有才能,於是從這時起,董卓就想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皇帝。
回到京城後塌滲,董卓的軍隊完全控制了局勢。於是董卓逼著少帝策免了司空劉弘,自己身居其位。接著,董卓又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開會,議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百官們大驚失色,但懾於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表示反對。第二天,董卓宣布廢除少帝劉辨,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時年9歲。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二、傀儡皇帝 失位而終
立獻帝後,董卓自封為相國,後又加封為太師,完全控制了中彎野央政權。董卓的軍隊在洛陽劫掠財物,姦淫婦女,無惡不作。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討伐董卓的名義紛紛起兵。由於起兵的州郡都在關東(潼關以東),所以史稱「關東軍」。許多地方豪強響應了這次起兵,帶著自己的私兵萬里相赴,自此正式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關東軍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從北、東、西三面來包圍洛陽。董卓因受關東軍的威脅,挾持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這時,王允任司徒,主持具體政務。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漢室,身邊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員。
初平二年(191年),關東諸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領導權,以袁紹、韓馥為首,倡議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這個建議遭到袁術、曹操的反對,最後作罷。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獻帝處任侍中,獻帝想憑借關東軍的力量還都洛陽,以擺脫董卓的控制,就派劉和潛出武關求援。但這時關東州郡牧守正熱衷於互相兼並以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張地盤,無意西討董卓。長安方面就轉而依靠內部的力量來推翻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僕射士孫瑞、中郎將呂布密謀刺殺董卓。呂布本為董卓的親信,兩人曾結過義父子關系。董卓性格暴烈,有一次呂布為一樁小事違背了董卓的意圖,董卓拔出手戟就向呂布投去。呂布慌忙躲開,事後又向董卓俯身請罪,才算作罷,由此二人有了隔閡。董卓被刺死後,王允錄尚書事,呂布晉升為奮威將軍,二人共同主持朝政。王允得手後,驕傲自滿,加上氣量狹小,未能維持住關中的局勢。後王允被殺,獻帝又落入李傕、郭汜等的手中。
興平元年(194年),三輔大旱,谷價騰貴,一斛谷值錢50萬,長安城中發生了人吃人的事件。獻帝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救濟窮人,仍然報告說有很多人餓死。獻帝懷疑侯汶搞鬼,派人取米、豆各五升熬成粥,只有兩盆。證實是侯汶貪污,於是責打侯汶50大棍,長安城中飢民終於得到了活命。對這件事,後來的歷史學家評論說:「獻帝看來不是昏庸無能之輩,而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威權已去,小恩小惠不足以收買民心。」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發生內訌,在長安城中各自擁兵相攻。獻帝派尚書、侍中去為李、郭二人和解,二人不從。為了爭得政治上的主動權,郭汜陰謀將獻帝劫持到自己的軍營,不料未等郭汜下手,消息已經走漏,李傕搶在前面,派兵將獻帝、皇後、宮人及大臣們劫去。李傕、郭汜相攻數月,死者萬數,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不久,獻帝在原李傕部將楊奉、牛輔部曲董承等的護衛下,擺脫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農。又輾轉東行,於次年(建安元年,196年)到達洛陽。
這時中原地區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正進行著頻繁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孫策占據了江東,劉表占據了荊州,劉璋割據益州,涼州為韓遂、馬騰佔有,公孫度盤踞遼東。獻帝東還,無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幟。曹操搶先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接著,他挾持獻帝遷都許昌。
獻帝當然不甘心於傀儡的地位。他寫好密詔,讓車騎將軍董承於衣帶中藏好帶出,命令宗室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去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春,董承等密謀泄漏,為曹操所殺。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曹操的殘暴使獻帝伏皇後感到震驚,於是寫信給她的父親伏完,盡數曹操殘暴之狀,請父親做推翻曹操的准備,但伏完始終未敢行動。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後密信被泄漏。曹操聞知,命令獻帝廢黜伏皇後,並代獻帝寫好了廢黜伏皇後的詔書。接著,派御史大夫郗慮拿著詔書,同尚書令華歆一起帶兵包圍皇宮搜捕皇後。伏皇後藏到宮中的夾牆里,被華歆拖出。這時獻帝在外殿陪郗慮坐著,伏皇後披頭散發赤腳走出,向獻帝哭訴:「你就不能為我求個活命嗎?」獻帝嘆了一口氣,說:「我也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時終了呢!」回過頭來對郗慮說:「郗公!天下哪有這個道理!」郗慮等並不理睬獻帝,將伏皇後關到監獄里,幽閉而死。伏皇後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毒死,伏氏宗族被處死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立其女曹節為獻帝皇後。
5. 求"寫離聲"全部小說!
《平安長大》《東都歲時記》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夢十夜》《地府大佬在娛樂圈》 《重生後太子妃咸魚了》《虐文女主只想煉丹》
6. 類似於金陵春 庶女攻略 千金裘 四季錦這樣的小說或文筆相似的作者
良辰美錦 (未到四十她便百病纏身 死的時候兒子正在娶親 錦朝覺得這一生再無眷戀 誰知醒來正當年少 風華正茂 當年我痴心不改 如今我冷硬如刀)
首府養成手冊(又這般的過了十五年,他依然是權勢在握,除了一個內閣首輔羅慎遠能與之較衡,兩大權臣把持朝綱,彼此對峙,一時間也是朝綱震動)
新塘遺玉(幼時在遙遠的靠山村, 她刺綉描畫,他寫字看書,而另一人打拳爬樹。 那時的一家人只求每日能夠溫飽。 年少時在繁華之都, ...)
7. 好看的古言及作者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書,九州華胥引
鏡中影:帝王妻;
蜀客:第一夫君,蘭柯一夢,走近武林;天雷
傾泠月:且試天下,鳳影空來蘭因碧月,風過九州;
淺綠:錯嫁良緣之洗冤錄,
林家成:媚公卿,卿本風流
圓不破:不良少夫,舍我妻誰
秋夜雨寒:跨過千年來愛你,終難忘
糜寶:歌盡桃花,
安寧:吹不散的彎眉,楊柳青青輕煙凝
天下歸元:燕傾天下,扶搖皇後
十四郎:佳偶天成,三千鴉殺
四葉鈴蘭:江山如畫,除了你我還能愛誰
姒姜:情何以堪,四氣調神
桐華:大漠謠,雲中歌,步步驚心,曼陀 華之樓蘭新娘
十四夜:醉玲瓏,歸離
沉筱之:一刀驚春,公子無色,龍鳳,婉歌傾雅慕年華
8. 東都歲時記結局怎麼看不懂
結局倉促,瘋狂跳轉。《鏈純東都歲時記》是連載於晉江文學城的一本架空歷史類小說,作者是寫離聲。東都歲時記結局看不懂是因為棚稿咐到最後的結局倉促,敬森進度條瘋狂跳轉導致很多看家沒有看懂。
9. 看古圖學歷史之浮漢槎
浮漢槎我在網路和Google上都找不到具體是何物,後來把三個字拆開來分析,原來蔽吵槎是木筏的意思。浮槎指古代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那中間的漢又代表什麼呢?
我個人推測應該可能是漢朝,更進一步應該和張騫有關。
在元曲典故字典中有個《張騫泛槎》,《癸辛雜識》記載張騫乘槎至天河見織女,得支機石事。元人散曲常以張騫槎比喻遠游。
另外,張瑞圖的《「尋幽並轡入仙家」七言律詩軸》中提到「樓頭捫參宜作賦,水原通漢足浮槎」。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國寶名器,即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張瑞圖《「尋幽並轡入仙家」七言律詩軸》綾本行書 303×77cm 戊辰(1628年)作 嘉德拍賣(右石齋舊藏)
釋文:尋幽並轡入仙家,繁綠深青野意賒。樓頭捫參宜作賦臘跡,水原通漢足浮槎。鳴聲不斷共林鳥,香氣難分何樹花。三輔洰闌從指點,回看直北是京華。戊辰夏孟書於,書於振宇蘇詞丈林園兼求教政。果亭山人瑞圖。
鈐印:瑞圖、書畫禪
鑒藏印輪並並:夕若長壽、永安沈氏藏書畫印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舟船部 > 桴筏 > 查 > 槎
槎 chá
同「查」。
指古代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記述。
唐代駱賓王作有《浮槎》詩。
浮槎亦稱「海槎」、「星槎」。傳說中來往於天河與海上之間的木筏。其說始見於晉。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河之說。惟張茂先《博物志》說: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齎一年糧,乘之到天河。」唐·宋之問《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詩:「賓至星槎落,仙來月宇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滋洛陽千種花,潤梁園萬頃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邊。」
【出典】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河之說。惟張茂先《博物志》說(略。見「星槎」條。)今成都嚴真觀有一石,俗呼為支機石,皆雲:當時君平留之。寶歷中,餘下第還家,於京洛途中,逢官差遞夫舁張騫槎。先在東都禁中,今准詔索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前輩詩往往有用張騫槎者,相襲謬誤矣,縱出雜書,亦不足據。」歷來都以為「張騫泛槎」事見《荊楚歲時記》,但今本無。《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史部·地理類》錄《荊楚歲時記》一卷,並說:「然周密《癸辛雜識》引張騫乘槎至天河見織女,得支機石事,雲出《荊楚歲時記》,今本無之。」參「星槎」條。
【釋義】 《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而《博物志》又記有泛槎天河之事,後人因而有張騫泛槎之傳說。元人散曲常以張騫槎比喻遠游。
【例句】
①嘆子牙渭水垂釣,勝潘岳河陽種花,笑張騫河漢乘槎。(孛羅御史套曲〔南呂·一枝花〕 《辭官》 [梁州])作者反用「張騫乘槎」典故,以表達自己辭官回家的喜悅。「張騫」典故在此是指為功名而遠去他鄉。
②范蠡歸舟,張騫游興。(劉時中[中呂·朝天子]《同文子方鄧永年泛洞庭湖宿鳳凰台下》)作者比喻自己與友人泛舟洞庭湖似入仙境,好像當年張騫泛槎天河一般。
③他便以莽張騫天上浮槎,可原來不曾到黃泉下。(馬致遠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第四折[快活三])裴興奴把白樂天在江州泛舟比喻為張騫天上泛槎。
④趕王生柳外蘭舟,似盼張騫天上浮槎。(鄭光祖雜劇《迷青瑣倩女離魂》第二折[紫花兒序])倩女魂追王生船,心中焦急,因而誇大其難處——像追張騫泛槎。
⑤我不比那漢張騫,泛浮槎探九曜星台。(劉君錫雜劇《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第三折[紫花兒序])龐居士將家財裝在船上,要把這些財產沉海。他說自己泛舟與別人不同,不像張騫是為了上天探星台。
⑥流落似守汨羅獨醒屈原,飄零似浮泛槎沒興張騫。(王伯成雜劇《李太白貶夜郎》第四折[折桂令])李白貶夜郎,以張騫泛槎時的孤寂比喻自己的心情。
游目川上,睹一浮槎。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迷不知其所適也。觀其根柢盤屈,枝幹扶疏。大則有棟梁舟楫之材,小則有輪轅榱桷之用。非夫稟乾坤之秀氣,含宇宙之淳精,孰能負凌雲概日之姿,抱積雪封霜之骨。向使懷材幽藪。藏穎重岩。絕望於岩廊之榮,遺形於斤斧之患,固可垂蔭萬畝。懸映九霄,與建木較其短長,將大椿齊其年壽者。而委根險岸,托質畏途,上為疾風沖飆所摧殘,下為奔浪迅波所激射。基由壤括,勢以地危。豈盛衰之理系乎時,封植之道存乎我。一墜泉谷,萬里飄淪。與波浮沉。隨時逝止。雖段仲文嘆生意已盡,孔宣父知朽質難雕。然而遇良工,逢仙客,牛磯可托,玉璜之路非遙;匠石先談,萬乘之器何遠。故材用與不用,時也。悲夫!然則萬物之相感應者。亦奚必同聲同氣而已哉。感而賦詩,貽諸同疾雲爾。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
真心凌晚桂,勁節掩寒松。
忽值風飆折,坐為波浪沖。
摧殘空有恨,擁腫遂無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幾萬重。
似舟飄不定,如梗泛何從。
仙客終難托,良工豈易逢。
徒懷萬乘器,誰為一先容
明代青花瓷器
創作年代 明崇禎
爐敞口,束頸,圓腹,深圈足白沙底。胎體厚重,青花發色鮮艷明亮。內施白釉,光素無紋飾。頸部繪纏枝花卉一周,脛部繪蕉葉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仙人浮槎,又名「張騫乘槎」。明代民窯青花多繪有張騫乘槎圖,亦有人認為乃是暗喻鄭和下西洋之事。明代鄭和曾率領艦隊7次下西洋,考察各國物產、風俗制度和航程的情況,後人將考察的記錄整理成書,書名就叫《星槎勝覽》。此件青花仙人乘槎紋爐構圖疏朗,人物意態高渺,器型端莊,胎體堅細緻密。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相仿,是一件難得的佳品,值得收藏。日本迴流。
印鑒:葉欣、榮木說明:葉欣,字榮木,華亭人,流寓金陵,生卒年不詳。善山水,為「金陵八家」之一
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兩個章回的題目,分別是第六回」浮槎北冥海茫茫「和第七回」誰送冰舸來仙鄉「,說的是張翠山三人機緣巧合下乘船(後來船翻了變成冰山)到了冰火島的故事。金庸大師之有才,可以把一本長篇小說四十回的題目都寫成押韻的七言詩。
槎以沉香天然形狀巧施刀鑿而成,天成古木,氣韻含蓄。槎首有流,槎尾古木疊立,一仙人胡須飄然,右手持拂塵,左手扶船楫,背倚靠於古木盤錯榻上,枝末懸掛一葫蘆,身邊一壇仙釀,狀似微醺,仰面平卧於舟中,似在探問銀河,神情悠然自得。
仙人乘槎為流傳悠久的故事,晉代張華《博物志》中記載:傳說天上的銀河與大海是相通的。每年八月都有槎往來其間,曾有人好奇乘槎而去,發現一處世外桃源。織女與牛郎於其間悠閑自在,怡然自樂,一派田園氣象。後來人們又常常將《漢書》中所記載的「張騫窮河源」故事與之混同,都被寄予升仙的美好願望和奇思遐想。另唐代詩句中常有述及浮槎者:「賓至星槎落,仙來月宇空」,可見古人賦予了槎深刻的內涵。
槎,即用竹木編成的筏,古代神話中將往來天上的木筏稱為星槎。槎形器盛行於元、明、清三代,多用玉、犀、象、沉香、木、竹等材料製作,其中犀角與沉香製品堪為翹楚,又以沉香雕刻是明清工藝品中的重要門類,為幾案上不可缺少的清供珍玩。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晚至清早期〈犀角雕仙人乘槎杯〉(如下圖),為乘槎造型之角雕作品,與本件材質不同,然本件以稀少沉香為材,亦顯珍貴。
本件乘槎以寫意法入刀,採用圓雕、透雕及浮雕等技法相結合,主題雕琢豐富分明,形神兼備。無論是平視、俯瞰甚是精緻,獨具立體空間感,整體造型生動、技法嫻熟,古雅纖麗,別有風韻,是沉香雕刻品中的佼佼者,為明清時期沉香雕刻藝術品中之珍品。
10. 荊楚歲時記 • 三
[原文]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勛雲: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
《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
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譯文]
正月初一,在紙帖上畫只雞,帖在門上,把葦索懸掛在畫雞上面,桃符樹立在紙帖兩旁,各種鬼都會害怕。
按語:
魏朝議郎董勛說:在正月初一和臘月的早晨,門前燒香紙,樹桃人,把松柏樹枝扭成繩索掛在上面,殺只雞把雞血灑在門戶上,驅逐瘟疫,這是一種札 zha 俗。
《括地圖》上說:「桃都山上有顆大桃樹,盤旋彎曲三千里,樹上有隻金雞,太陽照在樹上,金雞就啼叫。桃樹下有兩個神人,一個叫郁,一個叫壘。他倆手裡都拿著葦索,在伺察為害作惡的鬼魅,抓到了這種鬼就將它殺死。」
應劭的《風俗通》說:「據黃帝時的文字記載,上古時有兄弟二人,一個叫荼,一個叫郁,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下面,專門察管各種鬼魅,如有鬼魅膽大妄為,傷害人類,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皇帝在臘月除夕削飾桃人,懸掛葦索,畫只老虎帖在門上,仿效以前的習俗。
札 zha 俗:去除疫病的習俗。
[原文]
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按《錄異記》雲: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雀高和有車馬出念拆,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
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雲雲,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譯文]
正月初一,有個風俗:把串起來的錢,綁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裡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說令人如願以償。
按語:
《錄異記》說:有個叫區明的商人,經過彭澤湖時,有輛馬車從湖裡出來,乘車者稱是青洪君,邀請區明過訪,用隆重的禮節接待區明,問區明需要什麼東西。
有人告訴過區明:「只求如願!」
等青洪君問他時,他就用這句話回答了。
青洪君非常喜歡如願,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原來,如願是青洪君的女傭。
後來青洪君送區明他們走了。
從這以後,區明如有什麼要求,如願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滿足。
後來,到了正月初一早晨,如願起遲了一點,區明就把她打了一頓。
如願逃到穢土堆里。
這時,區明用錢杖敲打穢土堆,口裡呼喚著如願,如願終於不回來了。
這就是如願的故事。
現在,北方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穢土邊,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
如願故事中,區明這種作法,顯示出的是不真實的愛憐。
[原文]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糹采]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日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
剪[糹采]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華勝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舊以正旦至七日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餘日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雞,此則未喻。
郭緣生《述征記》雲: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為會人日望處。刻銘於壁,文安猶在。《 老子 》雲:「眾人熙熙,如登春台。」《 楚辭 》雲:「日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頃盯軍張望,亦有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譯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樣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綢為人形,有的雕刻金屬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風上,也有戴在鬢角處的;婦女製成花形首飾互相贈送;登上高處,吟賦詩歌。
按語:
董勛的《答問禮俗說》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畫只雞帖在門上,初七把五色綢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床帳上」。現在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祿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殺人,也是遵循這個古義。
更古的時候,正月初一是殺雞的,現在不殺了。荊楚地方的人這一天在西門前呼喚牛、馬、雞畜,叫他們回來。並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層內,說是用來招回牛馬,不知出處在哪裡。
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態而成新人的意思。戴花狀首飾是從晉代開始的,可以參看西晉賈充《李夫人典戒》。那裡面講:「(華勝)取象瑞圖金勝的形狀,又取象西王母所載首飾的模樣。」
從前因為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吃雞,所以一年的開頭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幾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畫牛、馬、羊、狗、豬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這兩天把祭祀時的福食分給人和雞吃,這一習俗就不知是什麼意思。(譯注者按:二日指雞日和人日)
晉人郭緣生的《述征記》說:在山東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平山頂作為人日集會和望遠的場所,銘文刻在石壁上,字跡還保存著。《老子》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台游觀。」《 楚辭 》「招魂」篇上也說過:「一望無涯千萬里,春日遲遲傷人心。」那麼,春日登高遠眺,自古以來就認為是最合適的時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晉朝桓溫的參軍張望也寫過初七登高的詩。近代以來,南方北方都有這個習俗。
北方初七吃煎餅,煎餅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薰火」,不知出處在哪。
[原文]
立春之日,悉剪[糹采]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譯文]
立春這天,人們用五色綢剪成燕形,載在頭上,帖上「宜春」兩字。
按語:
「宜春」兩字,在傅鹹的《燕賦》里就提到了。賦說:「春夏秋冬四季一個接一個地推移,人們恭敬地迎接春天,春天順應天運是東方(之神)。所以用[糹采]燕歡迎她的來臨。[糹采]燕展開輕巧而有力的翅膀,好象要飛而又不能飛高!人們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效燕子的模樣維妙維肖,含著青書贊美著春天,表達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原文]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些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口兄]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譯文]
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來祭祀記戶,先用水楊枝插在門上,隨著楊枝(受風飄動)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來祭祀。
按語《續齊諧記》上說:「吳縣張成有一天夜晚起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屋子裡的東南角,對張成說:『這里是您養蠶的地方,我是這地方的神靈!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蓋些肉脂來祭祀我,我會使你蠶業興隆的。』 說完話就不見了。張成按照那婦人說的作了油指白粥(祭祀她),從此以後張成養蠶年年豐收。」
人們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禱蠶神,把肉蓋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給神,口裡祝告說:「登上高處的粥,抓住老鼠的頭。(老鼠呀)看你還想不想來,等著三蠶老(收拾你吧)」。這卻是替蠶驅趕老鼠了。《石虎鄴中記》說過:「正月十五日,有登高的聚會。」那麼,正月十五登高也並不是現在才如此的。
[原文]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
按:劉敬叔《異苑》雲:「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女石],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雲:「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層而去。自爾,著以敗衣,蓋為此也。
《洞覽》雲:「帝嚳女將死,雲:『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
俗雲:溷廁之間必須靜而後致紫姑。《雜五行書》:「廁神名後帝」。《異苑》雲:「陶侃如廁,見人自雲『後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將後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
[譯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來占卜即將到來的蠶事好壞,還占問其他事的吉凶。
按語:
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說:紫姑本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於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
祝告說:『子胥說,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大婦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
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形象重了些,就是廁神來了。
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
從那以後,紫姑形象就披了件舊衣巾,概因此故。
《洞覽》說:「高辛氏的女兒臨死時,說:『我一生愛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迎接我。」 這是另一樁關於迎接紫姑的傳說。
習俗傳說:廁所和豬圈裡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
《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後帝。」
《異苑》講:「陶侃有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後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
後陶侃真做了大官。莫不是後帝的神靈附托紫姑說這話的。
[原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按:《玄中記》雲:此鳥名姑獲,一名天地女,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養之。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以為志。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彌多。斯言信矣。
[譯文]
正月夜晚多怪鳥飛過,家家戶戶敲擊著床鋪和房門,揪著狗的耳朵(使它叫),熄滅燈火蠟燭來驅逐怪鳥。按語:《玄中記》講:這種鳥名叫姑獲,一名天地女,一名隱飛鳥,又名夜行游女。它喜歡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撫養,(遇上)有小兒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點血作為標記。所以人們叫它做鬼鳥,荊州一帶更多,那麼,「正月夜多鬼鳥度」的話是真的了。
[原文]
正月末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譯文]
正月末日晚上,點烯用蘆葦捆紮起來的火把,照亮井廁里,那麼鬼魅都要逃跑。
[原文]
元月至於月晦,井為[酉甫]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為節也。《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為[酉甫]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臨河解除,婦人或湔裙。
[譯文]
從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日,家家都做豐盛的菜餚、聚會吃喝。青年男女則駕舟遊玩,或到水邊設宴嬉樂。
按語:「每月都有弦日、望日、晦日、朔日,因為正月是一年開始的月份,習俗特別重視這幾個日子,把它作為節日來過。《玉燭寶典》說:「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都做些美味,飲酒取樂,泛舟遊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倒點酒在水邊,用業解除災厄。」現在的人只在正月三十日這一天到河邊消災除厄,婦女有的還去洗裙子。
[原文]
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侯。
[譯文]
春分這一天,老百姓都把戒火草種到屋上,有一種鳥很象烏鴉,在雄雞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來了,農民聽到這種鳥聲就下田,認為是耕耘的節季到了。
[原文]
社日,四鄰並結綜合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按:鄭氏雲:「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綜,即共立之杜也。」
[譯文]
春社這一天,周圍鄰居都結集起來,舉行儀式祭祀社神,殺牛宰羊獻祭酒。在社樹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後共同享用祭祀用過的酒肉。
按語:鄭玄說:「一百家共立一個社(以祭祀社神)」現在,四民聯合起來舉行社祭,就是(鄭玄說的)那種「百家共立之社」了。
[原文]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蛇之龍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乃魏武《明罰令》、陸[歲羽]《鄴中記》並雲,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雲子綏即推也。又,雲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
據《左傳》及《 史記 》,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
按;《 周書 ·司[火亘]氏》:「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注雲:「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准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
陸[歲羽]《鄴中記》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扌壽]杏仁,著作粥。」《玉燭寶典》曰:「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沃之。」孫楚祭子推文雲:「黍飯一盤,醴酪二孟。」是其事也。
[譯文]
冬至節過後的一百零五天,就有大風大雨,叫做寒食節。寒食要禁火三天,做些飴糖大麥粥之類的食物(備食用)。根根據瀝法推算,寒食節應當是在清明節前兩天,也有定在冬至節過後一百零六天的。
《琴操》說:「晉公子重耳和介子綏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介子綏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以後,(論功行賞)只有介子綏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綏於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綏,子綏不願出來,於是文公在(子綏隱居處)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綏出來),子綏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 另外,周舉在介子推廟前帖的文告里、魏武帝在《明罰令》里、陸[歲羽]在《鄴中記》里都說:寒食節禁火這個習俗,是為紀念子推才開始有的。《琴操》上說的「子綏」,就是「子推」。還有,(禁火的日期)《琴操》上說的是五月初五,與現在也不同,這是風俗流傳所致。
根據《左傳》和《史記》的記載,都沒有介子推被焚燒這件事。
按語:
《周書·司[火亘]氏》說:「二月,官吏搖著木鐸巡行國中,宣令國人禁止煙火。」注書的人說:「禁火是因為三月份將是起火最多的時候。」現在寒食節的准確時間是二月末,清明節又是三月初。這樣看來,「禁火」大概是周朝的老規矩了。
陸[歲羽]《鄴中記》說:「寒食節三天,吃甜酒果漿。又把粳稻米和大麥煮成乳酪,舂碎杏仁煮成粥。」
《玉燭寶典》說:「現在,人們都是做成大麥粥。把杏仁研碎做成漿。加些糖水。」孫楚祭介子推的文章說:「黍飯一盤,醴酪二孟」,說的就是斷火寒食、紀念子推這件事了。
[原文]
斗雞,鏤雞子,斗雞子。
按:《玉燭寶典》曰:「此節城市尤多斗雞卵之戲。」《左傳》有季[後阝]斗雞。其來遠矣。
古之豪家,食稱畫卵。今代猶染藍茜雜色,仍如雕鏤。遞相餉遺,或置盤俎。《 管子 》曰:「雕卵然後瀹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張衡《南都賦》曰:「春卵夏[竹旬],秋韭冬菁。」便是補益滋味。
其斗卵則莫知所出。董仲舒書雲:「心如宿卵,為體內藏,以據其剛。[髟方][髟弗]斗理也。
[譯文]
(寒食節)有斗雞游戲,雕畫雞蛋和「斗雞卵」(的習俗)
按語:
《玉燭寶典》說:「這個節日在城市裡特別盛行『斗雞卵』的游戲。」
《左傳》載有季氏和[後阝]氏斗雞的事,斗雞的游戲起源已很早了。
古時富裕人家,講究的吃食是畫有圖形的雞蛋。現在還有在雞蛋上染上藍紅等顏色,仍象雕刻的一樣,輾轉相互贈送,或者放在菜盤和祭器里。
《管子》說:「雕刻雞蛋然後染上顏色,為的是開發積藏、擴散萬物。」
張衡南都賦說:「春天的雞蛋,夏天的筍子、秋天的韭菜,冬天的韭菜花」,把雞蛋列為滋補身體的美味。
至於斗卵的游戲就不知道出自哪裡。
董仲舒的著作寫:人的心象宿卵一樣,是身體內部五臟器官之一,居於人體的主位,似乎斗卵就是這個道理。(譯注者按:這幾句話可以理解為,雞蛋好象人的心臟,因此斗卵就是斗心鬥智。
[原文]
打[毛求]、[革秋][革遷]、施鉤之戲。按:「劉向《別靈》曰:「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按:鞠與[毛求]同。古人蹋蹴以為戲也。
《古今藝術圖》雲:[革秋][革遷],北方山戎之戲,以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走喬]者。
施鉤之戲,以綆作蔑纜相[juan\],綿亘數里,鳴鼓牽之。求諸外典,未有前事。公輸子游楚為舟戰。
其退則鉤之,進則強之,名曰鉤強遂以時越。以鉤為戲,意起於此。
《涅槃經》曰:斗輪骨輪索,其秋遷之戲乎?[革秋][革遷]亦施鉤之類也。
[原文]
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按:《續齊諧記》:「晉武帝問 尚書 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為[忄在],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流水以濫觴,曲水起於此。』帝曰:『若此談,便非嘉事。』尚書郎束[析曰]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已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東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秦霸諸侯,乃因其處立為曲水祠,二漢相沿,皆成盛集。』帝曰:『善!』賜金十五斤,左遷摯虞為陽城令。」
按:《韓詩》雲:「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蘭兮。」註:「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
《 周禮 》:「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注雲:今三月上已水上之類。
司馬彪《禮儀志》:「三月三日官民並禊飲於東流水上。」彌驗此日。
《南嶽記》雲:「其山西曲水壇,水從石上行,士女臨河壇。三月三日所逍遙處。」
周處、吳徽注《 吳地記 》,則又引郭虞三女。並以元已日死,故臨水以消災。所未詳也。張景陽《洛禊》賦,則洛水之流。傅長虞《神泉》文,乃園池之宴。孔子雲:「暮春浴乎沂。則水濱禊除,由來遠穎。
[譯文]
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到大江、小洲、池、沼邊曲水作渠,「流杯」飲酒。
按語「《續齊諧記》說:「晉武帝問尚書摯虞說:『三月初三,引水成曲渠,(流杯飲酒),它的意義是什麼?』摯虞回答說:『東漢章帝的時候,平原縣徐肇在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孩,可是三天內都死了,全村人都認為是件怪事,於是互相牽引到水邊去洗濯,並且放置酒杯在水裡任其流去,曲水的起源就出在這里。』晉武帝說:『象這樣說來,曲水就不是件好事。』
尚書郎束[析曰]說:「摯虞後生,不能了解這個典故,請允許我把這個典故的來源說說吧!從前周公旦選定、建成洛邑作為東都。借流水泛杯飲酒,所以《逸詩》說:「羽觴隨波流。還有,秦昭王在三月上巳日,在黃河的拐彎處飲酒,有一金人從東邊出來,獻一把水心劍給他,說:(這把劍)可以使你統治西夏。等到秦國稱霸諸侯,就在那個地方建立曲水(祠)。西漢東漢沿襲下來,都成了繁盛的集會場所』。晉武帝說:『講得好!』賜給他黃金十五斤,將摯虞降職作陽城縣的縣令。」
按語:
《韓詩》說:「溱水洧水花花響,大夥子,大姑娘,人人手裡持著蘭花香。」註解說:這里說的就是當今三月桃花水漲的時候,(人們到水邊禊祭)去招還魂魄,消除一年中不吉利的事物。
《周禮·春官·女巫》說:「女巫掌管一年四季的祓除釁浴。」鄭玄注釋說:「就是現在三月三日在水邊舉行的一類活動。
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說:「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在東流水上禊祭、飲酒」。足可證實這一天的習俗。
《南嶽記》說:「南嶽山的西面曲水邊有個祭壇,水從石岩上流過,三月初三日,有身分的男男女女都到河壇去,在那裡玩樂。」
周處、吳微注《吳地記》,又引用了郭虞三個女兒的事。都認為是上巳曰死的,所以人們到水邊洗濯,去消除災害。這事到底怎樣,不很清楚。張景陽的《洛禊》賦,寫的是到洛水遊玩的事。傅長虞的《神全》文,寫的是在園池宴飲的事。孔子說過:暮春三月到沂水邊去洗濯(見《論語·先進》篇)。這樣看來,到水邊祭除災,由來很久了。
[原文]
是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謂之龍舌[米半],以厭時氣。
[譯文]
三月初三這一天,採摘鼠麴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叫「龍舌」,可治療時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