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閩南的旅遊資源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鎮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義中大師創建於一千一百多年前。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州帆兄咸陽高陵縣人。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轎鉛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福建土樓,以其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觀。永定、南靖和華安的土樓已聞名遐邇,但閩南一帶各式各樣的土樓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閩南的土樓民居,是人類建築文化的宏篇傑作,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南靖土樓,是南靖勞動人民艱辛的汗水與聰明才智的結晶。它的規模、結構、工藝、功能、令多少現代的建築專家學者嘆為觀止;它的建築風格、民情風俗、文化內涵,使社會學家慨嘆。
南靖縣共有土樓15000多座,其中較為特色三層以上的圓形古土樓有386座、方型古士樓有1751座。這些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橢圓形、五鳳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圍裙形、凸字形、前方後圓形、馬蹄形等,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氣度不凡。一座土樓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築精品;一座土樓就是一方濃縮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樓就是一域民眾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歷史見證。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縣感德鎮蘆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築風格與土樓相似。土堡原為吳姓人氏的居家。牆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塊砌成的,四周牆壁堅硬無比,易守難攻,這種設計也是用於防禦土匪。
巽來庄土樓:巽來庄土樓始建於清代,坐落在永春縣五里街鎮仰賢村。相傳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鹽官所建,在其周圍還建有古厝10幢,分別為其10個兒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巽來庄土樓,外方內圓,外圍是高7米的城牆,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圍牆內是較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閩北與閩南的建築風格在此融合。
小小「槍樓」:閩南鄉下仍可見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樓。有的在古厝的一側,叫「槍樓」,或獨立一座,或與下落相連,都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的。人們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單屋,有小窗子作為望口,還有斜的槍孔。 梨園戲
梨園戲,戲曲劇種。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 江、龍溪地區及廈 門、台 灣 省閩南方言區域。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梨園戲歷史比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梨園戲在發展進程中,有大梨園(過去成年演員的班社)和小梨園(兒童演員的班社)之分,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路」, 泉州人把福 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小梨園,泉冊襲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戲」。
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民間曲種錦歌帶到台灣,很快在台灣廣泛傳唱,群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高甲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它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包括《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林文生告御狀》、《管甫送》、《杏元思釵》、《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別》及連台本戲《三國》、《岳傳》等。高甲戲的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嗩吶為主,輔以品簫、洞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只有生、旦、丑三個行當,後來陸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等。這些行當中,以丑最為突出。醜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長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師爺丑和捆身丑。女丑則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幾十種。醜行表演藝術豐富多姿,藝人們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創造設計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類型,以對不同人物典型行為的擬示或以對木偶戲和動物動作的模仿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輕松幽默,妙趣橫生,誇張而不失實,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高甲戲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線木偶和民間舞獅的技藝,形成「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動作,別具特色。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內外有著極大的影響。
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南管戲」先是被「北管」戲奪 走了觀眾,後因「歌仔戲」的興起更被冷落,台灣職業的「七子戲」班都已解散,僅由一些業余的子弟社團(清唱結社),如台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台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維持活動,這種清唱的形式俗稱為「郎君唱」,自戲 劇形式的「七子戲」沒落以後,清唱結社的「郎君唱」逐為「南管」的代表。
「南管」為台灣的稱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樂」, 流行於福建泉州、台灣、及南洋地區。這種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國立藝術學院已正式以「樂種」的 形式列為課程。高甲戲:又稱「九角」、「戈甲」、「交加」,系傳自於泉州的劇種。「高甲戲」約形成於清光緒 年間,當時因「梨園戲」逐漸沒落,便在「梨園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武術技藝(宋江戲)及其他的 戲曲而產生的新劇種,因本底里是「梨園戲」,因此傳到台灣以後,在民間仍以「南管戲」稱之。「高 甲戲」是大陸的稱呼法,在台灣民間藝界並不使用這一名稱。在台灣尚有活動的職業劇團計有伸 港的「新錦珠」、員林的「正新麗園」、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動已日漸減少。
打城戲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曾留下兩句傳世名言:「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那千年古剎開元寺的法事活動,更是終年不斷,香火不絕。尤其是閩南民間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請和尚、道士念經拜懺,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冤鬼的故事,俗稱「打地下城」;一種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稱「打天堂城」。這「打城戲」名稱的由來。「打城戲」又有「和尚戲」、「法事戲」之稱。若由道士單獨演出,則民間稱之為「師公戲」。總而言之,它屬於宗教劇。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懺活動,起初純屬法事儀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諸如木魚、鈸、鈴、鉦、雲板、草鑼等法器作為樂器,念唱的曲調也僅限於道情和佛曲音樂,諸如[南海贊]、[普安咒]、[大真言]、[鬼摻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調,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飛鈸、過刀山等小雜耍節目吸引觀眾。這些表演一般僅在夜間的寺院、道場的廣場上進行。為了體現「超度亡魂」的性質,所以表演時還增加了佛經《目連救母》中的有關孝子目連的片斷故事。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這種打城的宗教儀式表演開始走出寺院、道觀的圍牆,逐漸在閩南廣大城鄉搭台演出。大約在清咸豐十年(1860 年),晉江縣興源里吳永燎、吳永吟兄弟出面創建打城戲班(俗稱「師公戲」)並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門、廈門等地進行法事活動的演出。這樣打城戲作為一個劇種開始成熟。據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德教授考證,同治13年(1873年),有兩個荷蘭人曾在廈門看過打城戲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劉全進瓜》、《目連救母》、《四游記》等劇目。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學者都認定布袋戲起源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與布袋戲相似的同類藝術,在中國南北方稱謂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東北稱「扁擔戲」,在四川稱「木腦殼戲」,在西安、蘭州稱為「耍桿子」,在閩東稱「幔帳戲」,在寧波稱「手套木偶」,在閩南和蒼南、崇明島、東南亞等閩南方言區均稱之為「布袋戲」。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載「……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 ,謂之肩擔戲。」《揚州畫舫錄》所記的「肩擔戲」,表演形式上與布袋木偶戲已較為相同。清嘉慶年間刊本的《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歌謠》:「有習洞簫、琵琶,而節以拍者,蓋得天地中聲,前人不以為樂操土音,而以為御前清客,今俗所傳弦管調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演唱一場,各成音節」。關於「布袋戲」稱謂的最早記載。 閩南民間舉行婚禮期間,總有一個能歌善唱的「送嫁媽」(主持婚禮儀式亦稱「送嫁姆」),在高聲誦唱,貫穿於整個婚禮,既莊重嚴肅,又詼諧風趣,為婚禮增添喜慶、祥和、美滿氣氛。
婚禮的第一個禮程是在廳堂中進行象徵性梳妝打扮,新娘新郎讓人在頭上各梳三下。這叫「上頭」,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媽」請新娘到廳堂,誦唱:「請出廳,請出廳,做人好名聲。」新娘坐下時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時要唱:茶油滑、茶油烏,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梳頭時唱:三下木梳,兩個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
迎親隊伍的最前頭有人抬一根連枝帶葉的青竹,俗稱「竹掃」,表明新娘有「節」(貞節)。竹上系一塊豬肉,據說這是祀每於做喜事時來搗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著是新娘轎(或車),後面還有人挑一擔用布袋裝的「子孫桶」,表示新娘早得貴子,挑的人可得大紅包,但要善誦祝福歌:「子孫桶,吊起起,前苑園後果子。」
新娘上轎(車)前必先哭幾聲,表示依依不捨,這樣婚後才幸福,俗稱「哭好命」。「送嫁媽」要替新娘蓋上紫帕,並誦唱:「紫帕罩上頭,新娘賢惠新郎能。罩於前,新娘好人緣;罩於後,夫妻吃到老、老、老。」轎行幾步,新娘要從轎(車)上丟下摺扇於路,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俗稱「放扇地」(諧音「放性」),「送嫁媽」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順利)。」
迎親隊伍回來了,但花轎(車)只能停在堂屋門檻外。這時男方侄兒手中捧兩粒柑桔(諧音「甘吉」),引出新娘,並由傘或米篩遮日,俗稱「過米篩」。「送嫁媽」高聲誦唱:「新娘請出轎,生子哈哈笑。」新娘進新郎家門檻,要先跨過燃燒炭火的「火爐」,閩南話「生炭」與「生殖」諧音,以求興旺。「送嫁媽」唱:「跨火煙,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孫(男孩)。跨會過,夫妻和好百廿歲。」新娘新郎雙雙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畢就入洞房。接著吃:「合巹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個月,月月美滿。「送嫁媽」一邊為新娘夾菜一邊唱:「吃豬心,恩愛共一心;吃豬肝,新郎發財做大官;吃雞,才會起家(興家);吃紅棗,年年好。」接著是吃「新娘茶」……
結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廳堂會見家中親人,俗稱「出廳」,這是婚禮的尾聲。隨後,「送嫁媽」陪新娘熟悉今後勞動路徑、地點、表明閩南新娘熱愛勞動。「送嫁媽」象徵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項工作時,都要高聲誦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時要唱:「啟灶君,起火不會熏,煮粥快滾。」新娘到井邊時唱:「水井清清,新娘手靈心靈;井水明明,生子傳孫富不會停。」新娘到養豬飼料缸「送嫁媽」邊呼叫豬「?啊?,?啊?……」,一邊唱:「攪潘(泔水)攪會浮,喂豬象只牛。把潘潑上壁,一窩豬仔十二隻。」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稱做「頭次客」,時間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須在黃昏才回來,俗稱「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會送一對帶路雛雞和兩株連根帶尾的甘蔗(意為從頭到尾都甜),雞、蔗表示子孫昌盛;還送米糕(意為步步高),供女婿帶回去,結婚至此始告結束。從此,夫妻開始了新的生活。 閩南惠安東部沿海村鎮如崇武、小岞等地的漢族婦女(俗稱惠女),以奇異的裝束,長住娘家的風俗和吃苦耐勞的本色,為世人矚目。
惠女的服飾穿戴鮮明艷麗,奇異獨特。一年四季,她們頭上總是裹著色彩鮮艷、花樣新奇的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頷,再戴上髹漆一新的黃色園形尖頂斗笠,用4條鑲著鈕扣的綵帶緊扣在下巴上,斗笠沿下僅露出眼、鼻、口;發髻上插著幾支劍形的簪釵,髻上套一圈花串;上身穿著又窄又短的藍青色或素色花大裾衫,袖短至前臂、束緊,肚臍以下腹部顯露在外;下身常穿褲管寬大、褲襠很淺的藍色或黑色的長褲,褲頭綴上長長的白褲腰,再繫上5~7條精美的銀褲帶(腰鏈),光赤著腳板。人們謔稱「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據說這種奇特裝束與福建上古先民的文化遺傳有關。
惠東沿海一些鄉村,至今仍保留婚後長住娘家的習俗。這種婚俗規定,婦女婚後3天就必須回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春節、清明、中秋能回夫家。春節住3天,清明和中秋白天來,晚上就要回娘家,不得在夫家過夜。而丈夫到妻子娘家過夜,要摸黑去,凌晨就要離開,人稱「兩頭不見日光」。直到第一個孩子生下來以後,妻子才能住到丈夫家。違反這種習俗的,往往受到嘲諷孤立,甚至族規處罰。這種習俗目前正在逐漸改變中。
惠安的青壯男人,大多外出捕魚、打石、承包工程,惠女則挑起了生產、家務的重擔。在惠安,到處都可以看到衣飾穿戴整齊劃一的婦女在挑擔子、抬石頭。她們還走出家門,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創業。 閩南四大古鎮指的是 晉江安海、翔安馬巷鎮,漳州角美,廈門灌口。
2. 為什麼移動的網打不開千千小說之類的網頁
先試三個辦法
一、打開IE,點工具,點internet選項,點高級,點恢復默認設置,專點保存,退出,重新打開IE
二、打屬開IE,刷新五次以上
三、打開IE,點工具,點internet選項,點刪除文件,點清除歷史記錄,確定,保存,退出IE,重新打開IE。
以上三個辦法都試了還不行看下面的
三種可能:
1. 網速問題
2. 病毒問題
3. 電腦配置速度問題
以下幾種解決方法:
1. 安全模式下查殺一下是否有病毒,
2. 或者重新安裝瀏覽器看是否出現類似情況
3. 更換其他瀏覽器試試
4. 用別的電腦鏈接你的網線試驗一下,如果出現類似情況,說明是你的網速問題
5. 最後一招。。修復系統
如果樓主說不是以上問題的話,那就有可能有人用p2p終結者控制了你的網速,如果這樣的話,你可以採取兩種辦法解決:
1. 下載反P2P終結者軟體,以毒攻毒
2. 使用360殺毒軟體及瀏覽器,開啟360防火牆,可以有效抵禦控制網速的攻擊
3. 哪個網站的小說是最全的是免費的還不用登錄。
2K小說、千千小說、樂文小說、鳳凰小說全都不要錢,而且不用登陸
4. 《[希神家教聖鬥士]不是洗具,是戰神》女丑之屍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希神家教聖鬥士]不是洗具,是戰神》女丑之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赫拉,世界上最高貴的女神,她是眾神之王宙斯的媳婦兒,也就是所說的神後。但是,她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悲慘的女神。
以下讓我們看看為什麼赫拉會如此悲慘的原因。
首先作為一個孩子敗罩,她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親吞到了肚子里,典型的剛出娘胎又入父肚,永遠生出來型。但是,作為神總歸會有神的優勢,所以奇跡般的她又桐滑被自己的老媽和弟弟救了出來。
好不容易出父親肚子的赫拉那叫一個激動啊,那叫一個沒有理智。被自己偏心的老媽三騙兩騙的幫著自己的弟弟犯下了弒 父罪,然後又繼續被自己老媽騙著和自己的弟弟宙斯結了婚,犯下了亂倫罪。赫拉的小日子還沒有怎麼過,就犯下了這樣的兩條大罪,你說她是不是倒霉?
然後作為媳婦兒,原本呢,她想要好好的相夫教子。但是他丈夫不同意啊,不隨她意的到處拈花惹草,私生子跨越幾個大陸。作為一個女局枯臘人面對這種事情總會抓狂的,而作為自尊心極強的女神,更是無法接受。於是天下第一妒婦的稱號就永遠的陪伴著她了。你說她是不是……
有問題再找我
5. 拒嫁在哪裡看
嫁可以旁緩在吾愛小說網、網路瀏覽器上進行觀看。《拒嫁》是由網路作家西彤創作的一部網路言情小說,主要講述了運旅模鎮者林佳樹穿進豪門生子文,變成炮灰攻的替身,展開的一系列故事。該小說於2022年5月登陸吾愛小說網發布,截止2022年10月6日已經更新到45章。
6. 手機瀏覽器打不開千千小說網
你好;你的手機打不開千千小說網,可能是你的網路有問題,你可以切換一下網路,還有就是手機自帶的瀏覽器都不怎麼好用,體積太大,手機內存運行不過來。你可以清理一下緩存垃圾,為手機釋放一些內存。也可以安裝一個瀏覽器。
手機QQ瀏覽器就是您不錯的選擇,它裡面的完結小說可多了,要什麼有什麼,還都是免費的呢?
7. 《時光》女丑月半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時光》女丑月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覺得人的一生有很多不能再回頭找得到的東西,比如時光,曾經愛過的人。我喜歡我家的街道,鬧尺晚上的時候,灰暗的燈光照著街道,像是未知的旅途,不知到終點。我家的門前時一大片的墳地,門口有一棵大柳樹。人們常說柳樹是有靈氣的樹木,能吸收人的氣息,所以才種在墳頭。墳場的南邊有一個池塘,旁邊就是倒垃圾的地方。自己在家的時候,每次晚上去倒垃圾的時候,反而是一天中最輕松的時候。這里沒有人,活著的人,而死去的人卻靜悄悄躺在地下。好像這里只有我,好安靜,好自在。所以,那時想將來想當入殮師,想給他中彎拆們化妝,因為覺得這樣自在,並且自由。在那裡埋得是回民的人,他們下葬的賣棗時候是沒有棺材的,用白布卷著就可以了。所以上次他們把墳地遷走的時候,是不允許外人在場的。因為我家前面的地要蓋成房子了。不再有夏日的晚上,墳地的漫步了,沒有蟋蟀的叫聲,沒有吹來的微風,沒有野草脈過腳的愜意,也沒有當時的我了。我成為了不想成為的人,過著別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