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金庸古龍全集TXT雲盤分享!!!
金庸小說全集三聯版,包括PDF和TXT文件:
合集壓縮包: https://72k.us/file/22506913-411116090
15本小說分開下載:://72k.us/dir/22506913-36433000-ae969a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全集包括《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這十五部小說。
敬請採納,謝謝!
本資源下載收集於網路,只做學習和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為付費資源,請在下載後24小時之內自覺刪除,若作商業用途,請到原網站購買,由於未及時購買和付費發生的侵權行為,與本人無關。發布的內容若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系本人刪除!
㈡ 金庸《笑傲江湖》簡短簡介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作者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內容簡介:
福威鏢局被青城掌門余滄海滅門,少鏢頭林平之轉投華山派。華山掌門岳不群之女岳靈珊對林平之漸生愛意;嵩山掌門左冷禪想合並五嶽劍派,殺了衡山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二人死前,將《笑傲江湖》曲譜托予了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
令狐沖身受重傷後又被自小愛慕的岳靈珊疏遠,外出散心時,和魔教聖姑盈盈相識,二人互生情愫,盈盈捨身入少林挽救令狐沖的生命。
向問天用令狐沖換出被囚的魔教前教主任我行,即盈盈之父;令狐沖在牢中習得吸星大法,後去救助恆山派,卻成了恆山眾尼姑的掌門人,又助任我行殺了現任魔教教主東方不敗。
左冷禪勉強將五嶽劍派合並,掌門卻被修習了辟邪劍譜的岳不群所奪,林平之得到辟邪劍譜後報了滅門之仇。任我行想滅掉諸正派,一統江湖;盈盈在父親和情郎之間無法取捨;任我行暴斃,盈盈接任教主後與正派和解,令狐沖終與盈盈結為伉儷,笑傲江湖……
(2)金庸笑傲江湖古龍小說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笑傲江湖》自1967年4月20日至1969年10月12日連載於《明報》。「笑傲江湖」語出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漁夫的「西江月」詞中一句「得來烹煮味偏濃,笑傲江湖打哄」。
《笑傲江湖》的寫作從1967年開始。當時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開始,1966年、1967年、1968年這三年是高潮期。或者根據一部分學者的看法,這三年是「真正的文革」。
中共九大以後,其實已經和前面很不一樣,進入了一個比較平穩的時期。文革不僅在中國大陸進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場的《明報》受到左派的圍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關心著天下大事,關注著中國的政治風雲,所以他把當時對「文革」的思考,自覺不自覺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說創作。
其實與此同時,金庸每天寫的社評,本來就在一刻不停地評論著中國的現實,特別是他對「文革」中政治局勢的判斷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結果也被證明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此書是在「文革」時期寫的,但它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影射文學」,而是受「文革」啟發,以生動的藝術畫面濃縮了一部中國政治斗爭史。
㈢ 笑傲江湖的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講述了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偶然遇上曲洋和劉正風,得到《笑傲江湖》曲譜;也偶然間學會五嶽各派劍法精髓,被師父岳不群猜疑逐出師門。
被自小喜歡的岳靈珊疏遠後,在游歷江湖時和魔教聖姑任盈盈相識相愛。最後岳不群野心暴露後,令狐沖出手阻止了大戰,並與任盈盈退出江湖,共奏《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
《笑傲江湖》的中心是武林爭霸奪權,為了達到目的,奪取《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最後兩派都敗在《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上。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之一,其不僅靠跌宕起伏、波譎雲詭的情節引人入勝,更能於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塑造出數十個個性鮮明、生動感人的文學形象。
如豁達不羈、捨生取義的令狐沖;嬌美慧黠、摯情任性的任盈盈;陰鷙狡詐、表裡不一的岳不群;桀驁不馴、老謀深算的任我行;冰清玉潔、相思痴戀的儀琳;虛懷若谷、蕭條離奇的沖虛以及逃避紛爭、寄情於各自喜好的「江南四友」。
打諢插科的「桃谷六仙」,皆可為武俠小說的人物畫廊增添異彩。作品所高揚俠義、仁愛、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對今人仍有強烈的感召力。
金庸在闡述劍法的最高境界時用了「無招勝有招」來表達劍術的精妙,即最高明的防備是永遠不要讓對方猜到你要出什麼招,於無招可破中一劍進攻。這種思想與老子《道德經》對「道」的至高至極境界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哲學思想一脈相承。
㈣ 古龍,金庸,梁羽生,他們三個各自的武俠代表作是什麼
他們的代表作很多,金庸的有《碧血劍》、《飛狐外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古龍的有《楚留香傳奇》《陸曉鳳傳奇》《三少爺的劍》《蕭十一郎》等。梁羽生的有《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
金庸是當代武俠小說第一人,他寫作的每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都是精品。只選其中最好的五部:
1、風雲第一刀
情節曲折動人,不僅是一部闡明武學真諦的作品,還是一部寫盡人間世態炎涼的人情歷史畫,更是一部觸動社會現實,探索人生哲理的警世名著。堪稱古龍最高水平作品。
2、白玉老虎
無間道版的武俠小說,記錄的是大風堂、霹靂堂及唐門的斗爭故事。
這本書雖然沒有結尾,但就是最好的結尾。
3、流星蝴蝶劍
有些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小說。這本書中對於「武」的描寫非常的少,甚至幾乎沒有出現過武功的招式名稱和對武器的描述。
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人性的探討和對自由的追求。塑造最出色的人物,當然還是律香川和老伯。
4、絕代雙驕
絕代雙驕應該是古龍形成獨特風格前,最高峰的作品,這部作品的套路與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有些相似,故事性極高,但缺乏古龍風格。
5、陸小鳳系列
這個算武俠版偵探小說。
㈤ 金庸小說有哪幾部
金庸小說有《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15部。
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
(5)金庸笑傲江湖古龍小說網擴展閱讀
金庸小說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
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
㈥ 金庸的14部作品按時間先後來排名!!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1959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1961年)、《飛狐外傳》(1960年—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鴛鴦刀》(1961年)。
《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1966年)、《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1972年)。
1、《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斗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
該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人物。
雖然比金庸後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與以前的武俠小說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語言風格及武功藝術的描寫上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為作者後期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碧血劍》
《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在藝術形式方面,金庸在寫作時就尋求著突破。他吸取外國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主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他的身世、性格特點、故事,全都通過溫儀與何紅葯兩個女人動情的回敘和追憶展現出來。
而這種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也正是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的一個重要區別,它的運用,為以後武俠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開了一個先例。
3、《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該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
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4、《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小說的主脈寫的是「叛國賊」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從小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金兵鐵蹄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
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金庸在該作品中將武功與性格結合起來寫。在武功中寫個性,成功地塑造了多種鮮活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5、《飛狐外傳》
《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飛狐外傳》主要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歷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小說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為故事的中心,講述了胡斐為追殺鳳天南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與程靈素、袁紫衣所發生的愛情。
該書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卻寫於其後,二者互相關聯,卻不完全統一。此書之中人物更為增多,人物性格更為豐滿。該書在金庸作品中有比較重要地位,在藝術成就上屬中乘之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
㈦ 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武俠第一;笑傲江湖,小說第一」...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射鵰」,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說,而現在則最推崇「天龍八部」。我覺得這種改變與我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很大的聯系。事實上,這個改變的順序也大致和金庸創作的順序相符。
最早喜歡「射鵰」,後來自己分析,主要是因為其人物刻畫的非常單純,直接,功能性強。郭靖一味地「蠢」,黃蓉一味地「靈」,黃葯師一味地「邪」,等等。內容也是故事性極強。「笑傲江湖」則是全書諷刺政治,其中許多影射的意味非常明顯。相比前期的小說,人物刻畫方面也變得復雜。剛上大學的我思想還是比較激進,自然喜歡這種小說。
然而「天龍八部」有其他所有武俠小說(包括古龍等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沒有的一種氣概在其中。讀「天龍八部」的時候,我直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恢宏、磅礴的氣勢。這種感覺非常特別,只有少數幾本書能給我這種感覺,比如「紅樓夢」。其他武俠小說,大都是涓涓細流,小橋流水,而「天龍八部」則可比作黃河奔流。
首要的區別在於其主旨的宏大。你可以說「射鵰」只是在寫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網路小說;「笑傲江湖」是在寫政治,或者是在寫中國政治;「連城訣」寫人性黑暗面;「神鵰」寫愛情。但是「天龍八部」所涉及的內容,很難用一兩個詞概括。事實上,「天龍」裡麵包含了金庸對佛學,哲學,人性,等等許多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或者乾脆說是對「人類」的思考。這是其他武俠小說沒有涉及過的。或者說,是其他作家沒有自信駕馭這樣宏大的主旨。
此外,從文學技法上說,三條平行主線,其他出場人物數量極大而又互相聯系,包括武功體系也是最為復雜。而其中最為值得稱道的,就是全文濃厚的希臘式悲劇色彩,也是其他武俠小說很少涉及的。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造就了一部可堪稱為「名著」的一本武俠小說。
----------------------------------
我個人覺得「鹿鼎記」應當算是金庸封筆之前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冒險,從寫作手法來說,包括荒誕手法,主角韋小寶的武功和人品、民族問題(滿漢矛盾)等等,都完全不同於之前的金庸小說。但是,不能因為這種嘗試和冒險非常膽大,就以此來抬高小說的地位。從小說思想上來說,「天龍八部」是典型的佛學,而「鹿鼎記」展現了一種「大一統」和「無為」的思想:年齡大小,身份高低,武功強弱,政治力量強弱,都沒有任何意義,在佛學的基礎上,和道家又有點不謀而合的意思,這相比「天龍八部」來說又更深入了一個層次。可是,這同樣不是評判小說的唯一依據。不能因為思想深入了一層,就說這部小說比另一部小說好。就像兩首歌曲,一首描繪愛情,一首探討人生,但是判定歌曲好壞的標准,還是要客觀地歸結到是否「好聽」上來。
至於到底「鹿鼎記」和「天龍八部」孰優孰劣,這個問題真的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鹿鼎記」有點像「堂吉訶德」,而「天龍八部」更像「雙城記」。「鹿鼎記」像是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而「天龍八部」像是蕭峰的降龍十八掌。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天龍八部」這種氣勢恢宏的小說,而「鹿鼎記」屬於旁敲側擊、劍走偏鋒,可以給我帶來新鮮感,引起許多思考,但單從感官上來說,終究沒有辦法給我帶來和「天龍八部」一樣大開大闔,雷霆萬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