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著名文學家巴金創作了幾個小說三部曲
著名文學家巴金創作的三部曲: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3.《人間》三部曲:《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4.《抗戰》三部曲:《火》《馮文淑》《田惠世》
Ⅱ 梁斌的《紅旗譜》,共有幾部,分別於哪年出版,曾得過什麼獎
梁斌1914年出生於河北省保定蠡縣梁庄,11歲離開家鄉就讀縣立高小,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5歲考入保定二師。1932年春,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保定二師學生宣傳抗日活動踴躍。國民黨當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沖入學校向學生開槍。12名黨員、1名團員慘遭殺害,40名學生被捕,史稱「七·六」慘案。梁斌曾說:「自入團以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個荊棘。二師『七·六』慘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荊棘。『高蠡暴動』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荊棘。自此以後,我下定決心,揮動筆桿做刀槍,同敵人戰斗!」
梁斌從1935年開始醞釀《紅旗譜》。頭十年中,他寫了大量文章,《紅旗譜》中很多人物、情節在這些作品中初具雛形,如《夜之交流》《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等。梁斌隨軍南下時,從束鹿到衡水、石家莊、邯鄲等地,參加、領導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來,梁斌隨身帶著個小本子,將百姓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有些寫進了《紅旗譜》。
1953年6月,梁斌正式開筆《紅旗譜》,一年後完成《紅旗譜》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創作狀態異乎尋常,他完全沉醉在《紅旗譜》中,不諳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書十多個小時。梁斌曾這樣描述:「我的創作欲、靈感升到高潮,欲罷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開始寫作。早餐時間已到,我還沒有寫完一個節目,當我寫完一個段落,飯時已過。午餐晚餐無不如此。有時寫著寫著,想起我還未吃飯,其實兩頓飯已經過去了……」
梁斌夫人散幗英回憶丈夫創作《紅旗譜》時的日子說:「他就像傻了一樣,送飯就吃,不送就餓著。不跟人說話,別人說話也不聽,但談起《紅旗譜》中的人物時,他馬上眉飛色舞起來。寫作之後,他腦子仍處在亢奮狀態靜不下來,除了失眠還是失眠。」
那時候,他腦子里除了《紅旗譜》,什麼都沒有。夏天和人聊完天,總忘拿扇子,一個夏天丟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漢黏稠的空氣令人燥熱,梁斌寫作的地方沒有避暑降溫的設施,低頭寫作,汗滴常會打濕稿紙。為此,梁斌想出了一個「濕被單降溫法」。他把被單沾上涼水,掛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塊毛巾,實在熱了,就用冷毛巾擦頭、擦洗身上;還熱,索性把冷水盆擱到桌下,把兩腳放在涼水裡。
為寫《紅旗譜》,梁斌曾「三辭官」:第一次是辭新武漢日報社長之職;第二次是辭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支部書記之職;第三次是辭天津市副市長之位。梁斌辭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話:不寫好《紅旗譜》,無顏見江東父老!終於,共計120萬字的《紅旗譜》三部曲長篇畫卷,即《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問鼎文壇。
梁斌的脾氣很倔,倔得硬氣、剛烈。「文革」期間,他被造反派批鬥。有人問他《紅旗譜》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傾」路線。梁斌堅決回答:不是。一次,有個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腳踹倒凳子,將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問他承不承認,梁斌爬起來依然堅決回答:不是。
平時沒事梁斌就愛和老百姓聊天,門口賣菜、修鞋、拉煤的無不說「梁老是個大好人」。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遺孀
生活比較困難,有關部門說,老同志去世了,以後不會常來了。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訴。梁斌火了,馬上質詢那個部門負責人,事情很快便解決了。
梁斌一生最珍視的莫過於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們紛紛逃跑,梁斌卻沖向書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顧一切地喊著,將手稿緊緊摟在懷中。當時書櫃里還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貴名畫,但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惟有手稿。
梁斌寫了《紅旗譜》,《紅旗譜》中也寫著梁斌的一生。
Ⅲ 《播火記》最新txt全集下載
播火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白色恐怖的年月過去,江濤眼睜睜看著哥哥被關進牢獄里,心上象釘上苦難的荊棘。他寒假暑假回家幫助父親料理家事,參與勞動,一開學就又回到保定。每天下午完了課,就到校外去工作。夜晚鑽進儲藏室,把小油燈點在破櫃櫥里看書。他讀完了組織上發來的《社會科學講義》,心上好象開了兩扇門,照進太陽的光亮。
他們從學校到工廠,從工廠到鄉村,偷偷地把革命的種籽撒在工農大眾的心上,單等時機一到,在平原上掀起風暴。
那年秋天,上級派人到鎖井鎮一帶四十八村視察工作,根據廣大群眾的要求,決定發動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向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進攻。到了冬天,組織上派江濤回到鎖井鎮上,去發動農民,組織反割頭稅、反百貨稅運動。
他動身的那天早晨,天上垂下白騰騰的雲霧。馬路上、屋頂上、樹枝上,都披著霜雪樹掛。江濤走到嚴萍的門前,伸出手去,想拍射門環,又遲疑住,想:「還是不告訴她吧!」停了一刻,才抽回手走出城來。
走不多遠,天上捲起絞脖子風,推……
應該是全本了
Ⅳ 《播火記》txt全集下載
播火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Ⅳ 慶兒的小說《紅旗譜》人物
《紅旗譜》中朱老星的兒子 。《紅旗譜》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作者:梁斌,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江濤和大貴一進柵欄,朱老星和他兒子慶兒,正在場上拉著碌碡碾谷槎。他們把...江濤又走到朱老星跟前,說:「你猜這豬稅是誰包的?」
《紅旗譜》第二部緊接「七六」慘案,描繪鎖井鎮上的農民生活和斗爭。
《播火記》三九:「 慶兒今年才十五歲,只因年月緊窄,營養不足,個兒長得又矮又瘦,瘦眉窄骨,臉上黑黑的。」
..........「宴賓樓的宴會燈紅酒綠的時候, 慶兒 正背著糞筐在大街上出探。」
Ⅵ 梁斌的人物生平
作家梁斌早年在華南工作,收養一隻險些喪命的華南虎崽,幾次調工作也都帶在身邊。後來養的如豬大小,食量驚人,才送給了保定的動物園。在當代文人中養虎的不知是否還有,真是奇人奇事氣象不同。
(假日100天 文/黎家明)
梁斌紀念園
為了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風范,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一代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和梁斌文學研究會共同發起建立了文學巨匠、人民作家梁斌紀念園。紀念園以梁斌先生紀念碑為主題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先生雕像、主碑及輔碑。栩栩如生的雕像自然豐滿,一身灑脫;主碑正面三幅浮雕分別以梁斌先生代表作《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的主要人物為原型創作而成,背面以先生的《千年難忘的白洋淀荷花圖》為範本用影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藝術畫;副碑以黑色花崗岩為背景,採用特殊工藝將於立群夫人手書的郭沫若先生題詞鐫刻在正面玻璃幕牆上,背面鐫刻著梁斌先生絕筆的「滿天星斗日,一華落地來」十個大字;墓蓋以書的造型進行加工雕琢,翻開的書頁上是先生巨著《紅旗譜》內容摘抄。紀念碑整體採用高檔花崗岩和漢白玉石料,顏色由紅、白、黑三種組成,紅色代表著先生的巨著在火紅的革命年代紅遍祖國大地也影響和教育了幾代讀者,黑白結合表現了先生是非分明、剛正不阿、真誠正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梁斌先生紀念碑不是一座普通的紀念碑,它是先生文學藝術與當代科技及傳統藝術手法相結合的產物,配以草坪、花卉、南京雨花石點綴,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珍品。
梁斌先生紀念園的落成,為該市再添一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使之成為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基地,同時還增加了一個富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該市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2005年,央視正在熱播電視劇《紅旗譜》,這讓人想上世紀50年代的長篇小說《紅旗譜》的作者梁斌。
梁斌1914年出生於河北省保定蠡縣梁庄,11歲離開家鄉就讀縣立高小,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5歲考入保定二師。1932年春,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保定二師學生宣傳抗日活動踴躍。國民黨當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沖入學校向學生開槍。12名黨員、1名團員慘遭殺害,40名學生被捕,史稱「七·六」慘案。梁斌曾說:「自入團以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個荊棘。二師『七·六』慘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荊棘。『高蠡暴動』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荊棘。自此以後,我下定決心,揮動筆桿做刀槍,同敵人戰斗!」
梁斌從1935年開始醞釀《紅旗譜》。頭十年中,他寫了大量文章,《紅旗譜》中很多人物、情節在這些作品中初具雛形,如《夜之交流》《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等。梁斌隨軍南下時,從束鹿到衡水、石家莊、邯鄲等地,參加、領導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來,梁斌隨身帶著個小本子,將百姓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有些寫進了《紅旗譜》。
1953年6月,梁斌正式開筆《紅旗譜》,一年後完成《紅旗譜》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創作狀態異乎尋常,他完全沉醉在《紅旗譜》中,不諳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書十多個小時。梁斌曾這樣描述:「我的創作欲、靈感升到高潮,欲罷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開始寫作。早餐時間已到,我還沒有寫完一個節目,當我寫完一個段落,飯時已過。午餐晚餐無不如此。有時寫著寫著,想起我還未吃飯,其實兩頓飯已經過去了……」
梁斌夫人散幗英回憶丈夫創作《紅旗譜》時的日子說:「他就像傻了一樣,送飯就吃,不送就餓著。不跟人說話,別人說話也不聽,但談起《紅旗譜》中的人物時,他馬上眉飛色舞起來。寫作之後,他腦子仍處在亢奮狀態靜不下來,除了失眠還是失眠。」
那時候,他腦子里除了《紅旗譜》,什麼都沒有。夏天和人聊完天,總忘拿扇子,一個夏天丟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漢黏稠的空氣令人燥熱,梁斌寫作的地方沒有避暑降溫的設施,低頭寫作,汗滴常會打濕稿紙。為此,梁斌想出了一個「濕被單降溫法」。他把被單沾上涼水,掛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塊毛巾,實在熱了,就用冷毛巾擦頭、擦洗身上;還熱,索性把冷水盆擱到桌下,把兩腳放在涼水裡。
為寫《紅旗譜》,梁斌曾「三辭官」:第一次是辭新武漢日報社長之職;第二次是辭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支部書記之職;第三次是辭天津市副市長之位。梁斌辭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話:不寫好《紅旗譜》,無顏見江東父老!終於,共計120萬字的《紅旗譜》三部曲長篇畫卷,即《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問鼎文壇。
梁斌的脾氣很倔,倔得硬氣、剛烈。「文革」期間,他被造反派批鬥。有人問他《紅旗譜》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傾」路線。梁斌堅決回答:不是。一次,有個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腳踹倒凳子,將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問他承不承認,梁斌爬起來依然堅決回答:不是。
平時沒事梁斌就愛和老百姓聊天,門口賣菜、修鞋、拉煤的無不說「梁老是個大好人」。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遺孀
生活比較困難,有關部門說,老同志去世了,以後不會常來了。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訴。梁斌火了,馬上質詢那個部門負責人,事情很快便解決了。
梁斌一生最珍視的莫過於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們紛紛逃跑,梁斌卻沖向書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顧一切地喊著,將手稿緊緊摟在懷中。當時書櫃里還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貴名畫,但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惟有手稿。
梁斌寫了《紅旗譜》,《紅旗譜》中也寫著梁斌的一生。
梁斌革命啟蒙老師:《紅旗譜》賈湘農原型
喜慶《播火》有續篇——訪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報》,1980年06月10日,第4版.
許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長篇小說《紅旗譜》.晚報的老讀者也一定記得,《紅旗譜》第2集《播火記》就是在晚報上連載的.光陰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如今這位老作家近況如何?前不久,我們在天津訪問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裡,話題自然扯到《紅旗譜》上.梁斌同志告訴我們1件非常有趣的事.《紅旗譜》中的賈湘農先生,是根據他在家鄉上高小時1位教過他的老師的形象寫的.當時,他的家鄉有3個教員是共產黨員,其中兩個為革命犧牲了,活著的這位叫劉憲曾就是《紅旗譜》中的「賈湘農」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啟蒙老師,又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一聽這話,我們就刨根問底道:「劉憲曾知道自己是『賈湘農』嗎?你們還有聯系嗎?」梁斌笑了,他說:「這位老同志一直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戰爭年代,不管通信多麼困難,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解放後我們見了面,他現在住在陝西.可是我一直沒有告訴他,也沒有跟別人說起過,『賈湘農』就是他.」 聽到這里,我們打趣地說:「這可是從未披露的新聞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寫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頭腦中的模特兒,作家卻按照他寫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紅旗譜》中的人物和時間,給梁斌找來了很多麻煩.梁斌同志1930年時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師范學校,參加過當時驅逐反動校長的護校斗爭,1932年河北省發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解放以後,1953年他開始寫小說《紅旗譜》,當年的「保二師學潮」和「高蠡暴動」都成了作者的題材.結果,在10年動亂里,由於這些書中的情節,梁斌被加上為王明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不低頭,倔強耿直的脾氣,真像作者自己筆下的「朱老忠」…….
1980年,梁斌已是66歲的老人了.他抓緊時間,寫完了1本3萬多字的回憶錄《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裡》,又動手重新整理長篇小說《烽煙圖》.他告訴我們,這部長篇小說在寫《紅旗譜》之前就開始構思了,原來取名叫《戰寇圖》,後因與電影《戰洪圖》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煙圖》.《紅旗譜》和《播火記》是這部小說的前兩部分.修改整理後的《烽煙圖》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為主. 雪野皚皚,松嶺蒼蒼,2010新歲即將蒞臨,京津畫友相邀會聚薊城盤山東麓,同去瞻拜梁斌紀念園,並研討這位文學大師的翰墨生涯,論述他大氣磅礴、獨樹一幟,以親身革命經歷,描繪革命根據地史跡,創立紅色文人畫的典範意義,就此適應時代需要,代代弘揚。西源直率地講:梁斌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新文人畫傑出代表……綜合眾多評述,最近美術界又進一步提出梁斌先生創立紅色文人畫之說,引出許多思考。
畫史有言,中國繪畫最值得驕傲的是文人畫陣列之涌現,及其前赴後繼的發展、壯大。據一些著作講,文人畫萌思於戰國時代,始見於晉,唐有初貌,宋時立論,至元明清畫派群起,繁衍至今。眾所周知,文人畫重氣質、神韻,更重人品、畫品,強調張揚個性,倡導詩、文、書、畫融會貫通,是中國哲學、文學、美學等宏大文化形態滋育而成的華夏民族藝術瑰寶。還有的文章界定,文人畫家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精湛的藝術素質,並是以文人身份參與書畫。陳衡恪有文人畫家四要素之說: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有人列舉,歷代文人畫家冠世者眾,最典型者如唐之王維,宋之蘇軾、米芾,元之黃公望、倪雲林,明之董其昌、徐青藤,清之石濤、石溪,民初之吳昌碩、陳師曾,現代之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關山月等。千百年來,群星璀璨,光芒四射。
雖是大雪節氣,卻不甚寒。站在紀念園梁斌先生雕像前,尊崇地思念著這位革命家的高風亮節和他驚世的文學貢獻,再想到他造詣精深、風格獨具的書畫成果,眾人認定:稱他為中國文人畫的優秀傳承者,當代文人畫之楷模,實是眾望所歸。而依其革命信念、理想追求,加之於書畫境內創立的業績,冠以「紅色」二字,將會更加旗幟鮮明。
從梁斌先生的經歷中可以看到:他在幼年讀村學時,即主動接受革命教育,於1927年毅然參加少共,積極參加窮苦大眾反割頭稅斗爭,為典型的紅色少年。「九·一八」事變後,先生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是保定二師學潮的骨幹,並接受高蠡暴動洗禮。繼之進京苦讀,加入左聯,求藝山東劇院,開始小說、雜文創作,啟動了自己的文學長征之路。1937年,他回鄉組織發動游擊戰爭,出生入死,成為愈戰愈勇的青年指揮員,並受命出任冀中新世紀劇社社長,兼冀中文建會文藝部長,為抗戰文化運動傳播藝術火種。進入解放戰爭階段,他又以新區幹部之職,領導群眾剿匪反霸,減租減息,進行土地改革,為建立紅色政權殫精竭慮,成績斐然。新中國誕生後,先生長期擔任文藝界領導工作,同時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躬行苦修;歷時4載,終在1956年底,使長篇小說《紅旗譜》問世,震動中國文壇,被譽為里程碑式的名著。繼之,《紅旗譜》第二部《播火記》、第三部《烽煙圖》出版,整體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的紅色經典。加上先生暮年向讀者呈奉的《筆耕余錄》《一個小說家的自述》等著作,這位文學大師以200餘萬字的心血結晶,使世人領略了他的高潔品格、淵博學問、雋永才情和忘我奉獻。同時也使藝術界認識到,梁斌先生從事書畫創作,定會為中國文人畫添光增彩。
梁斌先生終身難忘沙場烽火中的戰斗生活,時刻憶念著捐軀國難的英烈戰友。《梁斌畫集》中的第一幅作品《今日陳庄》,就是為紀念賀龍元帥當年率軍冀中殲滅日寇精銳的陳庄戰役而作,是軍民團結精忠報國的一曲英雄贊歌。以狼牙山為題材的一組畫作,分別繪出在抗日戰爭反掃盪的激烈拼殺中,五壯士跳崖殉國的即時即景,映現出中華民族義膽包天、忠肝蓋地、誓驅敵虜的大無畏精神。畫集中白洋淀的場面多次出現,那是因為作者曾冒著硝煙5次進出白洋淀,與戰友結下生死與共的深厚感情,從而時時魂牽夢繞,連連揮毫留下永恆紀念。再如《阜平大黑山》一畫,記載的是1943年轉戰保定路過敵占區時的驚險過程,《豫北金鐙山》則是奔往前線途中夜探山谷的一幕。令人高興的是那幅《大柿樹下》,先生註明是1942年突破敵寇重圍時,隨軍駐扎牛棚村的場面,在那裡趁空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父親》,以歌頌一位抗日模範。同時首次讀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立了自身立志文學的方向。還有《太岳途中》,畫的是1948年南下孟津搶渡黃河的戰事。《城頭遠眺》,又把思緒拉回到全國解放初期的襄陽……這位紅色戰士所有緬懷戰斗行程的畫作,刻鐫的是血與火熔鑄的生命軌跡,成為記錄革命往事的珍貴藝術史料,為我國近代美術領域所獨有。
梁斌先生心懷天下,以人民憂樂為己任,所作每幅書畫,幾乎都載有他作為革命者的理想和寄託,有著「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傾心追求,並通過承繼傳統開拓新境,與技藝獨造融為一體。比如畫荷,他時用赤子之情道出擎天碧蓋之恢宏,以表現當年戰友們的凌雲氣概;時而又選中荷塘秋色,將意境引向清爽與沉靜,道出根據地濃厚的魚水深情。他甚至精巧地設計出花朵對語的奇妙效果,構想著淀上鄉親們對幸福未來的嚮往……朝陽東升,霞光萬道;松濤貫耳,清風滿山,是他呈給朱德等傳奇人物的禮贊;古木參天,寒梅競放,青嫩春草,翠綠芭蕉,是他對鄉民百姓淳樸品性的頌曲。他簡筆繪出的瓜棚豆架、金橘鮮桃、蠟燭鞭炮,迸發著青春活力,而那一葉輕舟、半坡幼林、初綻的玉蘭、出巢的歡雀,處處透出天地的靈氣和生機,在自然萬象和野逸幽趣之間,托現出高雅的韻致。綜合觀之,梁斌先生這位紅色人物心中所務,筆墨所獲,大氣磅礴有之,明快空闊有之,滋含豐富有之,簡潔鮮活有之,如專家所說,梁斌之作愚去智生,俗除清至,思維超常,特立獨行,出於紅色戰士的信念,繪出紅色革命之情愫,言其是紅色文人畫依據在此。
由於時間關系,本次薊縣之行的探討,僅就梁斌先生所創紅色文人畫之主旨,做了初步剖析和闡釋,記下上述幾點認識。在告別梁斌紀念園的路上,驀地想到宋代張載的一段名言,說的是凡有大志者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想梁斌先生為革命事業、為文學藝術所具有的器識和實踐,正如以上名言所講,直面無愧。因此,人們才會崇敬他睿智宏闊的意願,爽直暢達的奔求,深邃執著的筆墨,堅實精湛的造詣,進而是那紅色文人畫獨樹一幟的佳作。艾青有詩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正是梁斌先生藝術生命的真實寫照,是他使命感、責任感之投向所在。
梁斌先生以紅色革命者之忠誠篤實,讓紅色史跡光芒永恆,留下紅色文人畫在華夏大地生根,推進著中國書畫變通無極的進程。在幾位畫友登上列車時,都在自問:「時代需要紅色經典,梁斌先生早就率先成為榜樣,我們今天又該給後人奉獻什麼?」
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一句是什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一句是: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
這是一個地方劇種中的詞,描寫這個地方的風土風情,贊美自己的家鄉是最美的。
釋義:「一方」,指的是某一塊地域;「水土」「山水」,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環境;「一方人」,則是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域的人。「風情」則是指不同地域上的人,由於環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氣候不同,導致思想觀念和文化性格特徵也不同。
這兩句話出自梁斌 《播火記》
具體原文如下:
第一卷十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淀里水,憑著治魚解葦維持生活,不靠土地。」
拓展資料:
《播火記》是《紅旗譜》第二部。故事緊接「七六」慘案,描繪鎖井鎮上的農民生活和斗爭。
作品名稱 播火記 創作年代 現代 文學體裁 小說 前 部 《紅旗譜》
其中,春蘭和嚴萍幫助志和家整理菜園梨園,表達了偉大的革命友愛;李德才拉壞牛鼻子,老驢頭舉刀動武,掀起有理的斗爭;貴他娘為了珍兒,叫大貴把李德才扔到黑水潭,使馮老蘭露出極大的自私和陰險;朱老忠從保定來,根據當時情況,送回珍兒,暫把斗爭緩和一下。但為了短工增資,又掀起一場有理有力的階級斗爭。一波未落,一波又起,隨著七月風暴,盪起革命浪波,給發動農民起義、開展游擊戰爭播下了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