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急急!!!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史
一、中國古代小說的分期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二、中國古代小說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小說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造成中國小說迥異於西方小說的主要原因是:1、以儒家為主,儒道佛互相融合與碰撞的政治倫理思想;2、注重纂修歷史和史傳文學的影響;3、說唱文學的影響;4、中國富有民族特色的其他文藝形式的融合、滲透。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與作用使中國古代小說在下列幾個方面,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1、創作思想
儒家哲學思想把本體論、認識論始終融合在道德論中,強調道德修養和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它的文藝思想強調 「詩言志」 「文以載道」,倡導文學的教化作用。因此 ,小說作家在作品中總是按照善與惡、忠與奸,正與邪的道德觀念來塑造人物達到文藝的教育作用。
2、作品題材
中國古代小說在題材方面的特點是歷史題材多、重大題材多、因襲繼承現象多。
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相對集中,大體可以歸為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人情世態、諷刺譴責、靈怪神魔這六類。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歸納為講史(包括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世情(包括人情和諷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種,也是寫歷史、寫現實、寫神怪。
中國古代小說重大題材多,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思想是以倫理化、政治化為特徵的,注重封建社會的秩序化,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化,關心人倫關系的規范化,因而選擇重大題材是作家的神聖使命。作家相當自覺地把他們的視線集中在關系國家命運、世風道德等重大問題上。因而歷史小說、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人情世態、譴責諷刺小說就應運而生了。即使靈怪神魔小說與佛教道教的流行有關,但仍以儒為主,儒佛道三教合一,通過靈怪神魔故事,達到教化的目的。
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的特點,使古代優秀小說總是引導讀者關心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社會正義,而不要沉溺於個人情感的狹小天地里;總是在作品中高揚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主旋律,鼓舞人民為美好前途而斗爭,而不要消極頹廢、意志消沉。西方小說強調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專制和神學統治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是,他們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可以置國家人民的命運而不顧,不是戰斗在戰場,而是決斗於情場,這在中國古代小說,在中國老百姓的審美觀念、道德觀念中是難以想像的。當然,中國古代小說中也有些作品成為宣揚封建道德的教科書。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相對集中,因襲現象比較嚴重。
3、人物塑造
中國古代小說的人物塑造經歷了從實錄到虛構、從類型化人物到類型化典型、從類型化典型到個性化典型的發展過程。
唐以前的小說還屬於記述怪異和實錄人物言行的階段,沒有自覺地創造人物形象。到了唐傳奇開始進行藝術虛構,在故事情節開展中注意刻畫人物。但是,人物刻畫還服從於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個性不夠鮮明,小說人物還處於類型化階段。到了宋元話本出現,注意把故事情節的曲折開展與人物個性的刻畫統一起來,在類型中有了個性。在宋元話本基礎上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游傳》創造了一系列光輝的類型化典型形象。這些類型化的典型人物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產物。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以古拙雄渾為美的審美趣味,要求和諧與整一的古典美學原則。這些典型人物沒有西方小說中人物「靈與肉」的搏鬥,沒有懺悔與贖罪意識,沒有人格的分裂。我們不能以西方小說為標准來貶低英雄人物的典型意義。
當然,應該看到這種類型化的典型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體現著政治化的道德觀念比較適合表現重大題材而不太適合表現日常生活;比較適合表現英雄人物而不太適合表現細民百姓;比較適合表現雄渾粗豪的風格不太適合表現細膩溫柔的情感;存在著簡單化、絕對化的傾向,不利於表現生活的復雜性。因此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經驗的積累,從《金瓶梅》開始中國古代小說逐步達到個性化典型的成熟階段。
4、結構與語言
西方是先有長篇小說後有短篇小說,而中國則相反先有短篇後有長篇。因而,中國古代小說的結構也不同於西方小說。
①文言小說深受史傳文學特別是《史記》的影響。大部分文言小說都是傳記體。白話短篇小說基本上也是人物傳記的體例。總之無論文言或白話短篇小說都是縱向地順序地講述人物的一生中幾件重大事件,有頭有尾,而少有西方短篇小說那樣橫切人物片段生活甚至只描寫一個瞬間的心理活動。
②長篇小說一部分由「講史」發展而來。說話藝人依據的重要材料是史書。受《史記》分為傳記合為通史體例的影響,「說話」藝人要把長篇故事分若干次講完,一次講述一個故事,這就造成「講史」話本基本上是把短篇故事聯綴在一起的體例 。長篇小說另一部分由「小說」演變而成,這類長篇小說更是短篇連綴體。到了《金瓶梅》出現,長篇小說才擺脫了線性結構,發展為網狀結構。
③史傳文學是歷史家為歷史人物作傳,說話是說書人講述人物故事。因此,中國長短篇小說多是第三者敘述而沒有第一人稱的寫法;大多是順序敘述人物和事件,極少運用倒敘、插敘手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民族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民族特色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小說在語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存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系統。文言小說語言的精練准確,白話小說語言的生動活潑,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其次,群眾創作與文人創作相互結合,相互學習,既有民間語言的豐富礦藏又有文人創作的錘煉加工,使小說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第三中國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度,詩、文、詞、曲以及歷史著作、哲學著作在語言方面都有著輝煌成就 ,為小說語言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滸傳》和《紅樓夢》達到古代小說語言成就的高峰。
5、融合與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的獨特民族形式、民族風格,它的繁榮發展除了上述諸因素外,還應考察其內部發展演變的情況。
中國古代小說可分為幾種類型,它們以共同的題材和表現方法為基本特徵有著比較嚴格的規范,但又是不斷融合演變的。它演變的方式是同類小說的縱向延伸和不同類型小說的橫向融合兩種方式。
同類小說的縱向延伸,又可分為演變與擴大兩種情況。首先說演變:如長篇人情小說從《金瓶梅》發軔,然後直接發展為家庭小說;演變為才子佳人小說等等。其次我們說擴大:一種辦法是直接的續書。續書多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特有現象,幾乎所有古代有影響的作品都有續書;另一種辦法是由一人擴大為家族,由一個家族擴大為另一個家族。如隋唐系統小說中的羅成擴大為羅家將;薛仁貴擴大為薛家將。北宋初年邊境戰爭小說由楊業擴大為楊家將,又擴大為楊家女將;由楊家將又擴大為狄家將、呼家將等等。
以上兩種情況基本上都屬於同類小說之間的延伸、演變、發展;另一種情況,則是不同類小說的橫向融合,產生新的品種或新的風格。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結合為公案俠義小說就是產生了新的品種。而更多的是在保持一類小說基本模式的同時吸收融合另一類小說的寫法,產生新的風格。歷史演義融入英雄傳奇、神魔小說的寫法產生了《禪真逸史》這類小說。
在人情小說崛起之後,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中多融入人情小說的成分,使它們在保持其原有特性基礎上,更貼近現實生活。基本上屬於神魔類的《綠野仙蹤》在神魔小說的框架中更多地反映人情世態,而其主要價值恰恰在於描寫人情的部分。《水滸後傳》直接繼承《水滸傳》,基本上是英雄傳奇小說,但其中納入才子佳人的故事。
古代小說數量之多令人吃驚但精品之少卻令人遺憾。這說明單憑題材的因襲、延伸作品難以成功;只靠題材、寫法的融合、借用也不易創造出傑作,只有生活與作家的感情發生火一樣關系的時候文藝作品的生命才會燃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