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四十一節 醒醉草(三) 開元天寶遺事文白對照附加評論版
二.與興慶池相關的傳說
1.帝王之氣
據《資治通鑒》記載,在興慶池那片區域,曾彌漫著濃厚的帝王之氣,原文如下:
相王子五王列第於其北,望氣者言,「常鬱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盛。」乙未,上幸隆慶池,結綵為樓,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
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相王李旦的五個兒子在垂拱年間都取得了親王的封號,他們把宅第建在隆慶池的北邊,排成一行。有些擅長望氣的人說:「這里有濃厚的帝王之氣,近來這種氣息特別旺盛。」乙未(十四日),唐中宗駕臨隆慶池,派人在此地臨時搭建出一座用彩紙裝飾的高樓,和侍奉他的廷臣們在此地舉辦宴會,並在池面上泛舟、在池邊戲耍大象,他希望用這些舉措鎮住此地的帝王之氣。
在《唐會要卷三十》中,也有與興慶池相關的記載:
望氣者雲,有天子氣。中宗數行其地,命泛舟,以駝象踏氣以厭之,至是為宮焉。
通過《唐會要卷三十》的補充,我們可以得知,唐中宗不止一次的來到興慶池邊,他戲耍的不僅有大象,還有駱駝——希望通過大象和駱駝的踩踏,將這股濃厚的天子氣鎮住。但是,他的所有努力全都歸於失敗——幾年後,興慶池的岸邊建起了興慶宮,唐中宗的皇位也被唐睿宗一脈奪取了。
2.神龍賜雨
在《唐會要卷二十二龍池壇》一節中,有如下記載: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龍見於興慶池,因祀而見也,敕太常卿韋縚草祭儀。
元和十二年四月,上以自春以來,時雨未降,正陽之月可雩祀,遂幸興慶宮堂祈雨。忽有一白鸕鶿,浮沉水際,群類翼從,左右咸異之,俄而不見,方悟龍神之變化,遂相率蹈舞稱慶。後大雨果下。
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龍在興慶池中出現,因為受到祭祀,所以再次出現。唐玄宗李隆基下詔,讓太常卿韋縚起草了祭文。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唐憲宗李純到興慶宮內的祠堂中求雨,這是因為以下原因:1.自立春以來,還未降下一場及時雨。2.四月是正陽之月,可以進行祈雨的祭祀。在皇帝求雨時,忽然有一隻白色的鸕鶿(水鳥)在池水中忽上忽下,其它的鸕鶿緊緊的跟隨在它身邊。唐憲宗身邊的侍從們都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奇怪,片刻後,就看不見這群鸕鶿了。這才明白——白色的鸕鶿是龍神變成的,於是,侍從們一個接一個的舞蹈,以此向皇帝表示慶賀。後來,果然降下了大雨。
和上述記載相比,以下兩則與求雨相關的故事要離奇的多。這兩則故事是從《明皇雜錄》中摘抄的。
第一則:
唐天後嘗召諸皇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取竺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競,厚有所獲,獨玄宗端坐,略不為動。後大奇之,撫其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龍子以賜。玉龍子,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後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載誕之三日後,以朱絡衣褓並玉龍子賜焉。其後常藏之內府,雖其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師愆雨,必虔誠祈禱,將有霖注,逼而視之,若奮鱗鬣。開元中,三輔大旱,玄宗復祈禱,而涉旬無雨,帝密投南內之龍池,俄而雲物暴起,風雨隨作。及幸西蜀,車駕次渭水,將渡,駐蹕於水濱,左右侍御或有臨流濯弄者,於沙中得之。上聞驚喜,視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時所寶玉龍子也。」自此每夜中,光彩輝燭一室。上既還京,為小黃門攘竊以遺李輔國,李輔國常置於櫃中。輔國將敗,夜聞櫃中有聲,開視之,已亡其所。
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大唐天後武則天曾召見眾位皇孫,她坐在宮殿上方,觀看皇孫們嬉戲,武則天取來由竺西國進貢的玉環、玉釧、玉杯、玉盤,將這些寶物擺放在孩子們的身邊,讓他們盡情爭奪、拿取,用這件事觀察皇孫們的志向。皇孫們基本上都在奔跑、爭搶,然後取得了豐厚的收獲,唯獨李隆基安穩的坐在一邊,一點也不心動。武則天對唐玄宗的表現感到非常驚奇,拍著李隆基的背說:「這孩子應當成為太平天子。」於是,命人取來玉龍子,將它賜給李隆基。玉龍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從隋煬帝的行宮——晉陽宮中獲得的寶物。平時,文德皇後長孫氏將它放在衣箱中,在天皇大帝李治出生後的第四天,文德皇後用紅格子衣服包裹著他,並賜給他玉龍子。此後,玉龍子長期被儲藏在王室的倉庫中,這件寶物雖然只有數寸大小,但是質地溫潤、做工精巧,不是人間的工匠所能製造的。在唐玄宗即位後,每當京師地區得不到及時的雨水時,唐玄宗一定用虔誠的心態向玉龍子祈禱,在即將得到甘霖澆灌的時候,如果靠近玉龍子、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玉龍的鱗片和頸毛彷彿都在振動。在開元年間的中期,三輔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情,唐玄宗再次向玉龍子祈禱,然而,經過十天的等待後,依然沒有下雨,皇帝將玉龍子秘密的投進興慶宮內的龍池中,片刻後,在三輔地區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濃厚的烏雲,狂風和暴雨隨之而來。在唐玄宗到西邊巡幸蜀地時,天子的車駕停留在渭河邊,即將渡河,唐玄宗臨時停留在河邊。在皇帝身邊的侍衛中,有一些人靠近河水,清洗衣物,從河沙中得到了玉龍子。皇上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充滿了驚喜,他看著玉龍子,潸然淚下,說:「這是我以前的珍寶玉龍子啊!」從此以後,每到夜間,玉龍子所散發出的光彩可以照亮一間屋子。皇上返回京師長安之後,玉龍子被幾個小宦官偷走了,他們將這件寶物送給當時的權臣李輔國,平時,李輔國將玉龍子放在櫃子里。在李輔國即將敗亡的時候,他在夜間聽到了從櫃子里傳出的聲響,打開櫃子一看,玉龍子已經不知所蹤。
第二則:
唐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闕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禱於山澤間,而無感應。上於龍池新創一殿,因召少府監馮紹正,令於四壁各畫一龍。紹正乃先於西壁畫素龍,奇狀蜿蜒,如欲振躍。繪事未半,若風雲(此處的「雲」字取自守山閣叢書的影印本,與中華書局於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的「雨」字不同)隨筆而生。上及從官於壁下觀之,鱗甲皆濕,設色未終,有白氣若簾廡間出,入於池中,波涌濤洶(此處的「波涌濤洶」一詞取自守山閣叢書的影印本,與中華書局於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的「波濤洶涌」不同),雷電隨起,侍御數百人皆見(此處無逗號,與中華書局於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的斷句不同)白龍自波際乘雲氣而上,俄頃陰雨四布,風雨暴作,不終日而甘霖遍於畿(jī,指國都附近的地區)內。
將這段文獻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在唐朝開元年間的中期,關中及三輔地區大旱,西京長安缺乏雨水的情況尤其嚴重,唐玄宗多次下令,讓大臣們到各個山川湖泊之間祈禱,然而,得不到任何回應。唐玄宗派人在龍池的岸邊新建了一個宮殿,為了裝飾這個宮殿,唐玄宗從少府監召來畫師馮紹正,命令他在大殿的四壁上各畫一條龍。於是,馮紹正先在西面的牆壁上畫出了龍的線條,形狀奇特,蜿蜒曲折,就像要振鬣高飛一樣。還未畫完一半,彷彿有風雲隨著畫筆的揮動而產生。皇上和他的隨從們站在牆壁下觀看,龍的鱗甲全濕了,塗色還未結束,就有白氣從堂前檐下的垂簾處穿出,進入龍池之中,接著,池中波濤洶涌,隨之而來的是電閃雷鳴,數百位服侍唐玄宗的隨從們都看到了如下情形:一條白龍從波浪中乘雲而上,飛到天空中。片刻後,天空中布滿了黑色的雲彩,突然颳起了狂風,下起了大雨,不到一天時間,京城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都得到甘霖的澆灌。
3.洞庭魚膾
在《類編長安志》中,有這么一句文獻:「取洞庭湖鯽魚養於池,以為膾,日以游宴。」作者駱天驤在這段文獻前註明——引用自《明皇雜錄》。
將這段文獻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將從洞庭湖中捕捉的鯽魚養在龍池內,進餐時,把一些魚捕撈上來,做成魚片,連續好幾天都在這里遊玩、舉辦宴會。
不過,據筆者查證,在當代的《明皇雜錄》中,並無上述文獻,這也符合歷代學者的觀點:流傳至今的《明皇雜錄》既非原本,也非完帙。在中華書局於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明皇雜錄》中,已經從歷代書籍所引用的文獻中收集了大量的佚文,但遺漏了上述這一條。
4.神龍再現
在唐代官員張讀編著的傳奇小說集《宣室志》中,有一篇名為《興慶池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被宋代小說總集《太平廣記》引用,全文如下:
唐玄宗嘗潛龍於興慶宮,及即位,其興慶池嘗有一小龍出遊宮外御溝水中,奇狀蜿蜒,負騰逸之狀。宮嬪內豎,靡不具瞻。後玄宗幸蜀,鑾輿將發,前一夕,其龍自池中御素雲,躍然亘空,望西南而去。環列之士,率共觀之。及上行至嘉陵江,乘舟將渡,見小龍翼舟而進。侍臣咸睹之。上泫然泣下,顧謂左右曰:「此吾興慶池中龍也。」命以酒沃酹(lèi,含義是: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奠。),上親自祝之。龍乃自水中振鬣而去。
將這篇故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唐玄宗李隆基未當上皇帝前,曾住在興慶坊(後改建為興慶宮),在他登上皇位後,一條小龍出現在興慶宮內的興慶池裡,這只小龍曾游到皇宮外面的河道中,它的形狀非常奇特:在水中蜿蜒的游動,就像飛騰時的姿態。皇宮內的嬪妃們和宦官們全都看的清清楚楚。後來,唐玄宗因為安祿山的反叛,不得不巡幸蜀地,天子的車駕即將出發。在出發的前一晚,興慶池中的那條龍駕著白雲飛到連綿無際的天空中,朝西南飛去,皇宮內的衛兵們同時看到了這一幕。在天子的車駕抵達嘉陵江後,唐玄宗登上船,將要渡江,只見一條小龍在船的側翼游動,唐玄宗身邊的侍衛們和大臣們都看到了這一景象。唐玄宗潸然淚下,回頭看著左右侍從說:「這條龍曾出現在我家附近,是興慶池中的那條龍啊。」他下令,讓身邊的侍從將酒澆在甲板上,皇上親自禱告。這條龍才在水中振動了頸上的長毛,遊走了。
綜上所述,興慶池在唐代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地方,能到興慶池遊玩的人,大多是李唐帝國的王侯將相,所以,這里長出醒醉草這樣的神奇植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Ⅱ 唐代傳奇詳細資料大全
《唐代傳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後人稱為唐人傳奇,或稱唐傳奇。唐傳奇在經過發軔期的准備,興盛期之後,終於在晚唐時期開始衰落。
唐代傳奇內容除部分記述神靈鬼怪外,大量記載人間的各種世態,人物有上層的,也有下層的,反映面較過去遠為廣闊,生活氣息也較為濃厚。
Ⅲ 唐傳奇一書介紹
唐傳奇
傳奇本是傳述奇聞異事的意思,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唐傳奇內容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廣泛,藝術上也更成熟。唐傳奇「始有意為小說」,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
2.唐傳奇繁榮的原因
唐代經濟繁榮,特別是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使市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各種民間藝術得以發展,為傳奇小說創作奠定了社會的基礎。唐代各種文學形式的繁榮,並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互相促進,也為唐傳奇在題材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提供了營養。唐代科舉考試中的「溫卷」之風,也推動了傳奇的發展。魏晉南北朝以來志怪及志人小說的創作則是唐傳奇產生的文學淵源。
3.唐傳奇的發展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初、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鷟的《遊仙窟》,內容近於志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頗有名家名作涌現。如陳玄佑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到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作方法與藝術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事情。雖然作品數量不少,並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成就較高,如傳為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唐傳奇的思想與藝術成就
一、唐傳奇的思想內容唐傳奇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
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這類作品表現了對婚姻愛情生活自由的嚮往和追求,抨擊了封建禮教、婚姻制度和門第等級觀念。其次有諷刺批評社會的一些現象的作品,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體現了一定的現實批判精神。還有政治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傳》、《長恨歌傳》、《東城父老傳》等,往往借歷史表達思想情感。此外,描寫義俠刺客的題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聶隱娘》、《紅線》、《昆侖奴》、《虯髯客傳》、《謝小娥傳》等,反映了反抗強暴和俠義的思想精神。另外還有一些描寫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鏡記》、《補江總白猿記》等。
二、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唐傳奇的創作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首先,唐傳奇在小說發展史上擺脫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寫法,對生活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走向了細致化的藝術境地,注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現,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並且開始注意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
其次,唐傳奇是「有意為小說」,因此在創作手法上較六朝志人的偏重寫實增強了虛構性,較六朝志怪的偏重記述傳聞增加了再創作性,作家真正開始自覺地進行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且在藝術構思、情節結構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傳奇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語言、詞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採用散體古文,適當吸取了民間口語,也常插入詩詞,提高了小說的表現力。唐傳奇的地位和影響
唐傳奇作為文學史上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的短篇小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傳為傳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營養,但同時傳奇也就往往採用史傳的簡潔筆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細致的描述,有時更用歸納的方法寫人物,這對小說而言,其實是不合適的。又譬如《雲麓漫鈔》說士子欲以傳奇顯"史才、詩筆、議論」,確實唐傳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議論成分,有的還夾有眾多詩篇,這也造成小說文體的不純。
但盡管如此,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的創作,並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系。
由於唐傳奇的興起本身與民間文學有一定關系,在其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民間的素材,這使得文人創作同大眾的愛好有所接近,這對於文學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在眾多的傳奇作品中,我們看到追求自由的愛情成為中心主題,而妓女、婢妾這類低賤的社會成員成為作品歌頌的物件,這裡面就反映著大眾的心理。所以它為後世面向市井民眾的文藝所吸收。
最顯著的是在元明戲曲中,大量移植唐傳奇的人物故事進行創作,諸如王實甫《西廂記》源於《鶯鶯傳》,鄭德輝《倩女離魂》取材於《離魂記》,石君寶《李亞仙詩酒麴江池》取材於《李娃傳》,湯顯祖《紫荊記》取材於《霍小玉傳》等等,不下於數十種。可以說,唐傳奇為中國古代一大批優秀的戲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唐傳奇也形成了獨特的散文體式。較之六朝駢文,它是自由的文體;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駢麗成分和華美的辭藻。這些特點從小說的要求來看未免過於於文章化,但對後代散文卻不無有益的影響。唐傳奇的興起
以"傳奇」為小說作品之名,當始於元稹,他的名作《鶯鶯傳》,原名"傳奇」,今名是宋人將此篇收入《太平廣記》時改題。後來裴鉶所著小說集,也叫《傳奇》。但這時"傳奇」只是用為單篇作品或單部書的題目。大概是受了元稹《傳奇》即《鶯鶯傳》的影響,宋代說話及諸宮調等曲藝中,把寫人世愛情的題材稱為"傳奇」,這是故事題材分類的名稱。
至於把"傳奇」明確地用為唐人文言小說的專稱,現存資料中最早見於元末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以後就這樣沿用下來。順帶說明,"傳奇」一名,應用的范圍很廣,不但後代說話、講唱中有"傳奇」一類,南戲在明以後也叫"傳奇」。
唐傳奇源於六朝志怪,但兩者又有根本的區別。盡管六朝志怪並不完全是為宣揚神道而作,它也有娛樂的目的,但總體來說,受神道意識的影響畢竟很深,作為文學創作的意識反而不明確;其中(特別是後期)雖然也有一些情節較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還是粗陳梗概而缺乏深入細致的描繪。
到了唐傳奇,情況才有根本的改變。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凡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設幻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他已經注意到兩者之間寫作態度的不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更明確地指出,傳奇與志怪相比,"其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正因如此,在唐傳奇中出現了較六朝志怪更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小說結構,其情節更為復雜,內容更偏於反映人情世態,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劃,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由此,唐傳奇宣告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唐傳奇的興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時,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許多因素的影響。
在六朝存在"文」、"筆」之分,而志怪雖然在今日看來荒誕無稽,當時人卻是當作實有之事來記載的,它作為史部的旁支,屬於"紀事直達」的"筆」而不屬"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風格偏向於簡潔質朴。到唐代,文、筆區分的意識已經淡化,因而文人在寫作野史及傳聞雜錄一類東西時,也往往馳騁文采。劉知幾批評當時之史,"其立言也,或虛加煉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史通·敍事》)這對於嚴格的歷史著作當然不妥,但各種傳聞雜錄,本來就不是嚴格的歷史著作,它經過有意識的"虛飾雕彩」,反而更向文學靠攏了。
唐代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達,因而產生了多種面向市井民眾的俗文學形式,如說話、變文等,都是以虛構故事來吸引聽眾的。它們不僅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如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他弟弟生日時請來的"雜戲」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說」即民間說話。又元稿《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在「光陰聽話移」一句下自注雲:「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
這條注有些含糊,應該是指元稹與白居易二人一起聽藝人說話吧。這一類新興的俗文學,必然會給文人創作帶來刺激,並提供新鮮的素材,而唐代貴族文化意識逐漸衰退,盡管士大夫中輕視小說的態度沒有完全改變,但許多文人已經把注意力投入到這種比詩文辭賦更富有趣味性的創作中來了。
唐傳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中唐,這裡面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唐代總體上說來,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麼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求寄託。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於人生的種種願望。
另外,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傳奇還常常被唐代舉子用作「行卷」(「溫卷」)—考試前投獻給有關官員,顯示自己在「史才、詩筆、議論」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從志怪到傳奇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史傳文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們就說到: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主體雖非虛構,但作者為了追求鮮明生動的效果,往往有意無意地在細節描寫中採用虛構手段。以《史記》為代表的歷史人物傳記,在敍述故事和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早已為後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樣。唐傳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歷史學家,他們很容易繼承這一傳統,而更自由地運用於小說創作。唐傳奇中凡以寫人物為主的,幾乎一概題為「○○傳」,這也是來自史傳的明顯痕跡。
還有故事化的辭賦也值得注意。辭賦最早就是在虛構的框架中展開輔陳描述的,即劉知幾所謂「偽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雜說》)到東漢,有些辭賦的基本內容也採用虛構的故事,如杜篤《首陽山賦》,寫自己在首陽山同伯夷、叔齊的鬼魂相遇,而後來蔡邕《青衣賦》、曹植《洛神賦》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間,俗賦的故事化更加徹底,以六朝殘存的《龐郎賦》尾段來看,那時的民間俗賦已經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這樣的俗賦,至今在敦煌文獻中還保存了好幾篇。辭賦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說相互溝通,並影響了小說的發展。如俗賦中每以駢文與詩歌交錯成篇,這一特點在《遊仙窟》一類傳奇作品中仍保存著。
至於大多數傳奇語言偏向於華麗、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寫上常用輔排手法,則和整個辭賦文學的傳統都有一定關系。唐人傳奇-武俠小說的始祖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學領域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面。不但詩歌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而且古文運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唐代都市繁榮和適應市民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傳奇小說,大量產生,這些傳記小說,文采華茂,情致宛曲,為後世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成為唐代文學中又一葉鮮麗的奇花。唐代初期及中期的傳奇小說,以神怪及愛情的題材為主,作品甚多,成就極大,其最著者有《古鏡記》、《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霍小玉傳》等篇。後期的傳奇小說,則以表現豪士俠客的內容最為出色,其中最突出的當推《虯髯客傳》、《紅線傳》、《聶隱娘》、《昆侖奴》等篇。
豪俠故事的大量出現,與唐代中葉以後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有關。當時各地藩鎮勢大,互相仇視,彼此各蓄刺客以牽制和威攝對方。刺客成了爭權奪利的工具,因此社會上盛行游俠之風。而神仙方術的盛行,又賦予這些俠客以超現實的神秘主義色彩。人們在動湯的社會中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於那些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身上。不畏強暴、本領非凡的俠客,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在這種情況下,反映豪士俠客的傳奇故事,便得以大量產生。
杜光庭的《虯髯客傳》是這類武俠傳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作品寫隋朝末年天下將亂,群雄競起,俠士虯髯客見李世民神清氣朗,顧盼生輝,大為折服,便不與他爭奪天下,跑到海外去開辟了另一個王國。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虯髯客、紅拂、李靖,個性鮮明,俠義豪爽,被後世稱為「風塵三俠」。
此篇故事雖沒用寫武俠打鬥,但全篇俠氣縱橫,寫得虎虎有生氣,為現代武俠小說開了許多道路。正如新派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所說,這篇故事,「有歷史的背景而有不完全依照歷史;有男女青年的戀愛:男的是豪傑,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裝逃亡;有權相的追捕;有小客棧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有尋仇十年而終食其心肝的虯髯漢子,有神秘而見識高超的道人;有酒樓上的約會和坊曲小宅中的秘謀大事;有大量財物和慷慨的贈送;有神氣清朗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驢子、馬匹、匕首和人頭;有弈棋和盛宴;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的大戰等等,所有這些內容,在現代武俠小說都是可以時時見到的。」金庸稱《虯髯客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