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辯護人,九十年代一期《小說月報》上的一篇中篇小說
原老人,如瘸羊倌(《秋風絕唱》,《小說月報》1999年第3 期)石老人(《走西口》,《中國~ 這種疼痛具有時代性, 在今天的文化語境下,似乎並沒有解除的可能。從某種意義 上或許~
-- 派派小說論壇為您解答
㈡ 中篇小說的標志性表現
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史上,小說家族晚生文體的中篇小說創作曾長期發展緩慢,直到新時期才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三十年來的中篇小說整體創作還呈現出一枝獨秀的穩健。全國首屆中篇小說評獎是新時期中篇小說的首次權威性評獎,以後三屆全國中篇小說評獎和時隔十年後啟動的魯迅文學獎,不少獲獎中篇小說也都成為不可忽視的 名作。《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不少由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頻頻獲獎,也能說明原作質地。作為一種小說文體的運用,中國中篇小說三十年的收獲,也是對當今世界文學的貢獻。中篇小說創作整體成功有多種原因,其中有幾種標志性表現。 現實主義創作當然涉及各種文體,但中篇小說的張揚現實主義則具有突出的群體性和持續性。近三十年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中篇小說創作都體現了關注現實、憂患意識、批判精神和思想探索的特徵。如在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的演變中,出現了《天雲山傳奇》、《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大牆下的紅玉蘭》、《風淚眼》、《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遠村》、《北方的河》、《赤橙黃綠青藍紫》、《臘月·正月》、《禍起蕭牆》、《人生》、《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少將》、《飛天》和《桑樹坪紀事》等眾多影響廣泛的現實主義作品。尋根文學和新歷史主義文學,如《爸爸爸》、《女女女》、《靈旗》、《紅高粱》、《妻妾成群》、《日祭》、《大捷》、《國殤》、《溫故一九四二》和《預謀殺人》等,雖然是回眸歷史和傳統文化,但反思傳統文化和探求歷史真相同樣體現了現實主義美學品格。尤其代表作幾乎都是中篇小說的新寫實文學,如《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不談愛情》、《風景》、《白渦》、《紙床》、《單身貴族》、《特別提款權》、《瑤溝人的夢》、《灰色迷惘》、《廠醫梅芳》等,更是以冷峻的寫實化張揚了現實主義。而《方舟》、《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麥秸垛》和《棉花垛》等女性文本,則顯示了女性文學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演進。被稱為「個人化寫作」的20世紀90年代,寫實主義的當下審視在中篇小說依然比比皆是,而且表現了題材多樣和主題多元的寬廣視野。如有《山裡的花兒》、《向上的台階》、《鎮長之死》、《白棉花》、《道場》、《父親是個兵》、《赫爾辛基的逃亡》、《今夕何夕》、《夜郎西》、《鉗工王》和《翅膀硬了》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紀這些年,中篇小說的現實關注不僅一如既往且更為理性和深刻。眾多作品直面了物質主義、道德裂變等突出問題,對弱勢群體和民生疾苦還給予了特別關注。如有《老師本是老實人》、《釣魚過程》、《貪污指南》、《救災記》、《民選》、《沉默權》、《北京候鳥》、《傻女香香》、《阿謠》、《奔跑的火光》和《霓虹》等等。而《誰家有女初長成》、《生活秀》、《玉米》、《壞分子張守信和李朴》、《飛翔的女人》、《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合同婚姻》和《不過是垃圾》等,也從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國當代社會復雜多變的生存景觀和精神狀況。中篇小說創作的張揚現實主義,也使自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藝術活力。 回顧中篇小說三十年,雖然階段性發展中存在種種思想局限,不少價值評判也並非一概具有真理性,但眾多作品還是顯示了較厚實的思想文化含量,給讀者以諸多啟示和思考。
我們必須歷史地看待思想文化的時代意義。即應該聯系時代狀況來檢測其思考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深刻和是否具有探索意識。如《人到中年》的陸文婷形象的完美無疑有些概念化,但確實反映了當時中年知識分子的生存尷尬,所以引起眾多讀者的強烈共鳴。又如《人生》,雖然懷有濃厚的傳統鄉土意識,但畢竟揭示了城鄉差別和道德沖突的重要社會問題,所以引起廣泛爭論。而《天雲山傳奇》、《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大牆下的紅玉蘭》、《風淚眼》、《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高山下的花環》和《飛天》等,無論是反思歷史還是直面現實,在當時都有突破思想禁忌的時代意義,也是極需思想勇氣的創作。
思想文化含量還體現在描述現實時,能透視現實背後的歷史、文化和人性的關聯。這種深層開掘當然更為重要。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遠村》、《臘月·正月》、《桑樹坪紀事》、《風景》、《一地雞毛》、《不談愛情》、《白渦》、《向上的台階》和《鎮長之死》等名作,都是以深層開掘引人注目。這方面農村題材創作表現得格外突出。如《瑤溝人的夢》、《黃坡秋景》、《扶貧》、《太陽黑子》等,就描述了官本位思想和小農意識在當今農村的積重難返,並揭示了「扶富不扶貧」的新問題。梁曉聲的《民選》和《沉默權》,陳世旭《救災記》和孫春平的《鵬翼徘徊》,描述的當下生活和人物更是讓人震驚。徐鎖榮的《借種》、劉慶邦的《神木》、胡學文的《飛翔的女人》和錦路的《弟弟》,都是經由現實畫面而透視相關社會根源和文化心理。這類深層開掘可謂不勝枚舉。
思想文化含量的厚實在某些流派創作中體現得更為普遍。如尋根小說《爸爸爸》、《女女女》、《小鮑庄》和《棋王》,如地域文化小說《那五》、《尋找「畫兒韓」》,如新歷史小說《靈旗》、《紅高粱》、《妻妾成群》、《伏羲伏羲》、《預謀殺人》、《黑風景》和《棺材鋪》,如女性文學《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麥秸垛》和《棉花垛》,它們就是意在開掘文化積淀、傳統道德和歷史塵封的本質與真相。有些選材和敘事都較特別的作品也值得關注。如陳應松的神農架系列《松鴉為什麼鳴叫》、《望糧山》、《馬嘶嶺血案》和《太平狗》等,這組帶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徵的作品,在象徵和經驗的融合中揭示了諸多文化與人性的關聯。阿來《遙遠的溫泉》也屬於以特殊方式切入當下生活的頗有思想含量的作品。喬葉的《打火機》則深入到人性和潛意識中,這種解剖人性和追問靈魂的創作,可謂既獨特又深刻。 長篇小說始終是文學市場的寵兒。在很多城市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經常可以看到長篇小說赫然在目。不管它們離經典有多大距離,不管人們怎樣批評其炒作現象,很多長篇小說都被媒體廣泛宣傳過,由此造成的暢銷者也確實不少,甚至有未見其面而先聞其聲的沸沸揚揚。我們當然不能否認文學市場化推動文學發展的積極意義,但嘩眾取寵的炒作現象也確實值得注意。
而對中篇小說來說,則很難具有這一等的市場效應和媒體青睞。在文學出版和媒體關注越來越市場化後,中篇小說的流行程度便受到明顯影響。除非是年度精品選、獲獎作品集或少數名家集子,中篇小說通常難以單行本面世,絕大多數只能在文學期刊出現。即使「精選全國優秀中篇」的《中篇小說選刊》和經常選載中篇小說的《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的發行量還算不錯,曾推出不少優秀中篇小說的《收獲》、《鍾山》、《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和《上海文學》等文學名刊還擁有較多讀者,但發行量還是遠遠趕不上通俗時尚類讀物。中篇小說創作整體被認可,主要來自評論界和熱衷文學的讀者的首肯。盡管這種接受效應或許有些過於文學化或說職業化,但必須看到這也恰恰體現了純文學的特徵和收獲。
這種特徵和收獲對文學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發表園地和接受效應的文學化,難有市場效應和媒體關注的客觀狀況,也促使中篇小說作者在尊重文學規律、追求審美價值和探索敘事藝術方面更為專注和努力。我們前面例舉的以及大量未論述到的作品,都能夠證明中篇小說這種回歸文學自身的情況。中篇小說創作步履的整體穩健當然也與此密切相關。我是以為在文學走向市場化以後,中篇小說的整體創作質量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反而有所提高。如這些年來中篇小說不僅成為純文學期刊的重頭戲,而且上檔次的成熟作品相當多。
肯定中篇小說三十年的穩健發展,當然也要看到其問題和不足。如跟蹤時代的過程中,中篇小說創作同樣存在心態急切和視野局限問題。有些作者對中篇文體特徵也注意不夠:如把中篇寫成小長篇,必然處處注水;或將短篇內容拉成中篇,導致結構鬆散水分較多。這種「文體錯位」既破壞了中篇小說的文體美感,也無法很好地表達內容。
㈢ 求06,07《小說月報》總目錄(含中篇小說專號增刊 )
中篇小說
喬葉小傳
打火機
格非小傳
不過是垃圾
李唯小傳
跟我的前妻談戀愛
遲子建小傳
第三地晚餐
楊少衡小傳
珠穆朗瑪營地
王祥夫小傳
尖叫
胡學文小傳
命案高懸
夏天敏小傳
北方,北方
徐坤小傳
野草根
羅偉章小傳
奸細
短篇小說
劉慶邦小傳
看秋
張抗抗小傳
北京的金山上
秦嶺小傳
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
蘇童小傳
拾嬰記
何玉茹小傳
勞動在1969年
李銳小傳
犁鏵·耬車
馮驥才小傳
抬頭老婆低頭漢
張笑天小傳
知恥而後勇
王蒙小傳
尷尬風流
石鍾山小傳
血紅血黑
葉兆言小傳
花開四季
范小青小傳
低頭思故鄉
談歌小傳
張子和
郭文斌小傳
吉祥如意
編後語
附錄:《小說月報》2006年總目錄
[中篇小說]
徐則臣小傳
跑步穿過中關村
楊少衡小傳
俄羅斯套娃
劉慶邦小傳
啞炮
方方小傳
萬箭穿心
萬方小傳
男女關系之悲喜劇
滕肖瀾小傳
奼紫嫣紅開遍
遲子建小傳
起舞
李鐵小傳
安全簡報
魯敏小傳
思無邪
[短篇小說]
馮驥才小傳
鬍子
徐坤小傳
銷簽
紅柯小傳
大漠人家
范小青小傳
父親還在漁隱街
郭文斌小傳
世界上最好看的手
陳忠實小傳
李十三推磨
談歌小傳
洗澡
王周生小傳
雲想衣裳
裘山山小傳
野草瘋長
肖鐵小傳
火車!火車!
畢飛宇小傳
家事
邵麗小傳
人民政府愛人民
讀好小說(編後語)
附錄:《小說月報》2007年總目錄
㈣ 收獲.十月、當代、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期刊雜志為什麼沒app
收獲,有人整合過往期的電子版本。不過不多,小說月報有出版社自己發的光碟。
這些都是純文學類雜志,尤其是收獲,標桿意義比較大。做事都是比較慎重的,都是以紙質載體為主,暫時都還沒APP。
㈤ 名師大家文學作品(中短篇)都發表在哪裡
目前按影響力排序大致為:《收獲》——《人民文學》——《十月》《當代》《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上海文學》《長江文藝》《創作與評論》《小說月報》原創版——《大家》《花城》《山花》《廣州文藝》《文學界》《西湖》及各省刊物如《福建文學》《四川文學》《安徽文學》《山西文學》《天津文學》《莽原》(河南)《芙蓉》(湖南)等——前面沒提到的各省會刊物如《都市》(太原)《黃河文學》(銀川)《雨花》(南京)等等。
此外好的小說會被各知名小說選刊選載,如《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長江好小說》等。這類的刊物也不可忽視,它們可以擴大一部好小說的讀者群,不過想登在這些刊物,首先需要先原發後才能被選載。
㈥ 一篇中篇小說的稿費大概有多少
首先我並沒有許多投稿的經驗,只是泛泛而談,不能完全保證:
所謂的騙子內一般是對於中容長篇書稿來講,容易出現偽版書,所以長篇一般不能先給全稿,只需要給樣章和大綱
短篇來說,一般所謂的騙子也不過是某些人以雜志社的名義約稿而已,所以在投稿之前要先了解雜志的真實性,最好能買到要投稿的雜志看一下,上面一般都會有刊號和聯系方式的,也可以打電話問一下,至於網上所謂的徵文,約稿一類的信息,如果只是有個郵箱或者手機號碼,沒有具體刊號和聯系方式,固定電話等信息的,一般不要輕易相信
當然投稿也要對方向,不能將情感散文投到科幻類雜志
至於說哪家比較好嘛,其實沒有一個標准,大的刊物關系多,脾氣大,一般的小作者很難插手,稿子質量一般的他們也不會用,相對的稿費可能會高一點,小的刊物稿費低,相對的也可能容易採用一些,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
至於稿費方面,直接打電話問問就知道了
㈦ 小說月報的發展歷史
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7月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印行。五四運動前為鴛鴦蝴蝶派刊物。1921年該刊第12卷第 1號起由沈雁冰主編,全面革新內容,成為文學研究會代用機關刊物,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停刊。先後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說月報》創辦之初,由王蘊章(蒓農)編輯;第3卷第4期起改由惲樹珏(鐵樵)編輯。基本撰稿人是鴛鴦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說,舊體詩詞、改良新劇,以及用文言翻譯的西洋小說和劇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戲消遣的言情小說和即興小說占很大篇幅,為鴛鴦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傳播的形勢下,商務印書館不得不順應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蘊章編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蓬勃發展.
1920年1月第11卷開始進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設的「小說新潮」欄的編輯工作,開始登載白話小說、新詩、譯文和論文,刊物面貌發生了一些變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編。沈雁冰即對刊物進行徹底改革。此時文學研究會正在醞釀成立,沈雁冰為發起人之一,與北京的鄭振鐸、王統照等人聯系,邀請文學研究會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編、經過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號以嶄新面貌出版,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兩年後,沈雁冰辭去主編職務,由鄭振鐸接任主編。他繼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著前兩卷的方針前進。 成為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也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刊物革新後,辟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刊登魯迅、鄭振鐸、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論文章,倡導為人生的藝術,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戲劇、散文。多是冰心、王統照、許地山、廬隱諸家的短篇小說以及朱自清、徐玉諾、朱湘等人的新詩。
1923年第13捲起鄭振鐸任主編後,又增闢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目,這時的《小說月報》已經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1927年5月葉聖陶代行主編後,曾編印《創作號》。除連載其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外,還發表了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以及胡也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下,從各個不同側面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㈧ 《守望天山》獲第五屆北京文學獎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守望天山》獲第五屆北京文學獎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內擊免費下載:
內容容預覽:
北京文學獎揭曉鐵凝等27位作家上榜
2011年09月22日 20:55 新浪讀書
9月22日下午,由北京文學月刊社舉辦、兩年一屆的新世紀第五屆《北京文學》獎暨第四屆《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在首都大酒店揭曉並頒獎。
第五屆《北京文學》獎的評獎對象是2009年至2010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所刊發的所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新人新作。18位獲獎作者既有早已成名的韓少功、鐵凝、劉慶邦、范小青、郭文斌、黨益民、李唯、葛水平、遲子建、楊少衡等,也有崔曼莉、朱玉、向思宇、楊立平、孫春龍等新銳。
以長篇暢銷小說見長的崔曼莉,此次憑借中篇新作《求職游戲》亮相純文學期刊,新鮮的職場題材和成熟的小說敘事令人耳目一新。新銳報告文學作家朱玉雖出道不久,但已經是第二次獲得這個獎項,評委們表示她敏銳大氣的前瞻性作品《巨災對陣中國》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王海龍、樂璨是剛剛發表小說處女作的文學新秀,據了解,王海龍是一位盲人作家,他的小說以細膩、敏感的……
有問題再找我
㈨ 小說月報2006年第8期目錄
〔中篇小說〕
珠穆朗瑪營地.....................楊少衡
尖叫.........................王祥夫
情感逃逸.......................孫春平
螞蟻上樹.......................馬秋芬
地圖上的大烏蘇....................徐岩
〔短篇小說〕
尷尬風流新編.....................王蒙
過年.........................何玉茹
碑..........................向本貴
棄嬰.........................秦嶺
拉呱兒........................劉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