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花夕拾》、《落花生》、《撒哈拉的故事》、《邊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收獲
朝花夕拾
在假期里我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著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朝花夕拾》中,給我影響很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阿長是魯迅家給他請的保姆,這個鄉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檢點:總之在私底下對別人指指點點;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來嚇唬他;還害死了魯迅的隱鼠;睡覺擺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佔整張床鋪……但就是這樣的阿長卻給魯迅買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經》,滿足了他的願望。
當時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裡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了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落花生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落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生的道理:一個人的外表並不重要,只有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我們應該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人,而不能做有損於國家和他人的人。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讀到這里時,我又想到了自己。
一個人,雖然長得美,可是心靈丑惡,這樣,即使她打扮的花枝招展,人們也會厭惡她。「人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做只講體面地人,而要做有真實本領的人,只有兢兢業業地做有益於人民的事,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還告訴我們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樣,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心靈美、語言美、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文字從感覺上讓人覺得很舒服,就像一陣微風吹過,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卻不留痕跡。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種用華麗的辭藻堆積起來的文章,覺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綉腿,華麗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瀾壯闊。 《撒哈拉的故事》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並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像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持著這么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朴,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邊城
《邊城》里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弦,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朴的風味人情,字里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朴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在假期中,我帶著滿懷熱情讀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爾被老師神甫趕出學校後,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與冬妮亞結為朋友。他在裝配工朱赫來的引導下,懂得了布爾什維克是為窮人爭取解放的革命政黨。他依依不捨得告別了冬妮亞,逃離了家鄉,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但是他的身體狀況每況俞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癱瘓了。但他並沒有不此而沮喪,而且開始了他的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有新生活的良好開端。
死神幾次降臨保爾身上,但保爾用頑強的毅力,和鋼鐵般的精神,每次都逃脫了!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讓我敬佩!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句話曾經鼓舞了多少青少年為革命事業奉獻一生。
B. 為什麼這篇課文要叫《落花生》而不叫《花生》
落花生這種植物有個有趣的特點,它的花落了,能鑽進地里結出果實。」這句話是欠妥當的。貴刊第5期,徐衛祥老師《以人為本,一堂別開生面的閱讀課》一文中,提到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落花生》一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時,也指出了預習中這句話的錯誤。但對落花生是怎樣結果實的問題,徐文中稱孫老師解釋為:「它的果實實際上是根部發育長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後給根部以營養。」筆者認為這種解釋不完全正確。根據有關資料和本人種過落花生的實際,認為落花生屬綠色開花植物,要經過傳粉受精,然後才能逐漸形成果實。落花生受精後,子房柄伸長鑽入土中,子房發育成莢果。連在落花生上面的是子房長柄,不是根!落花生的花是繁殖落花生的種子的有性器官,其作用絕不「只是落到地上後給根部以營養」!
C. 北師大四年級上冊《落花生》課文原文內容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獲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咐附就在後園的茅亭里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D. 落花生為什麼不直接叫花生呢
因為花生是獨有的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植物,所以人們稱它為「落花生」。才有這么一句俗話:「落花生,落花生,落花果就生。」
花生一般從播種到開花也就一個多月,但是花期卻長達兩個月,花生的花單生或簇生在葉子腋部。當花朵授粉以後, 4到5天左右子房基部就開始伸長形成子房柄,當子房柄伸長以後,予房頂端尖而硬,形狀如針。
所以通常把子房和予房柄兩部分叫做果針。果針有向地性,經過五六天的伸長,當子房鑽進土裡時叫做下針。果針入土到一定深度子房橫生在土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逐漸發育膨大成莢果。
(4)落花生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落花生較耐旱,但需水量大,每生產1千克干物質,約需水 225千克。需水最多、影響最大的是花莢期,約占總需水量的50%左右,此期受旱,會影響花芽分化、開花、受精和果針的伸長。
地面乾燥也有礙果針入土。南部多雨地區則要注意排水,以免影響莢果的正常發育。
莢果成熟時間很不一致。可剝開莢果,根據內壁顏色由白轉褐變黑的程度來判斷。
一般以大部分莢果的內壁或內果皮顏色變褐至黑色時開始收獲。收獲過晚,休眠性弱的品種易在田間發芽;有的品種則易致果柄折斷,難以收獲干凈。
大面積生產用收獲機挖掘翻曬,而後用摘果機摘果清選、乾燥。莢果安全貯藏水分含量為10%。及時充分乾燥非常重要,否則會發熱、生霉。由於黃麴黴污染而產生的黃麴黴素有致癌作用。
E. 教學五年級上冊《落花生》,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提出哪些問題
1.課文簡說。
精讀課文《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他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並用行動實現了這一心願,成為優秀的作家。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並為過收獲節做了准備;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後),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爸爸對於花生品格的贊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學生把二、三兩段合並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達上頗具匠心:詳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時言辭朴實無華。盡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圖一幅,畫的是在一個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後院茅亭里過花生節的情景。桌上擺滿了花生做的各種食品,難得回來的父親正在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著什麼。從畫面上看,作者「我」還很小,只有七八歲,可父親關於花生的一番議論,卻深深印在了姐弟們的心裡。由此,再次印證了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積極的教育的重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由表及裡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是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愛慕之心」,心中產生喜愛、羨慕的感情。這里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說明花生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的美麗,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朴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其中「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這種品格的確很可貴。不過父親只提出對桃子、石榴、蘋果的客觀印象,只是從外表方面將兩者做了比較,並沒有對其作評價,教學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蘋果推到另一個極端,作為反面例子來對待。在領會了課文的主旨之後,可以允許學生對事物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這句話,從表面看很簡單,但聯繫上文,學生會產生疑問:「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蘋果」豈不更好?學生容易把兩者對立起來。的確,桃子、石榴、蘋果並非只有讓人產生愛慕之心的外表,而實際沒有什麼用。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當然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教學這句話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分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③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句話是作者在聽了父親對於花生品格的議論之後受到的感悟。作者當時雖然年紀還小,但從父親對花生的評議中,已經體會到了父親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並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而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指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2)對詞語的理解。
開辟:開拓發展。課文中指把原來荒著的地,開墾出來。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獲:農作物成熟時,收取果實。也用來比喻心得、戰果,課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榨:翹舌音zhà,第四聲。用力壓出物體里的汁液。
愛慕:由於喜愛或敬重而願意接近。
分辨:辨別。
體面:(相貌、樣子或穿著)好看;有氣派。
1.掌握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抄寫第10自然段,會用「居然」造句。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重點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並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寫法,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
1.課前,可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知道落花生名字的來歷。
2.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處),特別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貴」的那一點理解到位,然後再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作者贊揚落花生的默默奉獻精神,並沒有要以此貶低蘋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只是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並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那段話的本意。
深入學習時,重點應放在理解爸爸說的「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習落花生內在秀美、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在討論外表好看和不好看與有用和沒有用的關系時,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教師只需在關鍵之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種外表好看、只講體面,但實際沒有什麼用的人。
3.文章採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在充分接觸文本後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討論: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樣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地作奉獻?通過聯系實際,能認識到自己身邊的,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作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就像落花生一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許並不令人羨慕,他們的勞動成果也許並不引人注目,但他們切切實實在為大家服務,例如,清潔工、送報人、修理工,他們是有用的,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我們學習落花生,不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實際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願像落花生那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別人帶去更多的好處。
4.課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課文卻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幾個詞一筆帶過,而過花生節,只是一個晚上的事,但在課文中卻佔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邊吃花生、便議論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樣,他們又是怎樣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後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這樣安排材料有什麼好處?可以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次,詳略有具體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詳略,是從中心思想的表達需要出發,進行剪裁的。體會恰當安排詳略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10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課文不長,語句連接十分簡潔順暢,內容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多背誦幾段;但對於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只要求他們背誦規定的段落。
6.「居然」一詞要求造句,在指導造句時,應先請學生體會課文中使用「居然」一詞的具體語境:「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居然」一詞強調了大家那種驚喜的心情——收獲時大家那種出乎意料地高興的心情。因為大家沒有種花生的經驗,又是在荒地上種的,種是種了,但對能否有收獲沒有把握。過了幾個月卻收獲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後,可讓學生練習口頭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應對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礎)做簡要介紹,不能簡單地造出「他居然……」一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句子來。
(1)猜謎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請你們猜一個謎語:「根根胡須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誰能猜出這是什麼?(生猜)
對,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圖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板書課題)
(2)簡介落花生引入。
師:同學們,課前你們已經查閱了有關花生的資料,請互相交流一下對花生生長的特點和用處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實的學習起點)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可不是一篇只是介紹花生的文章,它是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寫的。他寫的是什麼內容呢?
(3)開門見山引入。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落花生(可製做一張用落花生做背景,寫有課題和作者姓名的幻燈片),文章的作者是——(師指幻燈片,請學生齊讀)。關於本文作者許地山,文後有一個介紹。請大家讀一讀「資料袋」,准備說說從「資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還有什麼想問的嗎?(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資料)
(1)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三段。
討論:姐弟們說到了花生的哪些好處?先口頭說,互相補充,然後各自嘗試列出最主要的詞語,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姐弟說: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歡吃
(2)分角色朗讀第三段,思考:父親怎樣議花生?
討論:「父親說:……」你覺得哪些是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討論後板書:最可貴矮矮地長在地上果實埋在地里必須
師小結:兄妹們所說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指出的卻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的、卻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花生雖然沒有像桃子、石榴、蘋果惹人喜愛的外表,但它一樣結果,而且將成熟的果實埋在土裡,一點不張揚,不求虛名,默默奉獻。
(3)深入領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什麼?
希望孩子們能像花生那樣,朴實無華,卻很有用。課文從議花生講到做人,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種寫法就叫借物喻人。
(4)討論:父親借花生來教育孩子們做什麼樣的人?
①讀父親的話。
②填空,體會父親話的含義。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__________:它的果實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__________的果實__________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__________。你們看它__________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__________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
③說說你對父親的話的理解。
(5)根據填空提示,背誦課文第10自然段。(有可能的話,建議兩個重點句也讓學生背一背)
(6)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
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花生一樣的人和事,讓我們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舉出例子來說一說嗎?(如,貌不驚人的鉛筆、橡皮;默默無聞的環衛工人,郵遞員……)然後結合課後的「小練筆」寫一寫。
片斷三:
課堂小練筆的題目設計
(1)直抒胸懷。贊美你,__________(贊美周圍像花生那樣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頌(如,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不畏嚴寒的青松;默默無聞的小草)
五、相關鏈接
落花生 即花生,也叫長生果。豆科。一年生草本。按莖的生成習性可分直立,蔓生等型。羽狀復葉。花黃色,受精後子房柄迅速伸長,鑽入土中,子房在土中發育成繭狀莢果。種子(花生仁)呈長圓、長卵,短圓等形,有淡紅、紅等色。原產於熱帶。我國栽培極廣,以黃河下游各地為最多。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肪,主要用作油料,或作副食、糖果輔料。果殼可制酒精等。莖、葉可作飼料。
許地山(1893-1941)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台灣台南。祖籍福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赴印度研究佛學。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大學任教,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創作的小說中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作品;翻譯了《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等文學作品;編著有《印度文學》及《中國道教史》等。
F.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講了種和收兩件事嗎
是的。
第一自然段:寫種花生、收花生;
第二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並為過收獲節做了准備;
第三到十五自然段: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父親對花生品格的贊揚,使我們對花生產生敬佩之情。
《落花生》散文是中國現代作家許地山的作品。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獲花生的情景,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G. 15、落花生
17 落花生
一、教材說明
這篇精讀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在表達上頗具匠心:其一,語言淺顯平實,簡明精當,卻旨趣深遠,寓理於物;其二,布局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從花生的品格領悟出做人應該不求虛名、默默奉獻。根據這一意思,作者把種花生、收花生作為次要內容,寫得比較簡略;把在過收獲節時談論花生作為主要內容,寫得比較詳細。正是由於圍繞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雖短,卻給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初步學習分清文章主次的閱讀方法。這兩點,也是選編本課的主要意圖。如何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聯系起來,進而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
H. 怎樣看花生閱讀收費的小說,免費看
都說收費了
怎麼免費
換別的軟體看
看看有沒有相同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