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俄羅斯著名作家布寧的感情史啊 上課要用 急!
伊凡·布寧常常因其出身而自豪,他強調他生長在俄羅斯中部,那是一塊為他的國家一些重要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背景的地方。
1870年10月 22日,伊凡·布寧出生於沃羅涅日一個古老的地主家庭,祖上曾有人是沙皇的侍從,也有人是世界文學界的知名人物。雖然房地產問題迫使他父母到處搬家,然而布寧對青少年時的那些印象為他後來的寫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背景,確實,其後生活的大部分幾乎都與他從事的文學事業密不可分。他受到的正規教育相當少,是自學和在家聽哥哥授課彌補了知識的不足。廣泛的閱讀使布寧在寫詩上一試手筆,他在1887年第一次發表詩作,1891年出了一本詩集。剛剛成年不久的布寧還在短篇小說方面嶄露頭角,不久他就在文學界來往活動了。他在1894年去了莫斯科,此行使他結識了列夫·托爾斯泰。次年,他被介紹認識了安東·契訶夫;後來他結識了馬克西姆·高爾基,並跟一些象徵派重要詩人來往甚密。
有一段時期,布寧的個人生活不夠穩定,他流水浮萍般地到處游歷,並在他的中期創作上留下了印記。1898年,他跟一個報紙出版商的女兒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察柯尼結婚。這次草率的結合僅僅維持了兩年;在妻子懷孕後他拋棄了她。他的獨生子尼古拉1905年死於猩紅熱病。在此之前布寧曾訪問瑞士和德國,其時正在奧斯曼帝國各地訪問。
1906年,布寧與維拉·尼古拉耶夫娜·慕羅采娃邂逅。他們依據習慣法宣布結婚,這次婚姻一直持續到布寧逝世。1907年他們訪問中東,並於幾年後在訪問錫蘭(斯里蘭卡的舊稱)和新加坡等國,途中再次來到中東。他們還訪問過西歐,包括在義大利卡普里島上度過三個冬天。布寧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得到了大多數公眾的承認。他分別於1903年、1909年和1915年獲得普希金獎金。1909年,他還當選為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寧出於對他祖國命運的擔憂而鬱郁寡歡。在 1917年革命中,這種郁悶更成為切膚之痛。他感到有一種超越政治的不祥之兆,就在1920年徹底地離開了祖國,到法國定居。後來他住在阿爾卑斯山濱海山區的格拉斯近郊,同時在巴黎保留著一套房子。這段時間,他的文學作品繼續大量涌現,寫出了幾部瑞典文學院特別提到的著作。在布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的著作發行更加廣泛,並出版了俄語和各種文字的譯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艱苦的日子再一次降臨,雖然他在德國佔領法國期間的困厄處境中,沒有以任何方式同納粹軍隊或當權者合作。另一方面,盡管他於1945年秋曾去蘇聯駐巴黎大使館作短暫訪問,他並沒有表示有回到蘇聯的特別興趣。根據法國有關文件的記載,他一直是一個無國籍的俄羅斯人。1951年,他成為流亡作家國際筆會中心的第一個名譽會員。
由於疾病纏身——他患有嚴重的肺氣腫——和個人處境拮據,伊凡·布寧的暮年暗淡無光。此時從已出版的著作所得到的收入充其量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同時,思鄉之情使他憂郁不堪,更為他在法國的滯留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打擊。由於年邁,在與呼吸器官疾病做了最後的搏鬥之後,布寧於 1953年11月8日在巴黎的寓所逝世。
② 蒲寧的代表作有哪些
蒲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1887年開始發表詩作,1892年出版第一個詩集,1903年以詩集《落葉》獲莫斯科學術院的普希金獎。 他的詩以祖國及其貧窮的村莊和遼闊的森林為題材,詩句優美。1899年與高爾基相識後,參加知識出版社工作,這對他民主主義觀點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這一時期的優秀短篇小說《安東諾夫卡的蘋果》(1900)、《松樹》(1901)《新路》(1901)、《黑土》(1904),反映了作者對俄羅斯命運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對已逝去的時代的留戀與惋惜,對現實生活的冷漠。 蒲寧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天涯》,得到評論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中文貴族庄園生活,批判貴族階級精神上的貧困、墮落,又為其沒落輓歌,如短篇小說《田間》(1892)、《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標志蒲寧的創作視野有了新的變化,由狹窄的貴族庄園轉向廣闊的社會,更加關心農民和俄羅斯的命運。這部作品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間,蒲寧又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蘇霍多爾》、《歡樂的庭院》、《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比約夫》、《莠草》等。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農村的落後和黑暗,農民的愚昧無知,但情調低沉,沒有微型機,沒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弟兄們》(1914)和《來自舊金山的紳士》(1915),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憎惡。蒲寧對十月革命過於濫用暴力不能接受,1920年起僑居法國。流亡國外以後,蒲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他創作了近200篇中、短篇小說,主要創作有關青年時代的抒情回憶錄,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而外,還有將近200篇短篇小說,其中較出色的有《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大烏鴉》和《巴黎》等。還著有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哲理性文學論文《托爾斯泰的解放》(1937)。 他的散文繪聲繪影、簡練生動。他還是一位出色的修辭學家和翻譯家。 此外,蒲寧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青春年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自己在1933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這部小說是受此褒獎的重要原因。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的小說,而是由藝術性的自傳、回憶錄、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和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交融而成的一部獨樹一幟的文學作品。
③ 蒲寧寫於1901年的經典散文.
1901年蒲寧由於詩集《落葉》而獲得俄國科學院頒發的普希金獎金,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詩人。在他早期的詩歌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對童年時代家鄉田園生活環境的熱烈感情。
④ 俄羅斯最後一位經典作家布寧
1933年11月10日,伊萬•布寧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
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伊萬·布寧。圖片來源:Wikipedia
早在1922年,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就將伊萬·布寧(Ivan Bunin, 1870-1953)列為了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從那時起,布寧就一直期望有一天能真正站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上。
1933年11月10日,巴黎所有報紙的頭條都是「布寧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巴黎的每一個俄羅斯人,不管有沒有讀過布寧的作品,都把這一天當做節日來慶祝。因為最有才華、最有天賦的作家是自己同胞,當然是一件讓人歡欣鼓舞的事。
布寧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作家,「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在瑞典皇室的見證下,他被授予了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71.5萬法郎的支票。回到巴黎,已成為「富人」的布寧很是慷慨,為僑居法國的外國人發放「津貼」,四處捐款,支持各種社會活動。在別人的建議下對「不會虧本的買賣」投資後,花光了所有的錢。
布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詩集《落葉》獲過普希金獎,但他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烏鴉》和《巴黎》。他擅長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十月革命爆發後,他持敵對立場,於1920年流亡國外,僑居法國,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到俄羅斯。
⑤ 求一本俄羅斯(可能是蘇聯)作家的回憶錄,書名是四個字,翻譯很文雅,其中有講到他坐雪橇的回憶
一9三三年 蘇聯作家蒲寧因小說《舊金山來的紳士》獲諾貝爾文學獎。 一95吧年 蘇聯作家帕斯捷爾克因小說《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其拒絕領獎。 一9陸5年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說《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 蒲寧在俄羅斯革命後流亡海外,代表作《舊金山來的紳士》 蒲寧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一吧9漆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天涯》,得到評論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中文貴族庄園生活,批判貴族階級精神上的貧困、墮落,又為其沒落輓歌,如短篇小說《田間》(一吧9二)、《安東諾夫卡蘋果》(一900)、《末日》等。一9一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標志蒲寧的創作視野有了新的變化,由狹窄的貴族庄園轉向廣闊的社會,更加關心農民和俄羅斯的命運。這部作品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一9一一至一9一三年間,蒲寧又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蘇霍多爾》、《歡樂的庭院》、《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比約夫》、《莠草》等。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農村的落後和黑暗,農民的愚昧無知,但情調低沉,沒有微型機,沒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弟兄們》(一9一四)和《來自舊金山的紳士》(一9一5),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憎惡。蒲寧對十月革命過於濫用暴力不能接受,一9二0年起僑居法國。流亡國外以後,蒲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他創作了近二00篇中、短篇小說,主要創作有關青年時代的抒情回憶錄,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而外,還有將近二00篇短篇小說,其中較出色的有《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大烏鴉》和《巴黎》等。還著有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哲理性文學論文《托爾斯泰的解放》(一9三漆)。 他的散文繪聲繪影、簡練生動。他還是一位出色的修辭學家和翻譯家。 一9三三年蒲寧因為「繼承俄國散文文學古典的傳統,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方法」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眾多的充滿矛盾的創作遺產,具有很強的美學與認識價值。一95三年陸月,蒲寧病逝於巴黎
⑥ 安東諾夫卡蘋果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安東諾夫卡蘋果》作者:伊凡·蒲寧(ИванАлексеевичБунин,1870-1953)俄羅斯作家。生於俄國中部波羅涅日市 一破落貴族世家。由於家境貧困,中學未畢業就步入社會。做過校對員、圖書館員、助理編輯等。曾受教於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作家,並為高爾基主辦的知識出版社撰過稿。1909年被選為科學院名譽院士。十月革命爆發後,他持敵對立場,於1920年流亡國外,僑居法國直到去世。蒲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1887年開始發表詩作,1892年出版第一個詩集,1903年以詩集《落葉》獲莫斯科學術院的普希金獎。蒲寧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天涯》,得到評論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中文貴族庄園生活,批判貴族階級精神上的貧困、墮落,又為其沒落輓歌,如短篇小說《田間》(1892)、《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標志布寧的創作視野有了新的變化,由狹窄的貴族庄園轉向廣闊的社會,更加關心農民和俄羅斯的命運。這部作品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間,布寧又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蘇霍多爾》、《歡樂的庭院》、《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比約夫》、《莠草》等。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農村的落後和黑暗,農民的愚昧無知。但情調低沉,沒有微型機,沒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弟兄們》(1914)和《來自舊金山的紳士》(1915),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憎惡。流亡國外以後,布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而外,還有將近200篇短篇小說,其中較出色的有《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烏鴉》和《巴黎》等。蒲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1933年,「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蒲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文章簡注1 安東諾夫卡蘋果,俄國產的種晚熟蘋果。2小地主:俄國在18 世紀形成的個特殊的農民階層,地位介於小貴族及農民之間,都為小官吏的後裔,佔有少量土地,往往僅一個庄園。可蓄農奴,但與農民同樣負擔賦役。3戈比:俄羅斯等國貨幣單位,盧布的百分之一。4 圖拉市:俄國的一個工業城市。5 本堂節日:指所在地區的教堂所特有的節日。6 齋戒期:在俄歷六月底。7 比曲格牝馬:一種拉重車的大馬。8 俄里:1俄里等於1067 米。9 家奴:指在地主家裡當僕人的農奴。10 最後的莫希幹人:出自美國小說家庫柏的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寫美國印第安人的莫希干族衰亡的故事,後來這個書名成為句成語,用來比喻某種人物的殘余。11 紅克瓦斯:一種用麵包或水果發酵製成的清涼飲料。12俄畝:1俄畝等於1.09公頃。13 靈:俄國種跑得特別快的獵犬,頭部狄長,四肢細長,善於追捕野獸。14 杪:木意為樹梢,借指年、月或季節的末尾。15 分櫱:稻、麥、甘蔗等植物在發育時幼苗靠近土壤部分生出分枝。16 狺狺:狗叫的聲音。17 黑林:俄國民間對闊葉林的叫法。18伊拉斯謨: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人文主義者,著有《愚人頌》(1509 年)19 葉卡德琳娜:俄國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她的在位年代是1762 年至1796 年。與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有通信之誼,自稱是伏爾泰的崇拜者。在其執政期間,俄國曾出版過些伏爾泰的著述。20 《可歷克斯的秘密》:法國作家迪克雷·迪米尼爾(1761 一1819 )的一部長篇小說。21 《維克托,或稱森林之子》:迪克雷-迪米尼爾的一部小說。22厄洛斯:希臘神話中的愛神。23 茹利夫斯基:俄國浪漫主義詩人。24 巴丘希利夫:俄國詩人。25 翼琴:譯古鋼琴,現代鋼琴的前身。26 波洛涅茲舞:波蘭種舊式的隆重的交誼舞。27 馬合煙:一種下等煙。線索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從八月寫到十一月,將「初秋」蘋果成熟的季節、農田豐收的季節、「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時狩獵的季節連綴成四幅如詩如畫的圖景,描繪出精美的俄羅斯農村秋天的景緻。主題整篇小說都籠罩在「安東諾夫卡蘋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對昔日美好的深情緬懷中,抒發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時世變遷的惆悵和感傷。這是一首舊時代的輓歌,溫柔敦厚,哀而不傷,將感情包裹於事易時移的幾幅對比鮮明的圖畫中,以藝術的美感來感染讀者。整篇小說用回憶的口吻,將我們徐徐帶入那個已經逝去的田園夢境中。在對昔日美好的深情緬懷中,抒發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時世變遷的惆悵和感傷。思想感情在《安東諾夫卡蘋果》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仍對貴族生活充滿留戀和幻想,他仍幻想一切能回到過去。文章的開頭用回憶的口吻,將我們徐徐帶入已經逝去的田園夢境中,在對昔日美好的深情緬懷,抒發著他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時世變遷的惆悵感傷,這也正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他為什麼會在十月革命持敵對立場。「安東諾夫卡蘋果」象徵著幸福、豐收、甜美的生活。出身於沒落貴族的他也許一生已註定不會有太多變化。貴族的身份讓他驕傲,雖然落破但也是一個貴族,這個身份束縛了他——即使他曾受教於托爾斯泰等名人,他身上的血液也讓他無法忘記那曾經珍貴的一切,也無法讓他放棄心中的幻想。身份等級的觀念讓他厭惡任何打破「理想化」社會平衡的革命,而「理想化」社會正是他意識中那與世無爭、相安無事的農庄生活,正是《安東諾夫卡蘋果》中所體現出的「理想」生活。文章中,作者極力描繪農村當時的富庶,人們的長壽、富足,心態平和,在細膩的敘事之後又曲突入虛,將自我納入了那幅生活的圖景中,想像自己作為一個莊主的生活。家境貧困的他沒有享受過什麼貴族所應享受的生活,而作為貴族的他心裡也一定渴望能過那種無憂甜美的生活。因為現實中他得不到、做不到、滿足不了,他便只能在文章中寄託自己的情感。場景四個場景:八月:蘋果豐收圖(場景一)又可分為:果園清晨圖,果園日暮圖九月:庄園生活圖(場景二)又可分為:農村富庶生活方式,中等貴族生活方式十月:深秋打獵圖(場景三)又可分為:雨季景象圖,雨霧日出圖,狩獵圖初冬:小地主生活圖(場景四)又可分為:蕭瑟荒涼打獵場景
⑦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的主要作品
年份作品名體裁發表刊物1887年《迷戀》長篇小說1887年5月《鄉村乞丐》詩歌《祖國》1894年《鄉村草圖》短篇小說《俄羅斯財富》1895年10月《天涯海角》短篇小說《新言論》1897年《在天涯》短篇小說集1900年《安東諾夫卡蘋果》短篇小說1901年《落葉》詩集1903年《末日》短篇小說1910年《鄉村》中篇小說1912年《蘇霍多爾》中篇小說1914年《弟兄們》1915年《舊金山來的先生》短篇小說1921年《舊金山來的先生》小說集1925年《米佳的愛情》中篇小說1926年《中暑》詩文集1933年《阿爾謝尼耶夫的生活》自傳體長篇小說1937年《托爾斯泰的解脫》 哲理性文學著作1940年《在巴黎》小說1943年《幽暗的鄉間小徑》小說集
⑧ 誰在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亦有重大貢獻
在自80年代中期出現的「回歸文學」、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文學中,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品,如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雷巴科夫的《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杜金采夫的《穿白衣的人們》,阿斯塔菲耶夫的《悲傷的偵探》、《受詛咒的和被處死的》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在20世紀末日漸走向多元化的文學格局中,依舊顯示出文學的社會批判功能,並且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現實主義是全部20世紀俄羅斯蘇聯文學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流派。這不僅是由於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強大存在和有力影響,更因為20世紀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作家們始終沒有丟棄人道主義的旗幟和強烈的使命感。但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們在繼承19世紀傳統的基礎上,又積極吸取各種新興藝術流派、包括西方現代主義的新鮮經驗,不斷向縱深開掘,因此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新成就。
⑨ 蒲寧的散文有哪些
抒情 :山口 深夜 安東諾夫卡蘋果 松樹 在八月 霧內 容靜 「希望號」 完了 素昧平生的友人 高加索 傳奇詩 在一條熟悉的街道上 貝爾納
自述 :自傳筆記 散記 接受諾貝爾獎
追思 :拉赫瑪尼諾夫 列賓 夏里亞賓 庫普林 埃爾台利 憶「托爾斯泰第三」 譯後漫筆
蒲寧是19世紀、20世紀之交一位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俄羅斯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文學家。這是《蒲寧散文選》中選譯的他不同時期的散文代表作,分為「抒情」、「自述」、「追思」三個部分。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作者都以濃郁的情感溶入文字之中,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⑩ 關於蒲寧及其作品的介紹
蒲寧(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俄國作家,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祖傳的地主庄園里度過的。由於家道中落,他15歲就輟學,19歲外出謀生。曾當過校對員、統計員、圖書管理員、報社記者。曾受教於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作家,並為高爾基主辦的知識出版社撰過稿。1909年被選為科學院名譽院士。
蒲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1887年開始發表詩作,1892年出版第一個詩集,1903年以詩集《落葉》獲莫斯科學術院的普希金獎。 他的詩以祖國及其貧窮的村莊和遼闊的森林為題材,詩句優美。1899年與高爾基相識後,參加知識出版社工作,這對他民主主義觀點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這一時期的優秀短篇小說《安東諾夫卡的蘋果》(1900)、《松樹》(1901)《新路》(1901)、《黑土》(1904),反映了作者對俄羅斯命運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對已逝去的時代的留戀與惋惜,對現實生活的冷漠。
蒲寧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天涯》,得到評論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中文貴族庄園生活,批判貴族階級精神上的貧困、墮落,又為其沒落輓歌,如短篇小說《田間》(1892)、《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標志蒲寧的創作視野有了新的變化,由狹窄的貴族庄園轉向廣闊的社會,更加關心農民和俄羅斯的命運。這部作品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間,蒲寧又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蘇霍多爾》、《歡樂的庭院》、《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比約夫》、《莠草》等。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農村的落後和黑暗,農民的愚昧無知,但情調低沉,沒有微型機,沒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弟兄們》(1914)和《來自舊金山的紳士》(1915),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憎惡。蒲寧對十月革命過於濫用暴力不能接受,1920年起僑居法國。流亡國外以後,蒲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他創作了近200篇中、短篇小說,主要創作有關青年時代的抒情回憶錄,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而外,還有將近200篇短篇小說,其中較出色的有《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大烏鴉》和《巴黎》等。還著有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哲理性文學論文《托爾斯泰的解放》(1937)。 他的散文繪聲繪影、簡練生動。他還是一位出色的修辭學家和翻譯家。
此外,蒲寧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青春年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自己在1933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這部小說是受此褒獎的重要原因。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的小說,而是由藝術性的自傳、回憶錄、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和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交融而成的一部獨樹一幟的文學作品。
1933年蒲寧因為「繼承俄國散文文學古典的傳統,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方法」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眾多的充滿矛盾的創作遺產,具有很強的美學與認識價值。1953年6月,蒲寧病逝於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