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中外小說區別整本書閱讀ppt

中外小說區別整本書閱讀ppt

發布時間:2021-07-14 12:20:46

『壹』 中外小說有什麼不同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么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接著確切。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造成的教育差異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系。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裡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貳』 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整本書

如何指導小學生讀整本書? 一、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試問,養成讀書的習慣,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那習慣怎麼養得成?」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重視讀整本書是因為讀整本書能夠養成讀書習慣。具體而言,讀整本書可以擴大閱讀空間,應用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 整本書閱讀對於學生還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1.發展語言。 整本書閱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作品。豐富的語言材料,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吸收。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語言形式,學生會不自覺得模仿。在某一個階段讀某位作家的作品,學生日記中就會有模仿的痕跡,而這種模仿不是有意識的,是潛意識的。 2.鍛煉思維。 不同作者類似作品之間的比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不同作品中某類人物的比較,如比較童話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學生能夠通過材料的「重整」,對作品進行「伸展」「評鑒」,最後實現「創意」閱讀。學生能通過對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斷,使思維更加深入。 3.豐富體驗。 整本書負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受到文化的熏染。學生品味的語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豐富,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學生發展了語言,發展了思維,開闊了視野,能夠在閱讀中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並且是始終伴隨語言學習過程。不管就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而言,還是語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語言承載的美與語言本身的美被學生分享,被學生接受的時候,學生的審美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二、整本書的選擇 整本書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選擇,一是能夠增進學生知識的,一是能夠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是能夠開啟智慧,啟迪心靈,傳承文明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這三個角度進行選擇。 選擇整本書應該本著東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原則。可以根據書評人的推薦,但是最主要的標準是孩子是否喜歡。所以,教師在選擇整本書以前,一定要先讀一讀,然後推薦給學生。 選擇整本書,師生必然經歷一個自我判斷的過程。不同的出版社和書評人推薦的書目會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這些書目中都出現的書,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書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時關注變化。一般的選本,作者不同,形式有變化,適宜剛剛開始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學生。有的選本在節選時列出了選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讀選本時就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去讀原著。如果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已經提高了,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教師取向、作品價值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選擇。 選擇整本書,還可以和教科書的內容結合起來。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的「課外書屋」欄目向學生推薦了與本單元有聯系的整本書,教師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閱讀。教師也可以聯系課文內容進行延伸閱讀。究竟一個學期可以讀多少本書比較合適呢?閱讀數量不能強求統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一、二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有限,開始的時候需要老師給學生朗讀,讀書的數量反而會多一些,一學期閱讀的圖畫書可能有十幾本。三、四年級為了培養良好的習慣,為了教給方法,可能閱讀的速度會慢一些,選的書也會少一些,一學期有兩三本。五、六年級經過了前幾年的培養,閱讀能力提高了,閱讀速度快了,能夠讀得更多一些,范圍也更廣一些,選取的書能做到一個月一本,那一學期就可以讀四、五本。當然這個數量是在師生「同讀一本書」的范圍內,不包括學生自己的自由閱讀數量,有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學生讀的數量會更多一些。 三、整本書閱讀的指導 「略讀教材若是整本的書,每一堂略讀課內令學生報告並討論閱讀那本書某一部分的實際經驗;待全書讀畢,然後令作關於全書的總報告與總討論。」討論是整本書閱讀指導中的重要環節,不但能深化學生對書籍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組織小學生進行整本書的討論,應該從情節入手,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情感的熏陶。整本書閱讀,關鍵是整體,在討論交流的時候,不能因為個別地方的處理而忽視了整體。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又要通過細節的挖掘,牽一發而動全身,促使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 (一)按照學生年齡特點指導 低年級的學生適合於教師先讀給他們聽。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藉助拼音閱讀的時候,老師及時放手,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樣進行閱讀了,能夠有成就感,維持持久的閱讀興趣。閱讀討論的重點應該是情節、人物、閱讀興趣等。結合作品聯系生活話題:「從書里找生活的影子」「從書里找自己或別人的喜好」「找出書中人物特別的地方」「聊一聊送禮物的想法」;進行語文學習延伸話題:「把故事加長」「從閱讀中學習了哪些新字詞」「找出書的特點」「好書介紹」等。 中年級的學生完全能夠自己閱讀了。老師應該設計讀書報告單,幫助學生把握讀物的主要內容。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讀物中的細節,讓學生能夠關注到人物的心理變化等。討論的重點在於細節和從中體會到的情感,如,聊故事裡好笑的情節,談一些與眾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書中的人物等。可以談論語文學習,比如,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一本書,了解自己的閱讀策略和閱讀困難,談描寫聲音和色彩的語詞和比喻,談兩種不同的擬人法,談論描寫老人或特別人的方法,討論描寫做事過程的寫法,談作者特別的語氣等。讓討論變得角度多樣,使閱讀活動豐富多彩。 高年級的閱讀,教師可以設計稍微復雜的讀書報告單,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教師引導學生對深層次的問題進行討論,比如,比較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討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比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談飲食文化以及相關的語詞,談老人與小孩的關系,探討奇幻小說和魔法小說的特色等。 (二)按照讀物特點指導 小學階段讀物的主要體裁:圖畫書、童話、童謠、兒童詩、散文、小說、科技作品等。圖畫書、小說是整本書,童謠、兒童詩、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現的。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應該能夠把握體裁的特點進行指導。 圖畫書並非只有低年級學生才可以讀,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生甚至成人都可以從圖畫書中獲得啟發。圖畫書可以分為有字書和無字書。無字圖畫書可以直接讓學生閱讀,學生通過讀圖,能夠讀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節比較曲折的有字圖畫書,如,《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教師可以邊出示圖,邊講故事,在故事的緊要處可以停下來,讓學生想像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樣情感性比較強的圖畫書,如果停下來就會破壞故事的氛圍,教師可以從頭至尾講完,然後設計活動讓學生討論。 《安徒生童話》《下次開船港》等童話集編選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話。有些是選編不同作家作品的童話集。教師可以有重點地選取經典的部分,如,《丑小鴨》等進行討論,也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童話進行討論,其他的由學生自己閱讀。童話的閱讀,要引導學生進入童話的情境,在閱讀的過程中盡量不把學生拉回現實的場景。設計討論話題,也要讓學生站在童話中人物的角度。討論充分後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兒童詩以兒童的語氣表現兒童的所思所想。看似簡單的語句卻能營造出一個個新奇的世界。兒童詩有不同的類型。知道詩的類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詩帶來的快樂。兒童詩集,一般是選編經典的作品,如《橡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下面的工作:讀懂詩的意思;想像詩的畫面;領悟詩的情趣;欣賞詩的意境;品味詩的語言。兒童詩的情趣和兒童詩的語言,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童謠帶有濃厚的兒童情趣,語言富有特點,學生往往讀上幾遍就可以背誦,老師要根據這些特點進行指導。 閱讀《遠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開始讀的時候,學生只會看到一篇篇的文章。看完了,再引導學生看看這些文章放在什麼主題下。把這些文章放在這樣的主題下討論,學生認識就會豐富而深刻,所感受和獲得的比單篇文章深厚,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變得多起來。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簡練明白,以條目的形式出現,如《每個孩子都應該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葉子落下來》;有的充滿兒童情趣,像《幻想家》,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特色。 小說是整本書閱讀的主體。兒童小說可以分為成長小說、幽默小說、動物小說、科幻小說等。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指導。成長小說關注「心靈」,幽默小說關注「語言」,動物小說關注「情節」和「形象」,科幻小說關注「想像」。因為小說有完整的情節、典型的人物,因此設計討論話題比較容易,既可以討論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討論語言特色。通過交流讓學生覺得還有很多未曾發現,沒有體驗的細節,有興趣繼續讀下去。對現實問題進行追問和思考是交流的重點。 科技作品一般是說明文體裁,像《昆蟲記》。教師指導時一是讓學生讀懂內容,再就是把握說明文本身的特點。一般有如下的重點:把握事物特徵,領悟思想內容;理清說明順序,掌握結構特色;研究說明方法,學習習作技巧;體會語言特點,增強表達能力。 (三)按照閱讀本身的規律指導 六層次閱讀能力系統理論認為,閱讀能力包括六個能力元素:復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復述、解釋、重整是「客觀性理解,對原有的篇章進行分析、概括等,緊扣原篇章,准確理解,還原作者的思想過程。」伸展、評鑒、創意是「主觀性理解,通過推論、想像、推測、批判性思維、創意,有依據地引申、拓展篇章內容,以及評鑒篇章內容與表達,提出獨到的見解,對篇章進一步加工。基於原篇章又超離原篇章。」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層級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 初讀一本書後,可以讓學生復述內容。教師出示一些句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詞語和表面句意。針對理解全書或章節起重要作用的詞語提問。對包含不易理解的詞彙、結構復雜的句子設計問題。這屬於復述和解釋的范疇。 重整可以通過讀書報告單等形式讓學生分析內容關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書的主要意義。從書的某處或多處攝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書的內容,發現整本書的主要表達技巧。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個作者的其他書,或者和本書相同類型的書。比如,讀完《長襪子皮皮》以後,推薦林格倫的另一本書《小飛人卡爾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讓學生比較卡爾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學生閱讀以後,再進行討論,打通各本書之間的閱讀通道,讓不同人物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聯系。 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層意義的基礎上,找出隱含信息,推斷深層含義。如,在《草房子》閱讀交流時,提出問題:除了《艾地》《葯寮》兩章外,其他各章的結尾為什麼都用了省略號?用了句號的兩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過世了,一是「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餘各章結尾用省略號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好像每一個主人公還有故事。 評鑒是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評說人物與思想內容,鑒賞語言表達。如,在《長襪子皮皮》的讀書交流中,對皮皮在學校的表現,教師先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師,你會怎樣對待皮皮?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老師問: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麼樣的老師?再讓學生討論。最後問:為什麼你做老師和你希望的老師不一樣呢?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能夠對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評價。 創意是在理解意思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寫法,或運用所讀信息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富有新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見解,為書選用新的題材,提出新的表達技巧、改寫文句,靈活運用所讀信息解決相關的問題等。 學生年齡特點、作品本身特點、閱讀能力元素,這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能人為地分開。好的閱讀指導應該像優秀的作品一樣,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隱藏在豐富的閱讀活動背後。閱讀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體驗,這樣的閱讀會更動人,更持久。

『叄』 速求一份PPT,關於一本書的(盡量是中外名著,或者名作),可以自己做可以網上下載的,發給我,速求

PPT: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詩經》 《國風》 《雅》《頌》 《離騷》 《九歌》《九章》 《天問》《九辯》《周易》 《尚書》 《春秋》《左傳》 《國語》 《論語》《老子》 《戰國策》 《禮記》《古詩十九首》 《孔雀東南飛》 《鹽鐵論》《漢書》 《史記》 《三國志》《搜神記》 《詩品》 《文心雕龍》《陽春白雪》 《全宋詞》 《趙飛燕別傳》《滄浪詩話》 《貴耳集》 《吹劍錄》《全元散曲》《西廂記》 《桃花扇》《聊齋志異》 《隋唐演義》 《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 《虞初新志》《全唐詩》 《全五代詩》 《花間集》《孽海花》 《唐宋傳奇集》 《離魂記》《柳氏傳》 《太平廣記》 《柳毅傳》《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 《古文觀止》《三國志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封神演義》 《金瓶梅》 《警世通言》《喻世名言》 《醒世恆言》 《兒女英雄傳》《施公案》 《三俠五義》 《榴花夢》 《筆生花》 《飲冰室詩話》 《藝概》 。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紅樓夢》。

『肆』 小說分類PPT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著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先生是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行者和權威。他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作者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寬廣深邃的批評視野,探討中國新文學小說創作的發展路向,尤其致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使此書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
《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內地80年代「重寫文學史」運動的最重要的動力,而其坐標則是這部文學史對張愛玲、沈從文和錢鍾書等人的發現和推崇。尤其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將她的小說與曼斯菲爾德、凱·安·波特、韋爾蒂和麥克勒斯相提並論。這對當時的港台文學界乃至之後的內地文學界都震動很大。
《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兩度再版,而由劉紹銘、夏濟安、李歐梵、水晶等眾多港台一流學者翻譯的中譯繁體字本於1979年和1985年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2001年又在香港出版了中譯繁體字增刪本。由復旦大學推出的中文簡體字版是這部著名的文學史著作問世四十多年後,首次與中國大陸讀者見面。 當以「類後現代敘事」這個具有中西合璧色彩的詞語,去指涉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當代小說中一種極為獨特的小說敘事文本時,它所擁有的內涵大致包括如下兩個方面:首先,作為誕生於一種獨特語境下的文本敘事風格以及闡釋代碼,「類後現代敘事」不但在對西方話語借鑒與移植的過程中,具有西方後現代小說的種種敘事特徵,同時,其作者身份,文化傳統以及理論研究現狀等又決定了其必然會具有本土性和中國性,因而,所謂的「類後現代敘事」就是一種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後而出現的中西合璧、身份多重的小說文本;其次,盡管,以先鋒小說、新歷史小說等為典型代表的諸多實驗小說都具有鮮明的後現代性敘事特徵,但這種敘事卻存有明顯的悖論傾向:即一方面它是我們的新潮小說家以一種超前預支,突擊補課的方式對西方後現代進行了模仿與拼接;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現有社會條件在總體上尚未達到西方後工業社會發達程度的前提下,以迅速縮短由於種種時代原因而造成的中國當代小說與世界小說藝術潮流之間距離與界限的一種行為策略,因而,其存有復雜而特別的傾向,如其中往往含有諸多「非後現代因子」也就不可避免。基於這種前提,我們將這種敘事風格難以單純劃一,但在總體上又類似西方後現代文本的小說敘事稱之為「類後現代敘事」。
然而,在我們具體論述「類後現代敘事」在文本上所呈現的種種藝術特徵的時候,我們必須還要指出的是:盡管誕生於新時期文學語境下的諸多小說創作常常被看作中國後現代小說的真正代表。不過,像歷史上任何一種創作風格一樣,中國的「類後現代敘事」無論從自身的興起原因、歷史演進,還是從具體的類別歸屬上看均具有自己的特點,因而,從這些特點進行切入,進而研討「類後現代敘事」的知識譜系乃至藝術特徵就成為了本文的邏輯起點。
一、「類後現代敘事」的興起與歷史演進
「類後現代敘事」在中國興起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的。首先,從其誕生的歷史語境來看,自80年代中後期以降的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化氛圍無疑為後現代主義小說浮出歷史的地表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前提條件。80年代中後期以降的中國正逐步經歷著一個具有明顯文化過渡傾向的「轉型時期」,而轉型時期文學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意識形態整合性功能的弱化,個人獲得了相對自由的存在空間,往日文學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權力話語己逐漸退失,任何寫作樣式都取得了自己的合法身份與獨立地位。同時,在可以眾語喧囂的「轉型時期」,商業化浪潮對文學特別是純文學的沖擊是巨大的,文學日益商品化、世俗化,不但造成具有啟蒙傾向和烏托邦傾向的精英文學的悄然遠遁和高雅的純文學逐漸淪為邊緣,還深刻地影響到了人們的文化價值取向,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的鴻溝正被不斷填平,而這些都無疑為以解構宏大敘事為目的的,不斷消弭雅俗文學界限的後現代敘事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從外部影響來看,80年代中後期,隨著對西方文藝理論及文學創作的「引進」的不斷深入,類似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可以納入到後現代視野的諸多理論被迅速地介紹到中國;同時,類似博爾赫斯式的創作、法國新小說以及黑色幽默、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等後現代文學作品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盡管,對於當時的中國文壇而言,許多人並不知道它們究竟應歸屬於什麼派別並常常與現代派的概念混合為一體,但它們在文本上所表現出的新鮮而獨特藝術特徵以及與以往小說創作的顯著差異,都為想在文壇上標新立異的青年小說家所矚目。與此同時,西方著名的後現代主義批評家與學者如哈桑,詹明信,佛克瑪等應邀來華講學也無疑為後現代理論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推動下,本土研究者迅速做出回應,先鋒作家們的迅速借鑒模仿都使得中國後現代文本得以迅速出現。
再次,從文學自身形式的不斷發展及創作者的主體意識上來說,文學總是隨時代向前發展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在文化轉型時期,先鋒作家們為了能在「無名」狀態下發出自己特有的聲音,從而在文壇迅速佔有一席之地,所以,他們就不斷拓展新的形式,不斷對以往的文學傳統進行超越,並進而在迅速製造嶄新敘事話語的過程中,促使「文本實驗」的不斷涌現,而當這種實驗的視角轉向西方時,當時還不為中國讀者所熟識甚至是難以解讀的後現代敘事自然就成了實驗派作家們的首選。
由此可見,中國後現代小說的出現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它不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內部變更,而是時代語境,他者理論話語的影響以及來自文學內部的叛逆力量等多方面影響構成的,它「說到底還是政治/經濟/文化多邊作用的結果——它是歷史之手多重誤置和強加的結果——它表徵著一種極為復雜的文明語境。」[1]
那麼,究竟哪些小說文本屬於中國「類後現代敘事」的范疇呢?這的確是一個會引起頻繁爭議的話題。盡管,如果只是單純地從文本敘事的角度上講,「類後現代敘事」無疑應當與西方的後現代小說一樣,包含著諸多創作形態乃至流派類型的,而「敘事」本身的理論訴求也決定了「類後現代敘事」應當與當代小說中的某些小說創作可以一一對應,不過,由於「類後現代敘事」是在缺乏現實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借鑒與模仿的方式產生的,因而,對於這種在接受西方後現代的影響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一種「類後現代」文本,妄圖以整齊劃一的方式予以界定就容易成為一種理論上的偏頗與冒險。而事實上,在轉型期特別是西方後現代主義已為文壇熟知後,包括曾經早已為文壇「定位」的作家如史鐵生、莫言、殘雪等都曾在自己的某些小說中嘗試過後現代的手法,但如果因此就將凡運用此類手法的創作完全納入本文所談及到中國「類後現代敘事」這一視野中,無疑會造成「泛後現代情結」,引發新的論爭。所以,在具體研討中國「類後現代敘事」包含哪些文本的時候,其研討本身就在實質上轉化為對一種量度標準的確認和一種演進過程的描述。
首先,從量、度標准上講,由於本文所要談及的「類後現代敘事」或曰「中國後現代小說」是指寫作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較為深遠,基本上已為當下批評界所認可的小說創作,因此,一些相對單一零散的文本不在此之列,此為量;與此同時,從度上說,則主要是說「類後現代敘事」既應有獨特的藝術表徵,又應有獨特的藝術觀念。海外著名學者趙毅衡在《後現代派小說的判別標准》中闡述「元小說」,「迷宮小說」以及「散亂狀態,並不納入一個整體畫面」的「拼貼」等作為判定後現代派小說的幾個重要藝術標准。由於趙毅衡先生久居海外,能較為全面地接觸到西方經典後現代文本,所以他談的判別標准無疑是值得信任的。[2]但也應看到,中國後現代小說畢竟與西方的同類創作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盡管我們的先鋒作家是以借鑒移植的方式使後現代來到20世紀末中國的小說領域,但後現代像歷史上任何一種「舶來品」一樣,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中國傳統文學的兼容,這往往又造成在判別中國後現代小說時有一定程度上的模糊不清,因而,我們在肯定趙毅衡文章所指出的藝術標準的同時,又不得不考慮後現代來到中國後給中國小說傳統敘事觀念帶來的沖擊,而這一沖擊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如果說中國傳統小說是注重懲惡揚善的理想與英雄內容的敘事模式,中國現代小說注重的是強調深度的代自我立言的反英雄敘事模式的話,那麼,「類後現代敘事」則更多是注重平面化,淺表化的代「本我」立言的凡夫俗子之敘事模式。因而,類似「反權威中心」「反啟蒙主義」,「反主體性」,「反崇高」等也就成了「類後現代敘事」的敘事觀念。
其次,從演進過程的角度上說,中國「類後現代敘事」在歷經以劉索拉、徐星為代表的現代派創作和以莫言、殘雪為代表的強調「感覺世界」的創作鋪墊後,大致是以如下的方式展開自己的歷史進程:
先鋒文學是在80年代中期涌現出來的一個小說派別,以馬原的《虛構》、《岡底斯的誘惑》、《拉薩河女神》等小說以及洪峰的《奔喪》、《瀚海》、《極地之側》等代表「語言敘事轉向」的作品為標志,而後則是一批來自南方的青年作家,如余華、格非、孫甘露、蘇童、潘軍、北村、葉兆言等在創作上的極力推進。自馬原開始的先鋒文學最顯著的地方就是以元小說、仿擬、語言迷宮等為其敘事特徵,因而這一派小說也常常被後來的批評家視為中國後現代小說的真正代表。
新歷史小說很大程度上是先鋒小說家將創作目光轉回歷史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的最早源頭可追溯到莫言的《紅高粱》,但最能顯示其創作實績的則是蘇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和他的「楓楊樹」系列以及葉兆言的「秦淮系列」、劉震雲的「故鄉系列」,其影響一直波及到90年代晚生代作家的小說創作。新歷史小說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後現代的敘事策略去重新解構和描述歷史,如從主題上強調正史到野史、以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終結了超個人的政治視角對歷史理解的壟斷;從敘事角度上單線歷史的復線化、大寫歷史的小寫化;強調歷史的虛構敘事,讓自我能從容的穿梭於歷史與現實,使客觀的歷史主觀化,必然的歷史變成隨意的偶然,而這些方法的結果就是使歷史時空結構被隨意打破,文學與歷史的鴻溝被削平了,歷史也許只是一場惡作劇。於是,當新歷史小說是從先鋒作家將目光轉向歷史的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相當程度後現代文化品格了。
女性寫作在中國歷來是波瀾不興,不過,它在90年代卻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當然,這里論及的女性寫作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女性寫作,它是指以西方女性主義原則立場進行創作的「私化寫作」或曰「軀體寫作」,而這種明顯帶有自傳色彩的寫作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女作家寫作個人生活,披露個人隱私,以構成對男性社會,道德話語的攻擊,取得驚世駭俗的效果。」[3]在90年代,私化寫作的代表作家是陳染、林白。其中,陳染的《私人生活》、林白《一個人的戰爭》等作品總體上就是按照法國著名女性主義批評家埃萊那•西蘇的「軀體寫作」原則進行創作的,在這些作品中,陳染、林白以近乎非理性的話語,破碎的結構,膨脹的語言在描繪女性慾望的同時極力解構、顛覆著男權中心主義,從而在文本上顯示出一種後現代性。
晚生代小說由於其作者眾多,身份各異,所以對於他們的寫作傾向很難整體概述,但有趣的是,越是被認為是晚生代代表的作家作品,就越具有後現代傾向。像朱文的《我愛美元》、《彎腰吃草》;李馮的《多米諾女孩》、《最後的愛》;邱華棟的《沙盤城市》、《手上的星光》等作品確實有類似後現代的創作傾向。而且,這些晚生代小說家還通過言論表達了自己對後現代的獨特理解,如邱華棟曾言:「我認為中國已經有了後現代小說,李馮就是最典型的後現代作家。」「在表面上,我的作品的後現代味道不是特別濃的,在結構語言上,我沒有做比較深入的探索;但我將當下的各種信息大批量地充塞進小說里,這一做法,我覺得的這就是我的後現代特徵。」[4]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類後現代敘事」在世紀末中國文壇的流變過程:即包括先鋒小說,新歷史小說,女性私化寫作以及晚生代小說是屬於「類後現代敘事」的范疇之內的。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類後現代敘事」在總體流變上前後是具有明顯延續性與差異性的:一方面,某種後現代興起之後很快為新的後現代敘事所取代,但它們之間在內部又有一定的聯系;另一方面,它們之間的差異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在80年代,以先鋒文學為代表的後現代小說更多情況下是在不知其名的前提下通過對西方後現代小說特別是對其敘事手法進行模仿中完成的,而當時批評界對此缺乏明確的解讀又使其成為隱性的後現代文本;進入90年代以後,特別是後現代文化語境真正來臨之後,中國的「類後現代敘事」不僅在形式上,而且還在思想上成為一種顯學,而這一點,則正是後現代在中國文學創作中逐步中國化的一種必然趨勢。
二、「類後現代敘事」的藝術運籌
第一,是自由視角的元小說。元小說又稱後設小說或自我意識小說,是後現代小說的主流敘事類型。盡管許多研究者在闡釋元小說時有不同的主張,但可以肯定的是,元小說是在接受當代哲學、語音學及文學理論的影響下產生的。它雖然不是後現代小說的唯一敘事形式,但卻是後現代小說的主流敘事類型。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傳統小說的隱藏敘事行為為暴露敘事行為。在元小說創作中,小說家仍在講故事,但他們在講故事的同時又故意揭穿其虛構性的本質,即通過自我暴露,自我評述的方式來揭示其創作過程,從而使自己的小說變成了「關於小說的小說。」[5]
在中國當代小說創作中,馬原是較早嘗試元小說寫作的作家。他的許多小說如《上下都很平坦》、《岡底斯的誘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運用了元小說的寫作手法。當然,最能集中體現元小說敘事手法的則是他的中篇《虛構》。在《虛構》中,馬原給讀者的第一段敘述就是:「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聳人聽聞。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有我是個例外。」在這里,馬原首先明確地將敘述人「我」即文中的「馬原」與作者馬原劃上了等號,而這一舉措無疑使小說的似真性失去了基礎,並進而走向土崩瓦解。而後,身兼作家,敘事者,主人公於一身的「馬原」就開始了他時而煞有介事,時而天馬行空的描述。在此過程中,馬原總是不忘記時不時地出來強調自己作為作家的身份,「比如這一次為了杜撰這個故事,把腦袋掖在腰裡鑽了七天瑪曲村……」、「我就叫馬原,真名。我用過筆名,這篇東西不用……」而在這篇小說第十九部分,即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馬原甚至直接跳出來與讀者對話:「讀者朋友,在講完這個悲慘故事之前,我得說下面的結尾是杜撰的。」作者在這里乾脆把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寫的「苦衷」暴露給讀者,從而使以上話語及主人公敘事成為虛構的「虛構」。自然地,這種「虛構」的本身也就成了典型的元小說。
使用元小說手法進行創作是馬原為先鋒文學乃至整個中國類後現代小說帶來的啟示,在所謂的「馬原敘述圈套」的影響下,一大批新潮小說家如洪峰、余華、格非、葉兆言等許多先鋒小說家都在自己篇章中多次嘗試過元小說的寫作手法;而像以林白、陳染為代表的女性「私人化」寫作進入元小說的創作層面,不但為元小說的創作增添了嶄新的「層面」,同時,也使得這種女性寫作能夠名副其實地進入到類後現代的視野。使用元小說的手法進行創作是文學中自我意識從萌芽發展到極致過程的結果。自然地,將它不斷地應用於創作中所產生的突出特徵就是自我意識的濃厚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敘述視角的變更。可以說,在「類後現代敘事」中,元小說敘事文本中頻繁使用第一人稱敘事就是其外部表徵。以上所列舉的例子基本都是使用第一人稱敘事的。但這種第一人稱的使用是與傳統小說敘事中有著顯著的不同,元小說的第一人稱是一位典型的「不速之客」,「他」往往就是真正的作者,但他不再講述故事,而只評述故事,他是真正超然於傳統敘事者之上的一種敘事者,而這種敘事的本身就是要說明「我」講的故事是虛構的。
第二,是破碎的結構。對結構的關注是中國新時期小說運用後現代策略的一個突出的表徵。小說結構作為後現代敘事中最重要的形式話語,它對文本的表現形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敘事結構的苦心經營,一方面使中國類後現代小說具有了與西方後現代小說相似的文本結構,另一方面也著實為一些崇尚文本游戲的新時期小說家獲得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類後現代敘事」在結構上最突出的特徵就是經常使用一種近乎破碎的結構,使小說結構在總體上變得不完整。而這種破碎的結構具體說來是通過空缺結構的大量使用、多重的復指文本、自由與循環的時間三個主要方面來予以完成的。
空缺結構是指在「類後現代敘事」文本中事件的發展史往往由於人為作用造成某個鏈條的缺失,從而使整個事件的統一性被瓦解,歷史就這樣變得不可靠起來。格非的許多作品都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空缺結構。以《迷舟》為例,在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戰爭與愛情的雙線來營造其小說結構的,但無論我們從哪能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的結構總是不完整的。而究其原因就在於小說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給讀者留下了空缺。「蕭旅長去榆關」無論從戰爭線索還是愛情線索上都對整個故事的展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蕭去榆關是去看望「杏」還是去傳遞情報,警衛員並沒有考慮是哪種可能就武斷地以六發子彈打死了蕭作為對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這種行為使這個空缺永遠被懸置起來而無法彌合。在這里,對空缺的填充與解釋是無效的,無論是蕭的愛情填充方式,還是警衛員六發子彈的槍殺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個故事的不完整。然而,結構上的空缺對讀者的誘惑又是巨大的,我們完全在閱讀時對此空缺進行再度隨意的填充。
多重的復指文本指小說具有多重結構,或是在文中以一種文本指涉另一種文本,從而造成兩個文本互相兼容破壞,使文章整個結構發生混亂。在「類後現代敘事」的發展過程中,馬原的《虛構》、《岡底斯的誘惑》是多重復指文本的始作俑者。而後,洪峰、孫甘露、葉兆言、余華、格非、魯羊等作家都在探索此類結構時成績顯著。孫甘露在《請女人猜謎》中曾寫到他在寫這部小說的同時又在寫另一部名叫《眺望時間消逝》的作品,這兩部小說既平行又互相雜糅,在這里,我們可以說寫《請女人猜謎》就是寫《眺望時間消逝》,兩者其實就是一個文本,但它們又都確實有各自獨立的角色和故事。而這樣的結果就使得《請女人猜謎》的寫作過程變成了對《眺望時間流逝》的敘述,《眺望時間流逝》一文成了《請女人猜謎》的謎底。這是一種類似元小說與巴赫金復調小說的結合體,它斷裂過、中止過、缺失過,也許它在各自文本內是完整的,但兩個文本主題的互相指涉卻造成了整個文本結構的碎裂。
自由與循環的時間也是造成中國「類後現代敘事」在結構上處於破碎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這也表現了先鋒作家在文本敘事上時間意識的深層覺醒。自由式的敘事時間是指時間或歷史在後現代文本中像一個固定的書架一樣,敘述者可以從古至今亦可從現在到過去乃至將來任意穿行,而無論多麼久遠的時間在敘述者的手中不過是書架上的一本書,可以被隨意打開翻閱。以洪峰的《和平年代》、蘇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為例,這三部小說都是以時間為題目乃至主題的。本來,題目的時間固定下來後,這個時間就被肯定了,被絕對化了。但作家們在將故事固定在時間上之後,觀看歷史的視點卻沒有被停止。相反,由於敘事者「我」的自由穿梭於歷史與現在,故事內的具體時間都自行消失了,所有的事件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符碼中自由漂流,直至發生空間上的轉折。
循環的敘事時間是自由式敘事時間的特例,但卻是最具革新實驗的敘事時間策略。所謂循環時間實際上是指一種無變化、無發展的循環重復的時間手法,它是文學進入後現代後常用的一種敘事時間手法,這種策略在新時期是以借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開頭語的面貌出現的,而獨特判斷語式「許多年以前,許多年以後」正是這種時間策略被使用時涌現出來的兩大母題。在新時期中國類後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大判斷語式是經常被援引的,無論是先鋒文學,還是女性「私人化寫作」,一直到一些「晚生代」的創作中都明顯有這樣的例子,而這種敘事語式的頻繁使用就「確定了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的循環回返的圓圈軌跡。敘述的時間從久遠的過去跨進現在,又從現在回到過去。」[6]
第三,是仿擬與反諷。對歷史上許多經典文本或故事進行仿擬是中國「類後現代敘事」的一種較為獨特的敘事策略。這種敘事傾向出現的原因除了是要對以往小說的宏大歷史敘事進行無情的解構,從而探索敘事的多種可能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得益於外來的後現代寫作方式與本土固有的文化資源。
仿擬是後現代小說採用的一種互文方式的敘事方法,其寫作目的則是為了能從更深層次上體現出一種自省與語言游戲策略。在中國類後現代小說創作中,新歷史小說對仿擬手法的關注是最為強烈的,而以「故鄉系列」聞名於文壇的劉震雲恰恰為解讀這種後現代敘事手法提供了範本。《故鄉相處流傳》是劉震雲整個故鄉系列中最能體現仿擬手法的一個長篇。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在曹丞相身旁」,顯然是對三國故事進行了仿擬。曹操與袁紹一同攻打劉表,但兩個人卻為爭奪一個沈姓小寡婦大打出手,延津縣的人民如孬舅、豬蛋等在曹操得勢時歸順曹操,聲討袁紹;在袁紹得勢時,聲討曹操。《三國演義》中那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被無情地仿擬成是由一個女人引起的利益之爭。在此書第二、三、四部分中,曹操、袁紹以及他們當年的追隨者也依次轉生,盡管歷史已過去許久了,但一切還是那樣,當年的一切仍在這些人身上發生……總之,在《故鄉相處流傳》中,劉震雲以總體仿擬《三國演義》的形式如章回體、人物等解構了進化的歷史觀:即「後一代人總是歷史前一代人的再生,後來的歷史總是前段歷史的翻版。」進而使小說進入一種歷史無意識的領域。

閱讀全文

與中外小說區別整本書閱讀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主開當鋪的小說 瀏覽:967
短篇小說團圓飯什麼意思 瀏覽:212
古文小說重生 瀏覽:181
一本小說女主角叫夜雨 瀏覽: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說 瀏覽:33
在線閱讀小說銀河張抗抗 瀏覽:55
免費幻情小說大全 瀏覽:119
女主強大學院穿越小說 瀏覽:516
弗里蒂克布朗寫的小說續寫的題目 瀏覽:747
女主是妲己的軍旅小說 瀏覽:652
餓都市異能小說完結 瀏覽:52
女養男重生文現代小說 瀏覽:343
第二封情書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61
男作者寫的女主小說 瀏覽:791
修建古代城市的小說 瀏覽:631
重生庶女類型小說排行榜 瀏覽:178
碧血劍金庸小說txt 瀏覽:732
父愛成癮霍水兒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10
超好看後宮都市小說 瀏覽:653
主人公叫張顯風的小說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