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蘭亭序全文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作者晉代王羲之。
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
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
有的人通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
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
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
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1)蘭亭序閱讀小說擴展閱讀: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
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
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
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
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於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蘭亭序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蘭亭序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是命運的作怪吧,當我明白愛的是你,卻又失去了。
淡藍色代表悲傷,但我喜歡淡藍色,不知為何。是從心底的小小的喜悅,它使我平靜,它使我安心,它使我……使我想起你。
九歲那年,你把淡藍色的絲帶,扎在了我的頭上,上面有著各種漂亮的小鵝卵石,你信誓旦旦的用稚嫩的嗓音說,「我會永遠照顧你。」從此,拴住了我的心。
十四歲那年,你在我的手機上,系了一個海豚玩偶,你又掏出另一個,系在自己的手機上,微笑著告訴我,「我們這是一對。」從此,一對這個詞語勾住了我。
十七歲那年,你沉默著,把送給我的東西統統要回,閉上眼睛,壓制住憤怒告訴我,「你走吧。」從此,我又恢復了一個人。
其實,我一直很想告訴你,那天抱住我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我的哥哥。可你不聽勸告,而我也沒再重復,彼此錯過了對方。
當看到你和另外一個女生親密的走在學校的林間小路上時,我心如刀割。
當我明白我真的愛你時,你卻離開了我的生活。
嘆了口氣,坐在曾經有我們回……
確認後請採納
3. 蘭亭序的原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
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
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
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
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
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注釋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活動。許多著名
人士統統來了,年輕的和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專訪有高峻的山嶺主,茂盛的樹林,外長的竹
子。還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襯環繞,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
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
溫暖。抬頭看到天空的廣闊,低頭看到萬物的眾多,藉此放眼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
的樂趣,確實是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有的把自己的抱負傾吐出來,和朋友在一間房屋裡談論;有的憑
借愛好的事物寄託志趣,過著放縱性情的生活。雖然各人謀求的和拋棄的千差萬別,性格的安靜和
浮躁也不一樣,可是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被自己暫取得,就愉快地自滿起來,不知道
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謀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經厭倦了,盡情就隨著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感慨
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還不能不因此而產生感慨。
何況壽命長短,跟著自然界變化,終究要走向結束。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
人悲痛嗎!
每次我看到從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同我們好像契約一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悲傷感
嘆,可是心裡又不明白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妄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
荒誕的。後來的人看現在,也象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個一
個地記下來,並且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兩樣,但是人們產生感慨的原
因,那情景還是一樣的。後代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3)蘭亭序閱讀小說擴展閱讀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
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
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
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
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
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
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
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
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
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
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後人以啟迪、思考。
4. 《蘭亭序》的全文是什麼
序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是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懷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按,修禊是一種古老的風俗,祈福禳災。西周已有類似的風俗,三月三女巫主持,祓除洗浴即以香草葯塗身而沐浴,驅除邪氣。戰國時,因各國條件不同而修禊方式略異,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不祥」。此後逐漸發生變化,至晉則變為文人墨客借機雅集水濱,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比試才藝。其形式是,參加者分坐水濱岸邊,水中放酒杯,杯中斟滿酒,酒杯流到誰那裡誰就要賦詩,不會者則罰酒。因謝勝等不能賦詩,罰酒三斗。
5. 《蘭亭序》全文及理解
[簡介]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6.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7. 蘭亭序全文
您好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8. 《蘭亭序》全文是什麼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全文: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