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哈蘭科本的米隆·波利塔系列小說,有哪幾本(按順序)
波利塔系列我特別喜歡
《瑪門的撲克牌》
《撒旦的羔羊》
《潘多拉的救贖》
《天使的隱私》
《聖母的假面》
《死神的噩夢》
《籃框下的陰謀》
《謊言黑洞》
《無罪之最 》 不是《無罪之罪》 《守口如瓶》講幾個女的,和米隆無關
其實我覺得沒什麼順序,從每一本開始看都沒關系
❷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說高幹最新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說
長篇小說一般認為,長篇小說字數過少算為長篇那確實也不恰當。
長篇小說反映的事情很多,內容很豐富,字數過少很難成為長篇(除非少數內容極為豐富的)。而長篇小說字數最為不定,字數差距最大。
有十幾萬字的(這算是長篇小說字數的底線了),更有上百萬字甚至幾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如此長篇小說還可分為小長篇(一般的在十幾萬到三十萬字間),中長篇(一般的是五六十萬字),大長篇(一般要在八十萬字以上),超長篇(一般的要達到一百五十萬字)巨長篇(往往是幾百萬字數的,像二百多萬字,三百多萬字甚至過五百萬字的)。
輕小說(ライトノベル,和制英語:LightNovel),盛行於日本的文學體裁,可以解釋為「可輕松閱讀的小說」。
輕小說是以特定故事描繪手法所包裝的小說,其手法的特色在於提高故事傳遞給讀者的效率。
以十多歲的中學、高中生的少男少女為主要讀者群取向,通常使用動漫畫風格作為插畫的一種娛樂性文學作品。
其文體多使用讀者慣常口語書寫,比較輕淺易懂適合給少年少女可輕松閱讀的風格,包含的題材也是包羅萬象,有如青春、校園、戀愛、奇幻、科幻、神秘、恐怖、歷史、推理等,其中也有部分作品是自電玩、動畫、漫畫改編,「故事題材多樣,無法以單一風格來涵蓋」。
❸ 紅岩閱讀二十七章概括200字
劉思揚被信任,劉思揚認識了小蘿卜頭,就是監獄里受待遇的小孩,成鋼在監獄中出版《挺進報》,劉思揚與齊曉軒認識。小蘿卜頭與 劉思揚交流。
江姐是《紅岩》中比較豐滿的藝術典型。作為一個地下工作者,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警惕。在重慶的朝陽碼頭,她看到甫志高穿著西裝給她掮行李,當即識破了甫志高好表現的心理,表現了她高度的黨性。在赴華鎣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掛在城頭上的丈夫的頭顱,悲痛欲絕,但她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並化悲痛為力量,勇敢地擔負起丈夫未競的事業。
作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視死如歸,寧折不彎。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將就義,她神態平靜,舉止從容,梳理頭發,整理衣衫,吻別「監獄之花」,始終帶著勝利的笑容。「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犧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這一席話,充分展示了江姐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生死觀。
(3)守口如瓶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
「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羅廣斌和楊益言在「文革」爆發後受到殘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羅廣斌於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紅岩,這一史詩般的稱號,是重慶的光榮象徵。
❹ 引娘(娘)入室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引娘(娘)入室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豆豆版小說閱讀網權
毛小莉和艾剛沒有想到彼此會在海德集團的總裁辦公室里碰到面,因為丁雅雅的關系,他們對彼此都有點印象。
生怕自己的身份會曝光,更為了要知己知彼,她特別找了個借口溜出丁海德的辦公室,她必須和艾剛聊一下,為公為私,她都要徹底的弄清楚艾剛對她而言到底是敵是友。
見到毛小莉「登門造訪」,艾剛馬上從辦公椅里起身,他也很想知道毛小莉和丁雅雅是什麼關系,她又為什麼會成為丁海德的特助,其實丁海德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特別助理。
「毛小姐。」他客氣的道。
「如果你不叫我毛小姐,我就不叫你艾副總裁,我們何不就以毛小莉和艾剛來相互稱呼?」毛小莉習慣直來直往,不浪費時間。
「毛小莉。」他很上道的說。
「艾剛。」
「真巧,是不是?」他很友善。
這真的是巧合,就像她絕沒想到雅雅居然會認識海德集團的副總裁,還能守口如瓶,而她更料不到艾剛會和雅雅有牽扯,因為就那天的情形看來,他們之間的關系並不單純。
「艾剛,你和雅雅是怎……
❺ 紅岩中敵人折磨江姐的是哪一章
紅岩中敵人折磨江姐的是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主要內容:
江姐來到華為的家裡和幾個同志,交換情況。甫志高突然找到了江姐,讓江姐檢查秘密送來的一批軍火,騙說余新江病了,剛剛江姐已經聽華為說余新江被捕,甫志高的陰謀已被江姐看穿,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門口有幾位便衣特務。
雙槍老太婆和華為去找江姐,路上有些累九找了家店去吃飯,老太婆發現了假扮警察的特務,在前一晚,江姐被壓到重慶。
江姐被抓緊渣滓洞,特務對江姐實行酷刑,但江姐沒有屈服,說一句話。當江姐暈了時,特務就會往她身上潑水。又有人唱起了囚歌。劉思揚作詩,女牢房的人輪流照顧江姐,江姐醒了。全監獄的人給江姐作詩。
江姐是《紅岩》中比較豐滿的藝術典型。作為一個地下工作者,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警惕。在重慶的朝陽碼頭,她看到甫志高穿著西裝給她掮行李,當即識破了甫志高好表現的心理,表現了她高度的黨性。
在赴華鎣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掛在城頭上的丈夫的頭顱,悲痛欲絕,但她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並化悲痛為力量,勇敢地擔負起丈夫未競的事業。作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視死如歸,寧折不彎。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將就義,她神態平靜,舉止從容,梳理頭發,整理衣衫,吻別「監獄之花」,始終帶著勝利的笑容。
「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犧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這一席話,充分展示了江姐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生死觀。
《紅岩》反映的是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之間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1948年,中國革命已經進入關鍵的轉折期,勝利即將到來。然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正處在黎明到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在這樣黑暗的時刻,山城重慶正在進行著殘酷的斗爭。
小說圍繞著三條線索來展開對斗爭的描寫:「人間地獄」——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生死較量;地下黨所領導的城市運動;華鎣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
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最終匯集到獄中斗爭這條主線索上。作者集中描寫了「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生動地表現了革命者為迎接全國的解放。
徹底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殊死斗爭,真實再現了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進行最後決戰的艱巨性,揭露了敵人垂死掙扎的極極端兇殘和色厲內荏的本質,歌頌了革命志士為真理而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❻ 短篇言情小小說閱讀網
《精英情人》《香蜜沉沉燼如霜》《兩只前夫一台戲》《夢回大清》《天與多情》《九州華胥引》《穿越事件薄》《何以笙簫默》《金牛座的眼淚》
❼ 《社戲》魯迅寫的!閱讀題目!
關於社戲演出的內容,小說中是這樣記述的:首先是「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幾個赤膊的人翻了一陣筋斗,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然後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最後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這究竟是一出什麼戲呢?據徐淦《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游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於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閑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雲: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台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鬍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幫閑引了公子去搶姣姣,結果吊打了寫服辯了事,……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出是什麼戲文來」。這段回憶,與《游園吊打》的情節也是完全吻合的。
二、人生經驗通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拾》談起(范伯群、曾華鵬)
(一)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的名篇《社戲》的結末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讀者的神思遐想。為什麼我們會受作品中的這種悵然若失的情愫的強烈感染呢?因為這結末一句話伸出她的纖巧的手指撥動了我們的心弦,使我們聯想起自己永遠失落了的童年,從而攪動我們心靈深層的積淀,引起「心弦的共振」。人人都會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補充和生發這種「失落感」,並且會賦予這種一去不返的失落感以「美質」。
假設將《社戲》的結末一句話刪去,我想作品的感染力就大為遜色。如果我們深究一下這句話為什麼會有如此感人肺腑的「魅力」,那麼其奧秘就在於:魯迅用這句話激起了讀者的「人生經驗通感」。「她」能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而且人人都具備這種「通感」的燃點。
童年——對每個成人來說,都永遠無法重現地消逝了。每每憶及,總會有一種惆悵的失落感,而人們對永遠失落和不可重復的歲月總會去追尋出它的美感來,再用感情鍍上金色的光澤。即使是憂患的童年,也會因時距而尋覓出憂患餘生中的「憂患美」。《社戲》的結尾,就是誘導人們追憶這種「永遠失落的美」,又藉助於「人生經驗通感」的「導體」,抓住了讀者的心。
過去,我們對這種客觀上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人生經驗通感」,諱莫如深,守口如瓶;我們對這種「接受美學」中的「最良導體」,缺乏必要的冶煉和運用。這種「人生經驗通感」能使作者和讀者的感情熔為一爐,迸射出耀眼的火花。能找到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作家,他就是找到了征服讀者心靈的「秘密武器」。魯迅就是善於掌握這種「秘密武器」的聖手。他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的確,這「思鄉的蠱惑」,這對兒時的反顧,這記憶中的「舊來的意味」,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的那樣美。但我們是自覺地去受「哄騙」的,而且甘願「終身受騙」。這是一種多麼神妙而無法言表的感情啊!也許是魯迅已經自覺地發現了《社戲》結末一句的震懾的威力,所以作家才會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再舊事重提。而且又非常自如地嫻熟地在《朝花夕拾》中運用這種使人們「心靈相通」的技巧。要論及「人生經驗通感」這個大題目,涉及的領域是無限寬泛的,我們這里只想談談「思鄉的蠱惑」和兒時的反顧這一課題。因為《朝花夕拾》就是魯迅永別故鄉後的蠱惑的情思,就是在流離顛沛中,對兒時童心的追憶。這是有良知良能的人的最基本的「通感」之一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結尾,有著濃郁的《社戲》式的風致。魯迅用「荊川紙」影寫了一大本綉像,「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結末寫道:「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這也是一種惆悵的失落感。這是童年時帶著最美好的情趣描摹的「心藝」,又何況是一大本呢!這是純正的童心的結晶。可嘆的是「明珠投暗」了。真情被銅臭所玷污,這是莫大的痛惜。這個已做了店主的「准紳士」,與北京戲園中「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的胖紳士是類似的。「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童年的魯迅是愛書的。當長媽媽為他買到「三哼經」時,他好像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他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那麼,對搜集繪圖的書幾乎成癖的童年時的魯迅來說,難道不更珍愛自己搜集和影寫的圖畫嗎?更何況還有「最成片段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它的模樣,難道不也會「到現在還在眼前」浮現嗎?那是在三味書屋就讀時童心被藝術征服的活見證,可是「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所傳達給我們的卻是童年高尚情趣的「灰飛煙滅」,是一種超常形態的悵然若失。
(二)
這種訪舊、反顧、追憶的意緒,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是以永恆的懷念感來作結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又可看作運用「通感」的一例,讓讀者以自己的經歷當主幹,去思懷,去祈念永別的親人和密友。
對魯迅說來,憶念長媽媽是有自己獨特的思路的。他對辛勞了一生,連一個名字也沒有給她服侍的「哥兒」留下的「保姆」,表示了永恆的懷念。她所留下的「長媽媽」的「長」字,不過是「頂替」了周家前一個女工的高大的身軀的「代號」而已。在周家,其實她僅是「阿長二世」罷了。魯迅落筆寫了大半,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粗手笨腳的「黃胖而矮」的愚婦人的形象。迅哥兒並不理解她,對她的敬意是一直沒有牢固樹立起來的。但當迅哥兒「渴慕」繪圖的《山海經》,而且遍求不得時,長媽媽卻「與眾不同」地記掛在心上。「我」在寢食無味的渴求中,「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因為這個愚婦人在告假回家的匆忙間隙中,進了她這個兩眼墨黑的人從未進過的書店:「我給你買來了」。這一切的總根就在於「愛」。這「愛」的果實就是迅哥兒的「久旱逢甘霖」的童心的巨大的滿足。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這「神力」是以「愛心」為堅強後盾的。當我們用這種「愛心」再去重新估價長媽媽的若干言行時,就會得到一種從來未有的「良性反應」。她對迅哥兒的愛心有時僅是愛得不大得法而已。
當作家寫《阿長與〈山海經〉》時,這「最為心愛的寶書」,「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而這種「童心的巨大的滿足」,卻是永久印烙在心靈之上的;這深藏在粗陋外形下的「愛的深井」,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於是魯迅按照自己永恆的憶念,深情地呼喊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作為讀者,我們當然是順著作家的思路去作心靈的漫遊的。但是除了循著作家的心軌運行之外,還會有一種聯想,這聯想的推動力就是「人生經驗通感」,這「通感」使我們也像作者一樣,憶念我們的永別了的親人故友,久久沉浸在思緒萬千之中。如果這篇文章刪去了結末的一句,能有如此強勁的聯想效果嗎?
與《阿長與〈山海經〉》相仿的是《范愛農》。魯迅寫此文距范愛農失足淹死已有14個年頭了。對好友的慘死,魯迅不僅賦詩悼亡,而且與幾個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這樣,對亡友的追懷自然化為對遺孤的惦念。這結末的一句是:「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讀到這里,貧困的故友坎坷的一生和猝然死亡,令人不勝悲悼;孤兒寡母的命運又令人無限關注。在這蒼茫人海之中,她們像涓滴之水,又在何處流淌呢?本想為亡友做點切實的紀念工作,傾注一點友情在遺孤身上,但竟無法以微力作為薄奠;人事變遷,行蹤飄忽,竟至不知所終了。按照最好的估計,14年後,這亡友的惟一的幼女「中學已該畢業了罷」。這是一種對亡友的懷念的延伸,也是悼亡感情的歸宿,是對不知所終的遺孤的祝福。
這結末的一句,也同樣可以激起一種「人生經驗通感」。它的公式是:「現在不知××景況如何?倘在……已該……了罷。」這個公式對讀者來說,是可以產生多種聯想的。不僅用於悼亡,也可用於久別而音訊阻隔的親朋。
從《社戲》到《朝花夕拾》的若干篇章,我們感到魯迅規律性地運用一種「秘密武器」,那就是「人生經驗通感」。所謂「人生經驗通感」,即利用讀者常會遇到的相似同類的人生經歷,誘發讀者一種「聯想」,當這種「聯想」引起讀者「共鳴」時,在不知不覺中,讀者就參加了一種創作活動,這種創作活動就是用自身的人生經歷去補充和證實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作家愈能調動讀者積極參與作品的創造,就說明作家的作品已在更高層次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在這里,參與聯想創造,與深刻理解和接受是同義的,成正比的。作家與讀者之間的「心靈相通」的「最良導體」就是「人生經驗通感」。當讀者以這種「通感」參與創造時,他才覺得這位作家的作品是和諧而完美的,代表他說出了他自己想說的話。
本文並不想一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只靠結末一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裡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我們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於把握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聖手!
(選自《名作欣賞》1986年第4期,有刪節)
三、一曲自然美的頌歌——魯迅小說《社戲》的文化讀解(姚大勇)
初讀魯迅的小說《社戲》,很奇怪這樣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說,為什麼偏偏出現在《吶喊》中——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記》《故鄉》《阿Q正傳》等直接指斥現實的篇章顯得那麼不協調。若說是因它與《吶喊》中其他作品創作於同一時期才被收到一起,那麼由此引發的另一問題便是:魯迅為何一邊大聲「吶喊」,一邊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寧靜、優美的畫卷?
讀《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農村為背景,《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社戲》展現的則是另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作者筆下外祖母家的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這個偏遠的海邊小村,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純朴氣質,是一方「凈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們夜間劃船去看戲時,「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抒情的筆調,將月下水鄉描繪得清新,幽遠,如夢如幻,散發著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對故鄉的摯愛之情也隱然可見。
不惟景色優美,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裡的人純朴好客,小朋友們也因「我」來而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減少工作的許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釣魚蝦,放牛,充滿童真之趣。他們一個個聰明,熱情,活潑,也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戲,夜裡行船的時候,「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回來的時候因為肚餓,大家商議一起去「偷」羅漢豆,阿發因為自己家的羅漢豆大,便讓大家摘自己家的。後來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羅漢豆,非但不生氣,竟還特地送了些給「我」吃。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藹,母親的關懷,也都讓人倍覺親切。在這臨海的小村裡,自然與人情融為一體,人情之質朴、淳厚如那裡的山水一樣令人沉醉、感動。平橋村不僅是「我」的「樂土」,更是作者精心營造的新的「桃花源」。
《社戲》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鄉圖景。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並非都是溫馨的回憶,其間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卻有一種割捨不斷的復雜情感。魯迅故鄉紹興,自然景色秀麗,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前人稱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養成了人們對故土家園的深情厚愛,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尤為重視人倫親情,魯迅生於書香門第,對故鄉的眷戀實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早年初離家時,在給親人的信中說「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故鄉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於魯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風波,自然想起過去,憶及故鄉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鄉山陰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嚴冬的肅殺」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鄉的風箏時節(《野草·風箏》)。在和現實作對比時,所用的常是記憶中理想的故鄉圖景,小說《社戲》也正如此。
名為《社戲》,小說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適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魯迅心中的故鄉實有兩個,一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一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鄉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故鄉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故鄉的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社戲》可說正是對於故鄉之夢的具體描繪,蘊含其中的是對故鄉的一腔摯愛。故鄉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體現出來,人的健康成長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顯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為他們才是社會的未來。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里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綉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願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❽ 誰有關於三國的小說發給我
為什麼不在網上看呢?去 起點 看看吧!超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