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斷案有什麼好的制度
這些官員智判的手段也較為多樣,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可分為直覺判案、心理判案、邏輯推理、縝密調查、偵查實驗等方式。
一、直覺判案法
歷代都推崇直覺破案,這種斷案方法簡單直接,重個人的直覺感悟、主觀判斷,重經驗積累,最重要的是它適應了古代落後的偵察科技水平,對落後的刑偵技術是一種重要彌補。
我國古代有「五聽」判案的決定。即通過觀察嫌疑犯的語言、臉色、呼吸、聽力、眼神等來判案。一個心懷鬼胎的人,即使再善於偽裝,在神態言談上一定會與常人有所區別,高明的審理者可以從眼神的閃爍移動、嘴角的抽動、手指的輕微顫抖乃至嘆息聲中捕捉到異常。
《蟲鳴漫錄·卷一》里提到一名捕快曹福就是個中能手。有一天他在縣衙前閑坐。看到一個人身穿綢衫,拿著紙扇慢步走過來,曹福突然上前呵斥他,那人惶恐非常,拿出錢送給他,拔腳就走。旁人問他,他說:「那人行路時老是低著頭,常常斜著眼睛觀看左右,過溝坎時就撩起長衫,這說明他不是一個習慣穿長衫的人,所以我知道他不是一個好人。」
這里的曹福判斷是否好人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他的眼神不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眼睛賊溜溜的。另外,這個人不是讀書人,穿上長衫就顯得不自然,這也為曹福的判斷提供了有力依據。
《紀聞》中的《蘇無名》所記載的破案經過也是成功運用了直覺斷案的方式。「湖州別駕」捕盜能手蘇無名在武後震怒,大家束手無策之際,成功追回了被盜的武則天賞賜給女兒太平公主的價值黃金千鎰的寶物。蘇無名憑的就是直覺:「臣非有他計,但識盜耳。」他和曹福一樣,都有一雙犀利的火眼金睛,能夠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揪出賊人,令其無處遁形。這種直覺其實是觀察力、生活經驗、知識的一種綜合能力。
其實,在這個案件里,除了「識盜」的直覺能力外,在斷定墳墓里就是寶物的過程中,蘇無名還表現出了自己的推理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邏輯推斷法。
二、邏輯推斷法
邏輯推斷法是指運用人情事理來推理判斷是非,或根據人情事理來發現案情中的破綻悖謬之處,找到疑點,以此為突破口弄清案情的方法。
《初刻》卷十七《西山觀設策度亡魂,開封府備棺追活命》中的開封府尹李傑,在審理一起母告子忤逆的案件時,見兒子達生性情溫順,而母親吳氏毫無愛子之心,為查出隱情,假意答應吳氏處死達生,又命人暗中尾隨吳氏,順藤摸瓜,審出了吳氏與道士通姦、痛恨兒子阻撓而想害死兒子的內幕。根據母親要打死唯一的兒子卻不悲傷,有悖生活邏輯而推斷出姦情。李府尹故意答應吳氏的要求以麻痹罪犯,巧妙地引蛇出洞,表現了超越常人的智力。
《寄園寄所寄·卷一》中《王臨亨治獄精察》里提到一個小故事,沈家兄弟二人,哥富而早死,無後,弟窮,有一女,嫁褚升。嫂嫂甚防褚升。不久哥哥家被盜,嫂嫂以鄰居為證,說盜賊是從屋上來去,且其所穿鞋為褚升之鞋。王臨亨當即提出質疑:「褚升是你的侄女婿,如果想要偷東西,何必要從屋上來去?就算他從屋上來去,正當六月,他又何必要穿一雙厚鞋子呢?」王臨亨的分析發現了案情中違背常理之處:褚升作為至親,可以出入自由,不必舍近求遠;盛夏六月,翻越屋頂沒有穿鞋的必要。抓住這兩點,誣告明矣。
《祥刑古鑒·卷上》的《楊評事辨舟子奸》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件:趙三和周生兩位好友相約去南京做生意,雇了張潮的船。趙三黎明即到,在船上和衣而睡。張潮圖財殺了趙三,沉屍入水。周生來後久等趙三不至,叫張潮去趙家催問。張潮來到趙家,敲門叫道:「三娘子,三官人為何久久不來?」這起失蹤案上報到大理寺,楊評事看了狀子立刻斷定:「張潮就是兇手!他敲門不喊趙三,直呼三娘子,可見他預先知道房裡沒有趙三!」張潮服罪。這個案子既無人證,又無物證,偵查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楊評事運用邏輯推理,片言之間就斷得清楚明白,讓人嘆服。
三、心理判案法
心理判案是運用虛張聲勢、誘敵深入、欲擒故縱等心理學的技巧來找出真凶,審結案件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古時斷案中也運用得相當廣泛。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的《胭脂》可算是一篇比較典型的運用心理斷案的公案小說。卞牛醫被殺,山東提學使施愚山將三個犯罪嫌疑人拘到城隍廟暗室,命他們脫去上衣,靜候神靈書背,指點殺人真凶。而自己預先已令人在暗室以墨汁塗壁。毛大做賊心虛,將背緊貼牆壁,背上沾滿墨汁。案件得破。
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據《志異續編》卷六記載,清代的袁枚,為了捕獲輪奸少女致死的罪犯,把死者的裹腳布系在衙門大堂的柱子上拷打,百姓把衙門擠得水泄不通。袁枚關閉大門,令百姓手扶裹腳布出公堂,說如果是兇手,裹腳布就會把他的手絞住。有兩人身體還未靠近裹腳布,手已顫抖不止,立即被袁枚派人拿下,一經審問,果然就是兇犯。
相比前兩個案例建立在兇手迷信鬼神的基礎上,《不用刑審判書·卷五》里有一篇《某縣令佯倦破竊》更簡單而且巧妙。
有一個人控告別人偷他的雞,某縣令傳來了他的左鄰右舍,這些人圍著案桌跪在地上,都不承認自己偷了雞。某縣令假裝不予理睬,另審他案。良久又作疲倦之狀令眾人先回。眾人都站起來,某縣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大喝:「偷雞賊也膽敢站起來啊!」那偷雞的人不由自主顫抖著雙腿,屈膝跪下,一審即服罪。 還有一些心理判案是通過設計圈套讓對方暴露出自己的犯罪事實。如《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堂春被盜賣並捲入殺人官司之後,真凶把責任都推到玉堂春身上,不肯認罪。劉推官用計,用一個大櫃,放在公堂下,鑿幾個孔兒,書吏執紙筆暗藏在內,把疑犯鎖在櫃左櫃右,吩咐大家且去吃飯。結果幾名嫌犯四顧無人,互相責怪,其言語被藏在櫃中的書吏盡行記下,成為無法翻案的鐵證。再行審問,都各各招認。
四、縝密調查法
縝密調查是指通過對現場痕跡仔細勘察,對死者屍首仔細檢驗等方法來獲取罪證,最終找到真凶的智判方法。這跟我們現在的痕跡鑒定、物證搜尋相近。
《警世通言》中的《況太守斷死孩兒》里支助慫恿得貴設計引誘主母邵氏,自己欲從中財色兼收。邵氏憤怒之中殺死得貴後自殺,支助奸計不售,把用來要挾邵氏的死孩帶出去扔掉,卻被人看見。後況太守發現死孩是石灰腌過的,疑竇大生,窮追到底,知兩條人命皆因支助而起,判其死罪,人皆嘆服。
《醒世恆言》中的《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假冒二郎神奸騙宮人案,現場留下一隻四縫烏皮皂靴。冉貴燈下細察,由靴里的一條白紙條兒為突破口,逐層剝筍,盡管在這過程中一波三折,但終由靴子獲得真凶。
宋龍圖閣學士李南公曾任長沙知縣。某甲某乙打架斗毆,各有青紅傷痕,南公用手指捏了一下傷處,說:「某乙是真傷,某甲是偽裝。」審訊囚犯,果然如此。原來南方有一種樹叫櫸柳,把其葉子弄碎塗在皮膚上,就會出現青紅斑痕,有如毆傷。但真正的傷痕,血淤住了,用手指捏是硬的,偽造的傷痕,皮下則沒有硬塊。
宋朝時候,都官員外郎歐陽曄曾任端州知州。有幾個平民因爭船毆打致死一人。難以查出誰是兇犯。歐陽曄傳來所有囚犯,給他們吃喝一頓,然後又都送回監獄,獨留一人。歐陽曄說:「我看他們幾個,都用右手拿筷,惟獨你用左手。死者右脅受傷,說明這是你打死的。」囚犯服罪。
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通過仔細的勘查,從細微處發現線索。古人推崇的明察秋毫大致類此。
五、偵查實驗法
偵查實驗是對於案件事實的模擬再現,可以讓人對案件的某些事實產生直觀的認識,增強相關證據的證明力。早在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古人對此法已有使用了。如著名的「張舉燒豬」案,活著燒死的豬嘴裡有柴灰,殺了再燒的豬嘴裡沒有柴灰,張舉據此成功將殺死丈夫後又燒房子的妻子繩之以法。
下面兩個案例故事似乎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偵查實驗,但是在實際上是有了實驗的效果,姑且也歸入此類。
北朝北周大定年間,唐公(李淵)任冠氏縣令。一個婦女經過瓜地,給孩子摘了一個香瓜,種瓜的人看見了,抓住婦女送到官府里。種瓜又自己摘下30個瓜,誣告婦女。唐公問:「婦女偷瓜,帶了筐子嗎?」種瓜的說:「沒帶筐子。」唐公當下喝令種瓜人抱起孩子,並把30個瓜全拾起來。種瓜人拾到10多個瓜,已經抱不住了,於是承認誣告之罪。
宋時,樞密副使孫沔任杭州知府。有個斷了左臂、右手只剩兩個指頭的乞丐被控偷了人家的鼎鍋。雙方對簿公堂。乞丐一見到孫沔,立即放聲大哭:「老爺,這個人平白無故冤枉好人。您看我這樣一個沒手的人,怎麼能拿得起鼎鍋啊!」孫沔當即表示同意,把鼎鍋判給乞丐,並好言撫慰。乞丐高興接受後,用剩下的那兩個手指靈活地夾起鼎鍋,慢慢地用臂膀托起,像帽子一樣往頭上一戴,拔腿就想走。這時,堂上的孫沔立即變了臉色,大聲喝道:「大膽刁民,明明是你偷走人家的鼎鍋,為何矢口抵賴?」那個乞丐知道中計,變色服罪。
六、重法亦重人情
在斷案過程中,對於一些民事案件,如何判決在很大程度還是依靠判案官員本身。簡而言之,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判案官可以有比較大的「自由量裁權」。許多為後人所推重的「巧判」往往是兼具法理人情。
《蟲鳴漫錄·卷一》《某邑令計斷兩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縣甲在外謀生,十年無音信。其妻實在窮得無法過活,招贅了乙上門。半年後甲回家來,看見門戶改變,了解實情後到官府告狀,甲乙都爭這個妻子,縣令秘令手下讓這婦人躺在門板上,蓋上蘆席,抬上公堂,假說婦人羞憤自殺,問兩人誰願安葬。乙推故不肯,甲自責自己常年在外而不通音信,願意安葬婦人。縣令於是判決讓甲領婦人回家,把乙趕走。
《鹿州公案·偶記上》記載了清朝雍正年間廣東省普寧縣知縣藍鼎元受理的一起兄弟田產糾紛案。當地百姓陳智去世後留下7畝地,他的兩個兒子為爭這份遺產,相持不下,到衙門來打官司。藍鼎元沒有按常規辦法將田產均分,而是婉轉開導,達到了使他們互謙互讓的效果。兄弟二人決定都不收此地,而把他作為祭奠父親的資財,每年輪流收租,誰收租就由誰准備祭物。結案後,兄弟倆既高興又感激,當堂拜謝而去,從此全家和睦。
公案小說吸引人的往往是撲朔迷離而富有懸念的案情,真正要進人案情的深層,需要判案官具有敏銳體察力、充沛的正義感、注重第一手證據的細致辦案作風,以及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力等等。這些故事往往都會在公案小說里改頭換面地多次出現,可以說是為後人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劉岐山.古代法案選編.北京出版社,1981.
[2]華東政法學院語文教研室.明清案獄故事選.群眾出版社.1983.
[3]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中華書局.2009.
[4]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華書局.2009.
Ⅱ 從法學的角度分析《鹿州公案》中的「兄弟爭田」
阿明阿定為爭七畝田,最後來到了藍鼎元坐陣的衙門官府。為什麼來到官府?為什麼非要藍鼎元給個"最後的說法"?顯然,他們相信,衙門官府可以一語定乾坤。鄉里民間有了糾紛,爭議雙方有時自己是無法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靠第三方拿個主意公平了斷才能作數。而既然有了衙門官府,那是再權威不過的象徵了。他們深知這點。
此外,阿明阿定來到了官府,知道要舉出最結實最確鑿的證據,證明父親有個真實的意思要將七畝田留給自己,而不是對方。這就表明,他們曉得官府了斷糾紛,是依據說一不二的"硬規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法律。在藍鼎元那裡,他也說,依著一般審判方法,就應該兄弟二人各打三十大板,將田地半兒劈分開。這也說明,藍官人頭腦里也有一個國家法律的概念。雖說藍鼎元沒有拎出具體的法律條文念一遍,但是,他知道,那才是含糊不得的官府規矩。官府規矩當然有這樣的意思:一份財產,如果誰都不能證明屬於自己,則只好"一分為二"。
在這里,我們就遇到了古人和今人時常圍繞法律這一現象而產生的兩個意念:"官"和"書本里的法"。
Ⅲ 三公奇案的介紹
三公奇案 中國古代特定文學稱謂之一,指的是明清時期的《包公案》《施公案》《鹿州公案》三本較有影響力的公案小說。
Ⅳ 關於數字「3」的疑問
數字3的知識
蜀三關 陽平關 江關 白水關
東三省 東北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的合稱
口北三廳 張家口 多倫諾爾 獨石口
義陽三關 平靖關 黃峴關 武陽關的合稱(今河南信陽)
武漢三鎮 武昌 漢口 漢陽
古代內三關 居庸關 紫荊關 倒馬關
古代外三關 雁門關 寧武關 偏頭關
歐洲三大島 大不列顛群島 愛爾蘭島 冰島
北美洲三大島 格陵蘭島 紐芬蘭島 西印度群島
歐洲三大平原 東歐平原 中歐平原 西歐平原
歐洲三大海灣 經斯開灣 波的尼亞灣 芬蘭灣
亞洲三大半島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南半島
我國三大半島 遼東半島 山東半島 雷州半島
我國三大海峽 台灣海峽 渤海海峽 瓊州海峽
我國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我國三大走廊 河西走廊 海上走廊 遼西走廊
我國三大林區 東北林區 西南林區 南方林區
渤海三大海灣 渤海灣 遼東灣 萊州灣
地震三大類型 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我國三大產茶省 浙江省 湖南省 安徽省
地球內部三構造 地殼 地幔 地核
地球岩石三大類 火成岩 沉積岩 變質岩
地球三個氣壓風帶 信風帶 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北京三山 萬壽山 玉泉山 香山(撊�轎逶皵是著名的皇家園林)
福州三山 屏山 烏山 九仙山(福州著名游覽勝地)
盛京三陵 福陵 昭陵 永陵的合稱。(清王朝入關前修建的帝王陵寢,又稱摴贗餿�陻)
盤山三勝 松 泉 石
晉祠三絕 聖母殿 周柏 難老泉。(晉祠為山西省太原市著名游覽勝地)
雁盪三絕 靈峰 靈岩 大龍湫。(雁盪山位於浙江省樂清縣東北部)
長江三峽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北江小三峽 盲仔峽 香爐峽 西陵峽
西江小三峽 大鼎峽 三榕峽 羚羊峽
岷江小三峽 平羌峽 背城峽 犁頭峽
東海三神山 蓬萊 方丈 瀛州。(古代傳說為神仙居住)
北京前三海 南海 中海 北海
北京後三海 什剎海 後海 積水潭
中國三大殿 北京故宮 山東泰山岱廟 山東曲阜孔廟
故宮三大殿 太和殿(金鑾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中嶽漢三闕 神道闕 太室闕 啟母闕
大明湖三絕 名亭 名詩 名書法。(大明湖位於山東濟南)
塔爾寺三絕 酥油花、繪畫、堆綉(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
嘉陵江小三峽 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江南三大名樓 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
江南三大名石 上海豫園內的捻窳徵鐢、杭州花圃內的撶г品鍞、蘇州第十中學的撊鷦品?/FONT>
廬山三大名寺 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為我國著名風景區)
濟南三大名勝 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
浙江三大名湖 杭州的西湖、紹興的東湖、嘉興的南湖
黃山三大主峰 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
阿里山三大美景 雲海、林濤、櫻花(阿里山是我國台灣著名風景區和游覽勝地)
中嶽嵩山三大名峰 東為太室山、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
頤和園三大風景區 萬壽山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
三聖 指孔子、老子、墨子
三仁 指商朝的微子、箕子、比干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合稱
三蘇 宋代著名詩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合稱
三李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三人的合稱
三嚴 南宋嚴羽、嚴仁、嚴參三人的合稱
漢三傑 張良、蕭何、韓信
漢三雄 韓信、彭越、英布
晉三陽 張載(孟陽)、張協(景陽)、張元(季陽)
晉三謝 謝尚、謝奕、謝安。(三人均以書法有名)
晉三楊 楊駿、楊珧、楊濟
唐三楊 楊憑、楊凝、楊凌。(三兄弟皆有文名)
明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明英宗時共掌朝政,時稱撊�顢)
蜀漢三傑 諸葛亮、關羽、張飛
京兆三休 漢代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韋端(字甫休)的合稱
龍眠三李 指北宋善畫的李伯時、能文的李亮工、工書的李元中
東海三何 南朝東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遜、何子朗的合稱
京都三明 晉時諸葛恢、荀凱、蔡漠三人都以道明為字,時稱摼┒既�鰏
潯陽三隱 東晉隱居文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的合稱
南宋三洪 洪適、洪遵、洪邁。(兄弟三人皆以博學能文著稱)
唐代三俊 李紳、李德裕、元稹。(三人以才學齊名)
明代三袁 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皆有文名)
京師三豹 王旭、李嵩、李絞。(三人皆為唐代監察御史,以嚴酷著稱)
南朝三謝 謝靈運、謝惠連、謝眺(三人以善詩齊名)
婁東三風 張泰、陸義、陸容三人的合稱
河東三風 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三人的合稱
孫氏三龍 孫逢吉、孫逢年、孫逢辰(宋代時三兄弟以文名著稱)
寧都三魏 清初文學家魏祥、魏禧、魏禮三兄弟的合稱
魯國三恆 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皆為春秋時魯桓公的後裔)
隋朝三帝 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共經歷三十七年)
宋代三豪 杜默、石延年、歐陽修
墨家三派 柏夫氏、祖夫氏、鄧陵氏
浙中三毛 清代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三人的合稱
藝壇三絕 王厚坪、譚鑫培、劉寶全
中國三錢 指力學家錢學森、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力學家錢偉長
班氏三兄妹 班固、班超、班昭。(東漢時三兄妹對我國史學各有貢獻)
宋氏三姐妹 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
元嘉三大家 謝靈運、顏延之、鮑照的並稱
江左三大家 吳偉業、錢謙益、龔鼎孽的並稱。(三人皆為清初詩人)
江右三大家 袁枚、趙翼、蔣士銓的並稱。(三人皆為清初詩人)
江南三布衣 朱彝尊、嚴繩孫、姜宸英的並稱。(三人皆為清代文學家)
嶺南三大家 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的並稱。(三人皆為清代詩人)
明末三大儒 黃宗羲、孫奇逢、李順
京語三大師 曹雪芹、文康、老舍
唐代三大詩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
南宋詞壇三絕 周邦彥、姜夔、王沂孫
清初詞人三大家 陳維嵩、朱彝尊、納蘭性德
六朝畫壇三大家 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鳩摩羅什、真諦、玄奘
後期印象主義三傑 塞尚、凡.高、高更的並稱。(三人皆為法國著名畫家)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托爾斯泰三大巨著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俄國著名作家)
京劇三大賢 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
京劇老三派 程長庚(徽派)、餘三勝(漢派)、張二奎(京派)
京劇新三派 潭派(鑫培)、汪派(桂芬)、孫派(菊仙)
京劇小生三仙 徐小香(蝶仙)、陸薇仙、王楞仙
南音三籟 天籟、地籟、人籟
沙汀三記 《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
音韻三要素 聲、韻、調
文學三要素 語言、主題、情節
小說三要素 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描寫
文章三要素 觀點、材料、語言
論說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論說文的三性 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清初三大詩派 宗唐派、宗宋派、神韻派
擁雙絕三種曲 《空青石》《念八翻》《風流棒》
(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萬樹所作三種雜劇、傳奇的合稱)
茅盾《蝕》三部曲 《幻滅》《動搖》《追求》
茅盾《農村》三部曲 《春蠶》《秋收》《殘冬》
巴金《愛情》三部曲 《霧》《雨》《電》
巴金《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洪深《農村》三部曲 《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 《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纍》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岐路》《煉獄》《十字架》
郭小川《將軍》三部曲 《月下》《霧中》《風前》
葉君健《土地》三部曲 《火花》《自由》《曙光》
陽翰笙《地泉》三部曲 《深入》《轉換》《復興》
梁斌《紅旗譜》三部曲 《紅旗譜》《播火記》《抗日圖》
歐陽山《一代風流》三部曲 《三家蒼》《苦鬥》《柳暗花明》
但丁《神曲》三部曲 《地獄》《煉獄》《天堂》(作者為義大利著名詩人)
雷加《潛力》三部曲 《春天來到鴨綠江》《站在最前列》《藍色的青楓林》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作者為蘇聯著名作家)
凡爾納《科幻》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兩》《神秘島》(法國小說家)
德萊塞《慾望》三部曲 《金融家》《巨人》《斯多噶》(美國著名小說家)
巴爾扎克《幻滅》三部曲 《兩個詩人》《發明的苦難》《外省大人物在巴黎》(法國小說家)
世界邏輯三大源流 中國的名辯學、印度因明學、西方邏輯學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 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定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中國近代史上三次革命高潮 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三古 指伏羲、文王、孔子代表的三個時代
三代 前秦、後秦、西秦
三國 魏、蜀、吳的合稱
三唐 初唐、盛唐、晚唐
三易 《連山》《歸藏》《周易》三書的合稱
三禮 《儀禮》《周禮》《禮記》三書的合稱
三玄 《周易》《老子》《莊子》三書的合稱
三頌 《周頌》《魯頌》《商頌》的合稱。(《詩經》篇名)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書的合稱
三端 舊指文士的筆端、武士的鋒端、辯士的舌端
三綱 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三姑 舊指尼姑、道姑、卦姑。(常見三姑六婆)
三教 舊指儒教、佛教、道教。(常見三教九流)
三伏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
三節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的合稱
三老 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常見三老四嚴)
上三旗 鑲黃、飛黃、正白。(清順治後,將滿族八旗分為上三旗及下五旗
春秋三傳 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欲梁傳》的合稱
三公奇案 《包公案》《施公案》《鹿州公案》三書的合稱
古代三尊 君、父、師
古代三省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的最高政務機構。三省六部。
三雄鼎立 曹操、劉備、孫權
三吏三別 《新安吏》《潼閏吏》《石壕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唐杜甫所做的六首著名詩名的並稱)
道家三洞 洞真、洞玄、洞神。(道家把諸經分為三部分,合稱三洞)
古代三盛世 西漢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
古代三法司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古代三鼎甲 狀元、榜眼、探花
舊時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者
惜時三日詩 昨日詩、今日詩、明日詩
明末三大案 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清代三大憲 地方官員對總督、布政使、按察使的合稱
古代婦女三從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與四德合稱三從四德)
古代君子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古代君子三戒 戒色、戒斗、戒得
古代兵家三陣 天陣、地陣、人陣
古代三元及第 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唐代天下三絕 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冥的劍舞
歲寒三友 松、竹、梅
園林三友 樹中銀杏、花中牡丹、草中蘭
賞花三品 色、香、韻
Ⅳ 鹿州公案兄弟爭田案的法理原理分析
估計找不到了~
同江財
Ⅵ 什麼叫「公門之中好修行」
"公門"指官府、衙門,"修行"指積德行善。諺謂官府掌握著各種權力,官府中人稍辦點好事就是積德行善。《偏途論》以此諺告誡長隨要好好"修行":"犯過之友,官府令其驅逐,務代求一薦路,以免斷線。……公門中好修行,凡如長隨者存心若此,天必鑒之,人必敬之。慎之,慎之!"
好官不到頭(又作"好人不長壽,好官不到頭")
"到頭"指官員滿任。真正的好官都是老百姓認可的,但這種官往往要得罪上司和地方豪紳,甚至觸怒皇帝,所以這種官大都沒有好結果,往往官還沒做滿任,就被人參奏罷了官。《歧路燈》曾寫到此諺(有地方色彩):老民道:"俺們這鄭州,有句俗話:'鄭州城,圓周周,自來好官不到頭。'"
無事見官,脫落四兩肉
反映了官吏的凶惡和老百姓對官府的恐懼心理。小民本沒辦錯事,並無挨打受罰的緣由,但讓官老爺碰上了,就可能挨打受罰,被扒掉一層皮。總之讓官找去肯定沒好事。
官員生活
逍遙自在的"長假"
從封印到開印,為期一個月,這是清代衙門中最逍遙自在的日子。一封印,就表示一年的公事完畢了,有事也要等明年開印後再辦。
諺雲:"官憑印信,私憑文約。"用印,是官府辦公的重要標志之一。清代官署有封印、開印製度。封印,就是把印信、關防加封條鎖起來,停止辦公;開印,就是啟開封條,恢復辦公。封印的日期選在每年十二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三天中的一天,開印的日期選在第二年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三天中的一天,究竟在哪天,由欽天監選出吉日,奏明皇上後頒示各官署遵行。封印和開印時要舉行典禮,屆時衙署中要張燈結綵,官員要穿上朝服,望闕行禮。李星沅在日記中記其於道光二十年臘月十九日參加封印典禮雲:"辰起。至院賀封印。午初至署,更朝服升座,鈐(qián)封印三顆,望闕行九拜禮。"孫寶在日記中記光緒二十年正月十九日工部開印典禮雲:"是日午正開印,內外皆張幕結綵,朱綠輝映,煥然改觀。"封印、開印除舉行典禮外,還要吃喝慶賀一番。同光間上海知縣葉廷眷於每年封印開印日,都要大辦魚翅席,並燃放大量鞭炮。京師衙門於開印後常舉行團拜演戲活動。
從封印到開印,為期一個月,這是清代衙門中最逍遙自在的日子。一封印,就表示一年的公事完畢了,有事也要等明年開印後再辦。正像北京俗曲《十二景》唱的:"臘月里,整一年;封印後,官事完。"清藍鼎元《鹿州公案》寫到有個案件需開棺驗屍,但時已臘月十八日,只好等來年開印後再驗。封印後的一個月中,官吏們可以自由自在地休息、玩樂,但一到開印日期,就要恢復辦公。《官場現形記》里說:"官場上一到(正月)二十又要開印,各官有事,便不能任情玩耍了。"乾隆十六年,戶部雲南司主事徐世璉記其於開印後即投入公事雲:"是歲開印後,入署辦事,余獨任其勞。"也有某些地方的衙署封印之制不甚嚴格,封印期間仍有辦公之舉。如四川某些衙署在封印期間仍照常啟用印信,只是在印外要加蓋"預用空白"、"遵印空白"的戳(chuō)記。
官署封印開印之制,源起頗古。東漢蔡邕《獨斷》有"固封璽"的記載,表明漢代已有封印之制。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雲:"除夕官府封印,至新正三日始開。"說明明代也有封印開印之制,但其封印只有四天。
京官的"公共食堂"
廣和居便特別受到京官士人的青睞,他們都以到廣和居聚飲為勝事。廣和居實際成了一家京師士大夫的"公共食堂"。
清代北京有一家與官場息息相關,在近代歷史上頗有名氣的飯庄,這就是位於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廣和居早年名隆盛軒,道光時改稱廣和居。這是一家專做京師士大夫生意的飯庄,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稱其"專為宣南士大夫設也",一些京官在日記、筆記中稱其為"士大夫宴集之所"。鄭叔進說:"往時京朝官多在城南,每有小集,輒至廣和居。"夏閨枝《廣和居感舊》詩注說到廣和居的主顧主要是士大夫:廣和居"市儈熱客所不至,惟文人樂就之,朝貴耽風雅者,亦時蒞(lì)止"。按照清朝滿漢分居北京內外城的制度,宣武城南是流寓京官和士人們聚居的地方,這里有大批的官宅和會館。廣和居位於宣南,這對於京官士人就餐聚飲是非常近便的。京官士人中南方人很多,廣和居的"餚饌皆南味",故極合這些南方籍人士的口味。廣和居雖是飯庄,但頗具文雅之風,這里軒窗雅潔,壁懸楹聯,待客也很有法度。如所懸的一副楹聯雲:"十斗酒依金谷罰;一盤春煮玉延肥。"這是取元人薩雁門集中語稱頌廣和居的名饌糖蒸山葯的。由於上面這些原因,廣和居便特別受到京官士人的青睞,他們都以到廣和居聚飲為勝事。廣和居實際成了一家京師士大夫的"公共食堂"。
Ⅶ 鹿州公案中的兄弟爭田
藍鼎元描述的"兄弟爭田"一案的審理過程,是個很有意思的"社會文本",寓意豐富。在前面,筆者試圖用一種類似法律社會學外加亞文學的輕松方式,來解讀其中顯現的中國法律話語若干敘事。其實,在中國的正史典籍、野史傳說、文學作品、學人論著等等"文字文本"里,相似的"社會文本",時常可見。就算是在今天,情況也依然如此。從中,我們都能發現相似或者更多更有意思的話語敘事。如果我們認為法律話語和法的實踐總是互為影響、互為參照的,那麼,通過法律話語來理解"兄弟爭田"案里的法社會過程,是重要的,而反過來通過後者去理解前者,也是重要的。藍鼎元是個官人,阿明阿定既是小民又是案子里的當事人,陳德俊和陳朝義則是族人頭領,他們是不同的社會角色。當然,我們還看到了阿明阿定的老婆、沒有正式"出場"的證人,……這些人也是不同的社會角色。在這些角色構成的社會里,當發生了糾紛,自然就需要某種東西來解決糾紛,而解決的過程本身有時又是復雜的。復雜表明,參與其中的不同社會角色有時顯露了不同的法律觀念,甚至在同一角色身上,都能看到不同的法律觀念。這些觀念,都是暗中操縱社會角色的"隱身"話語。像藍官人,大致認為應該在阿明阿定之間好好調解一番。他相信,民間的和和氣氣式的小日子氛圍,要比確定田產到底歸誰所有的硬判決,來得更為重要。無論如何,阿明阿定是親兄弟,在范圍有限、人口不多、鄉民流動幾乎為零的鄰里農村,兩人終歸要繼續生活在一起,總要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此,為啥不應"和平地"解決糾紛(就算看上去這有"和稀泥"之嫌)?相反,如果確定田產歸其中一人所有,而最終導致日後兩人永遠嫉恨以至兄弟兩家世代怨仇,那豈不屬於"得不償失"?但是,藍官人還知道衙門官府里的硬規矩:兩人各打三十大板,然後田產半兒分。他曉得,這是國家的法律規則。像阿明阿定兩人,開始非要爭個證據上的"我強你弱",他們知道,官府斷案是以證據的證明為規矩的,這是國家法律。可是,經過藍官人的婆心苦口,兄弟倆最後倒認為真正的規矩不是證據上的誰強誰弱,而是鄰里鄉間的和睦相處,彷彿國家法的證據規矩遠不如民間習俗的"和諧"規矩來得重要。藍官人的"調教",不僅使兄弟倆改變了對田產的爭奪態度,而且使其改變了法律觀念。而陳德俊和陳朝義二位族人頭領,對藍官人的成功調解也是點頭稱是,但是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否認藍官人代表了官府衙門的正式法律權威。……在前面,從"兄弟爭田"一案中,我們還提到了"大公無私"、"定分止爭"、"賞與罰"、"公正平直"等等法律話語的敘事。實際上,這些法律話語的敘事,放在我們通常認為的理論學說之中,恰好是中國法學(中國法學就是理論學說)的思緒起點。從這些思緒起點出發,就可以"人為地"建立編織思路繁多、觀念復雜的法學論說。另一方面,也應注意,這些法律話語的敘事,顯示了社會角色在法律實踐中對法律價值的不同追求。可以發現。面對"兄弟爭田",假如認為"書本里的官府法"是地道的唯一的法律根據,就會傾向於贊同國家大一統的帝國式的統治方式,畢竟這種"官府法"是自上而下的、一統到底的;假如認為"大公無私"是首要的法律本色,就會琢磨如何張揚社會的或一個階層的"大"利益,而漠視小群體或個人的"小"利益;假如認為"定分止爭"是法律的根本所在,就會喜歡"畫地為牢式"的蛋糕切分,把個人的所有所得盡量說清道明;假如認為"賞罰"是法律的獨特功能,就會居高臨下地"鳥瞰"地位低下的官吏和百姓,將其當作實現立法者目的的單純手段和工具;假如認為"公正平直"是法律的最終目的,就會堅持在所有人面前"一杯水端平",不得有個歧視或特權;而假如認為鄰里鄉間的民間規矩也是一種"法",就會相信國家法和民間法都是重要的,有時就會堅持國家揮舞"官府法"壓抑民間法是不會有效果的,也是沒有益處的……因此,那些法律話語的敘事,自然又會走向不同的實踐目的。實際上,在藍鼎元的"兄弟爭田"的案子里,在那些不同社會角色的背後,我們的確發現了多種試圖左右案子判決的法律話語。這些話語,暗中都想讓案子的解決順從自己暗含的價值選擇,而它們無形中又是默默地不自覺地融匯了出字成文的法學論說。借用法國學者福科(Michel Foucault)的詞兒來說,這是"權力話語"的功能。實,中國法律話語是在實踐之中孕育的,是在類似"兄弟爭田"那樣的糾紛之中以及其他法律現實中烘煉的,正是從那類案子的"活動"之中,吸取養分、精雕細鑿。反過來,它又想在實踐中一顯身手,滲入社會,並不知不覺地在各類社會角色的頭腦中,砌築法學的"意識形態"。其中的各種敘事,最終都想在由藍鼎元、阿明、阿定、郭氏、林氏、陳德俊和陳朝義等等社會角色構成的法律爭議的語境中,樹立自己,壓抑他者,或者反之,彼此同謀。
Ⅷ 史上有名如宋慈,包公一類的人。
三公奇案《包公案》《施公案》《鹿州公案》、《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彭公案》
第一清官: 施公施仕綸
日斷陽、夜斷陰:包公包拯
天下都城隍: 海公海瑞
彭公彭朋
寇萊公寇準
況公況鍾
狄仁傑精於推算
宋慈鑒屍精準、法醫祖
李衛 精細剛猛
Ⅸ 案例分析
都是自己人哈哈 豆星星班的 大家都抄這上面的了 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