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於梨華小說閱讀

於梨華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2021-08-03 14:55:24

⑴ 於梨華的生平經歷

在那個猶太人家裡,於梨華被告知:她可以住在他們家,吃住免費,但要為他們做點家務事,每天可以搭校車上學。言外之意,她已成了他家的女傭。周末是她最忙碌的日子,打掃完七間屋子,兩個浴室、一個廚房,還得清除院子里的雜草、整理花圃、扒去落葉,等等。此時,房子的主人——猶太人夫婦卻是最快活的,他們外出吃飯,然後同朋友玩撲克,或是參與其他娛樂……晚間,呼嘯的風,雨打落葉的聲音,不知名的野獸的哀嚎,空寂里猛然響起的電話鈴;更甚者,是看不見摸不著,卻緊緊糾纏著她的思親之念。
在這個猶太人家裡住了兩個月後,主人幾次見於梨華暗自流淚,就告訴她附近有一個加州大學分校的農學院,那裡有兩個中國學生,可去交往一下。於是,一個星期日,在於梨華做完家務事後,主人駕車送她去結識了那兩個中國學生。又看見了中國臉,說上了中國話,於梨華激動得直想哭。農學院的兩位中國學生很友好,積極計劃幫她到洛杉磯轉讀一所更好的學校。可當她把新學校的入學許可證拿給猶太人夫婦看時,他們的臉猶如夏日風暴來臨前灰暗的天空,兩人同聲大罵這個無需花一分錢雇來的姑娘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她無語,不是沒有一肚子話可以回敬,而是還不能用英文充分表達自己的憤怒。臨行前的晚上,她發現那個猶太女人躡足潛入她的房間,打開她的行李檢查。於梨華終於忍不住,坐起來大聲問她干什麼。那女人卻若無其事地回答:「我不相信你這個中國人,我要看看你拿了我家裡的東西沒有?」於梨華大吼:「我拿了沒有?」那女人聳聳肩,徑自掩門走了。
到了洛杉磯,她又受雇於一個三十餘歲離了婚的女人。這女人有個六七歲的女孩需要照顧。於梨華白天上學,下午陪小女孩玩,晚上招呼小女孩睡覺,睡覺前要讀書講故事。小女孩睡覺後,她一個人呆在十二間房的大屋子裡復習功課。而鄉愁思親的寂寞又常常擠走她自修時必要的寧靜。好些夜晚,對著燈,對著窗外幽靈般的大樹,她感嘆地問:「色彩繽紛的美國啊,我為啥要呆在這冷寂的屋子裡?」
她繼續受雇,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嘗夠了寄人籬下的痛苦滋味。挨了一學期,終因學習成績優秀,被免除了學費,還拿到一筆獎學金,從此搬入女生宿舍,有了屬於她自己的天空。 在新學校,於梨華讀的是新聞系。有個日本女同學英文很好,曾以一篇英文小說得過米高梅第二獎,那個東洋女孩很看不起她,還經常動手修改她寫的稿子。要強的於梨華不肯服輸,下決心要參加米高梅文學創作獎的競選。所謂米高梅文學創作獎,是好萊塢的米高梅公司老闆為提攜青年作家在這個學校設立的,在校學生都可參加競選。於梨華私下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敘述一個年輕女孩從漢口到重慶尋找離家出走的父親,女孩以應征做女僕的方式在重慶郊區進入她父親及另一個妻子的家,慢慢讓父親認出她的真實身分,進一步動之以情,當父親偕她返回漢口家中時,她的母親已在憂傷中去世。這篇題為《揚子江頭幾多愁》的小說榮獲了1956年的米高梅文學獎,讓眾多的外國對手目瞪口呆,於梨華這個名字,第一次引起了海外文藝界的重視。
抓住時代心理,成功塑造留美華人藝術形象從1960年起,於梨華著意追尋記憶中童年的浙東家鄉,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揭露中國舊式家庭對於婦女的迫害。這篇小說先在台灣《皇冠》雜志連載,1963年全書出版後又再版六次,不但被台灣的廣播電台連播,還被香港邵氏公司購得電影製作權。它所受到的歡迎表明了她的成功,這無疑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增強了梨華的不斷攀登的信心。 美籍華人著名女作家聶華苓,有一次在台北的一家冰店裡,遇見從美國回家小住的於梨華,講到自己對《夢回青河》的意見說:「我尤其喜歡阿姆被阿爸抽打之後的那段描寫,把一個舊式女人蒼涼的心情和忍受命運的力量寫得恰到好處,我看的時候非常感動。」聽了聶華苓的意見,於梨華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兩只手一會兒捏著拳頭放在桌子上,一會兒蒙著臉,一會想伸過手來握聶華苓的手,又一迭連聲說:「你真好!你的話一點也不錯。一個作家,要想打動讀者的心,應該先打動自己才行。你知道,關於阿姆那段文字,我是哭著寫的。真是用淚寫的!一面寫,一面哭,我簡直忍不住!」聶華苓也為她對寫作同自己所共有的那份熱忱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夢回青河》的成功,使她一本連一本的作品接踵問世。短篇小說集《歸》1963年由台灣文星出版社出版,它反映的是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初期台灣旅美留學生的生活及心態。繼之是中篇集《也是秋天》(1964年文星出版社),描寫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家庭悲劇。爾後有長篇小說《變》(1965年文星出版社)、《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7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考驗》(1974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傅家的兒女們》(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短篇小說集《雪地上的星星》(1966年皇冠出版社)、《白駒集》(1969年台灣仙人掌出版社)、《會場現形記》(1972年台灣新潮出版社)等,另一部重要作品長篇小說《焰》,寫的是五十年代初台灣的大學生生活。1981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又輯其作品出版《梨華作品集》十四卷。除了回國觀感散文外,這些作品表現的內容都是中國留美學生,或美籍華人家庭,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在美國生活的形形色色。事業的成敗,婚姻的好壞,對異國生活的適應,對鄉土的懷戀和對下一代的安排。因為她最早開始寫台灣旅美留學生這個特定題材,作品既多且精,影響甚大,所以被譽為「近二十年來留學生小說的鼻祖」。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於梨華描寫留美華人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寫成於她到美國十三年後的1966年,次年出版即獲得台灣該年的嘉新最佳小說獎。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說:「這一則不太溫馨而充分象徵時代苦悶的戀愛故事是於梨華小說藝術已臻新階段的明證。」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佳利、意珊、邱尚峰等形象,尤其是牟天磊。去美國前,他朝氣蓬勃、倔強、還有點野;而十年後卻變成了另一個人,他的心靈的蒼老、早衰主要來源於在美國獨打天下的痛苦留學生生活。帶著一顆空茫的心,他回台灣尋安慰、找寄託。看到深深紮根的棕櫚樹,他忽然醒悟到,自己是「沒有根的一代」,這就是寂寞和苦惱的總根源。
「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惱,是中國特定的政治局面,台灣和大陸長期分割的歷史原因造成的。於梨華的主要成就和貢獻,就在於她敏銳、及時地抓住了時代心理,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這個藝術形象。《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在台灣徵信新聞報人間版連載三月後,即被台灣和香港的評論家認為是一部感人最深,給讀者影響最大的作品,牟天磊成了讀者本身的寫照。多年來,於梨華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勢頭,在她年近七旬之際,又創作了一部表現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又一次在海外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是北美版的《圍城》。

⑵ 求於梨華的短篇小說《雪地上的星星》全文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4168.html

⑶ 於梨華的關心中國

常言說,兒不嫌母醜。一次次回國考察,看到困難中祖國的某些病態,她悉心盡情,通過《人民日報》她曾向祖國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長的講述了自己的留美經歷。她寫出了報告文學集《誰在西雙版納》(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介紹少數民族解放後的情況和政府對兄弟民族的政策。短篇小說集《三人行》(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則描述了四個現代化在國內外所引發的問題。
在美國,她也抓緊一切時機了解、關心祖國,和訪美的祖國親人、文學家頻繁接觸,她「雖然住在美國,實在關心中國。」
過去,她的筆寫的是中國事和情,現在,她不滿足了。她渴望與祖國人民一道,為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寫給《人民日報》編輯的信中,她熱誠地說:我是一個文藝工作者,不能像我許多朋友那樣,回去講他們的科學,做出比較急需而直接的貢獻。這是我很遺憾的。但後來想到,如果能向國內讀者報道一下美國生活實況,也是目前國家需要的。讀者有什麼關於美國或西方的問題,可以寫信給我。我以後可以按照他們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請教這里的朋友。
於梨華熱愛偉大的祖國,祖國母親已向所有海外遊子張開熱情的懷抱。「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惱是結束的時候了。

⑷ 求高手評價 於梨華的短篇小說《情盡》。

不好意思啊

⑸ 於梨華的主要作品

於梨華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夢回青河》、《變》、《焰》、《傅家的兒女們》,中篇小說《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說集《歸》、《雪地上的星星》、《白駒集》、《會場現形記》。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夢回青河】長篇小說。1963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為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歸】短篇小說集。1963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變】長篇小說。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1966年,台灣皇冠出版社。集中一個中篇《母與子》於1972年拍為電影,改名《母親三十歲》。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壽導演。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1967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該書得嘉新小說獎。1968年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白駒集】短篇小說集。1969年,台灣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說《柳家莊上》電影版權由宋存壽於1972年購得。
【焰】長篇小說。196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
【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1972年,台灣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驗】長篇小說。1974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國的女性】短篇小說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誰在西雙版納】游記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三人行】長篇小說。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長短篇著作,於1981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全集。
【尋】短篇小說集。1986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華作品集》,收錄長短篇著作十餘種。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198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國的來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情盡自選集】1990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彼岸》,長篇小說,《收獲》雜志2011年增刊(春夏卷) 英譯中
(《盛開的猶大花》凱塞琳·安·波得)
ARomanHolidaybyEdithWharton(《羅馬假日》伊德絲華頓)EdithWharton(《伊德絲華頓其人》)
中譯英
InLiuVillage(《柳家莊上》)自譯,收在ChineseStoriesfromTaiWan1960—,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譯者:蕭廉任,收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灣》Ⅱ,台灣國立編譯館出版。Nightfall(《暮》)譯者:VivianHsu,收入BornoftheSameRoots,印第安那大學出版。

⑹ 經典言情小說

《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明曉溪 很感人的~語句描寫也不錯~~
《裴多菲的羅曼史》小妮子 也是很感人的,故事情節很好~~
《夏至未至》郭敬明

⑺ 《於梨華新作:彼岸》最新txt全集下載

於梨華新作:彼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在19屆濟南書市前夕,江蘇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著名美國華裔女作家於梨華的最新長篇小說《彼岸》。這本小說完成於女作家七十八歲高齡之際,將她的創作生涯又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於梨華素有「留學生文學鼻祖」之稱,因善於描摹中國知識分子旅美生涯,被讀者譽為「沒有根一代的代言人」。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因此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其中1967年的長篇小說《棕櫚,又見棕櫚》入選20世紀中文長篇小說100強,最為國內讀者所熟知。《彼岸》講述的是一個美國華裔中產階級家庭三代女性的人生悲歡。於梨華用她細膩的筆觸,全方位描寫在中西文化語境之下三代母女關系,她們如何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最終又如何彼此原諒,故事轉承之間如電影鏡頭自如切換,顯示了女作家純熟的敘事技巧和對女性家庭情感題材的掌控力。
故事圍繞女畫家何洛笛、女兒尚晴和外孫女楚眉展開。三代女性,各有各的生存背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

⑻ 誰看過《夢回清河》,誰寫的

於梨華與她的《夢回清河》
張嘉梁 孫善根

編者按:祖籍北侖大碶的於梨華是享譽世界文壇的美籍華裔女作家,其成名作《夢回清河》即將被搬上熒屏———北京電影製片廠已於今年5月與來京的於梨華達成協議,將 《夢回清河》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近期將來寧波進行實地拍攝。這是一部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寧波大家族社會生活為背景而創作的長篇小說,有「民國《紅樓夢》」之譽。為幫助讀者了解於梨華及其《夢回清河》,我們特刊發這篇文章。
走向世界的大碶之女
於梨華,祖籍北侖大碶橫河。1931年出生於上海,在家排行老二。爺爺星白先生曾有過秀才或舉人一類的功名,以其道德文章為鄉里所重。父親當年曾勤工儉學赴法留學,回國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講授化學、法文。小康之家的生活,安逸而溫馨。但不久,日軍侵華的鐵蹄徹底打破了小梨華幸福的童年生活。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日軍就把戰火引入上海。父親隨即失業,於梨華全家不得不輾轉回老家寧波。為了一家幾張嘴,父親東奔西走,最後才在遠離家鄉的福建南平一家造紙廠找到一個職位。可好景不長,福建局勢很快緊張起來,於是全家遷至衡陽。1944年,日本人逼近衡陽,全家被迫又開始了逃亡生活……直到抗戰結束後,才相聚到寧波。
為侵略者的炮火驅趕,於梨華跟著父母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從浙江到福建,再到江西、湖南、貴州、四川,抗戰勝利後又繞道陝西、河南回到寧波。這一階段的生活在她稚嫩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苦難何嘗不是一筆財富!於梨華回憶說,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用金錢衡量的朋友的真摯感情,和在危難中損人利己的人。……我雖然只有十四五歲,卻已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能觀察、分析和辨別被世俗裝飾起來的真偽了。」這段終生難忘的經歷也成為於梨華日後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
回到家鄉,於梨華先就讀於鎮海縣立中學,後進入寧波女子師范(今寧波二中)。在熟悉的小橋和山路上,在日日思念的學堂里,她慢慢地撫平了逃亡生活所受的創傷,能永遠生活在這風光秀麗的江南水鄉,也是她那時的一個美麗願望。但抗戰勝利後不久,忙於生計的父親就被派往台灣工作,高中二年級時,於梨華便不得不隨母親遷往台灣,離開深愛的家鄉。不太懂得政治的她,怎麼會明白這一去的意義?
到台灣後,她先在台中第一女子中學念高中,1949年畢業後進入台大外文系,但因戰時到處顛沛,外文基礎不扎實,上大學後雖然非常努力,但成績一直不理想,不僅被外語老師在同學面前頻頻奚落,最後還被迫轉到她當時並不喜愛的歷史系。第二年,她想轉回外文系,於是拿著成績單去見外文老師。看了她的成績,外文教師竟不屑一顧:「你這樣的成績,也想上我們外文系?」說罷,把成績單往她臉上一扔。生性倔強的她暗暗發誓,既然在台灣念不成,就去美國念外文,還要用外文寫作!1953年畢業後,她隻身前往美國,開始了海外創業的艱難歷程。
初到美國,一切似乎都不順心。赴美經濟擔保人依雷夫婦,讓於梨華上了離自己家不遠的一所初級大學,而不是原來說的研究院,並且把她當成免費的傭人。幾個月過去了,她雖然吃住有了著落,但在學業上毫無進展。正在愁眉不展時,新認識的美國朋友熱情地幫助她進入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院就學。
但一切並不那麼容易,於梨華身上只有幾十美元,為了生計,她先當過保姆,後給保險公司當打字員,從下午3點開始工作到晚上11點,回家後吃個冰冷的三明治,強打精神繼續溫習功課。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第二年她竟然拿到了獎學金,學費也被全免。
1956年,在於梨華的人生歷程中發生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一年她的英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美國電影製片公司米高梅在加大設立的文藝獎第一名,消息傳來,不僅使於梨華名聞遐邇,還轟動了紐約華人圈,《紐約時報》對此作了詳細報道,台灣《中央日報》隨後也進行了轉載。那一年,她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新聞碩士學位。同年她還與核物理博士孫至悅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們本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同學。
婚後生活是幸福的,但於梨華並沒有陶醉其中。她畢竟不是普通女人,她有夢想,一個當作家的夢想困擾著她。為此,在從事繁重的家務勞作之餘,於梨華仍以超人的毅力和恆心堅持寫作,往往從深夜12點寫到凌晨3點,但成功卻遙遙無期。幾年過去了,顆粒無收。
正在於梨華英文寫作一籌莫展之時,60年代初,《夢回青河》的成功給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她從沉悶中抬起頭,「重新投入熟悉的寫作的狂流」。她立志要做一個毫不為利的職業作家,用中英文寫小說,以「發泄心理的感觸、感覺及感情」。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60年代以來,《也是秋天》、《歸》、《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傅家的兒女們》,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相繼問世,由此奠定她在台灣文壇「四大名旦」的地位,尤其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巨大成功,更使她無可厚非地成為「留學生文學鼻祖」。
60年代的台灣,年輕人渴望離開狹小的天地去美國,那時從上到下,人人崇洋崇美。於梨華回到台灣,「看到一群無知的年輕人,太虛榮了,不擇手段,不惜一切想到國外去」。以此為背景創作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寫出了60年代海外中國人無根的悲哀,寫盡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苦悶,成為歷史的一份真實記錄。在台灣《徵信新聞報》人間版連載後,引起巨大反響,青年們流著眼淚,如飢似渴地讀著。台灣和香港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給讀者影響最大的作品」。1967年這部小說獲台灣嘉新年度最佳小說獎,成為台灣留美學生的必讀書,也被公認為於梨華的代表作,迄今仍被稱為寫留學生生活的最好小說,它使作者由此成為享譽文壇的一代名家。
自1968年起,於梨華在紐約州立大學文學院任教。1980年,於梨華與孫至悅離婚。兩年後,她與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校長歐立文先生結婚,他是個從事刑事法研究的美國學者。他們相濡以沫,彼此深愛,使晚年的於梨華倍感欣慰。1993年,已在紐約州立大學執教25年的於梨華退休了,人們紛紛從各地趕來向她祝賀。在退休宴會上,她深情地說:「寫作是我的丈夫,教書是我的情人……。現在我與我的情人道別,我將把我的全副精力交給他!」如今,已年過七旬的於梨華仍辛勤耕耘在海外文壇上……
「民國的《紅樓夢》」
海明威曾說:「一個人應該用他最大的能力,寫他熟悉的東西。」對此,於梨華感同身受。當她英文寫作進退兩難的時候,童年、少年時代的生活,那不能忘懷的人物,故鄉的山山水水常常進入她的思緒,攪擾著她的構思。在一位好友的勸告下,1961年,她開始動筆寫中文小說《夢回青河》。
小說以敵偽時期的寧波為背景,「以一個姑表兄妹的三角戀愛的悲劇為經,以復雜大家庭中前輩幾對夫婦為緯」,衍生了一連串悲歡離合的故事:
國一、定玉(小說中的我)、美雲是這個戀愛悲劇的三個主要人物。國一與定玉曾有過一段不成熟的愛情,後來國一又愛上了美雲。由於國一追求美雲,惹出了定玉沖天的妒火,這妒火又轉而化為刻骨銘心的嫉恨。就這樣,清白無辜的美雲在這個三角戀愛的糾紛中,被大家庭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惡浪卷進了悲劇的旋渦,最後葬身於定玉的妒火與祖善的刻毒之中,而「我」也在無窮無盡的追悔中痛苦地活著。
《夢回青河》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創作的。為了創作《夢回青河》,已有家室拖累的於梨華以極大的毅力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當完成《夢回青河》手稿時,她覺得自己被掏空了,她筋疲力盡,疲憊不堪。蒼天不負有心人。1962年,於梨華拖著三個孩子和已經完成的《夢回青河》手稿,回到台灣。當她把它交給一個朋友時,那個朋友一下被書中的人物抓住了,一夜沒有睡,一口氣把它讀完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把手稿送給《皇冠》雜志,建議他們馬上連載,於是《夢回清河》在當時最暢銷的雜志《皇冠》上連載了。接著,台灣廣播電台「小說選播」節目,在每晚黃金時間播講。以後,小說又被香港邵氏公司名導李翰祥購得電影製作權。1963年,《夢回清河》在台灣出版,並且連續再版六次,風靡一時,成為當時最走紅的暢銷小說。小說所受的歡迎表明了她的成功,這無疑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著於梨華不斷地攀登文學的高峰。
香港著名文學家徐訏說,《夢回清河》是他所見到的最晚的一部家庭小說。他認為以後一定不會還有人可有這類大家庭生活經驗了,「作者在故事組織上非常縝密,發展也極為自然。寫來有一氣呵成之勢,中國這類大家庭的關系很普遍,作者寫得非常寫實,而且很成功。」
文學評論家沈剛伯認為:「《夢回清河》這部小說中的男女角色便都是這樣的一些平凡人物,作者竟能把他們同她們個個刻畫得原形畢現,一點兒也不過火,不別扭,使讀者為之時恨,時嘆,終於憐惜同情而不能自己,這真是很大的成功。」
剪不斷的鄉愁
在美國已生活了50年的於梨華從未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更未忘記自己的故鄉。30多年前,芝加哥大學放映英國記者費力士·格林拍的電影《中國》。於梨華和朋友跑去看了。電影中有一段杭州西湖的如畫風景,牽動了她埋藏在心底那深深的鄉情。當時她激動得淚如泉涌,很多天不能平靜下來。自從少年時代離開故鄉,她還沒有回去過。時光一年年逝去,而那割捨不斷的鄉情和故國之思,卻越來越濃烈了。
1975年,離別了祖國大陸20餘年的於梨華第一次從太平洋彼岸飛回夢魂縈繞的故土寧波。不用再「夢回青河」了,她的雙腳實實在在地踏上了故鄉的土地。由於年久失修,日日思念的老屋褪去了以往的漆色,家門前的「青河」已不再綿延,看看長滿青苔的屋檐,摸摸布滿蟲蛀的柱子,她熱淚盈眶。
回美後,她寫了大陸之行的系列紀實性見聞,在海峽兩岸以及美國引起廣泛反響。熟悉上世紀70年代中期海峽兩岸關系和世界冷戰情況的人,自然會欽佩於梨華的膽魄。台灣當局立即作出反應:禁止於梨華返台。整整十年之久,她既不能回台灣探親,也不能赴台參加任何文學活動,直到80年代中期才解禁。對此於梨華淡然處之說:「他們太小氣了。」
1977年後,於梨華又先後多次回國。1979年在上海與年輕人交談時,她發現有些人崇洋心理很強。她「很怕,很擔心,也很氣惱」,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這些年輕人,讓他們知道美國是怎麼回事。於是,1980年2月她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萬言長信:《我的留美經歷———寫給祖國的青年朋友們》。在這封信里,於梨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形象地描摹了美國社會的實態。4月20日,《人民日報》以整版刊登了這封長信。她在信中寫到:「我是一個文藝工作者,不能像我許多朋友那樣,回去講他們的科學,做出比較急需而直接的貢獻;這是我很遺憾的。但後來想到,如果能向國內讀者報道一下美國生活實況,也是目前國家需要的。除了這封萬字長信外,我還有一個建議是:讀者有什麼關於美國或西方的問題,可以寫信給我。我以後可以按照他們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還是可以用書信方式的。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請教這里的朋友。」一個海外赤子的拳拳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強烈的愛國之心,更多地表現在於梨華的社會活動中。70年代末,她即致力於促進中美教育文化交流,她說,「台灣學者有較多的機會出國交流,大陸學者機會較少,所以我要多多幫一幫大陸。」於是,她積極呼籲並籌劃中美校際交流工作,紐約州立大學成為最早與中國大學建立關系的美國大學之一,每年接受15名大陸學者赴美進修,這是紐約州立大學國際交流中一個最大的交流項目。當時擔任國際交流處主任的於梨華親自過問交流工作的進行情況,並親自考核人才。她的家也成了中國留學生之家,每到周末,歡聲笑語總是從她家中傳出來。於梨華還盡自己的一切力量為促進中美作家、學者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貢獻力量。在她的積極努力下,紐約州立大學東亞系曾多次邀請鄧友梅、阿城等大陸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赴美講學,介紹大陸文藝界的創作情況。

閱讀全文

與於梨華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
重生三國獨霸後宮小說 瀏覽:785
寫同人小說的原創劇情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