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茅盾社會分析小說的特點與得失
茅盾的「社會剖析小說」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分析社會生活,但同時又是從生活出發,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反映現實,通過生活本身引出歷史的結論。例如:《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吳蓀甫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但這理想在半殖民地現實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轉瞬之間便破了產,把自己的產業出賣給外國了。吳蓀甫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他的悲劇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共同悲劇。吳蓀甫的形象包含著巨大的社會歷史內容,他的命運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子夜》對此描寫得肌理稠密,嚴絲合縫,正是社會剖析小說的重大特色,表現了作家對半殖民地社會了解、剖析的深刻性。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七十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八十年代現代派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http://..com/question/18069993.html?fr=qrl3這是我轉載的
② 試以《子夜》為例,說說茅盾的「社會剖析小說」在30年代開創了怎樣的文學新范
是以子夜為例,說說矛盾的社會,剖析小說在30年代開創了怎樣的文學新范?這樣的問題,來網路這份是不是有點兒那啥啦?太深刻了。
③ 子夜這部小說鮮明性的特點有哪些,舉例說明一下
相關賞析奉上,請你參考:
《子夜》是茅盾最優秀的社會分析小說。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的刻畫,展示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史詩性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統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
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通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一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藝術上,《子夜》是—部典型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作品採用了典型化和類型化的手法來塑造人物:作品將人物分為若干類型,資本家,知識分子,農民等。而在資本家中又分為買辦資本家、民族資本家和小資本家等。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性格。
廣闊的社會背景,復雜的人物關系,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刻劃人物性格:如吳蓀甫就是通過他在政治斗爭、經濟活動以及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糾葛,或以簡潔有力的敘述,或以音容笑貌,或藉助於一連串的故事,或利用環境的變幻,細致地表現了他的名種不同的心理活動,突出他的色厲內荏的性格。
生動細膩的人物心理:既善於以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心理狀態,又善於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同時還善於用環境氣氛烘託人物心情。例如當吳蓀甫聽說公債投機失敗後與老媽子苟且的場面的敘述,典型反襯出一貫謹嚴的強人吳蓀甫的頹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個性化的語言:不僅人物語言個性化,而且作品的敘述語言也體現出人物的個性氣質。人物語言是對白口語化,不過由於某些人物身份的關系,在—定的場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歐化語言,二是人物對話大多有個性特徵;吳蓀甫語多專橫尖刻;趙伯韜則老辣奸詐;屠維岳則舒緩自如,語中有刺;范博文則消極頹廢。敘述語言,雄健而又精細,以第一章中吳老太爺進入大上海最為典型。
宏大嚴謹的結構:場面宏大,頭緒繁多。作品既寫了鄉村,寫了鄉村混亂的農民暴動;又寫了城市,寫了城市中資產階級的偶諛我詐,寫了城市中工人的罷工,寫了城市中的知識分子的紙醉金迷。作品雖然線索眾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大線索中,以城市為主;在城市的眾多線索之中,又以資本家之間的爭斗為主。而且作品前後呼應,迴旋開合,運用自如。
很強的理性色彩:從寫作過程到作品的架構等體現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對趙伯韜的醜化和對吳蓀甫社會性格兩面性的刻畫都體現了很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觀念。更不要說,給吳蓀甫所設計的失敗的結局就是為了參與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爭了。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系。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 茅盾的《子夜》等社會剖析小說與概念化的革命文學主要有什麼不同
概念化的「革命文學」主要是茅盾早期創作中表現出的創作手法,作者主要想為「革命」而 寫,想通過作品給人們指出一條正確的革命之路,而又缺乏生活體驗,使作品顯得生硬、牽強,使人感到 概念化、說教。而茅盾意識到這一問題後創作的《子夜》等一批現代社會剖析小說,重視生活體驗,最大 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時也開創了現代社會剖析小說之先河。
⑤ 什麼叫「社會分析小說」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一、什麼叫「社會分析小說」?
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能夠體現「社會分析小說」的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主要特點是:
1、背景廣闊。《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2、貼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3、描寫細膩。《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⑥ 結合茅盾《子夜》等作品談社會剖析派的審美特徵
一、什麼叫「社會分析小說」?
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能夠體現「社會分析小說」的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主要特點是:
1、背景廣闊。《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2、貼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3、描寫細膩。《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⑦ 簡述《子夜》所具備的哪些特點使其成為「社會剖析小說的傑出代表」
《子夜》的思想內涵是: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苦心經營實業,卻最終無奈地被代表買辦階級的趙伯韜吞並的這一事實,有力地駁斥了當時托派分子「中國已處於資本主義社會,具備獨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謬論。
藝術特色
1.作品題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復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復雜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關系的復雜性。他在《子夜》的構思和搜集過程中反復調查研究,所以他對產業界、金融界的情況瞭然於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動的形象真實、細致地再現生活,在同一類作品中獨領風騷。
2.情節結構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眾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群。
3.人物塑造 《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關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運、精神狀態等,而是他們所體現的時代特色,是時代、階級和政治思想斗爭在人物身上所銘刻的烙印,是他們所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性。他筆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這種強烈的時代色彩,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是茅盾創造人物的根本原則。
《子夜》之所以一發表就引起轟動,關鍵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吳蓀甫這個中國文學史上從未塑造過的民族資本家的人物典型,並以他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個上海的社會生活,照亮了在這里活動的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運,以及他們與歷史糾葛的方方面。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時代的、階級的和一定思想傾向的代表,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他筆下的其他人們,如趙伯韜,靜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他們身上,有著強烈的、厚重的時代氣息和自身鮮明的個性,構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藝術世界。
4.真實准則 茅盾執著於現實人生,傾心於藝術的真實,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真實」永遠是他的一條准則。他對自然主義大力弘揚與倡導,並對與之相近的現實主義懷著虔誠的捍衛熱情。他力圖避免當時文壇上的左傾機械論的通病。生活實感正是茅盾最為關切的,在他看來,充實的生活,比正確的觀念和純熟的技術更重要。
⑧ 以茅盾的作品為例,說出社會剖析派小說的特點
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能夠體現「社會分析小說」的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主要特點是:
1、背景廣闊。《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2、貼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3、描寫細膩。《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⑨ 茅盾的社會剖析小說的共同特點是
茅盾的「社會剖析小說」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分析社會生活,但同時又是從生活出發,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反映現實,通過生活本身引出歷史的結論。例如:《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吳蓀甫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但這理想在半殖民地現實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轉瞬之間便破了產,把自己的產業出賣給外國了。吳蓀甫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他的悲劇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共同悲劇。吳蓀甫的形象包含著巨大的社會歷史內容,他的命運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子夜》對此描寫得肌理稠密,嚴絲合縫,正是社會剖析小說的重大特色,表現了作家對半殖民地社會了解、剖析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