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群文閱讀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群文閱讀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第一階段:群文閱讀理念建構階段
借鑒國際多文本閱讀教學和閱讀測評理念,融合我國「一篇帶多篇」「主題閱讀」等閱讀教改成果,在廣泛調研基礎上,依託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創生了群文閱讀教學理念,並對其概念、內涵和價值進行界定,逐步形成群文閱讀教學基礎理論,為群文閱讀深化研究與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二階段:群文閱讀區域試點階段
基於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理論指導,以科研引導教改實驗,努力培植實踐樣本案例,不斷檢驗群文閱讀教學基礎理論的實用性,調試和改進群文閱讀及推廣行為,在不斷深化中逐步形成一套便學利教的群文閱讀實踐體系。
第三階段:群文閱讀深化推廣階段
豐富完善群文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發基於閱讀素養的群文閱讀教學效能測評工具,在開展對比實驗和大規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惠及百萬師生。
(1)議題小小說群文閱讀擴展閱讀:
群文閱讀主要特質
閱讀中的結構化是指以某一個意義點為核心,將事物的各部分聯系在一起,進行組合聚合的方式。在群文閱讀中,群文的議題是意義點的核心,圍繞議題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須在議題的屬性之內,並從不同角度來解釋議題,形成理解議題的一個有層次性、程序性的認知體系。
因此群文閱讀的特質就是運用結構化原理對多文本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清晰的理解結構,所以群文閱讀是一種結構化的閱讀。
Ⅱ 主題閱讀和群文閱讀有什麼不同
主題閱讀: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串連起一個單元三本書,同一主題下、相似體材、相關內容、相同語文要素的文章或詩詞,採用七種課型,特別是重點課型「單元導讀課型」「以文帶文課型」「讀寫聯動課型」「分享展示課型」,實現課外閱讀課內教,在課堂中實現有主題的,有思想的,有運用的大量閱讀,帶領學生走上閱讀的快車道。主題閱讀在實現課內外大量閱讀的方法上,更全面、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
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最早由蔣軍晶發起,從課外整本書閱讀入手,把同主題的幾篇文章、幾本書,放在一起閱讀,與教材同步,或歸納、或對比、或梳理,一群文章或一群書籍,以一個議題為中心,展開討論式學習。這需要老師和學生都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上課前要有深度閱讀,才能在課堂閱讀中,議得廣、議得活、議得深,最後圍繞議題達成共識,形成一個結論。蔣軍晶的課確實很精神、有深度有廣度,但是其他老師和孩子們都做不到,最後呈現的課堂都是一張表格,梳理了幾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就沒有了。去年,蔣軍晶另立門戶,自己單幹了。重新樹立教育群文閱讀,現在由澤元教授領銜研究。因為這條路走得不通了,所以,群文閱讀也開始回歸教材,以單篇對應的方式,也採用以文帶文的方式上課!群文閱讀專家職稱要比主題閱讀高,名氣大是他們的優勢。
Ⅲ 整本閱讀,群文閱讀,項目學習有什麼區別
「整本閱讀」指的就是讀一整本的書。
「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閱讀一組文章,進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單元整合」作為「群文閱讀」最直接的一種形式,能使師生通過閱讀群文,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從而改變語文教學「課文平行、主題並列、知識無序」的格局,出現「以單元為板塊單篇精讀,多元拓展」的遞進式語文教學新局面,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
『』項目學習『』就是對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學習掌握。
Ⅳ 群文閱讀怎樣根據年段確立適合的議題,選擇文章並設計相應的問題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為目的,編寫本教案。
【教學內容】
人教課標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想別人沒想到的》
2.人教版《同步閱讀》教材:《會搖尾巴的狼》《孩子和蝸牛》《戰勝命運的孩子》《我的花園》……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
2.讓學生在閱讀中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試著學會用科學正確的態度和方法看問題和想問題。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附後)
2.閱讀瀏覽表
【教學步驟】
一、導入談話
孩子們,我們現在的生活豐富多彩、五彩繽紛。我們每天都聽到或看到甚至親身經歷著一些有意思有樂趣的事,你能把它們說給大夥聽聽嗎?
(學生說,師與其他同學傾聽,一起分享。)
Ⅳ 如何在群文閱讀中實現"閱讀"與"表達"的融合
瀘州市龍馬潭區小街子小學趙利平
群文閱讀要指向表達已越來越成為人們共識。2011版新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告訴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學習表達。隨著群文閱讀更深層次的推廣,也有很多呼喚指向表達的聲音。台灣趙鏡中先生提出在考量群文議題時應該有「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和「讀寫結合的操作」。浙江李海華、張祖慶老師也提出:群文閱讀不妨「指向表達」。
群文閱讀指向表達,換言之,即實現群文的讀寫結合,或稱群文讀寫。群文讀寫,具有結構性的文本是土壤,給學生廣闊的視野;群文讀寫,具體的語言文字是根須,可讓學生反復咀嚼和品味……
在具體群文讀寫操作實踐中,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步驟:
一、審視文本,直擊語言內核
群文讀寫,首先要關注「讀」。一組選文,大都四、五篇文本,對學生而言,40分鍾時間,全面剖析深度挖掘是不現實的。因此,老師要懂得取捨,善於取捨,從文本中篩選出學習表達最具關鍵作用的相關信息。這里的「關鍵信息」至少應該具備兩個特徵:一是具體而強烈地體現了本篇文章表達特點或表達方式,二是對整組文本的議題構建有顯著的支撐作用。關鍵信息的提取,教師需要有明確的預設,在實施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張淑珍老師執教《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以一篇帶多篇的方式進行,教學《七顆鑽石》時,設計了「快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水罐發生神奇變化的句子,用曲線畫出水罐變化原因的句子。」的核心問題。水罐的幾次變化以及變化產生的原因,這就是老師要預設提取的關鍵信息,它可以體現對《七顆鑽石》本篇選文反復結構的表達的揭示與認識,更為一組文本「反復結構」的集體構建奠定基礎。單志明老師在執教《指向議論文體的表達》,教學《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設計了「請大家速讀《真理旌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畫找文中議論的句子。這些散布在文章中的語句,都在表達一個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就形成了一篇議論文的主旨,是議論文結構中的「論點」。可見,能夠對選文進行深刻的審視,發掘出能提取關鍵信息的語言內核,應該是實施群文讀寫的重要前提。
二、品味語言內容,感悟表達作用
群文閱讀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是以具體的語言為憑借的。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真實認識。要從群文中學習表達,則要讓學生基本懂得表達的作用。張淑珍老師《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通過水罐的四次變化(即由水罐到銀罐到金罐到鑽石),老師作出引導:「從水罐的四次變化中,你發現了什麼?體會到什麼?」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故事的層層推進,也襯托著小女孩品質的一次次閃亮與上升。在《借物喻人》一組群文閱讀中,如果能夠在《桃花心木》中讓學生深度挖掘「桃花心木」自然生長狀況,在《高粱情》中挖掘高粱自然生長狀況,仔細品味,再和比喻的人物橋接,就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如此努力地描寫事物,其作用更是為了描寫人物精神的美好。由此看來,品味文本中精緻的語言,感悟其表達作用,其實只是群文閱讀中一個一個的「點」。也正是這樣的「點」,讓學生對表達的作用慢慢累積,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學生的認知,為後來的集體構建達成共識架設了橋梁。
三、比較語言結構,構建表達特點
群文閱讀需要統整。何謂統整?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看起來不相同但卻相關的概念,事物或現象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學習多篇文本,通過閱讀理解和試探揣摸習得表達形式、懂得基本作用的基礎上,將探究的語言視為一個整體,並對這個整體進行剖析和比較。在對語言結構上,可能發現表達方式的相同處,即「求同」。如《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中,多篇文本都連續出現反復的語言現象,《古詩中的想像力》中,多篇文本都具有「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實現聯想與想像,《借物喻人》則是前面渲染「物」的品質,最後揭示出人物精神。隨著呈現的疊加,學生的意識漸漸變得深厚。統整時,光有「求同」並不夠,一定得追問表達方式的「不同」,即「求異」。因為「異」,所以故事才精彩,豐富,才具獨特的個性與審判的不同特質。《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中,具有「並列式」與「遞進式」反復;《指向議論文的表達》中,聚焦「觀點」論證的過程時,則有「道理論證」與「事實論證」之別……通過對語言結構縱向與橫向的比較,教師有意識的引領,學生自己撥雲見日的發現,以及小組與全班的討論交流,學生對文本表達特點的把握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四、運用語言習得,實現表達
群文讀寫,其落腳點是「寫」。只是這樣的寫,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上、以學習一定表達方式的實踐性寫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如此設計:「我們今天一起讀了幾個反復結構的故事,了解了這一類故事的特點,大家想不想當一回小作家,創編一個童話呢?」《指向議論文的表達》:「我們讀了這一組群文,你們也可以把這些具體事實積累起來化為自己用。同桌交流一下吧,你打算運用哪些事例來證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觀點呢?其中「故事的特點」作為創編的明確要求,「運用事例來證明」觀點,具有較強針對性,即為了真正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可見,運用語言習得實現表達,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完成一篇習作,而是通過實踐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一種表達方式,實現技能的遷移和體驗。當然,群文讀寫的課堂,時間相對緊張,對習作的要求無需盡善盡美,只要能體現本組群文旨在滲透的表達策略即可。因為,只有表達方式的長期運用,才可能真正內化,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基於上述教學流程,我們不難發現,要實現群文讀寫,語言文字是極關鍵的載體。以群文的課堂,從語言文字中揣摸和獲取表達方式,從語言文字中思考和積淀表達方式,從語言文字中運用和鞏固表達方式,這是學生真實的生長過程。【參考文獻】
1.《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張淑珍選自《2015群文閱讀新常態》
2.《借物喻人》文章一組《學語文之友》2013年11期
3.《習作哪得清如許,群文讀寫活水來》李海華張祖慶選自〈小學語文教學〉2015年7、8期
4.《指向議論文的表達》單志明徐賢烤《小學語文教學》2015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