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語文世界》2009年5期《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實錄》全文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安排在語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和人教版第一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系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此文與《別了,「不列顛尼亞」》可組合在一起,使高一學生感悟新聞追蹤時代的特有價值,了解新聞中記者的感情滲透其中,以揭示新聞事件的意義的寫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新聞的閱讀應該是熟識的,他們每天都通過各種媒體接觸到新聞。教師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蘊藏在學生生活中的這種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就會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與作用,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增加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對學生而言,新聞的閱讀有可能不再是枯燥無味而又必須應擔負的任務,而是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因此,在新聞類閱讀教學的備課中,教師要仔細地思考學生在這方面有哪些已經積累了的和正在不斷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知識的掌握,等等。
三、設計思想
用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思想指導本文的教學。
本文是一篇新聞消息,但寫法上有獨特之處,它有點類似於通訊。文章表現了集中營的恐怖和集中營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震撼,顯現了納粹暴行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本文教學宜發揮此優勢,讓學生在學習本文寫法的同時心靈受到觸及。
四、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將情感蘊含於敘事之中的寫法,學習作者將正面敘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鑒賞中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鑒賞水平。
使學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礎上,提高思考的層次;聯系歷史知識,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喚起對戰爭惡魔的憎惡,教育他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惡。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教會學生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難點是學習以樂景襯悲情的寫法,學習寓情於敘事之中的寫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看過奧斯維辛的簡介和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所謂的新聞是指社會上發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必須是有價值的。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動突然襲擊,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中終於舉起了雙手,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05年,德國總理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下跪,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驚世一跪在當時也是新聞。
還有德國法西斯戰敗後,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於天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十三年後,當《紐約時報》記者邁克爾·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采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發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似乎奧斯維辛沒有新聞發生。然而邁克爾·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
二、學生帶著老師所提的問題閱讀課文。教師在屏幕上出示:
掌握下列詞語:
毛骨悚然(sǒng) 和煦(xù) 廢墟(xū) 不寒而慄(lì)
踉蹌(liàng qiàng) 祈禱(dǎo) 呆滯(zhì)
三、師生互動,理解課文。
1、教師提問:文章題目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在這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
啟發學生從三個方面回答:(1)「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講,這里發生的臭名昭著的納粹法西斯行徑,世人早已知道,沒有什麼好說的;(2)「沒有什麼新聞」,是講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惡行之外,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3)雖然這里沒有什麼新聞,但是我還要寫,要繼續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誌不忘。
2、老師再啟發:在一個或許被人認為沒有新聞的地方,作者卻執著地偏要去寫,而且果真寫出了大新聞,反映了「以史為鑒,反對戰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從而獲得了新聞界的大獎。那麼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處,你認為這成功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實例來分析。
(盡量啟發學生主動發言說自己的見解,如果學生一時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作如下指導。)
(1)屏幕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法西斯殘暴屠殺婦女的圖像,問:面對這種情景,善良的人們會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學生自然會指出:應該懷著悲憤的心情。文中第二段即表達了這種感情。但除了與這種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寫外,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卻都寫了歡樂的情景。這種樂情描寫不是與悲景不協調嗎?
這個問題是要使學生理解文章第1段與最後一段的含義與作用。文章寫了布熱津卡太陽和煦、樹木繁茂、兒童嬉戲的祥和景象,這是寫實景。但作者覺得這種祥和之景出現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場噩夢」。這是以樂寫悲,以樂襯悲。雖然今天的奧斯維辛早已是「太陽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並不遠的草地上」,「兒童在嬉笑、打鬧」。這是一幅歡樂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裡,這里曾是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難地。眼前雖然是一幅陽光明媚、歡樂祥和的景象,但是人們心頭的陰霾難除,總覺得在此地出現此景,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這是以樂寫悲,更增其悲。
(2)文章第15段寫參觀地下窒息室。「喉嚨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樣。又有一個參觀者走了進來,她踉蹌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畫十字。」第16段:參觀者懇求似的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然後對導游講道:「夠了。」此外,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描寫,如他們「默默地邁著步子」,「腳步就逐漸放慢,簡直是在地上拖著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等等,作者為什麼要用較多的篇幅寫參觀者的表現呢?
要使學生理解: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從參觀者的角度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這是從側面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狀況,從而襯托德國法西斯的暴行。文章從第8段開始,基本上把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見與參觀者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寫,或在寫實中滲透著作者的感情,或在寫集中營某一狀況後,直接寫參觀者的感覺,這種感受是參觀者在受到震撼後的自然流露,這種感受是從側面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
(3)文章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總體情況以及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紹的恰當穿插,這也是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較含蓄的句子。
教師問:同學們,文中有些比較含蓄的句子,如「在奧斯維辛,沒有地方可以祈禱」、「假若在布熱津卡,從來就見不到陽光。青草都枯萎凋殘,那才合乎情理」什麼意思?意在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加深對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援引詩歌《奧斯維辛以後》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
教師:這是法國詩人阿多爾諾寫的題目為《奧斯維辛以後》的詩。請你將它與《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進行比較,你覺得這首詩與課文在內容上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奧斯維辛以後
(奧斯維辛以後詩已不復存在)
——阿多爾諾(法)
奧斯維辛以後
活著是對死者的無辜愧疚
蟬翼的愛欲
美麗的詩和祈禱
活活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下
奧斯維辛以後
幽靈與幽火的本質
和悲哀與痛苦的腦袋
在踐亂的遺跡、尋回
希望的超驗之光
奧斯維辛以後
恐怖讓我惶恐失措地忘卻
卻總那麼軟弱無力
我不再承受望不到頭的幻滅 卑瑣和孤獨
但地球正板著臉質詢暗遣的年華的生存
奧斯維辛以後
焚屍爐的煙囪矗立
美麗的田野,背後是
絢爛的陽光
依舊清新的空氣……
啟發學生概括出二者內容上的相同之處,即:鞭撻戰爭與罪惡,以史為鑒,珍惜和平與幸福。
5、教師總結。
從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間,奧斯維辛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從1958年到現在四十多年又過去了,奧斯維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但那默不作聲的毒氣室、焚屍爐、窒息室、女囚絕育室在警示著人們:為了明媚的陽光、兒童快樂的嬉鬧不再讓人毛骨悚然,請不要忘記歷史!
同樣,六十多年過去了,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也在靜靜地躺著,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仍然蜷伏著,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每天都會迎來許許多多的參觀者,在那裡,也沒有什麼新聞。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時時都向我們發出吶喊:以史為鑒,建設我強盛之中華!這就是重大的新聞!
6、布置作業。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1960年榮獲普利策新聞獎。假設你是普利策獎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需要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寫一篇200~300字的頒獎詞,你怎麼寫?
7、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新聞
↓
沒有什麼新聞
↓ 原因? < 以樂寫悲
側面描寫
獲美國新聞最高獎
↓
這里有重大新聞!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鞭撻暴力與邪惡,呼喊和平與幸福的文章,文章寓情於敘事,富有很強的震撼力。准確把握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教學的導入階段,我設計的關於什麼是新聞的一段話中列舉了四個事例,既扣緊了文章內容也為本節的教學定下了情感基調:結尾聯系日寇侵華的滔天罪行,控訴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罪行,呼喚和平與正義,強化了這種情感基調。只有營造好這種情感氛圍,才能有助於學生進入文本,准確理解文章內容。其實在備課時我還想到了另一種導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導入。採用這種方法導入,雖然使學生對新聞的特點有所理解,但很明顯,這種情感氛圍與本文的教學是不相宜的。
在問題的設計上,本人也注意增強激發性,如「教學過程」2的三個問題都是如此。教師將兩個矛盾體擺在一起,形成對照,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思考的慾望,有思維的碰撞,這樣,課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輔材料的選擇上,我堅持「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的原則和適量的原則,不搞「電灌」,不搞圖片展覽,不以圖害文,不以圖代替學生的想像,而是只利用一幅德國法西斯大屠殺婦女的情景圖,並配合問題:「面對這種情景,善良的人會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轉入對文章以樂景寫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勝多,既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又避免了以圖代替學生想像、思考現象的發生。
八、點評
這篇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設計者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後課上列舉了四個當時新聞事例,以很大的沖擊力去打動學生,創造與教學相適宜的情感氛圍。課堂上,不像過去那樣由老師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鍵時候引導點評,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於結果的 「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本設計能體現出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有預設和應對,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學生學習後,能領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打破新聞寫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寫法。在合作交流中,學生會被共同營造的氛圍深深感染,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學生首先從感性上體會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通過比較閱讀《奧斯維辛以後》,又從理性上對納粹和法西斯的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並對當今時代有了認識,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
㈡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ppt課件.ppt免費全文閱讀
「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那麼,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對此淺談以下觀點: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反思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反思,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教學中的診斷與反思是針對某一課或某一階段的教學進行診斷,實際上教學診斷與反思如同醫生看病,開處方根據病情對症下葯是一個道理,教師的教學應是一個不斷調節和校正的過程。通過反思,每一次調節與校正都對以的教育教學產生影響,教師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之後,對自己上過課的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仔細分析自己上課的得失成敗,分析自己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之達到最佳效果。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學習教育教學文獻,動用所學到的理論,對自己過去的某些固有觀念、想法及教學行為進行重新審視,找出差距,尋出原因,拿出對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寫出來,以利今後的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聽同行或專家的課,借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別人的教學機智、藝術常常體現於令人嘆服的教學細節處理技巧中,課後將自己聽課中最重要的收獲、看法梳理出來,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經驗知識。
總之,教學反思就是回顧教學——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後行的過程。
二、有效地進行課後教學反思的策略
1、選准反思對象
「教學反思」的主要對象有:回顧反思、記錄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觀摩反思同事的教學行為和理念,參與集體交流研討,診斷自己或同事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反思公開發表的課堂實錄(課例)意圖、理念,對比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別人成果的可資借鑒之處。
2、掌握反思方法
①自我提問法
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在計劃時間內答出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②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③ 教學診斷法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法或小組「頭腦風暴」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④交流對話法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讀、教材處理、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等方面遇到的疑點與困惑,請大家幫助分析、診斷、反思,並集思廣益提出解決辦法。這樣合作反思、聯合攻關,可達到相互啟發、資源共享、共同成長的目的。
⑤總結記錄法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訓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敗得失的原因何在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想清楚,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3、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看法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意識到並切身體驗到反思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對於督促教師自覺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自身也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創造良好的反思氛圍,養成自覺反思的好習慣。
㈢ 16社戲的句子賞析~速度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朴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餘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准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慾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准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准確,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後」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准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麼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
㈣ 如何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分析研究
一、積累名句,厚積薄發
部分學生一看到作文題目就傻眼,腦子一片空白,無話可說。其實是心中沒有寫作素材,「巧妙難為無米之炊」,自然寫不出。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積累名句就是個好方法。「積學以儲寶」,積累名句就是一個採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的聚寶盆的過程。積累名句對於寫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恆,切忌間斷和疏忽。否則,就有可能讓有價值的材料白白遺漏。
積累名句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課本中積累名句,可採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將閱讀時讀到的格言、警句、諺語等自己認為有價值而實用的東西記在卡片上。課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別是古詩詞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豐富,可以供作文時使用。
二是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名句,可採用摘錄法。摘錄法就是指我們在閱讀時,把具有參考價值、可資引用、借鑒的精彩句子等抄錄下來。做摘錄要按原文實錄,不得增添、刪減、更改原字句和標點符號。課外書浩如煙海,閱讀時應有所側重。《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的名著應作為主要閱讀篇目,要求學生盡可能都找來閱讀。
不管是採用卡片法還是摘錄法,最後都要註明出處,如書名、頁碼、出版社、版面、出版時期及作家姓名,便於日後查實。通過課內外閱讀,積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學生在寫作時就能旁徵博引,厚積薄發。
二、擴寫仿寫,樂於表達
《語文課程新探》關於寫作教學的策略提出「愛護他們想說想寫,敢說敢寫的熱情、沖動和願望,保持這種熱情、這種興趣、這種自信。」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擴寫和仿寫。擴寫可從短語擴展入手。短語是由片語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組合是兩個詞,但短語的組合又不限於兩個詞,有時是三個或多個詞,如「中學語文教材」「認真學習語法」是三個詞,而「中學語文教材教法」「我們認真學習語法」是四個詞。這些多個詞的組合實際上是由兩個片語合擴展而來的,這就是短語擴展。在擴展練習中,老師要愛護學生想說想寫的熱情,挑選一些簡單易擴展的詞語讓學生自由擴展,或是讓學生隨意寫出自己認為容易擴展的詞語進行擴展,鼓勵他們敢說敢寫,讓他們樂於表達。例:老師讓學生對「美麗廣闊」進行擴展,學生馬上擴展出「美麗廣闊富饒」,「 美麗廣闊富饒偉大」;接著讓學生自己擴展,有個學生提出「提高水平」,其他同學相繼擴展出「努力提高水平」,「努力提高生活水平」,「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盡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寫作熱情很快調動了起來,開始主動對短語進行擴展。老師要保持學生的這種寫作熱情和興趣,讓他們繼續對短語進行擴展。當然短語擴展不是堆砌詞語,而是表達的需要,是為了使語意的表達更加豐富,這點要給學生講清楚。
在引導學生擴寫的基礎上,再讓他們進行仿寫。仿寫就是仿寫句式,是根據特定的語言情景,按指定的參照對象進行仿造。仿寫要做到緊扣話題,語體和諧,結構一致,辭格相同。最關鍵的是把握語境,理解模仿對象的結構和含義,做到「形神皆像」。仿寫句式思維開闊,又有參照對象,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和興趣,當然就樂於表達。
三、不限文體,易於動筆
《語文課程新探》中寫作教學的策略提出「一開始寫作不要過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消除寫作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易於動筆,能說出來就能寫出來。」這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不受文體束縛。學生普遍怕作文,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給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寫他們自己最拿手的文體:日記、書信、童話、寓言、散文、小說、應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學生的真話、實話、心裡話,老師都應該肯定和鼓勵,哪怕在老師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因為不受文體限制,學生就有話可寫,易於動筆,從而消除了寫作的畏難情緒。
四、修改潤色,文從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重要的一環。不少學生將寫作當做負擔,勉強完成任務後,不願修改文章。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修改。正如葉聖陶同志主張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說:「寫好以後,念他幾遍,至少兩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廢話的地方,用詞不當的地方,大致可以聽出來。總之,要多念多改,作文進步才快。」作文認真的同學,大都有相同體會:文章寫完後,細讀一番,就會發現一些毛病;把這些毛病改了,文章會變得好一些。這正是「文從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慮的地方很多,例如觀點的斟酌,材料的取捨,結構的安排,語言的推敲等。老師開始指導學生修改時可以從語言修改入手,通過修改,使語言變得准確、清楚,使人看了明白。著重考慮:用詞恰當否?句子構造合理否?句子連貫否?層次清楚否?語言得體否?讓學生將「寫」與「改」結合起來,將「改」當作「寫」同樣重要的環節來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師的事」這種陳舊的觀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寫得稱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學生學會了修改,寫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方法可以各異,殊途能夠同歸。只要能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樂於動筆,易於表達,說出真心實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述四點僅是為了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