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年邁的母親經常對女兒發脾氣是不是精神上有問題
年紀大了是會發生上的問題,如痴呆,狂暴,情緒不穩,不論會發生什麼,作晚輩的都要給理解,要更加體諒,
② 寫給年邁的母親
1、「我」和家萱對因年邁而失智的母親的照顧,有什麼相似的做法?閱讀②~⑦節,概括回答。
2、比較下列兩個句子,聯繫上下文,說說甲句在表達上的好處。
甲
我把這些海報一張一張拾起,一張一張疊好,捲起,然後小心地塞回圓筒。
乙
我把這些海報一張張拾起,一張張疊好,捲起,然後塞回圓筒。
3、第⑾節作者描寫「冬夜的街」和「犬吠聲」有什麼用意?
4、文章接近結束才寫到散步的內容,卻以「散步」為題,你是怎麼理解的?
5、參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們有個誤解,以為把感覺抒發出來就是了,而忽視了對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龍應台)
材料二
有人問我:你那個《散步》,是寫尊老呢,還是愛幼?或者既尊老又愛幼?我認真回答:看起來當然是既尊老又愛幼,其實我骨子裡是想寫生命。(莫懷戚)
[參考答案]
1、「我」和家萱都製作了讓自己母親「安心」的各種證明。
2、甲句「一張一張.小心地」這些詞,使描寫更細膩,更能表達「我」的理解、無奈等復雜心理。(大意寫出即可)
3、烘托散步特殊的環境氣氛以及襯托「我」當時難以言喻的痛處。(大意寫出即可)
4、「散步」這一細節是文章主題的集中體現,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為這一細節作鋪墊,以「散步」為題,文章構思顯得更巧妙。
(大意寫出即可)
5、示例:本文看似淺顯,卻蘊含深意,不僅表達了人們感同身受的對至親的愛,也有作者對母親的生命逐漸走向衰老引發的思考。
③ 寫年邁的母親的文章1000字
母愛,是一片海,無邊無際,而我們,則是那小小的,海洋里的一滴水。
有一則「尋人啟事」,標題為:《誠征母親———春天的化身》。正文是:尋求一位女性,能煮、能縫紉、會護理、會補習功課、早起晚睡、永遠忍耐、忘掉自己,每日工作至少十八小時,必要時要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每周工作七日、無娛樂、終身不得辭職……必要時犧牲自己的生命。啟事下端畫龍點睛:除了母親,誰能勝職?讓我們齊呼:媽媽,我愛你! 其實,這是有人用另一種姿勢深情地定義母親。 為女者,弱;為母者,強。
五年的光陰瞬間過去。當母親毅然決定讓我們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學習的時候,我們只能用哭聲去感動母親,然而一無所獲。我們開始遠離母親那溫暖的懷抱,開始覺得母親沒有那麼好。然而這種形式的母愛,當時又有幾人能夠了解呢? 不知母親的手怎樣的色彩斑斕,讓我們感到這是生命起源的港灣。載著對生命的嚮往,我從未懷疑這港灣是否值得依靠。只記得,跌倒時他能將我扶起;成功時她為我奏起愛的樂章;美夢中也想著他溫柔的拍打。信賴這雙手,讓我的生命中從未有過孤獨;信賴這份情,讓我的生命中從未有過寒冷,信賴這樣的愛,讓我的生命四季如春。
我有了進步,她微笑著表揚我;我有了過失,她微笑著批評我;我驕傲自滿時,她微笑著給我潑點涼水;我快要放棄時,她微笑著給我添點動力……我是在母親微笑的甘露澆灌下茁壯成長起來的一株小樹,我是在母親微笑的春風拂煦下綻開的一朵小花。 我一天天地在長大,但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那親切的笑容已不再多見,取而代之地常常是嚴厲的面孔。每天陪伴我的只有書桌、台燈和數不清的習題。"難道母親不愛我了嗎?"我一次一次地冒出這個念頭,又一次次地將之否認。想起小時候,母親教我寫字,背詩,寒冬里給我洗衣服,在酷暑為我整理房間……記得那一次,數學試卷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結果被老師罰了,回到家裡,我跟媽媽說了之後,媽媽居然說:「這是罰的少了再多罰點,看你長不長記性!」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首《遊子吟》淋漓盡致了母愛的偉大、無私。 得志的時候,母親教誨你不要迷失自己。 失意的時候,母親的鼓勵及安慰,總能讓你在逆境中找到自我。
母愛是一縷陽光,灑在身上,曖在心裡; 母愛是一道港灣,顛簸之時,避風之處。 母愛是一根拐杖,扶持左右,走向希望。
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感謝母親,讓我們平安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感謝母親,讓我們學會做人的道理;感謝母親,讓我們學會分辨善惡;感謝母親……我們要感謝母親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母親的愛我們一輩子也還不完!媽媽,我愛您!
④ 2500字孝星文章怎樣伺候年邁的父母
我們的父母正在老去。他們生活尚能自理,不需要兒女在身邊伺候。我們這些在外地的兒女,也無法隨叫隨到。他們需要什麼?我們能給與什麼?
聊天。其實,每個星期給他們打個電話,聊他們的生活,問他們幹了什麼,吃了什麼,想了什麼。聊他們的過去,聊他們的健康。這恐怕是外地兒女能夠給父母的最好禮物了。能常回去看看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至少和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心聲。
下面這篇感想,來自《南方周末》。
=========================================================================
誰在陪我們的父親母親
"你的父母親早晨怎樣去的菜市場,下午怎樣收拾房間,他們找誰聊天,向誰傾訴"
到了重陽節,敬老的新聞就多了起來。其中最為鼓舞人心的是,北京市宣布從2011年起,凡95歲以上老人看病,均100%報銷。這一惠民措施,帶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鼓勵那些今天還享受不到這一政策陽光的人,為了實現看病家庭一分不掏的遠大理想,無論如何,都要健健康康活過95歲呀!
早在2010年,全國老齡委也許就意識到,只用「敬老日」已經不足以強調敬老的重要性了,非得用「敬老月」這一劑猛葯才行。我卻忍不住促狹地想:一年一天不夠用,一年三十天就夠了嗎?而又有誰最有可能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關心」老年人呢?
非常抱歉,我首先想到的,卻是商人。
就像徐懷鈺一直唱著「有怪獸、有怪獸」一樣,我覺得老年人周圍,一直潛伏著各式各樣「惦記」著他們的「商人」。「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我認識的老年人,大面積地中招,幾乎很少倖免。有一個朋友前一段時間很煩,原來他媽媽最近被一個「體驗中心」給纏住了,「買什麼東西都不如買健康,買健康就是為兒女好」,非要花幾千塊錢買一個包醫百病的腰帶,兒女們說那是騙人的,老爸卻在一旁生氣了:「你們媽媽,辛苦一輩子,買一個腰帶你們都要阻止,又不要花你們的錢,我們自己有退休工資……」
作為記者,我知道那種「體驗中心」,免費吃,免費玩,免費按摩,工作人員見到老人家,都不是叫老伯大媽,而是稱呼「咱爸咱媽」,甚至「咱」字都沒有,直接就是「爸」和「媽」,老人家躺在按摩床上,每個人都有一個服務生伺候你,跟你聊天,講故事,誇你家兒子有出息,跟你一起抱怨媳婦不貼心……
不要怪那些不法商人騙術太高明了,其實是我們的父親母親太寂寞了。與其責怪他們沒有火眼金睛,不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想,當你在外面打拚社交,是誰在陪你的父親母親?你有同事聚餐,有同學聚會,有QQ空間,有微博關注,但你知不知道,你的父母親早晨怎樣去的菜市場,下午怎樣收拾房間,他們找誰聊天,向誰傾訴?
我在廈門安家後,最快速度把父母接了過來,我以為比老家更舒適方便的特區生活,應該讓老人家滿意,沒想到頭幾個月,幾天新鮮勁之後,父母明顯地不習慣,一直嚷著要回老家。有一天下午,我偶然回到家,房間暗摸摸的,一個瘦小的身影蜷縮在沙發上,那就是我的母親,我這才知道,母親就是這樣度過她的每一天的下午,寂寞無邊無際。
我終於明白,老人家需要有伴,需要鄰居,如果不能幫他們找到鄰居,他們就不可能住長久。我們原以為,父母親只要有房子,有舒適的生活條件,有孝順的兒女,就夠了,我們不知道他們好像一棵樹從老家拔了出來,如果在新的城市沒有土培著,他們就扎不了根。我們為老人家搬遷一個家,還要為他們創設一個環境;我們讓老人家和子女住在一起,還要幫他們和鄰居生活在一起。
幸運的是,父母親終於慢慢在廈門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我慢慢懂得,那一個在菜市場賣榨菜的大嫂,那一位陪父親下象棋的老伯,有時比我們還重要,當我們離開父母親的時候,是他們陪伴著父母親,打發一個個忙碌的早晨,消磨一個個無聊的下午。他們甚至比我們更容易左右父母的情緒,影響父母的幸福,因為他們比我們陪父母的時間更長。
最近我一位朋友在鄉下的母親病了,每周請一天假去陪護她,有一天晚上,母親突然哭了,他嚇了一跳,母親說:「你們兄弟姐妹六個人,我病了,你們輪流來陪我,你們每個人一個禮拜只需要請一天假,可是,等到你們老了,只有一個孩子,你們將來怎麼辦呀?」母親老淚縱橫。
自己生病,卻操心未來子女生病將怎麼辦的父母親,讓我在想:在父母親的口中,我們一直是孝子,但父母親真的很幸福嗎?而未來,等我們也老了,我們會比我們的父親母親,更幸福嗎?
⑤ 年邁母親的動作描寫
蹣跚
⑥ 年邁的母親天天找事怎麼辦
最近好煩,事不算什麼,卻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
結婚幾年了,因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一直在盡自己的努力做一個自認為是合格的兒子,但有些事吧,卻總是不能悉盡人意。
為了讓母親生活的舒適些,我婚後一直沒有分開吃飯。因為母親是個節約的人,如果我們不在家開伙的話,母親一定不捨得請保姆。母親一直伴有三高,身體不算好,讓她煮飯又要整理家務,我心實在有些愧疚。所以雖然我們自打我結婚後一直不在一地居住,但還是在一起開伙吃飯。
因為母親一生中都有當家做主習慣,然而以前一直是手中大錢沒有小錢不斷的人,所以老姐考慮母親退下後在家整天看電視搓麻無聊,又把她聘給自己做一些零碎小事。
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從母親加入後,我的時間就被她計算的精確到了極點。我每天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被母親弄的了如指掌。每天休息時間一到我如果沒准時回家的話她都會知道,一旦我沒有準點到家,那電話就會被打到沒電為至,而且回來還會伴有一頓訓訴,如果你抵抗,她就會弄到心臟病復發。這事每年周而復始在發生著,一年總會發生那麼幾次,所以大家看了都會知道我一年中會出去幾次,唉……。
雖然母親是怕我在外亂整事,但大家都知道,你只要想將來做點事,不花時間去和朋友或利益關系接觸交流是肯定不行。由於母親的長期干預,我的好多聚會已被迫取消,朋友之間的消息變得越來越封閉,這恰恰是我最不願發生的事,我不願意因為母親的蠻橫做法限制自己的發展,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在傷害著母親,在激烈的爭吵中,我們並沒有為誰而改變,因此大家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受傷。
母親希望我能改變,讓我做一個她心中理想的兒子,讓她的教育成果和她期待的一樣發展著。
我希望母親能改變,只要她不幹預我的生活,我們會和以前一樣生活的很開心。可她不接受!
我真的很想做回自已,我不想放棄自己的理想,我也想和所有人一樣努力拚博一回,過自己愛過的生活,這很難嗎?
⑦ 兄弟三人每個月都輪流照顧年邁的母親
只要時間分配得好
那是應該的
照顧贍養母親
是義務呀
⑧ 求家長寫的《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