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樹理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一、《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現代小說家趙樹理寫於年的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解放區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自由,沖破封建傳統和守舊家長的阻撓,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小說塑造了二諸葛、三仙姑兩個落後農民和小二黑、小芹兩個年輕進步農民的形象,通過這兩對思想觀念截然相反的農民的對照。
揭示了當時農村中舊習俗的封建殘余勢力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以及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同時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的重大變化。小說結構完整,情節跌宕,語言通俗,富於地方色彩,開創了中國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
二、《李家莊的變遷》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編著,描寫李家莊激烈尖銳的階級大搏鬥。主人公鐵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三里灣》
《三里灣》,趙樹理著長篇小說,成於1955年(乙未年)。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
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巨變。
四、《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現代作家趙樹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主要內容為:抗戰時期,地主閻恆元把持了敵後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幹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範村」榮譽。
五、《鍛煉鍛煉》
《鍛煉鍛煉》是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創作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時代聲音。
作為代表農民思想情感的趙樹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隨時代強流而迎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潛意識和靈魂深處卻始終與農民共命運,同呼吸。《鍛煉鍛煉》無疑就是這方面的顯著代表。
(1)趙樹理小說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個小說流派「山葯蛋派」。這個流派以作家趙樹理為代表,其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
「山葯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材,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我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趙樹理小說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面,舉凡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有描寫,最突出的有三個方面:家庭、家族和鄉里社會的民俗。
B. 趙樹理小說登記的內容簡介
《登記》創作完成於 1950 年 6 月 5 日,發表於《說說唱唱》 1950 年 6 月, 是為配合我國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創作的 一部 評書體 短篇小說, 後被改編為《羅漢錢》搬上銀幕和各種戲劇戲曲舞台,可以看作是《小二黑結婚》的姊妹篇。
小說主要以張家莊張木匠的老婆小飛蛾為主線,描寫了她與婆婆和女兒艾艾三代女性的婚戀故事。小飛娥婚前在娘家有自己的相好,這在封建思想濃厚的農村被視作「名聲不正」,在受過同樣苦的婆婆教唆下,被丈夫張木匠用鋸梁子暴打了一頓,便麻木地安於包辦的婚姻生活。女兒艾艾與同村的小晚自由戀愛,也受到同樣「名聲不正」的非議,但是生長在新時代,在《 婚姻法》的保護下,這對年青人最終沖破重重束縛 ,終成眷屬。
小說共分 4 節:一、羅漢錢,二、眼力,三、不準登記,四、誰該檢討。這里節選前 3 節的部分內容。
趙樹理的成名作和建國後的第一篇小說都是描寫農村婚姻問題的作品,這兩部姊妹篇都曾給文壇帶來很大的震動。雖然前者聲譽更高、影響更廣,但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考察,我以為後者比前者的描寫更內在和細膩,人物塑造更豐滿和成功。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篇小說在 20 世紀 40 年代被視作描寫階級斗爭之作而倍受贊譽,而《登記》並未描寫什麼鮮明的階級斗爭,也沒有表現善惡分明的水火矛盾。《登記》雖是趙樹理為配合宣傳剛頒布的「婚姻法」,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的,但由於趙樹理十分熟悉山西的風俗民情,了解農民的思想和心理,同時注重遵循藝術的創作規律,真實地揭示了中國農民尤其是農村女性心靈演變的艱難軌跡,因而不同於一般的「應景之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在平靜之中寫出了波瀾,平淡之中透出了深意。
比較而言,從結構上來看,《小二黑結婚》注重的是故事的動作性和完整性,採用的是單線推進情節發展,一個有頭有尾的大故事中間套著小故事,封閉而連貫;《登記》注重的是人物的豐滿與故事的跌宕,採用雙線結構,主線實寫艾艾、燕燕的自主戀愛,副線回憶小飛蛾的包辦婚姻,雙線交織演繹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婚戀故事,給人以更內在和圓整的感覺。
從人物塑造來看,兩位母親三仙姑與小飛蛾相比,作者的描寫一個疏於外在,一個趨於內在;一個更多刻薄與苛責,一個更多理解與寬容;同樣是飽受封建婚姻之苦的農村婦女,一個畸形變態,一個委曲求全;兩個受害者雖然懷有不同目的開始都反對女兒的自由戀愛,後來又都有所覺悟同意了孩子的婚事,但對這一痛苦轉變,作者對三仙姑的解釋卻過於簡單和漫畫化,讓三仙姑在眾人面前丟丑、受辱而後被迫自新;相比之下,小飛蛾的轉變更真切自然,有其內在的動力,由命運的屈從者轉而成為女兒婚姻的推動者,其積極意義遠遠超過三仙姑;但是小飛蛾並沒有被作者描述成「正面形象」,她身上仍有許多值得人們反思和批判的劣性,如其靈魂深處的惰性與被動等。顯然兩個人物一個是不符合農民道德規范和審美規范的落後農民形象,扁平而單一;一個是符合傳統價值和倫理道德而性格瑕瑜互現的中間人物形象,細膩而豐滿。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與艾艾、燕燕相比,亦是《登記》的塑造更富於立體可感性。同樣是為了取得父母的支持,小二黑、小芹倔強、決斷,非常富有斗爭精神;艾艾、燕燕則和風細雨得多,既有抗爭性又有人情味。
C. 趙樹理的小說有哪些
《小二黑結婚》、《靈泉洞》、《三里灣》《李有才板話》
D. 趙樹理的作品有哪些
《小二黑結婚》、《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李有才板話》、《鍛煉鍛煉》等。
1、《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現代小說家趙樹理寫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解放區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自由,沖破封建傳統和守舊家長的阻撓,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小說塑造了二諸葛、三仙姑兩個落後農民和小二黑、小芹兩個年輕進步農民的形象,通過這兩對思想觀念截然相反的農民的對照。
揭示了當時農村中舊習俗的封建殘余勢力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以及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同時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的重大變化。小說結構完整,情節跌宕,語言通俗,富於地方色彩,開創了中國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
2、《李家莊的變遷》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編著,描寫李家莊激烈尖銳的階級大搏鬥。主人公鐵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莊的外來戶,一個勤勞、忠厚、憨直的貧苦農民。他安分過日,卻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壓迫害,以致破產,為養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軍閥欺凌。
在共產黨員小常的幫助下,他提高了覺悟,團結群眾,與地主展開正面斗爭,並在斗爭中逐漸成長,後來參加了八路軍,走向了武裝斗爭的道路。
通過鐵鎖的個人生活的線索寓於整個李家莊的變化之中,將抗日戰爭作為大背景,敘述了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取得的階段性的勝利。
3、《三里灣》
《三里灣》,趙樹理著長篇小說,成於1955年(乙未年)。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
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巨變。
4、《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現代作家趙樹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主要內容為:抗戰時期,地主閻恆元把持了敵後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幹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範村」榮譽。
李有才帶領小字輩,以「快板詩」為武器,同他們進行智斗,並取得勝利。作品採用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的板話形式,生動活潑。
5、《鍛煉鍛煉》
《鍛煉鍛煉》是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創作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時代聲音。
作為代表農民思想情感的趙樹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隨時代強流而迎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潛意識和靈魂深處卻始終與農民共命運,同呼吸。《鍛煉鍛煉》無疑就是這方面的顯著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樹理
E. 趙樹理作品集txt
親,
資源已上傳網路雲,請查收。
【如果】是rar或者zip格式
【右擊解壓】就是【txt】啦
若滿意請採納。
若有疑問可追問。
O(∩_∩)O -------by shine蘇洵冉
PS:請放心下載,附件設置下載的金額只針對其他直接下載的童鞋,
提問者無需再支付財富值了喲,么么噠~~
F. 趙樹理的小說特色是什麼(以《小二黑結婚》為例)
一、問題小說,這是一篇典型揭露農村存在 的問題的問題小說;〈〈小二黑結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農民的愚昧。此外小說業從金旺兄弟的所作所為反映了解放後解放區遺留下來的惡霸作風,和欺上瞞下的行為;也反映出農民自身的小農意識。再有,文中對父母包辦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顧女兒的反對希望將其嫁給「插起招軍旗,就有種糧人」的吳先生;還有二諸葛家養育的童養媳等等都可反映這些問題。
二、強烈的政治色彩,也由於過分注意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務,因此給趙樹理的創作帶來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於具體問題和事件,伸展不開對人物的刻畫時有簡單化的傾向;作品有圖解政治,圖解政策的痕跡。有時會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於趙樹理常年生活在農村,紮根於基層,憑借他對農村和農民的深切了解,對中國農村革命歷程的深切體驗以及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創作態度也使得他的問題小說得以突破就事論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從〈小二黑結婚〉〉看,他把解決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戀愛婚姻以及解決金旺兄弟惡霸行為,還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諸葛思想得以開化的這些問題都交由區長一人負責,文中也是由於區長這個關鍵性人物使得這些矛盾迎刃而解。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其強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為這樣在表寫和刻畫各色人物時,歲鮮明富有個性,但卻總覺得缺乏點什麼。
三、鮮明的反封建傾向,受「五四」時期思想的影響,加上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於封建主義的表現相當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對封建意識下的農村社會關系和道德倫理觀念有比較深入的剖析和抨擊。在文中,描寫的三仙姑和二諸葛的神婆行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以及文中農民對於金旺兄弟的所作所為採取敢怒不敢言的態度也反映了農民思想的弊端。此外他的西歐按說關注現實服務於現實斗爭。他的小說基本上屬於現實主義范疇,但卻又不同於歐美的批判現實主義,又不同於那種假現實主義,然而這樣的現實主義可能導致狹隘的經驗主義。如在小說中描寫的解決各種矛盾的方式。但比起虛假,浮誇來說則不失針砭時弊的意義。而且他的小說沒有那麼咄咄餓理想化色彩,人物質朴如本色。
四、小說採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構建作品,刻畫人物;即他是民族化與大眾化的堅定實踐者。「五四」以來,「西化」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問題一直是作家,批評家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趙樹理的方向很明確,從〈〈小二黑結婚〉〉中,他採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敘述,刻畫人物。而且採用故事體小說的敘述方式,既少採用「橫截面」式的段篇結構,也不太用跳躍式的或組合式的長篇結構,而是繼承了中國評話式小說的特點,努力保持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完整性。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發展的時序敘述故事。而且為了讓讀者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極少採用跳躍,省略的方式來敘述,即便是交代故事 的人物家庭,也是不惜對犧牲對人物的刻畫,來照顧讀者,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以很好體現這點。另外,小二黑與小芹愛情產生了問題最後也有了解決的方法,也體現了他小說的完整性,線索明確,脈絡清晰,因果關系明了。
五、敘事,寫人都用白描手法,而且以人物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性格,文中一出場就以講故事的口吻交代了「三仙姑」,「二諸葛」兩個人物的習慣難為,習慣,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兩的性格特色,在敘述整個事件的時候也採用娓娓道來,並不慘雜太多的細節描寫。但他的故事卻頭緒清楚,故事集中,故事中又可以因出其他小故事,作品也有懸念,有聚焦點。
六、語言的口語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實,生動風趣;他的語言能使讀者造成在場感,語言簡潔,上口,合乎自然語流。多用短語,短句,限制使用多重的修飾語,如「劉家嶠,有兩個神仙,鄰近村無人不曉,一個是前莊上的二諸葛,一個是後庄的三仙姑。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三仙姑是後庄於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頂著紅布搖搖擺擺裝扮天神」等等都可體現這點。在語言的使用上十分注意地方 色彩 和鄉土風味,為了避免 採用文人書面語,也淘汰了生僻的字眼。作者吸收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語進入作品,如在文中「死受」這類語言同山西的民情風俗融合在一起構成 趙樹理小說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
文學史上認為,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是趙樹理及以他為代表的"山葯蛋派"的靈魂和本質特徵,第二個特點是寫作的口語化
G. 趙樹理的中篇小說
中篇小說 小二黑結婚 李家莊的變遷
H. 誰有趙樹理作品全集txt,謝謝
給您一個一個下的哦,希望您喜歡。剩下的那些是沒找到有幾個小短篇
I. 《鍛煉鍛煉》趙樹理小說民間性!!!
它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相當生動地描繪了農村中象「吃不飽」「小腿疼」這一類農村婦女與基層幹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傾」的政治背景下也發表了一些偏頗意見,認為《「鍛煉鍛煉」》不但不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說成醜化農民和歪曲了現實。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對「修正主義」時,將這篇作品以及趙樹理的《套不住的手》、《實幹家潘永福》等表現「實干」、講究「實利」的幾篇小說,誣稱為「中間人物論」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動中,趙樹理這位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寫中間人物的祖師爺」,關押批鬥,含冤而死。
其實,在浮誇風、共產風一陣緊似一陣的時候,趙樹理以其冷靜和嚴肅態度創作了《「鍛煉鍛煉」》等面對現實敢於揭露問題的小說,這正標志了趙樹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氣、有使命感的作家,為當代文學歷史留下了不可泯滅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與山西大學聯合編輯出版了《趙樹理文集》,周揚在序言中以「卓見和勇敢」稱贊趙樹理的為人與為文。
《「鍛煉鍛煉」》產生於「問題小說」貶值,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受到嚴峻考驗的時候。作者仍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反映農村生活,不諱飾小農意識的頑固,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落後婦女——「小腿疼」、「吃不飽」的藝術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惡勞、撒潑鬧事,「吃不飽」的貪吃懶做、撥弄是非、背後攛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農民消極落後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農民的艱巨性和清除小農意識的長期性。
小說還從更深的意義上揭示農民群眾中消極落後意識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於黨的某些幹部對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錯誤態度。它並不孤立地描寫「小腿疼」、「吃不飽」損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談舉止,而是同時描寫社主任王聚海對其不講原則、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風,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中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及解決矛盾的症結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風,使「爭先社」里解決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副主任楊小四等人身上,並使楊小四等人採取了與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說由表現農民內部的思想意識斗爭進而表現幹部隊伍中思想作風的矛盾,既明確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評中農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的小說主旨,顯露了批判矛頭所向,從而體現了趙樹理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度。
「山葯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村,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我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趙樹理小說幾乎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面,舉凡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有描寫,最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鄉里社會的民俗。
在《三里灣》第二節里,介紹了王寶全、王金生的居住環境,按東西南北的順序介紹了窯洞房子及使用習俗。例如西邊四孔窯洞的分工是這樣的:金生、玉生兄弟倆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寶全老兩口住一孔。女兒玉梅住一孔,但卻是套窯,與父母住的那孔窯相通,有窗無門,進進出出必須經過父母的門。這表明,一方面閨女大了,需和父母分開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謹防越軌亂禮,和父母的窯洞串在一起,一舉一動都可受到父母的監督、約束。在這里,窯洞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客體,而是寄寓了傳統的民俗心理,成為一種綜合的文化現象。
《三里灣》還描寫兩個舊式大家庭的勞動分工、經濟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復雜的關系,揭示了家長權威和舊倫理觀念對舊式家庭的影響。《李家莊的變遷》里「吃烙餅」這一晉東南鄉里民俗的描寫,更富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吃烙餅」的民俗特點是,村裡發生了糾紛,由雙方當事人請村落的頭人、族長或地方上有影響的人物,在吃烙餅的過程中評理,地點設在村子的廟堂里。等評理人作出裁決後,輸了的一方要承擔責任並付給吃烙餅的費用。小說中寫農民張鐵鎖與村長李如珍的侄兒發生糾紛,村長武斷地評張鐵鎖輸理,霸佔了張鐵鎖的土地,並讓他付出吃烙餅的費用。張鐵鎖回家後氣憤之下說了幾句過頭話,被村長的人聽到,就把他們夫婦鋃鐺入獄,最後賠了土地與房產,才了結此難。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權、政權於一身的封建勢力代理人,依靠軍閥統治者支持,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壓迫。
二、戀愛婚姻習俗。
趙樹理小說中有大量戀愛婚姻習俗描寫,藉以反映農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時代精神。《小二黑結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給於福時,剛剛15歲,是前後庄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是在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影響下,漸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爭艷賣俏的女人。她「雖然已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綉花,褲褪上仍要鑲邊」,每天都要塗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作者活畫出了一個病態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買賣婚姻帶來的惡果。《登記》里的小飛蛾本來已有個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卻把她嫁給了張木匠。她雖然極不情願,可還得按照傳統婚俗頂著紅頭蓋,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夥子鬧新房,照慣例在大年初一由兩個婦女攙著到各家磕頭、拜年,帶丈夫「回娘家」。後來因和保安交換了愛情信物,而被張木匠毒打,婆婆和鄰里也認為她「名聲不正」。小飛蛾的婚姻悲劇,也是由封建禮教造成的。《邪不壓正》則表現了婦女對以勢壓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當時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時代的變遷。《登記》中的「羅漢錢」,是小飛蛾和艾艾母女兩代人都曾用過的愛情信物,也是晉東南特有的習俗,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
三、民間文藝表現手法的運用。
趙樹理成功地借鑒民間文藝里「講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設環扣,引人入勝,使情節既一氣貫通,又起伏多變。語言運用上,大量提煉晉東南地區的群眾口語,通俗淺近而又極富表現力,使小說表現出一種「本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