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這個是真的從兒格還是假的
都什麼年代了?還這么相信迷信
不要聽這些,應該自己把握命運
其實說白了,命運和性格有關系
當然還有一點點機遇,一定要相信自己
② 明朝大臣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紀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出山,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謀劃策。朱元璋多次將劉基稱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見劉伯溫有相當高的政治策略頭腦。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2)劉伯溫傳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沖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③ 劉伯溫之燒餅歌全文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開視果然。帝即問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一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
基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隨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
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者何?」
基曰: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
帝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基曰:「非也!
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
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謂未已?」
基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
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
基又曰:
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已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飢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
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
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去西東;
黃河涉過開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帝曰:「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又曰:「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游遨;
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
基又曰: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
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
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
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在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
還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
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台闕;
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
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
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盡,還有後繼。
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
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
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
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飢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
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
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 娥雖有月無光;
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飢荒歲,犬吠豬鳴汨兩行;
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網;
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
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
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
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
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
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
黃鬼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
飢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
文錢斗米無人要糶,父死無人兄弟抬;
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
蓬頭少女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盡胡;
黃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萬八十眾;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
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
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
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盈。」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
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
五百年間出聖君。
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
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面夷人進貢臨,
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重黃金,
北方胡擄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
匹馬單騎安國外,眾君揖讓留三星,
上元復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裁,
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
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
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鳴太平年,
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
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
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長短論。」
(3)劉伯溫傳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燒餅歌》每句答話都像一首謎語,和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一樣,寫得十分隱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些隱語的意思。許多研究者稱《燒餅歌》非常靈驗,但這些所謂靈驗無非是用「既已發生之事實」去套合歌謠里的讖語。
基本上,《燒餅歌》仍無法斬釘截鐵地推斷出未來將發生什麼事件,必須等待事情發生後才來「事後諸葛」。且並無任何史料能夠證明此為劉基所作,此歌於民國以前也未曾流行,故可知其為今人假名偽作。
美國漢學家陳學霖考證,可能是清末之人偽托劉伯溫所做。但至今民間仍認為其概括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各種大事。
④ 劉伯溫預言
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⑤ 劉伯溫傳,小說下載,誰有網址或小說
已經發送了,我只找到了,pdf版本的,電子書的或者txt的真的沒有啊。你就湊合著看吧 我給你反編譯了一個,但是每一章節在一個txt中,這樣總比看不了強啊!
⑥ 有沒有關於劉伯溫的傳記,關於他真實的一生。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
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6)劉伯溫傳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劉基字伯溫,公元1311出身於江浙行省的青田縣。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而馳名天下,因此被後人比作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自幼是聰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精心研究頗有心得,劉伯溫的記憶力是非常之好,讀書是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是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稟賦跟後天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矚目,他的老師曾經對劉伯溫的祖父說道:他日這個孩子定當光大你家門楣振興你劉氏家族 。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才傑,他於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壓制。
劉伯溫是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到故鄉青田隱居,然而在這時候全國的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地反元起義頻發,元朝的統治搖搖欲墜,但各支起義軍又各樹一幟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當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
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不斷的推翻元朝的統治,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2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佐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完成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之後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劉伯溫給他指定的戰略方式先用誘敵之計打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與1363年在鄱陽湖將陳友諒勢力徹底消滅,第2年又依計將張士誠勢力消滅,接下來朱元璋派部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 准備在南京稱帝,1368年朱元璋稱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國改元為洪武。
⑦ 異界縱橫之劉伯溫傳txt全集下載
異界縱橫之劉伯溫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異界縱橫之劉伯溫傳
作者:冷霜子
第一章 異界重生
更新時間2009-6-22 17:38:49 字數:3277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返回天廷復命。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
⑧ 《劉伯溫傳說》讀後感300字
劉伯溫傳說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其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的智慧故事,有著重要的認知價值;傳說中的劉伯溫,是傳統道德的典範,他的故事又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傳說包含的一些歷史因素,能彌補正史對劉基記載的不足,因而具有一定的史學研究價值。
作為歷史人物的劉基,是元末進士,明初大臣,是集道德、功業、文章於一身的「三不朽」偉人;而作為傳說人物的劉伯溫,則是智者,聖人,更是神人。劉伯溫傳說,正是民眾以劉伯溫為依託,寄寓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而創造的民間故事。
劉伯溫傳說是民間文化的一大奇觀。它的流布之廣、數量之多,是其他人物類傳說所無法比擬的。凡是漢民族地區都有劉伯溫傳說流傳,就是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流傳,甚至波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區。我們對劉伯溫傳說進行了搜集整理,竟搜集到400多篇,在此基礎上選錄近300篇,已結集成《劉伯溫傳說集成》出版。在這近300篇中,浙江省的就佔了139篇,劉基故里溫州文成、麗水青田一帶的更佔了100來篇。
劉伯溫傳說是民間文化的一座寶藏。劉伯溫的形象極為豐富,在豐富的形象中我們能感受到劉伯溫傳說所蘊含的豐富的民間文化內涵,能領略到劉伯溫傳說巨大的文化價值。他是智慧化身,藝文高手,是民眾智慧的象徵;他是清官樣板,仁人君子,勤勉學子,是民眾道德的象徵;他是預言大師,風水宗師,得道仙師,是民眾信仰的象徵。劉伯溫的智慧故事更是佔有很大的比重,據粗略統計,在南方流傳的劉伯溫傳說故事中,智慧故事就佔了將近一半,特別是在劉基故鄉浙江,智慧故事佔了近三分之二。這些智慧故事,是長期來廣大民眾實踐智慧的經驗總結,反映出民眾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
一句話,劉伯溫傳說是窺探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很好窗口,是民眾心靈的整個世界,舉凡民眾的智慧、道德、信仰無不包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