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湯姆索亞歷險記1-5章內容概括
一、湯姆索亞歷險記1-5章內容概括
第一章 湯姆耍逗 東躲西藏
湯姆從小失去父親,和波莉姨媽一起生活在美國一個叫聖彼得堡的小鎮上。湯姆又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他的第一次亮相就是被姨媽捉出來,然後文章濃墨重彩地寫了兩件事,一是湯姆偷著去游泳因席德的告密而未能瞞住姨媽的眼睛,第二件事是湯姆與一個陌生男孩的爭斗。
第二章 無奈刷牆,成績輝煌
禮拜六湯姆被波莉姨媽罰刷牆,湯姆非常不願意干這樣的苦差事,但是聰明的湯姆為了讓朋友們幫他刷牆,故意刷的想搞彩烈,裝作十分樂意的樣子,別的小朋友看到他乾的熱火朝天,情願把心愛的東西交給他,以換取一次刷牆的機會,湯姆就悠閑地坐在一旁,帶著一堆戰利品,一邊吃蘋果,一邊曬太陽。
第三章 打仗戀愛忙得湯姆不亦樂乎
刷完籬笆的湯姆收到波莉姨媽的表揚,姨媽賞給湯姆一份最大最紅的蘋果,並批准他可以出去玩。湯姆作為「童子軍」的大頭兒和以喬·哈波為大頭兒的另一夥「童子軍」進行了激烈的戰斗,最終湯姆的部隊凱旋。回家的路上,湯姆見到並愛上了可愛的蓓姬,他在柵欄外想方設法讓小女孩注意他,他從她那得到了一朵紫羅蘭。回家後,席德打翻了糖碗,湯姆本來要看席德的笑話,卻被不知情的姨媽揍了一頓,他傷心極了,去到蓓姬的窗下躺著准備死掉,一個女僕潑了一盆冷水下去,湯姆成了一個落水狗,在夜色中飛一般跑回家了
第四章 主日學校,風頭出盡
在去學校之前,湯姆在被瑪麗調動起來的興趣和馬上得到獎勵的雙重激勵下背會了聖詩。到主日學校後,湯姆用他的財寶換來了各種顏色的票。湯姆見到了蓓姬一家,湯姆想盡辦法出風頭希望蓓姬注意他,還憑借之前換來票得到了一本《聖經》,蓓姬的母親問他基督最初的兩個門徒是誰,他不知道但卻自信的胡扯,讓所有人都吃了很大的一驚。
第五章 禮拜添花樣,大鉗甲蟲戲小狗
鎮上的人都在禮堂做禮拜,湯姆也不例外。對祈禱毫無好感的湯姆極力控制著自己,湯姆先是對一隻蒼蠅產生了興趣,觀察它的一舉一動。後來,湯姆又開始玩弄著他的甲蟲,甲蟲咬了湯姆一下,逃走了,後來一隻狗和甲蟲打了起來,狗坐在了甲蟲上面,甲蟲咬了它一下,狗跳到主人的懷里,而主人卻把它扔了出去,教堂內一陣鬨笑,可憐的牧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⑵ 有朋友能夠提供一點關於羅馬角鬥士的歷史資料嗎
角鬥士一詞源於拉丁文中的「GLADIUS」,原意指古羅馬軍隊的短劍,有勇敢和榮譽的意味。但是「GLADIUS」一詞遠遠不足以闡釋古羅馬角鬥士充滿悲壯和血淚的生命歷程。有跡可循的第一批角鬥士出現在義大利伊特魯里雅人的祭禮儀式上:公元前264年,羅馬貴族朱尼厄斯·布魯特的兒子們在為紀念他們的父親在葬禮上挑選了三對角鬥士進行決斗。據此看來最早的角鬥士間進行的決斗或單挑是作為宗教葬禮儀式的一部分存在的,早期的古羅馬人相信斗敗的一方會是天定陪伴死者到「另一個世界」去的護衛,而且死者的靈魂會在鮮血的祭壇中得到釋放。在傳統意義上只有地位極尊貴的高級貴族才能在葬禮上享受這種儀式,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角鬥士們決斗中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日益消失,逐步變為娛樂活動。最早的角斗娛樂開始於羅馬軍團強迫被俘獲的戰俘用他們自己的武器自相殘殺,因為他們來自陌生的國度,所以這些異國戰士們的武器不同於羅馬人熟悉的式樣,在格鬥時的表現也充滿異國情調。不久之後舉辦角斗比賽便成為古羅馬人展示財富權貴、慶祝勝利和加強聲望的平台。尤其是帝政時代開始後,皇帝們更是頻頻藉助舉辦角斗大會來顯示他們至高的權利並取悅民眾。因為按照慣例,在舉辦角斗大會期間所有市民甚至包括普通奴隸都可以享受休息的權利並得到免費的飲食。
早期的角鬥士們總體上由被判刑的囚犯(早期的基督教徒曾被羅馬統治者趕進角斗場同獅子搏鬥)、戰俘或專門訓練的奴隸組成,毫無疑問他們都是被迫參與這血腥的勾當的。他們格鬥的方式很多,由他們經受訓練的不同科目來決定。後來隨著角斗活動逐步演變為大眾性的娛樂活動,那些身經百戰的角鬥士們成為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貴族們也以下場同角鬥士格鬥來顯示自己的勇敢,以至於傳說有一位羅馬暴君竟然死於一次格鬥(這一傳說是20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影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的劇情起源)。所以開始有部分人為了出名加入這項職業,他們通常是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逃亡的奴隸或逃兵所構成。這些亡命之徒自願報名成為角鬥士,他們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角鬥士,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求得榮譽和財富,不過他們在古羅馬的社會地位也同那些被迫成為角鬥士的同伴一樣低下。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這些亡命之徒竟然占據了角鬥士總數的一半。
電影《角鬥士》中角鬥士馬克西默斯與帝國皇帝康默迪烏斯決斗的場所是著名的古羅馬斗獸場上進行的。斗獸場的真實名稱叫做「佛拉維歐圓形劇場」,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公元72年,由他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公元80年。可以說每一頁羅馬歷史都多少與斗獸場有關,它已成為羅馬的標記。古羅馬斗獸場高聳入雲,不僅可以模擬陸戰,還可以通過灌水表演海戰。它的觀眾席共有四個樓面,座位按照不同的區域來劃分。羅馬人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分配座位。有錢和有地位的人獲得最好的位置,並按此類推,最後是奴隸們落座的地方。參加角斗的角鬥士與野獸被關押在大斗獸場巨大的地下空間內,那裡就象是一個迷宮。角鬥士相鬥時,場面十分殘忍。雙方必須作出生死決斗,直至一方取勝為止。敗者的性命操縱在看台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們手中,他們將大拇指向下,敗者被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於一死。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盡管角鬥士是奴隸,他們沒有任何羅馬法律承認的社會地位,但那些角鬥士中的長勝冠軍們卻往往聲威顯赫,廣受歡迎。一代代的年輕羅馬男孩們不顧家長的強烈反對,逗留在角鬥士學校中學習格鬥技巧,練習作戰的本領。而那些不甘寂寞的羅馬女人們特別愛好和角鬥士私通(在《古羅馬帝國的衰亡》中甚至連皇帝的兒子都是角鬥士和皇後的私生子)。角鬥士中的明星與今天的體育明星一樣享有盛譽,羅馬人認為他們在戰斗中表現出的無以倫比的勇氣代表著古羅馬尚武精神的發展和延續。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對於角鬥士是有他們的「愛」的,只不過這種愛必須建立在角鬥士為了他們而死的基礎上,那些受到狂熱歡迎的角鬥士明星只不過是一匹被賭客偏愛的賽馬或者是一輛給車隊帶來輝煌戰績的F1賽車。我們知道賽馬在腿斷了之後往往會被馬主以免除痛苦的名義一槍打死,那些角鬥士明星也是一樣。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少數羅馬人可能會懷著真誠的平等的姿態來看待角鬥士,但在古羅馬的社會體系中角鬥士依然只能作為一種昂貴的(奴隸)消費品,而不能作為一個人存在。這一點在很多後世的記載中經常被忽視,因為這些記載往往是以羅馬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事實上,角鬥士制度的存在是古羅馬文化中的「惡」的典型代表,古羅馬以軍事強權立國,在它的道德體系中力量就是正義的同義詞,所以奴役、蹂躪被征服者和被社會拋棄者成為羅馬帝國誇耀力量的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力量就是正義」這一傳統在古羅馬帝國衰亡之後並未消失,它隨著西方文明的延續而不斷發展,直到成為今天的新羅馬帝國——美國的標准價值觀。
真實的角鬥士生活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在《角鬥士》中,大將軍角鬥士馬克西默斯武藝精湛、無人可敵。實際上的角鬥士是否都是如此的大俠級人物呢?事實上,一個合格的角鬥士需要在角鬥士學校中經受非常特殊的訓練,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殺死對手。角鬥士們訓練的目的並不是讓打鬥顯得精彩,而是要學習如何有效地擊出致命的一擊,以及在戰勝對手後,如何給對手的身體來一個痛快。如果他們在競技場中身受重傷的話,通常的做法是將他們轉移到公眾的視線以外再進行處決。根據羅馬人的說法一個角鬥士一年也打不上幾場,幸運的話獲勝的一方會獲得自由。即使是輸了的一方如果觀眾為他懇求的話也有獲得自由的可能。而那些獲得了自由和榮譽的退役角鬥士往往會從事角鬥士學校教練甚至是角斗營老闆的角色(取決於他們的經濟實力),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循環。可惜這種情況不太適合於在羅馬大斗獸場之類的場合,在那種成千上萬人與野獸同場搏鬥的地獄般場所極少能有倖存者生還。
有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在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或者是歷史資料中會發現角鬥士使用的武器和防護裝備與同時期的羅馬士兵的裝備並不相同。這是因為羅馬人需要的是角鬥士進行「表演」而不是實戰,總的來說越是野蠻和奇特的武器越能激起觀眾們的獵奇心理,所以除了常見的刀劍之外,諸如巨大的戰斧、漁網和魚叉乃至於電影中曾出現的鐮刀戰車都成為角鬥士的兵器。角鬥士佩戴的防護用具也往往出於同樣的考慮而弄得千奇百怪,甚至失去了防護的作用而只成為一個裝飾品。最惡毒的是角鬥士頭盔的設計:完全封閉的頭盔不僅使角鬥士視線受阻,更遮掩了對手的相貌,這就能有效地避免相互熟悉的角鬥士之間出於私人感情而拒絕格鬥的情況。此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使得羅馬人一般既不讓角鬥士使用通用的武器更不讓他們進行真正有組織的軍事化戰斗訓練:一旦角鬥士群起造反的話,以他們平時的訓練根本不能立即組成可以同訓練有素的羅馬正規軍團相匹敵的武裝。
毫無疑問,羅馬人很清楚也很害怕善戰的角鬥士一旦作亂的恐怖後果,所以所有的角鬥士學校都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監獄。全副武裝的衛兵們把守著各個角落,角鬥士們只有在訓練時才能使用未開刃的武器,而其餘時間則被驅趕進牢房一樣的宿舍內關押。同自由的羅馬人相比,甚至是同一些普通的奴隸的生活相比,普通角鬥士們的生活可以用牛馬不如來形容。他們住在擁擠的監牢內,吃著低劣的飲食,還要面對隨時會來臨的死亡格鬥。而對手往往就是自己身邊的兄弟。在羅馬共和國時代的末期,羅馬富人們盛行在私人聚會或宴會上舉辦角斗比賽,看著角鬥士們血肉橫飛的場面來助興。這種獸性對於羅馬人是享受,對於角鬥士來說則是屈辱和折磨。雖然有百戰百勝取得自由和榮譽而功成身退的例子,但這些幸運兒對於那些成千上萬已經或即將死在競技場上的同類而言太不現實。即使是那些受到萬眾垂青的角鬥士明星們,依舊是像牲畜一樣被人驅使隨意決定生死的奴隸。對於那些帶著主人的優越感向他們歡呼的觀眾們,角鬥士報以的更多的是仇恨。如同《聖經》上說過的這種仇恨「像發酵的葡萄一樣在膨脹,最終會炸裂」那時就是角鬥士們揭竿而起的時刻。
偉大的斯巴達克思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公元前73年的一個深夜,羅馬中部卡普亞城的角鬥士學校中發生了一起毆斗事件,一名角鬥士被同伴打死。就在衛兵們打開牢門驅散鬧事者的時候,早有準備的角鬥士們奪取武器殺死衛兵,沖向維蘇威山區。他們的領袖是臘東北的色雷斯人斯巴達克思,這就是著名的斯巴達克思大起義的開幕曲。
斯巴達克思是色雷斯人的部落首領,在同羅馬軍團作戰的時候被俘,淪為奴隸。因他聰明,富有教養,體格健壯,他的主人把他送進角鬥士學校,想把他訓練成一名出色的角鬥士。在角鬥士學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鬥士們的精神領袖。他利用一切機會勸說角鬥士們為自由而死,而不應成為羅馬貴族取樂的犧牲品。他組織了200多個角鬥士准備暴動的時候不慎泄密,於是他決定提前行動,結果有78人沖出虎口。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斯巴達克思提出了「將奴隸主變為奴隸」的口號,很快就有一萬名逃往的角鬥士和奴隸投奔他。公元前72年春,羅馬元老院派來鎮壓的三千軍隊被斯巴達克思消滅。這支勇敢的起義軍閃電般的發展到了十二萬人,斯巴達克思帶領他們准備翻越阿爾卑斯山離開義大利,進入高盧地區發展,但由於受到圍追堵截,所以揮師南下,准備渡海到西西里島。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此時羅馬元老院派出了他們的最後一張王牌:克拉蘇。克拉蘇為了恢復羅馬軍人的士氣,採用了殘酷的「十一抽殺律」:臨陣脫逃的士兵,每十人一組,每組抽簽處死一人。死亡的恐懼使得屢戰屢敗的羅馬軍團恢復了戰鬥力,公元前71年秋季,西西裏海盜出賣了斯巴達克思,克拉蘇將起義軍圍困在布拉達納斯河畔。最後的大血戰展開了,斯巴達克思在戰斗中負傷,他的士兵們請求他騎馬逃走,斯巴達克思卻刺死了戰馬,發誓和自己苦難的兄弟們戰斗到死……
斯巴達克思以他的勇敢堅強,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個人品質為後人稱道。卡爾·馬克思曾這樣評價他:「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統帥,具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 大約1900年後,義大利的獨立浪潮風雲突起之際,羅馬人拉·喬萬尼奧里撰寫了不朽的作品《斯巴達克思》,這位公元前反抗羅馬暴政的英雄激勵著羅馬人的後裔尋求自由。作家的朋友,義大利獨立運動的民族英雄、紅杉軍的領導人裘斯壁·加里波第在給作家的信中說道:「您用米開朗基羅的手法雕出了斯巴達克思——這一為奴隸獻身的基督。」 斯巴達克思無愧於這些贊譽,角鬥士只是羅馬人用暴力強加給他的身份,在他的心中自己永遠都是一個自由的色雷斯人!
尾聲:無聲狂嘯
斯巴達克思死後476年,也就是公元405年,角斗這種野蠻的娛樂活動才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宣布廢除。在長達740年的漫長歲月中。羅馬人創造出的這一血腥發明導致了無數的角鬥士慘死在競技場、宴會上和其他一切羅馬人願意看見流血的地方,而角鬥士們什麼也沒有留下,只有羅馬大斗獸場的廢墟依舊佇立在羅馬城供後人憑吊。公元八世紀時,貝達神父曾預言「幾時有斗獸場,幾時便有羅馬;斗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羅馬滅亡了,世界也要滅亡。」公元1084年,野蠻的日爾曼部落攻陷羅馬城,羅馬城被洗劫一空,斗獸場也被人遺棄,後來曾成為人們挖掘大理石尋找建築材料的來源。這部分地應驗了貝達神父的預言。但羅馬城仍舊存在,世界也沒有滅亡——只是換了主人。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那段日子裡我們已經太遠了,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透過歷史的記載感受那股濃厚的血腥味道。現在的人們可以從小說、電影甚至是游戲中回味那段逝去的歷史,非常便捷也極為輕松。然而如果你能正視角鬥士這三字所蘊含的悲涼的話,就應該體會到本文開始時那段虛構故事中奴隸對於自由的絕望而執著的追求。我們記著他們,我們談論他們,而2000年前那數百萬垂死呼號的痛苦靈魂卻無法發出一聲,只有斗獸場中的亂石中凝聚著無數關於勇氣與復仇的記憶……
被赦免的女角鬥士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在小亞細亞的希利卡納修斯城中的一座競技場內,兩名角鬥士正在展開一場生死大戰,兩人時而躲避、時而進擊、時而猛打、時而佯攻,累得筋疲力盡。最後,雙方都無法佔到任何便宜,於是兩位鬥士各自脫下閃亮的青銅鎧甲,朝著看台方向怒目而視。在專門為貴族留出的一個包廂內,富有的角斗贊助商看著周圍的人們一致起立,紛紛要求對站在競技場中的兩位遍體傷痕、渾身是血但是依然毫無畏懼的女性給予寬恕。這位贊助者終於起身並宣布了他的決定:兩位女子都可以免於一死,至少到她們下一次決斗之前。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這個事件隨後被一位雕刻家記錄下來,他為兩位女角鬥士雕出了一幅漂亮的浮雕,並記下了她們的名字——阿吉麗婭和亞馬遜,還將她們罕有的緩刑也做了記錄。這幅作品如今被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這塊來自希利卡納修斯的飽經風吹雨打的大理石上描繪出兩位穿著整齊、肌肉發達的持劍女鬥士,她們都拔出寶劍、舉起盾牌,做出永久的戰斗姿勢。「亞馬遜和阿吉麗婭肯定都是很出色的角鬥士,」博物館史前和早期歐洲部門的館長的拉爾夫·傑克遜評論道。
亞馬遜和阿吉麗婭兩人作為女性角鬥士,被石雕記錄下來事跡的事,的確是絕無僅有的。但是,不同的編年史中都揭露出了嗜血如命的羅馬觀眾是多麼喜歡觀看女人們在搏擊圈內打鬥了。早在公元一世紀。以放盪出名的皇帝尼祿,竟然將羅馬議員飾戴著珠寶、倍受寵愛的妻子們逼進了圓形競技場,為的是讓她們各持刀劍斗出個輸贏。女奴隸之間的拚斗由皇帝多米蒂安舉辦,他自公元81年至96年統治羅馬帝國,並逐漸獲得了百姓的擁戴。歷史文獻提到,皇帝塞梯米烏斯·塞維魯斯於202年將公開的角斗列為非法行為,而學者們則懷疑這之後角斗活動還持續了一段時間。
女角鬥士不同尋常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在羅馬社會中,角鬥士們都是被作為奴隸買賣,然後就淪落成角斗圈中的契約殺手。當時羅馬人崇尚勇敢。他們對任何錶現出勇氣的人都毫不掩飾地投以敬意。皇帝們發行的硬幣上就打上了受人歡迎的角鬥士的面孔,而富人家常用角鬥士們以死相拚的慘烈場景作為家中的裝飾畫內容。斯維恩和他的小組覺得,雕有角鬥士形象的畫燈在暗示人們,發掘出來的婦女有可能是當時一位倍受尊敬的角鬥士。不僅如此,墳墓中另位三盞畫燈上還有著非常罕見的羅馬人描繪的豹頭人身神的形象,那是埃及神話中的死亡之神。斯維恩說,豹頭人身神是羅馬的信使神的對應物,而信使神是專門引導死人的靈魂去另外一個世界的,它在古羅馬的競技場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角鬥士們的搏鬥圈中,實際上都會有穿著成信使模樣的奴隸在場,負責將死去的角鬥士抬走。」斯維恩介紹道。
悼念者們不同尋常地選擇石松果作為香爐中的焚燒物,也為斯維恩小組的理論提供了進一步的可信度。石松並非原產於英國,其老家原在義大利。羅馬帝國的公民們非常喜歡將石松種植在當地的競技場的周圍,因為他們覺得石松香氣馥郁的松果能夠幫助掩蓋住競技場裡面令人作嘔的臭氣。將石松的松果香氣作為一個崇拜者向受擁戴的競技場女明星告別之物,該是非常合適的吧。
古代角斗有幾種
為了弄清楚這兩位女性和其他的角鬥士是怎樣進行角斗的,容克爾曼和他在特里維斯的萊因蘭德地區博物館的同事們分析了數十片真正的古羅馬盔甲殘片,這些殘片多數都是在古羅馬的龐貝古城中發現的。公元79年,龐倍古城在維蘇威火山噴發之時被遺棄,但卻在厚厚的火山灰和浮石覆蓋之下成了不朽的悲劇主角。在十八世紀進行的一次挖掘中,古文物研究者們碰到了一整座角鬥士的營地,那裡的地面上散落著裝飾華麗的頭盔和一小批被逃走的角鬥士們扔下的盾牌護腿、護肩、盾牌和劍。
容克爾曼開始著手復制這些器具。他將每一件盔甲拍成照片,然後給它們稱重並測量它們的尺寸。他同時還搜尋出了現存的關於它們冶金成分的資料。回到德國後,他和他博物館的同事們與五位工藝專家開始合作,請他們鑄造出與這些盔甲和兵器一般無二的復製品。這是一項頗有難度的工作,因為現今的材料與羅馬時期的材料有明顯的差別。就拿一件羅馬頭盔上的青銅來說,它更象現代的黃銅,而不象現代的青銅。
容克爾曼招募了一群武術家和歷史學愛好者,把他們當作角鬥士訓練。隨著他的隊伍搏鬥的技藝日漸熟練,他們也逐漸發現了這些盔甲設計的精妙之處。那些巨大、沉重的頭盔具有造型華麗的帽舌,其平衡極其出色,佩帶起來對頸部造成的疲勞非常小。不僅如此,盔甲的製造者們有意讓角鬥士們的軀幹部分裸露出來,但是卻能保護他們免受嚴重的傷害。「應該讓身體仍然留有薄弱環節,但是在某些部位又得到很好的保護,」大英博物館的拉爾夫.傑克遜指出, 「如果四肢,當然還有頭部,在一開始就被擊中了,那麼整場角斗就沒法再看下去了。所以必須對頭部和腿部進行非常嚴密的保護。」
她們的武器裝備
作為重量級的武士,亞馬遜和阿吉麗婭似乎各佩帶了大約30磅重的盔甲護具,其中還包括一塊樺木製成、用毛氈襯里的沉重盾牌。為了保護她們持劍的手臂,她們還裹上了亞麻布或是戴上了叫做袖套的金屬片製成的手臂保護套。「任何試過用盾牌和劍進行搏鬥的人都會知道,」容克爾曼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持劍的手臂不加保護,那麼手臂很快就會滿處青紫,血流不停的,而造成這傷害更多的是手臂與自己和對方的盾牌邊緣的撞擊,而並不一定是對方的武器攻擊所致。」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除此之外,兩位女性顯然還佩帶了短的青銅護腿板,並且在厚厚的毛氈襯里上面佩帶了帶帽舌的頭盔。「大多數的盔甲都需要填料,」以英國斯伯丁位基地,專門研究角鬥士甲胄和武器的軍事歷史學家彼德·康諾利解釋道,「金屬本身並不能保護你不受到打擊,頭盔尤其是這樣。如果有人重擊你的頭部,頭盔可能會擋住擊打,但是也會將你撞昏過去。」因此頭盔中的襯墊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你也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些毛氈襯里會吸收熱量,「角鬥士們搏鬥時必定是汗如雨下,」康諾利說道,「他們肯定難受得要命。」
亞馬遜和阿吉麗婭選擇的武器是一種短小的直刃劍,它設計偏重於刺和插,因此對角斗進行的方式也很有影響。容克爾曼分析說,兩位角斗者並不採用擊劍式的飛撲和劇烈的砍殺動作,而是盾牌在前、利劍在後,想盡辦法讓對手露出破綻,然後飛身向前,出其不意地發起突襲。「你需要比防守更加積極,時刻等待機會出現,」容克爾曼說,「到頭來這樣的拚鬥顯得更為刺激,是一種更為瘋狂的搏殺。」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歷史紀錄表明,古羅馬的角鬥士常常是成對角斗的,而且每次出場一對;每場角斗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卻緊張而慘烈。歷史學家根據對古羅馬的競技場內特定的下午之內所僱用的角鬥士數目所做的記錄計算出,平均每場角斗的持續時間只有10至15分鍾。容克爾曼所進行的試驗性比賽也印證了這個估算。在經過5到10分鍾的拼殺之後,身著沉重鎧甲的鬥士們就已經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
最有意思的一項發現,同時也是最意想不到的——就是帶帽舌的頭盔會使角斗者失去個性。「當你面前站著的人並不露出面部時,你面對的就彷彿是一頭怪物,」容克爾曼指出,「這時你的感覺和與一個能夠看到面孔的人拚鬥時是不一樣的。」多半就是這種不知對方姓名的感覺,讓角斗變得更加激烈。古羅馬留下的記錄資料表明,角斗活動的贊助者們經常只從一支角鬥士隊伍中租出一天所用的角鬥士。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角鬥士們在作為手足夥伴一起生活了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彼此都非常了解。如果不能用頭盔和帽舌使他們互不相認的話,那麼要對自己的對手痛下殺手,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的事情。
女角鬥士如何產生
在遍布羅馬帝國的競技場中,人們都對角鬥士比賽中的精彩瞬間津津樂道。說到底,職業化的比賽既非死刑執行,又不同於屠殺:它們都要求角斗者具有非常高超的技藝,容克爾曼的試驗也表明了這一點。由於對精妙的技藝已經習以為常了,古羅馬的角斗愛好者並不會滿足於未經訓練的鬥士之間的低水平的拼殺。正如古典學者馬克·維斯利所指出的,公眾這種對職業化角鬥士的渴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女性,尤其是那些尋求刺激的女性貴族,是從哪裡學到舞刀弄劍的本領的?
傳統的角鬥士學校都只適合奴隸和被社會遺棄者。維斯利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聖托馬斯大學的社會歷史學家,他的推斷認為,有些婦女可能在私人教練的指導下學習了角斗的技巧,而其他人可能加入了青年營,這是古羅馬時期一種介乎於童子軍和後備軍官訓練隊之間的俱樂部。這些俱樂部對所有十四歲以上的年輕男性都是開放的,它們向參加者教授體操、田徑和武術技能。「從邏輯上看,這里正是任何不是奴隸或者罪犯的人得到必要的武術技能培訓,從而可以在競技場上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本領的地方。」維斯利說道。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維斯利仔細搜尋了關於這些俱樂部的所有已知的文字記述,在三處文字里找到了關於年輕婦女的內容。其中一處既簡明又生動鮮活,那裡寫道,「獻給瓦列里婭·依烏孔達的神聖的身影,她是青年營的成員。她活了17年零9個月。」
就像亞馬遜、安吉麗婭和那位埋葬在大多弗爾街的女性一樣,瓦列里婭·依烏孔達的一生恐怕將永遠難以得到更詳細的追述。「要想弄清楚古代世界婦女的真實情況,我們在這類的證據面前,只能繼續求索。」維斯利說,「因為它實在太不連貫了。」恐怕只有在人們腦海中的想像里,才能浮現出競技場中那刀劍的閃亮、狹小的場子里那迅速而絕望的拼爭,以及陶醉於血淋淋場景的人群中發出的瘋狂的喧囂和吵鬧。
轉載請註明出自 http://bbs.cqzg.cn/ 春秋軍事,版權屬原作者或春秋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原貼地址:http://bbs.cqzg.cn/thread-350879-1-1.html
點此閱讀下一個主題
搜索更多相關主題的帖子: 羅馬 角鬥士 資料 分享
中文社區奧運兵器譜之標槍:羅馬軍陣掃盪歐洲最強武器納粹為何要叫第3帝國二戰:消失在中國的「新羅馬軍團」zt東漢對塔里木盆地的征服國米官方宣布小曼奇尼加盟 天才飛翼終屬梅阿查義大利最大的城市:羅馬上帝之鞭的折損:羅馬抗擊匈奴的沙隆之戰 馳網中國長春卡倫湖度假村『轉貼』漢文字---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佛以為我悟了,五百羅漢以為我悟了,三界眾生以為我悟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我的痴嗔。
我只是瞞過了所有的人所有的神。
所以金碧輝煌的殿堂里,青煙裊裊的香火中,在佛的身後,有我的一個位置。
⑶ 關於戰爭的故事
1、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2、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3、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
4、女童子軍冒死送國旗振奮全國人心——楊惠敏
一位十七歲中國女童子軍泅水游過蘇州河,勇敢護送國旗獻給八百壯士的壯舉,振奮了整個上海戰區和租界民氣軍心。(她保留了死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姓名)中日淞滬大戰中,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震驚中外,為我全國軍民豎起一座不屈不撓的精神堡壘。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屬肅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
當八百壯士完成堅守四行倉庫的使命後,中央同意撤軍到租界去,沒有多久,楊惠敏也走到租界去為八百壯士服務。
5、寧死不屈的「支那空軍勇士」——閻海文
一個駕機作戰被擊落跳傘的中國空軍,用配槍的最後一顆子彈拒絕俘降,用自己的熱血和正氣,征服了他的敵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淞滬會戰中被擊落,幾天來,他們已嘗到了中國空軍的苦頭,中外輿論對中國空軍的贊譽,也使他們有一股武士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覺。他們急著想看到中國空軍是什麼樣,粗野的日本大兵邊飛跑邊喊罵著:「活捉支那飛行士」、「讓這傢伙償償皇軍戰刀的滋味」、「不,讓他投降,讓他跪著求饒。」 但他並沒放棄反抗,一直戰斗直到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當天下午,日本兵列隊脫帽,向剛樹立的一座新墳,上書「支那空軍勇士之墓」致敬,為敵人的勇士舉行葬禮,這是他們的第一次。一個多月後,在東京新宿繁華的鬧市區,「支那空軍勇士閻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參觀的東京市民絡繹不絕。
⑷ 血腥童子軍那裡可以免費閱讀啊
角鬥士一詞源於拉丁文中的「GLADIUS」,原意指古羅馬軍隊的短劍,有勇敢和榮譽的意味。但是「GLADIUS」一詞遠遠不足以闡釋古羅馬角鬥士充滿悲壯和血淚的生命歷程。有跡可循的第一批角鬥士出現在義大利伊特魯里雅人的祭禮儀式上:公元前264年,羅馬貴族朱尼厄斯·布魯特的兒子們在為紀念他們的父親在葬禮上挑選了三對角鬥士進行決斗。據此看來最早的角鬥士間進行的決斗或單挑是作為宗教葬禮儀式的一部分存在的,早期的古羅馬人相信斗敗的一方會是天定陪伴死者到「另一個世界」去的護衛,而且死者的靈魂會在鮮血的祭壇中得到釋放。在傳統意義上只有地位極尊貴的高級貴族才能在葬禮上享受這種儀式,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角鬥士們決斗中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日益消失,逐步變為娛樂活動。最早的角斗娛樂開始於羅馬軍團強迫被俘獲的戰俘用他們自己的武器自相殘殺,因為他們來自陌生的國度,所以這些異國戰士們的武器不同於羅馬人熟悉的式樣,在格鬥時的表現也充滿異國情調。不久之後舉辦角斗比賽便成為古羅馬人展示財富權貴、慶祝勝利和加強聲望的平台。尤其是帝政時代開始後,皇帝們更是頻頻藉助舉辦角斗大會來顯示他們至高的權利並取悅民眾。因為按照慣例,在舉辦角斗大會期間所有市民甚至包括普通奴隸都可以享受休息的權利並得到免費的飲食。
早期的角鬥士們總體上由被判刑的囚犯(早期的基督教徒曾被羅馬統治者趕進角斗場同獅子搏鬥)、戰俘或專門訓練的奴隸組成,毫無疑問他們都是被迫參與這血腥的勾當的。他們格鬥的方式很多,由他們經受訓練的不同科目來決定。後來隨著角斗活動逐步演變為大眾性的娛樂活動,那些身經百戰的角鬥士們成為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貴族們也以下場同角鬥士格鬥來顯示自己的勇敢,以至於傳說有一位羅馬暴君竟然死於一次格鬥(這一傳說是20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影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的劇情起源)。所以開始有部分人為了出名加入這項職業,他們通常是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逃亡的奴隸或逃兵所構成。這些亡命之徒自願報名成為角鬥士,他們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角鬥士,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求得榮譽和財富,不過他們在古羅馬的社會地位也同那些被迫成為角鬥士的同伴一樣低下。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這些亡命之徒竟然占據了角鬥士總數的一半。
電影《角鬥士》中角鬥士馬克西默斯與帝國皇帝康默迪烏斯決斗的場所是著名的古羅馬斗獸場上進行的。斗獸場的真實名稱叫做「佛拉維歐圓形劇場」,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公元72年,由他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公元80年。可以說每一頁羅馬歷史都多少與斗獸場有關,它已成為羅馬的標記。古羅馬斗獸場高聳入雲,不僅可以模擬陸戰,還可以通過灌水表演海戰。它的觀眾席共有四個樓面,座位按照不同的區域來劃分。羅馬人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分配座位。有錢和有地位的人獲得最好的位置,並按此類推,最後是奴隸們落座的地方。參加角斗的角鬥士與野獸被關押在大斗獸場巨大的地下空間內,那裡就象是一個迷宮。角鬥士相鬥時,場面十分殘忍。雙方必須作出生死決斗,直至一方取勝為止。敗者的性命操縱在看台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們手中,他們將大拇指向下,敗者被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於一死。
春秋中文社區 盡管角鬥士是奴隸,他們沒有任何羅馬法律承認的社會地位,但那些角鬥士中的長勝冠軍們卻往往聲威顯赫,廣受歡迎。一代代的年輕羅馬男孩們不顧家長的強烈反對,逗留在角鬥士學校中學習格鬥技巧,練習作戰的本領。而那些不甘寂寞的羅馬女人們特別愛好和角鬥士私通(在《古羅馬帝國的衰亡》中甚至連皇帝的兒子都是角鬥士和皇後的私生子)。角鬥士中的明星與今天的體育明星一樣享有盛譽,羅馬人認為他們在戰斗中表現出的無以倫比的勇氣代表著古羅馬尚武精神的發展和延續。
春秋中文社區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對於角鬥士是有他們的「愛」的,只不過這種愛必須建立在角鬥士為了他們而死的基礎上,那些受到狂熱歡迎的角鬥士明星只不過是一匹被賭客偏愛的賽馬或者是一輛給車隊帶來輝煌戰績的F1賽車。我們知道賽馬在腿斷了之後往往會被馬主以免除痛苦的名義一槍打死,那些角鬥士明星也是一樣。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少數羅馬人可能會懷著真誠的平等的姿態來看待角鬥士,但在古羅馬的社會體系中角鬥士依然只能作為一種昂貴的(奴隸)消費品,而不能作為一個人存在。這一點在很多後世的記載中經常被忽視,因為這些記載往往是以羅馬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⑸ 丁丁歷險記作者的介紹
埃爾熱(Herge,1907年5月22日~1983年3月3日),原名喬治·雷米(Georges Remi),1907年5月22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埃爾熱是比利時漫畫家,世界著名連環漫畫《丁丁歷險記》的作者。1924年,喬治·雷米開始使用埃爾熱(Herge)這個筆名。埃爾熱的發音和他的名字的開頭字母的法語發音相同。1929年1月10日,丁丁和白雪在兒童讀物《二十世紀小夥伴》上誕生
⑹ 非洲童子軍的戰爭電影叫什麼名字
《無境之獸》。
由凱瑞·福永執導,阿布拉罕·阿塔、伊德瑞斯·艾爾巴、Ama Abebrese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15年10月1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Uzodinma Iweala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非洲娃娃兵的從軍故事。
劇情簡介:
阿古和其他孩子在已經成為廢墟的街區奔跑嬉鬧,抬著一台只剩下四邊框架的電視機到處兜售,這是他們的「魔法電視機」,五六個小孩子在畫框里又跳又演,最後從善良的駐防軍那裡換了幾個盒飯。
盡管家園被戰火摧毀,阿古的世界裡還是有溫柔唱著歌的母親、在他眼裡無所不能的教師父親,與他吵鬧玩耍的哥哥、可愛的妹妹和老年痴呆的爺爺。
眼睜睜看著父兄被槍殺,小小的阿古逃進叢林,失去一切的他並不知道,還有自然法則更大的考驗、以及比自然法則更殘酷的事情正在等著他。
(6)血腥童子軍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在非洲這個大國,貧富差距很大,很多的小孩子因為特別害怕官兵而反抗,在當地轟動一時同時也展示了地位恐怖的階級。這部影片就是不動聲色的把這個手法揭示了出來。這部導演同時也是編劇和攝影,他寫的前兩部劇也是展露了某些事實,而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人幫忙處理了一個人而被別人誤認為是殺手的故事,更為震撼。
男主說過一句話,我是個好孩子。他住的那個地方沒有戰爭,和平的生活充滿樂趣。男主的父親是一名老師,男主和哥哥在學習的同時也會去教堂禮拜。
然而生活不會就這樣平靜下去,戰亂就此開始,借著恐怖分子的名號亂殺無辜。男主的父親也是死於這場災難,家庭瞬間破滅,男主為了活下去,在灌木叢不敢出來,但是還是被抓住了,他沒有選擇,只能加入這個群體。
其實這部影片可以塑造一個最後得以平安的故事,可是導演把劇情漸漸推向這個領導的報復,充滿了各種復雜性,也因為這受到了各種傷害。
他經常使用一種能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東西,不像別的小領導,他也會害怕,會惶恐,也有可能有憂鬱症,還要求他的士兵們提供某種服務,但是他又是一個古怪和嚴厲的人。但是對那些少年們來說武器的增多還有同伴的增加也會給他們一種安全感。
⑺ 求NBA球員林奇的資料
全名:George DeWitt Lynch III
位置:前鋒
身高:2.03米(6尺8寸)
體重:99公斤(218磅)
出生日期:1970年9月3日
出生城市:弗吉尼亞州羅阿諾克
高中:Flint Hill School in Oakton, Virginia
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球衣號碼:9,24,30,34
選秀情況:1993年第1輪第12順位被湖人選中。
⑻ 戰地通訊的特點是什麼
戰地通訊是活躍於我軍軍事新聞宣傳史上的一個獨特體裁。從國內看,戰地通訊發軔於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發展於抗日戰爭,成熟於解放戰爭時期。其間涌現出范長江、華山等一大批戰地通訊的寫作大家,撰寫了許多戰地新聞經典名作,為戰地通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達到空前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戰地通訊作為通訊體裁中的一個分支,之所以能夠被我黨我軍的軍事記者們黯熟運用並發展到極致,還與其題材的獨特性和我黨我軍的發展特性相吻合。我黨我軍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面臨著極其惡劣嚴酷的政治環境,為了向全國人民反映黨的政治主張、展示黨領導下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嚴明紀律和戰斗精神,處於輿論劣勢(輿論傳播手段、輿論環境、信息傳遞方式的劣勢)的黨的新聞工作者只能用這種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情感色彩的報道體裁來進行新聞宣傳。而到了朝鮮戰爭,相比較而言,我軍的新聞宣傳手段、模式、方法處於更加不利的局面。由於受交通條件、傳遞手段和戰場環境的影響,及時、快速傳遞信息非常困難,加上輿論戰的對手又是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和他們打"短、平、快"的輿論戰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有充分利用戰地通訊這一特殊的形式,在新聞傳播的全面、深入甚至是"煽情"方面作文章,從而達到"後發制人"的傳播效果。
⑼ 如何評價血鑽這部電影有什麼內涵
《血鑽》評價:該影片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從一個看似合理實則血腥的角度上,直接地向世界各個國家報道了一個最真實的非洲貧窮的、看不到更多希望的非洲。該片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商業性上,都可以被看作奧斯卡最大的競爭熱門電影。
在非洲從事鑽石走私的事情以及在遇到一位記者後,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扭轉,最終領悟了生活和愛的真諦的故事。該影片於2007年獲得包括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美國金球獎在內的七項大獎的提名。
(9)血腥童子軍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血鑽》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處於內戰時期的獅子山。主人公丹尼·阿徹爾一個來自辛巴威的前雇傭兵,和所羅門·梵迪一個漁民。就是這樣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他們的命運卻被一顆罕見的粉鑽石緊密聯結在一起。
而在非洲,這樣一顆鑽石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或是終止那個人的生活。所羅門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民,但是生逢亂世,被叛軍強制帶離他的家人去開采鑽石。在開采過程中所羅門發現了一顆罕見的粉鑽並冒險藏了起來。他知道如果事情敗露他將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