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天民的個人簡介
男,1963.8.12生,大學本科,北京針刀總醫院業務院長,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名譽教授,湖北中醫葯大學針刀醫學教研室教授,湖北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特聘教授,針刀醫學創始人朱漢章教授的關門弟子。
現任湖北中醫葯大學針刀醫學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中醫葯大學黃家湖醫院針刀科主任;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針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北中醫葯大學針刀醫學學科帶頭人。
B. 張天民的人生經歷
1926年考入平原縣立中學,
1927年03月,由馬繩武、麻然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是由黨直接領導團組織,組織上利用他年齡小的優勢讓他送油印機、蠟紙等。暑假,跟馬繩武老師到軍屯一帶搞農民協會,主要是做宣傳工作,
1927年下半年,共青團平原縣立中學支部成立,任團支部書記。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
1928年下半年,平原被國民黨佔領,他只好到外地進行革命活動。
1932年,在滕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03月,任中共淄博煤礦特支書記。
1936年12月,任淄博礦區工委書記。
1938年05月,在八路軍三支隊八團一營任教導員,
1938年12月,任山東省委職工部長。曾經擔任清河特委職工部部長,第五戰區職工抗日聯合會副主任。
1939年10月,赴延安中央黨校、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1945年起,先後任冀熱遼軍區後勤供給部副部長、駐東北辦事處主任。
建國後任東北總工會生產部長等職。
1950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第五分部政委、黨委書記。
1954年02月,任中國建築工會主席、黨組書記。
1962年12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鐵路工會主席、總工會書記處書記。
1980年05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顧問。
是全國總工會第七、九屆執委和第八屆書記處書記,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3年離休,1997年3月病逝。
C. 張天民的簡介
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吉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聯委員、青聯委員,中國電視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創業》,
詩集《北京漫步集》、《七月抒情詩》,
小說集《小五更的故事》、《青與藍》、《末流演員》,
中篇小說《海濱的朋友》、《追花人》,
影視劇本《張天民電影劇本選》、《創業》(已拍攝發行)、《武則天》(30集,已錄制播出)、《潘漢年》(32集,已錄制播出),《張天民影視文學精品》(四卷本)。
電影文學劇本《開國大典》(已拍攝發行)獲1990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中國政府優秀影片獎,
小說《戰士通過雷區》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總政治部徵文獎,
《一路同行》獲遼寧省《芒種》文學獎,
《地質錘》獲吉林省文學獎,
電視連續劇劇本《中國命運的決戰》(35集,已錄制播出)是中央電視台慶祝建國50周年獻禮作品。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1979年中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金鷹獎。
D. 急求老電影《創業》的下載地址!!!
創業 (1974)
導 演:於彥夫
編 劇:張天民
主 演:張連文 李仁堂 張連文 李仁堂 陳穎
上 映:197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創業故事梗概(簡介)
1949年秋,裕明油礦工人英勇護礦,迎接解放。青年工人周挺杉在地下黨員華程的教育下,決心粉碎帝國主義的封鎖,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十年後,周挺杉鑽井隊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創造了新的紀錄,但中國還是沒有甩掉石油落後的帽子。專家工作處處長馮超迷信洋人,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總地質師章易之被「貧油」論所束縛,無所作為。周挺杉對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不久,北方草原上幾口油井噴油,周挺杉帶領鑽井隊來參加會戰。他和油田政委華程提出,要打破洋框框,走自己民族工業發展的道路,甩開膀子勘探,拿下大油田。已經是前線會戰副指揮的馮超和章易之主張走老路。馮超用兩面派的手法千方百計製造障礙。周挺杉和工人同志們響亮地提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靠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起家,靠艱苦奮斗創業,與馮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油田會戰的緊要關頭,蘇聯修正主義背信棄義,斷絕了油料供應,馮超又里應外合,製造了停鑽和井噴事故。周挺杉在油田黨委的領導下,揭露了馮超的歷史和現行的反革命罪行,教育了章易之,終於為國家拿下了面積大、產量高的創業油田,粉碎了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封鎖,使我們的祖國基本上實現了原油自給,唱出了一首中國工人階級戰天斗地的正氣歌。
該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石油會戰為背景,反映了中國石油工業艱難多舛而又轟轟烈烈的創業史。以周挺杉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具有博大的襟懷、鋼鐵般的意志,和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
影片以他們艱苦奮斗的史實為依據,真實地再現了創業時期的艱難和油田的風貌,為石油工人的豪邁壯舉譜寫了一曲頌歌。影片場面宏大、氣勢雄渾,是我國工業題材影片創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這是下載地址:
http://www.verycd.com/groups/@u2336578/215516.topic
E. 誰有張天民詩歌《愛情的故事》的內容
愛情的故事 張天民 年青的白楊,綠色的長椅, 湖畔上並肩坐著我和你, 我們雙腳埋進青草窩, 我們的影子映在明鏡里。 你磨著我講一個故事, 還指定要關於愛情的, 我猛然想起一對夫妻, 好象和我們差不多年紀。 他們的身邊也有一排白楊, 可白楊樹上纏著鐵蒺藜, 他們也坐過一條長椅, 啊,是老虎凳,血跡斑斑,斑斑血跡! 他們腳下沒有青草悉索, 只有那鐵鐐在沉重地嘆息, 他們把愛人無邪的眼睛, 當作能照見心靈的鏡子。 他們的情話是「同志,堅持!」 他們的誓言是「不屈,勝利!」 放風的時候遠遠一望, 把萬千情意彼此贈與。 就在他們第一個孩子降生時, 丈夫被拖到荒郊野地, 嬰兒的吶喊是生命的破曉雞啼, 「共產黨萬歲」的吶喊聲響徹在金雞聲里! 嬰兒的周年生日是母親的刑期, 臨刑前夜她把血書縫在嬰兒的衣襟里, 地下黨的同志拆開血書, 閃爍光芒的是堅貞的意志! 有了他們的生死別離, 幸福和青春才有權並肩坐這長椅! 如果祖國需要我爬冰卧雪, 分離那天讓我們想想過去!
F. 紅色海洋txt全集下載
紅色海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一章秘密
天色剛剛黎明閃亮的時刻,一縷朝陽鋪滿了整片大地。
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高潮,就像是女人的月經,彷彿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小鎮。
張天民一覺醒來的時候,卻發現往常寧靜的街道里忽然傳來了一場批鬥會,人群變得擁擠不堪。
張天民擰了擰自己輕懈的神經,試圖讓整個人變得精神起來。打開家中的窗戶,把整個身子探出去一半,然後把一個頭顱給完全懸空了下去。原來,張天民的視力不太好,他是一位先天性的青光眼患者,小時候動過雙眼手術,左眼有效果右眼卻沒有效果。三歲時,張天民又又做右眼手術,但還是沒有什麼效果.後來,因為父親病逝家道中落,張天民的青光眼就這么一直耗著沒去治療,到如今這二十幾歲的人右眼卻還只能看見人影,左眼視力帶上眼鏡勉強還能看上些人影的模樣。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打倒一切反革命分子。」
......
張天民打開窗戶伸出頭顱一看,把左眼用力朝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看,卻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他朦朧的眼簾.
嘿嘿,這不……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G. 張天民的個人履歷
1、大學畢業後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歷任骨科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骨科主任。從事西醫骨科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15年,在骨創傷、脊柱側彎矯形、關節置換、斷肢(指)再植等方面頗有建樹。
2、2003年任北京針刀總醫院業務院長,成為針刀醫學創始人朱漢章教授的關門弟子。從師五年,在朱漢章老師親自指導下開展針刀醫學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3、2009年以人才引進方式調入湖北中醫葯大學針刀醫學研究室。
4、2012年2月17-20號,應邀請到香港大學中醫葯學院作針刀醫學學術講座。
5、2010年以來應浙江中醫葯大學、遼寧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南陽理工學院、溫州市中醫院、重慶永川區中醫院、解放軍161醫院等十餘家國內高校及三級甲等中西醫醫院進行針刀醫學學術講座。
H. 張天民的介紹
北京針刀總醫院業務院長,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名譽教授,湖北中醫葯大學針刀醫學教研室教授,湖北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特聘教授。
I. 張天民愛情的故事 創作背景是什麼 還有張天民的個人資料 他除了是詩人還是什麼急!!!!
「五四」時期的中國,各種新思潮在中國傳播,人們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那個時期人們普遍地追求民主和自由,個性解放,詛咒社會的黑暗和不平,紛紛為自己苦難的祖國尋找拯救的良葯。可以說昂揚奮發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徐志摩作為一個熱血愛國青年早就懷抱著「康橋理想」,要在中國種下,結出一個碩果來。徐志摩詩歌創作的「青春期」是以1925 年出版的《志摩的詩》為界限的。這期間的作品雖然寫在「五四」落潮之後,但其作品卻折射著「五四」的光華,回盪著「五四」時代的足音。處處可見詩人對黑暗冷酷社會的詛咒和不平,同時他高吟著愛的歌曲,為之歡樂、痛苦。這個詩集,詩人以積極進取、明朗健康為基調的作品還是佔主要地位的。
詩人在詠嘆個性解放的曲調中用他的純真去吟唱愛情。詩人「從國外回來的時候,他是一直尋找他理想的愛情,在失敗時就寫下了許多如怨似訴的詩篇;成功時又湊了些活潑天真、滿紙愉快的新鮮句子。」
詩人在「青春期」創作過程中經歷了離婚,初戀失敗,再追求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他遭到了家庭的遺棄,社會的壓力,種種艱難困苦在這位敏感的詩人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我們從他的言行和詩歌中可以看出來。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爭取個性解放的斗爭,往往是從爭取戀愛婚姻自由開始。徐志摩也是這樣。他十分贊同一個外國詩人的話:「我們靠著活命的是愛情、敬仰和希望。」(演說《秋》) 在他看來,戀愛婚姻自主是他「詩化生活」,追求「追求理想主義」的一個步驟。他提出要與包辦的妻子離婚。他「甘冒世之不韙」「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他認為與張幼儀離婚是「此去清風白目,自由道風景好。聽身後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消除了煩惱!」(《笑解煩惱結(送幼儀) 》)
離婚後徐志摩與張幼儀的感情反而好了,用普通所謂喜新厭舊是不能作解釋的。這是徐志摩追求的單純信仰,在愛情生活上的一種反映。
但他所追求的「要在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伴侶」。而這位伴侶———林微音,最後也竟不可得。徐志摩認識陸小曼後,與那顆同樣的沒有自由沒有愛情的痛苦心靈迸發出熱烈的火焰。但要結婚,阻力卻很大,不僅家庭反對,就是社會上也不能諒解志摩。但他們偏要在荊棘叢中營造他們的安樂窩。
《在那山道旁》透過初戀的羞怯,寫出了一對青年男女如露珠的情懷,又暗示了那個破壞他們幸福的愛情,造成他們痛苦的分離的魔影。小藍花代表著作者心中那不被自然和壓力而堅強的愛情的萌芽。
J. 張天民的介紹
(1914年4月—1997年3月)原名韓慶善,曾用名韓元亭,韓連升,韓鴻業,山東平原縣寇坊鄉韓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