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長輩和晚輩的言情小說
看星動煙火吧
『貳』 長輩看晚輩作品用拜讀還是什麼
這里用「斧正、雅正、不吝賜教」比較好。
比如:
還請老師撥冗斧正。
『叄』 長輩如何關愛晚輩,50-100字左右
父母的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自從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開始愛著我們,直到永遠。父母的愛,是一種對兒女天生的愛,自然的愛。猶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這能夠維護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偉大、最美妙的力量莫過於父母對我們的愛。
古人雲:「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愛猶如於春天裡燦爛的陽光,帶給我溫暖,帶給我光明;母
親的愛,猶如於狂風中的一把穩定而沉著的大傘,為我遮風擋雨;母親的愛,總在我困難的時候給予我幫助,給予我動力。那股如絲般連綿不斷的愛意成為我堅強的
後盾,讓我時時刻刻不再有空虛的感覺。
而父親的愛,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節的。父親的愛,總在我犯錯誤時,給予我正確的指導;父親的愛,總是在我遇到難題時,給予我正確的教導……如果說,母親的愛如水一般深遠,那麼,父親的愛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
說起了我父母,我的心頭就湧起無限的感激。父母為了我的成長,嘔心瀝血,這份恩情該如何報答呢?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他們給我講二萬五千里長征,給我講毛澤東、周恩來,給我講雷鋒的故事、董存瑞炸暗堡……他們告訴我,做事要小心謹慎、對人要誠懇、不可以說謊、要學會寬容、學會尊老愛幼,要懂得知恩圖報、懂得無功不受祿……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以前的我總很天真的認為,父母照顧自己的兒女是很應該的,很自然的事。現在回頭想想,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有時,我總
在想,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著他們呢,我也很不明白,但這也許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孩子的愛,是無私還是愛憐,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們確實對我們很好,
確實精心的照顧著我們。就拿每一天來說吧!
每一天的上午,媽媽為我做早餐,每一天的中午,又為我做午餐,每一天晚上,又為我料理晚餐,但每一次在吃飯時,她依然在幹活。到了晚上學習時,父親又來輔導著我,教我要做每一道題的時候都要認真,不能馬虎,父母每天都為了我教育著我。
這樣的每一天,構成了幸福的我們,這樣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每一天的是都是小事,有是大事,面對著父母的這分恩情,我應該以感激的心化為孝敬的實際行動,讓我們都來愛護我們的父母吧!
『肆』 古文里有沒有長輩寫給晚輩的著名書信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可以被採納。
《師說》(唐,韓愈),《師說》是韓愈寫給朋友家兒子李蟠的教導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伍』 長輩愛上晚輩的小說
痴戀一生(舅甥戀)
東岑西舅(舅甥戀)
沉淪(舅甥戀)
叔途同歸(叔侄戀)
『陸』 長輩對晚輩的愛作文700到800字初中生記敘文
父親的愛
如果說:母愛如水,那麼,父愛是山。如果說:母愛是涓涓小溪,那麼,父愛就是滾滾流雲。是啊,父親的愛,就像大山一樣,高大而堅定。父親的愛,每一點、每一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父親的愛,和母親的愛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也能常常體會的如山一般的父愛。
有一次,我正在吃早飯,天突然暗了下來,烏雲籠罩著整個天空,緊接著打了個響雷,不一會,又嘩啦啦地下起雨來。我變得滿臉愁容:下大雨了,我該怎麼上學去呀,非淋成個落湯雞不可。坐在一旁的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沒關系,你快吃飯,摩托雖然打不起火來了,但還有自行車呀。吃完飯,爸爸送你去上學。吃完飯後,我們就坐在了車子上。我自己穿著雨衣,由於爸爸的雨衣在辦公室里,就由我坐在車座子後面給他打著傘。一路上,雨傘大部分是在我的上面,只有一點點給爸爸擋著越來越大的雨滴。雨點一滴滴打在爸爸身上,而爸爸卻說:「沒關系。」終於我們到了學校。爸爸臨走時,硬是把傘塞給了我。我說:「爸爸,沒有傘,你怎麼回去呀!非淋濕了不可。」爸爸說:「不要緊,我喜歡淋雨。」我們推讓了幾回,最後傘還是在我的手裡。爸爸彎著腰,又大又冷的雨滴打在他身上,騎著自行車飛快地離去。我望著爸爸離去的身影,想:「父愛,就像大山一樣寬厚!」
有一次,爸爸起著摩托帶我到膠南去看病。路上,天突然颳起了大風。我穿得很單薄,怎麼能經得起這么大的狂風呢?或許是爸爸也感覺到冷了,他停下車,並關切地問我「冷嗎?」我說:「不冷,一點也不冷。」「要是冷就吭聲,我把外套脫下了給你穿。」我知道,爸爸比我穿得還少,在這種時候,我怎麼能問他要衣服穿呢?於是,我就繼續忍受著寒冷。過了一會,我堅持不住,打了個噴嚏。爸爸聽見了,停下車,略帶責備地對我說:「冷也不吭聲,你看,都著涼了。」說著,就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我披上。我說:「爸爸,我真的不冷。」爸爸說:「沒關系,我身體好。你看,大街上就我一個人穿著襯衣,多時髦!」我知道,爸爸這樣說是為了不讓我傷心。一件單薄的衣服,包含著多少父愛呀!
父親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親昵的做作。父親的愛,是沉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有時倒覺得是在懲罰。可父愛在我心中:印得最深,時效最長,感受最澀,受益最大。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兒女的永遠——在山的庇護下。
『柒』 求長輩(女)喜歡上晚輩(男)的小說或女師傅喜歡男徒弟的小說
神鵰俠侶- -||||
我真的不是故意想到這個的。。。。
『捌』 巴金《家》中長輩對晚輩的愛
巴金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義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記。1934年秋去日本,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1935年回國參加朋友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總編輯。編輯了《文學叢刊》、《譯文叢書》、《文化生活叢書》等大型叢書,在發現文學新人,推薦優秀作品方面,為20世紀30-40年代的新文學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抗戰爆發以後,輾轉於廣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將理想融入知識分子的民間出版事業。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後,歷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大量散文游記,以及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頌新的時代和歌頌英雄為主調,並與作家靳以創辦合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並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知識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化界譽為是"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獲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0年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8年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
信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 趙明宇)記者昨天獲悉,巴金的女兒李小林已經明確拒絕上海作協關於設立「巴金文學獎」的提議。
巴老去世後,上海作家協會有關人員為紀念巴金,提出兩個建議:一是把「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改名為「巴金基金會」;二是設立「巴金文學獎」。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長天告訴記者,巴金女兒李小林對前者沒有表態,但對「巴金文學獎」明確表示反對。
「李小林說,一方面巴老生前為人非常低調,不喜歡如此張揚;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達過,認為國內文學獎項已經有點太多。」
1990年,由巴老和另外兩人提議成立的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巴金任會長。當時巴老將自己在日本獲得「國際著名文化人士獎」所得的500萬元獎金都捐給了基金會。趙長天說,當時巴老在設置這個基金會時就說過,我們的工作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拾遺補闕,要通過一些實際的工作切實地幫助作家,尤其是生活苦難的作家解決一些問題。15年來基金會圍繞這一方向開展了許多工作。
巴金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周立民表示,巴金文學研究會也正在考慮以某種方式永久地紀念巴金,但目前方案還不成熟,不便對外透露。他們准備在25日舉行的「第八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玖』 長輩對晚輩的愛的500字美文
普天之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愛與母愛的表達方式可能不同,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
父愛的力量,往往是警告、提醒乃至訓斥,是嚴厲的,使孩子不至於誤入歧途;母愛的力量通常是贊揚、鼓勵,是溫柔的,使孩子增強自信心。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父愛的力量讓孩子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母愛的力量給孩子以自信,是靈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小孩就象一棵幼苗,母愛就是太陽,把自己的光芒灑在幼苗上,使幼苗破縫而出;父愛就象細雨,把淅淅瀝瀝的雨點灑在苗上,讓它吸收雨露,使小苗茁壯成長,小苗吸收日月精華後,就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當然,在父愛和母愛這兩股風的吹拂下,小孩只有謹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被任何一股風颳倒,才可以平穩的到達終點,也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賈平凹《關於父子》
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
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養。詩人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假如今天我是一隻雄鷹在高天飛翔,那麼,我的翅膀有你最初插上的翎羽。假如今天我是一艘船艇在大海馳騁,那麼,我的船身有你最初搭構的龍骨。」(《老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可感受到詩人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庄)
三吳行盡於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這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在一個風大雨大的夜晚,一輛肇事車將她從斑馬線上撞飛了出去,又在茫茫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運的,交通事故綠色生命通道使她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最好的醫療救護,也沒有醫療費用上的後顧之憂,自從入院以來,她一直昏迷不醒,醫生說:她腦部神經受到損傷,也許永遠也醒不了,她還有身孕已經五個多月了!出於治療上的需要應該考慮引產!當她從神經科轉到婦產科的時候,醫生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實施這個手術,她腹中的胎兒不僅發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數上高於同一期胎兒,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她的身世也是個迷,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她匆匆的旅程是與誰相約,她腹中孩子的父親是誰,這其中是有怎樣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都將無從得知,更沒有人知道,在出事之前,他的日子是快樂還是悲傷。
時光就這樣在她昏迷中一天天地過去了,終於有一天她被推進了產房,然後醫生驕傲的宣布說:五公斤重的男嬰健康極了!護士把孩子抱過來給她看,他們覺得雖然母親是個植物人,也應該讓母子見見面,隨著嬰兒本能的吸乳,母親的臉上顯出種種沖動,她的胸前竟然乳濕一片!乳汁在一點一點的分泌。此後,每當護士小姐把孩子抱過來給他餵奶的時候,她的臉上都會浮現出這種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時嘴裡還會發出呢喃細語,猶如一個快樂的母親對著自己的孩子唱歌。
三個月後,又依次讓孩子吃的飽飽的,她終於平靜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入院的時候,她體重一百二十一斤,分娩後八十六斤,臨終前的體重只有六十三斤,她是用自己的血肉在孕育和哺育這個孩子的!本來她生下孩子以後就可以走的,但怕孩子孤單,又堅持著陪他在人生路上走了一段。後來我們為她買了一塊平價墓地,沒有她的名字,也沒有她的生平,簡單的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個渾身閃耀著母愛光輝的女人!
有一種美麗的語言能說盡母愛嗎?我覺得不能。
有什麼神奇的標尺能衡量母愛嗎?我認為不能。
我讀過一則報紙:去年6月一個夜晚的一場大面積泥石流,在一瞬間就沖毀了四川省美姑縣的4個村莊,吞噬了一百五十餘條生命。一位年輕的母親,不顧自己的大腿已被亂石壓斷,在齊腰深的泥石流中雙手高舉著僅有幾個大的嬰兒,艱難地挺立了四個多小時。她一直堅持到清晨,等來了救援的人們,嬰兒竟然毫發無損!
我讀這則報道時,熱淚不知不覺順著臉頰流下。淚眼模糊中,眼前似乎屹立著一尊神光環繞的雕塑,那就是我們的母親!那環繞她的正是中華母親的母性這光!
我曾經在《讀者》雜志上讀過一篇文章:在南京「7.31」空難中,飛機上的乘客幾乎全部喪生,然而有一個名叫丹妮的女嬰卻奇跡般地活著。原來在飛機失事的瞬間,丹妮媽媽貢紅梅緊緊地把孩子摟在懷里,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亂石異物和撲面的烈焰,貢紅梅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小丹妮的生命。母親把女兒摟得那樣緊,以至救援人員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小丹妮救出來。
我讀這篇文章已經是幾年前了,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這篇文章在我心靈上引起的震憾!我流著淚思索著一個與我年齡不相稱的問題:母愛是什麼?似乎這一刻起,我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我哥哥給我抄來一首小詩,詩的題目是《一碗油鹽飯》: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媽媽的墳前。
我眼掃過這首小詩的時候還在懵懂狀態。第二遍細讀這首小詩時,我的淚水流下來了。為了這樣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還要給孩子准備一碗油鹽飯的母親,為了這樣一位在貧寒與凄苦中竭盡全力給孩子以溫馨和慈愛的母親。透過凄風苦雨,我似乎看見,在千千萬萬的窮困鄉村裡,有著千千萬萬這樣窮困而偉大的母親!
和眾多同學一樣,我從小在母親的關愛呵護下長大。或許因為擁有太多,反而有點兒體驗不到母愛的珍貴了。直到媽媽離我去遠方工作,直到我離開家鄉來職中念書,使我與父母有了長時間別離。那段時間,每當看到同室女伴與前來探望的母親開心地聚在一起時,我都要悄悄躲在一邊。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