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提供梁羽生簡介和作品風格
梁羽生簡介
在新派武俠小說的創作世界裡,金庸、梁羽生並稱,一時瑜亮。但是,事實上,梁羽生是先行一步的人,這一步大約是兩年。
當金庸以《射鵰英雄傳》奠定地位時,梁羽生也以《萍蹤俠影錄》為新派武俠綻放了文學情思上的異彩。金庸一寫就是二十年,作品有十四部。但梁羽生在金庸停筆不寫武俠、轉而辦報之際,卻獨撐現代中國新派武俠的局面,三十年來寫作不輟,作品數量達金庸的三倍,技巧也不斷創新變化,對武俠文學的一往情深,鍥而不舍,梁羽生已達「樂在其中」的境界。
誠如名詞人劉伯端評論梁羽生武俠作品所述:「國家飄零,江山輕別,英雄兒女真雙絕。玉簫吹到斷腸時,眼中有淚都成血!」,將梁氏作品的特色表露無疑。以下這篇介紹作者為羅立群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出生(證件標明日期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誤)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家中很有一些產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家在鄉下,地近瑤山,是游覽的好地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
一九四三年,廣州一些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彩,公認為一絕,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是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
在眾多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無疑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而金庸則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創作者,人們往往將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較。為此,梁羽生用「佟碩之」的筆名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發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藝》上),詳盡分析二人異同。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所論頗為中肯。
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布「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張,准備撰寫正統歷史小說。梁羽主的武俠小說理論
很多人說,「新派武俠小說」的產生,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雖然如此,在文藝理論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武俠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針對這一問題,梁羽生在許多場合發表過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論。梁羽生的觀點十分精闢、深刻,批評了文藝理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偏見,也指出了武俠小說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可謂我國小說理論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們叄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對我們閱讀理解和評論武俠小說創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發言說:「文學形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所謂高級與低級,只取決於作者本人的見識、才力和藝術手腕。」他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贊同。他認為中國的武俠小說源遠流長,新派武俠小說更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內容、新的歷史見解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無視武俠小說的存在,硬將它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這是很不公平的。對於某些詆毀和否定武俠小說的觀點,梁羽生不無激憤地說:「這只能表示那個人在容納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廣。他其實也不了解什麽叫做武俠小說;或者他看過的許多武俠小說是荒誕離奇的,這才造成誤解。其實武俠小說有好有壞,文藝小說亦是。即使是反映現實的寫實小說亦有好有壞,如果作者功力不夠、觀察力不敏銳的話,他盡管寫的是寫實小說,還是不能反映現實的。」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關於如何把握武俠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在武俠小說中反映時代精神和創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俠」是正義的行為,做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謂仗義行俠。他又說:「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時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腐敗和暴虐,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和典型性。」(參見馮立三《與香港作家一夕談》)
怎樣才能寫好武俠小說?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認為,要寫好武俠小說,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已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梁羽生雖然喜愛武俠小說,竭盡心智地創作武俠小說,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一九八五年,他借《文藝報》一隅表示自已的憂慮:「有的部門作了統計,至少有五十多家小報發表我和他人的武俠小說。不少地方的一些報紙轉載我的武俠小說,有的加以改寫,都未經作者同意。據說有的把兩個回目合並成一個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寫的武俠小說,卻標上我的名字,以蒙騙讀者。我認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應當在文學園地佔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小報,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全部刊載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嗎?」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見。
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年表
書名 發表時間 連載報紙名(香港) 又名
01、龍虎鬥京華 1954.1.20-1954.8.1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2、草莽龍蛇傳 1954.8.11-1955.2.5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3、七劍下天山 1956.2.15-1957.3.31 大公報 小說林
04、江湖三女俠 1957.4.8-1958.12.10 大公報 小說林
05、白發魔女傳 1957.8.5-1958.9.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6、塞外奇俠傳 約1957-1958之交 周末報 (飛紅巾)
07、萍蹤俠影錄 1959.1.1-1960.2.16 大公報 小說林
08、冰川天女傳 1959.8.5-1960.12.1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9、還劍奇情錄 1959.11-1960.5 香港商報 談風
10、散花女俠 1960.2.23-1961.6.22 大公報 小說林
11、女帝奇英傳 1961.7.1-1962.8.6 香港商報 談風 (唐宮恩怨錄)
12、聯劍風雲錄 1961.7.3-1962.11.25 大公報 小說林
13、雪海玉弓緣 1961.10.12-1963.8.9 新晚報 天方夜譚
14、冰魄寒光劍 約1962初 正午報 (幽谷寒冰)
15、大唐游俠傳 1963.1.1-1964.6.14 大公報 小說林
16、冰河洗劍錄 1963.8.24-1965.8.22 新晚報 天方夜譚
17、龍鳳寶釵緣 1964.6.25-1966.5.15 大公報 小說林
18、挑燈看劍錄 1964.7.1-1968.6.23 香港商報 說月 (狂俠 天驕 魔女)
19、風雷震九州 1965.9.22-1967.9.2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20、慧劍心魔 1966.5.23-1968.3.14 大公報 小說林
21、俠骨丹心 1967.10.5-1969.6.20 新晚報 天方夜譚
22、瀚海雄風 1968.3.15-1970.1.21 大公報 小說林
23、鳴鏑風雲錄 1968.6.24-1972.5.19 香港商報 說月
24、游劍江湖 1969.7.1-1972.2.4 新晚報 天方夜譚 (彈鋏歌)
25、風雲雷電 1970.2.9-1971.12.31 大公報 小說林
26、牧野流星 1972.2.16-1975.1.13 新晚報 天方夜譚 (折戟沉沙錄)
27、廣陵劍 1972.6.3-1976.7.31 香港商報 說月
28、武林三絕 1972.10.1-1976.8.16 大公報 小說林
29、絕塞傳烽錄 1975.2.12-1978.4.10 新晚報 天方夜譚
30、劍網塵絲 待查 正午報
31、幻劍靈旗 待查 正午報
32、飛鳳擒龍 1978.9修訂 新晚報 天方夜譚
33、彈指驚雷 1977.5.1-1981.3.9 周末報
34、武當一劍 1980.5.9-1983.8.2 大公報 小說林
35、武林天驕 待查 待查
風雲時代梁羽生書目梁羽生小說精選
01、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02、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03、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04、雪海玉弓緣(共三冊)
05、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06、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07、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08、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09、散花女俠(共二冊)
10、廣陵劍(共四冊)
11、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12、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3、慧劍心魔(共三冊)
14、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梁羽生作品全集
01、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02、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03、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04、雪海玉弓緣(共三冊)
05、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06、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07、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08、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09、廣陵劍(共四冊)
10、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1、鳴鏑風雲錄(共五冊)
12、慧劍心魔(共三冊)
13、瀚海雄風(共四冊)
14、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15、風雲雷電(共五冊)
16、冰河洗劍錄(共三冊)
17、風雷震九州(共三冊)
18、俠骨丹心(共三冊)
19、散花女俠傳(共二冊)
20、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梁羽生新作系列
01、白發魔女傳(共二冊)
02、武林天驕(共二冊)
03、武當一劍(共三冊)
04、游劍江湖(共四冊)
05、牧野流星(共四冊)
06、彈指驚雷(共三冊)
07、絕塞傳烽錄(共二冊)
08、劍網塵絲(共三冊)
09、幻劍靈旗(共二冊)
10、塞外奇俠傳(全一冊)
11、冰魄寒光劍(全一冊)
12、飛鳳潛龍(全一冊)
13、龍虎鬥京華(全一冊)
14、草莽龍蛇傳(全一冊)
梁學研究系列
1、梁羽生武俠文學【柳蘇】
2、三劍樓隨筆【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
3、筆、劍、書【梁羽生】
梁羽生作品集故事系統表
1、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
2、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
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
1~2也可以稍稍合在一起,畢竟天山派的武學都是以張丹楓的武學為主
3、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這幾部很不錯,而且把一些唐人傳奇融進去了
4、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挑燈看劍錄-風雲雷電
挑燈看劍錄是從風雲雷電中間開始,風雲雷電之後結束。
(風雲雷電中的龍象法王還沒死,而挑燈看劍錄最後他被宰了,
但在風雲雷電中耿電似乎還沒有學成他的武藝)
武林天驕,玉面妖狐可以算進4此一系
5、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鋒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註:其他尚有:武林三絕、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未納入本表。
❷ 誰能提供梁羽生簡介及作品風格
梁羽生
清寒吹角,雁門關外,朔風怒卷黃昏。
這時乃是明代正統(明英宗年號)三年,距離明太祖朱元璋死後,還不到四十年。蒙古的勢力,又死灰復燃,在西北興起,其中尤以瓦刺族最為強大,逐年內侵,至正統年間,已到了雁門關外百里之地,這百里之地,遂成了明與瓦刺的緩沖地帶,也是無人地帶。西風肅殺,黃沙與落葉齊飛,落日昏黃,馬鈴與胡笳並起,在這"無人地帶"之間,這時候卻有一輛驢車,從峽谷的山道上疾馳而過。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1000萬字。
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梁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想來是要將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梁羽生作品集
七劍下天山 廣陵劍 白發魔女傳 俠骨丹心
江湖三女俠 冰川天女傳 冰河洗劍錄 冰魄寒光劍
瀚海雄風 幻劍靈旗 劍網塵絲 絕塞傳烽錄
聯劍風雲錄 龍鳳寶釵緣 龍虎鬥京華 牧野流星
女帝奇英傳 萍蹤俠影錄 塞外奇俠傳 散花女俠
彈指驚雷 游劍江湖
❸ 梁羽生共有多少部作品分別是什麼
【小說精選】
[編輯本段]
1.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2.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3.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4.雲海玉弓緣(共三冊)
5.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6.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7.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8.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9.散花女俠(共二冊)
10.廣陵劍(共四冊)
11.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12.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3.慧劍心魔(共三冊)
14.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作品全集】
[編輯本段]
01 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02 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03 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04 雲海玉弓緣(共三冊)
05 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06 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07 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08 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09 廣陵劍(共四冊)
10 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1 鳴鏑風雲錄(共五冊)
12 慧劍心魔(共三冊)
13 瀚海雄風(共四冊)
14 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15 風雲雷電(共五冊)
16 冰河洗劍錄(共三冊)
17 風雷震九州(共三冊)
18 俠骨丹心(共三冊)
19 散花女俠傳(共二冊)
20 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新作系列】
[編輯本段]
1.白發魔女傳(共二冊)
2.武林天驕(共二冊)
3.武當一劍(共三冊)
4.游劍江湖(共四冊)
5.牧野流星(共四冊)
6.彈指驚雷(共三冊)
7.絕塞傳烽錄(共二冊)
8.劍網塵絲(共三冊)
9.幻劍靈旗(共二冊)
10.塞外奇俠傳(全一冊)
11.冰魄寒光劍(全一冊)
12.飛鳳潛龍(全一冊)
13.龍虎鬥京華(全一冊)
14.草莽龍蛇傳(全一冊)
【梁學研究系列】
[編輯本段]
1.梁羽生武俠文學【柳蘇】
2.三劍樓隨筆【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
3.筆、劍、書【梁羽生】
【作品系統表】
[編輯本段]
1. 還劍奇情錄 -- 萍蹤俠影錄 -- 散花女俠 -- 聯劍風雲錄 -- 廣陵劍
2. 白發魔女傳 --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1、2 也可以合在一起, 畢竟天山派的武學都是以張丹楓的武學為主
3. 大唐游俠傳 -- 龍鳳寶釵緣 -- 慧劍心魔
這幾部很不錯, 而且把一些唐人傳奇融進去了
4. 狂俠.天驕.魔女 -- 飛鳳潛龍 -- 鳴鏑風雲錄 -- 瀚海雄風 --挑燈看劍錄 -- 風雲雷電
挑燈看劍錄是從風雲雷電中間開始, 風雲雷電之後結束 . (風雲雷電中的龍象法王還沒死, 而挑燈看劍錄最後他被宰了, 但在風雲雷電中耿電似乎還沒有學成他的武藝)武林天驕, 玉面妖狐可以算進 4. 此一系
5. 游劍江湖 -- 牧野流星 -- 彈指驚雷 -- 絕塞傳鋒錄 -- 劍網塵絲 --幻劍靈旗
注: 其他尚有:武林三絕、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未納入本表
【武俠理念】
[編輯本段]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其次,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
再次,他認為,寫好武俠小說 ,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
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
❹ 《笑傲江湖》胡金銓 徐克 意見不合
《笑傲江湖》於坊間流傳導演胡金銓與製片徐克不合之言談,據傳兩位脾性倔扭之人因拍攝風格迥異導致爭執,胡金銓愛徒許鞍華遠赴台灣義助恩師,組織拍攝工作,但最終與胡導共同退出導演之列,以致本片實際參與的導演達五人之多,可說是徐克製片和導演生涯中出現導演最多的影片之一。
徐克在胡導退出之後移師香港繼續拍攝工作,對於不合之傳言,徐克導演多年後做出的回應仍是胡導健康惡化,不宜繼續執導演筒,但胡導自本片之後不被片商重用,再無權勢已是事實,徐克為拍攝《笑傲江湖》請出半退休狀態的胡導原為好意,奈何世事弄人,徐克自此片後與偶像決裂,更被胡導的好友李翰祥等人列為拒不合作之人。
徐克在之後和程小東刻意求新,《笑傲江湖》呈現一股之前的武俠電影未曾有之的豪邁浪漫嬉笑淺傷交雜的風格,更有「無厘頭」令人耳目一新,而胡金銓執導的鏡頭在最後公映之時,剩餘的不到十個,如竹林、瀑布、宮殿等。
❺ 從妖怪到美麗女仙,明清民國三個版本白蛇傳,為何不斷美化白蛇
說到今年最熱的就是蘇妲己和白素貞了,這兩個人物都有三個版本。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一個版本的白素貞了,第一個就是楊紫版《天乩之白蛇傳說》。楊紫的白夭夭可愛呆萌,給人的感覺也是很不錯。
年輕之時的潘粵明給人一種溫潤如玉,謙謙公子的感覺。當然這新版的許仙也是一個比一個帥。特別是於朦朧版許仙,讓人特別期待。當初他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太子妃升職記》之中就圈粉無數了。
只可惜他一直都是配角,在這部劇中終於是男主角了。希望這兩個新版白蛇傳早點和大家見面,不要辜負大家的期望。特別是楊紫版白蛇傳,也快點和大家見面吧。
❻ 點評梁羽生小說人物(要盡量全面)
一、梁羽生其人
武俠小說在華人的世界裡爭相傳閱,梁羽生的名字也隨著武俠小說的流傳而廣為人知,梁羽生的名字是和武俠小說緊緊地聯在一起的。
梁羽生的作品為什麼會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
要闡釋這一問題,還是古人說的:「知人論世」。讓我們從梁羽生的身世談起。
1.梁羽生的生平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 年出生,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家中很有一些產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家在鄉下,地近瑤山,是游覽的好地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
1943 年,廣州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做副刊編輯。1949 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市。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采,公認為一絕,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1954 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採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
在眾多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無疑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而金庸則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創作者,人們往往將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較。為此,梁羽生用「佟碩之」
的筆名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發表在1966 年香港的《海光文藝》上),詳盡分析二人異同。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所論頗為中肯。
從1954 年到1984 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 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1984 年,梁羽生宣布「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張,准備撰寫正統歷史小說。
2.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
很多人說,「新派武俠小說」的產生,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
雖然如此,在文藝理論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武俠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針對這一問題,梁羽生在許多場合發表過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梁羽生的觀點十分精闢、深刻,批評了文藝理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偏見,也指出了武俠小說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可謂我國小說理論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們參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對我們閱讀理解和評論武俠小說創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發言說:「文學形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所謂高級與低級,只取決於作者本人的見識、才力和藝術手腕。」他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贊同。他認為中國的武俠小說源遠流長,新派武俠小說更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內容、新的歷史見解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無視武俠小說的存在,硬將它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這是很不公平的。對於某些詆毀和否定武俠小說的觀點,梁羽生不無激憤地說:「這只能表示那個人在容納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廣。他其實也不了解什麼叫做武俠小說;或者他看過的許多武俠小說是荒誕離奇的,這才造成誤解。其實武俠小說有好有壞,文藝小說亦是。即使是反映現實的寫實小說亦有好有壞,如果作者功力不夠、觀察力不敏銳的話,他盡管寫的是寫實小說,還是不能反映現實的。」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關於如何把握武俠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在武俠小說中反映時代精神和創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俠」是正義的行為,做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謂仗義行俠。他又說:「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時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腐敗和暴虐,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和典型性。」(參見馮立三《與香港作家一夕談》)
怎樣才能寫好武俠小說?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中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認為,要寫好武俠小說,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1977 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梁羽生雖然喜愛武俠小說,竭盡心智地創作武俠小說,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1985 年,他借《文藝報》一隅表示自己的憂慮:「有的部門作了統計,至少有五十多家小報發表我和他人的武俠小說。不少地方的一些報紙轉載我的武俠小說,有的加以改寫,都未經作者同意。據說有的把兩個回目合並成一個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寫的武俠小說,卻標上我的名字,以蒙騙讀者。我認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應當在文學園地佔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小報,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全部刊載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嗎?」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見。
二、梁羽生的作品
在梁羽生的文學生涯中,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影響最廣。四十多年來,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海內外讀者中歷久不衰,深受歡迎。從1954 年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香港《新晚報》上連載起,直到他宣布「封筆」而准備轉寫歷史小說,他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合一百六十多冊(香港版),字數達一千多萬。
1.四大分支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雖然卷帙浩繁,但在題材內容上卻有脈絡可尋。從總體上說,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是封建社會中晚期,書中的俠士們置身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在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匯沖突中,為國為民,仗義行俠,表現出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和英雄本色。所以,梁羽生的作品政治色彩十分強烈,主題傾向異常鮮明。
我們從題材內容上來分析梁羽生的作品,大致可將其分為唐、宋、明、清四大分支。
反映唐代游俠生活和民族矛盾的作品有《女帝奇英傳》《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和《慧劍心魔》。
反映宋代俠士抗擊遼、金侵犯的作品有《武林天驕》《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和《鳴鏑風雲錄》等。
反映明代豪俠領導義軍反抗暴政及表現統治階級內部忠奸斗爭的作品有《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和《廣陵劍》等。
反映清代俠義之士和各民族人民團結反清斗爭的作品有《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冰魄寒光劍》和《江湖三女俠》等。
在四大分支的作品中,每個分支的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組成了各自獨立的長長的系列。
在唐代作品分支中,《大唐游俠傳》、《龍風寶釵緣》和《慧劍心魔》是反映唐代游俠生活的三部曲,其故事情節前後關聯,空空兒、鐵磨勒、段克邪、聶隱娘、紅線等人物形象在三部書中都出現過,在前二部作品中還擔任主要角色。
《武林天驕》《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和《風·雲·雷·電》這六部作品在題材內容和故事情節上是前後連接的,都是以宋、金、遼之戰為歷史背景,描寫中原武林志士抗敵衛國的壯舉。檀羽沖、華谷涵、柳清瑤、耿照、完顏長之等人物在各部書中反復出現,使各部作品內容互為關聯。
在明代分支里,故事內容互為相關的作品共有七部,依次為《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廣陵劍》和《白發魔女傳》。這七部作品,除了《還劍奇情錄》與各部作品略微搭線外,其餘六部作品均關聯密切,雖然各部小說的主人公各不相同,其中的人物關系和小說情節卻聯系較緊,時間順序亦較分明。
反映清代豪俠義士反清斗爭的作品數量最多,共有十七部,佔了梁氏全部作品的二分之一。在這十七部作品中,有十五部小說的故事內容和人物是互相有聯系的,其中有的作品聯系相當緊密,可以說是承上接下的系列作品。這十五部小說按故事發生的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
游劍江湖
|
牧野流星
|
彈指驚雷
|
絕塞傳烽錄
.
劍網塵絲
|
幻劍靈旗
十五部作品中的最後二部《劍網塵絲》和《幻劍靈旗》,是姊妹編,故事首尾相連,人物上下貫通,聯系十分緊密,甚至可以合為一部;然而它們與前面的十三部作品關系較為疏遠,只有天山劍派和白駝山兩條線將它們和十三部作品勉強搭上,所以只能用虛線標出。除了上述十五部作品外,還有兩部反映義和團反清滅洋和俠士報仇雪恨的作品,即《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這兩部內容銜接的作品與以上十五部小說內容互不相干。
此外,梁羽生還有兩部作品是獨立成篇的,它們的故事情節完全獨立,不與任何作品發生聯系。這兩部作品是《女帝奇英傳》(雖是寫唐代游俠之事,卻與唐代游俠三部曲在內容上毫不相干)和《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是寫武則天時期,李逸、武玄霜等義俠與突厥入侵者以及武林敗類的殊死搏鬥,其間更有唐代宮廷內部的權力斗爭;《武當一劍》則寫明朝末年,武當派劍俠耿玉京、牟一羽、東方亮等反抗清軍入侵和揭破武林慘案的故事。
2.天山系列
在梁羽生所創立的「紙上江湖」中,武林門派林林總總,梁羽生卻最偏愛「天山劍派」。他在小說里屢次描繪天山風光,景色迷人,令人心醉。
請看《七劍下天山》一書中對天山的描繪:
雄偉壯麗的天山矗立著,絕世的英雄在它的面前,也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凌未風等站在山腳,只見藍蒙蒙的煙雲彌漫著天際,雪山冰峰矗立在深藍色的空中,像水晶一樣閃閃發光。這時朝陽初出,積雪的高峰受到了陽光的照射,先是紫色的,慢慢地變成紅色,映得峽谷里五光十色,壯麗斑斕,任是最奇妙的畫工,也畫不出這幅「天山日出」的景色。
梁羽生不僅描繪了天山的雄奇壯美,而且還借小說主人公凌未風之口敘述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天山神話。天山本來沒有冰,也沒有雪,由於天山仙女為人間真情所感,犯了天條,被罰困鎖天山之巔。天山之冰是她的眼淚,天山之雪是她在苦難中熬白了的頭發。
據說,梁羽生有次來大陸,一定要去觀賞天山。當他到了天山腳下,飽覽天山美景時,竟開懷大笑,說道:「天山和我想像中的一模一樣。」
也許正是這種神奇的想像力和豐富的語言表現力,才使梁羽生作品中的「天山」風光極具魅力。
天山的風景秀麗,天山劍法更是奧妙無窮。一劍在手,萬夫莫敵,劍法施展開,剛柔相濟,攻守兼備,迅捷無倫,變化萬端,真可謂武林獨步,所向披靡!此外,天山上還有堅逾鋼鐵的「天山神芒」,能解百毒的「天山雪蓮」。總之,人傑地靈集於「天山」一處。正如「天山七劍」之一冒浣蓮所感嘆的那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到天山不知世界之奇!」
「天山劍派」的創始人是霍天都。霍天都一心練劍,不問世事,想自創一門天下無雙的劍法,以至和妻子凌雲鳳分道揚鑣(事見《聯劍風雲錄》)。霍天都終於在天山練成了獨門劍法。到了晦明禪師(即《白發魔女傳》中的岳鳴珂)這一代,「天山劍法」發揚光大。天山北巔有晦明禪師的天山劍法,天山南峰有白發魔女的獨創劍法,而武當門下的卓一航則在天山一帶游俠,他將本門劍法細心磨練,融入心得,劍術也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此時的「天山劍法」應是三家之合稱。天山劍法經過晦明禪師等人的改進,更加完善,更加實用,以至轟動整個武林,出現了「七劍下天山」的盛事。「天山七劍」之後,唐曉瀾成為天山劍法的傳人,而「天山派」也成為領袖天下武林的萬人敬仰的武林正宗,天山派的內功心法遠勝於各大門派。從唐曉瀾起,中經唐經天,下至唐嘉源,其間別的門派雖出現一二個武林奇才,但天山派的武林盟主的地位卻一直沒有動搖。
追根溯源,天山派創始人霍天都是張丹楓的大弟子,而張丹楓的師祖又是玄機逸士陳玄機。這樣一來,從上至下,多多少少與天山派有關聯的作品竟達二十二部,幾乎佔了梁羽生全部武俠小說的三分之二。我們不妨把所有與天山派產生關聯的作品統稱為「天山系列」。現將「天山系列」
按小說故事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還劍奇情錄
|
萍蹤俠影錄
散花女俠
|
聯劍風雲錄
|
武林三絕
|
廣陵劍
|
白發魔女傳
|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
游劍江湖
|
牧野流星
|彈指驚雷
|
絕塞傳烽錄
.
劍網塵絲
|
幻劍靈旗
「天山系列」包含了梁氏明、清兩大分支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天山系列」代表了梁氏武俠小說的精華。
如果進一步考察梁氏作品的文化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天山派」在梁氏小說中所具有深層寓意:它是武林中的正義之師,是俠義精神的代表,其武功在武林社會中也具有「帝王之象」。總之,從天山派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力量對梁氏小說的深深制約。
3.正格變格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總體傾向上,可以說是歷史政治童話。梁羽生在創作中執著追求政治主題,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特定的歷史時代的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沖突為文化背景,將書中的主人公置身於歷史政治漩渦之中,俠客的行為總是與義軍的反抗異族侵略和推翻暴政的斗爭聯系起來,因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是趨於現實的,是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追求歷史的真實性,講現實主義」。這是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的主體傾向,我們不妨稱之為「正格」。
屬於「正格」的武俠小說在梁氏作品中占絕大多數。如唐代分支的《大唐游俠傳》,以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為歷史背景,著力描寫南霽雲、段圭璋、鐵磨勒等大唐游俠衛國救民、抗擊叛軍的豪俠壯舉,寫實性和政治性都很強。
宋代分支中的《狂俠·天驕·魔女》,則是以宋、金斗爭為歷史背景。
在金兵南侵的危急關頭,柳清瑤、華谷涵、柳元宗等豪俠義士,率領義軍配合南宋愛國將領辛棄疾、虞允文所率官兵聯合抗擊金兵。金國正直俠士「武林天驕」檀羽沖也奮起反抗金主完顏亮的窮兵黷武政策。小說在創作傾向上明顯是講究現實主義的。
在明、清兩大分支中,大部分作品也都屬於「正格」。明代分支中的《聯劍風雲錄》寫義軍北抗韃靼與女真族入侵,南擊倭寇進犯,可是明朝官軍非但不予援助,反而加以圍剿;於是,豪俠、義軍與明朝官兵、武林敗類展開了激烈搏鬥。清代分支中的《江湖三女俠》敘呂四娘、馮瑛、馮琳三位江湖女俠行俠江湖,反抗清朝統治者,以及入皇宮刺殺雍正的故事。這些作品十分注重現實性、歷史性和政治理念。
除了「正格」的作品,梁羽生也有少數武俠小說是不注重寫實性和政治性的。在這些作品中,梁羽生著力描寫的是虛幻怪誕的情節內容,熱心構築的是武林童話世界,精心描繪的是武林內部糾紛。對這部分作品,我們可以稱其為「變格」,即不遵循梁氏創作武俠小說的一貫風格,而有了一些變化。
如《冰魄寒光劍》寫「天山七劍」之一桂仲明之子桂華生立下宏願要自創一派武功。為此他橫跨大漠,遠走異域,搜尋天下奇門武功。他在藏邊「魔鬼城」無意中獲悉了尼泊爾王子額爾都企圖搶佔西藏的陰謀,並在玉女峰下找到了一塊千載玄冰。他得尼泊爾華玉公主之助,將玄冰煉成冰魄寒光劍,並和華玉公主聯手擊敗了額爾都的陰謀。兩人喜結百年之好,同創「冰川劍法」。小說不重寫實,「魔鬼城」的神秘和恐怖,玉女峰下冰窟中的取寶,冰魄寒光劍的威力,都具有濃厚的虛幻色彩,與梁氏作品的主體風格不盡相同。
屬於「變格」的作品,還有《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彈指驚雷》、《還劍奇情錄》、《幻劍靈旗》等。這些作品對歷史背景的依附性較弱,民族矛盾、政治風雲在小說中被淡化而不佔據主導地位,小說著重描寫的是武林恩怨、門派糾紛、正義與邪惡之戰、人性的善與惡。
正格作品與變格作品只是兩種創作風格的不同,所謂「正」與「變」
也是就作者創作的主體傾向而言,並不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所以,在「正」與「變」之間,只有作者創作意向和創作手法的不同,並不存在優劣高下之分。寫實性強的作品,如果能很好地處理歷史事件,寫出時代風雲和社會世相,並將其與「武」和「俠」有機融匯,那就不失為好作品。
虛幻性濃的作品,如能把荒誕不經的內容滲入坎坷的人生,表現出文化精神和復雜人性,並且時時提醒讀者於虛幻世界中去追尋人生真諦和哲理情思,那麼,它也是上乘作品。總之,一部作品的好與差,只能從作品本身的水準去衡量,而不能以別的標准為依據。
❼ 後宮 和打鬥的小說 介紹下
同仇敵愾
【同仇敵愾】( tóng chóu dí kài )亦作「 同仇敵慨 」。
表示 抱著共同的憤恨,一致對付敵人。
出 處 《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仇。
例句
先秦·左丘明《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孔穎達 疏:「當王所怒,謂往征伐之。」
後以「同仇敵愾」指全體一致地痛恨、打擊敵人。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中國之前途及國民應盡之責任》:「我有軍備,我自整之。乃同仇敵愾之軍國民,非殘屠同胞之劊子手也。」
瞿秋白 《亂彈•狗樣的英雄》:「一望見穿上制服的人,就發生同仇敵愾之心,馬上想動手收拾掉他。」
郭澄清 《大刀記》第五章:「〔人民〕為了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正在同仇敵愾,英勇奮戰,抗擊 日本 侵略者。」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慨的。」
用 法 復句式;作謂語、分句;含褒義
典 故
故事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於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 分為三節,可以反復詠唱。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 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 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於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 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 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 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 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kai)」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出處《詩·秦風·無衣》
編輯詞條
❽ 書荒 求小說
吞噬星空
斗破蒼穹
天珠變
凡人修仙傳
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