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抽簽贏得大獎小說在線閱讀

抽簽贏得大獎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1-09-09 03:43:58

㈠ 這個封面是什麼日本輕小說或者游戲呀

輕小說:《抽簽贏得大獎:大開無雙後宮》
日文:《じ引き特賞:無雙ハーレム権》

由日本輕小說家三木なずな原作、瑠奈璃亜負責插畫的輕小說。

㈡ 七寸八尺出一分猜三個數字

猜數字游戲規則
猜數字,范圍可以在0~100或200以內,具體根據游戲人數來定。

1、先由坐莊的人來寫一個數字(必須在提前規定的范圍內);

2、讓大家輪流猜,並告訴大家正確數字比當前猜的數字大或者小;

3、每猜一次范圍就會縮小,最後猜中的人倒霉挨罰;

4、受罰的人需要進行抽簽贏得懲罰」大獎「,下一輪由受罰者再寫數字,依此循環。

猜數字游戲趣味項目
1、滿漢全席,就是每個人都為其夾一份食物,必須吃完,這叫撐死他。

2、替罪羊,相當於一個免死令牌,你再次進行抽簽,那是有每個人名字的簽,抽到誰,那麼你報復的機會就到了。在房間內你可以讓他做一件事情。比如:背你饒一圈等。這叫整死你。

3、打死我也不說,聚會中其實大家都很想互相了解,可是又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深入。所以,給你一個機會,抽到此,那麼在座每個人都可以問他一個問題。盡量問吧,必須說實話啊。這可是個好機會啊

最初級的串通魔術。A寫B猜。數字的順序只要溝通過,都知道。他們溝通的方法就是手。A的左手或右手是對著B的。表示方法就是指節,一般是中間的3個指頭。3個指頭9個指節,就代表了格子里的9個數字的位置。明白?A用筆指給你看,指指節給B看,就這么簡單

猜數字游戲圖片

三、猜數字游戲規則

游戲可以多人玩,一人出數字並給提示,多人猜;也可以一人玩(和電腦),電腦出題和給提示,一人猜。

出數字的人要想好一個沒有重復數字的4個數,

猜數字人開始猜。

出數字人要根據猜的人給的數字,給出幾A幾B的提示。

其中A前面的數字表示位置正確的數字個數

B前面的數字表示數字正確但位置不對的數的個數

例如

正確答案是:5213

猜的人猜:1234

那麼「2」是位置對的數,「1」「3」是數字對但位置不對

所以要給出提示1A2B

一直猜到給出提示是4A0B,那就是猜中了。

猜數字游戲規則
1、在參與者中選擇一個人來做第一輪庄,負責做莊的人要在游戲開始前記錄一個1-200以內的數字,並且不能讓其他參與者知道;
2、然後由做莊者右手邊開始猜,做莊者要根據人員猜的數字進行縮小范圍,如做莊者的數字是130,而猜數字的人說的是50,那這個數字的范圍就縮小到了50-200,隨著范圍越來越小,很快正確的數字就會出現,而猜中數字的人就要接受一個小懲罰;
3、下一輪游戲的莊家,則由上一輪猜中數字的人在做,以此類推。

四、猜數字游戲的變異

如果覺得這個規則下難度大,可以將備選數從0-9十個數字改成九個或更少,這樣能降低難度。

五、猜數字游戲懲罰規則

猜數字游戲懲罰1.滿漢全席,就是每個人都為其夾一份食物,必須吃完,這叫撐死他。

猜數字游戲懲罰2.打死我也不說,聚會中其實大家都很想互相了解,可是又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深入。所以,給你一個機會,抽到此,那麼在座每個人都可以問他一個問題。盡量問吧,必須說實話啊。這可是個好機會啊。

猜數字游戲懲罰3.替罪羊,相當於一個免死令牌,你再次進行抽簽,那是有每個人名字的簽,抽到誰,那麼你報復的機會就到了。在房間內你可以讓他做一件事情。比如:背你饒一圈等。這叫整死你。

4.懲罰也可以是真心話或是大冒險,猜中數字的人要接受一個真心話或大冒險的挑戰,這樣游戲懲罰就變的更加刺激。

㈢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不頒給中國作家至今還沒有么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一直是媒體熱衷炒作的話題,「誰誰被某某推薦為候選人了」,「誰誰有可能今年問鼎了」,「誰誰早就該獲獎了」,「不要把諾獎當回事」,「那隻是幾個不懂中文的瑞典老頭子私下攢出來的」,「諾獎有強烈的政治傾向」等等,總是不絕於報端。有許多中國作家不管出於何種心理,骨子裡都有一種濃重的諾獎情結。這當然無可厚非,也無可贅言.

有人說中國作家誰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家都說不出,這像彩票大獎花落誰手一樣變化萬千,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預測出中國哪些大作家得不了,並同樣給出了他們充足的理由。那麼這些作家是否能得到你的認同呢?

中國作家誰能獲諾貝爾文學獎我說不出,這像彩票大獎花落誰手一樣變化萬千,但我敢預測中國哪些大作家得不了,這是道比較容易的題目。以下是名單和理由,沒有什麼學理性,只是賺點點擊率。

王朔:北京味太重,評委領略不到妙處。

柯雲路:緊跟時代,太中國政治化了。

鄭淵潔:像寫《哈里波特》的羅琳一樣得不到諾獎。

於堅:太口語了。諾獎的口味偏咸,偏重書面語言。

林斤瀾: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懂的也不多。

崔健:大詩人,可惜字數不夠。

浩然:無產階級的作家,資本主義評委的死敵。

金庸:被電視劇弄壞了形象。

海岩:小說太好讀了。

鐵凝;得了獎也不會去領,堂堂我中國作協主席

我主張中國作家應該積極爭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即使諾貝爾文學獎不能說明文學的全部問題,但它無疑還是人類文學高度的一個衡量器,盡管我也說過:費勁琢磨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如學著把中國的詩詞寫好。這不矛盾——中國作家要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確實沒有很好的中文修養是不行的,而好的中文修養少不了詩詞修養。一個中文修養不好的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很嚇人的。

以前說諾貝爾文學獎曾經有意考慮中國的作家如魯迅、沈從文,好像還有老舍?無奈時間或是別的什麼變故錯過了。就算這是一個原因,但我覺得,在中國已經開放了近20年的時候,即1997年之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還認識不到中國作家中有一個汪曾祺,實在是很遺憾的,說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漢語文學的整體了解與掌握是很狹窄的,至少是不夠全面的。為什麼說1997年?因為這一年,汪曾祺去世了。昨天我對人說;汪曾祺的文學價值至今還沒有被更多的人認識到。他至少比莫泊桑要好得多——拿這兩個人比,一個是中國人熟悉的西方著名作家;一是和汪先生一樣都是主要寫短(中)篇。

李敖曾經批評魯迅的中文有許多問題,甚至說魯迅先生的現代漢語是有錯誤的。除去李敖式表達的修辭因素(李敖的許多驚人之語確如他自己所說,那是一種修辭方法,並無惡意),他說的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魯迅先生使用的是初級階段的現代漢語,是為今天我們使用現代漢語做實驗和開拓工作的。我自己也一直因為讀魯迅先生的文字,碰到許多不夠順暢很費勁的地方,就影響我對他老人家的學習。沈從文先生的要好一些,但也是那個時代的漢語氛圍所致,他早年的文字也有同樣的問題,好在是寫故事和散文,不像魯迅先生那樣明顯。老舍的文字就很通暢。這可能和魯迅先生是江南人以及在日本生活過有關。當然,這都不妨礙他們至今是我心目中的文學大師。

沈從文先生的得意弟子汪曾祺,是我最喜愛的已故作家。他的作品許多專家比如李陀、王乾等都評論過了。我就別瞎摻和了。我就是喜歡他的文字,順暢而有韻味,書卷氣、街巷氣融合、藝術味與生活味(葉靈鳳語)融合,變化出另一種新的現代漢語。汪先生的語言,是文學的語言,但讓人表面上看不出來,他的文字甚至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但你把他的文字換掉一部分,會明顯看出那一塊是替換的即不是他的,像挖補老國畫,做假不容易。就是說,他不留痕跡,但你動不得,也學不像。可以說,你可以受他影響,但學不了他。汪先生是將許多東西「化」成了他的文學語言。

通俗的比如:「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多順多傳神!可以說,他在這里給現代中國人增加了一個成語、一個傳神的語言程式。汪先生的許多小說,稍微一改就是藝術電影,只是在這個商業片時代,沒有人注意這個。

我曾經請教張中行先生:當今寫作好的人有哪幾個?張老想都沒想說:「汪曾祺!汪曾祺好。南邊……南邊施老施蟄存好。」

汪曾祺的文學兼具南北神韻,打通了古今脈絡,才氣學識與高超的文字功夫將現代中國文學提高了境界、豐富了現代漢語和文學的表達方法。他的作品,讀起來很鬆弛,再沉痛凝重的意思,也用淺近的話表達,一種超邁古今的曠達與淡泊。

汪先生的家鄉江蘇高郵把他和王念孫、秦少游並列為家鄉文化先賢。我覺得,汪先生可能是超越了古人的。

中國現代作家,有許多人是故意不提汪曾祺的。因為提了汪,很多人的東西就沒法再看了,所以他們故意綳著。文學也是信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沒有掌握足夠的有關汪曾祺的信息,或者說沒有消化、沒有能力消化汪曾祺是很可惜的。

當然,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就是這樣詭秘神性:外國人、包括外國專家,要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學是不容易的。諾貝爾文學獎錯過了汪曾祺,我覺得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憾和損失。至少,缺少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營銷平台,許多人將看不到汪曾祺的作品。像汪曾祺這樣從舊時代走過來,又沒有被淹死在新時代,他的作品裡面保養著鮮活的人性人情,飽含著人追求幸福和快樂的許多密碼,從他的文字走進去,到達他創造的一個文學的世界,由這個世界射出的一道亮光,可以照進現實和人心。

四、最荒謬的中國式「諾貝爾文學獎鬧劇」

一則關於安徽詩人葉世斌被推舉為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報道,近日在國內各大網站上廣為流傳,頗是讓不少國人又「振奮」了一回。但「振奮」之餘,也多少有些質疑之聲,葉世斌是何許人也,何以能被推舉為候選人?

葉世斌是當代傑出詩人么?

有關報道稱,葉世斌被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推舉為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消息,來源於最新一期出版的《世界詩人》(混語版);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主席、世界詩人大會國際執委會執委、詩人、評論家張智稱,推舉葉世斌是經過該中心「1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執行委員會執委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的」,這充分證明了葉世斌「是一位具有很高藝術成就的詩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當代傑出詩人」。

報道還稱,著名女詩人李見心對葉世斌高度評價,「他的詩歌題材有多寬,內容就有多深;技巧有多傳統,手法就有多現代;思維有多感性,思想就有多理性;字詞有多准確,語言就有多傳神。記得一年半前讀完他的文集,我曾打電話跟葉世斌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真的獲得諾貝爾獎,我也不會吃驚!』」相關報道甚至還采訪了葉世斌本人。據稱,葉世斌就「有多大可能獲獎」表示,「詩壇的情況是:我們相對了解西方,而西方並不了解我們。我認為漢語寫作中,確有一批很優秀的詩人,他們不能獲取諾獎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漢語的翻譯難度。但這並不妨礙漢語詩人始終瞄準或逼近世界先進詩歌藝術寫作,並達到相應的水準。」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令人疑惑的是,事實上,這位被譽為「當代傑出詩人」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此前在文壇上根本就籍籍無名,翻遍各個書店的角落都找不出一本其人其書,報道中提及的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張智、李見心同樣也名不見經傳。知名詩人韓東在談及這一消息時表示,這些名字他從來就「聞所未聞」,他懷疑這根本就是又一場炒作。

中國式「諾貝爾鬧劇」由來已久

之所以說「又」,是有緣由的。早在2000年,就曾有過一則轟動一時的新聞說「台灣作家李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因為這條新聞而一時洛陽紙貴,甚至連本來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著火了起來,接待了一批批按圖索驥的參觀者。事後人們才發覺,這不過是「一場成功的炒作」。此後,關於中國作家被推舉或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消息就幾乎年年都會冒出來,卻又幾乎無一例外的都被證明是「鬧劇」。甚至還有個筆名叫「冰凌」的中國文學青年,移居美國後利用美國具有完全的結社自由之便,成立了名稱聽上去很唬人的組織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自任主席,正經八百的年年表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推舉了某某中國作家。

這場中國式「諾貝爾鬧劇」之所以時不時就能上演,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諾貝爾文學獎本身特殊的評選規則。據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陸建德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和電影界的奧斯卡獎不一樣。奧斯卡有提名獎,是經過激烈競爭之後選出的少數幾個入圍者;而諾貝爾文學獎從未設過提名獎,它每年收到的推舉有數百份,很多人都可以提名推舉所謂「候選人」,而被推舉者也沒有什麼特別限制,所以,獲得推舉本身其實並不說明任何問題。

據介紹,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為了更開放地吸收各國作家及其作品,放寬了限制,每年都會主動向各國的相關機構和研究部門寄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推舉表,這種表格,一般的大學、研究所或是文學協會要拿到並不是很困難,甚至主動索取也沒問題。也正是這一點,給了很多人借機炒作的空間。

《世界詩人》是沒有正式刊號的民間刊物

商業炒作本身其實無可厚非,但炒也要炒得有創意,即便當年的「李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算得上一個「好點子」,但反復使用也是會變「餿」的。而且,原來傳說中得到「諾貝爾提名」的,至少還是李敖、老舍、巴金、王蒙這樣的頗負盛名的作家,聽上去多少還像是件「錦上添花」的美事,但演變成後來的成都兩個「無名作家」,再到現在這個號稱「傑出詩人」的葉世斌,則顯得越來越不靠譜。

實際上,刊載了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給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的推薦函的《世界詩人》雜志,其實是一份編輯部設在重慶市、並沒有正式刊號的民間刊物,本身即沒有任何影響力和權威性可言,市面上更是無從看到。去年,這份雜志就曾因給一個籍籍無名的安徽詩人授予「2007年度國際最佳詩人」稱號,而在網上備受質疑和嘲笑。而所謂的「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也只是一個名稱虛張聲勢的民間組織,跟文學青年「冰凌」在美國成立的「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有異曲同工之處,既不是什麼專業組織,也談不上有什麼社會聲譽。

其實,經過多年來連續不斷的「鬧劇」和之後的釐清,公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規則和程序已經並不陌生,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類似的「鬧劇」依然不斷上演、依然不斷能吸引公眾眼球,這多少跟中國人由來已久的「諾貝爾情結」有關。說到底,從當下的情況來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當代作家確實缺乏符合諾貝爾標準的深刻思想、闊大視野和崇高情懷,少有站在思索人類命運的高度上的作品,如果中國當代真的有偉大的作家,那就不是我們需要諾貝爾文學獎,而是諾貝爾文學獎需要我們,我們又何必一直盯住「諾貝爾獎」不放?
五、中國人眼裡諾貝爾獎最大的危害

葉匡政:諾貝爾獎正在成為學術鴉片

諾貝爾獎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各國照例進入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游戲時間。英國博彩公司也開出了文學獎的賭盤,大家爭著買賠率最低的作家,賠率越低獲獎可能越高。為了多掙點賭資,賭徒們開始研究起了文學。賭徒之美,在於輸得無怨無悔;諾獎之美,在於獎得讓人一頭霧水。雖然大家一頭霧水,媒體照例還是要給予足夠的關注。

這是因為諾貝爾獎在學術界的地位決定的。它早就成了各學科的瓊林御宴,一旦躍入它的龍門,做了它的嬌客,煙火俗事也會染上美麗的傳奇色彩。在這一周,人們會突然發現,物理、化學這些遙遠的學科,竟然在世間還活得好好的。讓人們驚奇的是,這些古老的學科還能讓人一夜致富。炸葯王諾貝爾真是聰明,愣是用巨額獎金培養了一個對科學的朝聖儀式。雖然一年只有一次,但對於忙著算計和趕路的人類來說,也算一種奢侈。

稀奇的是,美國一家幽默科技雜志年年頒出一個「另類諾貝爾獎」,像是正版諾獎的預熱。隨著另類諾獎18年的堅持,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在公眾中的傳播率有超過諾獎的趨勢。因為這些新奇搞怪的研究,讓人們在笑聲中學會了思考,與如今的娛樂精神倒是非常合拍。比如今年獲另類諾獎的研究有:一位美國化學教授用實驗證明了可樂有殺精作用;一位英國心理學教授創造了美食的「聲音」理論;一位法國生物學家發現,狗身上的跳蚤要比貓身上的跳得高;一位醫學獎得主通過研究證明「昂貴假葯比便宜假葯管用」。最有意義的是另類諾貝爾和平獎,它的得主是全體瑞士人,因為他們批准了一項法規,認為「植物也有道德標准和尊嚴」。我倒期望這個法規在中國也能得到認可,這樣,亂砍亂伐的事也會少一些。

這些研究看似玩笑,其實揭露了今天學術界的真實狀況。當很多學科的開拓空間越來越小,又未誕生革命性發現時,留給學者的只有鑽牛角尖一條路了。再擰巴、再變態的研究,只要沒人做過,就是好課題。學者們或者用一無所知的方式去研究,或者用無所不知的態度去思考。嫻靜的學者,思考時宛如公豬照鏡;激情的學者,研究時如同河馬發瘋。據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但科學家們往往操起根木杵,就有耐心把它磨成牙簽。而諾貝爾獎也常常成了刺激這些所謂前沿科學研究的鴉片,研究得再難再苦,只不過成就了學術界的一些二百五。

真正有玩笑性質的,其實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1968年設立,當年為了慶祝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硬生生地給加上了諾貝爾之名。諾貝爾家族的多位親屬一直反對這個冠名,理由是諾貝爾生前一直對商業和經濟持懷疑態度,而諾貝爾獎的宗旨是頒發給「那些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士」。實際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大多隻是一些反映西方經濟學界主流經濟學觀點的學者,他們的學術成果能否讓整個人類得益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經濟學的理論要被實踐證明,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事實證明,諾貝爾家人的這種擔心是正確的。比如導致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理論,就是來源於獲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位經濟學家,他們分別獲得1990年和1997年的經濟學獎。其中促使金融衍生品大行其道的,是1997年諾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它甚至被稱為現代金融學理論的牛頓。華爾街慘痛的事實正在證明,羅伯特•默頓提出的經濟模型帶給人們的其實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我們能夠容忍臉龐是假的、乳房是假的、牛奶是假的,甚至鈔票是假的,但絕難容忍諾貝爾獎也有假的。此刻,諾貝爾獎為了維護它的權威性,是否應該收回這個獎項呢?

六、最讓中國作家不平衡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今年的10月9日(北京時間晚19時),也就是後天,就要評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了。說幾句閑話,就當是過過嘴癮:

一直有人懷疑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是否公平,為此提出不少異議。1967年,法國人阿萊因·博斯奎特就在《戰斗》上提出了「諾貝爾獎過時了」的尖銳批評。他建議設立一項國際文學獎,由若干名最高級的作家組成,這樣一個機構「要比斯德哥爾摩那些無名之輩能更加了解時代的敏感性」。1984年《紐約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諾貝爾獎,一個丑聞》更是將諾貝爾獎貶低到一無是處的地步。這樣說當然是有原因的了。

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列夫托爾斯泰一直被認為是最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瑞典文學院認為「他對道德表露出一種懷疑的態度」,譴責他「公然批評《聖經》」,「如果真的把獎頒給了他,則此獎所象徵的理想主義必然會助長他那種革命性教諭的氣焰,使他變得加倍危險。」於是就以這樣借口,順便拒絕了托爾斯泰,簡直是狗眼看人低了。那些評委其實沒有一個人有資格這樣評價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的沒有獲獎,似乎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他參加的是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該獎的公允性開場就讓人懷疑了。

圖:諾貝爾獎章

不過由於這個獎太有名了,所以也一直備受被人們關注。任何作家一旦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巨大聲譽,使其作品的銷量直線上升獲得巨額版稅不說,而且還會獲得近一百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兩樣加起來就會名利雙收,實乃人生的最大幸事。這可是巨大的誘惑,作家再清高也要食人間煙火,誰都是見錢眼開的。所以這個獎差不多是任何一位作家心目中的最高境界。沒有聽說過哪一位作家不喜歡這個獎。不過倒真有一個人沒去領獎,這人就是特立獨行的薩特。還有蘇聯作家帕斯傑爾納克獲獎時也沒有去,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不過時過境遷之後,他的女兒倒是還是領走了獎金,也算是沒有浪費這筆財富。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標准和規則都是人為制定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別指望它會是完全公正合理的,肯定要帶著無知和偏見。

油畫:列夫托爾斯泰

我們先看看評獎機構瑞典文學院。按照一般的解釋,文學院有院士18名。文學院設正副院長各一名,每半年選舉一次;另設常任秘書一名,以前為終身任職,現規定70歲以後如不再留任則自行退職。如遇院士去世,文學院可自行增補,由國王批准。

問題就在瑞典文學院的評選程序上,首先需要一些權威的推薦,然後經過嚴格的程序認證排除一些人和接納一些人,18個人組成一個評獎委員會,由專人調研逐層篩選,最後通過秘密投票,獲得最後的人選。這個幸運兒便是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話說回來,讓18個人在世界上每年被提供的幾百個作家的作品裡研讀,並要在這短短的一年評出究竟誰是老大,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了。

圖:諾貝爾頒獎晚宴

我們先不說這個機構真正懂得文學的人究竟有多少,即便都是文學專家也只好說其文學觀念也帶有強烈的地域性。重歐美,輕亞非。這不奇怪,雖然這個獎是北歐的瑞典頒發的,不過西洋文化差異再大,也是一個文化圈呀。假設這個獎是由坦尚尼亞的一個什麼院頒發的。那麼獲獎最多的肯定是黑人無疑了。有所偏心是人之常情。

所以廣大的中國作家也不要心裡不平衡,太計較能否得獎。得了是一個偏得,憑空獲得一筆巨款,富甲一方。得不到你也要繼續寫,大不了給十幾億中國人看罷了,中國人都知道你了,你也夠光宗耀祖的了,何必要到外國去現眼哪。要不咱們也圈愣一個像李嘉誠那樣的巨商,設立一個李嘉誠文學獎,獎金一千萬美金,比他們多十倍。也讓他們白人紅一下眼,留一些哈喇子。咱們也難為難為他們,把獎都給中國人。

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文學獎,什麼茅盾文學獎、紅樓夢文學獎,不過是影響面局限在中國人的范圍罷了。不過等到再過幾十年都說中國的經濟產值有超過美國的那一天,到那時前世界都說中國話了,瑞典文學院的學究們終於弄清了原來中國文學那麼的高深莫測。諾貝爾文學獎沒准會上趕子給中國人也是保不齊的事情。人都是嫌貧愛富,勢利眼。所以,要韜光養晦、戒急用忍。咱們的好事還在後頭哪。

話說回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看起來程序完美,不過一百年來確實錯過了後來證明是改變時代的著名的文學大師,比如卡夫卡、左拉、普魯斯特、哈代、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博納科夫、喬伊斯、易卜生等人。這些人可都是劃了時代的領軍人物。他們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說到大都不過分。結果他們卻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有點讓人說不過去了。這可就是太大的遺憾了。同時也是這個獎經常被人質疑的原因所在了,並讓人懷疑其公允與否和這18個人的智商了。

中國自古就有人說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評獎本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要想在這些頂尖級的作家中選出最優秀的,只能是像是一場抽簽一樣的一場游戲一場夢了。你能說清楚誰比誰更強嗎。如此說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好是像抽簽一樣的撞大運而已了,全憑18個老傢伙的隨心所欲的隨機挑選了。所以千萬別把諾貝爾評委的評選結果,當成是金科玉律,奉若神明了。

圖:川端康成

其實最讓中國作家不平衡的是日本人居然有兩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個是川端康成,一個是大江健三郎。中國人歷來在文化上蔑視日本,即便是在被日本侵略時,被打得退縮到大西南時,還保持對日本人文化上的優勢心裡。所以日本人獲獎,中國人不平衡是有文化心理的原因的,不足為怪。再說中國又不是沒有高明的作家什麼魯迅、沈從文、巴金、老舍等人當時都是國寶級大師,卻都與諾貝爾獎無緣,也難怪呀,國弱民貧。中國人早就讓人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說中國人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也不對,2000年就有一位獲得了。這個人就是高行健。他當然是一名不錯的作家。不過與一直在文壇上活躍的余華、莫言、賈平凹等等諸君人想比,哪個在中國更有影響,文學成就更高哪?只是他獲獎的個中緣由牽扯的事情太多,也是不必多費口舌了。蹊蹺歸蹊蹺,不過這件事更說明了瑞典的諸位評委評選文學作品是什麼標准了。

瑞典文學院今年的10月9日(北京時間9日晚19時)又要評諾貝爾文學獎了,今年又該是何方神聖哪?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不過國外的博彩公司現在已經開出了獲獎者的賠率了,中國詩人北島的賠率是1賠41。看來有人要以此下注了,但願出現奇跡。

七、最讓中國作家頭疼的得獎問題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一直是媒體熱衷炒作的話題,「誰誰被某某推薦為候選人了」,「誰誰有可能今年問鼎了」,「誰誰早就該獲獎了」,「不要把諾獎當回事」,「那隻是幾個不懂中文的瑞典老頭子私下攢出來的」,「諾獎有強烈的政治傾向」等等,總是不絕於報端。有許多中國作家不管出於何種心理,骨子裡都有一種濃重的諾獎情結。這當然無可厚非,也無可贅言。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每逢此刻,許多人的心態都很微妙。曾有人不無「惡毒」地嘲諷道,每年福布斯名人榜一出來,中國非名人就集體仇富一次;每年諾貝爾文學獎一出來,中國作家就集體痛經一次。諾貝爾文學獎究竟離中國作家有多遠?

中國的作家們都在集體為諾獎努力著,嗅著評委們的喜好,寫著不倫不類的文章,結果是老外不愛,國人不喜。作家莫言曾說:「諾貝爾並不是發放救濟糧啊!」「其實這個世界上有著龐大的作家群,有那麼多人在排隊,為什麼就要頒給中國人一個呢,就因為中國人從來沒拿過嗎?」此說頗有道理,誰也沒有權利要求諾獎評選看你臉色行事,人家沒義務做慈善家,也沒有必要四處派發救濟糧。在空盼諾獎無望之時,中國的作家們也更加務實起來,使得當代文壇越來越浮躁,許多作家開始為市場寫作,一本本垃圾暢銷書隨之誕生。看看當下的中國文學,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是木子美之類的「下半身寫作」;讓人失望透頂的,是《有了快感你就喊》之類大作家的「時髦」;被捧得高高卻缺少文學底蘊的,是那些「新概念」之類「快餐文化」、「流行文學」……民生關注、公共關懷、現實主義,離文學越來越遠;無病呻吟的憂傷派,矯揉造作的愛情派,痛苦奮斗的個人傳記派,正成為當下中國文學市場的主流,中國作家們與諾獎也便漸行漸遠。

中國作家們之所以有著如此沉重的諾獎情結,一百萬美元的優厚獎金是一方面,獎金背後的聲名更是作家們夢寐以求的,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下,相信沒有誰會對此無動於衷。可為了功利而屏棄了文學的內涵,一心為諾獎上下求索,為獲獎而拚命寫作還有何臉面對文學的高貴?

提到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作家來講是集體痛經,就不得不再說說中國導演對奧斯卡的單相思,中國三大著名導演——張、陳、馮為其集體努力卻都一無所獲。當李安成功捧獎之時,中國的導演開始心血沸騰,彷彿尋到了奧斯卡的死結,覓到了收獲奧斯卡的捷徑,一部部華麗的古裝大片接踵而至,卻又紛紛戮羽而歸。殊不知,《卧虎藏龍》給老外們的只是眼前一亮、心裡一顫,嘗嘗鮮罷了。這里有一個非常值得中國作家們借鑒的案例,《卧虎藏龍》成功收獲奧斯卡值得中國作家們細細思考一番,看看能否由此也把到諾獎的脈。中國式的電影能贏得老外的認可,相信,中國的文學只要下對料也該有適合老外口味的作品。

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作家們為何要一味地去迎合,效仿外國人的作品風格,而不去細咂么自己的文化,寫出真正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吃慣大魚大肉,早晚有想吃棒子麵餑餑的時候,中國文學早晚會得到諾獎的垂青。上一次老舍與諾獎擦肩而過,無論這是以訛傳訛還是事實都說明世界在關注中國,諾獎也在打探中國文學,由此可見,諾獎離中國作家並不遙遠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cfcbe0100b700.html)

閱讀全文

與抽簽贏得大獎小說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