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共寫了幾本書書名分別是什麼
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瑪格麗特·杜拉斯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瑪格麗特·杜拉斯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B. 杜拉斯寫的比較經典的作品
情人(這個不用多說吧)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傳性質的小說,獲一九八四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全書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貧窮的法國女孩與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 廣島之戀為同名電影寫的劇本,一九六○年出版。一個法國女演員在遭受原子轟炸之後的廣島邂逅了一名日本男子,兩人產生一段短暫的愛情,引起了法國女人對往日戀情的回憶。 夏夜十點半鍾悶熱的夏日,乏味的假期旅行,突如其來的謀殺擾亂一家人的行程,妻子也在偶然的情況下捲入案情。小說圍繞一場旅行與一樁兇殺命案展開,展現相似的兩段愛情三角關系,迷亂、絕望的情緒似乎已進入杜拉斯的創作風格。
C.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怎麼樣
所謂希望,是一件卑微而又飄渺的東西。懷著虔誠的心理伸出手去,卻握住一片虛無。 人生總是帶著一種薄涼而又無奈的色彩。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所以在沒有任何意識去掙扎反抗命運的時候,總是默默的去接受所面臨的令人嘲諷的世界。而後漸漸開始努力去希望去掙扎去努力去逃離,結局是慘烈的開始新的人生,或者是絕望的回到最初,或者一直懷著希望和絕望糾結反復著。 杜拉斯的人生經歷是如此的悲涼和無奈,以及銘心刻骨,以至於每部作品都彌漫著希緒弗斯似的厭倦,那種為著微茫的希望周而復始的掙扎的徒勞,那種淡然的近乎麻木的人性。《情人》無疑是杜拉斯最著名的作品,亂世中的異國之戀,超越了階層和國別,令人慨然。而事實上《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的評價卻更高。《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幾乎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人生寫照,赤裸裸的寫照。 人生就是不斷希望不斷失望然後絕望的吧。 看似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母親,終歸只是希望哪怕是在半生辛苦換來的鹽鹼地上能安寧生活,所以近乎失去理智的或賣或抵押所有,用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去修築一道堤壩來阻擋太平洋的潮水。村民們或許也是懷著同樣微薄的希望,希冀這道由一個瘋婆子設想而建築的堤壩,可以阻擋整個太平洋,可以讓一年又一年的辛苦勞作,有那麼一丁點的結果。然後,堤壩毀於小小的螃蟹,然後潮水依舊來來去去,村民依舊死死活活,母親嚴苛的不惜以女兒為代價換來的錢,終究也只是肥了地產商的腰包。母親是一個善良而又耿直的人,所以她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最後失去了吊腳樓兒子女兒,失去了堤壩,失去了一切。 母親問蘇珊,你到底想要嫁給什麼樣的人。 蘇珊說,哦,不知道,也許是獵人吧。 蘇珊從沒有正眼看過若先生。理論上來說,若先生是蘇珊在等待的那種人,富裕,帶她離開。事實上,蘇珊從沒有掩飾過自己對若先生的輕視和利用,即使在去城裡賣鑽戒的那段困窘的時間里,她也絲毫沒有留給他任何的機會。因為,約瑟夫很鄙夷他或者他的階層。逆來順受的蘇珊的人生里,最大的色彩便是她的哥哥約瑟夫。約瑟夫的不羈,約瑟夫的反叛,約瑟夫的不甘,她理解又羨慕。這種隱晦而又含糊的情感,是蘇珊心中最大的希望。然而約瑟夫也有了自己的夢中天堂,於是蘇珊放任了自己的人生,她並不在乎自己的未來往何處去,只是大概隱約覺得,應該,不可以在這個鹽鹼地上,等待什麼了。 希望這種東西,如同約瑟夫一直試圖抓的獵物,雖然每次都落空,但是下一次又繼續期望,直到某一次他終於不再帶著他的獵槍。 人要有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去對未來有不可思議的規劃並且近乎瘋狂的去試圖完成。母親就是這樣,近乎不顧常理的極盡所能的去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無限強烈的希望,相對應的,就是無限的失望。 可以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這本書的主題是希望。或者說,這本書的主題是絕望。
D. 請問杜拉斯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有王道乾的譯本嗎
《厚顏無恥的人》《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平靜的生活》《直布羅陀的水手>《塔吉尼亞的小馬》<在樹上的歲月》《街心花園》《琴聲如訴》《塞納-瓦茲的高架橋》《夏日夜晚十點半》《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E. 「アガタ」和「ザヴァナ.ベイ」是杜拉斯的什麽作品
估計是「阿加莎」和「薩瓦納海灣」
F.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這個書名的正確英文翻譯
Dams Against The Pacific Ocean
G. 請問誰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的觀看地址或者下載源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觀看及下載頁面http://f.xunlei.com/184468011/file/5afb7869-e467-480e-a328-81777cffcbca
H.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王道乾翻譯的版本哪裡有賣嗎
看下當當網有賣的不?
I.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的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琴聲如訴》,《洛爾·V.斯坦的迷醉》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長別離》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本書為杜拉斯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小說寫於1950年。中心人物是母親,母親為在印度支那購買的耕地免受潮水之害修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而一切辛苦全部枉費,堤壩被沖毀,殖民地並不是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