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記》全文及翻譯,務必正確。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聲音)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è「說」)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兌命》曰:「學學半。」(前一個「學」字音xiào,本字讀作「斅」,意思是教育別人,後一個「學」字音xué,意思是向別人學習。)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 比年(隔一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è「悅」)服而遠者懷(嚮往)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蟻」)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以遜順之心)其業也。夏楚(夏jiǎ圓和楚方,一種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同後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綱要)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1]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翻譯 執政者)發布政令,徵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里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准)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慣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麼,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群眾交朋友,並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兌命》篇中說: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里啊!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鑽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於啟發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態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根據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然後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誘導。能夠多方面啟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教統治權術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說:「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鍾一樣,用力小,鍾聲則小,用力大,鍾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准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然後告訴他(從某些方面鑽研)是可以的;告訴了他以後,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講下去了。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用來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後跟著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於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於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於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會發生好的功能;師不等同於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系。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於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著他發誓後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2. 閱讀理解
12.fú zhuó ì shànɡ
13.(1)不 (2)實行、引申為給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14.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
15.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教指的色慾、形貌欲等六種慾望。
16.(1)解釋:不把君位當作一家的私有物,後多以它為一種美好的政治思想。造句(略)
(2)解釋:在禮節上注重相互往來,現用作施以怎樣的行為即以相應的行為報之。造句(略)
17.(1)什麼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心理因素,不必學習就能做到。
(2)玉的質地雖好,但不加琢磨,就不會成為美好的器物。人雖貴為萬物之長,但不通過學習,也不會明白道理。
(3)人有了禮,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禮,就要發生傾覆。因此說禮是不可不學習的。
18.(僅作參考)人際關系,處理上應該重禮尚往來,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注重社會道德以禮為度養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樣社會才安定,人們才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
3. 文言文閱讀
你好:
一,原句意為:絕無優秀才行者不蒙提舉。故「揚」意為「提舉」。
二,甲文講了教與學應相互促進;怎麼做:自身刻苦、教人
乙文講了學子應在「行」、「業」上刻苦,不須愁才能不得施展
三,甲文認為的方法是自身刻苦與教人相促進
乙認為求學觀念是主要原因。主要在於自身修為,而不是外界
4. 閱讀《禮記·學記》完成1-4題
1,1了解天理2美味
2,1,因此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2,2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輕松而效果顯著,跟從老師而感覺老師對自己有功;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辛苦而效果平平,跟從老師而埋怨老師。
3,1教學的重要性2教與學的關系3學習的方法
4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5. 禮記一則雖有佳餚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注釋:
雖:即使。嘉餚:美味的菜。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弗:不。肄:學習。篋:箱子一類的東西。躐:超越。
6. 文言文比較閱讀 教學相長 君子之學
教學相長,成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7. 語文第四單元報紙綜合測試卷—第二題·社會大視野
2013新課標七年級語文(上)第四單元測試題
(滿分:120分 時間:100分鍾)
班級: 姓名:
題序
一
二
三
總分
得分
一、 積累與運用(28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小憩( qì ) 昂首( áng ) 瘦骨嶙峋( lín )
B、納罕( hǎn ) 瞬間( shùn ) 頭暈目眩( xuàn )
C、辜負( gū ) 迸濺( bèng ) 仙露瓊漿( jiāng )
D、伶仃( dīng ) 佇立( zhù ) 忍俊不禁( jìn )
2、選出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庸碌 隱秘 茁壯 怡然自得
B、凝成 迂迴 訓誡 心驚肉跳
C、糟蹋 騷擾 卑微 峰圍蝶陣
D、寬恕 紋理 收斂 盤虯卧龍
3、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母親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飯,心裡欣喜的想,讓兒子多睡一會,不要驚醒他。
B、在晚會上,同學們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的大笑起來。
C、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D、36歲的鄧肯依舊很刻苦的進行練習,無論是投籃還是對抗,他都一絲不苟的對待。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
A、學校把這項任務交給我們班,大家都有光榮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
B、畢業聯歡會過後,小雅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時常縈繞在我的耳畔。
C、通過這次消防演練活動,使我受益匪淺。
D、也許,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長的流水賬,需要我們小心的記錄,精心的收藏。
5、下面對課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在山的那邊》中「山」與「海」是兩個相對的形象,是富有象徵意義的。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C、《蟬》通過寫作者對蟬態度的改變,揭示蟬在夏天盡情歌唱的原因是「十七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從而提示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好好生活。
D、《雖有嘉餚》選自《禮記·學記》。《禮記》是道家經典著作之一,是「五經」之一,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
6、填入橫線的語句,與前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未經歷坎坷泥濘的艱難,哪能知道陽光大道的可貴;未經歷風雨交加的困頓,哪能明白風和日麗的美好; , 。
A、要體會勝利和成功的喜悅,就要經歷挫折磨難的考驗
B、只有經歷挫折磨難的考驗,才能體會勝利和成功的喜悅
C、未經歷挫折磨難的考驗,哪能體會勝利和成功的喜悅
D、未經歷勝利和成功的喜悅,哪能體會挫折磨難的考驗
7、請根據要求填空。(6分)
(1)《紫藤蘿瀑布》的作者是 ,現代著名女作家,她是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著有小說 等作品。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 ,他是 國人,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
(3)你最喜愛 花,請寫一句關於這種花的古詩詞:
8、請仿照下面句式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一句話,表達你對讀書作用的認識。(2分)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讀書,讓我們體驗生活的樂趣; , ;讀書,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
9、下面是摘自網路的一段文字,請根據要求完成題目。(4分)
杜甫是家家戶戶都知道的詩聖,近日來卻有兩百餘幅關於他的塗鴉圖片在微博上瘋傳。在這些對語文課本插圖的「再創作」中,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1不過,惡搞應該是有底線的。印度人不會不惡搞2,希臘人不會不惡搞柏拉圖,而杜甫卻沒有得到國人應有的尊重。「杜甫很忙」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反省。
(1)請用合適的成語替換加點的文字
(2)在「1」處應加上的標點符號是
(3)請在「2」處填入一個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4)根據上下文,修改畫線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10、學校舉辦「話說成長的煩惱」活動,請你協助完成下面的任務。(4分)
(1)活動中許多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成長的煩惱。你有什麼樣的煩惱呢?
(2)如果你的好友也遇到了與你同樣的煩惱,你將怎樣開導他?請試著寫出你要說的話?
二、 閱讀理解(38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0分)
雖有嘉餚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2分)
(1)雖有佳餚 (2)不知其旨也
(3)學學半 (4)不知其善也
12、下列加點字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雖有嘉餚
C、教然後知困 D、教然後知困
13、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4、學完本課後,對你的學習生活有哪些啟發呢?請結合自身實際具體談一談。(2分)
(二) 閱讀下文,完成15-18題。(12分)
紫藤蘿瀑布(節選)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時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這里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 。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放似的。那裡裝的什麼仙露瓊(qióng)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15、開篇獨句成段,這樣的安排有什麼作用?(1分)
16、「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這句話妙在它是套接的一個比喻句,「大條幅」與前文的「 」相應,「迸濺的水花」比喻 。(1分)
17、文中加點的字「挑逗」一詞有什麼表達效果?(2分)
18、認真閱讀上文,填寫下列表格。(6分)
描寫順序
描寫對象
形體
顏色
神態動作
先寫
1
垂下不見發端
不見終極
2
3
然後寫
4
5
上淺下深,紫色沉澱下來
紫色沉澱下來,沉澱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
最後寫
花朵
像小小的張滿的帆、尖底的艙、鼓鼓的
6
(三) 閱讀下文,完成19-23題。(15分)
打 閻連科
(1)我每每想起我父親,都是從他對我的痛打開始的。
(2)我記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歲的當兒。那時候,每年的春節之前,父親都會千方百計存下幾塊錢,換成一沓兒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葦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發給他的兒女和正月來走親戚的孩娃們。可是那一年,父親要給大家發錢時,那幾十上百張一毛的票兒卻沒有幾張了。那一年,我很早就發現那葦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兒。每天上學時,我總是從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張,在路上買一個燒餅吃。
(3)從初一到初五,父親沒有給我臉色看,更沒有打我和罵我,他待我如往年無二,讓我高高興興過完了一個春節。可到了初六,父親問我偷錢沒有。我說沒有,父親便厲聲讓我跪下了。反復問我偷沒有,我都說沒有,父親便狠力地朝我臉上摑起耳光來。我的臉又熱又痛,到了實在不能忍了,我才說那錢確是我偷的,全都買了燒餅吃掉了。然後,父親就不再說啥兒,把他的頭扭到一邊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頭回來時,我看見他眼裡含著的淚。【批註:一個「扭」,是父親下意識的掩飾,但「眼裡含著的淚」讓我們窺見他嚴厲外表下的內心世界,那時對兒子的心疼,也有一個父親無奈的辛酸。】
(4)第二次,仍是在我十歲之前,我和幾個同學到人家地里偷黃瓜。僅僅因為偷黃瓜,父親也許不會打我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其中還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賣黃瓜的錢。那錢是人家一年的口糧,不把錢還給人家,人家一家就無法度過那年的日子。
(5)父親知道後,也許認定那錢是我偷的,畢竟我有前科。他讓我跪在院落的一塊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頓後,才問我偷了人家的錢沒有。我說沒有,父親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臉上打,直打得他沒有力氣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著我。那一次,我的臉腫了。因為心裡委屈,夜飯沒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親卻把我搖醒,好像求我一樣問:「你真的沒拿人家的錢?」我朝父親點了一下頭。然後然後父親就拿手去我臉上輕輕摸了摸,又把他的臉扭到一邊,看著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會兒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過的石板地上的一張凳子上。望著天空,讓夜露潮潤著,直到我又睡了一覺起床小解,父親還在那兒靜靜地坐著沒有動。
(6)第三次,父親是最最應該打我的,應該把我打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的,可是父親沒打我。那時我已經十幾歲。到鄉公所里去玩耍,看見一個鄉幹部屋裡的窗檯上,放著一個精美鋁盒的刮臉刀,我便把手從窗縫伸進去,把那刮臉刀盒偷出來,回去對我父親說,我在路上拾了一個刮臉刀。
(7)父親不是一個刨根問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素潔的鄉村孩子了。到後來,那個刮臉刀,父親就長長久久地用將下來了。每隔三朝兩日,我看見父親對著刮臉刀里的小鏡刮臉時,心裡就特別溫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買給父親的禮物一樣。多年後,我當兵回家休假時,看見病中的父親還在用著那個刮臉刀架在刮臉,心裡才有一絲說不清的酸楚升上來。我對父親說:「這刮臉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來我給你捎一個新的吧。」父親說:「不用,還好哩,結實呢,我死了這刀架也還用不壞。」
(8)聽到這兒,我有些想掉淚,也和當年打我的父親樣,把臉扭到了一邊去。【批註: 】
(9)兩年後,我的父親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親,收拾他用過的東西時,我看見那個鋁盒刮臉刀靜靜地放在我家的窗檯上,黃漆脫得一點都沒了,鋁盒的白色在鋥光發亮地閃耀著。
(10)算到現在,父親已經離開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親,又似乎都是從他對我的痛打開始的。我沒想到,活到今天,父親對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樣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親最最該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卻被我遮掩過去了。而且是時至今日,我都還沒有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盜而懊悔。只是覺得,父親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盜之後,能再對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親的一生中,要能再對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覺得父親如果今天還能如往日一樣打我罵我,我該有何樣的安慰、幸福啊。 (節選自《我與父輩》,有刪改)
19、簡要概括文中三次「打」。為什麼作者說第三次是「最最該打我的」?(2分)
20、參考第(3)段的批註示例,對第(8)段的畫線句加以品析,完成批註。(3分)
21、結合語境,說說第(9)段畫線句詳細描寫刮臉刀的作用。(2分)
22、 第五段畫線句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3分)
23、讀書交流時,同學們對父親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認識。請你也發表看法,並結合文章內容作適當的闡述。(3分)
同學A:這個父親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學B:「打是親,罵是愛」,父親的「打」,其實就是愛的表現。
同學C:只有經過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親的「打」是一種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闡述:
三、作文(40分)
(1)在成長的道路上,嘗試是人生的必修課。比如,嘗試著蹣跚學步,嘗試著舉手發言,嘗試著參加競賽,嘗試著幫父母做家務,嘗試著克服困難,嘗試著寬容待人……每一次嘗試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會有收獲。在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得到增長,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華。勇於嘗試吧,讓我們在嘗試中成長。
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以「在嘗試中成長」為題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2)親愛的同學,當你飢腸轆轆的推開家門時,媽媽已為你准備了可口的飯菜;當你遇到挫折愁眉不展時,老師的開導使你重現燦爛的微笑;當你心事重重而悶悶不樂時,同學的關心和熱情會掃去你心頭的烏雲……這些小事,你可能不曾留意,不曾動心,但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我們懂得珍惜;因為感恩,我們快樂;因為感恩,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感恩,我們知道風險……
請以「感恩」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要求:1抓住關鍵,審清題意。 2要有真情實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 3整體構思,圍繞中心,嚴格選材。
2013新課標七年級語文(上)第四單元測試題答案
1-6 ACBDDC 7、(1)宗璞 《紅豆》《弦上的夢》等
(2)莫頓·亨特 美 (3)略
8、讀書,讓我們擁有嶄新的發現;讀書,讓我們感悟人生的真諦
9、(1)家喻戶曉 (2)…… (3)泰戈爾
(4)把「不會不」改為「不會」 10、略
11、(1)即使 (2)甘美 (3)教 (4)好處 12、B
13、略 14、略
15、設置懸念,引出下文(側面烘托紫藤蘿花開得繁盛)
16、瀑布 紫藤蘿花
17、運用擬人,以動為靜,可以表現出紫藤蘿花開得繁盛,表現作者的喜悅之情,還表現出紫藤蘿花的活潑、調皮的情趣。
18、花瀑 深深淺淺的紫 流動、挑逗、歡笑、迸濺、笑著、嚷嚷 花穗 上面的盛開,下面的綻放 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19、第一次是因為我偷父親的錢買燒餅;第二次是因為偷黃瓜和賣黃瓜的錢;第三次是偷刮臉刀。這是一次正本真切的偷盜,而且「我」欺騙(隱瞞)了父親。
20、示例:這里的「扭」也是一種掩飾,「我」想掉淚,是因為父親的話觸動了「我」的內心,「我」為父親的老去感傷,也為自己欺騙了父親感到自責和愧疚。
21、睹物思人,傳遞出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也表明父親非常珍惜兒子送給他的刮臉刀。
22、運用了環境描寫和神態描寫。突出了父親的後悔和對兒子的心疼。
23、示例1:父親的「打」,的確是愛的表現。父親打「我」,都是也為「我」確實犯了錯誤。從「半夜把我搖醒」這一細節中可以讀出,父親是多麼希望「我」沒有偷竊;從父親「眼裡含著的淚」「輕摸我的臉」等細節中,可以感受到父親對「我」的憐愛和他的自責。所以,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讓「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滿父愛的「打」。
示例2:父親的「打」對作者而言是一種安慰和幸福,但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懂得。年少的「我」並不能理解父親的「打」,只有「活到今天」,「我」才明白這是對「我」的愛和教育,能消除「我」內心的不安和自責,能給「我」帶來心靈的安慰,人生的幸福。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反復強調父親能「再對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
示例3:我認為「打在兒子的身上,痛在父親的心裡」。父親痛打兒子後眼裡的淚水,半夜裡獨自坐在院子里的身影,都表現了他對兒子的疼愛,作為父親所承受的重壓。所以,父親打「我」,對他自己何嘗不是一種殘忍呢。
8.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的意思是什麼
《尚書·兌命》里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出自:西漢戴聖(相傳)《雖有嘉餚》。
原文節選: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里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餚》的鑒賞:
本文多使用對舉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學校里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准叫「大成」。
9. 小升初經典文言文閱讀30篇
小學文言文閱讀詳解50篇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