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心雕龍》是一本怎麼樣的書
《文心雕龍》 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也是一部理論批評著作,完書於中國南北朝時期,作者為劉勰。首先是這本書籍的名字的意思,「文心」謂「為文之用心」,「雕龍」取戰國時騶奭長於口辯、被稱為「雕龍奭」典故,指精細如雕龍紋一般進行研討。合起來,「文心雕龍」等於是「文章寫作精義,追求藝術大道。」
經典語錄:
1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2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3 權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於負擔。
4 文以辮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
2. 《文心雕龍譯注》txt全集下載
文心雕龍譯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3. 關於《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漢族,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大沈庄(大沈劉庄)。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據《梁書·劉勰(xié)傳》記載,劉勰早年家境貧寒,篤志好學,終生未娶,曾寄居江蘇鎮江,在鍾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隨僧佑研讀佛書及儒家經典,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終於書成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巨著,該書共計三萬七千餘字,分十卷五十篇,書超前人,體大而慮周,風格迥異,獨樹一幟,對後世影響頗大。紀念館設於南京鍾山南麓的定林山莊內,紀念館分前、中、後三個展廳,以南京「鍾山與六朝都城」、「鍾山定林寺」、「劉勰與《文心雕龍》」三個展覽單元,揭示了劉勰及《文心雕龍》與六朝首都、鍾山及與定林寺的密切關系。劉勰在鍾山定林寺前後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這里藉助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學習和研究,最終完成了標志著輝煌成就的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鍾山定林寺也因劉勰的學術成就而名垂青史。
4. 《《文心雕龍譯注》_古典》txt全集下載
《文心雕龍譯注》_古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5. 文心雕龍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文心雕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
6. 文心雕龍寫的是關於什麼的
文心雕龍》全書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 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它提出的「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隱之為體,義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等說法,雖不完全是劉勰的獨創,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了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志、氣相聯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合的有「采」之言。兩者的關系是:「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像活動,對之作了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合,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志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才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了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儒家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學范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面,而不偏執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在對道與文、情與采、真與奇、華與實、情與志、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了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劉勰特別強調同儒家思想相聯系的陽剛之美,表現出企圖對齊、梁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向。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對後世發生了重要影響。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聖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神道設教」語出《易�6�4觀�6�4彖》:「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實中的代理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聖」的觀點﹐並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帶來了許多局限性。例如﹐他認為一切種類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枝條」。對當時的各種應用文都設有專目論述﹐卻對正在形成的小說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卻拋棄了經學家的抽象說教﹐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文學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闢的見解﹐富於獨創性。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 文心雕龍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文心雕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傾國小說網和您一起繼續關注文心雕龍最新章節。
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夫宇宙綿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智術而已。歲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製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於日月,方聲氣乎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
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綉鞶帨,離本彌甚……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8. 文心雕龍·原道第一的作品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1),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2),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3),俯察含章(4),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5)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6),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7)。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8)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9)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10),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11),亦垂敷奏之風。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12),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13),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14),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15),暨(16)於孔氏,玄聖(17)創典,素王(18)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19),研神理而設教,取象(20)乎河洛,問數乎蓍龜(21),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22),彌綸彝憲(23),發輝(24)事業,彪炳(25)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26),日用而不匱(27)。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28)。」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29)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元聖(30),炳耀仁孝(31)。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32)以效。
9. 《文心雕龍》是一本什麼書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部宏偉巨制,對文學起源、文體類別、神思、風格、修辭、鑒賞、作家人品、文學語社會變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作者劉勰的文學觀,以儒家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對人物和作品的評點,見解精闢,開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作品風格剛健,富有詩意。《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在建康的定林寺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諸於聖,宗之於經。從《明詩》到《書記》的20篇,以「論文序筆」為中心,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在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以《明詩》《樂府》《詮賦》等篇較重要;在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篇意義較大;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不計在內),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作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下部的這兩個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後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
10. 《文心雕龍》的作者、主要表述內容及歷史意義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文心雕龍》提出的「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隱之為體義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等說法,雖不完全是劉勰的獨創,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了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志、氣相聯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合的有「采」之言。兩者的關系是:「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像活動,對之作了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合,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志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才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了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儒家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學范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面,而不偏執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在對道與文、情與采、真與奇、華與實、情與志、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了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劉勰特別強調同儒家思想相聯系的陽剛之美,表現出企圖對齊、梁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向。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對後世發生了重要影響。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聖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神道設教」語出《易·觀·彖》:「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實中的代理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聖」的觀點﹐並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帶來了許多局限性。例如,他認為一切種類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枝條」。對當時的各種應用文都設有專目論述,卻對正在形成的小說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卻拋棄了經學家的抽象說教﹐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文學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闢的見解,富於獨創性。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