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閱讀有哪些類型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
按讀者年齡分為: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等。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等。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道文學等。
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新韻文、戲劇、歌劇、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游戲與動漫等。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
(1)小說閱讀主人公類型題擴展閱讀
對文學體裁的分類有不同的標准,因而也有不同的分類法。
「三分法」根據文學作品建構審美意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學體裁分為三大類。即: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四分法」根據文學作品在意象建構、體裁結構、語言運用、表現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有四分法: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
「三分法」根據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不同方法來分類,抓住了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特點,具有相當強的概括力。但是,它僅僅從敘事的、抒情的、戲劇的這三個不同的方面來分類,忽視了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在體制、結構、語言等其他方面的特點,因而把一些基本特點相同的、本來應同屬一類的文學體裁,分割開來了。
例如,把詩歌中的行情詩和敘事詩,散文中的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生硬地割裂開來,分別歸人兩類。這樣做的結果,抒情詩和敘事詩、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共同特點,反而易於被忽視。
「四分法」的長處歸納起來,劃分時不但注意到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且也注意到體制上的差別,比較符合我國的傳統習慣。在定名上比「三分法」具體,容易掌握,容易把它的名稱同它的特點聯系起來。小說這種體裁從產生以後,發展很快,特別是近代以來,它在文學創作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獨立劃分為一大類,符合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
2. 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誰是主要人物
.探究小說的主人公
設問:你覺得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應該是誰?/你認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個?
思路:探究誰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點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寫手法(正面、側面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及其對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節怎樣圍繞主人公展開及其對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說塑造主人公了怎樣的性格及通過該主人公表現什麼主題(誰是小說主題最集中的體現者)。
例:2008江蘇卷《侯銀匠》:你認為小說的主人公是誰?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銀匠。①標題是「侯銀匠」,表明侯銀匠是寫作的主要對象。②小說以侯銀匠開頭,以侯銀匠結尾,中間寫女兒出嫁,因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節是緊緊圍繞侯銀匠展開的。③作者正面描寫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銀匠的人生況味。④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小說通過他表現中國傳統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3. 小說的答題類型有哪些
近幾年高考小說閱讀試題:07年全國(海南、寧夏卷)《林沖見柴撥》;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05年北京春考卷《狗娃》;04年遼寧卷《認識自我》等。
考試預測:可能為長篇小說中情節較為完整的節選或者是優秀的小小說(微型小說),大體字數在一千五百字以內。
命題研究:
命題角度(一)故事情節
常見題型:
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
1、創造懸念,引人入勝;
2、前後照應;
3、側面襯托、埋下伏筆;
4、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5、起線索作用。
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現了……
命題角度(二)人物形象
常見題型:
1、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3、XX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4、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解題思路: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
命題角度(三)環境
常見題型:
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
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解題思路:掌握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暗示社會環境(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
3、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4、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5、推動情節的發展或作為情節線索;
6、揭示或深化主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的環境描寫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准確找出環境描寫的典型性句子,密切結合文意進行交待了(暗示了,揭示了,渲染了,推動了等)……或是續寫一段文字。
命題角度(四)主題
常見題型:
1、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
2、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3、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和看法。
解題思路:
一要掌握主題挖掘的基本途徑:
1、從作者背景看;
2、從人物特徵看;
3、從情節發展看;
4、從語言情感色彩看;
5、從整體傾向看。
二要掌握概括主題的基本答題術語:
1、歌頌、贊揚、張揚什麼。
2、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
3、揭示什麼人生道理。
4、對什麼現象的反思。
5、表達了什麼情感。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通過描……,表達了(贊揚了、鞭撻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4. 高考小說閱讀有哪些題型
1、 高考語文現代文來閱讀自題包括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等各種文體類型。
2、 閱讀題解題時對於自然科學類的一般能從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後一個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顯錯誤的。社科類的要讀個兩三遍,讀完一遍應該就能解決幾個問題,剩下幾個有兩個選項不能決定的,實在推不出來就按第一印象,別在上面浪費太多時間。
5. 小說閱讀題及答案
鄉村教師
岳 勇
(1)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2)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裡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3)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遊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裡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4)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
(6)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7)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8)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9)老師在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10)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11)他把那個女孩被盜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12)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13)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就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被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15)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16)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17)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18)最後,我們宿舍有三個姐妹跟著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鄉村教師。我是其中一位。
1.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4 分)
答:即將大學畢業的娟子主動放棄留在城裡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回鄉工作。同宿舍的姐妹們大惑不解,於是娟子給她們講述了一個鄉村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真實故事,為鄉村教師的精神所感動,同宿舍的三個姐妹跟著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鄉村教師。
答題要點:1、娟子的決定;2、鄉村教師的事跡;3、事跡對我們的感染;4、「我們「的舉動」。每個要點1分。
2.「鄉村教師」這一題目有兩層含義,請分別寫出來。(2 分)
答:① 以此紀念舍己數學生的鄉村教師;
② 以此贊揚去鄉村任教的大學畢業生。
3.記敘的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三種。從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採用了哪一種順序?它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3 分)
答:插敘。(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鄉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的時候,「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 ,這是為什麼?( 4 分)
答:一是為小學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精神所感動(或「感激小學教師的救命之恩」,或「傳承小學教師對學生的愛」),以當一名鄉村教師為榮;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學回報養育自己的家鄉、讓貧苦的家鄉不再貧苦。
答題要點:1、精神鼓舞(或「載譽而歸」,或「傳承愛心」);2、回報家鄉。每個要點2分。
5.讀了這篇文章,你聯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麼?( 4 分)
10、有人認為第三段中加點的成語「輕描淡寫」用得不恰當,你的意見如何?請講明理由。(2分)
11、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內容,不超過55字。(2分)
12、小說作者敘述故事為什麼用插敘而不用順敘?(至少講兩個理由)(2分)
13、見文中劃線的句子。鄉村教師在「看了她倆一眼」到「最後咬咬牙」的瞬間是怎樣的心情,請聯繫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像,用3~5句話描寫出他此時的心理活動。(2分)
14、有人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那位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也有人說是娟子。請對娟子這一人物形象作一點簡要的分析(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她的表現看她是怎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參考答案:10、開放題。不恰當:「輕描淡寫」指說話或寫文章時僅淡淡帶過,有范圍限定,不能修飾「放棄」。恰當:「放棄」是指前文「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輕描淡寫」修飾的還是「說」。
11、鄉村教師從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個學生,最後去救女兒時不幸與女兒一同遇難。娟子大學畢業後決定回鄉村作教師。
12、造懸念,行文曲折;表現主題的需要,突出鄉村教師無私博大的愛以及這種愛的無限延伸(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使結構緊湊,內容更豐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參考:貧窮農村的孩子都希望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而大學畢業的娟子卻毅然決定回老家當一名鄉村教師,為建設落後的家鄉做貢獻,這說明她是個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熱血青年,她愛家鄉,不忘本,有志向。娟子這一形象一方面在襯托她的老師,同時也在表現「鄉村教師」這一代又一代的愛的延伸,也給只為改變個人命運而奮斗者立了一面鏡子。
6. 語文閱讀理解有哪些類型題
語文閱讀題類型一般有幾種?該怎麼做?
NO.1 論述類文本閱讀
1. 先快速瀏覽文章,把握大意,不需要句句讀透。把每段的主題句劃出來,方便在文章中找到各選項的具體位置。
2. 看題目,圈出題目要求,比如「正確的」「符合文意的」「符合作者觀點的」「不符合文意的」等。
3. 看選項,馬上回歸原文劃出原句,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類詞:
①邏輯關聯詞——因此、由於、不僅……還、只有……才、只要……就、從而等;
②修飾限製程度或范圍的詞——大概、基本、重要、最、非常、部分、凡、全、僅僅、幾乎、之一等;
③年代時間、數據;
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 將選項與原文對比結束後,要對選項與原文的差異做到心中有數。二者是完全相同,還是表達不同但實質相同。
5. 無法百分百判斷選項正誤時,把疑惑點圈出來,比較兩個選項哪個問題更明顯。
6.對答案後仍然存在疑問的,要馬上請教老師或和同學討論,重點是要明白自己的誤區或題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時間來爭辯對錯,不值得。
7. 總結論述類命題的陷阱,如偷換概念、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無中生有、邏輯混亂、已然未然、混淆時間、主次顛倒、過於絕對的題目。將類似的問題匯總起來,總結不同陷阱的特徵,以達到做題時一碰到這類問題,就能意識到這是個陷阱的程度。
8. 每次練習一定要限時,當然越准確、越快、越好,把方法熟練了就能越做越順。
10. 做完題目一定要總結!很簡單的,只要對每道題的命題陷阱做到心中有數,且做題要有條理,有分析過程,清楚自己做題的最優途徑。
NO.2 傳記類文本閱讀
1. 第一遍,劃出主要事件,以及文章中對主人公的描寫和評價。
2. 第二遍,快速劃出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旨句。
3. 看題目,圈出題目暗示。比如題目是:文中說,「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請結合韓愈的經歷理解這句話。題目給的暗示包括「悲壯」「有壯才能言悲」「韓愈的經歷」,故從原文找答案時,我們要從韓愈的經歷里找出何為悲,何為壯,然後加上自己分析性的語言,即可得到答案。
4. 組織答案。分析概括類的問題大多可以從原文找到答案,答題時切忌照抄原文,最好是把原文中最關鍵的句子或詞語圈出,重新組成最簡練的句子。
5. 答題靈活。答案順序最好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暗藏邏輯關系,充分利用文內引用、文外聯想的原則。
6. 最後一題探究題一般是開放性試題,但最好與作者評價相吻合,從文中找到相關評價答題更穩妥。
7. 要把主人公品質概括到位是個難點。可從主人公的事跡逐一分析,其他類似的概括問題如成長經歷、成功原因可依據一些提示性虛詞(也、更、同時、還、順序詞、不僅而且、雖然但是、即、總之、因此、舉例詞)找到不同要點。再有就是看分答點,把這些要點全部標記出來,分清主次再寫答案。
8. 做完題目對答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答案中每一點的關系,以及題目是否有答案的暗示。若是發現了題目中巧妙的暗示和解題切入點,應當立即記在本子上,多看一下,形成題感。
9. 寫傳記類閱讀題不能偷懶,不能依賴原文而無闡發性思考,以這種心態刷題實在是浪費時間。每寫一篇文章都要注意揣摩作者寫作的細節和感情傾向,揣摩多了答題才不會跑偏。
7. 閱讀(主人公是:盲孩)的題目
盲孩終於上學了,可是家裡的人都沒有時間送他到校,於是他要強地決定自己走了。
那天,他起得很早,拎著竹竿出了門,心裡念著路線:"出門向右拐,過馬路……"他向右走去,忽然,竹竿觸到了牆。路呢?他著急起來。怎麼辦呢?
他聽到皮鞋聲。"叔叔,盲校怎麼走?"求助的口吻。"不知道。"同情而又無可奈何。
他又聽到高跟鞋的聲音。"_________,盲校怎麼走?"盲孩問,"你知道嗎?""盲校?沒聽說過。"聲音由近而遠。
他又聽到一陣細碎的腳步聲。"你知道盲校怎麼走嗎?"聲音低得像對自己說。可是,沒有回答。他只覺得竹竿的另一頭被抬起來了,並且輕輕地向前________著,他不由自主地跟著走。"你知道盲校嗎?"盲孩興奮了。沒人回答。"你要送我去哪兒?"又是無言。他____了,忙問:"你要帶我去哪兒?"還是沒有回 音。他突然想起盲孩子被騙的故事,下意識地用另一隻手順著竹竿摸了摸,竹竿的另一頭低一些。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竿的另一頭被放在地下了。他愣了一下,耳邊響起了鈴聲。啊,到學校了。他正想說聲謝謝,細碎的腳步聲遠去了。
放學了,他的竹竿又被抬起來,還是輕輕地,另一頭低一些。還是一句也沒回答他的問話。就這樣,他們走過清晨,走過________;走過春天,走過________。
有一天,盲孩突然感到那個人的腳步聲與平時的不一樣,是那麼的沉重,竹竿的另一頭也高了許多,牽竿的力量也大了許多。盲孩急了,大聲說:"不,你不是,我要跟他!"
"他不會來了。他到河裡去救人……本來,他那麼小,應該喊大人,……可他……他喊不出聲……"傳來的是一個低沉的父親的聲音。沉默良久,盲孩突然失聲地痛哭起來。他扔開竹竿,發瘋似地跑著。他要去尋找那位默默無言的帶路人……
【閱讀理解習題】
1、寫出下面的聲音是誰發出的?
(1)皮鞋聲:________;
(2)高跟鞋聲:________
(3)細碎的腳步聲:________
(4)學生的腳步聲:________
2、根據上下文,在文中的________上填上合適的字。
3、仔細閱讀上文,把盲孩的想法寫在第5小節的橫線上。
4、給盲孩帶路的人為什麼不說話?在下面幾種可能中選擇正確的答案打上"√"。
①帶路人為了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所以不說一句話。()②帶路人與孩子之間沒有可談的內容。()③帶路人要仔細看道路的情況,保證兩人的安全,說話要分心,容易出危險。()
④帶路人是個沉默寡言的人。() ⑤帶路人是個啞巴。()
5、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他又聽到一陣細碎的腳步聲。"你知道盲校怎麼走嗎?"聲音低得像對自己說。
A、"細碎的腳步聲"說明他問的是一位________。
B、"聲音低得像對自己說"反映了盲孩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②他要尋找那位默默無聞的帶路人。
A、請寫出句中"默默無言"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
B、這句話表達了盲孩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根據文章的內容,選擇恰當的題目,寫在文前的括弧里。
盲孩的故事帶路人盲孩與啞童女朋友上學路上默默無言的帶路人
7、根據文中盲孩對這位"帶路人"的感覺,展開聯想,寫一段話,描述這位"帶路人"第一次見到盲孩,明白了盲孩需要帶路後自告奮勇的情景。
8. 高考語文小說中有哪些題目類型及答題技巧
1.常見題型: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
(1)社會環境(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或影響或決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會本質特徵,揭示主題。
(2)自然環境(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 ):①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節令和地點;②交代人物活動背景,烘託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為刻畫人物作鋪墊;④推動故事情節發展;⑤暗示或象徵社會環境,襯托主題。 2.環境類試題答題思路:
(1)表述要點:①環境本身(交代……時間,交代……背景,營造……氛圍,渲 染……氣氛)→→②情節(推動,暗示,鋪墊)→→③人物(烘托,襯托)→→④主題(表達,寄託,暗示,揭示)。
2、和情節有關的題目,一般可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
①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線索,鋪墊,照應,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曲折生動,對比,襯托,承上啟下等;
③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畫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等;
④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揭示(表達、寄託、暗示)了„„的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豐富主題等;
⑤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設置懸念,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