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聲音樂團小說閱讀

聲音樂團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2021-09-22 07:04:42

㈠ 顏歌的作品介紹

(2003.1) 》(小說集)
這是顏歌早期的作品集,收錄了包括新概念獲獎作品《我的十六歲和村上世界的盡頭》和《朔夷》、《錦瑟》這樣倍受讀者好評的作品。她早期作品有明顯的特色,在史詩般的話語中,構築蒼郁、雋永、惟美與恢弘。 (2004.8) (長篇小說)南海出版公司
我想說,當你能看見這本書的時候,關於它的一切已經被我徹底地拋棄了。我把它寫下來,就是為了和我的過去一刀兩斷。這是一個發生在歷史背景下的故事,但不是一個歷史故事。我能說的,就只有這么多。我不想再講它了,以及它所隱射包含的我的過去,它的敘述方式,它的意向,這些所有,由我,在這里向你保證,你再也不會看到了。 (2005.1) (小說集)南海出版公司
如果你消失在江的那一邊了,我一定涉江過去尋找你,無論多麼遙遠…… 這時候我聽到了馬蹄和戰鼓的聲音,刀劍冰冷地作響,西夏的兵馬砍了宋人的頭顱,於是年輕的士兵帶著莫名所以的神情死去…… 在我的頭顱落向冰涼的大地之前我見到了佛、他坐在蓮花上、高高地注視著一切。我輕輕地問他說,為什麼。 佛,笑而不語。 (2005.9) (系列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是「80後」代表作家顏歌的一部系列小說。顏歌一改以往空靈飄逸唯美的文風,以一種模糊現實的手法寫出了十個塵浮於上又深入骨髓的愛。這些故事的男主人公都叫一個名字——顧良城,他們身份各異,是號喪者、劇作家、養蜂人,還是圖書館管理員、花圈製造者、汽車修理工……大致屬於底層生活者,在精神本原上又都是一個人,流離失所,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沒有親人,沒有過去——在劇烈而濃密的絕望里,生活著,愛著,倔強而辛酸地,奢望著最後的希望。 (2006.8)(長篇小說)中信出版社
悲傷獸:因雙手靈巧而成為了紡織工人,一笑則亡;喜樂獸:寄居在幼童體內的神獸,神秘莫測;捨身獸: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殘的獸種,被保護在捨身獸研究中心;窮途獸:性溫順怯懦,以吞食人類的絕望為生;榮華獸:只有雌獸,以栽種亡獸屍體而自行繁衍;千里獸:傳說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實卻隱匿在地下,隨成長而失去記憶……
這是永安城裡的九個族群,交錯出現的明暗線索和不確定的主角,構成了這樣精緻的虛幻。高密度的情緒在文字中反復發酵,惟一不讓人感到虛幻的是作者顏歌訴求的人性。部分章節曾在《青年文學》連載,在讀者的反饋中以接近百分之百的喜愛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最受歡迎小說。 (2006.8)(長篇小說)中信出版社
妖孽:女人的最高境界。愛自己、愛工作,甩得出讓男人咋舌的薪水,對弱小的男人表示友好和關心,對愚蠢的男人毫不留情地打擊,對自己愛的那個……因材施教咯。 指南:愛情只是自己的一種形式,幸福的部分內容,但真實地愛是值得珍惜的,就算失去,也要用一生去不時回憶。本書是顏歌和楚玳合著。 (2007.10)(自選集)明天出版社
本書是明天出版社北京編輯部策劃的「明天青年作家精選集」之一,也是作者顏歌的青春紀念冊,收錄了作者從十五歲到二十二歲所有的小說中最能表達作者當時狀態的小說,包括:《花樣年華》、《桃樂鎮的春天》、《葡萄藤下的女人》、《動物園的失蹤》等。 (2008.7)(長篇小說)重慶出版社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鎮記憶。四條線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於一場秘密的謀殺,和一次從產房開始的私奔,一個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進行的那場隱忍的暗戀。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長大的英俊少年張沛,惡名遠揚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樂鎮的大街上看見的每一個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故事包含了正反兩面。在正面你能看見的是塵土飛揚的平原小鎮平樂,東西南北四條街上的芸芸眾生,他們用方言大聲罵街,罵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他們學會拉幫結派,偷東西,斗毆,戀愛,想要離開卻最終離不開那些瑣碎的惡。
而在故事的背面,有另一個不易被發現的故事,關於古代的神靈,神靈的遺物,突變的身體,各種異端邪說,變成杜鵑鳥的姑娘和成為鯰魚的垂釣者。
這些組成了一個人的命運,她就是袁青山,她死之前沒有人提到她,她死之後好像每個人都在懷念她——講故事的人用漫長的時間來抒發了那些對於袁青山的感情,平樂鎮所有的不為人知的秘密——誰也沒有想到,講故事的人也有她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後,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 2011-8-10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
I S B N:9787201071411
《聲音樂團》講為顏歌躋身於當代小說寫作中創新求變的先鋒團隊,並成為一代文學新銳當之無愧的領銜者。
「這是一部奇異的小說,有著黑暗的魅力和悲傷。」
內容簡介:
聲音樂團,講述了四個名為《聲音樂團》的故事。
這些故事發生在永安城,都是關於一個叫做劉蓉蓉的小說家和她生命中的樂師們的故事。
一切從劉蓉蓉的死開始,以劉蓉蓉的死結束。
劉蓉蓉生命中的第一個樂師是她的父親,一個落魄的小提琴手,而她生命的最後一天,也和樂師們在一起——她在永安市第三交響樂團的演出現場出了事故,在醫院里昏迷了十天,終於身亡。
她和樂師們發生的故事都被她寫進了連載未完的小說《聲音樂團》中,而當「我」——劉蓉蓉的責任編輯和表姐,開始在現實世界裡尋找小說和現實的線索時,才發現,故事是不可靠的,永遠都有人在撒謊。
要等到一切結束,故事的讀者才會找到完整版的《聲音樂團》,在那個故事裡,依然是在永安城,但城北有一頭巨獸已陷入沉默,身懷隱疾的樂師只能錦衣夜行般,在再也不能分辨聲音的城市中生活。直到一個叫 「指揮家」的神秘男人,向他們發出了邀請:來海豚酒吧,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所有事情的過去和真相,都將在此顯露……
目錄Day 1.
第一章 悲劇劇場,或追回記憶的圓號手
第二章 母親說,或沉默寡言的低音提琴手
第三章 清潔的事物,或獨自等待的大號手
第四章 選擇性記憶,或過目不忘的雙簧管手
Day 2.
第五章 電話號碼,或濫竽充數的小提琴手
第六章 古斯塔夫,或表裡不一的長笛手
第七章 有美人兮,或走火入魔的大提琴手
第八章 聽,或凝神靜氣的定音鼓手
第九章 周雲濤,或愁容滿面的中提琴手
第十章 星期五,或手舞足蹈的指揮家 (2012.6)(長篇小說) 浙江文藝出版社
《雲的見證者》是顏歌第一本散文隨筆集。作者用生花的妙筆,清新俏皮的文字演繹著稚拙童年、青蔥歲月、纏綿友情,和時而激越時而懶散的生活情致。
目錄
關於一隻熊貓的碎片 / 003
世界上的最後一台跳舞機 / 009
歸途中的尤利西斯 / 012
理發師 / 016
平樂鎮的春天 / 019
盛開的桃花 / 023
直到范思哲來臨 / 029
紀念一棵樹 / 032
葡萄姑娘你去了遠方 / 036
可樂王子永遠都不被喝光 / 039
倫敦的櫻桃小姐 / 042
土豆先生在苦熬 / 045
給酸奶皇太後請安 / 048
小檬,你要知我那麼愛你 / 051
那時候她們還年輕 / 067
彈吉他的男孩都變成了男人 / 070
以夢為馬 / 073
關於星期三的一切 / 085
四分三十幾秒 / 089
莫迪里阿尼的脖子 / 093
哥薩特士兵 / 096
吃蛋糕要記得微笑 / 100
懸崖上的薩福 / 103
時間無彼岸 / 107
和麥卡勒斯一樣年輕 / 111
成都人巴金 / 114
孤獨的大號手 / 117
青島一日 / 123
看見螢火蟲的夜晚 / 126
快來的是夏天還是冬天 / 130
一間自己的房間 / 133
冬天應該乾的事情 / 136
講恐怖故事是正經事 / 139
公車癖和計程車煞星的愛情故事 / 142
全世界最溫柔的鬧鍾 / 145
熱愛熱愛貓狗的人 / 148
汶川的桃和逃 / 151
下雨也不要帶傘 / 154
在七夕的晚上 / 158
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 / 162
天空之城 / 167
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邊 / 174
十一月葬 / 178
年年月月 / 182
我從來沒有出生在五月 / 190
指揮家之於偉大 / 194 作者:顏歌著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5-1
ISBN:9787533936457
內容介紹:《我們家》是顏歌迄今最令讀者驚喜的長篇小說力作,2012年9月在《收獲》雜志以《段逸興的一家》之名壓軸刊發時即引發強烈關注。這是一個瘋病病人康復後講述的故事,具有著異乎尋常的閱讀快感。在這部從第一頁就讓人發笑、笑到最後禁不住酸楚的小說中,圍繞著給奶奶過八十大壽,顏歌以「我爸爸」為主角,以現在時和過去時交錯的敘述方式,對「我們家」三代人六十年不宜為外人道的奇葩家事輕巧「曝光」,與此同時,「平樂鎮人」在時代變遷中活色生香的麻辣生活也被連皮帶骨地定格下來,而這恰恰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度必被留下的存照……
媒體評論:
顏歌的寫作是80後作家中具有先鋒氣質的部分,她對語言和結構的敏感在80後作家中表現出獨立單數的氣象。——何平
讀顏歌《段逸興的一家》,常常會忍俊不禁。小說語言的縫隙里和整體氣息中都飄盪著麻辣火鍋的味道,刺激和興奮,還有在充分汲取這厚重的味道後猛然的清明和通透。這是一部「潑辣辣」的小說。潑辣的世俗生活,幽默、俏皮,不是那種優雅的反諷和調侃,而是俗世的幽默和俏皮。——梁鴻
這是2012年度最令人驚喜的新銳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顏歌找到了獨屬於她的語感,整部作品一氣呵成,飽滿、豐盈。雖以晚輩視角切入爸爸、媽媽、姑姑、大伯、奶奶的生活,但小說家也把他們視為普通人,敘述父輩、祖輩的性與情感時,她葷腥不諱,坦然自在。金錢是這部小說的潛在推動力,但小說家無意表現它的「罪大惡極」,在顏歌那裡,金錢並不是惡的,重要的是人如何理解、使用和對待金錢。有俏皮、幽默,也有從容、豁達及潑辣,顏歌沖破了某種道德趣味和寫作成規,她的自我突破令人稱道和贊賞。它的發表使顏歌一躍成為80後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華語文學傳媒獎提名詞

㈡ 驀然回首的相關人員

編劇:
童道明,我國著名的戲劇評論家及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著有論文集《他山集》,專著《戲劇筆記》,隨筆、散文集《惜別櫻桃園》等,並另有多種譯著。他寫的戲 劇評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非談》、《梅耶荷德的貢獻》等,受到了戲劇界的廣泛關注,他每篇文章都好像有傾訴不完的觀點,洋洋灑灑,落筆千言,縱橫恣 意,顯露了他逼人的才學。1981年,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論文集《他山集》。隨後,他的《戲劇筆記》《惜別櫻桃園》《俄羅斯回聲》《我愛這片天空》等 多部作品一一面世。2000年,由他主編的20卷本的《世界經典戲劇全集》出版,引起了文化界的極大關注。2009-2012童先生編劇的《塞納河少女的 面模》、《我是海鷗》、《秋天的憂郁》陸續上演。
出品人:
王翔
蓬蒿劇場創辦人、藝術總監。
著名牙科醫生,我國第一位從事人工種植牙課題研究的研究生,北京第一家連鎖口腔診所--今日齒科的創辦人。
2008年個人投資120萬元創建我國第一家民間劇場--蓬蒿劇場,後續三年每年拿診所營業收入60餘萬元繼續維持劇場運營,對所有演出劇目不收取場 租,支持重文學、重心理、重社會理性關懷的劇目在蓬蒿劇場上演。並獨立出品話劇《塞納河少女面模》、《我是海鷗》、《曹操到》、《鑼鼓巷的故事》、《尋找 劇作家》等一系列原創劇目。
現任北京市東城區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東城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2010北京國際獨角戲戲劇節藝術總監。
2010、2011、2012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藝術總監。
作品:話劇《鑼鼓巷的故事》(編劇)
導演:
任明煬,生於1982年,詩人、劇作家、舞台劇導演、戮力革新的當代劇場作者。他的主要作品有《樂游原》、《明年的這個時候》、《好好好》、《昨夜的雙 擁路》等,受邀參加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上海秋收季節當代表演藝術年度展演、山東國際小劇場戲劇節等。他於2005年創建的聆舞劇團是上海最具影響力的話 劇演出團體之一。2009年創建任明煬戲劇工作室。
演員:
李秋晨 飾演 蔡女士
現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09級表演系本科,2010年拍攝羊毛衫廣告;2010年拍攝數字電影《風箏鳥》,飾演女一號趙合月; 2010年拍攝短片《北京夢太奇》;2010年演出話劇《禁閉》;2011年拍攝短片《8090》;2011年演出話劇《尋找劇作家》飾演女一號鄭秀(曹 禺夫人);2011年演出姜昕小說現場《長發飛揚的日子》劇本朗讀;2011年演出顏歌小說現場《聲音樂團》劇本朗讀。
大學獲獎經歷:憑借《北京夢太奇》中角色入圍2011年北京聯合高校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最受歡迎女演員;《風箏鳥》入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李劍鴻 飾演 吉他手
目前國內最重要、最活躍的噪音/即興音樂創作者之一。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他是第二層皮樂隊、D!O!D!O!D!樂隊組建者,另參與了背信棄義的雙魚座人、VagusNerve等組合。他是獨立廠牌第二層皮唱片(2pi Records)主持,早先淘米社藝術團體(Tome club)組建者之一 。

㈢ 戴月行的出版作品

《關河》、《良辰》、《異獸志》、《桃樂鎮的春天》、《五月女王》、《聲音樂團》、《我們家》。並且在《青年文學》、《武漢晨報》以及深圳的《晶報》都有專欄。
《馬爾馬拉的瓔朵》
(2003.1) 》(小說集)這是顏歌早期的作品集,收錄了包括新概念獲獎作品《我的十六歲和村上世界的盡頭》和《朔夷》、《錦瑟》這樣倍受讀者好評的作品。她早期作品有明顯的特色,在史詩般的話語中,構築蒼郁、雋永、惟美與恢弘。
《關河》
(2004.8) (長篇小說)南海出版公司我想說,當你能看見這本書的時候,關於它的一切已經被我徹底地拋棄了。我把它寫下來,就是為了和我的過去一刀兩斷。這是一個發生在歷史背景下的故事,但不是一個歷史故事。我能說的,就只有這么多。我不想再講它了,以及它所隱射包含的我的過去,它的敘述方式,它的意向,這些所有,由我,在這里向你保證,你再也不會看到了。
《十七月葬》
(2005.1) (小說集)南海出版公司如果你消失在江的那一邊了,我一定涉江過去尋找你,無論多麼遙遠…… 這時候我聽到了馬蹄和戰鼓的聲音,刀劍冰冷地作響,西夏的兵馬砍了宋人的頭顱,於是年輕的士兵帶著莫名所以的神情死去…… 在我的頭顱落向冰涼的大地之前我見到了佛、他坐在蓮花上、高高地注視著一切。我輕輕地問他說,為什麼。 佛,笑而不語。
《良辰》
(2005.9) (系列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本書是「80後」代表作家顏歌的一部系列小說。顏歌一改以往空靈飄逸唯美的文風,以一種模糊現實的手法寫出了十個塵浮於上又深入骨髓的愛。這些故事的男主人公都叫一個名字——顧良城,他們身份各異,是號喪者、劇作家、養蜂人,還是圖書館管理員、花圈製造者、汽車修理工……大致屬於底層生活者,在精神本原上又都是一個人,流離失所,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沒有親人,沒有過去——在劇烈而濃密的絕望里,生活著,愛著,倔強而辛酸地,奢望著最後的希望。
《異獸志》
(2006.8)(長篇小說)中信出版社
悲傷獸:因雙手靈巧而成為了紡織工人,一笑則亡;喜樂獸:寄居在幼童體內的神獸,神秘莫測;捨身獸: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殘的獸種,被保護在捨身獸研究中心;窮途獸:性溫順怯懦,以吞食人類的絕望為生;榮華獸:只有雌獸,以栽種亡獸屍體而自行繁衍;千里獸:傳說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實卻隱匿在地下,隨成長而失去記憶……
這是永安城裡的九個族群,交錯出現的明暗線索和不確定的主角,構成了這樣精緻的虛幻。高密度的情緒在文字中反復發酵,惟一不讓人感到虛幻的是作者顏歌訴求的人性。部分章節曾在《青年文學》連載,在讀者的反饋中以接近百分之百的喜愛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最受歡迎小說。
《妖孽派秘笈》
(2006.8)(長篇小說)中信出版社
妖孽:女人的最高境界。愛自己、愛工作,甩得出讓男人咋舌的薪水,對弱小的男人表示友好和關心,對愚蠢的男人毫不留情地打擊,對自己愛的那個……因材施教咯。 指南:愛情只是自己的一種形式,幸福的部分內容,但真實地愛是值得珍惜的,就算失去,也要用一生去不時回憶。本書是顏歌和楚玳合著。
《桃樂鎮的春天》
(2007.10)(自選集)明天出版社
本書是明天出版社北京編輯部策劃的「明天青年作家精選集」之一,也是作者顏歌的青春紀念冊,收錄了作者從十五歲到二十二歲所有的小說中最能表達作者當時狀態的小說,包括:《花樣年華》、《桃樂鎮的春天》、《葡萄藤下的女人》、《動物園的失蹤》等。
《五月女王》
(2008.7)(長篇小說)重慶出版社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鎮記憶。四條線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於一場秘密的謀殺,和一次從產房開始的私奔,一個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進行的那場隱忍的暗戀。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長大的英俊少年張沛,惡名遠揚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樂鎮的大街上看見的每一個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故事包含了正反兩面。在正面你能看見的是塵土飛揚的平原小鎮平樂,東西南北四條街上的芸芸眾生,他們用方言大聲罵街,罵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他們學會拉幫結派,偷東西,斗毆,戀愛,想要離開卻最終離不開那些瑣碎的惡。
而在故事的背面,有另一個不易被發現的故事,關於古代的神靈,神靈的遺物,突變的身體,各種異端邪說,變成杜鵑鳥的姑娘和成為鯰魚的垂釣者。
這些組成了一個人的命運,她就是袁青山,她死之前沒有人提到她,她死之後好像每個人都在懷念她——講故事的人用漫長的時間來抒發了那些對於袁青山的感情,平樂鎮所有的不為人知的秘密——誰也沒有想到,講故事的人也有她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後,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

㈣ 姚瑤的出版作品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人的成長切片,這是整座城市的孤獨症。
每個人心底最直接的真相,你是否永遠也不能面對。
涼夏自幼遠離父母隨寡居的外婆生活在江淮之間的小城,早熟與靜默是她的標簽。由此,涼夏有了與別人不同的青春。
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走與逃離,為懲罰自己,為報復所有人,為絕望的情感,為一直在追索的生命意義。
不斷重復的獨行中,每一個遇見涼夏的人,都不由自主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人生軌跡……
而涼夏獨行的終點站,是外婆的祖屋,山間古鎮,隔絕天水,在這里,她知曉了外婆的一生——流淌民國吳姓軍閥後裔血液的外婆,年輕時一樣為了愛情與逃離順水而下,她們其實一脈相承。
媒體評價:
世上越來越多的正是像我這般日漸世故狡猾的讀者,難得有什麼純愉悅的閱讀體驗。就跟年紀大了便很難愛上別人的道理類似。唯一得以豁免的可能只有初戀,以及初戀般感覺的小說。《天冷就回來》正是這樣一本小說。我看了下去,放下了自己狡猾和世故,重新變得單純愉快起來。總有那些回憶中美好,因在回憶中而更加美好了。——《聲音樂團》《五月女王》《異獸志》作者 顏歌
獨行者書,獨行者語。有意料之中的蒼涼,也有意料之外的溫暖,一字一句,皆是獨屬成長的一步一腳印。帶上這故事,來一次穿越青春的旅行。——《草樣年華》作者 孫睿
80其實是幸福的一代人,但平靜也會帶來困惑與瓶頸,姚瑤用她屬於年輕人的平靜文字,講述出了他們與生活的矛盾。——騰訊網副總編,文化中心總監王永治
姚瑤的語言不浮躁,也不沉重,不繁復,但有意境。她關注更多心靈層面的東西,非常難得。——騰訊網讀書頻道主編沈笑 內容簡介:
本書是青年作家姚瑤近年來發表於各知名雜志的短篇小說集,她用抒情詩般清新、干凈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個關於成長、青春、動盪、遺失與追尋的故事。這十五篇故事,表面上是看似平緩無波瀾的瓶中水,卻猶如靜水深流一般堅強而又令人無法抗拒地擊中內心。總有一種傷痛無法言說,那是面對生活而不願妥協的倔強吶喊。也許,這些獨屬於青春期的愛與悲傷,是每個人在心底始終無法忘懷的珍貴記憶,雖時光老去,仍在心間灼灼發亮。
作品目錄:
序:舊日的來信
遇見時光
南方七月的交換
趁時光還未蒼涼
比天空還遠
冬日之後
旅人依舊在行路
南歐明信片
約好的以後
四月閣樓,春日遲遲
太陽雨
唯有葵花向日傾
伊冉的冬夜
知道不知道
魚瞳
尋找一隻貓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美國著名女作家安德里亞·N·里奇森主編,匯集《紐約時報》23位知名作家的初戀故事。國內知名青年作家、媒體人姚瑤翻譯並推薦。
本書是一本講訴「初戀」這一主題的小說文集,由23個《紐約時報》知名作者聯袂打造。回望青春,少年的卧室,中學的走廊,學院的宿舍,重回少年時光,分享初嘗愛戀的熱烈,那些有關愛的得失,一路走來,都是收獲。
心碎抑或歡喜,他們真誠的靈魂都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努力觸碰真愛,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它能停留多久。他們私密的愛戀令人著迷,並且會讓每一個讀過這故事的人想起他那遙遠而美好的初戀。

㈤ 新世紀文學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首先你了解什麼叫新世紀文學不?先推薦一篇論文給你做個小參考。具體的作家、作品你再找。

新世紀十年文學:斷裂的美學如何整合?
沒有人能否認,新世紀十年中國文學生態所呈現出的空前多樣繁復的格局。新媒體、新世代、新文類的迅速發展,使得文學在美學上呈現的「斷裂」乃至「深刻的分裂」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所言:「今天,我們再強調斷層、分裂,已經沒有意義,如何擴大視野,將斷裂的文學進行整合,使整個文學生態成為一種新的文學。這才是我們今天探討新世紀文學十年的意義。」這里選取部分「知名評論家」與「新銳批評者」各具特色的觀察視角和視點,為我們打開與眾不同的視野。——編者

知名評論家觀點

從「青春情懷」到「中年危機」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

很多人認為新世紀十年文學沒有什麼特點,跟上世紀90年代拉不開距離。這是事實。對新世紀文學的起點在上世紀90年代的觀點,我比較贊同,因為新世紀文學的基本特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形成的,到新世紀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20年,中國社會空前平靜,這也給我們造成一種假象,文學似乎沒有很大的發展。新世紀十年文學正經歷「從青春情懷到中年危機」。

縱觀現代史,中國社會長期處在動盪中,差不多十年一際,社會為之一變。這也造成文學一直處在後浪推前浪的進程中。20世紀開始,以「五四」新文學為特徵的中國新文學基本上是青春文學,是一種激情洋溢,對時代造成沖擊力,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學。「五四」崛起是以反對前輩為目標的,十年之後,「革命文學」興起時批判的矛頭指向胡適、魯迅、葉聖陶等;又十年後,「抗戰」崛起,清算的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學。後浪推前浪,文學以不斷通過否定前人的方式來推動自身發展。這一特徵造成我們的文學始終處在「青春文學」這個維度上。它的特徵是我們的作家始終是青年作家,處女作往往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最典型的是曹禺23歲發表《雷雨》,巴金30歲左右發表《家》,等等。很多作家在青年時期發表了重要作品之後,就很難超越自己。其實仔細去看,有的作家在晚年發表的作品比早期成熟,但是時代在發展,在客觀效應上,在學術界的評介上,這些作品的影響力遠遠不如他早期的優質作品。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那個時代是「青春」的時代。

這種情況到新世紀之後突然發生了改變。王安憶、莫言、余華等作家,他們的青春年代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到今天我們在談論文學的時候,還是把目光投向這些最優秀的作家身上。這也掩蓋了一個問題,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不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就造成一種斷裂。

而「80後」作家的文學狀態與之前完全不一樣,他們成了一種嶄新的力量。今天,我們再強調他們的斷層、分裂,已經沒有意義,意義在於我們如何擴大視野,使整個文學生態成為一種新的文學,將斷裂的文學進行整合。這也是我們今天探討新世紀文學十年的意義。

何為「傳統文學」?

李敬澤(《人民文學》主編)

如果新世紀十年有個起點的話,我願意把這個時間點定在1998年,那一年,出現「斷裂」事件,那一年,網路文學真正興起,在那之後,「美女作家」事件發生。在這之前和之後,確實有些事情不同了。其中有一點,讓我感受特別深刻。在那之前,當我跟別人講我是從事文學的,所有人都會不言自明地明白你的職業。十多年過去了,當面對媒體和不熟悉文學的人,如果我說是搞文學的,我一定要給自己加一個困難的界定,不然對方就會追問你是搞網路文學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十年之前不言自明的文學,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自我言說、自我辯護、自我指認的困境。

我現在正在做的這件事,有時被叫做「純文學」,有時被叫做「嚴肅文學」,有時被叫做「主流文學」,有時被叫做「傳統文學」。每個名字都讓我有點不甘心。我們真的就純成蒸餾水了嗎?嚴肅文學是相對於什麼而言?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嚴肅得那麼僵硬?我們是主流文學?那也要看在什麼意義上說,如果是在市場意義上,我們還真不是主流文學。至於最通用的說法傳統文學,我覺得更奇怪,奇怪在哪兒呢?前幾天我遇到幾個搞網路文學的朋友,我跟他們說,在我看來,你們才是傳統文學,我才是新文學。為什麼呢?類型小說、黑幕小說、官場小說、志怪小說、言情小說、狹邪小說,在「五四」之前都有,是我們已有傳統中的一部分。我從事的文學倒是新文學,是在傳統之後的「五四」新文學。怎麼就在100年之後,之前的傳統文學變成了新文學?

當然在中國現在的語境中常帶有一種價值判斷,通常認為傳統是不好的、落後的、消亡的。其實也不一定。就像我剛提到的幾種類型的小說,它們是如此傳統,這種傳統代表著人性的基本需求,以至於歷史的野火燒不盡它們,一百年後市場的春風一吹,又生了。它們依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傳統在這個意義上意味著巨大的生命力,意味著人性的基本需求。但同時,新也不再僅僅是進化論上的意義,也不完全是褒義的。也可能恰恰證明了,「五四」新文學依然是如此地新,依然在經受考驗。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經歷的不僅是美學的斷裂,還有美學的深刻的分裂。說實在的,我從來不認為我們一定要對消費性、娛樂性採取敵視的立場。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不在這兒,而在我們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共同開創的這樣一個傳統,「五四」所確立的一整套文學的基本價值,五四與現代中國的約定,對新的民族精神、對中國現代性所作的承諾,是不是現在就終結了?如果說終結了,我們所從事的文學,文學面對歷史的合法性在哪兒?真正的強大的精神資源在哪兒?就成了問題。如果沒有終結,如果還有信心,「五四」的志向還在,我們面對的可能就是更為復雜的問題: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樣的志向如何實現?如何面對既分裂又斷裂的美學?甚至是如何去描述、判斷?我滿懷困惑。

新世紀文學十年的「常道」與「變道」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據我的感覺,文學的斷裂真正發生在「80後」作家的興起。為什麼?「80後」之前起碼有五代作家還在寫,從30年代出生的到70年代出生的。觀察後你就會發現,只有「80後」與前五代作家沒有清晰的內在傳承關系。在前五代作家的壓力之下,「80後」作家要出場,必須採取一種特殊方式。這種斷裂有一很鮮明的標志,就是出場方式不一樣,前五代作家的出場和成名,基本上是由期刊、評論家、文學史三位一體的力量共同塑造的,而這對「80後」作家幾乎沒有作用,出現新的三位一體:出版社、媒體記者和讀者見面會。完全不同的塑造作家力量的形成,構成了新一代作家不同的出場方式。這種斷裂方式非常明顯,文學生態的變化包含著作家心態、作品趣味的變化。將他們與前五代作家相接時,你會發現裡面有接不通的東西。「80後」這一代新作家出現,斷裂這種事實才真正發生。

由此我在想,過去我們談論很久的消費社會在這一代人身上可能真正來臨了。但是,我並不認為所有新的東西都是好的。每個作家的寫作黃金期都很短,十年基本可以反映一個作家的寫作面貌,把目光聚集在年輕人身上可能更能看出一種變化。對這種變化,我是有疑慮的,面臨一些新的問題。

我們在認識、研究、傳播年輕一代文學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可能很狹窄,這種狹窄包括「80後」寫作者所描寫生活的狹窄,還有我們關注到的「80後」作家面可能也很狹窄。這讓我產生一種疑慮,我把它稱為生活的殖民。觀察浮在面上的「80後」,你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寫的都是都市生活,比如喝咖啡的生活和吃哈根達斯的生活,這種生活成了主流。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五十年後如果有人想通過他們的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他會覺得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天天都在喝咖啡,在吃哈根達斯。這其實是用了很少人享用的生活,殖民了更多的沉默的在隱秘中的生活。鐵皮屋的生活、打工者的生活,這些人的生活有誰來書寫?

我還覺得現在的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文風過於華麗和幽默。華麗和幽默不是壞事,但它可能代表一種傾向:可能遮蔽甚至卸下「五四」以來或20世紀現代文學以來所留給我們的那筆沉重遺產。文學想要影響社會,影響自我,對一個我們認為狹窄的空間發言,我們還真卸不下這筆沉重的精神遺產。我個人認為中國社會一點都不幽默,我不知道很多作家的那種華麗、幽默、輕松感是如何獲得的。一代作家的崛起是事實,但是通過這一代作家反觀出的值得我們警覺的問題,同樣在緊迫地壓迫著我如何去面對他們的未來。

新銳聲音

「80後寫作」的幾個問題

楊慶祥(1980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做班主任。一次在開班會時,我問學生:你們看郭敬明的作品嗎?下面立即是一片「90後」女生的尖叫聲。我意識到,郭敬明對這一批年輕的讀者而言,不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特殊的文學符號。同時我也想到一個問題,「80後」中這樣一批在市場意義上取得成功的作家,對我提出了怎樣的挑戰?我覺得這種挑戰是雙重的,第一是怎樣在世俗意義上理解他們的成功,第二是怎樣在專業的意義上來理解他們的作品。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後一種挑戰,也就是怎樣尋找一種非傳統的、新的、有效的批評方式對他們的作品做一種有意義的定位和分析,因為這批人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忽略的歷史存在。最近我正好讀了三部「80後」的作品,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時代》,一部是張悅然的《家》,還有一部是顏歌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聲音樂團》。我認為這三部作品從不同方面對我們提出了很重要的問題。

第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時代》,雖然它的故事很好讀,但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它會占據暢銷書的榜首?前陣子有媒體約我寫文章,一開始我想在文章里極盡嘲笑、挖苦之能事,發泄心中的不平之氣,但是我很快發現這種態度不對,我覺得我應該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去思考他的作品。所以,後來我就在反思自己,郭敬明在《小時代》中所提供的這種表層的、去深度化的故事、人物主體,是不是也是一種有意義的主體?

第二部是張悅然的《家》,小說講述了一對很注重生活享受的小夫妻,有一天突然覺得生活無趣就各自離家出走,最後在四川地震現場相遇,他們都做了志願者。這讓我想起張愛玲的經典文本《傾城之戀》,一個城市的淪陷成全了一場不存在的愛情,那麼,一場大地震成全了一對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解放。這里的問題是,那種自戀的、單向度的主體是否可以置換、膨脹和更新?《家》提出了這種可能性。但同時也必須追問的是,這種解放是否一定要藉助巨大的災難來完成?

最後一個問題是,這一代青年作家從單一的主體,虛偽(我是在完全中性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的經驗、表層的經驗中解放出來以後,是否可以生成一種更豐富、更龐雜的寫作經驗。在顏歌的《聲音樂團》中我讀到了敘述的復調,多重的聲音,龐雜而清晰的敘事結構和故事邏輯,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挑戰性的小說。據我了解,一些「80後」的作家在近兩年都會拿出新的長篇,我覺得會有新的變化發生。盡管文學的斷裂正在進行之中,但在斷裂之後有前景。我對此還是抱有比較樂觀的態度。

年輕一代的困境

金理(1981年生,復旦大學博士後)

其實每一代人都面臨著具體的困難。但相比較之下,可能今天的年輕一代更不容易。余華、莫言、王安憶們以先鋒姿態進入文壇,當時的文學體制比如重要的純文學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後當代文學轉型為常態的中年期(借用陳思和老師的說法),他們構建了今日中國文壇的中流砥柱,在穩定的環境里,他們磨礪寫作技藝、豐富世界觀、摸索讀者的口味,不斷推出的作品是主流獎項的候選者、學院批評家的關注對象和圖書市場的看點。可是今天的青年作家就沒有這樣的際遇,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壓力以及文學邊緣化的不可逆轉,極大擠壓了年輕的文學後繼者的空間,他們一出道就投入到市場大潮中肉搏。人們往往強調文壇外生存的可能性,但長期僵在媒體包裝與市場邏輯中也許很快就會氣血耗盡。我們往往以為那些獲得市場成功的「80後」作家就是今天青年人的文學;而那些無法在市場大潮中浮出水面的作家就無緣被讀者、研究者所認識。年輕一代的困境在於,市場和個人探索之間沒有任何迴旋、緩沖的地帶。

前段時間我參加上海青年作家的一個討論會,會上聽到上海譯文出版社趙武平先生的發言,值得人深思,趙先生在運作一系列國外年輕人的文學,我已經讀到過幾種日本「80後」的小說,就我的體會而言,與日本的同齡人相比,與那些史上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相比,我們中國的一些「80後」一點不差。趙先生覺得奇怪的是,在國外「80後」作者的寫作中,對於人的命運、對於終極關懷的思考十分常見,他們不迎合出版社、不討好市場,因為有公共圖書館、學院和大量基金會都能夠給他們提供寫作資助,這為他們的獨立寫作提供了良好基礎。我們總覺得接受資助就是寫作獨立性的喪失,其實也未必這么簡單。比如你接受公共圖書館提供的資助,然後定期去該圖書館面對其讀者作幾場講演,就完成了你的義務。我們是否也能借鑒這種經驗,在天然的市場化之外還提供積極的扶助,不管是「有形的手」還是「無形的手」,總得讓年輕人看到有一隻手在為他們的寫作創造穩定的空間。

斷裂與承續

甫躍輝(1984年生,《上海文學》編輯)

我編過郭敬明的《爵跡》,像這樣的作品在當下影響確實非常大。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已經浮在水面上的這一批「80後」年輕作家,他們是怎樣進入公眾視野的?他們的寫作從開始到現在基本沒有太大變化,都是「青春寫作」,我所說的「青春寫作」有兩個特點:一寫作的人是年輕人;其次小說的人物是與作者年齡接近的,也很年輕。在這個意義上說,「80後」寫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青春寫作。

回顧現在活躍在文壇上的前輩作家們,他們剛開始進入所謂文壇或在文壇成名時是以怎樣的方式?「30後」作家王蒙,開始寫作時有《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40後」作家路遙寫了《人生》;「50後」王安憶最開始引人關注的作品是《雨,沙沙沙》,「60後」的余華和蘇童最初引人注目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和「少年血」系列等作品;「70後」的徐則臣最初引起關注的是《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等「花街系列」作品。這些作品都寫的是年輕人,都是在一個連續的傳統里。這些都沒有被冠以「青春寫作」,可到了「80後」就變了。

剛才提到的「70後」的徐則臣屬於成名較晚的,比較早成名的像衛慧、棉棉,她們作品中的年輕人與徐則臣作品中的年輕人截然不同。徐則臣是與前幾輩作家一脈相承的,而衛慧、棉棉是另外一副樣子。衛慧、棉棉和之前的「傳統寫作」斷裂了,卻又被後來的徐則臣等人接續上了。

我覺得「80後」目前進入公眾視野的這一批人承襲了衛慧、棉棉這一脈,盡管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這些人只是「80後」中的一部分,——但在許多人想像中的「80後」卻全都成了這樣的。我在《上海文學》雜志社做編輯,接觸到很多年輕人,他們也是從期刊發表作品起步的,和已經進入公眾視野的「80後」寫作者決然不同,這一撥人將會像徐則臣他們那樣,接續上被同輩人扯斷的傳統。反叛然後回歸,常常是一代人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70後」還是「80後」的寫作者,在與所謂「傳統寫作」發生斷裂的同時,也暗暗地有了承續。

㈥ 求像韓寒、郭敬明等作家寫的青春小說,至少中篇,長篇。

《寒武紀》《三重門》《夏至未至》《夢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爵跡》這些都不錯的。

閱讀全文

與聲音樂團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
大隱隱於婚小說好看嗎 瀏覽:937
潛水的烏賊推薦的小說 瀏覽:503
找一本小說主角會黑客 瀏覽:22
穿越小說沈浪全集電影 瀏覽:918
此生不幸遇見你小說古代 瀏覽: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說 瀏覽:422
重生之後在學校寫零分作文的小說 瀏覽:285
神奇寶貝後宮系統流小說 瀏覽:294
冷血虐心總裁小說 瀏覽:56
好看的小說真實系 瀏覽:227
講解校園暴力的小說有哪些 瀏覽:847
擇天記小說全集的賞析 瀏覽:521
玖月晞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