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梨花屯去》文章中的「路」在文中的意義
老謝和老趙到梨花七屯就是說老謝和老赴到梨花七屯這個地方去了
B. 兩個乘客為什麼沉默小說為什麼首尾均有這一細節請結合全文分析(到梨花屯去)
此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內容、分析小說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篩選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前提是審清題目要求,篩選出的信息要與題目有關;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將文中相關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並加以處理。答題方法是:先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後再進行歸納、綜合、概括、提煉,形成簡潔而正確的答案。理解語段的作用,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分析。開頭段的作用大致有: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總領全文;點題;奠定感情基調;推動情節發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製造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中間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照應鋪墊。結尾段在結構方面的作用有:總結上文;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照應題目或照應開頭等。在內容方面的作用有:畫龍點睛、點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發作者的情感;表現人物的品質、精神或性格;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像的空間;引起讀者注意、思考。第一問要求篩選「兩個乘客為什麼沉默」。關鍵句:「老趙提醒他:『老人家,我們走吧!』」「老趙的聲音,柔和得有些異常」以及文章倒數第四段內容,都在暗示趕車老人的話使老趙、謝主任產生觸動,並陷入沉思。第二問要求分析小說首尾部分細節描寫的作用,首尾都寫到兩個乘客的沉默,既是結構上的呼應,也強調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說在開頭提示「回過頭來看一看,興許才有一點故事的意味」,結尾又說「不知為什麼」,都指引讀者去思考這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C. 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此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環境描寫作用的能力。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社會環境描寫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調;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作鋪墊;暗示社會環境,揭示社會本質特徵,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象徵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題;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審美愉悅等。本文有多處環境描寫,它們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風景,也是故事開展的自然背景;而「三隻白鶴高高飛過……在藍天里顯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現一條水溝,水歡快地流淌著,發出叫人喜悅的響聲……」等處景物描寫還烘托表現了謝趙二人的心理變化;小說多處以初夏的山野風光作為背景,包穀、布穀、白鶴、流水、水田、泥土……這些意象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醉人的詩情畫意,使小說也洋溢著清新的田園風格,流露出生機勃勃的時代氣息。
D. 到梨花屯去為什麼要放在課後做練習
到梨花屯去之所以要放在課後做練習,是因為只有先去上課才了解怎麼樣去解答問題。
E. 蘇軾的《蝶戀花》全文
蘇軾《蝶戀花》賞析
蝶戀花①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① 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貶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里佳人。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於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牆里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枝上」二句,先抑後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裡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後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牆里鞦韆」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牆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牆頭的鞦韆架,牆里傳來女子盪鞦韆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牆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牆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牆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盪罷鞦韆離去,尚不知牆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牆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庄於諧,語言回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雲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雲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