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素華的人物生平
1951年4月出生;1977年畢業於四川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1980年(四川大學)西南高校英語教師研修班研修英語語言文學,1981年美國戈申學院研修英語語言文學與教學法。歷任教研室主任20餘年,中國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學會會員;四川省翻譯協會會員。長期擔任研究生 「語法與修辭」、「英漢語法對」 、「英漢語用對比」 等課程的教學及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擔任本、專科生 「英語精讀」、「英語聽」、「英語泛讀」、「英語語音」 等課程的教學及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擔任四川師大出國人員培訓班「英語聽說」和「英語寫作」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和參與四川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科研項目,四川師大重點科研項目多項。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和《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美國English Teaching Forum、《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等出版英語專業教材《綜合大學英語》第四冊學生用書,教師用書,譯著《送你六頂帽子-助你成功的創新思維技巧》等著作和發表科研論文、譯文20餘篇。四川省省級精品課程「英語精讀」主研。
② 劍俠中素華最終和誰一起呢
殷素華陷入了與曹家兄弟之間的感情關系中,兩兄弟還會面臨「親情和愛情」的考驗。最終,殷素華在呂洞賓的幫助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曹友《曹國舅》死後成仙,無法和素華在一起,素華深愛的人是曹友,曹友希望素華接受曹恭。上部大結局會為你揭曉,江蘇衛視,貴州衛視,每晚19.30分,劍俠。
③ 求10個三國人物故事,每個22分
1.趙雲 救阿斗的故事
長坂坡大戰中,趙雲負責保護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於戰爭混亂趙雲與之走散,於是帶領三、四十隨從回去尋找,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卻殺死淳於導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趙雲把二人送到長坂橋險些被張飛誤解其背叛劉備,虧得簡雍解釋澄清事實.於是趙雲把甘夫人託付於張飛後又回頭尋找阿斗,但此時只有他孤身一人,沒有一個隨從.亂軍之中趙雲又刺死了夏侯恩並奪得了由其佩帶的曹操的寶劍」青罡」,後於一堵矮牆邊尋到了糜夫人及其懷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傷行走不便,把阿斗託付於趙雲後不顧趙雲勸阻跳入一口枯井自盡.趙雲把阿斗背於身上,幸得曹操愛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趙雲才得以在數十萬大軍中背負阿斗安全殺出重圍.
2.劉備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3.諸葛亮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4.周瑜 周瑜打黃蓋
赤壁之戰時,孫權命周瑜為大都督對抗曹操.為了讓使曹操上當,周瑜和黃蓋決定使用苦肉計.於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不遜.於是周瑜大怒,下令將黃蓋斬首,眾將苦苦求情,周瑜便將黃蓋處於杖刑,將黃蓋打得卧床不起.這正是做給詐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於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就相信了黃蓋,之後赤壁之戰爆發,詐降的黃蓋開船來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計,曹操的船團被黃蓋的火船擊中而著火,加上龐統的連環計和諸葛亮招來的東風,曹操軍潰不成軍,經過周瑜的奇襲後幾乎全軍覆沒,甚至到了差點要被關羽所殺的地步.之後曹操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其中在打黃蓋時有一個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將黃蓋斬首時,魯肅替黃蓋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觀看的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諸葛亮一點要求情的意思都沒有.等到黃蓋被打五十大板之後,魯肅去營中找諸葛亮質問:"黃蓋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貴客,為什麼見死不救?"諸葛亮聽完臉色一變:"子敬(魯肅的字)欺負我啊!"魯肅就疑惑了:"我一直對待你都不錯,哪來欺負你?"諸葛亮大笑著說:這是周瑜和黃蓋在用苦肉計,利用假情報讓蔡中蔡和傳消息,我怎麼可以隨便說出?"魯肅顯得有點不相信,諸葛亮又說:"這事千萬別告訴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煩了,你只說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魯肅便答應了.回到周瑜營中,周瑜問魯肅;"諸葛亮對此事有何看法?"魯肅便按照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說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聽完非常高興:"這次瞞過他了."魯肅問怎麼回事,周瑜回答:"這是我和黃蓋為了麻痹曹操使的詐降計,看來諸葛亮完全不知道,這人未必是我對手."魯肅聽完大吃一驚,心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5.關羽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6.張飛 九澗七窪槐抱楊
江陵普濟有一個叫候家土當 的村子,村頭有一棵千年古槐,古槐的肚子里,長著一棵白楊樹,就象老婆婆懷里抱著個孫娃,這棵怪樹的附近,有九條水澗和七個水窪。
傳說,張飛有一次行軍路過這里,士兵們舌干口渴,就往村裡去討水喝。張飛怕打擾老百姓,大吼一聲:「站住!就地飲水!」士兵們心裡直叫苦,這里黃土焦枯,蛤蟆尿都沒有一泡,哪來的水?只見張飛手執丈八蛇矛,在地上一劃,劃出一條裝滿清水的深澗,張飛連劃九下,就成了九條深澗。他又用蛇矛在地上跺了幾跺,跺出了七個水窪。
士兵們喝飽水後,未讓戰馬喝。這時,張飛的戰馬被栓在槐樹上,見人在喝水,饞勁大發,一個勁地想喝水,張飛只顧望著士兵們飲水,根本沒看到它。戰馬急了,繞著槐樹打轉,把槐樹扭得象根麻花,裂了好多道口子。張飛一看,活生生的樹被糟踏成這般模樣,心中甚是不忍,狠狠打了戰馬幾鞭子。他怕槐樹歪倒,順手拔起了一棵楊樹,插進槐樹肚子里,又割斷戰馬韁繩,將槐楊捆在一起,還捧了幾捧清水,澆在槐樹根底下。說也怪,這棵被扭斷的槐樹和肚子里的楊樹後來一起都活了,一直長到現在。
7貂蟬 閉月羞花
貂蟬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蟬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後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願為國為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蟬扶起。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能助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願肝腦塗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蟬一拜。從此,便和貂蟬以父女相稱。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7.曹操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衰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衰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衰將顏良,敗衰軍。衰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衰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衰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衰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衰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衰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衰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衰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8.劉備 劉備摔阿斗
三國時期,當陽長坂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驍將趙雲擔當保護劉備家小重任。由於曹軍來勢兇猛,劉備雖沖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拚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沖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斗的故事。
9.呂布 三英戰呂布
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
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
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
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
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
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
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
掩殺。
10.華佗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斗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名醫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割開皮肉,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心驚膽戰,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葯,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④ 有沒有曹操、周瑜等三國時的人物的資料和赤壁之戰的相關背景資料啊~`有急用的啊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haiyou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精銳,但他沒有急於進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內訌。
分裂的河北終於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後的殘余逃到了塞外的烏桓,曹操為了斬草除根,長驅數百公里,消滅三郡烏桓,殺二袁,徹底統一華北黃河流域。
在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重心的後漢,絕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達頂點,他認為是時候結束分裂了。他剛從塞外回到鄴郡就做「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掃平吳楚,一統天下。
從曹操的戰略目的來看,初步目標是消滅劉表,進而迫使江東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訓練了半年的的水軍就開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荊州。但劉表的死和劉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白白得到七、八萬人和大量的戰船,也正是這些原因,驅使曹操決定提前進攻東吳,只是他把孫權想得太簡單了。
劉備沒有被徹底消滅,與孫權取得了同盟,曹操面臨瘟疫和長江的雙重困難,終於他否定賈詡的建議,遭遇烏林之敗。
何茲全的《中國通史》說:曹操不能完成統一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尚且沒有完全恢復,而長江流域的開發卻一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的時間恢復和發展,就是為了給自己打下政治和經濟基礎,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時間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橫征暴斂」的形式來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所以說在赤壁戰前,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三、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四、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江表傳》記載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在占據江陵後獲得大批戰船,堅定了他下江東的決心,此時謀士賈詡說:「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動,現在應該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對南方施加壓力,那麼孫權可以不戰而定」 接到這封信後,江東群臣分為了兩派,首先是佔大多數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正在孫權內部意見不一時,從夏口來的諸葛亮用一番說詞打動了孫權(注五),在《戰爭論》中,最後一招是:「當你無路可走時,就投靠你的盟友」。劉備就是這種情況,但諸葛亮把這種「投靠」通過巧妙演說,變成了雙方平等的同盟關系,所以這次外交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孫權下決心的還是周瑜的態度(注六),孫權看到周瑜的態度等於看到了軍界的堅持抗戰,於是他心裡有了點底。《江表傳》記載: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時孫權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他接手江東雖然有了八個年頭,但論影響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雖然他也自信的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但從孫權日後表現出來軍事能力我們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還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軍界抗擊曹操的堅決態度,註定了曹操在長江上將有一場硬仗。
當周瑜和程普率領意志堅定、水戰能力冠絕天下的東吳水軍精銳三萬人逆江而上時,曹操卻十分不順利。
,但曹操沒有同意。
而且,曹軍將面臨瘟疫的威脅。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赤壁戰前雖然曹軍沒有大規模瘟疫發生,但軍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對於軍心的影響不能小看。
克勞塞維茨計算軍隊戰力的公式是:工具與意志的相乘。
曹軍在意志上輸給了東吳,其水戰工具也未必比吳軍精良,此次作戰,曹軍很難佔到便宜。
五、決戰赤壁
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其實在火燒烏林之前,曹軍與孫劉聯軍是有一場正面接觸的水戰的,結果是曹軍不利。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資治通鑒》也採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斗的具體情況大致就是:周瑜率領吳軍逆江與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這是赤壁個泛指,《三國志》中多人傳記均見「赤壁」,但這個「赤壁」應該是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於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或許是試探,或許是曹操確實准備登陸,又或者僅僅是小規模接觸。
其實關於赤壁之戰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漢末英雄記》記載:「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牌)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這是關於赤壁之戰的前半部分描寫,那麼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那場接觸戰的全景,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描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全貌,那麼這就顯得有點荒謬了,曹操取得大批戰船是可以確認的,怎麼可能會「無船,作竹椑」呢?會不會是王粲把赤壁之戰和那場接觸戰混在一起說了?
不管怎麼說,在決戰赤壁之前確實是與一場接觸戰的,結果是曹操敗了,正是因為這場戰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所以他把戰船鏈起來了,這樣能夠保持船身的平穩,有利於不習水戰的北軍南渡。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曹操的這個破綻被看出後,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獻詐降書(注七),又派黃蓋准備「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得一樣,當時確實有東南風(注八),只不過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現象。
當黃蓋的油船接觸到曹船後,立刻點火,被連在一起的曹船無法躲避,紛紛著火,周瑜水軍隨後跟進,曹操大敗而走,死著不計其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江表傳》記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縣圖志》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大致情況就是:大火一起孫劉聯軍跟進追擊,曹操引軍敗走。
曹操敗得很狼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可見當時曹操倉促逃走,慌不擇路(也是因為無法選擇道路),從華容敗走,華容當時是屬於「雲夢大澤」的范圍,就是沼澤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與對荊州地理的模糊有關系。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
六、曹操北歸和孫劉跟進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國志·曹操傳》: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三國志·孫權傳》: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可見,曹操的陸軍從烏林經華容到雲夢大澤與從水陸退到巴丘的水軍殘余匯合,燒毀殘余船支,隨後派遣張憙率領騎兵支援合肥。
同時《資治通鑒》記載:「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又派張遼、李典、樂進守合肥。
周瑜則率領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等進攻南郡曹仁,劉備收取荊南。
至此,赤壁之戰結束。
七、曹(A)、劉(B)、孫(C)各時期參戰的兵力的探討。
1、曹操占據江陵並進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華北黃河流域,其總兵力足以威懾荊州投降,所以荀彧才會讓曹操率領絕對優勢兵力速出荊北,迫使劉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見曹操當時曹操的總兵力應該不比荊州軍少,荊州劉表號稱「帶甲十萬」(注九),那麼曹操南征的大軍應該是這個數量級的。再加上荊州降軍近十萬,其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周瑜也說:「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應該說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B、劉備在新野經營數年,還是有點實力的,長阪敗後他僅關羽水軍就有數千,那麼劉備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多到兩萬之間,可惜他的主力部隊被曹操的精銳騎兵在長阪徹底擊潰。
C、此時東吳的總兵力應該有進十萬的數量級。因為荊州與孫吳是世仇,雙方軍備不會相差很懸殊,建安十三年,孫權有能力擊敗黃祖軍團,說明其總體實力應該不在「帶甲十萬」的荊州之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孫權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又有,孫權以十萬大軍攻合肥。
可見,當時吳軍當時全部兵力應該接近十萬這個數量。
2、赤壁之戰雙方實際參戰兵力:
A、曹操給孫權的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個八十萬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萬的數量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這個「數十萬」,筆者的理解是二十萬以上。
同時還有僕從國的部分兵力:《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B、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那麼劉備的兵力籠統來說就是最多一萬人。
C、孫權給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江表傳》記載孫權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的二十多萬大軍對孫劉聯軍不足五萬人。
3、曹操赤壁敗後的兵力
A、《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曹操的這個動作很有再次下江東之意,如果單純是孫權威脅合肥,則沒有必要「作輕舟,治水軍」,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周瑜的一把火燒垮了曹操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八、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九、曹操行軍路線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十、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南郡。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也比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
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據江陵。那麼赤壁之戰發生在幾月呢?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備......」
《後漢紀》記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