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嬛嬛一裊楚宮腰,正是臣女閨名是誰說的
此話出自甄嬛傳中的甄嬛,原出自蔡伸的詞:
一剪梅·堆枕烏雲墮翠翹
堆枕烏雲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嬛嬛一裊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
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
「嬛嬛一裊」形容女子婀娜多姿。
「楚宮腰」出自「楚王好細腰」這一典故,楚王喜歡腰細的人,他的妃嬪臣子就減肥勒腰來博得楚王的歡心,楚宮的女子腰都很細。
❷ 誰知道文學有多少種表現題材/形式 例舉,詩歌和詞有什麼區別
中國古代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傳統的詩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詩的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相比之下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並結合戲劇,成就很大。例如荷馬史詩,但丁神曲,莎士比亞劇本。
散文是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邇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發達的國度。
戲劇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它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於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閱讀。
小說是以虛擬世界為內容的綜合文學形式。傳統上以散文為主體。莊子:飾小說以干縣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中國四大小說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的小說稱為fiction,被稱為散文史詩。小說上接神話傳說,作為後起的文學形式。由於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成為近代以後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
其他體裁
賦:本意指誦說,如《漢書•藝文志》「不歌而誦謂之賦。」《毛詩序》把「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系,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漢初,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它繼承《楚辭》形式上一些特點,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又吸收了戰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內容上著力「體物」,也注意到「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情志。此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各個階段。
史傳文學,筆記,駢文參見賦,回憶錄,書信,游記,短文是字數相對較少的文學形式,古文,八股文,雜文,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應用文,書話,詩話,詞話等
❸ 誰有本宮《巡房,將軍 解戰袍》這本小說啊
去樂文小說網看看吧。
❹ 「嬛嬛一裊楚宮腰」中「嬛」字到底怎麼讀
《咬文嚼字》在評選年度語文十大差錯時,曾考慮將「甄嬛」一詞納入。《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介紹,「甄嬛」的「嬛」字在這部電視劇里應該讀「xuān」而不是「huán」。
在《漢語大詞典》里「嬛」字有三個讀音,首先是與「嫏」組成「嫏嬛」,這個詞讀作「láng huán」。嫏嬛,傳說為天帝藏書之所,後泛指珍藏許多書籍的地方。這是「嬛」字在古漢語中較常見的用法。「嬛」字另一讀音是qióng,孤獨無兄弟之義。「嬛」字的第三個讀音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風采。《甄嬛傳》中的人名「甄嬛」該如何讀呢?
郝銘鑒認為,從劇情看,甄嬛是大理寺少卿甄某的長女,劇中的甄嬛,剛出場參加選秀,輪到她時,自報閨名「甄嬛」。皇帝問她是哪個「嬛」。甄嬛答:是「嬛嬛一裊楚宮腰」的「嬛」。皇帝說:那是取自宋代蔡伸的詞嘍,並贊美她:「『柔橈嬛嬛,嫵媚姌裊。』你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可見,「嬛嬛」在這里是形容女子婀娜嫵媚之姿的。甄嬛既自陳其名是來自蔡伸的《一剪梅》,那「嬛」字就應是形容女子柔美輕盈之義。這個「嬛嬛一裊楚宮腰」的「嬛」,理應讀作「xuān」。
「甄嬛」是名字,而不是女子的形態,所以應讀作「甄嬛[huán]」。
總而言之「嬛嬛一裊楚宮腰」的「嬛」,理應讀作「xuān」。
❺ 魯迅的歷史
少年時期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葯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奮力求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迷茫困頓
宣統元年(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國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文壇先聲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