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余華小說《活著》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讀後感要取什麼題目
余華小說《活著》的主題思想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可以取名《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小說運用象徵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徵著活著。可能很少有人會遭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而白發人將黑發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
(1)小說活著推薦稿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
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㈡ 誰能推薦幾篇經典的小說比如余華的《活著》。要一些經典的,謝謝!
我喜歡余華的,比如<<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十八歲出門遠行》
阿來的《塵埃落定》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巴金的《家》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
《狼圖騰》
外國的莫泊桑《一生》
㈢ 推薦類似《活著》的書籍!!
我不知道我所說的是不是,你所說的《活著》是余華的小說吧,我看過,挺好的。我感覺者這或許是對生活的一個寫照吧。恩,我個人以為,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都挺不錯的,你可以看看
㈣ 活著的推薦理由
不論現實變成了什麼樣子,不論現實剝奪了我們什麼權利,只要我們活著,也只有我們活著,我們才有義務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著。我們不應該讓現實決定我們怎麼活著,而是應該自己決定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活著。
活著,就要面對選擇,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觀的判斷,才不會讓自己後悔。所以我們沒有機會錯過機會,在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時候,用心做一個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態度去看待「活著」。
先前對余華的作品也略有接觸,他筆下的悲劇一向是這樣,大體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時候又讓人受不了。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回頭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才會不情願、不忍面對的發現,原來把任何一個故事單獨拿出來分析的時候都能真實的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難以承受的痛。他不屑於寫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著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靜,冷漠,無形間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不斷的痛苦從而不斷的期待,想發泄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這種單純痛苦所擺布,甚至是被玩弄於股掌之中,令你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當你痛到麻木的時候,才能看清現實,在簡單單純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著。余華深沉的講述著生命的悲劇,
對於悲劇這件事我也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歡看悲劇,喜歡被這種悲劇所打動,無非是想尋求自我安慰。
㈤ 余華長篇小說《活著》的賞析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余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簽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㈥ 幫忙推薦幾本《活著》(余華)類型的小說。謝謝!
~~一時分析不出來《活著》到底是一個什麼類型的小說~~
不知道你是想看活著《活著》裡面得悲,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描寫一個人一生的,家族史詩式的作品~~
你要是想看悲的話個人覺得《許三觀賣血記》(這個你應該看過)很能打動人~~
如果你想要的是後者,那就有太多~~莫言的一些作品裡就有很多,比如:《紅高粱》《豐乳肥臀》《檀香刑》
前兩年張潔的那本《無字》也是這種史詩性質的,不過個人認為不是很好讀,很繁冗
鐵凝的《玫瑰門》
~~~光顧著說了,也不知道有沒有你想要的,你可以先查一下故事情節,選自己想要的看就可以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
㈦ 活著的推薦理由與意義
一、大家都說這部小說很好,簡言之就是獲得過很多的獎。
這部小說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並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與《許三觀賣血記》一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由張藝謀導演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獲1994年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二、絲毫不煽情的朴實的語言風格。
整篇小說中作者僅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如果說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打破給人看,那麼《活著》就是把即將變得美好的東西摔碎在人們的面前,讓人有一種窒息的痛和無奈。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幾度沉思。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朴實的話語所表達出的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
三、主人翁那種「只為活著而活著」的生活態度。
面對命運的無常,生命的悲苦。主人翁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本小說的開篇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老人,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在一塊土地上,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活著,老人嘴裡碎碎念著「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是盡其所有盡心盡力了。」我看到這里笑了,老人八成是在騙老牛吧,但是隨後我沉默了,這或許是老人太過於孤獨了才會和老牛不斷的說話吧,但是看完《活著》之後,我整個人哽咽了,這是一種無奈與沉痛,忍耐與責任。「有慶」、「二喜」、「家珍」、「鳳霞」、「苦根」都是主人翁富貴的親人,但他們都相繼逝去,只留下了孤獨的老人---富貴。
在主人公富貴的人生生涯中,與之相關的九個親人或朋友或對手,父母親、妻子兒女、賭徒對手、戰場戰友,年長的、年少的……全部都死了。他們都死在富貴的前面:他們或死於落魄,或死於疾病,或死於意外,或死於狂熱,或死於不幸,或死於飢餓……唯有他富貴老人家一個人還活著。
㈧ 余華的小說著作《活著》 演講稿
我剛寫了2000字活著你要嗎
㈨ 余華的小說《活著》裡面有哪些經典的句子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他的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在前去求葯的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那麼此書有哪些精華名句呢?這些名句思想的背後都蘊含著哪些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呢?一起來品讀余華《活著》里最經典的22句話,句句扎心,一語警醒夢中人!
1.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2.檢驗一個人的標准,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3.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墳里的爛骨頭,也不會向你要飯。
4.女人都是一個心眼,她認準的事誰也不能讓她變。
5.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6.人都是一樣的,手伸進別人口袋裡掏錢時那個眉開眼笑,輪到自己給錢了一個個都跟哭喪一樣。
7.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8.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
9.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10.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11.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12.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13.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14.少年去游盪,中年想拙藏,老年做和尚。
15.人啊,活著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
16.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17.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18.他們臉上的皺紋里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裡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渾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他們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撣去身上的稻草。
19.萬事都一笑而過,還有什麼意思呢?
20.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21.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22.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